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实践课方案

劳动实践课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实践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劳动实践课方案

劳动实践课方案范文第1篇

一、现阶段我国IT职业岗位的分布和人才需求分析

1.我国IT职业岗位的分布。据2000年7月至2006年4月公布的《国家职业标准》统计,在527个职业中有计算机维修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电子计算机装配调试员、网络设备调试员、计算机软件产品检验员、电子商务师、企业信息管理师等10余个IT行业职业。其中在占职业总数2%的IT类职业中,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电子商务师、企业信息管理师、网络设备调试员、计算机程序设计员、网络编辑员等为代表的一批新职业已占到所有新出现职业的10%。这一数据说明,IT行业在一些领域已经快速形成规模,对社会形成了新的人才需求。

2.我国IT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2003年以来,一方面各级院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大量涌入劳动力市场,加之各种社会培训力量急速扩张,使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一直呈现供大于求。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99个城市2006年第二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信息进行的统计分析:计算机信息类职业需求人数仍排前十位,中职层次需求量高于高职。

另据追踪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分析国家和省内劳动力人才市场的有关信息表明:在国内市场,计算机程序设计员、计算机软件产品检验员、网络设备调试员、电子商务师、企业信息管理师、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岗位需求紧缺;在省内市场,计算机维修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程序设计员、网络设备调试员、网络编辑员、电子商务师、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岗位需求紧缺;在本市,计算机信息产品营销员、电子计算机装配调试员、计算机维修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网络设备调试员岗位需求紧缺。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1.1999年专业课程体系的缺陷。延安职业技术学院1999年专业课程按必修课与选修课两部分组织,其中必修课又细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技能课。专业基础课涉及数电、模电、工程数学,专业课汇集微机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传统课程,实践技能课仅涉及中英文录入技术、工具软件等浅表性技术课。

可见,该课程方案“厚基础、宽口径”的指导思想表现突出,课程数量多且杂,实践教学活动分散,数量不足,学科性强,职业针对性差的缺陷非常明显。

2.2002年专业课程体系的改进。本次改进秉持减少专业理论课,增强专业技术课,淡化学科性,适应职业性的专业改革思想,为保障教育效果,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造:

(1)借鉴社会上成功培训机构的经验,对岗位特点明显的专业技术课在开课学期,专门增设该课程相应的专项综合实训,如:图文排版实训、计算机组装维修与组网实训、多媒体制作实训等,从时间和训练程度上保证课程的主导地位。

(2)高度重视选修课的重新定位,将原来课程方案中摆花架子或美其名曰“扩大知识视野,加强素质教育”的有选无修的选修课统统拿掉,应对社会需要岗位按管理信息和多媒体方向设置相关职业课程模块,学生一旦选定,其实也是重要的必修课。

(3)舍弃学科性,强化职业性。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就业与创业、电子商务、动画设计制作等学生可学会做课程取代学生学不懂的微机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和数模电课程。

3.新的专业实验课程方案的推出。纵览改进方案,主要较好地解决了课程方案从学科性向职业性的过渡,这一点可以从学生总成绩平均提升10分和学生参加省内职业院校计算机操作竞赛屡获大奖得到佐证。但是课程设置求大贪全以及未引入职业认证考核,导致职业针对性不强这一影响就业的关键关隘并未突破。

如何从课程体系上破解职业针对性不强这一难题?

前两个课程方案都有试图将尽可能多的IT职业岗位所需课程纳入囊中之嫌,而一个专业的所有学生都学这样的课程,一方面个人承受力有限,另一方面在小区域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因此,除文化和专业基础课外,只有按职业性质和需要,引入国家职业考核,模块化打包岗位课程,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包学习,才能既精准学习,又降低就业竞争风险。按照这一思路,实验课程方案按文化素质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模块课三部分组织。其中文化素质课包含文化课和职业训练课,专业基础课主要有录入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维护技术等少量公共技术课,专业模块课按照职业岗位细分为办公应用模块、多媒体技术模块、网络技术模块、软件技术模块、信息管理模块、计算机维修模块等,岗位各模块全部设置岗位技能所需操作课程和岗位考证训练实践课。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实验课程方案的特点

1.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方案要注重技术操作性而非学科系统性。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指出,计算机职业教育中专生定位于成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计算机系统管理、维护和应用操作人员。这一定位已经揭示了其课程体系必须以操作技术为核心,而非以科学理论为中心。实验课程方案已无《微机原理》、《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模电路》等一批完整学科课程的踪影就是回归定位的体现。

