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学科知识

音乐学科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学科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音乐学科知识

音乐学科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本科;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77-02

一、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模块课程最早见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有MES(模块技能组合课程模式)和CBE(能力教育体系)两种流派,其共性是都强调实用性和能力化,区别是前者从职业普遍规律和需求出发,侧重于职业基础通用能力;后者是从职业具体岗位工作规范出发,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高职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主要思想来源于模块化教学法和应用Moodle(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思路构建课程结构模块化的学习环境,利用技能包实现对学生技能的分解培养。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单元,对准特定的教学目标,内容相对完整,评价要求明确。模块与模块之间有一定的衔接关系,可以方便地进行组合。课程内容上的相对独立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课程结构上的多层次,使模块课程表现出综合、开放、灵活的特点,可以涵盖更为广泛的主题,打破学科的界限壁垒,灵活地进行组合,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又可以及时进行更新,更好地适应职业技术发展教育的要求。

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还是沿用上世纪70、80年代的教学观念和体系,教学模式虽有发展,但也是换汤不换药,音乐学学科虽是之前的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两门专业的整合,旨在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但培养模式与实际学生就业存在严重脱节现象,在培养方式上,还套用的是音乐教育专业和表演专业中的模式,课程设置也是相差无几,因此,在如此处境下,尴尬至极,培养的学生既难成为专业音乐教师,也能成为音乐表演者,无法走向舞台,走出校门,学生的专业技能不精,或是不全,实际的专业应用能力达不到岗位的需求。培养的对象一旦走向市场,在残酷的社会竞争环境下,很容易因为专业不精、技能不全而失去机会,就业率较低。很多学生,经过四年本科学习后,都无法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这种现状也会使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如果所学不能为之所用,长此以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丧失,学习态度疲软,继而专业技能的学习更加不精不强,更加没有市场竞争力,这不能不说是本科教育的悲哀。

虽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没有明确提出本科教育实行市场化和职业化,但对于音乐学这种以技能学习为主的艺术类教育,是可以借鉴高职教育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的。近年来,职业教育环境下的大专生相对本科环境下的大学生更有市场竞争力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这些本科教育者的反思,根本原因是教育模式的落后和老化,职业教育作为新型的教学体系,已经在市场的考证下寻求到切合实际的教育模式和方法。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最终归属地还是市场,同样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竞争,将高职教育先进理念植入音乐学本科教育中,将高职教育先进的教学模式借鉴于音乐学本科教育中,势在必行。

二、模块化教学的内容构成与实施过程

模块化教学其本身就是一种将学科知识分解或是进行组合归类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针对音乐学科的学科特色,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将模块课程内容、模块学时、模块进行的先后次序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统筹考虑。根据模块课程目标及知识间的逻辑联系,模块关系一种是逻辑递进型,课程的安排和设计要表现出层级关系,譬如说乐理课―和声课―曲式课―配器课,这些课程之间必须是线性递进关系;一种是交叉混合关系,模块中的一部分课程设置为按顺序的必修,要作为背景知识来进行模块学习,对音乐学科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课程是按顺序必修的,而还有一部分没有先后关联的课程没有学习次序上的要求,学生可必修也可选修。一个完整的模块化教学的内容构成通常包括模块课程目标、前测验、教学目标、学习资源、教学活动、期末测验、补救教学等方面。针对本科音乐教学现有的专业课课程设置,我们可以大致将学生所学内容归纳为四个模块:音乐基础理论模块、音乐专业课程模块、音乐实践模块、音乐素质拓展模块等。对于本科音乐专业学生来说,他们在选择模块学习前,首先要和专业老师一起明确每个模块课程的实际学习目的,这些教学内容的归纳是以学生自身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为参考的。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主修专业的不同来设置不同难易程度的基础理论模块,如果学生为技法学习者,完全可以选择相对容易的理论模块,学习周期也可以缩短,也较容易达到课程目标;而如果学生本身为理论作曲专业的学生,那么他们的就要必修相对复杂的理论模块,这对于他们后期的学习是有帮助的。而针对学生一些相对个体和特殊的知识需求,可在素质拓展模块为学生提供选修内容。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学习方法,可以自学、小组学,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只是其中一种方式,自主性学习会让学生自己阅读和整理学习资源、小组讨论、演讲、探讨主题等,主动性和团队意识都得到很大增强。学完一个模块的课程后,学生可以通过期末测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测试未通过者,可重修该模块;或者也可以选择下一模块的学习来达到预期目标,因为模块教学不是以分数的高低来测试学生的优劣,而是通过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方法的提高。

