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必备的文学常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张家口农村 中小学语文教师 职业素养
中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关键部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良好的语文教育可以使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受用一生。因此,农村地区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效。
那么,在新农村建设和新课改实施的大背景下,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究竟如何?笔者希望能够通过现状调查发现问题,从而对症下药,提出良策。
一.对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现状的调查
依据随机抽样的原则,在张家口农村地区随机选取200名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作为抽样调查对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统计法等方法,力图获得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为此,笔者编制了《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现状调查表》。该调查问卷共设计50道选择题,具体分为两个维度: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师资队伍结构与职业素养现状。前者包括:语文教师的师资人数、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师缘结构、职称结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后者则具体从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情感素养三个方面着手。
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主要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知识、广泛的通识性知识(人文、自然科学、外语、计算机等知识);能力素养主要指:听说读写与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与管理能力、交流沟通与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自我完善学习能力;情感素养主要指: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有事业心和责任心、有爱心和进取心。
二.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职业素养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归因分析
1.对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师资队伍结构的调查
统计结果显示,85%的教师认为农村地区学校对语文教学不够重视,安排的中小学语文教师相对较少,师资数量不足;教师学历层次偏低,基本上是专科和本科学历,极少有研究生学历;年龄结构偏于老龄化,不尽合理;师缘结构属于“近亲繁殖”,几乎都是毕业于本省内的几所师范学校,很难形成互补学习的优势;职称结构基本合理,但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不足,难以形成教学梯队。可见,对农村语文教学的不够重视是导致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重要原因。
2.对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构成的调查
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是指一个教师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须的素质。在回答“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哪些方面”题时,92%的教师选择了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情感素养,可见,大多数教师认为,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由三个方面组成,缺一不可。
3.对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现状的调查
a.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的调查。100%的教师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语文专业知识,82%的教师认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文学爱好者,教师的文学偏好会影响学生,可见,扎实的语文专业知识素养是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而且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越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越大。在回答“您认为自身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够用吗”题时,68%的教师选择了“一般,勉强够用,需要不断深入学习”。这表明他们已经认识到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充电储备知识。
b.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调查。在回答“您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吗”题时,有95%的教师选择了“要系统学习”,有5%选择了“知道一点就行”。在回答“您现有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在日常教学中够用吗”题时,70%的教师选择了“不够用,需要学习”。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使教育教学工作少走弯路,更好达到预期效果。因而,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系统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和完善。
c.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广泛通识性知识的调查。在回答“您认为掌握丰富的生活常识与自然科学知识是教好语文课必须的吗”题时,92%的教师选择了“是”。语文教学内容丰富,涉及众多学科,语文教师只有掌握了广泛通识性知识,才能深刻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和内容实质,把知识准确灵活地传授给学生。
4.对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现状的调查
a.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听说读写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调查。在回答“您认为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重要吗”题时,有93%的教师认为“非常重要”。在回答“听说读写能力是成为合格语文教师的关键吗”题时,88%的教师选择了“是”。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直接反映着教师能力水平的高低,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只有掌握听说读写与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学。
b.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管理能力的调查。97%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与管理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75%的教师认为能力欠缺,教学设计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该多接受学生建议,更好地设计教学。可见,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只有成功地将教法转化为学法,才能将知识有效地传达给学生。
c.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沟通交流能力与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调查。在回答“您认为语文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与心理健康教育吗?自身能力如何”题时,96%的教师选择了“要经常交流,但工作中却做得很不到位。”可见,教师虽然意识到沟通交流的重要性,但由于过分注重学生考试的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d.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的调查。在回答“您认为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具备班主任工作能力吗”题时,85%的教师选择“有必要,有利于提高自己语文教学效果。”可见,一名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只有深入班级,得到班级同学的认可,语文教学才可能收到良好效果。
