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生教育实习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环节培养规范化;管理方法;监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227-04
随着世界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而研究生培养已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各个办学单位面临的十分重要的问题,而加强研究生培养环节规范化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作者结合自己的研究生教学管理经验和本校实际情况,总结了信息类研究生环节培养规范化的方法和经验,并已形成了相应的管理体系,促进了信息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复试采用综合考核办法,严把招生入口关
研究生招生由初试和复试两个环节组成,初试由教育部统一指导完成,复试由各个高校在教育部指导下自行完成。我校信息类研究生招生复试采取综合性复试的方法,由笔试考试、上机实践、综合面试三方面组成,由初试成绩加上复试成绩所得的总成绩确定录取资格。
笔试考试分专业进行,由专人命题、专人阅卷,并由专门审核小组进行成绩审核;上机实践考试内容除基础知识外还需编写调试相关程序,考生在指定时间内做完题目会立刻得到分数,这种考核方式重点突出了对考生实践能力的考查;综合面试重点考查学生外语基础、逻辑思维、工程实践以及创新能力。
图1为我校研究生招生录取过程框图。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信息类招收的研究生质量明显提高,充分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必须牢固地树立起质量是根本的观念。
二、培养过程规范化
(一)建立教学督察和质量评价体系
1.教学督导。研究生教学督察深入教学第一线,参与各项教学的评优、奖励、表彰。采取综合督察和专项督察相结合[1-3]。综合督察主要对研究生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程督察,督察周期和时间较长,从而完成研究生日常教学监管。专项督导是针对研究生教学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以及教学中的某些环节进行督察,这项工作针对性强、重点突出、督察目的明确。综合督察是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监管手段,督察组采取随堂听课、教学资料检查(任课教师的课堂授课质量、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和和教学管理的档案归档等)、教学结束考核等。随堂听课包括必听课和选听课。必听课一般是指新任职的老师,督察形式是每2周随堂听课一次、检查教案和教学内容是否与教学大纲相符,下发调查表,组织任课教师和学生进行座谈,总结授课质量,纠正存在不足。选听课则由督察组随机抽取听讲,不定期深入课堂,课后与学生座谈,了解授课情况,总结授课质量;检查研究生的各类实验、专题报告,全日制专业硕士专业实践报告、专题技术等环节。从课程督察延伸到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学位论文的开题、培养实践的中期检查、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学位论文答辩以及各类与研究生教学相关的活动等。
2.质量评价。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是对信息类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科研能力、学位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行整体评估[4-6],其目的主要有:
一是评价任课教师教学效果,授课内容是否适合,课堂教学讲授能力,教学效果是否显著以及学生的满意度。信息类研究生开展外语授课是非常必要的,外语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外语课程的教学资料、老师课堂讲授能力都非常重要。如何评价外语教学质量是教学质量评价的关键环节。
二是评价研究生导师的综合能力,即研究生导师的专业能力、学术水平以及责任心。作为信息类研究生导师,首先要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研究生招生规模小的时候,导师指导学生数少,指导教师给予足够的指导和重视。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增加,研究生教育资源处于相对紧张状态,导师对自己指导的学生缺乏责任心,出现了开题报告形式化、论文质量达不到要求、混文凭等现象。注重研究生导师综合能力评价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三是评价信息类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主要是针对教学管理人员和相关领导的规范化管理水平进行评价,这是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
结合我校信息类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教学和学生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建立了一套研究生培养质量全过程的监督体系,加大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全过程的督导与检查力度,充分发挥研究生教学督导组作用[7,8]。
(二)注重实践环节的培养
注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培养,把研究生教学(科研)实践环节与本科教学相结合。一般采取以下两种方式进行。一是每个学期开学初由学院教学管理部门根据本科教学工作,安排研究生为本科任课教师担任课程辅导;二是协助学院基础教学实验室的任课老师指导本科课程实验,协助导师指导本科毕业设计、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积极拓展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基地。这项工作开展以来使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该项改革在2008、2010、2012年获得了校教学成果奖。积极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各学科定期聘请国际知名的教授学者到我院作学术报告,学院研究生导师定期为学生作学术报告和前沿性学术讲座等,从而提高研究生的文献阅读能力。以研究型实验室为单位每周组织学术交流,活跃学习气氛,提高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加强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从1998级硕士研究生开始实行了中期筛选考核,中期筛选含笔试考试和计算机软硬件设计两项内容,具体实施流程见图3和图4所示。这项实践也得到了学校研究生培养部门的充分肯定,2003年获得了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两项考核其中一项存在问题的学生,学生将推迟半年或一年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三)规范研究生论文选题工作,加强论文中期检查
