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新苗培养计划

科技新苗培养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新苗培养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新苗培养计划

科技新苗培养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海洋生物医药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实验教学

海洋生物医药是具有显著海洋特色的学科之一,是整个海洋生物资源研究、开发与利用产业链条中的技术制高点,因此,提升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迫在眉睫。围绕浙江海洋学院创建高质量综合性海洋大学的发展目标,结合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注重教学成果培育”精神,需要加强海洋生物医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增强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能力,因此,研究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模式,可以培养一批思想敏锐、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药学专业人才,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材。

1. 我校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浙江海洋学院药学本科专业创办于2006年,以海洋生物医药为研究特色,立足于舟山群岛,培养服务于海洋经济的药学本科毕业生。经过7年多的发展,目前建有药学与生物制药2个专业,在校药学本科生200余人,硕士研究生30余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作为一所地方二本院校,与国内重点高校药学专业毕业生相比,我校药学专业学生的素质与水平有较大差距,在现有的层次上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提升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与考研竞争力,已经迫在眉睫。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与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我校药学系可以依托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领域的特色与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既可以突出我校药学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又可以为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输送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人才,因此进行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2.存在的问题

2.1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结构不合理

这种不合理体现为实验教学时数偏少以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偏低。以往实践教学实验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由此造成学生实验方案设计、查阅整理文献的能力欠缺。以药物分析实验为例,药物分析实验总计16个学时,验证性实验占比60%以上,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的训练不足,进而影响后续毕业论文实验能力,在毕业设计实验教学中,学生往往难以独立完成指导教师交给的课题,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在文献查阅、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等方面的指导,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2 研究性学习不足

针对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团委及教务处等部门历年都有本科生创新型实验项目立项,由于任课教师及专业教师没有给予及时的指导,导致本专业的本科生校级学生项目数偏少,从学校层面争取到的本科生实验教学资源偏低。此外,浙江省科技厅每年都有针对本科生的新苗计划项目立项,基于上述同样的原因,药学专业学生申报的项目数偏少,立项数也偏少,也会影响学生学术、发明专利申请。实验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及读研后的学习开展,最后将影响学校的教学声誉。

2.3 本科生参加教师课题研究不足

从2007年以来,本专业教师在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项目立项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自从2009年实现国家级项目突破以后,本专业教师的国家级立项项目达到了5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厅局级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稳步上升。在科研项目研究中,一般都是以硕士研究生及教师本人为主,本科生参与度不高,在科研项目的进行中,浪费了极好的本科生培养提高机会。

3.改革思路

3.1改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结构

学校在2013年集中开展了创新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认定工作,结合学校教务处的工作,药学专业各教学课程对实验结构进行了调整,主导思想是在总实验课时受限制的情况下,增大创新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时数的比例,单门课程实验课时在10学时以上的,尽量安排成创新性、设计性实验,使创新性、设计性实验比例达到80%以上,有效地培养学生实验方案设计能力、阅读文献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将有极大地提升。

3.2 引导和鼓励本科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校教务处和团委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性学习项目立项,省科技厅每年都会有新苗计划项目供本科生进行申报,同时会有一定数量的经费支持,鼓励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发明专利,上述项目也是为了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储备科技创新人才,依托上述研究性项目,可以极大地促进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申报,提高本科生申报研究性学习项目的比例,另一方面,在评奖和评优时有倾向性地向获得各级研究性项目的本科生倾斜,这样可以在本科生项目申报数量和立项数量上有较大的增长。通过研究性项目的开展,学生不仅在实验实践能力上有较大的提升,而且在及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上会有较大的增长,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成长,有有助于学校本科教学声誉的提高。

3.3 加强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力度

本专业教师科研项目主要硕士研究生与教师本人完成,由于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数总体偏少,而教师的教学任务较多,因此,有些科研项目因为缺少实验人员导致进度缓慢,本科生在进入大三以后,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可以作为科研助手进行使用,一方面可以解决科研项目中实验人员不足的问题,又可以提供本科生的实验技能,拓宽本科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高就业率,也有利于本科生读研后的实验开展。因此,药学系出台了鼓励教师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政策,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度,鼓励学科教师每人指导一定数量的本科生,同时学院和药学系在实验室资源配置,科研场地等都给予了一定支持。

