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科学理论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数学 支架理论 函数图像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习惯采用“填鸭式”教学,即一味地传授知识,忽略学生主体地位,使得其思维不具备发散性,导致解决问题缺乏灵活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就要积极引入“支架”理论,开展启发式教学,结合学生最近发展区提供指导,有效点拨,帮助其攻克重难点,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数学素养,实现思维的提升。
函数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尤其是三角函数这一块,涉及到的知识点更多,学生想要灵活运用,就要扎实掌握其图像和性质。鉴于这一点,我们就要注重教法的选择,借助“支架”理论展开,优化知识的讲解,促进学生运用。
下面,我就以y=Asin(ωx+φ)为例,浅谈一下“支架”理论的运用。
一、构建认知支架,奠定探究基础
教学初,学生对知识点很陌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促进其理解,我会利用多媒体构建支架,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极大地丰富知识的呈现,让学生对函数图形、图像的变化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以此奠定其深入探究的基础。
首先,我会借助“几何画板”引入单摆的动态运动,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引导其探究时间与单摆高度的关系。学生认真地观察,时不时地小声讨论,似乎有所发现。我就抓住时机开展合作学习,让其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并且给定数据,鼓励其针对这一关系进行思考,尝试着绘制图像。其次,就要开始动手实践,在讨论、交流、思考中绘制出函数图像,小组间相互帮助,取长补短,高效完成。然后,在此基础上,我就引导学生观察图像,结合旧知联想,很快学生就有所察觉,他们发现新生成的图像与y=sinx的图像很相似。于是,我就马上进入y=Asin(ωx+φ)的课题研究,带领学生进一步认知。
二、构建互助支架,促进合作探究
初步认识以后,就要进入深入探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这个阶段注重思考,需要学生更深入地研究问题。如果让学生独立探究,凭借其个人的思维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会在这个环节开展合作学习,构建互助支架,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提升课堂效率。
正式引入y=Asin(ωx+φ)的性质讲解后,学生对其有了一定了解,这时我就会紧抓y=Asin(ωx+φ)与y=sinx 间的联系深入挖掘,充分发挥借旧引新的作用,鼓励学生联想思考。首先,我会让其在小组里画出y=sinx的图像,与先前的y=Asin(ωx+φ)进行对比,得出两者的关系。经过探究之后,学生会有所发现,对函数性质有更清楚的了解,这事我就会加大难度,让其探讨两者的转换,提醒其注重顺序和转换方法,这是易错点。然后,在此基础上我会设计问题,创设具体情境促进学生间的交流讨论:(1)函数图像的变化取决于y=Asin(ωx+φ)中的哪几个量?(2)有没有更准确的方式能验证参数对函数图像的影响?(3)在小组里尝试改变y=Asin(ωx+φ)的A、ω、φ,看图像有哪些变化?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能促进合作,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帮助学生融入,还能锻炼其思维能力,在逐步深入的探究中掌握正弦函数的性质、规律。
这样,学生就能集思广益,面对问题不逃避,用于分析,大胆尝试,进而解决问题,在培养思维的同时提升能力,养成思考探究的习惯。
三、构建巩固支架,实现应用拓展
以上两个阶段过后,学生对正弦函数y=Asin(ωx+φ)有了深入的理解,为了促进其掌握,我们要设计一些应用环节帮助其拓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考查其知识理解能力。这样,学生在实践时就能查漏补缺,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漏掉,及时改善巩固,以此达到巩固的目的。
数学知识点比较抽象,实际运用比较困难,也没有好的契机,通常,我会以习题的方式展开训练,一方面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活跃其思维;另一方面促进总结,针对要点进行归纳。对于y=Asin(ωx+φ),我会考虑其重难点布置习题:
(1)用至少两种方法阐述函数图像y=sinx向 的转换。
(2)求函数 的值域、单调性、奇偶性以及周期。
(3)画出函数 的图像。
充分运用习题“支架”实现学生对知识点的再认识,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以此达到预计的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设置习题时不仅要做到题型上的多样化,更要紧扣重难点,让学生在见识各种各样的题目后能领会“知识点理解”的重要性。
总之,“支架”理论的运用是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不仅能打破传统,激活课堂,还能调动学生思维,唤醒其探究热情。作为教育者,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其思维的培养,以此带动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玉燕. 学习支架在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 (2).
[2] 谈步猛. 学习支架在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导学,2015(11).
