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卫生计生局档案管理是其发展的基础,我国当前的档案管理模式可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档案室形式,第二种是档案库房形式,第三种是专业档案室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现有的档案管理模式因其自身的局限,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卫生档案的特点,具体分类如下:
1、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责任制档案:建立的内容一般有本档案目录、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设立、职业卫生管理人员一览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文件等。
2、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档案:建立的内容一般有本档案目录、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一览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文本、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文本、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文件一览表、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等。
3、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清单、岗位分布及作业人员接触情况档案:建立的内容一般有)本档案目录、生产工艺流程图、职业病危害因素清单、岗位分布及人员接触情况表、人员变动表、接触职业病危害人员劳动合同、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材料及警示标识一览表、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材料等。
4、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档案:建立的内容一般有本档案目录、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配置表、职业病防护设施及定期检定证书、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检修、维护、更换汇总表等。
5、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与记录档案:建立的内容一般有本档案目录、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日常监测记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整改一览表、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委托书、机构资质、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与评价报告、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检测)报告回执表等。
1.卫生计生局档案室管理的模式
档案管理的模式又单位的性质不同、管理的方式等,有很多种模式,就现有的档俺管理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卫生计生局内部设立档案室,有专职档案管理员,有专门办公室和档案库房,负责机关档案工作的行政管理和档案保管。
(2)卫生计生局只设立档案库房,没有档案行政管理办公室,设专职或兼职档案管理员,由档案管理员负责档案行政管理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称为机关档案库房模式。
(3)负有某一行业档案监管职能的专业管理机关设置的组织形式,即设有档案保管机构,负责卫生计生局的档案管理工作,履行行业档案行政管理工作职能,指导和监督行业内档案工作,称为专业档案室模式。
2.卫生计生局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档案的管理工作由于档案比较多,比较复杂,因而在管理起来也会存在着一些漏洞,随着工作的开展,应该及时发展,及时更改,具体归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不足现阶段,不少档案管理部门普遍存在制度建设缺位等现象,甚至没有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
(2)管理模式相对落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较低。
(3)档案管理平台以人工管理为主,导致档案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管理平台的工作效率大受制约。
(4)专业人才培养和输出相对较少,人才资源紧缺。
3.卫生计生委档案管理模式面临的改革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档案的管理工作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服务于社会,取得经济效益。因此,卫生计生委的档案管理模式也敲响了改革的警钟。
(1)社会经济的变化,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日显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员的构成发展跟大的变化。不同时期,卫生计生委需要通过档案的管理,提供精确的数据,以便社会发展的管理。尤其是中国在转型的时期,社会成员各个层次的比例,包括年龄、性别、学历等等,都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政策的制定等等。
(2)政府信息公开推动卫生计生委档案利用意识的提高
由于档案的发展历程不是很快,档案的社会利用意识一直不高。政府在职能转变的过程中,提出构建民主、透明政府的要求,这就要求卫生计生委的档案也要透明化,具有提高社会对政府的监督意识和查阅市民信息意识,以及推动卫生计生委档案利用意识提高。
(3)档案信息化发展,给档案集约管理提供可能。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使卫生计生委档案管理工作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档案载体从纸质,发展到了纸质、缩微胶片、光盘、硬盘、磁带等多种载体并存的时代。信息化的发展以及档案管理信息化技术的成就,给卫生计生委档案管理改进,带来了新的契机,并为档案集约化管理提供可能。
4.改进卫生计生委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针对卫生计生委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现将整改措施如下:
(1)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执行实效
在新的环境下,卫生计生委档案管理工作要实现质的突破,要实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建立健全的机制和管理制度,使卫生计生委的档案管理制度完善,并具有很高的执行效率。
(2)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卫生计生委的档案信息化水平。要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水平,创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手段,提高卫生计生委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做到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卫生计生委的档案管理信息化目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辅助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
