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经济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金融市场日趋活跃,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早在20世纪30年代,欧美国家就积极倡导金融普及教育,并采取了有力措施。与之相比,我国针对社会公众的金融宣传教育仍然十分薄弱。因此,借鉴欧美国家的成功经验,有效推进我国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尤为重要。为此,人行安新县支行在对辖内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分别选取70名社会公众(公务员、企业员工、自谋职业者、城镇退休人员、学生、金融业员工、农村居民各10名)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2张,有效率90%。
一、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需求与现状失衡
1.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需求情况
(1)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金融活动增多,客观上需要金融普及教育跟进。2011年安新县城镇居民家庭全部收入63555元,农村居民家庭全部收入59470元;2014年分别增长到87488元和81360元。三年中分别增长了37.7%和%36.8。结余的收入除了消费以外,需要投资、储蓄。如何使这些资金得到更多收益,并有效规避风险,需要具备基本的理财知识。
(2)参与金融活动的个体增多。据统计,辖内银行卡累计发卡数量已经由2011年的181527张增长到2014年的256241张,三年中增长41.2%。这些持卡人需要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诸如银行自助终端设备的使用、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的操作、如何防止金融诈骗等等,以更方便快捷地进行金融活动,有效保护自身权益。
(3)金融创新不断涌现,金融服务、产品、工具种类增多,面临的金融风险增大,因此急需普及金融教育。据对60名社会公众的问卷调查,62% 的人把家庭结余存在银行或者借贷给个人,只有20%的人投资股票、基金或者期货,还有5%的人不知道如何办理存款和贷款手续,更不知理财产品为何物,而且答卷者中使用信用卡的只占8%。
2.我国金融普及教育现状
我国的金融教育普及相对落后,先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亟待推广普及。特别是在小城市和农村,由于金融知识匮乏,金融违约现象和非理性投资行为仍然比较突出,金融诈骗屡有发生,甚至出现人民币储存不善导致虫蛀鼠药霉烂火烧的现象。
(1)在学校教育方面,据对我县中小学调查统计,初中、高中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几乎为零。这方面的师资也严重缺乏。
(2)媒体传播力度不够。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相关网站及户外广告牌等载体对金融知识的宣传不足,据对我县广电局调查,2014年涉及金融普及教育的广播、电视时长每季度平均不足5分钟。公众接受金融知识教育的机会、渠道和方式较为缺乏。
(3)金融机构危机公关意识淡薄,各商业银行基层行没有专门的内设宣传机构,虽然设置了宣传岗位,但都是兼职。县辖各金融机构一年一度的上街发放宣传材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收效不显著。基层行设置的咨询台效果较好,但覆盖面不大。宣传经费不足。
二、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国际经验
1.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组织保障
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前,就设立了金融普及教育专门机构,即美联储内部的社区事务计划部门。分别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开展各具特色的的宣传教育活动。金融危机之后,设立了金融消费者保护署,下设金融知识办公室,专职负责公众金融教育。后又成立了金融知识咨询委员会。
英国成立了两类机构,一类是代表政府的机构:指英国金融管理局和英格兰银行。分别向社会公众和金融领域从业人员进行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另一类是教育科研机构。负责研究制定学校金融教育规划,并组织实施。英国大、中、小学均十分重视对学生的金融教育,课程安排都包含金融基础知识。
2.对金融普及教育实施总体规划
英国金融管理局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了《提高国民金融素质的总体规划》,开展了“金融能力培养战略规划”工程,并专门推出了未来十年的宣传教育战略规划。明确了重点工作和任务,内容涵盖中小学金融知识普及、工作场所金融知识讲授、消费者金融知识普及、新婚夫妇理财和金融事务咨询等。有组织、有目标、有重点地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活动。美国的金融素养与教育委员会制定了《金融教育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全国性金融教育目标和任务,并定期对战略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3.融入国民教育,列入学校教育必修课程
2008年英国将个人理财知识纳入了《国民教育教学大纲》,要求中小学校必须传授基本的金融知识和理财技能,涵盖信用卡使用管理、税收、信贷、债务、金融风险、制定个人及家庭预算、简单的投资等诸多内容。
美国将金融教育列为从启蒙教育至大学教育的必修课程,美联储为学生设计了趣味性和针对性较强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并将修习金融课程学分情况列为学生获得助学贷款的必要条件。不仅在欧美发达国家,在巴西、哥伦比亚、印度、乌干达等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将金融教育引入学校教学体系。
4.多渠道筹措专项资金
英国在金融知识教育普及方面投资巨大,早在2004年,英国金管局筹集了大约4000万英镑的专项资金。2005、2006两年,英国投入200万英镑,用于制作、推广金融宣传资料。
美国用于宣传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联邦储备银行从事公开市场业务获取的收益,二是向金融机构提供有偿服务的收费,以及联邦储备委员会向各联邦储备银行抽取一定比例收入;三是在开展合作金融知识宣传教育过程中,由参加合作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组织提供的资金。
三、对我国的启示
1.制定总体规划,明确组织架构
国家应制定《金融知识普及教育规划》,明确实施规划的主体、目标和任务。教育部成为推动学校金融知识教育普及的领导机构,制定《学校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实施方案》,从编写教材开始,将金融知识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使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就能接触金融,了解金融基本知识,学会理财,树立金融安全理念。在大学阶段,把金融学有关课程作为各专业必修的公共科目。通过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的系统学习,确保形成完整的金融知识体系。