三、模块化教学对本科音乐模块课程教学的启示

模块化教学以专项能力课程内容为单元模块,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一个个模块展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进行模块教学的过程中起组织、协调、示范和引导的作用。它在理论学习和操作训练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切入点,实现理论学习与操作训练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内容组织上,以前的音乐教学为单一的单元教学,都是根据分类的知识点进行,单元与单元之间是知识继承、迁移的关系,大体上是一种线性的逻辑序列。而模块化教学是基于主题的、专题的知识集合教学,譬如表演模块、教与学模块、技法模块等,都能围绕模块的教学目的组织学习材料。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线性的逻辑关系,也可以是平行并列的关系,结构形式更加灵活。在教学主体上,教师的角色多是知识的传播者,强调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单元化教学很容易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兴趣,而模块化教学强调学习的个别化,关注学生的学业表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诊断者、激励者和学习资源提供者,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加强自身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综上所述,模块化教学模式在本科音乐学科的教学中实施是具有可行性的,根据音乐学科专业特点和音乐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将模块化教学的实施前景的优势尽其所能扩大化,设计出一套具体的可行性实施方案而推广,对于音乐学科的专业学习是势在必行也是不无裨益的。

参考文献:

[1]胡森.T.N.波斯尔斯韦特.教育大百科全书(第7卷)[M].张斌贤,等,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0.

音乐学科知识范文第2篇

一、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只要学生对音乐知识有了兴趣,学习也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一关键,来进行教学。有兴趣地导入。在讲解休止符时,我不是采用以往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休止符……”;而是带有兴致地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数字的游戏”。在做完游戏后再开始讲解什么是休止符。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的导入、问题的提法等方面,我都会花费些心思,精心设计,让学生有兴趣地接受知识,产生有意注意。

二、教学方法上的改变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和性格特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准则来进行教学。

(1)用口诀。①顿音记号。黑三角,小又小,唱得轻巧短又跳。②反复记号。II: :II一扇大门两块板,两对门眼在里面,音符跑到这里来,都得来回走两遍。③连线。⌒身子弯弯象小桥,有长有短有大小,上面不能车马过,只有歌声飞过桥。同等音高来过桥,歌声连续余音绕,不同音高来过桥,声音圆滑多美妙。④延音记号。乍看像眉毛,眼珠圆又亮,若是碰到它,歌声要延长。⑤自然音程的口诀。 一四五八没大小,二三六七没有纯,纯五四和八一,增四减五莫忘记。

(2)用图示,列表。为了让学生感受音高,可以用画图像的方式,有变化的有高有低的波线代表高低不同的音符。新版教材中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图谱让学生感受、体验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感受节拍、节奏与句感。这样从感性到理性,从具象到抽象,学生易于理解接受。

(3)用音乐游戏的方法辅助教学。①切水果的游戏,取出苹果(或者西瓜)模型,先看一个整体,平均切成二份,四份,八份,十六份。总结引出音符的类型为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等。只要按要求切,得出:分几块,就为几分音符,一个整苹果为一个全音符。这种教法一目了然,还不易误导学生,便于学生掌握知识。②“猜谜语”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游戏之一,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和应变能力,更能加深学生的头脑中印象。如:a.德国伟大音乐家,九部交响传天下。虽然耳聋听不见,困难从未吓倒他。(打一音乐家)b.哥儿俩,一般大;浑身硬,性子嘎;不见面,不说话;一见面,就打架。(打一乐器)