4.效果

通过上述改革措施,我校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改善和进步。在实验教学方面,创新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从以前占比50%以下,到现在基本上占比80%左右;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热情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学生申请各类研究性项目的数量大幅度上升,一般每个班级都有3-4个团队进行申报,每个团队有4-6人,基本上一个班级有50%左右的学生参与其中,立项的研究性学习项目也有所增加;本科生参与教师项目的比例与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善,一般每个教师的科研项目,都有10名左右的本科生参与进行,作为研究生与教师的助手进行科研活动。此外结合教师科研项目进行毕业实验的比例达到了100%。

我们对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的改革探索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通过改革措施的实施,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为本科生毕业后进入相关领域的工作或继续读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我校药学专业起步较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完善,今后的教学改革中仍需不断探索。

基金项目:浙江海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海洋生物医药的药学专业毕业实践教学研究;地方性本科院校创新实验班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研究。

参考文献:

[1]曲有乐. 应用型海洋药物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药学教育, 2006, (22)1:1-3.

[2] 陶莉, 曲有乐. 海洋药物专业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建设[J]. 药学教育, 2007, 23(6):12-14.

[3] 林文翰. 我国海洋生物的药学研究思考[J]. 中国天然药物, 2006, 4(1):10-14

[4] 欧阳小琨, 王斌, 曲有乐, 杨立业, 徐银峰. 探索海洋药物本科毕业设计新模式[J]. 药学教育,2009, 25(5):43-44.

[5] 曲有乐, 关丽萍, 杨立业, 王斌, 马剑茵, 欧阳小琨. 药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试验区建设[J]. 药学教育,2012, 28(5):21-23.

[6] 王斌, 欧阳小琨, 陈荫, 曲有乐. 生药学课程教学中渗透PBL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2013, 41(1): 415-416.

[7]王斌, 曲有乐, 欧阳小琨, 徐银峰. 创新型海洋药物人才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 药学教育,2008, 24(5):25-27.

作者简介:

科技新苗培养计划范文第2篇

一、盘活学校资源,寻找创新源头

1.更新办学理念,树立科技兴校意识

英国哲学家培根对知识的获得曾经做过三个比喻:一种像蚂蚁一样,只知道搬运材料;一种像蜘蛛一样,只知道从自己的肚子里吐丝布网;而科学知识的获得应该像蜜蜂一样,把采集来的百花的花粉进行消化和加工,再酿制成蜜浆。培根的比喻是形象而深刻的。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所以我们确立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并把科技特色教育作为学校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长盛不衰的动力。

2.加强规划领导,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学校成立由校长、分管领导、科技总辅导员组成的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建科技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制定科技教育可持续性发展规划和每学年的科技教育工作计划,做到:目标确立层次化、管理工作网络化、活动安排系列化、学生参与全员化。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学习、研究、布置工作,交流经验,力求科技教育的常态化和制度化。同时为了进一步激发科技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学校不但在校内结构工资考核中加大了科技成绩的奖励力度,还设立了“重大贡献奖”,重奖具有突出贡献的科技辅导员。

3.优化队伍建设,盘活科技教育资源

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科技教育的质量。学校加强了科技辅导员的培训辅导和管理工作,邀请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和技术支持,参加“江苏省科技小发明研讨活动”“南通市科技骨干培训班”等各级培训,培养了一支技术过硬的科技辅导教师队伍,我校科技辅导老师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科技竞赛项目优秀指导教师奖。

我们还注意拓展教育渠道,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周边共建单位的科技阵地,如启东市科技馆、少年宫等,组织学生去参观,去收集素材,去现场操作。更大的活动空间,更开阔的活动阵地,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我们坚信:“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4.凸现科技特色,营造科技教育环境

充分利用空间张贴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介绍的图片;开辟科普宣传橱窗,定期刊出有关科技知识及科技发展的内容;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校园电视台”等阵地,挖掘本校科技亮点,宣传科技成果,让学生耳濡目染,从中得到启示和激励;建立科技活动室、科学探究室,以解决学生动手能力严重滞后于动脑能力的问题。集科学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环境,为孩子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奠定了很好的物质基础。

