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地实训总结

工地实训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地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地实训总结

工地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一、立足本校,着眼发展,确立具有自身发展特点的校本培训思路

   

学校教育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形成办学特色,关键是要建立一支具有本校特质的教师队伍,形成学校教师培训和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为此,我们确立了具有自身发展特点的校本培训思路。即:坚持“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树立以教师终身学习和发展为指向的培训思想,开设以教师适应新课改,教好新课程为目的的培训课程,建构以校本培训为主体的开放式的培训模式。

   

1、坚持人本化培训,倡导个性化学习。

   

校本培训要体现课改精神,坚持个性化原则,坚持人本化培训。培训要关注教师的成长,注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鼓励教师依据学校的发展和新课程的要求,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实践中自我学习,自我研究,自我提高。

   

2、力求实际实效,开展层次化培训。

   

校本培训的特点是立足本校,要依据学校实际,开展教师培训。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根据教师年龄结构、任教时间、教育教学水平的不同,在培训中起动了“三项工程”。即:针对五年以下新教师的“壮苗”培训工程;针对五年以上教师的“成长”培训工程;针对各级骨干教师的“名师”发展工程。同时,我们实行动态管理,为每位教师建立了培训档案,实行分层次管理,分级培训。

   

3、观注发展,立足教育,开展综合化培训。

   

校本培训的内容设置,要根据改革的要求,立足于教师的发展,设置适合本校实际的综合化的培训内容。我校在校本课程培训内容的设置上,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遵从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设置了主题式培训课程和岗位研修课程。例如:我们结合新课改,设置的主题培训课程有:“新课程新理念”“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等。

   

4、科学有效,坚持培训形式多样化。

   

校本培训是学校教育和发展的一个部分,培训要从实际出发,统筹安排,实行多样化的培训。培训中我们以教师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发展为主,辅之以专题辅导、研讨交流、专家指导、案例分析、外出考察、课题研究等形式,满足教师自我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探索开放式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校本培训要以学校为基础,坚持自觉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自学反思,在岗位中学习提高。

   

校本培训要突出个性化,要根据需求自我学习,在实践中研究探索,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自学是解决教师自身教学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我们鼓励教师从问题出发,按照自身的实践需求确定学习内容,尤其要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探讨,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

   

反思是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在反思性培训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时时以新课标为依据,不断地思考发现,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例如:“在新课程思想指导下,你现在的教学设计和以前有哪些不同?你对自己的新旧变化有什么样的思考?”这些问题促使教师在反思与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发展教育研究,在教研实践中提高自己。

   

立足教育实践,开展教学研究,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学习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们鼓励教师进行大胆的教学尝试。在听课中,教师有质疑、有探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教师通过听课评课,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我们还把以往的“一人上课一人备,领导听课领导评”的做法,变成“一人上课学年备课,全校听课全校评”的新模式。这项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每个上课教师的教案,都是经过学年组教师一次又一次的推敲、一次又一次的研讨、一次又一次的试讲形成的。各学年组教师发挥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尽可能地展示学年特色和新课改思想。

   

3、实施开放式培训,做到“三大”结合。

   

校本培训除了要立足教师自身,坚持本校实际,发挖本校资源外,还应采取开放式培训,做到“三个”结合。首先,样本培训要支持开放性,要不失时机地把握教育热点、难点,开展专题讲座和研讨,使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始终站在教育发展的前沿。其次,样本培训要坚持自学与交流相结合的原则。自学研究与交流研讨相结合,这是校本培训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方法,是教师提高的最佳途径。辟如:我校在新课改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开展案例分析和教学诊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三、继续开展教师基本功培训

   

本学期继续开展“三笔字”评比活动。对粉笔字(每周一板),钢笔字(每天一页)、毛笔字(每周一页)简笔画(每两周一页)、进行认真评比、奖励。

   

四、及时传达和学习上级文件,通知精神,按要求认真学习和辅导有关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组织教师参加相关活动,使学校和老师跟上时代步伐。共2页,当前第1页1

   

本学期,我校根据市教师进修学校的要求认真组织教师学习《21世纪,谁来教综合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做到及时检查,认真总结,使教师在教学中自觉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工地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江阴 214433)