2.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方案要适应社会职业发展趋势。就业市场是职业教育的指挥棒。进入21世纪以来,IT业发展异常迅速,短短几年内,扩张产生了许多新的职业领域。如果不能随变而变,一味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学生对口就业率裹足不前就是最好的答案。实验课程方案多个职业模块的出现正是因应变化的选项之一。

3.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方案要引入国家职业考试制度。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通过参加具在职业资格认证的专业技能考试,其考试成绩一方面作为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依据,另一方面亦可作为学生有关课程的结业成绩,大大节约学生学习成本。实验课程方案中模块课程设置全部基于这一思想。本实验方案引入了计算机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OSTA)系统,完全覆盖目前国家公布的所有计算机行业职业领域,具有实用、简洁、高效的特点。

劳动实践课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创新能力

医学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将创新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推动“接受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型,培养创新人才,修订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注重第二课堂、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一、以创新精神为主要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一)控制总学时、周学时。培养方案修订中贯彻了将五年制各专业总学时控制在3500—3700学时;四年制各专业总学时控制在2900—3200学时;平均周学时控制在24—26学时的原则。其目的是尽量精讲多练,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培养自学能力。

(二)加大必修课和选修课中人文课程的学时比例。在保证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形势与政策课学时的情况下,在必修课程中加入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两门课程。选修课程中人文课程的学时由99年教学计划中的274学时(所占比例为41.5%)增至新培养方案中的382学时(所占比例为55.9%)。

(三)整合、优化课程。按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军训、劳动、社会实践等)相结合的基本规律,精选、重组、调整课程,合理分配学时,构建“专业教育、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尽量使课程体系得到优化。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验课学时比例,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加强劳动教育,通过劳动锻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加强社会实践,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基层卫生工作状况,增进学生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学生为医学事业献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环节,学生直接参加临床工作,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五)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前三学年,每学期2学时,第四学年每学期4学时,共20学时。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端正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开展实验教学改革,修订实验教学大纲,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2000年以来,我们改革了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化实验教学手段,构建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目前,机能学实验完成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实验内容的改革,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形态学实验正在积极探讨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实验内容的改革,力争通过实践,建成独立的、完整的、科学的形态学实验。

在新修订的实验教学大纲中,在保留学科经典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更新,引入新的、更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项目,整合实验内容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保证实验开出率。同时,各实验教学注重实验技能考核,严格考核管理,严格考核纪律,严格考核标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三、打破学科壁垒,整合课程,改革课程体系

在培养方案制订中,本着淡化学科意识,强化培养目标的原则,优化整合课程设置,打破学科壁垒,加大学科融合幅度,从而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如临床医学专业先后合并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为人体解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为病原生物学,卫生学、流行病学为预防医学,独立开设免疫学、卫生统计学、机能学、组织病理学实验等。课程的优化整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积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调动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学校每年拨出专款用于大学生科研立项和前期投入,对重点项目大力扶持,充分调动广大同学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以学生社团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艺术活动

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每两年一届组织开展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包括了征文比赛、主持人大赛、书法摄影绘画大赛、健美操街舞大赛、校园FLASH大赛、演讲赛、辩论赛等。另外,学校和各院系每年还组织“迎新生”文艺晚会、元旦文艺汇演、国庆文艺晚会、运动会、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加强和提高大学生的文艺鉴赏能力,增强学校人文气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联.王建发.地方性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块化”课程设计构想[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5).

[2]刘俊荣.高等医学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建议[J].医学与哲学,2006,27.

作者简介:

劳动实践课方案范文第3篇

作为一名劳技教育专业毕业,并在一线教学的专职教师,这正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下面,以五年级《动物书签――小鹿》这一节课为例,结合劳技课课堂教学的结构,与大家一同探讨。

一、诱人的美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导入阶段,特别是出示新项目之时,学生学习兴趣浓郁,动手愿望强烈,是引导学生开展整体方案方法创新的好时机。课堂上,当教师展示出各种编织篮时,学生马上会想到许多其他的编织品。如柳条编筐、竹子编席、彩带拎包等等,于是学生们讨论得出不仅可以用上述材料编织日常生活用品或工艺品,还能用纸编织小动物。

学生讨论出了许多编织品和编织方法,制作热情空前高涨。用创造的技法导入新课,无疑是一种好方法。

二、灵活的课堂

讲授演示是劳技课教学的主体,是教师主导作用充分体现的环节。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操作步骤、制作原理等内容,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如实物模型、悬挂制作分解图以及多媒体设备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用引导的方式或启发式的语言,让学生领会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意图。