研究生开题报告由学院集中组织,研究生进行公开答辩,由督导组、责任教授、研究生导师组成专家小组听取学生开题答辩,开题报告内容由教研室主任和责任教授审核把关。每一学期由督导组、责任教授、学院主管领导、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教学管理人员组成专家组,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进行中期检查,采取抽查形式进行,由学生对自己的论文进行20~30分钟的汇报,检查小组对学生论文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问题请学生进行解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提出指导性建议,学院将检查意见和检查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给研究生导师,督促导师对学生学位论文的完成加大指导力度,确保毕业质量。
(四)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尤以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最为体现。我们与多个IT公司、研究所、企业等联合建立研究生联合实习基地。实习环节由研究生导师、学院和企业管理部门统一安排,由实习单位确定现场指导老师。具体过程由学生向学院提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审核,企业考核等,确定学生的实习岗位。学生实习环节由学院和实习单位联合管理,包括实习时间确定、实习岗位的安排,实习指导老师的确定,学生对实习情况定期进行总结汇报。双方合作共同完成学生的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证明,如果研究生在导师和学院合理安排下到较大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充分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过程,这项工作开展合理,学生动手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为学生毕业和就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五)充分发挥研究生奖助学金和学校各类资助项目作用
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生培养已从传统的计划内、计划外模式转变为研究生奖(助)学金资助模式。这项工作的开展对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求非常高,奖(助)学金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对研究生培养工作起到负面影响。为更规范地开展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工作,我们对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方法进行了科学的研究与探讨,制定了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细则,成立专门评定小组,自行开发了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系统,通过系统评定消除了手工评定的不足。这项工作的开展充分证明了奖(助)学金使用得当对提高研究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奖学金评定系统利用计算机对学生基本信息、课程信息、课程成绩信息、中期筛选成绩信息以及综合加分信息等基础数据进行处理之后,按照既定规则自动生成奖学金等级。评定系统业务流程图如图5所示。
三、严把出口关,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质量
为更好地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这一环节上,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保证研究生毕业质量。
1.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安排评阅人,评阅人采取盲审评阅,评审合格提交答辩委员会答辩。严格把好学位论文评审环节,制定一系列评审要求,评阅人由2~3人组成,2个评阅人中有1个人评审不合格,将评审意见返给导师,在导师指导下学生对论文进行修改,确认修改全格后学生可提交第3本学位论文,由学院安排第3个评阅人进行评阅,3个评阅人中有2个评阅人提出学位论文不能参加答辩,则取消学生答辩申请,将评阅人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反馈。指导老师负责把关,学生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3个月后再提交盲审。
2.学位论文集中答辩。答辩委员会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安排。答辩主席由责任教授、系主任、督导组老师、教研室主任等担任。答辩委员由研究生导师担任,对学生的论文答辩严格把关。答辩结果有:通过答辩,有条件通过答辩,未通过答辩。通过答辩和有条件通过答辩的学生学位论文则可提交学位委员会讨论是否授位,答辩未过的学生要求在导师指导下对论文进行修改,3个月后交学院重新提交答辩申请。
3.学位委员会讨论严谨。充分发挥学位评定委员会职责,在讨论学生授位时,学位委员会严格把关。对有条件通过学生的论文重点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发现论文未按答委要求进行修改且不合格的学生将不予讨论和表决,由学位委员会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返馈,导师严格把关对论文进行修改,半年后提交学位委员会讨论。
四、结束语
实践表明,研究生培养环节规范化是研究生培养的需要,管理工作高标准、严要求。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导师研究课题,以课题为背景对自己的理论研究、实验结果进行论证,从而保证创新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以上数据为我校信息类近十年研究生培养相关资料统计,由此可见规范化管理是高质量培养研究生的重要保障。通过调研与实际工作对比,学生对规范化教学管理方法反映良好,对学生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是对信息类研究生培养环节规范化的探索,总结了信息类研究生环节培养规范化管理方法、实现过程和实施效果,对研究生培养环节规范化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分别从研究生招生、培养过程、毕业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总结。根据实际总结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善宝,马广富,建立硕士研究生复试有效管理制度的思考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59-62.
[2]韩国防,陈智栋,赵希岳,李安萍,潘剑波.构建过程管理质量监控体系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J].当代教育科学,2010,(3):41-43.
[3]邱悦颜,潘世群.督导与评估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37-39.
[4]徐林,高校管理信息化的经验与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47-48.
[5]廖文武.改革创新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上海研究生教育,2003,(1):37-43.
[6]刘伟,张万红.培养机制改革对研究生导师影响与完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4):16-19.
[6]季明,鲁越华,郭晓东.新形势下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问题分析[J].江苏高教,2007,(6):87-88.
[7]王青霞,赵会茹.扩招形势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研究[J].高等教育管理,2007,(1):34-36.
