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管理实践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旅游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尖锐矛盾,必须而且可能实施旅游高峰期时空分流导航管理。本文讨论了最小Hamilton回路和最优旅行商问题的关系,分析如何将旅行商问题(TSP)转化为Hamilton回路问题,本文通过在TSP中引入虚拟点,使单旅行商问题转化为多旅行商问题(MTSP),从而更合乎实际情况,并给出了它们的一般数学模型和精确求解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优化的游览导航路径管理,在信息综合集成技术支持下,实现时空分流导航管理,能达到消除安全隐患,扩大旅游规模,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本文虽然主要讨论的是利用旅行商问题来解决景区旅游的时空分流的管理问题,但事实上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和思路,去解决交通运输、物流配送、车辆调度等的路线优化问题。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开发与保护; 时空分流导航; 多旅行商问题; Hamilton回路
1 问题提出
中国生态系统的高脆弱性以及对人为干扰的极高敏感性,决定了其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易破坏性,因此建立自然风景保护区是人类对面临的生态危机所作出的积极应对(鄢和琳,等,2001)。自然风景保护区既承担着旅游观赏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同时还要发挥其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如果旅游过度开发,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伤害;如果采取封山育林式的过度保护,又会伤害越来越旺盛的公众旅游需求和景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我国的自然风景保护区大多处于远离都市的边远贫困地区,发展当地经济,改善民生已刻不容缓(黄萍,2007)。因而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适度开发旅游资源是自然风景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时至今日,自然风景保护区旅游开发与保护和谐发展仍属难解之题。本文认为,针对旅游客流具有季节性特点和随时间波动的特点,为了防止和化解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尖锐矛盾并使开发与保护和谐发展,在旅游高峰时段进行时空分流导航管理十分必要。
旅游高峰期时空分流导航管理,是指管理部门为解决景区旅游高峰期拥挤加剧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根据空间的相对静态性和时间的动态性原理,运用优化理论和方法设计出若干优化的游览路线,通过信息技术和智能调度系统对游客的分布进行分流导航的管理理论与技术(冯刚,2011)。在该模式管理下,管理部门通过信息监控、决策和调度,引导一部分游客优先选择A旅游路线游玩,另一部分游客优先选择B旅游路线游玩……然后再依次交换游览线路,使不同的游客群能够在同一时间选择游历不同景点,从时间和空间上错开客流量,均衡利用各景点的接待能力。这样,第一,可消除因拥挤而产生的安全隐患,使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感到从容不迫和舒畅;第二,使用信息集成技术监控、合理调度客流,优化游览路线,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使游客满意度大幅提高;第三,在客流量分布的有序配置条件下,景区也可以充分利用景点集群资源来扩大景区承载能力,从而扩大旅游规模;第四,在科学合理调度下,避免游客拥堵现象产生,减少垃圾的产生,减少植被践踏和损伤,同时监控生态环境。总之,利用时空分流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旅游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尖锐矛盾。
怎样才能使这种理想变为现实?解决该问题的工具和手段是什么?本文认为“多旅行商问题(MTSP)”可以为我们解决这类问题提供启示。本文分析了TSP(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和Hamilton问题的关系,并给出了二者的等价条件,澄清了学术界的一些错误认识。在TSP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虚拟点,使TSP转化为MTSP,并给出了它们的数学模型,以利于人们从数学的高度来理解时空分流问题。虽然张先迪(2005)、施光燕(2003)、俞文(1999)和Lawer等(1995)分别从一般意义上研究了旅行商问题,并给出了其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但如何把MTSP与景区系统有机结合,在已有文献中比较鲜见。本文通过将“旅游高峰时期时空分流”问题转化为“多旅行商问题(MTSP)”,利用求解“多旅行商问题”所得最优解来安排时空分流路线,以实现景区开发和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预期目标。
作为景区管理部门将利用信息集成技术及时收集和预测出游客人数,清楚各个旅游景点的接待能力、景点之间的线路长度、游客一般所要经历的时间和游客在各个景点一般所要花费的时间等数据,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拟合出最优路线,进行科学导航。
2 基于路线优化的时空分流导航管理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假设某旅游团到某景区游玩,他们希望从景区宾馆出发,游览完每个景点,然后再回到宾馆,该如何选择旅游线路,才能使总行程最小(或费用最省等),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旅行商问题。用图论语言可描述为:给定图G=(V,E,W),其中V为顶点集,E为各顶点相互连接组成的边集,W为定义在E上的权数(非负,实际应用中 Wi,j 可以表示距离、费用、时间、油量等),如何确定一条遍历每个顶点而又长度最小的闭通路,此即为最佳旅行商回路。图论问题根据线路是否考虑方向性,可将其分为有向图和无向图,为了便于分析,本文仅讨论无向图的情形(这并不影响我们寻找最优解)。