近年来,国内各个高校在增强《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说服力、实践性和针对性等方面做了许多新的尝试。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已经被广泛运用,案例库的研发和建设也成为这些学科领域重点支持的研究内容之一,有专门的教材和期刊介绍案例教学新方法。然而,案例教学在“原理”课中的运用起步相对较晚,还没有形成模式化的案例教学方法和体系。如何将抽象的原理和理论转化成具体事例和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掌握的精神实质,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1],让“原理”课成为学生真正热爱的课堂,需要结合“原理”课的特点,设计“原理”课案例教学方法的基本程序和主要形式。
一、“原理”课的总体特点
“原理”课通过系统的讲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大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什么是基本原理,了解产生的必然性,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原理”课的授课对象是大学二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养成阶段,逐渐具备更强的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同时也带有这个年龄阶段青年人特有的叛逆特征。同时,“原理”课的内容是中学政治课程的扩展和深化,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前经验”[2],他们对于“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表现出抗拒,更希望能够掌握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如何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①“原理”课教??尝试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式,包括专题式教学、对话式教学、情景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叙事性教学、案例教学等。其中,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比较符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3],它将抽象性和学理性较强的内容用具体、直观、通俗和真实的案例表达出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通过案例分析,让老师了解学生掌握和理解基本原理的程度。同时,理论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为分析对象,案例教学与理论的特征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原理”课是以基本原理和主要理论为教学内容的课程,由哲学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三大板块构成一个整体性的课程体系,向当代大学生重点讲授唯物论原理、唯物辩证法理论、认识论原理、唯物史观、劳动价值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剩余价值理论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这八个方面的内容,课程内容丰富而宽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性和理论性最强、也是最抽象的一门课程[4]。
二、“原理”课案例教学的目标
案例教学通过具体的事例,组织学生对事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运用理论分析具体问题的教学目的。
1.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适用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容易产生强迫他们接受一种理论观点的结果。运用案例教学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国外高等教育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案例教学实践理论体系。在“原理”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和感染力。研究《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案例教学”方法,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和思考性,通过学生对案例分析的讨论,让教师了解学生理解和运用理论的能力。实施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点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案例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并自觉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思想问题、社会问题,包括认识各种社会思潮,以及理性辨别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中出现的各种社会言论。
2.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运用理论。“原理”课的强理论性特征,使其看起来远离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让学生有一种“我学不学这个课程,还是照样过我的生活”①的想法,加上理解难度较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案例教学将传统的老师“教”,转化成学生的“思和说”并行,将抽象的原理和理论转化为具体的问题,案例本身也传递着理论的现实解释力和实用性。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表达欲望,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物质与意识”“联系与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原理”课的内容。由于应试的需要,许多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更是熟记于心。到了大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接受了更多的信息和资料,随着自身知识储备的增加,具备了更强的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授课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很难激发学生对“原理”课程的兴趣,甚至先入为主地理解成这是一门强迫他们接受“一种理论观点”的课程,从而产生逆反心理。案例教学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分析中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透过具体的案例看到问题的本质,并帮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解析某个问题的思路。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更像是导演,学生则是参与案例研讨的主角。
3.增强知识点的融会性
案例教学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启发性和客观性特征。理论是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基本原理、世界观和方法论,许多思想、理论和观点是由“具体论断”的形式展现出来的,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相信这些论断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而案例教学可以给学生带来“经验式”的学习体验,学生在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不断识别、判断各种案例场景中的议题,通过与其他观点的交锋和磋商,不断重建自己的认识并形成新的经验。通过案例教学达到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基于案例研究的教学案例编写,案例研究和教学案例可以实现相互转换,从教学案例起步,逐步加深和扩展研究范围,进入更高更深层次的学术型案例研究。案例库建设要体现不同章节之间的知识点联系,内容最好杂而精,有侧重点。
“原理”课包含的理论知识点宽泛而丰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点做面面俱到的讲解,“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理论知识点讲解多反而重点不突出,而举例说明和讨论时间少会给学生留下空洞说教、乏味和枯燥的课堂印象,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节课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一两个案例讨论的素材为宜。
三、“原理”课案例选择和设计的基本原则
设计和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成功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结合“原理”课的授课特性,以教学大纲中的“教学要点”为主线,以“学生导向、时代导向、教学导向”三个基本原则研究和建?O适用于原理课堂的教学案例库。