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应该成为国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领导机构。人总行应设置专司金融普及教育的司局,并在省市县设置相应的科室。选调既有金融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充实这些机构,分层次定期对公众进行金融知识培训。同时,建立由人民银行牵头,各商业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教育部、广电总局等部委共同参加的国民金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各部门要针对各自的新业务及时派出人员授课,使公众的金融知识不断得到更新和丰富。
2.建立考评制度,加大资金投入
建议人民银行出台《金融知识普及教育考评制度》,对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层层分解,并纳入年终考核内容,每年通报金融普及教育任务完成情况,形成金融普及教育“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此外,必须加大资金投入。财政部可以直接拨付金融普及教育专项资金。其资金来源可以借鉴国外做法,从公开市场业务收益中提取。同时,建议设立“创新基金”,支持、鼓励那些在金融知识普及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3.丰富教育内容,采取多种方式
在教育内容上,一方面加强基础性金融知识的教育,例如存贷款的办理,真假人民币的识别等,又要对个人征信、客户理财,以及银行卡、ATM机、手机银行等金融新业务、新工具、新产品进行宣传,还要加强反洗钱、反诈骗、防范打击非法集资等金融风险教育,促进金融客户树立正确的金融消费和投资理念。此外,要针对不同宣传对象,设计相应的宣传教育内容和重点。
在教育形式上,要不拘一格,特别要注重趣味性。使公众在欢声笑语中、在潜移默化中学到金融知识。为此,我们除了运用金融知识讲座、开展“金融知识进社区”、“送金融知识下乡”等传统手段以及设立专门的公众金融教育网站,利用各种载体外,还要积极倡导文娱团体和文艺工作者利用相声、小品、电视剧等形式传播金融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以扩大规模奠定优先配置的坚实基础
融资规模的扩大,首先需要丰富完善金融机构体系,体系的健全,可以吸纳省内外的金融资源,才能为河南实体经济发展搭建良好的金融平台。其次,通过提高储蓄率,使更多的存款回流到正常的金融系统内,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率及资本产出效率,使金融资源更有效向实体经济配置。
1.完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
完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拓宽和夯实河南省发展的金融平台。河南现有的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组织体系,难以满足中原崛起的金融需要,因此在积极发挥国有金融机构的主导作用,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的同时,必须加快建立健全多元化、功能互补的金融组织体系,构筑一个高效、稳固的金融平台。具体来讲:首先,适当放宽市场准入,出台行业管理、工商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和鼓励政策,争取更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到河南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引进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进入河南(例如,2011年东亚银行郑州分行和华夏银行郑州分行的获准筹建)。其次,支持部分综合实力较强的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实现省内跨区域发展,同时按照市场原则实施联合重组,逐步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和资本市场上市;积极筹备组建河南首家省级商业银行,打造具有河南品牌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壮大助推河南崛起的金融支持力量。再次,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建设,继续优化农村金融基层网点布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加快组建一批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银行业机构。最后,立足畅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联系渠道,发展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财务公司,丰富中部地区的金融机构种类、拓宽融资渠道,构建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化融资平台[1]。
2.提高储蓄率、储蓄投资转化率及资本产出率
社会化大生产需要一定的规模才有效益,而规模经济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提高储蓄率[5]可以把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积少成多。2011年河南省的存款增长明显减缓,企业资金形势相对偏紧。高水平的储蓄投资转化率会使得投资者在利益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运用储蓄投向资本市场,增加全社会的资本积累,从而向实体经济优先配置。资本产出效率的提高,可以更迅速高效地调节资金的余缺,可以使得投资者获得充分的信息来确定最有效的资产投资组合,从而使资本向优秀的企业和项目流动,加速财富的积累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以拓宽渠道确保优先配置的路径畅通
上市、债券融资和非公开股权融资等多种直接融资方式,可以满足实体经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成长周期和不同领域的融资需求,积极扶持河南优势企业直接进入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同时,鉴于河南省中小企业家数庞大,且大多规模不大的现状,这些企业难以达到直接融资市场的门槛,因此间接融资依然是获取金融资源的首选。
1.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2011年,河南省全年有18家企业在境内外首发上市。其中,境内上市公司12家,境外6家。截至2011年年底,全省已有98家境内外上市公司,发行股票100只。越来越多的企业随着上市发展壮大,传统的间接融资已经不能够满足金融资源的需要,所以大力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与间接融资体系互为补充,拓宽融资渠道,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2.间接融资合理化