(3)拓展管理平台,构建卫生计生委档案数据库系统。卫生计生委的档案数据库平台建设是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实现档案资料数字化,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的效果。因此,提升档案管理水平,是推动档案管理向现代化、信息化转型的一个重要举措。
(4)加强组织建设,提高档案管理的人才素质。作为新时期的卫生计生外的档案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新时期卫生计生委档案管理的发展和要求。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现状; 调查; 评价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073
采油是石油行业的基础,主要工艺包括原油开采、集输和污水处理及回注,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本文通过调查某集输站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1 调查内容与评价方法
1.1 调查内容
包括调查集输站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设施、职业健康监护、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等的现状[1]。
1.2 评价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工程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等方法,依据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2-2010《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以及GBZ/T 194-2007《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等法规、标准以及集输站提供的基础资料。
1.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方法
现场采样按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进行[2];粉尘浓度检测采用滤膜称重法[3],硫化氢采用硝酸银比色法[4],非甲烷总烃采用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4],二氧化硫采用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4],二氧化氮采用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4],氢氧化钠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4],噪声采用仪器直读法[5]。
2 调查结果
2.1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结果
正常生产状态下集输站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煤尘、矽尘)、毒物(硫化洹⒎羌淄樽芴、氢氧化钠、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物理因素(噪声、高温)。
非正常状态下集输站存在的职业病危害为:⑴进入沉降罐等密闭空间作业,可能导致缺氧窒息和急性职业中毒;⑵检维修使用电焊、电钻时可能产生氮氧化物、锰及其化合物、臭氧、电焊烟尘、紫外辐射、噪声、手传振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
2.2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调查结果
粉尘、毒物防护措施:⑴锅炉上煤采取机械化作业方式,出渣采用湿式作业,降低粉尘扩散;⑵卸油区露天布置,利于有害气体扩散;⑶各泵房、沉降车间、过滤车间、操作间等均设有侧窗及强制排风扇,通过自然通风和强制通风降低房间内有害气体浓度;⑷油品管网严格密封、预防泄漏扩散;⑸各泵房、沉降车间、过滤车间、操作间、灌区等均设有可燃气体自动监测报警仪,伴生气、石油气超限可自动报警。
噪声防护措施:⑴设备订货时提出设备噪声限制要求,对于长期连续运行生产高噪声的设备采取消声、隔声、减震措施;⑵值班室采用隔音性能好的门窗及有较好吸声性能的墙面材料;⑶对产生高噪声的各类泵安装有隔声罩,并且布置在单独的建筑物内;⑷管道敷设顺畅,外覆保温层,可以减少和吸收动力性噪声;⑸站区绿化良好,可以起到一定的消声降噪作用。
高温防护措施:⑴各控制室、值班室、油泵房采用集中供暖,采暖方式为热水上供下回;⑵各类储罐及管道外表均覆有保温层;⑶工艺要求使操作人员远离热源。
2.3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调查结果
3M1201型尘毒呼吸防护套装 (内含1200半面罩、3001CN有机蒸汽滤毒盒、385CN滤棉盖各1个,3N11CN预过滤棉2片),护目镜,防酸碱手套,耳塞(型号:3M 8100),防尘口罩( 型号:3M N95)。
2.4 急性职业危害及应急救援设施调查结果
2.5 职业卫生管理调查结果
集输站成立了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建立健全《职业卫生“三同时”制度》、《职业健康监护制度》、《职业危害申报制度》、《职业危害防护设施检维修制度》、《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职业病危害宣传与培训制度》、《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职业病事故处理与报告制度》、《应急救援预案》。现场查阅相关资料,集输站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良好。
2.6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7 职业健康检查
依据集输站连续三年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分析:集输站每年对生产人员按照GBZ188-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5]进行一次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均未发现职业禁忌证和疑似职业病。
3 评价与建议
3.1 评价
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的规定,集输站属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采矿业-石油开采,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企业。
集输站职业卫生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健全,现有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基本满足实际防护需要。
3.2 建议
(1)建议集输站应严格执行设备日常使用、维护、检修、检测制度,职能部门加强检查力度,确保防护设施正常运行。
(2)建议集输站加强计量间、提升泵房日常通风设施管理,防止因通风不良导致硫化氢浓度升高,产生安全事故。