关键词 小儿外科 研究生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9.015
Problems and Advice during the Training of the Pediatric
Surgery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
PAN Weikang, GAO Ya, LI Peng
(Children's Hospital,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04)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medicine, pediatric surgery continuously development. 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want to be a pediatric surgery doctor. Different from undergraduate basic-teaching in classroom, postgraduate education pay more attention to clinical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Pediatric surgery belongs to the interdisciplinary of surgery and pediatrics, compared to others, it has own characteristics. How to improve clinical skill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graduate education and experien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Key words Pediatric surgery; postgraduates; education
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加强了对儿童外科疾病的重视,小儿外科作为儿科医学中多学科领域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不断扩大和进步。成立了专门的儿童病院和综合性医院的小儿外科专业并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选择报考小儿外科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课堂基础教学,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临床实践和创新能力,如仅仅依靠课堂基础教学会造成研究生教育与临床一线工作的脱节,以及在遇到临床实际问题的盲目性。因小儿外科属于外科学和儿科学的交叉学科,和其他专业相比有着更多的自身特点。如何提高研究生临床技能及科研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拟通过对近年来我院培养小儿外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存在的经验及问题进行总结和整理,以提高本专业研究生教学培养质量。
1 临床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小儿外科专业属于交叉学科,细化专业除了普外科、新生儿外科、骨科、神经外科,还有心胸外科、泌尿外科、微创外科、急症外科和整形外科等,包括先天性发育畸形、实体肿瘤、炎症和创伤四大类。①小儿外科疾病覆盖广泛,因此小儿外科研究生对各亚专业的知识均需要加强学习和掌握。不仅如此,还需掌握小儿的生长发育及各年龄阶段的特殊性等小儿内科基本知识和理论。儿童疾病的发生及发展一般表现比较复杂,因表述不清及不容易观察,需要特别注意患儿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治疗过程中儿童的病情变化迅速,死亡率比较高,需要医生掌握很扎实的基础知识及拥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因此作为研究生的管理人员及导师,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掌握外科的基本技能,且对各个学科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也要加强认识。在临床实习阶段,对于应届研究生,重点是打好临床基础,努力提高临床工作能力,尤其是提高临床研究生处理小儿外科重危病人能力。但对已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或来自其他亚专业的研究生,因小儿外科专业尤其特殊性,尤其是新生儿外科,首先要规范其临床技能,并根据研究生具体情况,到综合医院的其他科室进行1~3月的轮转实习,如小儿内科、重症ICU等。逐渐建立起小儿外科整体的知识结构,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儿外科医师奠定基础。
临床科研能力的提高是小儿外科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培养研究生探索、发现、研究、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严谨和客观是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小儿外科领域和其他专业相比科研基础薄弱,起步晚、发展快,人员配置不合理,对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做临床型小儿外科课题过程中,因缺乏有效监控,从提出科学假设、实验环节设计、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分析的各个环节,导师均应要求研究生严谨对待。对于每次实验结果,要求学生及时小结,并和导师或管理人员讨论,研究原因和下一步计划。及时整理、分析、统计数据。研究生撰写论文时,写作要规范和严谨,保证文章质量。
2 小儿外科研究生教学问题及策略
(1)因小儿外科在综合医院是属于小科室,规培或轮转的研究生对小儿外科的认识较浅。各方面对小儿外科临床教学构成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认为积极面对目前,不能消极等待国家医疗改革的实施对医患关系、医疗环境的改善。小儿外科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根据培养方案和研究生的个体情况不同,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指导和部署研究生的医学基础课程、选修课及毕业学位论文的撰写,定期进行实验进度大讨论和检查监督工作,逐渐将小儿外科研究生的科研思路引导至国内或国际领先或接近领先水平。作为本专业的初级管理梯队和带教指导教师,也应该改变思维、做好本职工作,从实际出发,努力培养出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及临床基本技能的合格小儿外科专业毕业生。
(2)导师水平直接影响着小儿外科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临床技能及培养质量,因此加强本专业的的人才梯队建设尤为重要。提高对硕士生、博士生导师资格认证难度,建立恰当、合理的研究生导师筛选和考核流程; 对研究生导师实行定期的考核制度,从科研、临床、教学等方面进行考核评分,取消导师终生制,不合格的建议取消导师资格;其次,建议引入竞争机制,对有出国留学经历、科研创新思维突出、小儿外科教学能力高、临床手术技能强的优秀中青年教师进行选拔至研究生导师队伍,从优化导师年龄层次、学术思维、创新能力等角度,打破传统观念,对于小儿外科研究生教育有明显帮助。
(3)优化教学课程安排 改变目前传统教育的单一模式,提高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小儿外科研究生利用网络、移动终端等多种方式获取本专业最新进展,增强研究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利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进行本专业研究学术报告、临床疑难病例诊治、临床高水平手术演示等多种方式,使小儿外科研究生提高对本专业或某一研究方向的前沿和相关的交叉学科知识;在选修课程安排方面,增加一些对基础科研如:解剖、分子生物学或前沿科学:糖生物学、表观遗传学等学科的安排,为研究生教育后期实验或临床科研来拓展小儿外科研究生的视野,提高其医学知识基本能力;另外在培养过程中,考核内容及方法需要多样化,从科研思维能力或临床技能提高的要求上,定期组织科研相关领域或科室其他指导老师进行适当的评议和总结,对教学内容、方式、研究成果及问题,适时总结并建立培养质量评估及反馈系统,均有助于研究生教育培养。
任何科研项目均由不同专业或不同领域的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共同实施。通过参与多中心或多领域合作,能够加强研究生的沟通能力和研究团队的协作意识。②临床型研究生需要导师在给研究生设定课题的时候,充分考虑目前条件尤其是本专业和科室临床优势,甚至可联合兄弟单位以及基础研究实验室了联合收集临床标本及基础研究工作,提高科研效率。因此,对于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应以导师为中心,包含有分子生物学、统计学、数学、计算机学等多学科协作的指导小组。在指导团队内分工合作,努力提高科研水平。③
研究生的期中或中期考核内容可以从基础医学理论、小儿外科科研思想、临床基础技能、思想品德和研究成果等5个方面实施,因为报考小儿外科的研究生较少,小儿外科研究生的科研压力不大,就业难度低。因此通过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中期考核,对科研能力强,试验进度快,发表文章的数量及质量较高的研究生,实行适当的奖励,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他们之间的竞争意识,通过这些有利措施,激发研究生内在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优秀的科研或临床能力强的小儿外科研究生。④对于考核结果排名较后或完成较差的研究生进行提醒或适当采取的惩罚措施。