虽然实体经济直接融资近年来大幅增加,但间接融资依然是河南省大部分企业获取金融资源的主要渠道,这一现状短期难以取得大的改变。因此,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节奏均衡,投放行业更加理性,对民生薄弱领域支持力度加大,使得间接融资更加合理化,有利于金融资源更加有效地投放到实体经济。
以市场利率降低优先配置的调节成本
央行最近下调基准利率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3%,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6%。存贷款利率过低,导致大量居民闲散资金游离金融系统之外,实体经济对金融资源的需求更加强烈,存贷矛盾更加激化。
1.适度调高存款利率
2011年河南省的存款增速缓慢,存款利率的下调是其重要影响因素。2011年上半年CPI指数不断上升,利率的下调造成居民银行存款不断贬值,大量资金流出金融系统。适当地调高存款利率,居民储蓄存款理性回流金融机构,通过金融机构合理配置,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规模资金。
2.适度调高贷款利率
河南省金融资源的配置没有完全的市场化,占全省实体经济很大比例的民营经济,在资金缺口扩大、金融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融资显得更加困难。通过适度调高贷款利率,增加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垄断资本使用金融资源成本,引导金融资源流向资金使用效率较高的民营经济,促进全省实体经济发展。
以财税补贴撬动优先配置的需求杠杆
市场化的金融机构在信贷投放过程中,利润是重要的考虑因素。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调控同样不可缺少。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配置的过程中,由于“三农”领域及中小企业自身固有的缺点,金融机构对民生薄弱领域“偏爱”不够是正常现象,但这一经济状况也是不健康的,这就需要政府利用财税资源来引导金融资源流向这些薄弱领域[6]。
1.补贴民生薄弱领域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经济基础薄弱。民生薄弱领域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部门应该借鉴国内部分地区的先进做法,对“三农”领域、中小企业贷款、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担保基金风险损失等利用财政资金对金融机构直接补贴,减少金融机构的损失,从而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投向实体经济。
2.补贴专业服务部门
大多中小企业人员自身素质不高,经营管理落后,缺乏专业的金融融资手段及丰富的金融资源信息。在大型银行、资产评估公司、保险公司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业务部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时,政府需要对这些机构开展相关业务时提供税收支持,鼓励专业金融服务机构为实体经济提供适合的金融服务与产品。
3.补贴中小金融机构
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填补了基层金融机构网点的空白,这些地区的实体经济难以获取大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金融资源,而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很好支持了基层地区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中小金融机构自身规模小,发展缓慢,因此政府应对中小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实行财政税收等政策支持,从而更好满足基层实体经济对金融资源的需求。
以多样服务增加优先资源的资源供给
转变金融服务方式,改变过去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单一的资金联系,金融机构介入实体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同时降低银行信贷风险。金融机构有义务为中小实体经济普及金融知识,使得中小企业根据自身需求,通过合适的融资渠道,获取金融资源。
1.提供全面金融服务
国内一些股份制银行金融服务方式创新走在前列,它们利用自身优势为实体经济提供风险控制、金融产品、金融投资以及法律等专业服务,基于实体经济的战略性金融需求,提供专业支持。河南省金融机构应该借鉴它们的经验,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提高金融服务质量,通过为实体经济提供综合经营解决方案,降低企业违约风险,创造良好企业信用记录,进而提高企业信贷额度,获取金融资源。
关键词 金融 县域经济 综述
一、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1.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不够强。长期以来,信贷资金主要向城市和工业倾斜,而在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促进个体经济发展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数还是采取农民筹资的方式进行。县域的融资渠道也较狭窄,县域内的金融机构仅限于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它们无力支持关系县域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布局调整,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已经从部分县域进行收缩,今后县域经济的融资渠道有可能进一步萎缩。
2.金融机构设置不足,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成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主体。当前,县域金融机构主要有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商业性保险、证券、担保和融资租赁等金融机构和服务基本上处于不完善状态。尽管中央加大了对各类金融机构到县域发展的调控力度,并积极启动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程。但是就县域金融机构网点的设置、从业人员的数量与实际社会需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3.金融产品的县域特色不明显。目前,县域金融机构服务仍是传统的“存、贷、汇”等业务,金融产品的特色不明显,金融产品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针对性有待提高;农村金融创新主体单一,创新机制尚不健全。县域金融机构服务半径也比较狭窄,基本上围绕县域城区业务,难以延伸到乡镇和行政村。