(3)建议集输站加强检维修时的职业病危害预防,特别是进入密闭空间作业前,应检测有害气体浓度和氧含量[6]。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AQ/T2470-2015,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19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6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职业病通常危害的只有劳动者,为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相关权益,2016下半年笔者对太仓市新区1005家工业企业开展了职业卫生现状调查,从调查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讨论职业病防治对策,其中重点提出应当加强小微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1 调查对象、内容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
太仓市新区1005家工业企业。
1.2 调查内容
(1)用人单位基本信息:包括用人单位名称、地址、组织机构代码、法定代表人、职业卫生负责人、行业类型、企业规模等。(2)职业卫生基础信息:包括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设置情况、从业人数、女工?怠⒔哟ブ耙挡∥:σ蛩刈苋耸?及女工数等。(3)职业卫生管理信息:包括管理制度、健康监护、项目申报、检测工作、职业卫生培训、现场警示标识、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应急救援器材及公告栏等。(4)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包括危害因素存在的岗位、危害因素名称、接触人数、接触时间、作业方式及接触方式等。
1.3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现场勘察、现场问询、查找相关资料及填写《调查表》的方式。
2 调查结果
2.1 基本情况
调查企业共1005家,将单位的规模定位为:“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其中,大型3家、中型33家、小型405家、微型564家。1005家工业企业中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企业共628家。该628家职业病危害企业涉及行业众多,主要为机械行业、轻工行业、电子行业、金属行业、纺织行业、化工行业等。其中大型企业3家(0.5%)、中型企业30家(4.7%)、小型企业310家(49.4%)、微型企业285家(45.4%)。
太仓市新区628家工业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情况如下:(1)新区电子行业中主要存在异丙醇、二氧化锡、乙酸乙酯、丁酮、丙酮等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皮肤等,造成急性中毒。(2)新区化工行业企业较少,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硝酸、磷酸、其他粉尘及噪声。主要损害作业人员的呼吸系统及皮肤。(3)新区机械行业和金属行业企业大多规模小、工艺简单,使用的化学毒物少,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噪声及其他粉尘为主,相对而言危害程度较低。
2.2 职业卫生现状管理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太仓市新区的小微企业达95%,小微企业工艺简单,使用化学品种类较少、用量低。危害小不代表没有危害,高数量的小微企业管理将成为监管的难题。还存在以下问题:(1)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企业数仅为2.1%。(2)建立健全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且符合要求的企业数仅为12.0%。(3)已开展职业病危害申报工作的企业数占18.6%。(4)未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的企业数占77.1%。(5)未开展职业病危害劳动者合同告知工作的企业数占73.9%。(6)未开展职业卫生培训的企业数占74.2%。(7)未开展职业健康监护的企业数占56.8%。
2.3 风险分类
(1)危害程度分类:存在《高毒物品目录》中所列化学因素、石棉粉尘与矽尘的企业,为工作场所存在严重职业病危害,反之为一般危害。
(2)接触人数分类: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总人数在9人及以下,判定为“少量人员接触”;总人数在10~49人,判定为“中量人员接触”;总人数在50人以上,判定为“大量人员接触”。
(3)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现状分类:根据企业实际管理情况,对照评估项进行综合评估,划分A、B、C三个等级。
(4)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对628家职业病危害企业进行风险分类,见表1。
146家高风险企业涉及行业为机械行业56家(38.4%)、轻工行业36家(24.7%)、金属行业30家(20.5%)、电子行业5家(3.4%)、纺织行业7家(4.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家(4.1%)以及其他行业6家(4.1%)。
146家高风险企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企业有144家(98.6%),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一般的企业为2家(1.4%)。少量人员接触有36家企业(24.7%),中量人员接触有66家企业(45.2%),大量人员接触有44家企业(30.1%)。职业卫生管理水平为B的有59家(40.4%),管理水平为C的有87家(59.6%),无A。
3 讨论
1职业卫生量化分级方法
量化分级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监督和考核等动态管理领域[4,5]。职业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是政府监管部门运用危害性评估的方法,将企业职业病危害程度进行分级,然后根据不同级别确定相应的监督监测频率的一种监管方法。
我们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规章,结合地区生产性企业职业危害及管理实际状况,制定并实施了《苏州工业园区生产性企业职业卫生量化分级管理暂行办法》。该管理办法首先从影响企业职业病危害程度的四个要素分别进行量化测评,然后综合分析量化测评结果,确定企业职业病危害性级别,实施分级管理。
1.1量化测评
1.1.1职业病危害因素严重程度
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2006年),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严重和一般两类。
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高毒物品目录》所列化学因素;石棉纤维粉尘、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粉尘;放射性因素:核设施、辐照加工设备、加速器、放射治疗装置、工业探伤机、油田测井装置、甲级开放型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场所和放射性物质贮存库等装置或场所;卫生部规定的其他应列入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范围的。一般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除上述以外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1.1.2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和防治措施有效性 依据职业病防治相关法律、规范、标准的要求,设计量化测评表,对职业卫生经常性监督内容进行量化评分(满分为120),得出测评结论。其中,得分100以上者为较好;得分75~100者为一般;得分75以下者为不合格。