e.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的调查。教育研究活动是教师结合教育实践,积极探索教育规律的重要活动,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在回答“现阶段您的教育研究能力如何”题时,94%的教师选择“欠缺,有待提高”。可见,教师的工作重心都在日常教学上,没有时间进行语文学科的教育研究。
f.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多媒体技术能力的调查。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是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和时展的必然要求。95%的教师表示,农村师资力量有限,教学基本上是“粉笔+黑板模式”;在回答“您的多媒体教学能力如何”题时,88%的教师选择“不太会,但愿意去学。”可见,要系统地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g.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自我完善与学习能力的调查。在回答“您认为通过什么方式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题时,86%的教师选择了“自学”,14%的教师选择了“培训和进修”。可见,大多数教师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希望通过自学和自主发展,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5.对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情感素养现状的调查
良好的职业情感素养是从事语文教育的重要素质,那么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情感素养包含哪些呢?95%的教师回答得既全面又准确,即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有爱心、进取心,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回答“您认为语文教师的思想道德情操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大吗”题时,100%的教师选择“影响很大”。在回答“您认为语文教师满怀感情地授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吗”题时,86%的教师选择了“当然会”。在回答“您认为您现在的语文教学够积极认真吗?”题时,90%的教师选择了“不够,有些倦怠”。可见,农村相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已经使语文教师的工作热情大打折扣。
三.提高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职业素养的可行性措施
1.从农村实际出发,重视农村学校的语文教育,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加强语文教师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配置和效益。
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语文教育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一方面,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兴建图书馆,配置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等,满足语文教学的日常需求;另一方面,加强语文教师队伍建设,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参与培训或进修,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同时有计划地选拔和培训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形成入门、合格、骨干、带头人等梯次教师队伍结构。
2.全方位地提高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
“学生心目中的教师,不是空谈家,不是不学无术的庸才,而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专门家。”[1]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丰富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在课堂上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接受。
农村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系统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生动活泼地传授给他们,从而保障教学的成功。如果教师不懂教育学与心理学,就如同一个心脏病专科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很难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中小学语文教育还处于教育启蒙阶段,教师只有具备广博的通识性文化素养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个知识渊博的教师,在教坛上总是更容易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教师特长和才华的每一次展现,都会引来学生多少钦佩的目光。”[2]可见,一个通晓古今的老师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多么重要。
3.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提升教育研究能力、应用现代化技术教学的能力、自我完善学习的能力。
现阶段的语文新课改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创新能力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跃,而这正是教学研究能力的核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理应把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上升到教育科学的高度,认真加以研究,同时也是教师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
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提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教师合理地选用教学媒体,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两全其美。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3]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始终保持学习的激情,努力提升自我完善学习的能力。
4.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组织管理能力
高超的课堂教学与组织管理能力是成为一名优秀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善于根据语文学科艺术性与科学性并存的特性,从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选择多样化教学方法,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真正做到讲、练、听、实践的有机结合。
5.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破除职业倦怠情结,提升自身的职业情感素养,热爱所从事的文学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
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4]作为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清楚认识到所从事的是一份充满爱的神圣事业,是一个值得毕生追求的事业,不要因为身在农村而怨天尤人,而要心怀大爱,去真心地爱我们的语文教育事业,力求让我们的汉语文化真正发扬光大。
那么究竟如何提高教师的职业情感素养呢?一方面,学校要定期举办师德教育研讨交流活动,通过典型特例来感召每一位教师,坚定他们作为农村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号召学生开展尊师重教活动,用实际行动去回报老师对他们的爱,让教师在心灵上得到爱的安慰,增强作为教师的荣誉感与自豪感。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论人民教师的成长[M].北京:商务出版社,1955.
[2]刘永康.语文创新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3]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黄明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关键词】小学;语文;总复习
复习教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复习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再次学习达到“查缺补漏”,以弥补平常学习的不足,要通过复习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已学过的所有知识和技能。那么怎样指导好小学语文复习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为依据,以落实新课程理念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坚持“查漏补缺,巩固知识;归类整理,系统提高;迁移运用,促进发展”的复习思路,注重双基,兼顾能力,着力对学生的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对语言的理解感悟的能力、对语文课内课外知识的积累、理解和表达运用的能力等进行全面复习、巩固、培养和提高,注重方法,抓住重点,强化练习,劳逸结合,努力提高复习效率为他们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