【关键词】旅游管理 实践教学 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受琼州学院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基金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2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一种生活必需品。面对复杂多变的旅游需求,旅游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对就业情况影响很大,而实施实践教学的理念和模式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的培养。[1]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应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不断的改进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从学校及社会两个角度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检验。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类专业教材欠缺,专业课程教材雷同
实践类教材选择的合适与否,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执行效果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任何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建立在一定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目前,绝大多数的旅游管理专业都纷纷开设了以下专业课程,《旅游学概论》、《休闲旅游》、《导游基础》、《旅游地理》、《旅游资源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通过比对所选教材的章节内容,我们不难发现,以上各门教材从目录到具体章节的内容上,都存在多处雷同,而市面上针对以上课程专门的实训类教材要么过于浅显,要么不够专业,要么就是换汤不换药的生搬硬套凑字数,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一定程度的阻碍了任课教师教学的主动性。
(二)教师引进机制不合理,对专业性质认识不够
目前,许多旅游管理专业院校不断加强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尤其是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及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受教育的条件,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上则存在了许多问题,从而直接导致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与受众(学生)的课堂互动。首先,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招聘门槛有待提高。在过去,旅游管理类的高素质人才奇缺,各院校片面的理解了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层次,大多数人认为此专业进入门槛低,要求少,许多非专业人士经过短期的所谓“进修”或“实习”即可胜任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因此在学院专业教师招聘的过程中未能严格把关,仅用所谓的“高学历”来决定人员的去留,这种执行方法直接导致许多对旅游一知半解的人员进入到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队伍中来。其次,任课教师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度欠缺。许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对待相关课程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对涉及教材表面意义的理解,加之自己本科或硕士或博士所学并非对口的旅游专业的学习,同时欠缺旅游相关企业的工作经历,匆忙上阵,错误解读教材深层的含义,实践教学照本宣科,缺乏针对性强的案例,忽视课程的性质及学生的课堂反应。
(三)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旅游管理教师授课普遍存在实践课程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步骤、实践教学报告设计缺乏的问题。首先,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中,仅满足于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及个人在讲台上的“自编自导自演”式授课。其次,在进行相应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真实性有待考量,加之专业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对某些案例的讲解,学生无法产生共鸣。最后,许多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形同虚设,教学手段缺少变化,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及动手实践的权利。总之,由于缺少直观的现实感受,学生动手能力低,实践操作技能差。[2]教学效果欠佳。
(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矛盾
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需要呈现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进而游客对于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趋于高标准化,相应地,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依然注重理论人才的教育及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仅仅是一句口号,部分实践教学也存在内容缺乏新意,实践设计单调,不能与时俱进的跟进市场需求输送专业人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从而直接导致了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在很长时间无法胜任工作。正因如此,旅游企业面对旅游专业毕业生,纷纷感叹“专科可用可留,本科难用难留,研究生不敢用不敢留”。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严格教材征订审核,组织人员编写实践教材
教材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选择切合实际的相关实践教材是实践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首先,在专业设置上,要制定完善的教学培养方案,对即将开设的每门课程名称进行严格的考量和定制,并结合地方旅游特色开设相应的特色课程。其次,教材征订应先由任课的专业教师呈递教材名称,再由专业负责人审核后汇总,并呈交专业课程总负责人审核通过后,方可下订单。尽可能选择出版日期较接近现阶段的普通高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再次,定期举行教材征订研讨会,借鉴兄弟院校或名牌旅游管理院校的教材征订书目,结合自身院校的发展实际,征订适用的实践性教材。最后,针对个别特色课程,面对市面上可选教材不多的窘况,可以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教材编写或组织人员对国外的相关专业实践教材进行翻译、集结成册出版,进而为本院校所用。