在本课中,教师首先讲解编织的基本原理,学生根据原理图,自主尝试编织,并且根据跳鹿的编织步骤以及形体特征,试着找出跳鹿的哪些部位运用了编织的基本原理。从中可以发现,为了使跳鹿的身体饱满充实,需要把纸条向下翻折,而这又是编织的另外一种方法:折角编织法。通过编织原理的讲授,为下面的跳鹿编织埋下了伏笔,打下了基础。

我认为在劳技课上,除了传授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要激起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让学生经历设计方案的实现或转化为实际作品的过程,在实践操作中体验设计方案具体实现过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等品质。

三、缤纷的创意

这一环节也叫作技能训练。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现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对学生来说,新技能的形成过程必然是一个创新过程,然而有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脱离了教师的讲授演示,他会觉得无从着手,也就很难自主实践操作。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应抓住恰当的时机讲解操作难点,并用提问的方法使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通过动脑动手实践,落实知识向技能转化。对个别学生还可以手把手地教,及时地提出评价。教师除了可以用诱导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引导学生之外,还可以借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影片或音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自主探索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在编织跳鹿的头、角、嘴的时候,学生对于三根纸条中的哪一条绕着哪一条旋转一周大多搞不明白,此时,教师可以让全班同学暂停,再重新演示几遍,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用另一种方法编织出头、角、嘴。如有的学生完全把颈子360度折反了,以至于头、角、嘴怎么折都折不出来,此时,教师应该及时抓住典型,让学生思考:怎样将错就错,把两根纸条调换位置,将原来的纸条A绕着纸条B旋转的,改为纸条B绕着纸条A旋转,这样也可以折成一只跳鹿。

四、成功的喜悦

成果的展示与评估是劳技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缺少它的劳技课是不完整的劳技课。这一环节,教师可以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展示教学成果。展示的内容通常有: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劳动技能的操作步骤及方法;评议学生的劳技作品;对本节课上表现突出、操作练习效果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交流他们的真情实感。这样做不仅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乐趣,还能使学生萌生“乐于劳动”的情绪。这又达到了劳技课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宗旨,不失为一箭双雕的好方法。

五、广阔的天地

讨论总结阶段更是开展创造教育的重要阶段,此时学生已经过技能训练,作品也已完成,学生心中充满了劳动的喜悦和成功感,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和指导课后的小发明、小制作,将取得较好效果。

当一只活泼可爱的跳鹿编织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从跳鹿的编织过程中,你是否想到还可以编织出其他形态的小鹿呢?如回头鹿、跪鹿、决斗中的鹿等等。从材料选择上,还可以用什么材料代替?如包装带、彩纸、透明塑料管等等。

总之,教师要增强和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如学校的劳技实践基地,校外的学生拓展活动场所,以及家庭教育等因素,让“兴趣”贯穿于劳技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有“课已尽而意无穷”之感,从而继续保持学习兴趣,进而促使其在课后继续探讨和进行再创作。

劳动实践课方案范文第4篇

1.1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强化对本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系统学习,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分析基础、数字电路、模拟电路、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电磁场及微波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数字通信原理、现代交换原理、移动通信、微波与卫星通信、光纤通信、DSP技术与应用等课程。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有:军训、生产劳动、专业课程设计、专业基础综合设计、毕业实习与设计等。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所培养的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夯实外语阅读、写作与表达水平,适应通信工程专业宽口径高技术人才的需求;

(2)系统地掌握电子、通信与计算机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电子电路与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具有通信与信息等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

(3)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备通信电路、信息系统与网络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

(4)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系统的培养,学生毕业后除了能继续深造外,还能成为在电子信息、电子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育、产品研发、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1.2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培养方案

2012年,学校继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根据专业定位,各专业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特色”的思路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将课程体系分为“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三大模块;同一专业类的专业,设置相同的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每个专业又设置2~3个专业方向,以利于就业和深造的不同需要;制定了“三阶段三选择”的人才培养方案,即:学科大类培养阶段(1~2学年,入学选择)、专业培养阶段(2~3学年,专业选择)、多元培养阶段(3~4学年就业深造选择)。通信工程专业按照学校的“三阶段三选择”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体系进行了认真梳理,按照知识领域(课程群)—知识子领域(课程)—知识单元(章)—知识点(节)的层次重构了知识结构体系,调整了课程教学内容,全面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按培养方案要求修读各类课程,总学分为178学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为:通识课程70.5学分,占39.6%;文理基础选修课程8学分,占4.5%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大类平台课程)33.5学分,占18.9%;专业方向课程3分,占21.9%;实践环节(不含实验课)27学分,占15.1%。在调整后的培养计划中,开设了8学分的文理基础选修课程,学生通过文理基础选修课程的学习可以逐步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完善知识结构与人格品质。另外,还将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到27学分,通过各种层次、多种类型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1.3强化实践教学意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不断优化完善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意识,将实践教学分为实验教学、见习实习、创新创业训练三个模块,构建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着力点,不断完善“三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结合通信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实践教学累计学分。同时,改革实践教学内容,着力将实验教学内容由单一的、以演示和验证为主的传统验证性实验,转为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