摘 要:中等专业学校作为为社会提供最多技术人才的资源库,注重的是学员的实践能力了,所以实训基地的建设尤其重要。

关键词 :计算机;基地建设;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TG65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196-02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始建于1951年,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首批江苏省重点职业中学、首批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和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占地249亩,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在校学生5 000多人,是一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综合性中等专业学校。

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是首批江苏省示范专业、省品牌专业、无锡市重点专业和第三批国示范重点建设专业。计算机实训基地曾被评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3年根据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通知》(苏教职〔2012〕34号)要求,申报成为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建设基地。经过一年多的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我校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学校锐意创新,多方借力,深化实训基地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从以下几个方面凸显基地特色,取得很好的成效。

一、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细化计算机专业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学校原有的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的专业优势得到削弱。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专业办学的市场导向原则,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充分的调研论证,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的重点转到专业的“精细化”发展上。一方面对原有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进行内涵的提升,突出“3+4”(3年中职+4年应用本科)一体化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新的社会紧缺的计算机类的应用型专业,2013年,新开设了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

2013年以来,学校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性学校建设过程中,计算机应用应用专业深化与江阴市信息化协会的合作,成立了由政府、企业工程师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骨干教师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利用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开展计算机类专业实训,教学成效显著。

二、积极教育,厚德励技,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学校坚持面向信息服务业,及时把握IT发展动态,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学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严谨规范的工作作风,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终身学习发展能力,达到计算机应用类(办公自动化、数字媒体制作、网络技术应用等方向)中级工技能水平的具有项目主管潜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基于以上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本着“积极德育塑人品、积极教学育人才、积极拓展绘人生”的原则,创新学生积极教育体系。具体做法如下所示。

1.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完善“积极德育”工程

学校实施德育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校聘请社会劳动模范、行业企业技术能手等人员担任德育导师,通过讲坛、授课、交流等形式,借助德育导师的模范与引领,培养学生的专业修养,创新德育课程教学。

2.剖析专业及课程,夯实“积极教学”工程

学校以“积极教学”为落脚点,通过专业剖析,厘清计算机专业相应的岗位职业活动,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的课程体系。在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本着“生产合格产品,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学思路,以典型项目(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同时,学校联合企业技术专家和课程专家,制订课程教学标准,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专业技能课程特色教材。在专业细化、小班化教学、项目推进的实施下,学校创造条件让学生进入好企业、有发展的岗位进行定岗实习,通过企业的培养使学生成长为优秀的员工,这样才能使专业办学出现良性循环。

3.开展“九个一”活动项目,做强“积极拓展”工程

学校在实施职业教育“双证制”的前提下,每年举办计算机文化节,学生在学习之余,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并将课堂实践教学模块向课外拓展,以“九个一”项目为主线(做一名金手指、装一台电脑、组建一个局域网、设计一个网站、办一份电子报刊、出一份海报、制作一分钟宣传片、获取一张ATA证书、走进一家IT企业),分层递进,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社团,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一专多能,考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目前为止,我校计算机专业利用江苏省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专项建设资金300万元(江阴地方财政需配套350万元),按照省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评审要求,第一年度到帐的200万元,学校根据实训基地申报书中的规划,将新增和改造10个实训室(具体见项目申报书)。学校将省财政计算机实训基地专项拨款到帐的200万元前期投入主要用于以下几个计算机基地建设项目。

序号建设项目内容预算资金(万元)

第一,改造第4、第5、第9、第11和第12机房,报废五个实验室计算机 216台。添置一体化教学用计算机200台。并将1、2机房改造成2个高级办公自动化实训室。将第4机房改造成1个印刷编辑排版综合实训室,第5机房改造成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训室,第9机房改造成1个图形图像实训室。 75.5

第二,改造和扩建1个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室。 44.5

第三,新建2个动画设计与制作实训室。 53.5

第四,计算机实训基地的网络改造。 22.5

第五,其它(学生创新工作室、各室投影设备等)。 4

合计 200

此外,企业对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也给予极大的帮助与支持。学校现代图文工作室,全部由江阴现代办公设备有限公司提供支持。

三、夯实基础,锐意创新,完善实训基地管理体制

学校围绕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进一步强化实训基地各项管理工作,建立起完善的基地管理体制。

