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普教育基地年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防震减灾服务人民群众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根本宗旨;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积极宣传党和国家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政策,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和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积极性,引导全社会主动、科学参与防震减灾工作,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工作目标
通过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六进”(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特殊时段重点宣传和地震应急演练,达到省上提出的“力争5年内,全省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80%以上,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三、宣传内容
(一)方针政策。宣传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党和国家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发展方向、决策部署和工作措施。
(二)法律法规。宣传防震减灾法律、国务院防震减灾行政法规,中国地震局部门规章,以及我省防震减灾的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
(三)监测预测知识。宣传地震监测预测科普知识和技术方法,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在地震预测中的重要作用,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技术要求,我国地震预测的客观能力。
(四)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作用和意义,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减灾实效,我省地震应急预案及防震减灾规划,普及抗震设防、地震安全性评价、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地震地质灾害防范等知识。
(五)救助知识与应急演练。宣传应急避险、自救互救、医疗救护、卫生防疫、次生灾害防控、心理疏导等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地震应急演练。
(六)科技成果。宣传国内外地震科技创新进展,地震科技理论成果和技术创新对提高防震减灾能力的作用,地震科技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具体工作
(一)以规范政府部门行政管理、提高应急指挥能力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进机关活动。行政学院要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及主体培训内容,每期至少安排1次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培训,使参训人员对防震减灾相关知识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提高全体公职人员防震避震、自救互救和应急处置能力。各部门、各单位要引导全体职工学习并熟悉本级应急预案疏散撤离路线和避险地点。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每年都要组织开展1次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决策、指挥、服务、协调能力。
牵头单位:市地震局
配合单位:行政学院、各成员单位
(二)以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和提高紧急避险能力、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学校活动。教育部门要按照《防震减灾法》关于“学校应当进行地震应急知识教育,组织开展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要求,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作为学生安全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上、下半年分别安排不少于4个课时的防震减灾相关知识教育。地震、教育部门要指导、督促各学校制定地震应急预案,每周不少于2次的应急演练。确保在地震来临时能够做到科学避险,有序撤离,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学校要认真实施地震安全校舍工程,新建基础设施和各类建筑物必须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选址、设计、施工和验收,把学校建成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地震、教育等相关部门要做好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5年内力争建设5个省级科普示范学校,2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1个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牵头单位:市教育局
配合单位:市地震局
(三)以提升企业抗震能力、依法进行抗震设防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企业活动。发改、规划、建设、国土、房管、地震等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行政审批窗口的管理作用和信息优势,加大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重要性的宣传。地震部门每年要深入2家企业,宣传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重要性,并对有关人员如何加强安全措施进行培训,提高企业抗御地震灾害风险能力。
牵头单位:市地震局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房管局
(四)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社区居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社区活动。地震、民政、三区等相关部门要以创建省级地震安全社区为目标,不断推动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活动。通过组织制定地震应急预案,设置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专栏,对社区管理人员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对居民进行专门培训,使社区居民掌握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和救助技能,了解居住环境地震安全,熟知震时的撤离路线和避震地点。年完成对全市30个社区的防震减灾知识培训;争取通过5年的建设,在全市社区中创建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3个。到年使辖区内80%的居民基本掌握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
牵头单位:三区
配合单位:市地震局、市民政局
(五)以增强农村居民地震安全意识、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能力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农村活动。三区、建设、地震、科协等部门要把农村地区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与地震安全农居建设、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通过科技“三下乡”等活动,采取培训农村干部群众、播放科教片、赠发宣传资料、张贴挂图等多种形式,向农民普及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和民房抗震技术,帮助农民编制地震应急处置方案,开展自救互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救援能力。今后5年内,每年要保证举办农村工匠抗震技术培训班1—2期。