除了这些方法外,在教学中还可以想出其他更多、更好的方法,只要肯动脑筋,此类游戏还可以搞得更活泼、生动、有趣。我认为它是一种集游戏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新的授课形式。

三、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多唱歌谱

实践证明,多唱歌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歌唱,控制音高,把握节奏。对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有很大帮助。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必要的练习。这种训练同样必须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法。中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与小学生不同,不能采用成人的、专业的那套方法。即使在进行了较好的唱名训练的班级,也还要进行“多唱唱名”的练习,因为每个教学班里学生个体有差异,即使已经掌握的也需要练习巩固。

四、适当的加入流行乐以辅助音乐教学

现在的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媒体接触到音乐,如广播,电视,网络等,绝大多数都是流行歌曲,因此,对于喜欢追逐潮流的初中生来说,古典音乐太过深奥,不能理解音乐所表现的艺术美,而民族音乐相对于他们而言又不够时尚。流行乐既显得时尚,又通俗易懂,容易理解,旋律易记,朗朗上口,深受这个年纪的学生的欢迎。因此,音乐老师应该将流行元素渗透到所教课程中,挑选一些优秀的流行乐,将其与所要传授的音乐知识相结合,既得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又得到学生的好评,使学生兴趣盎然。

音乐学科知识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隐性课程 大学阶段 音乐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即课表中有课程规定的一部分教学活动;隐性课程又类同隐蔽课程(hidden curriculum)、潜在课程(laten curriculum)、非正规课程(informal curriculum)、未研究的课程(unstudied curriculum)、未预期的课程(unanticipated curriculum)等,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一、隐形课程的发生及实施中应把握的要点

两种课程类型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与特点,其中隐性课程的特点主要有:1.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2.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3.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4.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辩证统一。5.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6.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

基于隐性课程的特点,要求在隐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意四点:1.能够广泛地深入学生中间。2.控制一定要是积极向上的活动。3.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保持目标一致。4.具有优化育人环境及氛围的作用。

音乐素质教育是大素质教育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类课程的重点内容,也是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存在,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音乐学习的特性彰显隐性课程的需要

(一)德育功能。德育自古以来是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早在孔子时期,就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把审美和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孔子还说“移风易俗,莫过于善”,音乐借助有组织的音响运动,表达思想感情、净化学生的心灵,于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因此,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数百年来,德育一直是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音乐使人向往美好的事物,丰富美好的思想。如慷慨激越、催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鼓舞斗志,唤起民众,其铿锵有力的节奏,激励一代代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心灵,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发扬祖国优秀灿烂的文化。

(二)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如今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课题,音乐是时空的艺术、想象的艺术,想象恰是创新思维的源泉。科学家贝弗里奇说过,“音乐有助于直觉……在感情上音乐带给的,近似于创造思维活动带给人的,而适当的音乐能帮助造成适合于创造性思维的情绪。”爱因斯坦甚至说,“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音乐能激发人的无穷思维和丰富想象力。学习乐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手、脑、眼、耳并用,能开发儿童的大脑,使头脑聪慧,形象思维的发展对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以及想象力、创造力有明显提高。长期受到音乐启迪的学生,能在桎梏的思路中解脱出来,重新获得强大的创造力,从而思维敏捷,精力更集中。生理学家认为音乐对促进大脑左右半球均衡发育合理运用,有明显的协调作用。

(三)建立多元文化观。人类社会是文化多样性的社会,我们应培养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学会从多元化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问题,建立起国际文化交流的良好沟通。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了解中国文化传统,还要了解外国优秀文化的精髓,在这种双向互动中促进学生们思想和谐向上成长。

三、音乐素质教育中隐形课程开发的条件

音乐教育的任务不是通过课堂教学能够达成的,是需要慢慢深入学生的生活,与其融合,进而形成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因此,关注隐性课程的开发,尤其需要关注音乐素质教育。如何从大学教育中开展起来,笔者认为有以下五点。