4.贷款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贷款还款期限不合理,贷款合同不是根据企业和农户正常生产周期及需要合理确定;信贷服务品种较单一,与地方微观经济发展的广泛性不相适应;部分贷款利率相对较高,与农民的承受能力不相适应;县域范围内的银行分支机构的贷款权限上移,县级支行对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没有审批权限;贷款投放结构不合理,信贷投放偏向于少数大企业,而对于中小企业和农业投放的资金相对较少;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借款人对银行业务以及相关产品了解的程度不够充分,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贷款数量。
二、制约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因分析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矛盾,突出表现在:县域经济旺盛的资金需求与县域资金大、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与信贷结构调整滞后的矛盾、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的高风险与金融机构审慎经营的矛盾、县域中小企业信贷服务需求多样化与金融机构融资方式单一的矛盾。制约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县域经济内在风险较高,发展层次较低,经济环境较差。县域经济主要由基础工业和中小企业构成。基础工业基本上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传统产业多,新上项目少。而中小企业高科技含量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在这种发展相对滞后、风险度大、缺乏“亮点”的经济环境下,金融机构难以找到符合贷款条件的项目。
2.社会信用环境欠佳。当前信用缺失和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信用环境欠佳,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没有良好的信用环境和良好的经营效益,金融机构本身都难以生存,更无力对地方经济提供有效的支持,最终将损害整体经济的发展。
3.金融部门信贷管理机制不完善。国有商业银行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体制削弱了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制约了县支行对县域经济的信贷营销,客观上制约了贷款投放。而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条件、评级标准比较高,与县域经济发展也不相适应。对县域企业来说,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没有足够的抵押、较好的财务指标,难以达到贷款要求,致使许多急需信贷支持的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
4.金融机构贷款担保方式严格而且单一,县域经济融资渠道窄。目前,县域金融机构对企业、农户融资的方式主要是房地产抵押,而且在有效担保范围和评级、授信期间内的贷款都要上报审批,信用方式和保证方式极少,难以适应县域经济实体资金需求实际需求。
三、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尽快建立和完善以城乡银行与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多家中小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县域及农村金融体系。一是要调整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体系。鼓励和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在县级城市和城镇设立分支机构,并向纵深发展,增强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实力。二是加快组建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进程。由国家出台政策,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确定要撤销的县支行,可由当地政府接收,采取政府注资、企业和私人入股的形式,利用现有人员和财物组建地方性股份制中小银行。三是要探索建立专门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为县域经济服务的金融机构体系。
2.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是增加信贷投入的基础性条件,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信用强化机制,为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提供制度保障;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快县域征信体系建设,并逐步完善个人征信系统,加强县域金融监管,接受社会舆论监督;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诚信意识,完善内部管理,保障银行债权的落实,保障各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融资便利。要尽快建立省级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和地市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条件的县(市)要大力发展各类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贷款保险机构和其他中介机构。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抵押担保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融资便利。
4.要把打造社会诚信作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在争取金融更大支持的背景下,必须营造适合经济发展的思想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融资服务环境。各级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弘扬信用观念,组织开展信用镇、信用企业、信用村、信用户评比表彰活动和先进典型的示范推动作用,运用行政手段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净化社会信用环境。
5.不断加强金融队伍建设,以适应现代金融服务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金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对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加强新业务、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以适应现代金融服务发展的需要。同时,各金融机构要转变旧的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晋升选拔机制,培养一支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企业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常保平.改善县域信贷投入的思考[J].问题探讨,2003,(6).