1.学生导向
案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设计首先要体现“学生导向”的原则,多选择一些与大学生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和成才实际密切联系的事例[5],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投入,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如果只选择一些宏大叙事的案例,学生会认为离自己的生活比较远,由于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难以充分展开讨论,从而让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比如,讲授“资本主义的本质”时,请同学们分析当下广受青年人喜爱的新兴科技软件Uber、Airanb所推动的“共享经济”,通过让人人成为资本的所有者是否从根本上冲击了资本主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模式,分析其是消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突破口,还是资本主义形式的一种变形。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分析上述问题,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对资本、商品、商品生产和交换、私有制等基本概念做进一步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抽象的概念其实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日常案例的导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具体问题,以达到认清资本主义本质的授课目标。
2.时代导向
理论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这要求将的经典论断放在当下的历史环境中来认识。此外,追求实用、时尚、个性、新颖成为95后大学生的普遍特征,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要充分体现“时代感”,结合当今社会的新发展来选择案例。教师平时应该多留意和积累当下发生的时事新闻,扩充案例教学的素材库。例如,2016年被称为“虚拟现实”(VR)元年,许多虚拟现实的新产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有人预言人类未来的社交方式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来实现。同时,2016年3月16日发生了震惊哲学界和科技界的“AIphaGo战胜李世石”的事件。这类题材是探讨“物质与意识”关系的现实案例,可以让大学生从当今社会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理论,同时破除那种认为“理论已经过时”的偏见,调动大学生学习基本原理的主动性。
3.教学导向
以法学、商科等实践性学科案例教学中使用具体的企业管理、法律事件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训练的是学生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原理涉及自然、社会和思维三个大领域[6],其教学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掌握一门专业知识,而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相关视频资料、时事资讯、名家经典、思想实验均可以成为案例教学的素材,但是需要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师要明确每一个案例素材使用的目标,设置一系列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在案例建构的“现实场景”中思考问题。有的案例使用是为了佐证,有的是为了进行一次思想实验,在此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比如,在讲授“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时,笔者课前要求同学观看《宇宙与人》《时间简史》等视频资料,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的起源有一个基本认识。在课堂上再讲古代先民是如何探讨这个问题的,他们又做出了哪些具体的解释。结合课堂讲述和视频资料请同学们思考:人类社会对于宇宙的形成有哪些观点?你更赞同哪种观点,并用3~5句话阐明你的观点;认识世界的本源/本质,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在同学们充分打开思维之后,再引导学生回到什么是物质、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客观实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等哲学概念的理解上来。科普性视频资料的使用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并不高,但是却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哲学物质观的科学内涵。
四、“原理”课案例教学实际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1.严格控制案例教学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
案例教学的形式通常包括案例呈现、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这五个基本环节。由于“原理”课课堂的“课容量”比较大,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原理”课通常为90~100人,也有的学校达到了200人左右的规模。如此规模的课堂,给案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性,要求教师做好案例教学的组织工作,把握好案例教学的“时间度”。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时间过长,学生认为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讲授不充分,是否是教师“投机取巧”有意缩短授课的时间;案例教学时间过短,则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于90分钟的课堂,案例教学所占比重应控制在30分钟左右为宜。例如,案例呈现的时间无论是阅读文字材料,还是观看视频内容,应以3~5分钟为宜;学生分组讨论时间应控制在8分钟以内。如此规模的课堂,不可能每次案例分析都能让所有小组有平等的发言权,可以首先选择2~3个小组,由小组代表用尽量精练的语言(3~5句话)阐明小组讨论的情况,教师根据发言情况,决定是否再由其他小组做补充发言,学生发言环节控制在5~8分钟以内。教师对于讨论的情况需要做总结性的点评和知识内容的补充,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和下一步学习的兴趣。
2.学生发言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案例教学的方法是改变以教师和内容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是导演和总策划,将现实场景引入课堂,学生则是场景中的主角,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小组讨论的情况,及时介入偏离主题的讨论,有意向地将讨论重心引导到理论点上去。学生分析案例的方式可以是陈述式和辩论式,前者重在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后者侧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教师对学生发言的内容进行点评,并且表明教师对案例内容的看法,此时可以引证经典进一步佐证教师的观点,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与教师的观点进行比较,激发学生主动去经典原著中寻找答案。对于分歧?^大的观点,教师需要做进一步的延伸讨论,了解分歧产生的原因,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水平。
3.理论知识和价值观教育相结合
案例教学要进行系统设计,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价值观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以教材中的知识点为主线选择合适的案例作为教学素材,通过案例分析能够呈现经典原著中的话语体系,实现知识性的传授,更要引导学生去反思马克思解析某个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实现价值观上的引导。案例教学可以出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可以做理论讲解之前的“导入式”案例教学,也可以做课堂讲解过程中的“佐证式”教学,以及在理论知识点讲授之后的“总结式”教学,旨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高中政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策略
青少年正处在一个成长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喜欢“新、奇、个性化强”的东西;这就造成了在政治教学中,尤其是高中政治,如果教师不能用理论联系实际,照本宣科,就很容易导致课堂枯燥乏味,那么高中政治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呢?