1.实施“分线分块”管理,构建基地日常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框架如下:

岗位名称工作职责

实训中心主任总体负责实训基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等各项工作;负责实训教学安排、职业技能鉴定安排,实训中心人员管理。

实训指导教师负责学生计算机类实训教学实施。

辅导员具体负责计算机专业实训德育工作,指导实训教师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

对外培训与校企服务110负责人具体负责对外培训和企业技术服务,包括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管理,承接对外项目开发等业务。

2.积极实施实训基地日常巡查制度

为了及时了解实训基地运行状态,学校实施实训基地安全巡查、教学巡查制度。重点查教师教学常规、学生学习常规,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与班主任沟通,并立即加以解决。

3.实施实训基地晚自习值班制度

学校为了让实训设备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增加计算机设备使用率,增强学生计算机专业动手能力,晚自习安排计算机系的学生在机房进行自习,让学生合理利用这段时间,完成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学习训练计算机相关的专业技能。为此,学校实行晚自习值日制度,计算机专业教师晚自修都要轮流安排到机房辅助管理,避免夜间可能出现的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有效开展。

工地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 系统化 建筑工程测量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53-0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与现有的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在于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由此,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必然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并且要以创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和总纲,来带动专业的调整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重构、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

具备建筑工程测量技能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从事职业工作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建筑工程测量”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技能课之一。在“建筑工程测量”引入项目教学法,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筑工程测量”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把建筑工程测量理论和测量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筑工程测量”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结合项目施工测量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达到了综合培养学生建筑工程测量的能力的目的。

1.1建筑工程测量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阶段

在建筑工程测量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阶段,采用项目教学法。每个项目均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六个基本步骤[1],模拟实际工程测量工作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表1列举了其中几个富有代表性的几个学习任务的具体安排[2]。

1.2综合测量实训阶段

第二阶段即本课程的综合测量实训,完全采用项目教学法完成,其任务目标是模拟一个较完整的测量项目,进行指定地面范围作控制测量,在此基础上进行场地的地形图测绘,在图上布置建筑物,并将其测设到实地上。在两周的时间中,只在实训开始前集中1-2个小时,布置工作任务和明确实训要求,其余时间主要由学生分组完成测量任务。

综合测量实训也是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六个基本步骤进行。学生首先要熟悉现场,熟悉相关规范和要求;小组讨论决定完成任务的方式和途径;据此制定工作计划,对每天的工作分工做好安排;然后实施具体的测量工作,在工作过程及最后阶段,均需注意观测成果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返工重测;任务完成后,通过实训态度、实训纪律与团结协作、仪器操作熟练程度、内业计算及成果、实训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个人成绩的评价。

整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布置任务,督促检查、适时指导、认真总结和评定成绩。学生的自主性很高,都能自觉地甚至你追我赶地完成实训,测量知识与操作技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在工作作风、人际交往和团结协作等方面也得到了煅炼。

1.3 测量放线强化实训阶段

第三阶段即测量放线强化实训阶段,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具体实训内容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真实施工测量实训:在校园内建立“真题实作”实验楼,即按1:1的比例反复建造一座建筑物,学生可以进行轴线测设和引测、基础放线测量、标高测设、轴线投测和二层楼面弹线等常用施工测量项目的训练,测量配合施工,流程和要求与真实工程相同,使学生体验真实的测量项目。二是组织、安排学生到工地现场学习测量技术,老师或工地技术人员现场讲解测量的内容、方法和要求。三是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加测量实践活动。

通过第三阶段的强化实训,使学生掌握放样复杂建筑的测量能力,掌握快速放线的现代测量方法和技能,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中级测量放线工职业技能岗位标准”参加由广西建设技能鉴定总站组织的“中级测量放线工”的理论和操作考试。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筑工程测量”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的效果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使学生较牢固地掌握测量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与使用,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毕业顶岗实训和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很快上手相关的测量工作。同时,各种不同对象、不同阶段和不同内容的任务训练,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测量精度要符合规范要求以及测量过程中要进行各种检核以避免出错,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测量实训露天作业和工作艰苦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测量工作分组进行,配合良好才能按时按质地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以下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调查中几个方面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的评价:

(一)校外教育专家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强化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其它社会能力。