(二)完善教师招聘机制,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旅游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既有完备的理论知识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其有旅游相关行业的阅历和经验。旅游就业的门槛低,并不意味着旅游专业教师队伍进入的门槛低。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型人才,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实践型师资队伍。各旅游院校应拓宽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来源渠道,制定具有吸引力的、灵活的人才聘用条件,有意识地吸引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的旅游界人士加盟教师队伍。鼓励中青年教师到旅游企业兼职、挂职,丰富实践知识,了解旅游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还应为教师多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定期不定期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旅游院校或知名的旅游企业学习进修或进行学术访问。可引进或聘请国内外具有较高理论素养、较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者兼职教师,提高教师对旅游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明确教学目的,加强第二课堂教学
首先,严格规范上课制度,要求任课教师每堂课都必须制定详细的教案,教案内容应包括明确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手段、参考资料等。借助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精心制作课程设计,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多角度全方位的引导并激发学生课堂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兴趣,形成自觉实践的良好氛围。其次,各旅游管理专业院校应积极与旅游相关企业、旅游景区联系,签订协议,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尽可能在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课外专业见习,由专业教师带队,事后布置学生撰写专业见习报告,对报告进行评选,对得奖的同学给予鼓励并将其报告、经验作为范本供同学们交流学习。再次,在校园内积极成立相关的学生社团或利用专项资金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开展专业性强的、操作性强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商务导游协会、旅游商品协会、会展协会等。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型旅游接待活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并激发其对本专业的热爱及自豪感。最后,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校外的专业技能竞赛,加强与同类旅游管理专业院校的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精进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
(四)了解市场需求,培养特色型人才
密切留意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院校所在城市旅游发展的特色,培养“适销对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旅游专业人才。首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不能忽视市场需求盲目的照搬照抄,必须找准院校所在城市的旅游定位,开设对口的专业实践课程。例如,著名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三亚,因其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高质量的生态环境、高频率的大型国际赛事而享誉海内外,那么在三亚的旅游院校则可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以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诸如《游轮经济》、《游艇旅游》、《高尔夫挥杆原则》、《高尔夫球场设计》、《会展管理》、《海洋经济学》等课程。其次,建立长期、规范、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校内外实训基地双管齐下,努力培养专业性、应用型、特色型人才。再次,实行班主任责任制,进一步把握学生的动态,建立校友数据库,培养和增强母校情怀,并利用校庆等特殊时期积极联络校友回校参观、指导,增进校友情谊,利用校友中的明星学长、学姐的成功事迹,鼓励在校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实践,增强母校自豪感与校友间的凝聚力。最后,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专业社会实践,相关院校应主动争取所在城市旅游相关活动的承办权或参与权,多方面的拓宽渠道,增强在校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结语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应紧随市场潮流,加强实践教学力度,结合旅游院校所在城市的特点,针对传统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调整,注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引进,为学生在校内、校外创造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培养符合新时期旅游业需求的特色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罗文,陈国生.论高师旅游管理本科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3):85-88.