量化测评表主要包括防治制度和组织网络、作业场所职业卫生条件、劳动者的健康安全、职业卫生培训、职业病危害的告知和警示、附加项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1.1.3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水平 根据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测结果,作业点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为100%的为良好,合格率在90%以上但不足100%的为一般,在90%以下或未检测的为不合格。
1.1.4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数 根据《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中对事故严重程度的划分,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人数在10人以下为“少量接触”,10~50人为“中等接触”,50人以上为“大量接触”。
1.2危害性级别评定
根据对上述四个要素的量化测评结果,通过综合分析、评价,确定企业的职业病危害性级别(表1)。
2监督监测相结合的监管方法
2.1量化分级,强化对重点企业职业卫生监督管理
与危害性测评的级别相对应,将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级别评定为需强化管理的“A”级、需常规管理的“B”级、可简化管理的“C”级,从而确定对企业的监督、监测频率,加强对“A”级和“B”级企业的职业卫生经常性监督、指导和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水平的监测,使经常性的职业卫生监管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原则上,对A级企业实施强化监督,监督频率不少于2次/年;对B级企业实施常规监督,监督频率不少于1次/年;对C类企业实施简化监督,监督频率不少于每2年1次。
2.2主动监测,开展对重点企业防护效果的实际评估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监督监测作为空气监测的一种类型,适用于职业卫生监督部门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时,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进行的监测。为此,为使监管部门能及时获取科学可信的第一手检测资料,及时掌握企业职业危害状况,我们在强化企业定期开展委托性监测的基础上,每年对重点监控企业实施主动性监督监测,从而更有效地监控重点企业的职业危害防护现状,该监测不向企业收取监测费用。我区于每年年初制订本地区生产性企业职业卫生监督监测工作计划,明确监测企业、监测场所、监测时间及监测因素,对A类企业每年监测1次,对B类企业每2年监测1次,由区疾病防治中心按计划开展监测,定期汇总监测结果,同时将监测结果报安监部门;安监部门根据掌握的监测信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通过实施这一有效的监督手段,收到良好的动态监管实效。
3实施量化分级与监督监测相结合监管模式的实效
我区从2006年探索实施这一职业卫生监管方法以来,全区重点危害、重点企业及行业的职业危害控制状况得到有效监控,同时以点带面,全区的职业卫生管理整体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从政府职能部门角度分析,能合理配置有限的监督资源,使监督管理科学化,执法行为规范化,加强对职业病危害高风险企业的职业卫生经常性监督,全面提高职业病防治的监管水平和效能;使职业卫生监督的管理模式由定性管理向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管理转变,管理方法由单纯监管向监管和技术指导并重转变,彻底改变盲目的拉网式监督检查方式。从企业自身管理的角度分析,企业业主及管理者依法履行职业病防治职责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更趋规范,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测率、监测合格率、职工职业健康监护率逐年明显提高,全区形成人人重视职业健康的良好氛围,涌现出许多职业卫生示范性企业,既保护了职工的职业健康,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2005―2007年,职业卫生监测企业数、监测点数逐年成倍提高,监测合格率从88.6%提高到95.4%(表2)。
4几点体会
实施量化分级与监督监测相结合的职业卫生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切不可盲目行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在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把握重点,稳步推进。
4.1坚持原则,适应发展
应牢牢把握以下四项工作原则:① 遵循法规的原则。以我国现行的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为依据,结合地区工作实际制定分级管理办法。② 综合测评的原则。纳入量化测评的要素,应能切实反映出企业职业病危害程度的综合情况及整体状况。③ 公开与保密的原则。量化评分标准应向企业公布,量化分级管理应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企业享有分级管理的知情权,这有利于企业充分了解自身职业卫生工作状况及工作中的不足,及时改进或整改。企业的分类管理级别原则上不向社会公开。④ 动态评价的原则。分级不是固定不变的,分级管理级别随企业职业病危害状况及防治效果的动态变化,进行定期调整。同时,量化评分标准也应随着职业病防治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行定期调整、公布,使职业卫生管理能始终适应地区职业卫生工作的发展要求。
4.2完善制度,强化监督
量化分级与监督监测相结合的职业卫生管理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在建立分级管理办法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场所危害控制与管理、企业职业卫生工作考核等制度建设,把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与日常监督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突出重点,全面实施。要把有限的监督资源集中到对A级、B级企业的管理中,加大对这两类企业的监督指导,推动整改,逐步提升地区职业卫生工作的整体水平。
4.3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量化分级与监督监测相结合的职业卫生管理是一种将单纯监管转向监管与技术指导并重的新型监管模式。要分步骤、分行业,有计划地开展职业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监督效率,逐步形成政府部门监督、企业自律和员工参与的职业卫生管理新局面。
5参考文献
[1] 梁友信,俞文兰.促进企业社会责任主体意识的理性回归[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7,25(10):631-633.
[2] 李朝林,王丽,李涛,等.国外职业卫生立法和我国面临的挑战[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1,19(5):326-328.
[3] 魏伟奇,缪剑影,陈建龙,等.中小企业建立规范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7,23(2):174-176.