二、复习目标
毕业班的语文复习应以“课标”为准绳,以教材为中心,帮助学生把平时所学的孤立的、零星的知识串联成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从教师角度讲,总复习要弥补平时教学之不足;从学生角度讲,要弥补平时学习中的缺漏之处。
三、复习阶段划分和具体任务
(一)第一阶段:教材的分组复习
正确把握复习的内容、重点、难度。强调几看:一看单元导读,二看阅读提示,三看课后习题,四看综合活动,五看精读课文的重点片段,六看阅读材料中的题型,以明确各单元重要的能力训练点,思考可以借助什么样的训练形式来培养、检测学生的语文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主题导读复习
按照课本编排的顺序,逐组地进行复习。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复习,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以单元主题为线索,梳理每组内的课例,总结文章的主体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课例复习
利用早读时间,通读课文,再次巩固生字词的识记。以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为主体,从课文的基本内容到写法进行进一步的梳理,主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作者写作技艺的基础上,使自己的主观认识和主体思想受到感染和教育。
(二)第二阶段:专题复习
专题复习的可以以点连线,以线结网,使语文复习形成系统化、网络化。专题复习阶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积累进行归类整理,提炼方法,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从宏观上可分积累与运用,阅读和写作三大板块进行,梳理出各自的知识要点、能力要求与题目呈现形式。从微观上,对每一知识点和能力点还需进一步细化、归类,各板块的复习活动又可以进一步细化为若干个复习单位。
这一阶段复习的内容面广量大,不能面面俱到,必须本着“突出重点,简化头绪”的指导思想,有的放矢地作好知识的归类、整理工作,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复习效率。下面对小学语文知识点做了归纳,仅供参考。
板块知识点建议课时积累
与
运用汉语拼音:声母、韵母、声调、整体认读音节,音序表、变调、拼写规则、轻声和儿化等
汉字:查字典、字的构造、同音字、形似字、多义字、多音字、纠正错别字等
词语:词语解释、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词语的感彩、成语、歇后语等
句子:句式、改写、关联词、修改病句、修辞等
修辞: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对偶、反问、设问等
标点符号:认识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问号、感叹号、引号、括号、省略号、破折号和书名号并能恰当使用
文学常识:包括国外、古代、现代、当代作家作品;名家、名篇、名段、名人物。6课时口语
交 际复述与转述
即兴发言与演讲
对话与讨论2课时阅读记叙文阅读:记叙文类型、记叙文线索、记叙的顺序、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中心思想等
说明文阅读: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文语言特点等
古诗词阅读:背诵并能默写小学阶段必备古诗80首、理解大意、体会诗人感情等
文言文阅读: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词义、弄清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等4课时写作习作基础知识:审题、确定中心、选材、结构谋篇、编写提纲、写作方法、作文修改等
纪实作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
想象作文:看图作文、材料作文、想象作文
应用文:日记、留言条、请假条、借条、通知、申请、表扬稿、倡议书、读(观)后感、书信、寻物(招领)启事4课时(三)第三阶段:模拟训练
精选小学语文毕业考试模拟试题2至3套进行限时实战训练,认真批阅后上好试卷讲评课,帮助学生剖析错题原因,分析类题的解题思路,归纳答题的方法与技巧,并要求学生改成满分卷。
四、复习措施
(一)制定计划,统筹安排
学校要组织六年级语文任课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中小学语文学习目标和评价建议部分,充分了解掌握学生学习状况,结合实际及时制定复习计划,明确复习进度和各阶段的具体任务,指导教师有计划、高效率地开展六年级语文复习工作,并在复习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灵活调整,保证复习的时间和质量。
(二)找准薄弱,有的放矢
复习过程一方面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知识更加有连贯性,系统性和规律性,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调整,查漏补缺。
(三)讲求方法,加强整合
复习时要让学生参与到复习的内容和形式选择中,自己总结复习的方法。如复习生字词:可让学生自主整理易错易混字词,通过形近字、同音字、近义词、反义词等方式归纳识记、互相考练;复习成语和古诗积累,可让学生进行归类记忆:如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含有“龙”字的成语、描写四季的诗句、送别的诗句等等;复习阅读部分,可让各小组选择不同文体的文章各2-3篇,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该怎样回答,然后在全班交流共享。在“双基”落实的基础上,可以变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的单项复习为各项知识和能力的整合。
(四)抓住课堂,优化教学
专题复习课一定要向课堂要质量,要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归纳与梳理中来,可以运用高效课堂理念采用以下模式进行教学:
1.环节一:激趣明标
教师可以创设情景,如:运用讲故事,提问题,玩游戏,小测试,看录像等导入复习课,以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我复习的意识,然后明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
2.环节二:自主复习
学生依据复习目标,结合课文、课堂笔记、平时作业及相关学习资料,确定复习重点,列出复习提纲,自行复习。
3.环节三:小组交流
小组成员就自己复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重点对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寻求他人的帮助,予以解决。
4.环节四:全班展示
把自己构建的知识网络在小组内部展示交流,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再进行归纳概括,形成本小组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知识结构向全班展示,供其他小组借鉴、补充、完善。
5.环节五:检测反馈
教师围绕复习目标设计一些精当的练习,也可根据情况让学生编制检测题对学生进行检测。
(五)关注学生、有效调节
临近考试,教师要端正思想,消除急躁情绪,关注学生,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为出发点,善待每一个学生。首先,做好培优促中和帮困工作。其次,要关心学生,尤其要关心学困生心理健康,有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方法、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劳逸结合,缓解学生精神压力,营造宽松、和谐、愉悦的复习氛围,让学生乐于复习、勇于复习、勤于复习。
笔者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时刻关注着语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效果,或许还不够全面、深入地了解语文教学的现状,但总觉得,如果还以“高耗低效”来描述当前的语文教学,恐怕有失公允。
一、语文教学早已与“高耗”沾不上边
当下乃至之前较长一段时间,语文课差不多已沦落为“副课”,实际情况根本不是吕老当年所说的“中小学语文课所用教学时间在各门课程中历来居首位”。先看看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课程设置的表述:“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共8个领域,合计116个学分,所有高中必须全部开设,并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其中:语文、外语、数学各10个学分;政治8学分,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各6学分;艺术(或者音乐、美术)6学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各4学分,体育与健康11学分(其中田径1学分、健康教育1学分、选学分);研究性学习15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从对学分的要求看,语文学科学分仅占高中全部课程总学分的8.6%,哪里是吕老说的“有几乎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语文课上”的状况呢?在这样的数字面前,还能说语文教学“高耗”吗?