[2]王志芬.对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创新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09,(21):8-9.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G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2-0191-02
1 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目的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引导学生从学习中提炼专业知识,从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在亲力亲为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从业态度,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从高职高专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现状来看,实践教学还存在着许多垢病,因此,改变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以适应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迫在眉睫。
2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标和研究内容
首先应当明确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是什么?目标有两个:其一是明确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改善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状况,为协调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关系及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其二是理顺实践教学内在机制和冲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加实践的积极性,既要在专业框架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要切实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拥有一技之长。
围绕这两个目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需要研究的内容包括:第一,实践教学如何充分发挥其作用的研究。具体包括:实践教学与行业需要零距离接轨;实践教学过程安全的保障和预防;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深度研究;实践教学适应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需求等。第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具体包括:不同教学方式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冲突与协调途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工与衔接等。第三,实践教学体系内部关系研究。具体包括:实践教学的总体规模及内容安排;实践教学指导机构如何发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功能;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等。第四,教师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同环节所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具体包括:如何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如何在不同实践教学模式中开展师生互动。
3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1)统筹规划原则,即应该设立稳定的专门机构并制订统筹性教学计划。在校内设立综合性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由专业教师、实验人员及外聘教师组成的教学队伍。该基地负责规划统筹旅游管理专业所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和方式,根据不同年级课程设置状况,制订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并负责协调处理好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衔接。
(2)凸显互动原则,即教师和学生在所有实践教学项目中的交流与互动应当得到体现。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两者间的顺畅交流与有效互动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保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双方的这种交流与互动尤为重要。然而,在以往实践教学中,教师的参与程度并不高,学生也很难得到真切的训练;近年来许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教师的参与度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仍明显不足。因此,依托系统化的实践教学平台,是增进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深度,切实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3)突出特色原则,即要在统一的教学理念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凸显个性和特色。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各有不同的目标和方法,但实践教学首先要遵循统一的教学理念和专业培养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和敬业态度;养成其岗位责任感;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当然,在通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应当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个性,在专业竞争中取得自己的优势,形成品牌专业,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岗位对人才的要求。
4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专业调查和行业调研,研究不同院校同类专业和行业培训中有关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模式有哪些成功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时间,通过校企合作、校际合作等方式,稳固现有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场所,根据需求有计划地开拓实践教学基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内涵建设。
(2)加强实践教学“硬件”建设。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场地和设施。以校内实训室建设为平台,以实训室管理指导机构为主体,以专兼职实践指导教师为两翼,以学生社团活动为动力,以校外实习基地为后盾,良性互动,全方位、多层次地展开并优化实践教学,同时筹建包括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行业专家组成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实践教学中各个环节的细化安排和监督指导。
(3)加强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软件”建设。为实践教学实验室制订总体的管理方案和详细的运作方案,并据此开设相关的课程,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运作方案完结之后,及时总结该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带来的效果,并制作详细的分析报告。在整个实践教学计划结束之后,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反馈,制作详细的论证报告,修整和完善运作方案。
(4)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标准。改变理论教学中“标准答案”式的考核评价标准,建立新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标准。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评价标准不应过于硬化,而是把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和要求告知学生,由学生自己把握。
(5)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科学管理。对学生从入学开始后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进行绩效评估,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进行全程跟踪研究,包括实践教学前准备、实践教学中运作和实践教学后反馈与完善。教学质量管理的具体要求分类建立完整而科学的实践教学资料档案,以期更好地指导新一轮的实践教学。
5 结 论