二、开展特色活动,教育活力迸现

1.科技天地,让科学创新富有生命力

①“三模”活动。坚持开展航空、航海模型制作以及四驱车的拼装和竞赛活动。多种形式的活动,能使学生已经形成的某种能力迁移到其他方面。例如:会制作航模,就很容易学会制作船模和车模。“三模”成为学生课余一个重要活动,在学校各个角落,都能看到三五成群的试飞试航者,他们时而聚在一起切磋技艺,时而放飞手中的航模。科技活跃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

②生物与环境科学主题实践活动。如“创新伴我行”系列活动,包括:科技小论文、小发明、科幻画、科技实践活动等竞赛项目。在这些广泛性的活动中我们注重及时发现、培养科技新苗。比如黄语霖同学看到家中饮水机出水口沾满了油腻和灰尘,就设想把自动移门的技术用到饮水机上,教师适时指导“加一加、减一减、扩一扩、改一改、搬一搬”,指导学生发明了“封闭式卫生型全自动饮水机”,获得了江苏省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液体热对流实验仪”“低阻雨伞”“单双人可玩的跷跷板”等数十项发明专利都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应运而生。

③趣味科学实验比赛和电子科技创新活动,“变废为宝”的环保活动,“小巧手”活动,都让孩子们不断发掘着自己的潜能。

我们还建立了“小小科技人才库”,招收有一定科技特长的学生作为“小研究生”,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全国、省市级比赛,让学生充分发挥、展示自己的才华。

实践证明,创新并不神秘,有时候就在于改变一下角度和多方位的思考。我们将“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渗透到了学习中,让科技创新成为学习、生活的一种习惯。

2.校本课程,让科学创新富有普及力

科技教育没有专门的教材,学校就自行开发本土化、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学校的校本课程分为“科技与创新”课程、德育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通过班队活动、国旗下讲话、家长学校、活动课、学科教学等来实施德育课程;通过教学渗透、教学拓展、举办讲座、研究性学习等来实施学科课程;通过全校性的活动、专业队活动来实施活动课程。目前,我们的科技教育校本教材之一《科技与创新》已基本定稿,并被评为南通市优秀校本课程。

3.课题研究,让科学创新富有提高力

学校在科技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果,南通市“十二五”课题《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与理论研究》顺利结题,并在全市推广经验。

三、科技助推教育,创新动力无限

不需要惊天一雷,却需要鼓乐长鸣;不需要一烛之光,却需要燎原星火;不需要一枝独秀,却需要春花烂漫。紫薇人科技领域的精耕细作,换来了满园春色:学校获“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摇篮奖”称号,并被评为“江苏省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在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大赛中获“两金三银”,在第七届国际发明博览会上获三枚银牌;多次在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南通市中小学生航海、车辆模型比赛中获一等奖。学生有65个小发明获国家专利证书……

科技新苗培养计划范文第3篇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两规划纲要”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2]。卓越计划的特点如下: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二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土木工程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又具有应用性和创新性,人才培养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在方法上除了专业理论体系建立外还应重点构建实践教学与创新体系,并能够给予合理和有效地实施。目前,我国一千多所工科类本科院校中大部分学校设置了土木工程专业,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方特色与市场需求以及专业竞争力,以真正实现培养卓越人才的目的。

二、海洋特色的实践与创新教学

海洋特色的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更需要体现地方特色和需求,为此,实践和创新教学改革应从下面几方面来进行。

(一)实践教学体系中创新性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的改革

1.创新性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体现方法

土木工程专业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体系主要体现在培养计划的制定及计划的实施,人才培养除了宽口径、厚基础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关键,卓越工程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应重点从工程能力、实践创新性能力等方面来构建。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实践训练,其主要内容有基本技能实践训练、专业技能实践训练、综合技能实践训练和职业技能实践训练等[3]。

工程能力应使培养的学生能够运用必要的技术、技能和现代工程工具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实践创新性能力应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以及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这也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好的竞争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趋势。

为此,创新性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可按图1构架来开展。

(1)课程实验与设计。主要包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等,以合理配置相应的课时或学分,部分开展可以采用虚拟仿真实验与设计。

(2)工程实训与实践。主要以工程应用为目的而开展的实训与实践,内容包括与设计、施工等相关的应用实践,如工程文件、资料的编制;工程软件的应用等。同时落实好校外实训基地模式,还要合理配置规模与数量的比例。

(3)校企合作培养平台。要以校外工程设计与研究、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监理、工程勘测等单位为依托,以实践与就业基地为平台。