(一)校方应当提供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条件,硬件主要是修建美术室、舞蹈室、钢琴室、音乐室等公共设施,为学生提供开展活动的场所;软件主要是建立良好的音乐氛围,鼓励学生们创新和开展活动。

(二)鼓励学生发展音乐社团活动。如创办吉他协会、合唱团、大学生管弦乐队、音乐小报等。这些活动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活泼的性格,带着舒畅的心情投入学习,学习效果更为明显。

(三)定期举办艺术节及大型节日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艺术节,尤其是自发排演节目。充分利用大型节日或纪念日,通过义演、大型舞蹈助兴等方式把人文的理念和爱国热忱融入进去,加强道德实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举办音乐文化讲座。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音乐素质文化讲座,尤其是名家的讲座。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与众多人文社科专家面对面的机会,聆听名家的声音,引发对社会的思考,感受学校浓厚而独特的“大学”气息。

音乐学科知识范文第4篇

一、前置式学习定位

1.前置性学习的内容是多元的。

2.前置性学习的重点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3.前置性学习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

4.前置性学习不仅为课堂学习做了准备,而且可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

5.前置性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我建构的,学生会获得一种愉悦、成功的体验。长此以往,学生自学的兴趣就浓厚,自学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6.前置性学习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以学为根本的地位。

音乐课堂前置式教学模式中,可利用导学案的自学,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进行自学准备,同时在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以自我为中心”的自学模式。

(1)自我调控──设境致导。借助语言、动作、形象或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进入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

(2)自主体验──技趣一体。教师通过设计游戏、巧用媒体、创设情境、指导创编、加入器乐、即兴表演、注重综合、积极评价等形式,融基本技能于听、唱、玩、动、奏、创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有兴趣支持的体验中获得知识与能力。

(3)自行提高──分层导学。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制订不同层次的目标,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环环递进的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实施分层评价,降低学习难度,使各层次的学生普遍得到提高。

(4)自我感悟──启发诱导。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应对音乐进行描述,并结合音响进行正确诱导、启发,使他们在有情感投入和兴趣支持的学习过程中寻找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的最佳结合点,体验音乐情感,感悟知识真谛。

(5)自求创新──审美创造。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对知识适度延伸,并依据学生的心理结构、生理发展的规律来确定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应用先前学习经验获得新的音乐体验和知识技能,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达到创造美。

二、音乐课堂前置式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启发式原则。导入模式――运用多媒体、网络信息等现代手段,通过影视、画面、音像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对音乐背景事物或现象的感性认识和达到视听效果,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究愿望,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2.循序渐进原则。活动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音乐世界。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范唱、范奏以及师生合作表演等形式让学生用心去感悟音乐,穿透音乐和领会音乐背后的故事;在反复聆听、想象、歌咏、演奏的音乐实践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感悟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和意境。

音乐学科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情感 积极性 规律

传统的音乐教学强调音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在教学中常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读谱训练”“视唱练习”,结果不仅没有培养好学生的识谱能力,而且识谱教学也影响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冲淡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传统的识谱教学不受学生喜欢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据调查,枯燥乏味是大多数学生学习识谱时的感受,有的学生甚至感到畏惧。

2.学生在模唱歌曲,尤其是在直接模唱歌词时的表现是相当不错的,但是他们唱起曲谱来却感到很困难。学生普遍都喜欢唱歌词,不喜欢唱歌谱。就算是学生熟悉的歌曲若让其唱谱,也感到很吃力。这说明在音乐教学中,用“唱名”来表示音高的这种观念始终没有培养起来。

3.在视唱能力测验时,能够用唱名唱准C大调音阶的学生的比例甚低。就算是在高长生招考中,有很多学生连do、re、mi、fa、sol、la、si这几个音也不能唱好,更不用说识简单的谱子了。这严重地阻碍了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潜力的发掘,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问题。