总而言之,经过几年的理念探索和实践运作,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已经到了结构性调整和体系性构建的关键时期。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一支新军,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只有构建符合旅游行业需要、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适合旅游行业需求的一线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 旅游管理 人才培养 对策研究
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标志性产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和诱人的前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经济的迅速壮大及国际旅游企业的加入,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对旅游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旅游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是旅游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竞争。高职院校学生能否适应现代旅游市场需求,高职院校旅游人才的培养就成为一个关键性因素。
一、加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建设的重要性
(一)发展旅游经济是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靠粗放型发展模式,但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值发展方式已经带来了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就业压力增大、影响民生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七大、十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决策,认为要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向主要依靠扩大消费需求转变。而旅游业是无烟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最符合我国关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旅游业的充分发展,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拉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及人居环境的改善。据统计,旅游业每直接投入增长1元,将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元;每直接增加1个就业岗位,将拉动5个就业岗位增长。
(二)培养旅游人才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十报告中也强调“就业更加充分”,这些说明国家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国城镇近几年每年需要新增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万人左右。同时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1200万人左右。同时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08年达559万人,2009年达610万人,2010年达630余万人,2011年约700余万,就业矛盾十分突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对旅游的需求将持续升温,但国内旅游业整体发展相对滞后,旅游管理人才缺口很大。数据显示,我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高达800万人,而目前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尤其是旅行社、酒店等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由此可见,只要能力、素质提升,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空间就会很大。
二、当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家庭、学生个体均存在认识误差
我国尚属于发展中国家,外出旅游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属高档消费,人们对生存问题关注更甚,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相应地,从事旅游管理等相关产业的人员较少,社会、家庭对从事旅游业工作本身及其从业者存在较多认识误差,进而影响学生报考旅游管理等专业的积极性,甚至很多人认为从事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工作,是服务别人,吃青春饭的,社会地位不高,这就影响了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二)课程设置上还未形成现代化体系
高职院校多是由中专升格或由大专、地方大学或成人教育学校改制而来的,而且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起步较晚,对专业课程设置大多没有经验,有的只是从西方课程设置中抄录;有的认为只保留应用型课程即可,而忽视综合知识的学习;有的重视本校原有的专业特长专业开设,而忽视专业课程开设。总体来说,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系统性较差,尤其是随意性太大,由此带来整体课程体系建设难如人愿。
(三)师资队伍薄弱
目前一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能与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要求相适应。主要原因一是部分高职院校不管自身条件是否具备,就跟风其他院校开设旅游专业,但大多数教师是由其他专业或行业转来的,自身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自然难以胜任;二是有些经过正规学习的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因为高职院校起点低、待遇不如在社会上旅游公司或旅行社高,不愿到校任教,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四)在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机制上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旅游管理专业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要。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建立校企合作或校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在实践操作中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形成实践操作技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没有建立稳固的实训基地,学生实习随意性大,难于学到企业管理等方面知识。
(五)学生核心竞争力不强
学生能否在市场中适应工作要求,关键在于学生在校时综合素质能力。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知识学习不是很扎实,综合素质方面也不是特别强。而大学期间,有些学生认为在高职院校学习就是混日子,所以上课不认真,玩手机、电脑等或者旷课,实习期间也是三天打鱼二天晒网,不深入学习社会实践知识,难于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更难于适应社会需要。
三、如何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一)氛围建设
人们常说“买卖必须勤吆喝”。现在各地都认识到发展旅游对促进地方经济、带动百姓致富、推动当地经济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本地的历史文化精神、自然景点、人文精神,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注重旅游特色,重视景点规划,发展旅游经济。旅游管理同样如此,其关键环节是培养旅游管理人才,这方面还需转变理念,改变旅游管理在整个社会中的负面影响,推动更多高素质的考生报考旅游管理专业学习,高职院校必须加强硬件、软件建设,加强招生宣传,引导社会、家庭、学生重视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扩大旅游专业影响,在社会上形成旅游管理、旅游产业大有作为的氛围。
(二)师资队伍建设