牵头单位:市建设局
配合单位:三区、市地震局、市民政局、市科协
(六)以满足家庭自救知识需求、提高自防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为重点,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家庭活动。地震、文化广播电视、科技、卫生、妇联等部门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家庭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广播电视节目、地震基本常识宣讲、地震仪器演示解说、宣传咨询台、宣传展版和标语、发放宣传资料、农家书屋专题图书、群发手机短信和以家庭为单位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为家庭提供丰富多彩的地震科普服务,引导家庭自备“防灾应急箱”,提高地震自防自救互救能力。市科协要设立地震科技科普展区,完善图片、录像和实物模型。
牵头单位:市地震局
配合单位: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市科技局、市卫生局、市妇联、报社、市科协
(七)以提高公众应对地震灾害能力、依法开展信息公开为重点,做好地震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一是各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经常化的防震减灾公益宣传,建立与地震局信息交流的快速便捷通道,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二是市地震局、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要联合有关部门成立防震减灾公益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科学制定防震减灾公益宣传规划,确定宣传主题、工作目标、分解落实任务。其中,市地震局要每年确定防震减灾公益广告主题和重点时段,并及时提供制作防震减灾公益广告所需的素材和信息,确保防震减灾公益广告宣传内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要结合国家和本地区地震环境与防震减灾工作目标任务,将防震减灾宣传公益广告纳入公益广告宣传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定期。三是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要在主题宣传时期,如“5·12”、“7·28”、《防震减灾法》颁布纪念日、科普宣传周等时段调整增加防震减灾公益广告播出时间。有感地震发生时视具体情况进一步加大播出密度,确保社会公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四是新闻单位要充分发挥网络、广播、电视、报刊、微搏传媒作用,及时准确向社会震情、灾情信息,澄清不实报道,维护社会稳定。地震局要建立完善“地震信息网”、科普网站和微博,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地震信息作为主要内容,提高防震减灾宣传的覆盖面和信息公开的时效性、权威性。
牵头单位:市文化广播电视局
配合单位:报社、市地震局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要提高对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加强对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形式多样的宣传格局,并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纳入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依法履职,积极推进。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依法履行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法定职责,精心策划,周密组织,深入开展常态化、特殊时段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文化部门要切实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做为一项重要的和长期的任务列入工作计划。地震部门要发挥主体作用,与文化部门共同研究制定防震减灾宣传报道计划、宣传提纲、应急宣传方案,统一震情报道口径,建立联系协调制度,共同负责实施。同时,地震部门要按照《防震减灾法》关于“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指导、协助、督促有关单位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等工作”的要求,积极、主动服务于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指导相关部门开展防震减灾法制宣传和科普教育,及时为防震减灾法制宣传和科普教育提供资料,确保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防震减灾宣传的组织、协调工作由文化部门牵头,地震部门参与;宣传内容、宣传口径由地震部门负责把关。重大地震事件的宣传要经党委、政府批准。有关地震预报的报道按照《地震预报管理条例》规定,由政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传播。
(三)精心策划,保障需求。地震、教育、文化、新闻出版、科协等部门要协作配合,组织制作质地精良、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科普书刊、科教片、动漫片、折页、电子书等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产品,内容包括地震基本知识、防震避震、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自救互救、识别地震传言常识、心理疏导等,满足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实际需求。
1 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1、改善和保护农场的农业生态环境。随着我们垦区农业的快速发展,也将面临一些问题,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沼泽化以及土壤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将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水土资源的流失使耕地肥力下降,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很多地方土地的沙化也很严重,所以发展生态农业,进行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建设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的重要举措,也是进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战略措施。 2、推进农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生态农业的特点之一就是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可为垦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夯实经济基础。