小儿外科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出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临床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在培养的第一阶段就应要有计划、有目的。根据研究生培养大纲,针对个体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并定期考核和督促实验进展和落实情况,避免培养时间的浪费,减少对研究生提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要求。在基础课程学习及临床或科研时间的分配上,应各占一半左右时间,但不能完全分开,小儿外科临床实习或实验应该和基础学习互相照应,对基础知识学习以及临床应用均有很大帮助。目前,我国小儿外科研究生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及矛盾,只有在不断的实践教育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教训,就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培养的道路,努力提高研究生的科研、临床中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小儿外科重新焕发活力。
3 就业及思想方面的问题及对策
小儿外科专业研究生就业,较成人外科或小儿内科来说相对困难,很多三级甲等医院没有小儿外科,只能选择综合医院中的小儿外科或儿童医院的外科就业,很多小儿外科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毕业期望的收入和现实和成人科室相比有较大差距,且生活压力逐渐增大,个人情感容易波动。加之社会对小儿外科专业的认识不足,期望和遇到的现实问题之间的矛盾导致较多的小儿外科研究生产生负面思想。⑤作为研究生导师或初级管理人员要和研究生之间加强沟通教育以及心理疏导,让小儿外科的研究生能够顺利毕业及找到理想工作。
通过深入交流,让小儿外科研究生充分了解科研能力及临床手术能力等技能的重要作用,希望激发其能动性,培养研究生的实验、手术、交流、语言等多方面爱好,可以多举办一些团队活动如:旅游等,增加研究生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在目前的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环境下,培养研究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尤为重要,这些能力的锻炼能够提供更多的条件,为使小儿外科研究生在新的就业岗位上焕发活力,成为学科带头人奠定基础。
总之,随着小儿外科的不断发展,小儿外科专业的研究生仍然面临很多问题。需要导师及研究生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及调整教育策略转变思想,对于提高小儿外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小儿外科医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讯作者:
注释
① 施诚仁.小儿外科若干问题的进展[J].临床小儿外科,2007.1(15):37-39.
② 刘晓黎,王晓玉,王远,等.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的途径[J].教学研究,2013.10(17):154-156.
③ 舒彤,吴智兵,黄秀云.浅论医学院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海南医学,2008.19(7):72-73.
关键词:科研能力;环境工程;研究生;评价
研究生作为国家教育的最高层次人才,是国家建设和夺取世界知识经济制高点的重要力量。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创新竞争力,更是决定了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1]。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各方面对研究生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研究生教育规模也得到了“飞速发展”。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展,社会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注不断加强,研究生在毕业就业时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不断增加,同时,在面对如此众多的毕业生时很多用人单位也缺乏合理的评价方法,难以选择最适合的毕业生[2]。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全面和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引导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为用人单位在选择学生时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资料。环境工程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很多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综合性前沿学科,其涉及面广、实践性强[3],主要培养具备大气、水、固体废物等的污染与防治以及环境规划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研究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理论、技术原理和措施,能进行相关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开发等方面工作中的技术人才。在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应对地球温室效应和资源能源危机的进程中,环境学科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环境工程学科的硕士生培养过程暴漏出很多问题,教育模式也不能与时俱进,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而且研究生科研水平相对不高[4]。因此,怎样培养高素质环境工程技术人才,如何提高环境工程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提升环境工程研究生就业竞争力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1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评价方法研究
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政策与措施加以完善,涉及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5]。尤其是对新兴的交叉学科环境工程专业,该专业涉及化学化工、生物、材料、机械、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多个学科知识的融合。由于各学科公共的理论基础较少,使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缺乏一套系统的理论课程,对培养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使其具有本专业领域内坚实的基础理论的目标困难重重,对环境工程设计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难以实现,更难以完成对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规划与管理,这有悖于我国的基本国策。因此,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的正确评价,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衡量一个研究生的能力,以便为用人单位提供准确信息。目前,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常用的评价方法有以下三种方法:(1)以导师为主的诊断性评价方法。诊断性评价是指导师根据研究生本科阶段的专业知识制订适合学生特点和需要的有效教学课程,并在完成此策略之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实现导师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技能和能力水平等目的;(2)以相关的理论和专业课教师为主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是在相关教师教学、实验过程中,为促进教学、教材更加完善,进而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方法;(3)以研究生为主的总结性评价方法。总结性评价通过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来证明教学方法和教材是否合理,培养方案是否有效。但从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常用的评价手段可以看出,由于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欲望。而美国研究生教育,在强调课程学习同时,更注重在教学科研的方式上发挥研究生的主体性,为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迫在眉睫,只有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才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和关键。
2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的现状