(4)创新创业平台。结合校内外平台开展创新,包括大学生创新项目、新苗计划、专利的申报及实施;各类科技竞赛和参与社会服务的科技创新活动等。如本校土木工程实施“3+1”培养模式,在四年培养期中的第七、八学期里,除安排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外,渗入创新创业分类实践内容。

(5)社会服务平台。主要以科技服务、社会需求为主,在校企合作互赢方式下建立平台。

我校设置的部分课程实验和部分集中实践与实训参见表1和表2。

(二)海洋特色土木工程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建立创新性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的相关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实训课程体系的建立,在建立过程中同时体现具有海洋特色土木工程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内容会涉及实训基地的遴选、合理配置、日常维护与管理等。

1.校外实训基地的遴选[4]。本校土木工程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遴选以海洋为特色,地方经济服务为手段,重点把结构工程、海洋岩土工程、沿海建设防灾减灾等学科作为基础,以海洋科学研究基地与实训基地相并存,结合学生从业的去向来建立海洋特色土木工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遴选所涵盖的范围如图2。校外实训基地的设置模式上有固定式和动态式两种。固定式主要是根据本专业涉及的较广泛的专业方向与大型单位建立的常年合作关系;动态式主要是根据短暂的需要或个例要求来设置,包括按学生就业个性化来设置,或随着行业的背景而变动,他的设置不需要长期性。

2.校外实训基地的配置[4]。

校外实训基地可按学生规模、学生需求两种方法在数量上进行优化配置。按学生规模配置会根据学生人数变化略有所变化,结合需求的动态性较差,较适合于专业认识实习或其他集中实践;按学生需求配置时每届学生的实训基地配置是动态的,管理的工作量较大,较适合于专业生产实训和毕业阶段实训。考虑到实训基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及日常管理的需要,也可上述两个方法进行统筹配置。为便于维护与管理,应控制设置的数量,原则上把学生规模相对固定的实训基地设置作为基本条件。我校从历年设置方向来看主要内容为工程施工与管理。

3.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4]

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是为学生在校内能够开展一系列实验、实训、科技创新等活动创造平台。主要以土木工程实验室为依托,结合土木工程课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及社会服务进行建设。如图3为我校设置的校内实训基地。

(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

高校的工程实训和工程实验室为学生实训提供各类设备、场所等条件,但由于受部分条件的限制,无法全面提供实施各类训练,而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联合企业共同参与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上来,以促进大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5]。

1.地方海洋特色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建立

卓越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需要以下几方面为建立条件:一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与互信互赢关系。这主要是学校能为企业进行技术、人员培训服务和科技项目研发;企业能够为学校提供服务的场所和实训师资。二是合作过程中双方能够签订必要的条约,有一定的经济和技术保障机制。三是发挥地方职能部门或相关团体组织为校企合作建立的中间平台并牵线搭桥。

为此,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建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进行总体规划。校企联合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式及要求。二是设置相关的机构。主要为双方管理、协调和指导相关部门工作。三是制订相关的制度,明确培养的实施细则。四是建立合作培养的评估机构和体系。双方或经第三方通过该机构对培养质量及效果进行评价,以便及时对培养模式和方法进行调整。五是建立毕业生的信息跟踪反馈平台。对历届学生的就业情况、专业对应度、社会满意度及专业认同等方面进行信息反馈,并作为修订培养计划的重要依据。

2.达到适合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要求

一是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实训基地和实验场所。在校内实习实训基础上,依托企业合作模式建立供学生实践的校外基地和场所。二是建立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除本校教师每年应具备企业工作经历外,更多的教学师资来自于企业和社会,采用双导师制方式也能为学生更好地提供创新课题和课题的实施。三是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方面除传统的课程实验外,应更多结合工程应用的实训内容。如施工内外业管理、工程造价、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工程设计等。在教学形式上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教学方法上应直观、形象。如建立工程案例库、现场工程施工图片展示等。四是必须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由企业和社会对实践教学质量联合制定评价指标[6]。主要涉及已有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能力(包括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成果、工程应用的适应度等方面。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层次化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满足层次化,按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采用渐进式教学方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时以专业培养的需要、专业特色的需要、创新创业的需要、卓越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等多方面为重点,有层次、有梯度地进行,同时在计划安排中衔接好各项在时序上的对接。图4为实践教学体系层次构建图。

科技新苗培养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单片机;现场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6-0131-02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Scene Teaching Mode for Microcontroller Course//Fan Jian, Li Jun, Xia Ruting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scene teaching mode in microcontroller course. Three of the main problem in the current microcontroller course teaching was presented at first, some efforts was put forward such as teaching experimental installation, teaching process planning and teaching conception reforming etc. It can be spread and exploitation in teaching other technical curriculum.