二、结语

劳动实践课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教学 多元化 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114-02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高校的管理类课程体系里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基础课。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多数认为这门课比较简单、很细琐,兴趣不是很高。正因为学生常抱着简单的观念,对课程的重视程度降低,加之现有教科书流程性的知识占很大的比例,枯燥的条目也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对知识理解不深入,对操作要领把握不准。事实上,管好人、用好人,对于任何组织都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事情。

那么,如何让学生把这些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简单的事情学好、用好,笔者在教学中也不断地思考和尝试。笔者认为这门基于概述的基础课,在文字和理论上对于大学生而言确实没有大的障碍,要想领悟管理本质、把握操作要领必须要到实践中去体验。因此,以体验式教学方式为主导的多元化教学渐成趋势,让学生在做中学,然后再在学中做。很多学生在体验了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之后,才猛然醒悟这门课看似容易,掌握起来则并不容易。

下边笔者就几种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具体应用与大家一起商榷。

一、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主要是让学生来充当管理事件的当事人,以他们的思维和方式来处理人事管理问题。

范例:绩效面谈。

目的:加深学生对绩效管理本质的认识,锻炼沟通能力。

操作:直接让学生扮演管理者与需要绩效面谈的下级,就绩效考核反馈和相应的人事调整计划来对话。课堂上学生即兴表演。事先熟悉材料和准备5分钟。

注意:角色体验效果与学生自身的社会经验有关,因此对参与的同学要有所选择,否则很难达到示范的效果。

二、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该课程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几乎每个主题内容都可以用相关案例来佐证。案例最大的看点就是理论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用案例作导引,用案例深入解决细节问题,都会比平铺直叙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1.案例类型。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成功的做法,一类是管理的困境,第三类是对别人做法的评价。前者,更多的是介绍性质的,相对简单,主要是给大家一些范例。第二类案例难度要大些,要组织学生来讨论,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类案例的使用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才能有针对性。第三类案例,最可能发生争议,但经过争论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和基本原则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他们认识问题、辨别事情的能力,也让他们在争论中感知人力资源管理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成功案例的选取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对比相关企业对同一问题的做法或者是问题式的案例,更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三类案例的选用在数量上要配合,出现时间要错开。

2.案例使用注意事项。首先,为了问题更集聚、更有代表性,可以适当地“人造”案例。其次,案例有大有小,要多用小案例解决具体操作规则问题,用个别大案例来训练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分析和处理能力。如招人的基本法律原则遵循、绩效考核的注意事项、激励理论和方法的恰当应用、劳动争议处理等内容完全可以直接通过小案例来讲述。再次,教师点评要及时肯定学生的回答,必要时给予适当引导,要适时终止学生的无效案例分析,以提高效率。

三、管理方案设计

管理方案设计主要针对人力资源规划、培训方案、招聘方案、激励方案等展开。这些文案模拟,对于知识和理论的综合使用是一次训练,也是一次深化,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也很有意义。

方案设计教学方式执行中,教师必须告知学生方案设计不是闭门造车,除了教材中的示范可以参考,方案内容应该贴近实际。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实践中寻求现实的答案或对此改良,关注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这一作业的完成有时需要一定的市场调研。

四、现场模拟

现场模拟是将组织的现实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搬到”了教室,是在特定情境中体验管理活动。

现场模拟比较适合的章节是招聘面试工作。招聘现场模拟从提前拟定面试提纲着手,经过面试,以及对应试者作出评价和选择的全过程。大学生很多都有过被面试的经历,对于流程性的东西,学生通常不会有障碍。演练重点要放在人力资源管理角度,也即招聘者的角色上,教师重点提示:如何把握面试的方式和节奏,筛选的基本原则,提问的技巧,控制局面的办法,问题设计的角度等。实验表明,学生们的现场应变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都足以将这个模拟进行得很好。

由于一般班级人数都远远超过能参与模拟的同学数量,因此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小的问题或者专门的环节,如提问、点评、找不足等,让观众席上的同学也能提高参与积极性。

现场模拟的组织工作,最重要的是控制时间和调动现场气氛,不能搞成几个同学参与的独角戏,也不能大家七嘴八舌乱成一锅粥。所以,先期制定游戏规则并让学生熟悉规则很重要。

五、实地调研

实地调研就是以小组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走进企业和其他组织,感受真实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同时体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相关的程序和方法。从课程的章节来定位,实地调研可以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职务分析。以小组课后作业的形式完成对某个单位的某几个职位分析,并形成职务说明书。该作业可以与模拟招聘相结合,也可以单独设计。