我国现有的环境工程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多是采用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就是对研究生在研期间的科研成果(论文、专利、项目等)、社会实践(包含调研、实习、实训等)以及道德操行方面等一系列指标的评价。2014年中国大学研究生教育排行榜采用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由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指标构成;二级指标由教学质量、培养基地、师资队伍、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和研究基地等构成;三级指标包括教学水平、杰出校友、杰出师资、学科建设、学术成果、基研项目、创新基地和学术平台等高端质量指标。武汉大学的研究生评价体系措施为:A为思想品德,占10%;B为科学研究,占50%;C为学习成绩,占10%;D为社会活动,占10%;E为文体活动,占5%;F为社会工作,占15%,各项得分乘以各项系数后累计总分值[6]。每一个评价指标都代表了研究生的一个方面能力和表现,而且研究生的每一个指标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无法通过所有零散的指标来总结评价研究生。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是对研究生个人品德和科研创新潜力的一种综合评价,应该更为系统全面。但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和创新成果应用的迫切需要,原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不能全面系统地展现出新形势下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制约了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7]。以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例,新形势下研究生应具有以下特点:(1)动手能力较强。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专业基础较为扎实,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2)总结能力较强。研究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将科研数据很好地总结转化为成果,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有自主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的能力;(3)独立性较强。科研的一个要求是有独立的研究能力,研究生生活往往是围绕科研展开的,一般活动在班级或课题组的老师同学中;(4)知识层次较高。研究生有较高的领悟能力,有较为科学系统的思维方式以及一定的综合能力。因此,现有的评价体系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研究生现状,使得研究生教育向前发展的道路受阻,导致国家整体教育事业的滞后。因此,实施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3科研能力在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的作用
科学研究是研究生阶段教学计划中很重要的一方面,科研能力是智力品质的表现,科研能力需要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灵动的创新思维,是一个多维的多层次动态综合体[8]。强烈的好奇心和创新欲,是科研能力培养的核心,没有创新性想象和创新性思维是不可思议的。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在各科学领域进行探究真理能力,也是智力的高级表现,科研能力在科研活动中起着决定作用,科研能力是一个操作系统,加强研究生科研工作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如斯坦福大学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位物理学教授就是与四名研究生一起进行研究,使研究生科研能力得到迅速提高。环境工程是一门综合的重视实践的学科,在处理实际环境问题时,需要采用多种处理方式方法的组合,这就需要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有效的科研方法。做好这些,需要环境工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能够设计或选择一条经济有效的处理方式。因为,科研创新能力是以深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的,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迅速提高环境工程的专业素养;深入了解环境专业的现状和前沿,理论结合实践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处理问题。环境工程作为交叉学科,就是用多学科融合的知识去创新,去突破常规,想前人之所未想,做前人之所未做。运用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保护人类健康和福祉,改善其环境的环境工程专业,需要运用复杂多变的化学、生物和物理等学科的知识研究和分析环境问题,最终获得保护人类健康或控制环境质量的技术和设施。环境工程研究生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培养其较强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在研究生教育中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加强环境工程研究生科研工作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定量的评价,无论是对社会、学校和研究生自我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9]。但是,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不能靠主观判断,需要客观的科研成果来反映。近几年,学术界对科研评价方法给予了极大关注,评价理论研究也取得快速发展。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关注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及其影响因素,而对研究生科研能力进行准确评价的较少,怎么正确地评价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还不够完善[10]。因此,通过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实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终目标。
4层次分析法在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的应用
研究生教育是学历教育的较高层次,是社会赋予研究生教育者和培养单位的使命与责任,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的科研人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检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其涉及面比较广泛、复杂程度比较高。因此,对研究生进行评价时必须全面客观。但由于教育过程是复杂的,教育的效果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且评价的标准不明确,使研究生教育评价工作复杂而又长久。AHP(AnalyticHierarchyProcess)法又称为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的T.L.Saaty教授等人于70年代提出的,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用于处理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决策问题的分析方法[11],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进行处理研究生科研能力。分级分层分类评价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指导思想,把各个指标的情况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指数,才能满足多目标综合评价的要求,然后进行研究生科研能力相互间的比较和评价[12-13]。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来对环境工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各个环节进行评判,以获得一个比较全面、科学的评价结论来适应新时期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在效益至上和人才供给逐年攀升的今天,社会对研究生的要求不断提高,研究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科研能力,仅有文凭和学历难以满足社会的要求。
5结语
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贯穿研究生教育的始终,是需要各个方面的协调配合,强调“全方位、全过程”的理念,不仅需要充分利用课程教学,而且要加强科研实践和论文撰写等途径,建立一套整体、连贯的评价体系,摆脱静态的、总结性评估的根本模式,同时建立较为完善的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研究生进行正确有效的评价,促进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升,并由管理者、导师及研究生共同努力获取更为时效性、科学性的科研成果,进而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促进研究生核心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现红,岳爱武.新形势下我国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市场研究,2014(11):45-46.
[2]李亚非,林启慧.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的导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5,2(6):74-75.
[3]张睿,郭明.我校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改革新思路[J].科教导刊,2010(7):21,101.