一、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实际意义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素有“聚宝盆”的美称。柴达木盆地现已发现矿产86种,占青海省发现矿种的69%;产地1050处,探明储量的矿产57种,矿产地281处,其中大型矿床72处,中型矿床61处,优势矿床189处,占青海省的60.4%;矿产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约16.27万亿元,占青海省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的95%。
柴达木盆地不仅有着非常丰富矿藏资源,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再生能源资源。盆地周边的山间向汇水中央奔流的条条清澈的河流,不仅为工农牧业生产提供良好的水源,而且水电资源有良好的开发前景。盆地年日照时数为3000个小时以上,年总辐射量约为600-750千焦/厘米2,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
柴达木盆地这一特殊地理自然环境中,还生存着种类繁多的珍禽异兽。有动物王国、鸟的乐园;也有千姿百态经济价值极高的特有野生植物。盆地有皑皑雪山、博大冰川;有茫茫戈壁、辽阔草原;有北国的风土,南国的湖水;有高原温泉,雅丹地貌,这些都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在看到资源丰富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柴达木是一个生态非常脆弱的地区。柴达木地区建政以来,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柴达木资源开发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资源开发在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资金积累的同时,也给这里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由于受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柴达木地区的企业大多采取粗放型、掠夺式资源开发模式,相当数量的传统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加上业主采富弃贫、单一开采、乱挖滥采、浪费严重,使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水平。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能源、资源约束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国家的发展迫切需要有柴达木这样的增长区、增长极,形成对国家的新支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环保已成为柴达木资源开发建设非常严格的前置条件和各环节的刚性约束。
柴达木循环经济区列入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工业园,为柴达木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国外,发达国家开展循环经济首先从解决消费领域的废弃物问题入手,向生产领域延伸,最终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引入循环经济和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经营、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是柴达木开发的必由之路。
二、金融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的有利因素
1.金融机构设置相对较为齐全,目前,辖内设有中央银行、银监局、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中国财险、人寿险、新华人寿、证券营业服务部等分支机构。共有各类金融机构126家,从业人员1562人,为金融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信贷资金来源比较充裕。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柴达木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柴达木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统计资料显示,十五期间海西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柴达木地区各项存款快速增加,十五期间,全地区金融机构存款年均增长17.4%,2005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917249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为448955万元,存差为468294万元。“十一五”期间,随着柴达木资源的更大规模的开发及国家重点项目在盆地的开工建设,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还会迅速增长,预计年增长约20%。这给金融机构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保障。
3.近年来,随着柴达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业发展亦日新月异金融经营管理能力不断加强,金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金融业务不断发展,金融新业务、新产品不断推出,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金融科技水平不断升级,信息平台不断完善,为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融资、结算等条件。
4.柴达木资源的开发及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给金融业创造良好的发展平台。据调查,柴达木循环经济区工业发展规划初步安排项目152个,总投资为906.74亿元。其中近期规划项目投资额为455.96亿元,中远期规划项目新增投资为460.8亿元。项目包括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煤炭及煤化工、金属及冶金、建材及其他、农畜产品的开发及深加工等。国家一批重要基础设施项目也将在柴达木开发建设,如青藏铁路西格段复线电气化工程;格尔木――库尔勒、格尔木一柳沟铁路;109国道日月山―格尔木高等级公路建设等,随着柴达木资源开发及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会吸引大量国内外有实力的投资开发企业来柴达木投资建设,区域外金融资金将会大量流入,带来先进的管理手段。这些给柴达木地区金融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只要金融机构抓住机遇,发展自我,柴达木金融业就一定能够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只有金融业的大力支持,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区才能成功。
三,金融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的不利条件
1,金融机构布局不合理的影响。就全国而言,金融改革不断完善了我国金融体制,增强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和盈利能力,但从柴达木地区情况来看,金融改革使本地区的金融体系更加不合理。2000年以来,各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共撤并辖内机构40多家。目前,柴达木地区八个县市(行委),有五个县(行委)只有一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一个县只有农村信用社,没有任何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八个县市(行委)只有格尔木地区有一家证券服务部。全地区没有区域性或地方性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减少造成了金融市场功能弱化,金融服务水平下降,大部分地区信贷总量严重萎缩,如辖内天峻县有丰富的畜牧业资源和煤炭资源,但该县没有一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造成该县经济融资困难。