该模式让学生作为职务分析人员,熟悉并体验各种职务分析的方法,了解调研单位实际的职务分析状况,体验职务分析的价值所在。

这个作业的难度是不好监控,有些小组有可能通过摘贴资料来应付差事。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此的监督和指导。

2.招聘会。参观招聘会,也要要求学生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实地考察。例如让学生带着问题考察:招聘会的价值及如何最大化?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准备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调研的事项还包括:招聘启示的撰写怎样才不违规并有吸引力,展台的布置,参与招聘人员的确定――谁来招,工作人员的语言、行为、着装等的要求,招聘流程,企业如何进行招聘会的选择,人员招聘原则――即用急招还是人才储备。力争让学生从招聘会上真实感受人力资源管理的细节魅力以及战略、理念的影响力。

3.职业生涯管理。职业生涯对于很多大学生并不陌生,但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理解和运用这一人力资源开发工具,恐怕还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再融合。让学生以调研的形式走进各企事业单位,了解现实中各单位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的真实情况,这一工具带来了什么积极影响,存在怎样的问题,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有多大……等等,然后加深思考现状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对策。如此的观察和思考,会让学生更深入具体地了解到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4.绩效管理。了解各企事业单位实际的绩效考评模式及实施效果。这个内容可以发动学生向自己有工作背景的家长或者亲戚朋友询问。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调研对象,是因为绩效考核抑或绩效管理是个敏感话题,很多人因为有顾忌不愿意对陌生人透漏真实的情况和心理。询问的内容可以涉及:他们所在单位绩效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模式,他们个人对于本单位绩效管理的评价以及期待等等。以此来了解现实中的绩效管理的困境,并激发学生探索绩效管理的有效途径。

六、实验室模拟

1.沙盘实验室模拟。沙盘模拟是近些年来一种新的模拟教学手段。从笔者的实践中看,沙盘在形式上让学生动手又动脑,新颖的教学模式对于充满好奇的大学生非常有吸引力,学生们上课的热情是普通课堂难以实现的。笔者所在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所采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沙盘高度概括、提炼了人力资源管理从规划到招聘、培训、考核、辞退的全过程。沙盘演练集角色扮演、现场模拟为一体,能充分体现竞争的激烈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和难度,对于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思考和人力资源战略意识有很好的作用。而且由于沙盘演练本身是从自己的体验中学习,从竞争对手的经验中学习,从前一轮错误决策的惊醒中学习,即使较为简单的一个周期的演练,也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考虑到时间限制和现场组织教学的难度,沙盘的使用最好是在课程体系讲解完之后,利用沙盘将以往的知识进行一次系统化的应用,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全流程梳理,并通过教师对每个环节的点评,及时纠正和补充在日常教学中的遗漏或者理解偏差。

2.e-HR。e-HR是当今较为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可以大大减少重复劳动,使人事管理变得简单、便捷、公开、透明等。目前,很多企事业单位都不同程度地使用着e-HR软件,因此,让学生了解并学会使用这类软件非常必要。

《人力资源管理》的除一般讲课之外的教学方法在这里列举了若干,大家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哪里会有这么多时间来全面使用这些方法。确实,这是现实的矛盾,一般的人力资源管理课都不会超过54课时,有的甚至是48或者34课时,这么有限的课堂时间,好像连基本知识的介绍都要紧赶慢赶,能用来组织小组讨论或者其他体验的时间确实非常有限。事实上这也是笔者一直以来遇到的一个时间分配难题,但是近些年来一直提倡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令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计:

(1)基础知识体系主要由学生课下去看,课上主要作重点问题分析与讲解,以及答疑。

(2)课上时间一半以上用于各种实践教学,在过程中对于学生需要重点把握的知识给予检查,通过点评作必要的补充讲解。

(3)具体的体验式教学方式要因课程每章的主题内容而设,每章设计不超过两种形式,一个实践项目可以涉及多个角度的知识应用,尽可能检验学生对该问题的系统化理解。

(4)充分利用短小案例,以此来缩短时间。

(5)学生发言时,要控制好时间,避免重复内容讲述,适时总结,恰当推进教学进度。

(6)方法的选择是灵活的,是因着学习的效果进行有选择的使用。

总之,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充分利用大家自主学习的热情,精设计每一堂课、每个章节,减少课堂教学知识和信息灌输的比例,加大体验式教学的比重,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