[4]张绍园,张仁泉.美国的环境工程研究生教育[J].国外环境科学技术,1992(3):16,81.
[5]吴斌,蒋毅坚,乔俊飞,等.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29-31.
[6]洪煜,钟秉林,赵应生,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革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2(7):41-46.
[7]张万红.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4(8):25-28.
[8]王彩霞.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
[9]黄斌.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08.
[10]张宇,郭祥峰,贾丽华.化工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11):109-110.
[11]何健.基于多层次动态模糊评判的水电项目融资风险评价模型[J].广西水利水电,2008,(2):29-32.
[12]戚巍,李峰.中美研究生教育评价的最新进展和比较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2):73-79.
经济的转型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教育领域也同样呈现出相似的发展态势。为了适应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自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由此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同时为了全面提高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2009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文件就全El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培养模式以及组织实施等工作做了详细的说明,尤其是对培养过程中实践环节做了明确的要求:“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业硕士培养的明确目标,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也就成为专业硕士培养的关键所在和重中之重。
二、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实践环节的模式特色
作为较早承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的辽宁师范大学在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上办出了自身的特色,开创了教育硕士的特有模式。本文通过对辽宁师范大学2009级(7个专业方向的68名学生)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设计与实施过程的分析和总结,归纳出它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上的特色与成果,即“完善的教育制度、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环环相扣的教育实践运行程序”三者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实践模式。
(一)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的制度保障
为了确保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校把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重点放在了实践环节的设计与选择上。首先,学校制定了详细而规范的《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践实施方案》。这一《方案》共包括六大部分内容:(1)实践的目的与任务;(2)基本内容和实施步骤;(3)教育实践成绩的考核与评定;(4)组织领导;(5)实习研究生纪律要求;(6)实习研究生各类评优标准。在本套实施方案中,学校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的意义和所要达到的目的都做出了明确的说明,提出了实践各个环节的考核方式和办法,给出了实践成绩评定标准,并指出:“学校在主管校长领导下,由研究生院和各学院主要领导及聘请的教育督导、实践基地领导、基地导师组成教育实践工作指导委员会,统一领导全校的教育实践工作。”在集中实践工作结束后,学校要评出优秀实习研究生、优秀教案和优秀案例,并给出相应的评优标准。同时,各培养学院也积极配合和参与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相应成立“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领导小组”,并明确学院小组的工作内容及职责等。其次,为了保证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实践质量,学校聘请有经验的硕士生导师作为督导教师,并明确督导教师的工作要求,制定了《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基地督导工作职责》。再次,学校专门为教育硕士的教育实践划拨专项经费,并制定《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经费使用制度》和《实践研究生的经费报销方法》。此外,学校还专门制定了《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践安全管理规定》和《实践研究生的请假制度》。完善的实施方案和制度保障,使专业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的顺利实施有了政策性的保证。
(二)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的基地保障
实践基地的建立是落实教育硕士实践环节的重要一环。为了把教育硕士的实践落在实处,辽宁师范大学在教育硕士实践基地建设上.主要确立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1)实践学校应是公立的市级普通高中或区县级重点高中;(2)实践学校要有一定数量的能够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的高级教师;(3)实践学校必须在同一地区或彼此距离较近,但不能在辽宁师范大学本部;(4)实践学校应具有能为实践研究生提供食宿的办学条件。确立以上原则之后,由辽宁师范大学统一出面商谈,先后与盘锦市二高中、盘山县高中、大洼县高中、大洼县三高中、营口市熊岳高中、营口市开发区第二高中达成基地建设协议,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基地实践的研究生名额分配上,采取了男女搭配、专业搭配的方式,使实践研究生均匀地分布在6个实践基地,但每个专业方向在同一基地的人数不超过4人。由此保证了每个学生的实践机会,也没给实践基地增加过多的负担。
(三)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的运行程序
教育硕士集中实践工作安排在第三学期,时间为半年。为了保证教育实践的顺利进行,学校在教育实践的具体实施上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阶段来进行:实践动员及准备阶段、教育见习阶段、教育实习阶段、实践总结和成绩评定阶段。
1.实践动员及准备阶段。(1)召开全校实践研究生动员大会,由主管校长、研究生院领导、各学院主管领导、导师、督导教师及全体实践研究生参加。会上主要宣讲教育实践的内容,强调实践的意义、重要性、实践期间一些常规事项的处理等。各学院要专门对本专业方向的研究生进行实践前指导。(2)为了保证整学期基地生活的顺利进行,督促研究生在出发前,要做好学习、生活用品的准备、与各方人员通讯联系的准备等。(3)在基地开学前,研究生院领导以及督导教师一起将各专业方向参加实践的研究生集体送往各实践基地。(4)研究生到达实践基地后,在研究生院与基地双方领导的共同主持下,举行研究生与基地指导教师见面仪式。之后,实习研究生的实践工作正式开始。
2.教育见习阶段。实践基地开学后,教育实践进入教育见习阶段。教育见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教育教学的现状与趋势,培养热爱教育工作的思想,学习中小学优秀教师的师德风范及教育方法。见习的主要内容有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见习教学工作,就是要认真学习如何授课,听课数不能少于4节,公开课不能少于1节,要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角度总结学习收获。课前观摩教研组的备课活动,课中分析教学目的、内容、方法、课堂组织、语言表达、板书情况、常规及突发事件处理等,课后要及时总结听课心得,虚心向指导教师请教。见习班主任工作,要深入到班级中,学习优秀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处理问题的方式,争取参加主题班会,学习评价方式和方法。另外,在见习阶段除以上两方面工作外,研究生还要快速完成角色转变工作,并注意自己的言行、仪表。