2.金融管理体制的影响。一是各家商业银行按照一级法人实行授权授信的集权管理,层层上收贷款和客户信用评级权、贷款的发放权。一些地区的商业银行只吸收存款和清收不良贷款,不发放新增贷款,弱化了基层商业银行的信贷动力和作用的发挥,进而影响到自身生存发展的问题;二是商业银行调整经营
策略后均实行了“双优”、“双大”策略,贷款投放重点向优势产业优良客户和大企业、大项目集中,对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实行信贷弱化或信贷退出机制,使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融资难的问题非常突出;三是信贷观念陈旧,存在重城市轻农村,重大型企业轻小型企业,重生产经营轻消费,重重点项目轻非重点项目,使银行支持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窄。
3.投资环境的影响。投资环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法律、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以及人们文化道德素质的总和,它的优势实际上直接影响金融支持的能力。近年来,柴达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在改善投资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投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软硬环境的改善程度仍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是资源环境不尽人意。虽然柴达木盆地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但科技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生产资源、生活资源的利用和拥有程度都比较低,这就影响了金融支持的力度;二是基础设施环境不尽人意。柴达木地区总面积30万平方公里,地域辽阔,自然环境比较艰苦。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交通不够畅、城市不够靓、环境不够美。尤其是广大偏远的农村牧区生产经营比较落后,道路不平,水利设施破旧,自然灾害频繁,农牧民生活还比较困难,这些严重影响了柴达木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能力;三是信用环境不尽人意。当前柴达木一些地区信用缺失是全方位的,是信用制度、信用市场、信用道德“三位一体”的缺失,如此信用环境必然引起银行惜贷、慎贷、恐贷、少贷甚至不贷。有些商业银行因此而撤销机构,收缩业务、上收贷款权限,导致地方经济发展中融资“瓶颈”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四是政府行政服务环境不尽人意。有些地方政府角色转换不明显,服务意识、金融意识比较差,对金融常识不甚了解、不掌握,一些由政府协调主导的工作做得不到位,缺乏用市场手段指导金融工作的能力;五是金融司法环境不尽人意。金融债权得不到充分有效的法律保护,破坏了资金的正常循环,对金融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加了难度,也增加了出现金融支付风险而造成了柴达木地区金融供给不足。
四、金融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
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动力,金融的支持是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要明确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全力支持,这样才能确保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的成功,才能更好地体现金融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
各金融机构要加强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并根据自身工作的特点,积极编制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一是要研究制订行业信贷政策,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新兴行业、“朝阳”行业、成长行业的发展;二是要研究市场供给状况,制订产品信贷政策,支持名牌产品、供不应求产品、有较大市场占有率产品的发展;三是研究企业经营发展情况、制订企业信贷政策,支持经营管理强、经济效益好、信用等级高、市场前景广的企业发展;四是研究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势,制订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的贷款科学决策管理机制及贷款营销手段、方式、品种、利率定价等问题,提高贷款项目的技术水准,推动产业技术进步。
五、营造柴达木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1.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要加强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制定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评价监测制度,及时反映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建议政府尽快形成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原则性框架,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评价纳入到各级政府考核范围,逐步形成政府考核金融,金融考核政府的“双考核”局面,从而为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打下基础。同时,要加强窗口指导,引导各金融机构积极调整信贷结构,改进信贷方式,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加大对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外向型经济和“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
2.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措施、多种手段大力开展金融生态环境知识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工作人员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认知度,争取政府、社会公众支持金融生态建设,维护金融生态环境,理解金融工作。
3.各金融机构要以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为契机,促进思想观念,转变经营思路,牢固确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经营理念。重新构建考核、奖惩、约束机制,创新授权授信制度和放贷形式,切实为基层金融机构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松绑。基层金融机构根据“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扶优限劣”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优先支持缓解制约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优先支持资源能源开发项目;优先支持改善环境污染、降低资源消耗项目;优先支持技术改造项目;优先支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型工业和高新技术项目。同时,要严格限制国家禁止和高消耗、高污染项目。