一、立足教材,聚焦社会
政治课是与社会关联度最高的一门课程。离开了社会,政治课就必然陷入空谈,丧失生机,因此,必须结合教材,积极引导学生关注鲜活的社会生活。例如讲“国家的宏观调控”时,应引导学生了解近几年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化,及其取得的成效等。其中,像讲“财政的巨大作用”时,可介绍国家对重点工程建设的投入—石武客运专线的投资(本地的实际)、北京奥运会的投资、汝川大地震的救助、新农合医疗、家电下乡等等。这样,就使政治课充满生机和活力,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里所说的生活实际,是指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在日常生活中所争议的问题。如讲授政治理论和原理时,应当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从学生最熟悉的东西中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感性材料,由此开始分析,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所学观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政治理论和科学原理,都是源于客观存在,源于生活,但又不是存在的直接摄像和生活的简单描述。要讲清抽象的理论和原理,就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从生活实际中,通过掌握理论和原理的感性材料,从具体到抽象加强对理论、原理的理解,并能在生活实际中运用理论和原理。比如从学生亲眼看到的某官员由于腐败而变成囚犯以及某歹徒由于抢劫杀人而被判极刑的事实,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斗争的存在和表现"。又如从学生熟悉的市场上某种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的生活常识,引导学生认识"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等等。这些都正是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和听到的,引导学生从这些感性材料中,去说明抽象的政治理论和原理,使学生既能由浅入深地理解某一政治理论和原理,又能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着与政治理论、原理有关的事实,并能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提高自己的素质。
三、关注学生,评点思想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深入接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敏锐地捕捉具有苗头性和代表性的思想,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适时、适当的分析、点拨。例如,一些学生存在着不健康、非理智的消费行为,他们或追求时尚、或标新立异、或相互攀比,致使他们学习精力分散,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应针对所教班级同学的消费状态,组织学生讨论,帮助他们摒弃不健康的消费观,积极崇尚理性、适度的消费理念。例如,针对学生中所存在的早恋、迷恋网络和武侠小说等等不良行为,在讲“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明确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这样的教学,把教材的科学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品德教育实际结合起来,以充分发挥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
四、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实际
各门学科,都是互相联系的,在教学中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知识,联系学生的知识实际。如哲学和各门具体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讲授哲学理论时,应当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各门学科知识,去理解深奥的理论,这易于使学生融会贯通,激发他们的兴趣,促动他们的思维,减少学习的困难,并能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利用学生这些已知的知识,让他们分析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既看到特殊,又认识普遍,培养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学生运用已知知识去理解原理,容易贯通,又使他们看到各种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并能运用这个观点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五、积极探索"联系"的多种形式
摘 要 体育理论课一直不被重视,甚至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课,大部分人认为体育课就应该是室外课,让学生们跑起来跳起来就是最合适的。我认为其实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体育理论课不仅要上还要上好,因为这是体育课有效教学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而现在体育理论课势必要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育的改革和有效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有效教学 体育理论课 改革
一、体育课
(一)体育室外课。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体育课的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
体育教育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体育课前,学生大部分在操场上进行各种活动,他所注意观察的对象目标较多,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比较分散。基本部分是体育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结束部分,学生情绪极易松懈,利用结束部分对课堂进行小结。
(二)体育理论课。体育理论课在整个教学课时中较少,理论课内容枯燥,抽象,并且不被师生重视。一般理论课在学期初和学期末上两节。平时很少上,由于天气原因的体育理论课也多以自习课的形式出现。
二、有效教学的意义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三、体育课在有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课不被重视理论课少。体育教师不重视体育理论课,许多教师遇到刮风下雨,就让学生上自习,而且一学期理论课很少,理论课讲的内容也比较枯燥单一,没有专项性和指向性。目的性不强。可以说是把理论课和室外课分离开来的。
(二)室外课教师讲解示范不精准重难点不突出,学生领悟有差异。体育教师在上室外课时介绍技术动作。首先在讲解技术动作时由于受时间的限制不可能讲的很细,学习的重难点也是一带而过。学生根本听不明白,只能被动的模仿老师或是同学。再加上学生领悟能力的差异性,也会造成对技术动作的意图不清的情况发生。
(三)体育安全知识缺乏。学生在上体育课时难免会遇到受伤情况的发生,首先在受伤时学生不会判断受伤的性质,更不会根据情况进行紧急急救处理,甚至会错误的处理使伤势加重。其次学生在进行技术动作练习时不清楚,错误的动作可能会导致怎样的安全隐患,应该怎样去注意和避免安全问题的发生。