3.教育实习阶段。见习阶段结束后,进入到教育实习阶段。教育实习的内容也主要包括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两个方面,但它与教育见习阶段有所不同。实习阶段的教学工作,实习研究生要在基地导师的指导下编写教案,送交导师审定,上课前进行试讲,经导师批准后,方能正式上课。课后要进行讲评,对每位实习研究生集体讲评不少于两次,从三维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口语表达及板书、课堂组织、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教学特色等方面,先由研究生本人进行自评,再由听课的其他研究生和老师进行他评。实习研究生的授课时数每周不能少于2学时,总学时不能少于36学时。研究生在教学实习工作中除了上课外,还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平时测试、月考、期中考试以及期末考试的命题、监考、阅卷、试卷分析等工作中,学会如何考评学生和通过考试环节找到解决教学工作问题的方法。班主任工作要在指导老师指导下进行。主要内容有参加班级的日常管理卫作,了解班级文化情况,熟悉班主任工作技巧、集体或个别生教育工作、家访、班干部工作等。另外,要注意相关案例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每个实习研究生至少组织一次班集体活动,如主题班会、报告会等,要根据学生年级、年龄特点明确主题,了解学生思想动向。
4.教育实践总结和成绩评定阶段。教育实践总结阶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理论的总结与提升,即在实习过程中,研究生要对在见习阶段、实习阶段遇到的典型案例和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有针对性地查阅参考资料,拟定调查方案和论文写作提纲,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撰写教育教学调查报告或论文。另一方面是对整个实践的总结,即在各基地学校期末考试结束、教育实践内容全部完成后,实习研究生要写出全面的个人总结,包括主要收获、个人教育教学优缺点、今后的努力方向等。在第四学期开学后一周内,实习研究生要将整理好的实践总结和撰写的调查报告或论文交给学院实践领导小组。各学院召开实习研究生座谈会,总结经验,同时结合基地导师的评语和学生的实践成绩,向学校推荐优秀实习研究生、优秀教案、优秀案例。在汇总各学院推荐的各项优秀后,学校进行最终评选,并召开实践总结暨表彰大会,对获得各项优秀的实习研究生进行表奖。至此,整个教育实践环节全部结束。
三、教育硕士实践模式持续发展的深入思考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生源基本上是应届毕业的本科生,只有少数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有教育实习经历,大多数人没有教育实践的经验。但在辽宁师范大学独特的实践环节教育下,这些学生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培训和教育实践训练,为顺利走上教师岗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笔者认为,要继续做好全El制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使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获得可持续发展,在教育硕士的实践环节上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没有实践基地,实践工作无法有效开展,零散的、个别地进行无法保证效果;同时实践基地的实践品质也至关重要。实践基地必须能给研究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
2.教育实践要由学校统一管理。实践工作要由学校统一安排,集体到基地实践。这样不仅便于管理,而且避免了学生分散实习的很多弊端,如应付、不作为的做法。同时学校统一管理,有统一的计划,使每个研究生都能真正地得到锻炼,保证教育实践的有效性。
当前,中国研究生教育正处在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战略转型期,提高培养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调研特抽取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内蒙古大学等十所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院校,进行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调查。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了当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完善中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提供有益借鉴。
一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性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和生命,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及前景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思考。高校近年连续扩招,使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升至15%,跨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台阶。研究生教育也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预计2015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将增长30%以上。这不仅关系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也是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保障。如能适时加以把握,将能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基础科学研究两个方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因此,把培养研究生工作的重心从追求数量转移到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上,是研究生教育领域和全社会的共识。因此,研究生培养单位应重新理顺思路、找准发展道路、采取相应举措、切实解决问题,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 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
1.研究生自身发展
1999年后,中国研究生规模逐年扩大,但调研高校普遍反映研究生生源质量有逐年下降趋势,部分高校存在着博士生生源不如硕士生生源、硕士生生源不如本科生生源的情况。而且中国目前研究生招生录取标准较为单一,考核内容多为对某一知识点的全面理解和把握,而非是对某一学科形成结构性体系的认知,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忽略学术科研能力。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研究生作为科研的主要组成部分,应在这一系统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在研究生的学制中,研究生第一年多为理论教学,第二年的实践课程多由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外出实习、实践,导师指导实践的环节相对较少,所以在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调研学校中发现,部分研究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后,为急于毕业、就业,过早进入毕业论文阶段,从而忽视了对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导致缺乏专业理论修养,进而在科学研究方面难以表现出发展的后劲。
2.研究生管理方法
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在某些方面较之发达国家依然相对落后,其中部分体现在对研究生的管理上。发达国家对研究生的培养实行严格的竞争和淘汰机制,较低的毕业率和来自于社会各界的压力使国外研究生拥有较强的自主探索精神和学习能力。而中国研究生培养计划和目标相较发达国家仍过于宽松,对研究生的要求只是局限于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更谈不上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了。这是中国研究生管理方法中亟须改进之处。
另外,中国研究生培养中刚性的管理制度多,而缺乏柔性的质量文化。通过对高校的调查发现,部分高校虽然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忧患意识,但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涵认识不清,把全国硕博论文数量、研究生在校期间的数量等作为质量的全部,热衷于昙花一现的项目、工程。同时,在调研中发现部分高校依然受到研究生培养单位科研条件的限制,如科研经费不足、设备缺失、学术资源匮乏等一系列硬性条件的影响。