撇开国家课程标准的硬性规定,再看看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现实状况,更不能说语文教学“高耗”。学生学习每一门功课,无外乎以下几条途径:一是课堂上老师带着学;二是通过老师布置课后作业“逼”着学;三是自己利用课外时间主动学;四是周末及假期借助各类辅导班跟着学等。由此我们追问:语文课堂上,有多少学生用多少时间在学习语文?语文课外作业量有多大?又有多少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语文作业?除课堂外,学生还有多少时间用来主动学习语文?有多少学生参加语文课外辅导或补习?为此,笔者选取了三所中学近3000个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对“在你的所有功课学习中,语文学科所用时间比重大致是多少”的问题调查回答中,选“20%以上”的占1.3%,选“15%-20%”的占10.9%,选“10%-15%”的占18.8%,选“10%以下”的占69%。对“通常情况下,你每天能拿出多少时间来处理语文作业”的选择中,选“1小时以上”的占1.7%,选“半小时到1小时”的占17.9%,选“半小时以下”的占64.6%,“没有时间处理语文作业”的占15.8%。对“你未能在语文学习上花足够时间的原因是什么”的选择中,3.3%的同学选择“语文学习不重要”,13.6%的同学选择“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少”,78.4%的同学选择“其它学科作业太多”,4.7%的同学选择“其他原因”。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生真正花在语文学习上的时间,远比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少。再看一看节假日(包括双休日和寒暑假等)学生参加辅导班的情况就更能明白,学生虽然觉得语文学科还是比较重要的,但极少有人在节假日里选择补习语文这门功课。
大家都知道,课外阅读是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调查显示,28.3%的学生一个学期几乎不读一本课外书;一个学期能读一本200页以上的课外书的学生仅占15.9%;71.5%的学生的课外阅读没有计划和目的;76.3%的学生以报纸杂志为阅读材料。在对“阅读时主动摘抄或写读后感”的调查中,选择“经常”的占4.6%,“偶尔”的占38.3%,“从来没有”的占57.1%。可见,现在的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所用的时间和精力根本无法和“高耗”沾边。(小学生由于识字任务比较重,加之小学开设的课程门数少,与中学生相比,语文学习时间可能会相对多一此,但也谈不上“高耗”。)
二、“低效”已经和语文教学脱了钩
人们说语文教学“低效”时,往往都以语文学习的外显效果为佐证。如书写能力差、阅读能力不强、写作水平低等。这其实是顺着吕老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和“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来说的。吕老的话是1978年说的,当时刚刚结束,十年里,中小学生的学习状况是何种情形,大家心知肚明。30多年过去了,只要提到语文教学,就还是“效果很差”、“水平低”,恐怕难以让人接受。
说语文教学效果差、水平低其实是笼统的,是不够科学的。为什么呢?因为评价效果、衡量水平须有一个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法比较优劣和高低。这个标准是什么呢?如果以课堂上学生能否听得懂为标准,没有几个学生听不懂语文,但听不懂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的大有人在。但人们为什么习惯于拿语文说事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语文是母语,大家都能听得懂,也就都有资格评说一番。比如,学校举行公开课活动,差不多总是语文课教室里听课的人最多。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课程,大家认为它们专业性太强,怕说出外行话。语文课就不同了,师生讲的都是关于汉语的最基本的东西,怎么着也能听懂大概意思。学生都能听懂的课说效果差,而不少学生听不懂的课反倒没有多少人说其“低效”,这真是不好理解。
如果以社会认可度较高的考试成绩作为标准来衡量,语文学科教学效果不差,水平也不低。引用公诸世界的几组数据。包钢一中网站()公布了“2005年高考学科平均分和及格率居全市前十名的学校”。选摘如下:语文学科,包钢一中平均分 112.7 ,及格率100%;包一中平均分107.2,及格率95.95%。数学学科,包钢一中平均分84.70,及格率40%;包一中平均分84.20,及格率41.04%。英语学科,包钢一中平均分105.85,及格率84.29%;包一中平均分98.55,及格率69.36%。贵州教育网站(省略/EduExam/View/145/770.htm)公布了“2008年高考贵州省各地区各学科平均分、及格率数据”。选摘如下:贵阳地区,语文平均分99.59,及格率83.83%;英语平均分77.63,及格率36.71%;数学(理)平均分69.53,及格率23.72%。遵义地区,语文学科平均分97.32,及格率79.25%;英语学科平均分71.04,及格率26.27%;数学(理)平均分73.51,及格率27.75%。从这两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学校,还是地区,语文学科的平均分和及格率都是各学科中最高的。平均分和及格率较低的学科没有谁指责其“低效”,却不间断地说语文学科教学“低效”,这又是为哪般呢?