Key words microcontroller; scene teaching; practical teaching

Author’s address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aizhou University, Taizhou, Zhejiang, China 310018

单片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对于台州学院机械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相关知识学得浅,且先修电控类基础课程的实践也相对较少,单从课堂教学来看,其理论概念抽象,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通过对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把单片机课程理论教学及时有机地融入实验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捆绑”在一起,让学生边学边练,围绕单片机课程的现场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 单片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分析台州学院机械专业单片机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以下2个问题比较突出。

1.1 单片机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在时空上脱节,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单片机课程教学安排一般是将某个单元的理论知识系统讲完之后再安排实验教学,这种安排表现为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开进行的。由于课程的理论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完理论知识后不容易及时理解和掌握,在规定时间内学生能够完成实验的比例不到一半,实验效果很不理想,甚至出现随着课程往后推进,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的程度逐渐下降的不良现象。

1.2 单片机应用技术更新速度快,学校不可能同步更新昂贵的教学实验设备

目前比较主流的实验设备结构复杂,且厂家一般不提供完整电路设计原理图,学生难以完整地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另一方面,当今时代电子科技发展迅猛,芯片和功能模块器件更新速度很快,虽然厂家每年都会适时推出新产品,但对于高校而言,不可能每年花费巨资去更新价格昂贵的单片机实验设备。

2 单片机课程现场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

针对上述单片机课程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对该课程进行现场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把单片机课程理论教学及时、有机地融入实验教学过程当中,以学生实践为主体,将单片机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捆绑”在一起,进行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2.1 购置单片机学习开发板,用于现场实验教学,将课程实验向课外延伸

为有效开展现场实验教学,课程组在学科的支持下为课程教学改革试点班级的每位学生购置单片机实验开发板套件。单片机课程的现场教学实践都是基于该开发板进行的。此外,学生还可以在宿舍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学习和调试。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每人拥有一套单片机开发板,有利于学生将单片机的学习和实践从课堂向课外延伸,便于他们进行自主的学习和实践。

2.2 应用现场实验教学,更新教学内容,重构教学过程,强化平时训练

在单片机课程教学计划的安排上,打破以往理论教学的章节结构,对教学内容更新和整合,根据现场教学的特点,重构教学过程,形成“单片机简介及其设计开发流程”“单片机内部硬件结构及编程初步调试”“C51初级编程技术及接口技术初步应用”“C51高级编程技术”“单片机中断控制技术及其应用”等12个专题。以现场理论讲解、现场理论实验验证、基本应用和综合设计应用的形式进行现场实验教学,边学边练。应用现场实验教学进行一系列有目标的实例引导和实践练习,强化平时训练,使学生在每堂现场实验课都有新的收获和提高。

2.3 改革教学理念,强化学生动手实践的主体

在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学生普遍感觉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抽象晦涩,他们在实验时也只能依葫芦画瓢,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现场实验教学彻底打破传统学习模式,将学生推向教学的前台,学生实践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自主创新的能力,使教学过程更加融洽、和谐。

2.4 关注行业最新动态,及时引进和应用最新技术

通过现场实验教学,及时引入最新的功能模块,让学生及时把握行业发展动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且,在当今产业激烈竞争、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更加注重于学生掌握并运用最新技术的能力。

3 取得的教学效果

通过台州学院单片机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努力,学生对单片机课程的学习取得明显的成效。

3.1 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率、实验效果明显提升

随着课程教学的推进,学生从开始学习时表现得很依赖教师指导,逐步过渡到基本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到课程学习的后期,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教师分配的课题独立进行设计和实验。学生逐渐养成主动思考分析的习惯,学习能力有很大提高,课堂学习常常出现“你追我赶”的好现象,减轻了指导教师的压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3.2 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显著提高

单片机课程教学为学生进行机电一体化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显著提高。自2009年以来,该教改试点班级有近90%的学生申请并完成实验室开出的电控类开放性实验,有近80%的学生参与了学校举办的浙江省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选拔赛,学生申请并获批浙江省新苗计划项目有3项,由学生申请并已受理的实用新型专利有5项。

4 结语

单片机课程应用性很强,针对这个特点,通过对单片机课程进行现场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方法。现场实验教学模式经过近2年的教学实践检验,显示出良好的实践效果,对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也有较大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亮.单片机课程的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9):121-123.