(四)体育专项知识缺乏。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对一些项目的专项知识不了解,造成在比赛对抗时出现场面混乱的现象,比如在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比赛时,由于对裁判法不了解,使比赛不能顺畅进行,甚至造成不必要的口角和冲突。
(五)室外课的流程学生不清楚,讲解时间长影响锻炼时间,课堂的有效性差。体育教师在上室外课时首先要介绍课的内容和流程,受环境和时间的影响教师不能准确详细的使每个同学做到对这节课心里有数,使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而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而且教师在介绍和讲解时,为了让学生尽可能的明白,还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缩减了学生有效的练习时间,不利于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学习。
(六)室外课结束总结时间少,对存在问题不能及时反馈给学生。体育课结束部分的小结时间较短,对于存在的问题不能详尽的提出来,更谈不上提出什么具体的纠改措施了,学生不能准确的获得自身需要改进的地方和改正训练方法,使得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中浪费了大量时间。也影响了学生对正确动作的理解和掌握。
四、体育理论课的有效教学改进方案
(一)体育理论课增加并有规律的设置。体育课的有效教学必须要重视理论课,不但要增加理论课所占的比重而且要有计划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清楚本周的教学内容和要学习的技术动作要领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规范的技术动作,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理论课讲解动作难点。在理论课上可以对本周要学习的技术动作的重难点进行重点讲解,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视频教学,使学生更加清晰动作要领及准确的技术,进而促进室外课的技术动作的掌握,提高室外课教学的有效性。
(三)理论课教授体育损伤的处理方法理和安全注意事项。体育课有室外活动为主的特点,因此就避免不了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因此在理论课进行体育损伤及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教育就更加重要了,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知道什么情况下容易受伤,容易受什么伤。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意识的去防止此类损伤的发生。
(四)理论课安排学生感兴趣的专项知识。学生喜欢体育,但是又不懂体育,这是现实情况。因此体育教师一定要利用理论课对专业知识进行介绍和讲解,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兴趣需求,更可以使学生在室外课更好的练习。这也是促进体育课有效性的好方法。
(五)理论课板书室外课内容流程使学生心里明白。利用理论课把上课流程展示给学生,学生知道体育课上什么,怎么上,心中有数,对老师在室外教学中就能更好的配合老师,更好的参与进来,变被动为主动,进而优化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会更好。
五、结论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观 实践性教学
实践观是哲学首要的、基本的理论观点,正确解读实践观点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坚持用实践的观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践观是指导我们研究和开展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对实践观内涵的解读
实践观是哲学的本质特征和理论核心。关于实践思想产生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展于《神圣家族》,最终形成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实践观的核心,是把实践作为理论体系的整体思维方式,“是理解人、人的社会生活、人与客观世界关系一般规律的基础,而不能片面地理解为人与客观世界的物质改造关系,或者是人类思维认识活动的基础”。[1]但由于马克思从未对“实践”进行概念性的界定,学界对马克思实践观就有不同类型的解读。有学者认为,实践观主要突出了两个维度,即生产劳动和社会革命;有的认为实践是指经济领域和其他一切领域中的实际活动,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不仅是认识论和技术意义上的实践,还是本体论和伦理学意义上的实践;有的认为实践是人的生活,“是现实生活的‘代用语’,确立一种现实性思维,用现实的人或人的现实生活取代想象出来的人”;还有的强调“实践概念所表征的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感性对象性和自觉对象化这种类属性”。
以实践的思维方式考察问题,人的实践活动应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能动的双向的对象化过程,“它既不应理解为单纯意义上的客观本体性,又不能臆断为完全的主体决定论,而应理解为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恩格斯在批评“自然主义的历史观”中指出:“自然科学和哲学一样,直到今天还全然忽视人的活动对人的思维的影响;它们在一方面只知道自然界;在另一方面又只知道思想。但是,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2]可见,并不是把“人的实践看成是外在于认识的,而应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实践原则应是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坚持客观性必然要坚持实践性,实践观点‘必然导致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既是认识论最基本的观点,又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核心和基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可见,是为改变现实人类世界的实践活动而创立的。也正是在这个整体性意义上,哲学又被称为“实践唯物主义”。“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不仅强调以实践的观点来认识和改造世界,更重要的是以科学实践观认识和改造世界。
二、实践观是实践性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实践性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运用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现实社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塑造高素质的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打好思想基础。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将理论内化为思想政治素养和科学思维方法,外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式。
(二)实践性教学是体现大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平台