横向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不低效;纵向自身来看,语文教学也不是低效的,更不是无效的。一方面,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从识字、学话开始,到具有初步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再到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这12年里,学生的语文水平逐步攀升。通常情况下,一个高中毕业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总比一个初中毕业生高出一筹。这怎么能说语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呢?另一方面,在反思吕老的“少慢差费”过程中,特别是新课改实施以来,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科学课程目标,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精选教学手段,全面实施有效教学,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30多年来,语文教学内容在逐步深化,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好。
三、即便“低效”也是语文学科特点所致
“效”的语义分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效果”,一个是“效率”。上面主要讲了“效果”,在此还想说说“效率”。“效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效率才有高低之分,效果没有。如果说“高耗低效”的“低效”指的是效率低,并以此来指责语文教学,也不妥。我们知道,“效果”和“效率”虽有相关,但不是一定成正比的,甚至可以说是一定不成正比的。效率高不一定效果好,有时甚至可能相反;效率低也不一定效果差。如果说语文学习效率低的话,这也是由语文学科特点决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论述语文课程性质时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两段话实际上是从不同层面阐述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对这些任务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语文课程的内涵太丰富了,要完成的任务太多、太重。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等)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素质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任务;理解、分析、综合、概括等能力的形成,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对人和事等的价值判断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等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还是语文教学的任务。语文课程的任务这样重,要做的事情那么多,要想保证有好的效果,单位时间内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就一定少。可见,语文教学的低效率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没有必要责怪和发难。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网络作文;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331-02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备受语文老师们的重视。但是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兴趣和作文能力是随着年级地升高而呈下降趋势。不是老师们不认真,也不怪孩子们不聪明,追根到底,是我们的作文教学环境和作文教学方法出了问题:封闭的课堂,有限的时空,枯燥的方法,单一的评价,凡此种种都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孩子们的习作思维,打击了孩子们的习作兴趣,消磨了孩子们的习作热情。从而使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陷进了“越是写不好就越怕写,越是怕写就越写不好”的怪圈。
立足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课程观和发展观,探寻一条有效的作文教学途径,使我们的作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近学生的学习需求,走出传统作文教学的怪圈,这是我们当务之急需要深入思考、积极探索来解决的课题。实施网络作文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提升作文教学质量。
一、普及小学生的计算机网络运用知识
学校要加大现代教育技术的投入力度,购置能够为学生所用的网络教学硬件,要建立好校园网络以及可以供学生使用的电脑教室,让学生随时能够进出的电子阅览室,并要能够接通了城域网,为开展网络作文教学提供必备的教学条件。作为学校管理者,就需要从作文教学的系统化着手,把计算机的学习普及摆在重要位置,要求所有教师,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要真正让学生学好计算机,让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计算机,为高年级学习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学生到五、六年级后已经较为系统地学习了文字处理、画图、动画制作、报纸编辑、网页制作,在互联网上访问教育网站等知识,这就为网络作文教学奠定了基础。学校在高年级进行了网络作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在作文课上,实验班学生每人一台电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高度整合。
二、建立学校自己的作文网站
要真正让网上作文教学开展得有声有色,需要建立自己的作文网站,网站栏目中,可以设置学生需要的内容,比如可以设置以下专题:作文辞典、习作集锦、网上书桌、文学小屋、教你一招等,然后再在专题下再设置更小一级的栏目。让学生进入网址后一目了然,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进入到各个专题及子栏目中,查看各项内容。比如,“作文辞典”专题就可以进行如下的设置:作文方法――开头、结尾、段落;作文词语――词汇集锦,精彩段落;一般常识――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的方法;附录――歇后语、诗词集锦、格言荟萃。
其它专题也需要上传相应的作文资料。具体可以作如下设置:习作集锦――校内学生的优秀作文和一些作文期刊里的优秀习作。教你一招――栏目里有专家、老师教如何写好作文的方法。网上论坛――校内学生发表对某人某事、某篇作文的看法及优秀学生作文秘诀介绍。网上点评――本校学生作文例文分析和优秀作文点评。学生选中某一内容,再用鼠标点击,即可进入下一步访问。
三、构建网络作文基本模式
1、创设情境,提供交互式的网络图像,让学生自由选择习作内容