4.改善行政司法环境,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金融、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大对社会信用意识的教育力度,加大对执法情况的检查力度,加大企业破产改制的规范力度,为金融业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司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有效保护金融资源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惩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的当事人和负责人,规范有关当事人的金融行为,降低金融债权案件的诉讼费用,、提高金融债权的执行回收率,保证金融债权得到公平清偿。
5.加快推进征信系统建设,加大银行信贷咨询系统建设力度,加快建立个人征信信息档案,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防范信贷风险和和信用风险。
六、建立健全金融组织体系
1.在充分发挥现有国有商业银行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作用的基础上,寻求金融多元化支持,吸引发展信托、保险、证券、租赁、典当、财务公司、投资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竞争力。
2.组建和引进地方性商业银行或区域性银行在柴达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弥补国有商业银行从辖内一些地区部分或全部退出后的金融服务空缺,以支持整个柴达木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3.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农发行在确保政策性银行农副产品收购的同时,要积极拓宽服务领域,探索开展对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产品加工企业、环保旅游等行业的信贷服务。
4. 抓住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契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壮大资金实力,增强金融服务功能,真正成为金融支持“三农”的主力军,为柴达木地区广大农牧区农牧民增产增收作贡献。
5.引导规范发展民间借贷,积极推动合理、合法民间金融业务的发展,逐步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限制,允许民间资本在一定条件下从事金融服务,减轻银行、信用社的信贷压力,提高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拓宽投资渠道,满足正规金融无法满足的合理金融需求,发挥其补充作用。
七、完善社会金融服务体系
1.大力推广担保公司制度,完善担保体系和机制,建立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并依照市场规律,行使担保职责,使中小企业通过担保机构的运作,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2.规范抵押评估、登记程序和操作规程,减少贷款营销费用。
【关键词】金融海啸;金融工具;虚拟经济;实体经济
一、美国金融海啸的形成与实质
美国当前的金融海啸,始于2006年出现、2007年2月首次披露的次级贷款危机。次贷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疯狂追求高额利润的资本主义的痼疾,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无限制地运用杠杆化,资产证券化过度,衍生金融工具过分膨胀,最终致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失调,这是此场金融海啸的实质。
美国的多数居民一贯超前消费、寅吃卯粮。因此在美国,向银行抵押贷款、 贷款买房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不过,原本只有收入可观且稳定的居民才可以贷款,但10年前,美国房市一片大好,在正常的房贷得到满足以后,投资银行及金融机构为了增加利息收入,扩大消费群体,又再次降低贷款的条件,扩大贷款的范围,向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和收入不稳定的一族发放抵押贷款。为使次级贷款者有能力还款,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零首付、利率优惠(前期固定利率,后期浮动利率或是提供一定的低利率优惠期)等。贷款公司成功开拓了次级贷款市场,但因为次贷风险较高,于是找来投行(高盛、摩根、雷曼兄弟等)分担风险。在格林斯潘主持美联储期间,一再降息,致使房贷资金充裕,购房需求愈增,房价上涨,房地产升值。持有房产者对其房产增值部分,再次申请增加抵押贷款,这部分涨价增值抵押贷款的风险较大,信用等级低,与之相对称,金融机构也就提高它的风险收益的预期,提高它的利息率。其利率曾高达10%—12%,比普通抵押贷款利率高一倍。投资银行及金融机构为了增加、扩充它的资金来源,运用杠杆化的原理,再引入资产证券化,运用新产品债务抵押债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其本质就是债券,通过发行和销售CDO债券,让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由于CDO是以次级贷款为基础的,风险较高,很多投资者不敢问津,于是将CDO分成优先CDO与普通CDO。发生债务危机时,优先CDO享有优先求偿权,因此相对于普通CDO而言,优先CDO风险较小,很快得到市场认可。普通CDO则风险更大,主要销售给偏好风险的对冲基金。2001年末,美国的房地产一路飙升,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多,使得以次贷为基础的优先CDO与普通CDO均市场红火,对冲基金除按照协议从投行处购买普通CDO,更将普通CDO抵押给银行,获得更多的资金,加大普通CDO的购买力度。而投行为了分得利益,又从对冲基金处回购普通CDO,同时投行开发出信用违约交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即在CDO中取出部分资金到保险公司投保,让保险公司分担风险,提高CDO的信用评级,将次贷的资本链进一步拉长,也使得风险级数进一步提高。
由于房价仍高涨,CDS市场销量可观。华尔街在CDS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一种新型基金,专门投资买入CDS的基金。 只是将基金资本分为不同的切片,其中一个部分作为Support Tranche,即在亏损时先由Support Tranche进行垫付,不足时才由其他切片依次支付。Support Tranche其本质是一种保证金。新型基金大卖,各种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新型基金大量增发,但保证金Support Tranche并没有增加,导致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大为下降。从次贷到CDO,再到优先CDO、普通CDO、CDS、新型基金,这一系列的衍生品的创新过程,华尔街不是在遵循贷款证券化最初的分散风险的目的,而是在一味地追求高额利润。
这些抵押贷款,还有股票、债券、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等等,他们都是实体经济的“纸质复印件”,称之为虚拟资本,他们的运行形成了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以2006年的估计数据为例,美国200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3万亿美元,而市场上流通的股票、债券、期权、期货等的价格总额估计为400万亿美元,也就是说,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30倍,虚拟的繁荣令人眼花缭乱。统计资料显示,1994—2007年,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水平大幅提高。美国抵押市场全部抵押贷款的证券化率由1994年的55.8%提高至2007年的74.2%,而所有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率则由1994年的31.6%大幅提高到了2007年的92.8%。据美联储统计,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规模从2000年的3.0万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5.83万亿美元。据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的《次贷危机报告》,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余额从2000年的4.8万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9.8万亿美元,年增13%,形成了庞大的住房抵押贷款。其中,次级贷款2003年4 000亿美元,2004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14 000亿美元;次级抵押贷款比例从1993年开始起步发展到2005年的20%。在高度证券化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上,次级抵押贷款的呆账和坏账,恶化了庞大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的资产池,增加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收益的不确定性。抵押品赎回权的丧失率(Delinquencies)在2005—2007年短短两年时间内激增50%。