[2]徐敏,卢周平.“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82-84.

科技新苗培养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科技竞赛能力;多媒体竞赛;培养体系

浙江树人大学是教学型本科高校。针对我校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以全省多媒体竞赛等各级科技竞赛为引领,为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和教学方法上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本着“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理念,构建了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基础类-程序类-应用类”三个层次课程体系和由“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多媒体竞赛、社会实践”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基础上,通过“选修课个性挖掘、创作实验班培养、学生社团组建”三位一体的特色培育,发现和汇聚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竞赛能力的优秀人才,构建了“计算机基础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阶梯推进式三级能力培养体系,探索形成了“多媒体竞赛引领、专业交叉复合、项目学习驱动、虚拟学制组织”的科技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科技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体系

几年来我们紧密围绕我校应用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和构建。通过兄弟院校调研、企业走访和学生问卷调查,摸清了社会对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1.构建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在面向全校开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针对各专业,逐步增设为拓宽和延伸计算机应用内容的公共选修课。在让学生学习掌握公共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其数字媒体设计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以满足社会上各领域对既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新媒体技术开发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几年来我们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多次修改完善,构建了“基础类-程序类-应用类”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基础类和程序类课程近10门为全校各专业公共必修课,应用类课程结合科技竞赛划分成“影视、图像、动画、网页、机器人”5个模块近20门课程为公共选修课。

2.构建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各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要有不同的个性发展和个别学习需求。例如,艺术专业的学生需要将自己的创意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实现;文秘专业的学生需要设计制作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文稿。我们依托省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构建由实验教学(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多媒体竞赛、社会实践、专家讲堂等组成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体系。

3.搭建多功能的网络学习平台

为使学生能够多渠道获取更多的课程相关知识,方便学生间及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我们搭建了多功能的网络学习平台。

网络平台内容丰富,包括:基础课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实验内容——设有“网络教材”、“电子教案”、“视频教学”、“在线测试”、“BBS”等多个栏目;教师个人网页——学生随时可登录任课教师个人网页进行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新技术、数字媒体新技术介绍以及与新技术相配合的实践操作;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作品资源库、学生作品库、专家点评及实验班的信息等。

网络平台的充分利用,既达到学习课程知识的目的,也教会了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二、以多媒体竞赛为引领,不断提升大学生竞赛能力

科技竞赛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教学活动。我们本着“以大学生多媒体竞赛为龙头、以数字媒体等新技术的开发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的原则,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培养其数字媒体设计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有力实现了科技创新能力与专业能力交叉复合。

1.学科竞赛“课程化”

基础类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设计一定的课程竞赛项目,开展课程竞赛,如“网页设计大赛”和“VB程序设计竞赛”等课程竞赛。竞赛成绩可以替代课程成绩,参加竞赛的学生覆盖全校各专业。

选修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每门课程都精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竞赛优秀作品作为典型案例,通过案例阐述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并组织学生进行点评。变枯燥为生动,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竞赛通过教务处发文定期组织,制定比赛方案和选拔规则,在学校取得好成绩的推荐到省和国家参加相关竞赛。如全校学生参加的“多媒体设计竞赛”等,竞赛成绩可以替代选修课程成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现了大批优秀人才。

2.组织全国和省级各类参赛团队

以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设计大赛等各级竞赛为龙头和导引,通过“选修课个性挖掘、创作实验班培养、学生社团组建”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汇聚大批具有创作热情和创作潜质的学生,构成科技竞赛的主力军。目前已经组织了十几个参赛团队。

参赛团队具体组织方式为:一是利用选修课进行挖掘。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全部覆盖的基础上、通过全校近20门选修课程的开设,从全校各专业的学生中挖掘具有新媒体设计潜质的学生。二是依托创作实验班进行培育。通过创作实验班招生,选拔和培养一批有创作热情的优秀学生。三是组建科技社团。几年来先后成立了树人大学“青年电视艺术协会”、“心一创作室”、“WEB协会”等学生科技社团组织,汇聚一批有兴趣的学生。对竞赛团队进行有计划、有目标地训练指导,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设备和场地。学生通过在社团里学习、协作和交流,培养和锻炼了科技创新能力。