写作的兴趣始于视听的冲击和心灵的感染,因此,实验教师在作文课前有意识地把学生外出活动的情景,生活中的画面,大自然的美景录制下来,经过编辑加工,制成图像。作文课上教师根据需要先放一段精彩的画面。动听的声音、真实的画面,使学生感悟形象,心灵受到感染,老师和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共同进入本次作文所需要描写的情境之中。
例如,在写《公园一角》这篇作文时,教师可以把当地的公园、动物园、人民广场、儿童游乐场、茶社等几个场景用摄像机或数码相机录制下来。制成《美丽的×××》为主题的课件。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交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按动鼠标,选择城市中的一处场景。有的学生喜欢人民广场,用鼠标选中这一选项,电脑就播放人民广场上,大人小孩都在嬉戏,都是人们非常欢乐的画面;有喜欢儿童游乐场的,只要点击这一选项,电脑屏幕则展现游乐场中惊险太空船,有趣好玩的碰碰车……网络这种超文本功能及交互性、跳跃性的特点把学生带到真实的情境中,学生可以根据写作方面的特长、能力水平去选择适合自己写的内容,自主地决定习作进度,一次观察不清的还可以点击鼠标,让电脑反复播放,多次仔细观察。
这一新的作文教学环节,使学生的主观感受得以表现,内心情感得以流露,个人智慧得以展现,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开创了作文课成为欣赏课、享受课的新阶段,从而实现了“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
2、确定习作主题,利用网络的交互性进行个别化的辅导,让学生有话会写
在网络环境下,每个学生的电脑与教师的电脑通道相互独立,互不相交,互不干扰,教师可以通过屏幕对多个学生指导而不相互干扰,老师与学生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和信息交换。学生在观察真实的生活画面之后,教师通过教师机给不同学生以不同的指导,让作文程度好的由学生自己确定习作主题,选择合适的材料,构思作文的结构。程度差的则提供学校作文网络或一些教育网站的学生习作网址,让学生浏览作文辞典、作文方法和优秀习作,为学生提供作文时所需要的优美词句和优秀范例。这样,每个学生在教师个别辅导后,可以自己习作,可向老师、同学请教,还可以向作文网络资料库学习。最后利用校园网的BBS(网上论坛)完成自己的作品。
3、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让师生互相阅读、点评、批改,进行多向互动交流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是学生作文,上交后老师批改,学生接受。学生的作文缺乏交流,自改作文积极性差,能力提高慢。网络作文,学生利用BBS完成作文后,就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在网上共同阅读,学生在浏览其他同学的作文后,让他们以小组形式讨论,互相批改,写出批改评语。然后,学生互相学习对方评语,在计算机上修改。这种修改形式方便快捷,提高了反馈作文的效率。互相批改结束后,教师还可以针对修改后几个学生的作文,利用网络进行集体点评、教师点评、总结。最后由学生在网上论发言区整理自己作文,并在交流区浏览同学提交的作文。这种网上作文课堂,学生可以在网上讨论,教师也可通过控制平台参与学生讨论和交流,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广泛互动交流。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跨学科
一、引言
2012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等文件(教高[2012]9号)。其中,将“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可以说,更名后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进一步体现了国内平台与国际视角的双重文化战略,文化输出与人才引入的双向发展路径。这也由此开启了“汉语国际教育时代”下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定位、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的广泛探讨和深入研究,并引起了不同学科的日益关注,使得这门新兴边缘学科的跨学科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更加凸显。
对此,相关研究成果丰硕,探讨热烈,角度多元,观点深刻,如吴应辉、牟玲(2011),刘毓民(2012)将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纳入了传播学研究框架;
胡范铸、刘毓民、胡玉华(2014)将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提升至“国际理解教育”,认为其可以影响“情感地缘政治”;陆俭明(2014)明确指出了汉语国际教育应有的国际传播观、语言文化教学观和师生培养观;崔希亮(2015)详细探讨并分析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定位,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具有明显交叉性的独立学科,有着自己明确的学科基础;彭建玲(2014)对当前国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详细分析,认为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具有内容趋同、方法单一、视野狭窄等问题,对此提出具有个性化、本土化、特色化的设置思路;林秀琴(2014)指出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困境(就业难、实习难、专业定位不准、专业发展和建设难),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杨同用(2013)论述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中文专业课程设置之间的区别,等等。
可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确立,具有旧学科瓦解和新型边缘学科重构的标志性意义,其本身也蕴含着一种打破原有学科专业的固定地盘,整合上升到一种崭新的知识层面的意义。本文试图结合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困境和教学实践难点,提出一己之见及其改进方案,期以引发更多教学研究者更深入或具前瞻性的探讨和思考。
二、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困境
21世纪以来,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已经历了由局部布点到普遍开设的转变。据统计,全国有300余所院校开设该专业(2013年数据)。这种趋势,一方面反映了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汉语教师人才紧缺的时代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一些学校盲目从众的跟风效应,以至随之出现大潮过后先天不足,后天乏力的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
(一)拼盘式的课程设置,导致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不明确