这样连续不断自我膨胀的虚拟资本总有一天要达到充分饱和的状态,泡沫太大终究会破裂的,金融资本的链条也就会断裂。诸如由房产供给逐渐扭转大于需求,房价下跌,房产及二手房卖不出去。房产抵押贷款中原先凭房产上涨增值而增加的贷款,就会难以继续还贷。这种情况逐渐多起来,使信心不足,房地产资本链就会断裂。
美国最大的金融信贷机构是“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房利美(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Fanny Mae)是在1938年根据美国国会颁布的法令成立的;房地美(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oration, Freddie Mac)是1970年成立的竞争机构。他们只收购二级抵押贷款市场上的房贷资产(信贷凭证),然后以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将取得的房贷资产打包向投资人出售。他们虽然不直接提供房贷,但提升了信贷市场的流通性,使美国中低收入的家庭得到房贷。从1994年到2006年,次级房贷使900万户的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房屋拥有率从64%上升到69%;从2002年到2005年美国房价以每年10%的升幅一路上涨,2005年上升达17%,累计涨幅超过50%,更加刺激了次级房贷市场的大发展。2005年达到6 250亿美元,比较2001年扩大了5倍,到2006年,美国次级房贷高达12 210亿美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繁荣,使参与房贷的金融机构收益丰厚。在经营过程中,不断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增加信贷资源,也被社会所推崇。
必须指出的是,次贷市场及相关衍生品市场等虚拟经济的繁荣是以实体经济房地产的价格上涨为基石的。但是,自2005年以来,美联储由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连续17次提升基准利率,从1%到5.25%。风光了整整5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从峰顶摔下,2006、2007年跌跌不休,城市房价跌幅高达17%,最小也有11%。次级房贷的还款额因利率上调而逐步增加,低收入的不能偿还贷款的家庭大增,至2007年6—8月形成冲击市场的次级房贷危机。至2008年,比尔斯登破产、雷曼兄弟公司也被迫破产,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收购,美林也被美国银行收购,扩展为2008年的金融海啸。
二、金融海啸对金融工具及其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分析
美国的金融海啸及次贷危机是金融衍生工具闯的祸吗?这样提问题和看问题是值得再度思考的。因为这种认识,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利于我国的金融创新。金融工具以及金融衍生产品,他们只是一种工具,其性质是中性的。任何工具,特别是有效工具,都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用来为人民造福,也可以用来闯祸。诸如在房价上涨阶段,可用来集中资本,让众多中小收入者凭所购房产作抵押取得房贷,拥有住房,繁荣房地产市场,其功不可没;但是在房价下跌阶段,那些凭房价上涨、房产增值取得房贷从而套现者,以及没有提供收入证明而取得房贷者,则成为房贷市场资本链的薄脆环,有断裂爆破引发危机的可能。又如,金融期货,可以用来套期保值,对冲风险,又回避风险;也可以用来投机,追求高风险的高收益,引发高亏赔。这是违规操作追求高收益的贪婪造成的,是信贷缺少应有监管和风险管理不到位所致。在金融资本市场上,如果监管缺位或监管不力,正常的经营者也会流入投机者流。凭房价上涨增值发放贷款,是种没有实际抵押品的抵押贷款;没有收入证明发放抵押贷款,是将抵押贷款变成了没有信用的信用贷款。滥发信贷,就会使房贷市场的泡沫膨胀,其膨胀倍数大大脱离实体经济,增大了泡沫爆破引发危机的风险。
次贷危机发生后,众多学者、政界和企业界资深人士,特别是一些损失惨重的金融机构对按市价调整的会计准则发起猛烈抨击,纷纷指责金融机构实行的公允价值计量会计是引发此次危机的罪魁祸首。美国及欧盟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中,一些银行家抱怨由于会计准则规定衍生工具要以公允价值即按照市场价格计量,严重低估了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加剧了金融危机。美国国会2008年10月3日通过的美国政府救市方案中授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暂停公允价值计量;10月15日欧盟正式决定第三季度起金融机构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改用成本估值计量。10月13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宣布对国际会计准则作出紧急修改,允许金融机构对一些以前必须以公允价值或当前市场价值入账的金融资产“重新分类”。
其实,公允价值计量只是个会计技术问题,与金融危机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而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达到客观、透明、真实的高质量要求。改用成本计量也不能降低实际亏赔,只是账面和报表上好看一点而已,并不能解决价格下跌的问题,也不能改变危机的本质。首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更符合资产与负债的定义。例如,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由于资产必须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而预期的经济利益或未来现金流量不可能以历史成本方式进行计量, 而只能以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这是符合逻辑的。 因此,运用公允价值模式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计量更合乎资产定义。同理,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由于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因此以未来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的现值计量负债,也合乎负债的定义。其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会计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会计核算的前提之一物价稳定这一假设难以成立。尤其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价值随时间和市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幅度也越来越大,历史成本信息的相关性逐渐降低,其决策有用性也大打折扣。公允价值计量能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面向未来的公允价值要比过去的历史信息更有用于决策,从而使会计报表的使用者能更好地获知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帮助其作出理性的决策。因此,按公允价值计量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