新课改精神提出:“学生要具有基础的识谱能力。”规定了每个学段每个年级识读乐谱的具体要求。这种要求能够更好地体现音乐审美教育,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音乐教育应当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因此,识谱教学也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形成学生对识谱学习的志趣。根据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训练好音准、音高是识谱教学的基础

少年儿童在接触音乐学习识谱的开始,就必须十分重视其正确音准、音高的培养与训练。教学中,根据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特点,结合生活中学生已有的经验,多运用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辨别音准音高的能力。如果一个学生看到1、2、3、4、5、6、7只能想到数学中的阿拉伯数字,那么他的知识学得是不完整的。

二、从节奏到识谱的过渡

节奏是构成旋律的一个方面。节奏训练是学生掌握识谱的有效途径之一。课堂上,学生对敲敲打打比较感兴趣,许多节奏可以从生活中直接感受,如汽车声、马蹄声、跑步等。有了节奏练习做基础,视唱学起来相对就容易些。

三、通过练习音程曲进行识谱

在课堂中,我们经常看到学生音唱不准,把握不住音高的现象,导致了学生视唱不敢放松的心理,造成了学生学习视唱积极性不高。音程和和弦的听辨最主要是看度数关系把握得准不准,和谐与不和谐的关系能不能听得出。先说音程,音程的度数大家都了解,就不多说了,要多模唱,记住大二度的感觉就是1-2,小二度的感觉就是3-4,这样练习的时候无论是什么音,只要是大二度就唱1-2,然后要学会构音程,比如给一个音#4,要唱出它的大二度#5,只要记住1-2的度数是怎么出来的,用同样的套上去,套多了就能固定了。

四、利用民歌和民族音乐来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

提到唱歌,首先就要识谱。不会识谱,学生的歌唱就无法谈起。歌谱能够直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一些民歌和民族器乐来提高学生的视唱兴趣。因为流行的民歌与当地语言、民俗的生活密切相关,以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如江苏《茉莉花》、陕北《信天游》等民歌和民间音乐,让学生多接触,然后教师进行很好的分解和讲解。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民歌的旋律都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紧密结合,因而最易于在本地区流行;某民族或某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节、调式、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这对学生建立起良好的音准概念有很大帮助,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

五、在器乐演奏中锻炼识谱能力

器乐演奏也是进行识谱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识谱中,还要增加操纵乐器的负担。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乐谱,还要兼顾乐器,同时还少不了用耳朵辨别其音准音高的过程。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竖笛或口琴来锻炼学生。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用打击乐器练习节奏,然后识谱,再让学生在竖笛或口琴上吹奏。另外,利用柯达伊手势,帮助学生进行音阶练习,音高训练,培养音准能力,这些是提高识谱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六、在欣赏活动中学习识谱

把知识融入音乐实践中去学习,避免单纯而枯燥的讲授,从感性入手,深入浅出,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这对丰富学生音乐素养的全方位接触和理解音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欣赏之中对学生识谱的培养也很有积极的意义。首先,识谱教学要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发展儿童的听力是音乐课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听是音乐体验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对欣赏音乐有着较浓厚的兴趣,要求也是十分强烈的,所以,在欣赏音乐活动中进行识谱教学,是一个最容易产生效果的做法。其次,在演奏活动中学习识谱。学习器乐演奏的过程,同时是识谱的过程,说到底乐器引进课堂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竖笛以它本身具有的形式美,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自我表现的欲望。学生通过竖笛识谱演奏,可以促进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另外,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喜欢创新,创作的理论基础是识谱,在创作活动中学习识谱,对两者都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1)从模仿中学会创造,应用节奏与旋律;(2)从机型创造进入创作,学习音乐基本知识,让识谱教学在学生不知不觉中进行,融入音乐实践活动中,渗透着“教”,顺带着“学”,识谱学习才不难,识谱学习才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教会学生识谱,能让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得以持续和发展,为他们进一步感受和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妙,感到愉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基本知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从而使学生顺其自然地识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综上所述,识谱教学是音乐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才能更好地提升识谱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道军.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