大多数院校普遍采用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简单相加或增减合并的模式,这种模式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遮蔽性,极易造成中西双肩挑式的复合式人才培养的错觉或幻觉,实际上是各挑各的,在两条轨道上,再加之外界赋予的“看上去很美”的国际化的专业美誉和功能,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严重限制专业的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中外对比性遮蔽,缺乏以对比的视野统领专业知识的能力
沿袭已久的汉语与外语教学模式的表面化、公式化,使得语言教学呆板、语言环境单一孤立,汉语与外语之间并未形成有效的沟通和对比,缺乏应有的对应关系、比较关系和交融关系,两层皮的现象较为普遍。
而且,对比或比较视野下的教学模式对汉语教师的教学和跨文化能力是一极大挑战。无论是科班出身,还是出身于中外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多囿于自己的专业圈子或研究方向,自身知识结构极不平衡,中外知识壁垒难以打通。
(三)囿于专业目标或理念的预设,缺乏专业认同感与归属感
无论是模块论,还是其他形式的课程设置,都没有摆脱中文+外语+教育的拼盘式概念化的窠臼,专业的不可替代性模糊不清,更遑论主要课程之间的中外对比性。这种培养模式,使得有些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么重返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轨道,要么被其他专业侵蚀或兼并。这种摇摆不定的专业境地不仅使师生缺乏基本的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且专业地位和身份定位也岌岌可危。
(四)实践教学空间小,实习难与就业难形成双向制约
虽然各院校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限于或缺乏专业见习、实习实训的条件,实际上能够提供的实践教学空间非常狭小,实习覆盖率不高。可以说,目前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不符合该专业的本质诉求与内涵张力,其远景目标亦被遮蔽。这明显不利于培养以专业能力(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传播)为主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因在强调创新、多样、开放的信息互联性网时代,最不应也不能忘的是最基本的专业性,即在“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加之互联网思维和创意表达等能力,才有可能拓宽本自有些狭窄的就业渠道。
总之,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困境的认识和正视,实际上是一种校正,有利于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建设。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清醒地揭示困惑的源头,并以此催生出专业建设的全盘考量和体系构建,找到具有统领性的主导因素。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的四大重点考虑要素
(一)以跨学科的理念统领整个专业建设
笔者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跨学科”的含义就是要寻找中外语言、文化、教育的对比性和通约性,以此作为统领理念,跳出已有的学科与知识的界限,博采众长,重新梳理、整合、选择、提升适合于汉语国际教育自身研究领域与对象的知识和方法。在对比的基础上确定和设计专业的立足点,这是该专业不可替代性即独立性之所在,必须重视起来。当然,跨学科的理念,不是简单的专业增减相加,也不是单纯的扩容,而是找出学科间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对比性、互补性、通约性,并将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专业建设的始终。
(二)重视中外文化话语的通约性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的应有位置
不可否认,世界上不同民族与不同文化之间是存在通约性的。通约性构成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价值。我们思考、看待、理解文化通约性的方式将为中国深入走向世界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恰恰为共处于不同历史-文化体中的不同族群能彼此相知相交搭建了桥梁和纽带,为揭示和宏扬中外文化话语的通约性提供了落实的可能,为中国深入走向世界,世界深入了解中国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用武之地。因此,它具有不可动摇的核心位置,将其落实有助于中国深入走向世界。
(三)在“缺失-寻找”中尽快达成相对统一的专业研究范式和共识,同时体现学校特色和区域优势
当前各院校短视的跟风效应和“各自为战”的盲目状态,难以具有成功性,和可复制性,更难有可持续性。就连一些具有对外汉语专业悠久历史的院校,也很难说,已经形成了经严格论证和认证的专业研究范式。笔者认为,教育部应发挥组织协调各院校的职能作用,依区域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总体发展蓝图进行规划设计,并对专业发展的关键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并以此为主导,着手编写新教材。各院校也可依据总指导和总定位自行设计与编写试用教材。同时,还可通过召开研讨会的方式,探讨在北京和上海等地高校推出联合课程,构建学术共同体。
而且,各院校也可根据自己的建校史和所在地理位置,发挥各自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优势。如东北院校可面向东北亚地区,形成以俄语、日语、韩语、蒙语为重点的汉语国际推广区;华北院校则以英语、俄语、法语、德语等为重点;华东院校以韩语、日语为重点;东南沿海院校可面向东南亚诸国,形成各有侧重,总体协调的专业发展格局。
(四)汉语国际教师需敢于打破专业壁垒和自说自话的思维方式,增强自身跨界学习研究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说,专业建设的过程就是教师知识结构重构和更新的过程。特别是在跨学科研究视野下,还有许多新的挑战需要应对。因此,教师团队要有破茧成蝶的勇气和自信,勇于打破专业壁垒和学术上的“一亩三分地”,敢于在跨学科的研究与实践教学中,打碎原有的、传统的自己,重新组合和锤炼出自己新的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并让学术语言转换为教学语言。
同时,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跨学科性,也可以将其看作是汉语的一种“涉外”研究,因而必须打破传统的单极的自说自话的思维方式与知识体系,代之以对等、对比的竞争、互化与交融,即在跨学科对话的视野观照下,找到中外文学和文化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对比性、互补性,并获得科学的研究法则,形成新的阐发,实现人类文学文化的互识、互证和互补,只有牢固地建立起这个定位理念,才有可能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进行清晰、明确和系统化的理解,甚至可以说,其提炼的是专业建设的哲学基础与理论支撑的问题。因为培养模式建立在理念体系的基础上,而课程设计又是这些理念形成和应用的地方。只有这样,才可能解决汉语国际教育的“阿喀琉斯之踵”的问题。