3.研究生导师引导
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中理应起到核心作用,而在中国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导师核心作用的发挥并非十分理想。这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原因。
从对高校调研中发现,各高校特别是“985工程”高校,研究生导师已大多改评为聘,导师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岗位。目前,研究生导师的数量较少,因此经常出现一个导师带十几个学生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导师对每一个能力不同、个性不同的学生便减少了有针对性的引导。然而,研究生作为高学历层次的群体对社会交往和精神生活有更高的需求,他们内心渴望受到关注和个体关怀。而且由于个体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求学动机的不同,他们需要有针对性地业务指导和思想引导。
此外,研究生导师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自然有更多的用武之地。导师教书和指导学生只是一方面,他们还会在某些重要科研机构任职或从事课题研究等。导师精力的分散也会妨碍其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引导。
4.研究生考核评估
目前,中国研究生第一年多为理论学习,第二年的实践课程多由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外出实践实习,但其中导师指导实践的环节相对较少。而许多的质量性成果多是在不断进行的实践中才会产生,这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不均衡的外部因素。
另外,当前中国高校普遍未能建立有效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系统,考核评估结果也未能很好地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有关的各个环节如研究生的培养机制、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创新平台建设、导师队伍建设及管理制度等方面做好衔接。在质量培养方面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还有差距,同时不能及时对存在的差距与问题给予关注和解决。
三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1.实施创新计划,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涉及导师负责制、培养模式和资助制度等诸多方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到2015年,中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将达到总招生数的50%,各高校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学科学位研究生的要求,从招生、师资、课程、毕业要求等各个环节,切实做好研究生的分类培养。
研究生是继本科教育后更高的学历层次,对知识和能力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在中国,课程教学依然是保障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环节。实行研究生分类培养,因材施教,应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
在调查访谈中发现,高校在经过几年的实践后,积累了经验,发现了问题。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围绕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理应不断完善以研究生为主体的资助体制,加大对研究生的资助范围和力度,以吸引优秀研究生生源,进而增强研究生投入科研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转变学生教育管理思想,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在调研中发现教育管理者也是影响研究生质量培养的因素之一。作为教育管理者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管理对象受到来自社会、家庭、朋友、师长等因素的影响,在其各个方面都已呈现多元化,用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只有身心健康、思维敏捷、综合素质突出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研究生管理人员也要努力适应这种变化,主动去调整自己的工作。(1)通过自身与时俱进的学习与积累,不断提高管理艺术,实现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的双重目标。尤其是在基层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要积极改进管理方法,力求达到及时、高效的标准。(2)充分利用党团支部活动、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各类集体竞赛活动等来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缓解他们的心理困难、提高集体的凝聚力,开创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新面貌。
3.赋予导师更多学术权力,提升导师队伍整体质量
毋庸置疑,“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质量中起着非常直接的作用。笔者结合调研分析提出两点建议:(1)各高校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就业方面应赋予导师更多权力,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使导师肩负起研究生培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完善导师队伍的考核监督机制,形成分类管理、动态调控的导师队伍发展态势以及定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另一个因素是在现行研究生培养机制中,科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几乎是两条无关的平行线。鉴于此,笔者提出以下三点:(1)与时俱进。导师要力使教学内容紧随学科的最新成果,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研究生把最新科研成果和课堂理论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2)力求创新。导师应和研究生一起主动地去探索寻找能促使教学和科研同步的新办法、新思路,进而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健全教学和科研的互动机制。(3)落实需要。传统的教学研究方法不适应目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导师应加强与学生交流与沟通,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符合研究生的实际需要,进而使研究生能更积极的潜心做研究。
4.完善质量评估体系,提高管理质量效率
结合研究生教育的周期和显效期均较长的特点,所以高校应坚持目标性管理和过程性管理同步,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多元培养体系。这样可使学校进一步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及时加以完善和改进。此外,各大高校还应积极响应社会组织的大学排名和学科排名,以增强外部监督效果和效力。
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导致中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不均衡的因素之一是中国学生自高中时期形成的文理分科状态的课程设置。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同等重要,而在目前中国文理分科的推行下,理科生缺乏人文素养,文科生又缺乏数理思维,最终导致没有形成从多学科领域发现、思考、研究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笔者建议两点:(1)对研究生教育的资源配置和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有重点地进行有的放矢的调整;(2)对研究生教育的社会未来需求做出符合实际的预测和宏观的规划,进而使研究生教育在规模、效益和质量培养的统一中实现追求卓越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