(二)行业企业专家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加强实际操作训练,提高课程的实用性,授课和操作之间相辅相成,针对性强。

(三)校内督导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非常适用于“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讲授,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欢迎。

(四)学生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注意提高他们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3年对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讲授“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师都评价都是优。

3.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筑工程测量”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对于高职教育中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工地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 建筑施工技术 一体化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78-02

一、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技术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培养学生组织建筑施工和管理的能力,对学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起着支撑作用。建筑施工技术与建筑学、工程测量、地基基础、建筑材料、建筑施工组织、建筑结构等基础及专业课程紧密联系,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技术更新快等特点。

二、目前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存在以上特点,教学中普遍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重形式轻内容

多数院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能够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动画、视频和其他多媒体资料,使教学难点和复杂的施工工艺过程通过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现,使学生得到直接、生动的感性认识。但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缺乏对学生主动思考的引导。

(二)实习实训效果不理想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与相对应的理论课程分开教学,中间间隔几周甚至一学期,理论教学和实践脱节。施工单位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往往不愿意接收学生去施工现场实习,即使联系到实习单位,也只限于认知层面,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无法在实践中继续学习,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仍需要花费时间重新学习。而且实训时间一般是一至两周,而建筑工程施工周期较长,学生一门实习实训课程往往只能接触施工过程中的一个或几个分部分项工程,无法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三)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差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施工现场主要是负责工程施工组织管理。目前本专业的学生施工动手能力不足,施工组织管理能力更有待提高,在施工现场不能及时发现施工存在的问题,更难以对施工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难以满足高职教育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三、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建筑工程技术领域高级技能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从岗位分析入手,参照施工员、资料员、质检员等岗位要求,归纳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以施工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设计的实践性与合理性,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完善多媒体教学手段

我们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自主设计开发了多媒体教学材料,将多媒体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布置任务、提出问题―施工工艺工程录像、动画展示―讨论问题―分析总结。比如在了解人工挖孔桩的施工基本流程之后,在播放视频前提出问题:该人工挖孔桩施工中存在哪些不规范操作?存在哪些质量和安全隐患?接着给学生播放某工地人工挖孔桩的施工视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在看视频的过程中,可以适时进行启发式提问:人工挖孔桩的直径不得小于多少?为什么?人工挖孔桩的钢筋笼如何放入挖好的桩孔中?等等。在看完视频后,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再作分析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提高了学生今后在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利用网络平台的便捷性,建立了丰富的网上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自学和复习提供便利,同时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交流。

(二)采取一体化教学方法

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学,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效果不佳。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过程设计,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一体化和教、学、做一体化。

1.师资培训。要进行一体化教学,就要建立一支能一体化教学的教师队伍。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要求教师不仅理论功底扎实,更要有纯熟的施工动手能力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为此我们组织本课程教师和其他课程教师一起,利用寒暑期到广西建工集团第二安装建设有限公司等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知识更新,切实提高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以满足一体化教学要求。

2.教学场地一体化。打破教室和实训室的隔阂,直接将教室与实训基地融合,实现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师边教边做,学生边做边学,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

3.教学计划一体化。把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将独立开设的钢筋混凝土工程模板设计实训、砌筑与抹灰工种综合实训和钢筋绑扎安装实训等融入相应的理论教学中,避免理论教学几周甚至几月后才能进行实践操作,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脱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良好。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体化实施。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对基本的知识作讲解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由学生参照相关规范和施工手册自主完成施工任务。任务完成后,再由不同的实训小组交叉检查施工质量和存在问题,最后老师再作点评。教学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施工动手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施工现场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严谨作风。例如在教授“轻型动力触探试验”一节,我们的课程设计包含以下环节:布置任务―方案讨论―操作示范―进行试验―数据处理―评价总结。具体过程如下:

(1)布置任务。某基坑开挖后需要利用轻型动力触探仪器测试地基承载力,提出问题:怎样利用轻型动力触探试验测定地基承载力?然后根据测试过程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5人一组。