由此可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强调的是“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是以“国际理解”的叙述基调来贯穿的。中央美术学院潘公凯教授曾说过:“面向自身的传统,我们要有‘互文’的追求;面对他者的经验,我们要有‘互看’的能力。这‘互文的传统观’和‘互看的现代性’,其实就是文化间距和历史承担的解决之道。”就是说,“一方面立足当代处境打开全球视域;一方面回到传统文脉切近本真叙述。在这两个方面获取滋养,开掘潜力,最终寻求价值重构”。这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定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它反映的是世界性的思想视野,也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亟待展开的新的知识格局――形成符合时展的在“自我与他者”的脉络体系中感受、理解、把握和对照彼此的新的“国际理解”。
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的改进对策
针对当前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如培养目标单一,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课程设置传统陈旧,缺乏科学发展观;教师、教材、教法偏重于理论研究,实践环节不到位等问题,特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组织编写具有开拓性的新理念教材。基于跨学科的研究视野,立足对比,敢于把自己放在世界体系中,以他者为参照重新审视考察自我。同时,将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并行发展,因最美、最鲜活的语言往往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应认真考察、研究、编著具有中国韵味且适合留学生的中外名篇或作品,而不是为学语言而编造的语句段落,它显然不是“活”的,更不具美感。显然,语言教学若不能与文学文化紧密结合,只能是一堆死板枯燥的符号。对此,笔者认为面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新教材体系大体应包括:《汉英语言对比》(或汉语与俄语、日语、韩语、德语、法语语言对比)、《中外文学比较》、《中外文化比较与传播》、《中外教育比较》、《跨文化对话与公共外交》、《传统礼仪文化与公民常识》、《中国国家形象学》、《中华才艺实训课程》、《文化传播与创意表达》等。
(二)生成专业新方向,整合并创新骨干课程,取消重复课程、传统陈旧课程,增补并加大交叉和实践课程。鉴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具有鲜明的中西融合、学教并重的学科特点,立足于中国语言文化,辅之以中外国情常识,借助于国际交流合作,集中华文化传承、民俗技艺展示、国家形象传播为一体,具有明显的人文性、师范性和国际化等特征,可将师范教育(汉语国际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等)和文化传播(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其下设的两个方向,且均能与相关行业产业对接,两者相辅相成,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夯实人文基础,回归常识。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必备的人文素养,这与大学生入学前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未能培养出学生的文学文化意趣有直接关系。大部分学生的文学文化多是起于浅表的空中楼阁,零散且摇晃,其未有扎根的基础,未能形成自己的深切体悟。因此,大学人文教育需重新夯实大学生的古今中外文学文化基础,全程分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夯实根基,才有可能使学生成为汉语国际推广的优秀后备人才。
(四)具有跨界思维,加强学科交叉力度。打破学科壁垒一直是各高校内部的长期性任务。“死抱住本职学科或专业的固定地盘,不准许跨越雷池一步的做法,当然主要出于职业饭碗的考虑较多,久而久之陷入学科本位主义而不能自拔,自己无法自拔,也还值得同情,还不允许别人自拔,这就显得专横无理了。”客观上看,现今早已不是专业相轻,学科自大,一两门课保终身,吃老本式教学的时代,需要的是跨界思维和批判创新精神。而且,专业的金字顶尖不应是越走越窄,而应越走越开阔,知识联想与贯通能力逐渐增强,这需要个人不断更新和扩融知识,同时校内也可跨专业跨学科组建新的课程团队,并创新课程。
(五)服务地方经济,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需完成从学人层面向国民普及和地方应用层面的转变,积极探索多元实践:以教学实习促实践,以文化项目带实践,以组织参观、学科竞赛做实践。同时,还要与地方产业相结合,如参与到当地的旅游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等项目中,提供规划方案和智力支持,加强知识转换和能力应用,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服务。
六、总结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求双向建构视角。在撩开我们自己的面纱的同时,把作为文化主体的自我与他者置于同等地位,并且能站在他者的立场来看待自我,即借异域之镜来照自我之美丑,借他者之方来疗治自我之病灶。更为重要的是,敢于把自我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去比较,并具有文化批判意识和自我修复功能――这应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科研人员努力奋斗的目标。转型后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或许会为今后中国公共外交的普及带来出乎意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陆俭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2).
[2].崔希亮.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定位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15(3).
[3].丁安琪.重构“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从“国际汉语教学”走向“汉语国际教育”[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4(2).
[4].胡范铸、刘毓民、胡玉华.汉语国际教育根本目标与核心理念――基于“情感地缘政治”和“国际理解教育”的重新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4(2).
[5].林秀琴.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困境和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4(11).
[6].彭建玲.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4(3).
[7].杨同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中文专业课程设置的区别[J].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