[4] 顾聪,闫建民,李雨,等.浅谈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7,23(5):444-445.
关键词:建筑施工 职业卫生 主体责任 自律管理模式
一、建筑施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现状
建筑业作为高危行业,安全事故的高发一直受到关注,但其职业病的发病状况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早有相关数据显示,建筑业职业病发病的病例2007年、2008年均排在健康部通报的全国各行业发病数的第三位。建筑施工企业职业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一是建筑施工企业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工序环节繁杂、触害时间长、交叉触害现象明显,触害人员对职业危害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差。二是企业管理层对职业卫生认识不足。三是建筑施工流动性大、时间周期不定给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不便。四是建筑施工一线打工者的特殊身份和流动性强的职业特点,造成农民工成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盲点,这也成为建筑施工企业一触即发的“炸弹”。五是建筑施工企业实施HSE管理体系以来, “H”健康方面的工作一直处于弱势。
二、实施企业职业卫生自律管理的必要性和预期目标
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2002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仅对用人单位在职业卫生管理方面的义务就规定了22项,对企业加强职业卫生管理的要求也愈来愈高。
企业实现职业卫生自律管理是一种管理趋势,客观剖析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寻找对策,使职业卫生自律管理能得以最好的践行。通过自律管理可以满足企业合规性要求,并逐步实现职业卫生方面的长短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中提出规划目标“到2015年,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负责人、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率达到90%以上,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80%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告知率和警示标识设置率达到90%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率达到70%以上,粉尘、毒物、放射性物质等主要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到80%以上。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预评价率达到60%以上,控制效果评价率达到65%以上。这是一个五年期工作目标,也是企业要实现的基本目标。
三、逐步建立以“六大保障体系”为支持的自律管理模式
1.目标预控体系
管理要素包括:
企业最高决策者承诺遵守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规政策标准。
制定职业卫生管理的指标、指标及考核计划。制定年度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其中包括制定新、改、扩建项目的职业卫生评价计划;制定年度职业危害场所现场检测和人员查体计划;编制年度职业卫生培训计划;制定年度职业卫生投入计划等。
2.制度保障体系
管理要素包括:
建立健全防治责任制。首先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是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职业卫生工作全面负责;其次是建立起完整的责任制体系,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
建立健全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组织,完善职业卫生网络;建立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的清单;建立职业危害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建立职业病防治经费使用档案;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和健康监护档案;制定实施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制定系列制度,责任到位。
3.宣传培训体系
管理要素包括:
制定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规划和计划。
健全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体系和网络。
组织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企业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和劳动者进行培训。
深入开展职业病防治日常宣传教育活动。
要经常开展法律、法规和基础知识的宣传教育,开展岗位操作人员职业健康意识培训、开展岗位操作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技能培训等,通过培训提升人员职业卫生意识和防护水平。
4.过程监控体系
管理要素包括:
组织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监测和评价,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加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的健康查体和监护。定期组织在岗、新上岗、离岗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禁止安排有职业禁忌症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劳动者,给予适当岗位津贴。加强职业健康监护能及时发现劳动者职业健康损害,予以诊治、调换岗位,保护劳动者身心健康。加强职业卫生防护。内容包括健全职业病防护设施台帐;职业病防护设施配备齐全、有效;按标准配备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建立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发放登记记录;及时维护、定期检测个体防护用品。加强职业病危害场所隐患的排查和治理。不定期组织对工作场所的检查和排查,强化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及时发现、整改各类隐患。
5.应急救援体系
管理要素包括:
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救援器材、设备。
组织应急技能培训,掌握自救、互救和应急设备设施的操作技能。
组织应急演练。
职业卫生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能够提高对职业卫生事故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坚持预防和应急并重”,更好地丰富和完善企业职业卫生自律管理体系。
6.异体监督体系
管理要素包括:
建立工会职业卫生合理化建议程序,集思广益,提高职工积极参与职业卫生管理的积极性。
建立劳动防护用品监督检查程序,定期对防护用品发放、使用等情况进行抽查监督,
督促职业卫生管理部门执行法规标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在职业卫生自律管理中要赋予、发挥工会监督职能,注重员工参与管理,监督职业卫生自律管理工作的绩效。
四、结束语
建筑施工企业建立起以“六大保障体系”为主的职业卫生自律管理模式,能有效履行法律赋予的各项义务,保护和增进劳动者职业健康,有效控制职业病发病率。同时自律管理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小投入、大产出,有利于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并提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水平,打造“高度负责任、高度受尊敬”的企业新形象。
参考文献
[1] 周学勤.职业卫生管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5.
[2] 孟艳华,胡广霞.新员工职业安全健康知识[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