3.以项目教学为载体,开发学生的潜能

以各类多媒体竞赛为导引,围绕竞赛内容,由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先后确立了50多个研究项目。这些项目可以申请学校和省级相关课题,亦可作为教师教改项目的子项目。

导师一对一指导。每个参赛团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设计、制作完成作品。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出现问题而又不断解决问题。通过参加竞赛,不仅能够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也能够激励大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知识的动力。

团队协作,共同完成竞赛项目。学生通过竞赛过程的体验、尝试、创新以及感受队员之间互相协作与帮助,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扎实学风、合作精神等品质的提高都是质的飞越。几年来,参加竞赛的学生团队已成功申请多项校级学生课题和浙江省大学生新苗计划项目,成功申请并完成了学校的多个开放实验项目。

4.建立竞赛保障机制

从制度上要激发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竞赛队伍稳定和发展,必须有一套组织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作保障。教务处负责对整个学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包括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建设创新基地、筹措及使用资金等;现教中心负责多媒体竞赛的组织、选题、培训和指导,负责指导教师的选拔及考核。形成由教务处统管、现教中心组织、竞赛项目指导教师负责的三级管理制度。

以多媒体竞赛为抓手,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能动作用。几年来,我们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指导教师队伍。通过制订指导教师工作职责、落实指导工作量、开展评奖评优等途径鼓励教师参与指导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科学组建“互动新媒体创作实验班”

1.科学定位

现教中心负责全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没有专业学生。为了培养具有新媒体技术开发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我们进行有序教学组织和培养。自2009年开始,教务处发文从全校各专业选拔一批有创作热情的优秀学生,成立了“互动新媒体创作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以多媒体竞赛为抓手,以新媒体技术为学习载体,以弹性体制优化组织形式,进行“互动新媒体创作实验班”的特色培育。目前为止已经组织招收并结业了2期。通过1~2年的培养训练,实验班学员掌握图形图像、动画影视、交互式游戏、虚拟现实和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进行上述新媒体的设计和开发。走向社会时既能从事专业领域的工作,又能在媒体相关领域从事新媒体的设计、创作、开发和策划工作,为树人大学各专业的学生就业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2.学习方式

以“导师负责制”展开小组式学习。实验班学员选择导师开设的选修课程,导师与学习小组“一对一”进行指导。以中心教师为主体,聘请兄弟院校知名教授和企业资深专家担任教学和指导教师,定期来实验班进行专题讲座。内容涉及“虚拟现实技术与展望”、“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机器人基础知识”等领域。

把竞赛作为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载体。实验班是我校科技竞赛的主要基地,结合各类大学生多媒体竞赛进行实践训练,并以竞赛为评价标准。通过营造浓厚的科技竞赛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实验班带动,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竞赛之中。

开展主题班会,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在主题班会上,获奖学生的谈亲身经历和赛后感受,激发了其他学生投入科技竞赛的热情,在学生中起到起很好的榜样作用。培养学生不甘落后的信心和坚韧的品质。在竞赛过程中,学生要经受挫折甚至失败的考验,竞赛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了心理承受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讲,将终生受益。

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先后外出参观了上海“世博会”、“韩美林艺术博物馆”及省属兄弟院校的“机器人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等。启迪学生的智慧,并从中获得了创作灵感,。

校企合作、作品对接。让社会参与办学,学生创作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我们先后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到相关企业参观学习,并承担企业的有关工作,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3.发挥实验班人才培养的辐射作用

以点带面的思路。由实验班带动全校各专业的同学积极选课,主动进行训练,踊跃报名参加各类竞赛。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注重创作实验班的文化积累,探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班级管理机制。通过实践,实验班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已结业的2届学生在国家和省级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中,共获40多个奖项;获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软件著作权。

几年来我们的改革取得显著的效果。树人大学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竞赛、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得近200个奖项,其中一等奖20多项,二等奖60多项。通过改革与实践,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升,成为社会上受欢迎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罗玲玲. 大学生创造力开发[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