(2)方案讨论。根据教材和《施工手册》,各小组自行讨论试验方案和分工。

(3)操作示范。教师用多媒体讲解,实际操作示范。学生观察提问,改进试验方案。

(4)进行试验。学生分组试验,记录试验数据,教师答疑,指导学生试验。

(5)数据处理。学生根据规范处理相应表格数据,完成试验报告。教师答疑,检查学生试验完成情况。

(6)评价总结。对试验和试验报告中的问题和错误进行记录、整改,思考并讨论,教师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三)现场教学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受季节性、周期性、安全性等因素的制约,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很难找到一个工程让学生从头至尾地参与其中。而“建筑施工技术”是专业实践课,我们借助学院的发展机遇,参与到学校建设的施工建设项目。简单介绍基本理论知识后,先让学生识读施工图,再到现场实地参观。对于重点内容,借助施工工地条件让学生进行分组实践操作。我们将建筑施工技术和高层建筑结构施工课程进行整合,让建筑施工课程学习时间跨度可以达到一年,让学生基本能够接触到施工项目的每个分部分项工程。通过对整个建筑施工过程的跟进,对施工过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实习实训的基础上,使学生将施工工艺知识系统化,切实提高学生的施工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通过认识施工现场的组织方法,了解施工现场的人员组成和施工布置,也对提高学生施工现场组织管理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实践操作+理论考试”的考核方法

该课程采用“实践操作+理论考试”的考核方法,实践操作完成过程和成果先由学生小组相互评分,再由老师统一总评。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对参赛取得好成绩的同学考核成绩进行加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五)校企联合提高教学效果

我院与广西建工集团第二安装建设有限公司等建筑类企业签订了协议,作为本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的实训基地,并建立了订单式联合培养冠名班,共同探讨本课程的教学改进方法。同时邀请这些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参与到我们的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中来,进行砌筑与抹灰工种综合实训、钢筋混凝土工程模板模拟制作实训和钢筋绑扎安装实训等示范操作,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更新更规范的施工实际操作。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成功,是否符合企业或者社会的要求,企业最有发言权。与企业联合办学,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企业按照实际需求与任课教师一起进行课程改革,学生爱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爱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通过教学改革,我们将被动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成学生主动参与的多媒体教学,将分离的理论教学课程与相应实训课程整合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将一周的认识实习调整成跨度可达一年的课程实践,采用“实践操作+理论考试”的考核方法,与大中型企业联合办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掌握建筑施工技能的同时,切实提高学生施工现场组织管理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秀红,步文萍,王静.关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

究,2011(S1)

[2]李燕燕,张鹏,钟静.高职院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3)

工地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工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相比较为微观,它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年分为三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等等。无论是什么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还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

我们建筑工程专业在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以专业建设为核心,通过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将教书育人与生产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4 个学期的专业素质教学、2 个学期的职业技能培训、2 个暑期和1 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实现工学交替。在此过程中,强调严格的质量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的建设,并建设集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的教材,为工学结合提供保障。我系采用教、学、练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组织灵活安排,课程学习集中,即连续安排在一个上午,先在课堂上课,学习基础的专业的知识、方法以及仪器的构造和使用、CAD 工程制图、建筑力学等专业课,然后学生分组进行实训,老师进行现场指导,必要时进行操作演示。这个教学模式的好处一是边学边做,容易掌握;二是课堂活跃,学习积极性高;三是学习时间灵活安排,可根据内容与难度调整实训时间的长短。

教师主要是布置任务、督促检查、适时指导、认真总结和评定成绩。学生的自主性很高,都能自觉地甚至你追我赶地完成实训,专业技能与操作技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工作作风、人际交往和团结协作等方面也得到了锻炼,因此深受学生的欢迎,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能提高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我们学院建工系与省内及省外三十多家建筑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教学实习阶段,老师或工地技术人员现场讲解有关专业知识的内容、方法和要求。顶岗实习阶段按照学生家庭住址适当安排学生到相应工地现场实习实训,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实践活动。学生身临复杂的施工现场环境,印象更加深刻。

我们“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在实际运作中给学生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利益:淤能让我们的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于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了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盂使学生跳出了自己的小天地,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榆此模式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虞为许多由于经济原因不能入大专院校学习的贫穷学生提供了经济来源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愚让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舆还能为学生的就业提供选择的机会,经过这种方式使他们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学生在没毕业前就得到双方磨合的机会,其就业率高于未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