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的理论,正如恩格斯所指出,不是教义,“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人的主体性也是通过实践活动这一重要平台得以体现的。人是实践的主体,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既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改造,又不是受教育者被动、僵化的接受过程,而是以受教育者自身为活动对象,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能动的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它既不能理解为单纯意义上的客观本体性,又不能臆断为完全的主体决定论,而应理解为实践系统内的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促进学生发展,就要使学生成为活动主体,这样才可能在活动中发挥其主体,实现促进人的发展的最终目的。实践性教学正是通过凸显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实践性教学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实践观认为,人在实践过程中完成了自身发展,人的劳动实践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3]可见,在实践过程中,人们不仅能获得知识、技能,更在这一过程中伴随世界观的形成或改造、社会生活基本素质的养成,最终实现个人能力、个性发展和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当前随着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变。这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学生更多的知识、经验的获得来自于社会。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就要置身于社会中,学生自身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过程,不断获得理论知识、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提升,不断习得和积累社会生活经验,逐步养成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在思政教育根本目的得以实现的同时,也满足了包括社会生存、适应、发展在内的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实践性教学的若干基本方法
(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最基本的方法。一方面,根据理论有关内容确定实践教学方案,以实现对理论掌握与深化的教学目标。如根据中国化理论,就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并邀请国内知名学者,结合自身学习实践的经历,谈及对人生转折上的影响和作用,以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又以具体案例对学生言传身教。另一方面,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即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直面现实、接触社会,会发现诸多复杂的现实问题,如公平缺失、利益失衡、道德失范、腐败滋生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引导学生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看待与分析,使学生在调研中自觉运用理论中关于发展、辩证、实事求是等基本原理进行理性和客观分析。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实践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育与专业实践教育的结合,是一种渗透性、融合性的结合,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协调并形成长效机制。通过与专业院系沟通掌握各专业实践教学计划,根据其内容和要求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主题并同时部署,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实践过程之中,实现两者有机结合。由学生在其专业实践范围内自主选题并制订调查方案和提纲,无论学生采用哪种形式调研,都要求围绕所设主题将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归纳总结,调研报告、心得体会、研究论文等形式均可。最后由教师评定成绩并按对应课程要求记入其总成绩。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关键点在于找准学生需求,让其结合自己的专业,发挥自己的特长,利用所学科学文化知识去思考解决问题并奉献社会,提升自我。
(三)集中组织与分散活动相结合。
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具体情况,即合班教学人数较多,课时有限,经费紧张,集中组织社会实践难度较大。因此,在安排社会实践过程中,应把集中组织与分散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与需要,在寒暑假期间由思想政治理论课部门、校团委、学院团总支等组织几个较大的实践团队,选择典型基地进行集中考察调研。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己组织实践小组,自己确定社会调查课题、联系实践基地并进行调研考察,或在假期返乡期间,利用对家乡情况熟悉的优势就某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研究。一般情况下,分散活动适用于一些简单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类实践活动难度不大,操作相对简单易实施,依靠个体的力量基本能够完成。而操作相对复杂难度稍大的实践活动则宜采取集中组织方式。这样既抓住了点又覆盖了面,既具有可操作性,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校内资源与地方资源相结合。
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校内各种资源形成并完善校内实践教学系统。如组织读书活动、开辟网上论坛等形式,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点,指导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研究会等社团,利用校园网设立各类专栏,让学生自主选择兴趣议题自由讨论,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评价。另一方面,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又一重要平台。应组建并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网络,尤其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即各个地域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社会资源。“由于能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置身于其中、躬临其境而具有不可替代的‘地域氛围’和近距离的‘亲和力’及教育上的方便,正日益成为一种富有潜力和特色的优势教育资源”。学生亲临现场会获得非同寻常的感受,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更深刻地了解国情、区情,为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累“材料”来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