打铁还须自身硬,这充分说明教师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要培养高素质的合格旅游人才,必须有具有过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一方面,通过“走出去”方式,把原来从事旅游专业教学的老师派到高校进修,系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将之培养成合格的教师;同时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引导学生在学校期间积极参与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取得。另一方面,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引进一批经过正规专业学习的研究生到校任教,使学生充分了解最前沿的旅游管理知识,增强活力;同时为了开阔学生视野,可以经常聘请旅游企业界、学术界的权威专家、企业家到校进行交流,通过沟通,使学生更好了解旅游企业最新的管理经验与需求,进一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三)课程设置建设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加强综合素质培养的重点。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必须整合课程门类,优化课程结构,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开设具有共性与个性的课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实习等必须做到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具体的课时安排必须严谨,不能因为培养实践操作型人才,而忽视学生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的培养。旅游服务是个要求很高的专业,课程安排中还必须注重加强学生社团建设,通过课外锻炼,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竞争、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突出高职生所特有的实践性强、操作性好等应用型特点,在社会竞争中培养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爱华.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3)
[2]陈映雄.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带动老区经济发展[J].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6)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就业形势堪忧,已连续两年成为本科就业的"红牌"专业。专家指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许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职业岗位所要求的技能与经验,与《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所要求的培养"实践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相去甚远。因此,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社会所需求的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旅游人才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新疆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通过深度访谈,分析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认识,发现新睡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实践教学的改进措施。
二、研究设计
1. 访谈的内容整理。由于访谈可以面对面的深入了解,所问对象的问题可以根据回答者的状态进行提问。把访谈的问题分为四个部分:一是访谈对象基本信息。主要包括访谈对象的年级、民族等基本信息。二是访谈对象对于实践教学的基本认识。主要包括对实践教学安排的了解程度、对于实践教学效果的探讨及对实践教学的满意程度。三是实践教学状况分析。主要是对于实践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四是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
2. 数据收集整理。笔者用了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主要采取了面对面访谈,访谈对象是新疆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一到大四,总计访谈人数40人,每个班级随机访谈5人。其中所抽选出来的汉族学生18人,维吾尔族14人,蒙古族3人,哈萨克族2人,柯尔克孜族2人,回族1人如图所示:
三、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 研究对象介绍。1988年,新疆师范大学开办了第一个旅游管理培训班,是新IS最早开办旅游培训的高校,19%年开办旅游管理专业大专班,2001年建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2006年成立旅游管理硕士点,2013年针对中亚地区招收旅游管理硕士生,截止2015年,新疆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新理培养各类旅游人才超过2000人。
选择新聒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1)创办时间较早;(2)专业设罝时间较长;(3)学生素质受到业界的肯定。
2. 新疆师范大学实践课程设罝。新疆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共有18周的实习时间,包括专业见习、专业研习、专业实习、旅游资源基础野外实习、疆内旅游野外实习、区域旅游综合野外实习和毕业见习,见表3-1:
四、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1.以认知性为主,缺少求知性。新睡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以认知性实践为主要目的,缺少求知性。如新疆师范大学从大一到大四的野外实习的路线各有不同,《实习指导书》也各有侧重,但据调查学生只是草草浏览,更多地是利用《实习指导书》完成实习报告。在实习的过程中仅有5%的学生表示想要了解所去实习地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而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只要去过此地就好,至于效果或者此次实习的目的没有想太多,只要能取得学分就好。
2. 看重实践教学形式,轻视实训考核结果。实践教学对于旅游管理的学生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加强巩固同学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将其尽快的运用实践中,而且还可以检验学生们学的理论知识是否扎实,同时还可以通过实践尽快的反馈在理论教学或实践教学中的问题。新碟师范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学校组织安排的实践机会很多,但是调查结果反映,大多数的实践只重视了教学形式,而轻视了考核结果。
3. 内容实践教学内容较缺少细化目标。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在主导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应把具体内容细化,使学生实习更有针对性。如酒店实习,由于实习酒店不希望学生经常换岗,学生在实习期间一直在同一个岗位,从而缺少对其他部门、其他岗位的了解,也容易产生惓怠情绪,实习效果就大打折扣。野外实习是学生全方位接触旅游业务的难得机会,由于时间和经费的严重制约,许多专业操作技能涉及不到,实习目标的设定难以细化,使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受到很大局限。
4. 校内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不足。由于条件所限,旅游管理专业室内实践教学环节十分薄弱、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及相关视听资料严重匮乏。如"酒水知识与服务”课是操作性极强的应用性课程,但教学中不能进行实际演示(没有模拟酒吧),缺少感性认知,即使专业教师讲解内容很丰富也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一般。同样的问题困扰着诸如《客房服务管理》等专业骨干课程。
五、改进实践教学的对策
1. 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认识和验证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应是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认识自己不足超越自我的一条途径。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开拓创新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方面,还没有可操作的具体办法,学校应重视实践教学,早日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提高专业教师革新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2. 加强考核体系。由于对于学生野外实习和专业实习考核要求低或者说是体系的不完善,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只是当作"游戏〃,没有真正的结合专业知识,或者说需要结合专业知识没有发挥特长。一方面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应该提高:二是应该有更严格、科学的考核体系去约束学生的行为,将每次每天完成的任务明细、明朗化,用严格的制度去约束可以让学生,取得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3. 增加实践教学投入增建实习设施。增加实践教学投入是改进实践教学的基础和保证,而目前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专项经费严重不足。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客房、摸拟餐厅、模拟酒吧是旅游管理专业必不可少的室内实践教学设施。目前新疆师范大学校室内实践教学的软、硬件几乎是空白,这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加大投入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