生态农业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可以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垦区第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二是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农业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和系列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现废弃物资源的再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垦区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职工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 发展农场生态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农场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态意识淡薄、法律政策保障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大,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如,生态意识淡薄这点就表现在多数干部群众对高效生态农业的认识仍处在浅层次和低水平。高效生态农业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对于这一名词,尽管社会知晓面很广,但调查发现,大多只是望文生义,真正能够理解和把握其实质和内涵的并不很多,许多人在思想和行动上仍然沿袭老经验、老做法,没有从传统农业的圈子中解脱出来。主要表现为:重产值、产量增长而轻产品质量和生态保护,重产前、产中环节而轻产后环节,重经济效益而轻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是宣传培训不到位、规划引领作用乏力、可学可比的典型少、推进的力度小等。又如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大。从近几年各级支农资金绝对额看,增长幅度有所提高,但投入机制还不完善,总体投入仍然偏少。从投入结构看,直接用于小型普惠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占比偏低,农技推广、检验检测、科技培训投入比重更低。从金融服务看,对高效生态农业的扶持力度仍显不足,农业贷款存在门槛高、总额少、期限短等问题。
3 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议
1、强化对高效生态农业基本知识的宣传普及
目前,农场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虽有一定认识,但要使之深入人心并变为自觉行动,还需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类新闻传媒和信息平台,宣传普及什么是高效生态农业、为什么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怎样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等相关知识,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重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努力营造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浓厚社会氛围。建议成立农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联席会议,研究制定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强对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有序引导。
2.完善发展规划
要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编制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专项发展规划,完善产业布局,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定位、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作为贯穿建设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的一条主线。同时,制定生态循环农业实施意见,分年度、分层次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推动生态循环农业有力有效推进。
3、要加强政策的支持与引导
农场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重视生态和农业技术的培训工作,有计划地对干部和职工进行不同层次的生态科技培训和科普教育,尽快提高广大干部和职工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农业科技水平及生态文明综合素质。为了全力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我们要着重于“四抓”:一抓组织机构的健全。专门成立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垦区的生态农业工作。二抓生态规划的制定。明确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提出“生态富农”发展策略。三抓政策的扶持。对特色基地、主导产业、绿色品牌及相关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营销等给予资金扶持;四抓典型示范。各级领导要带头创办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鼓励职工和相关部门创办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4、因地制宜,发展农场特色生态农业
各农场作业区应从本单位生态条件出发,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垦区可以“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战略,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利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无论选择何种方式,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不能偏离。可以专门设立有机食品发展奖励基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系列产品,重点培植相关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带动群众致富,促进农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据相关统计表明,人类信息获取的60%都是来自视觉。教育信息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管理工作的视觉化、透明化和界限化。可以说,可视化管理手段已经成为现代系统管理的重要模式。学校管理工作琐碎而繁杂,传统的管理手段存在“三多三少”:文案多,透明的少;会议多,落地的少;被动的多,主动的少。为了优化学校日常工作的效率,形成可视化管理机制,确保学校管理工作的优质高效运行与发展,河西小学开始了对信息技术支持下学校管理“可视化”的深入探索。
二、学校管理“可视化”的内涵及内容
学校管理“可视化”,是学校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握可视化思维,重新认识“管理要点”,对现有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可视化模块重组”“可视化过程拆解”,让学校管理工作变得效率化、公开化、优质化。可视化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文件化、文字化、会议式、指挥式的管理变得更简明,更容易执行,更可操作。学校管理“可视化”涵盖五部分内容,是学校根据“可视化”管理要求所构建的五大网络管理模块。设施视窗,即围绕设施配置与平台建设开辟的教育教学服务板块;课程视窗,即围绕课程设置与评价构建的网络课程体系;课堂视窗,即以优质便捷为特质的教学互动模块;社团视窗,即围绕社团建设而构建的资源推介与交流模块;共育视窗,即立足家校共育所开通的多元沟通渠道。各模块之间看似独立、各自为政,实则联系紧密、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河西小学可视化的管理体系。
三、学校管理“可视化”探索的具体措施
(一)设施视窗学校深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在信息技术配备的投入上不遗余力。1.建平台。河西小学率先在全市小学段建起了第一口高标准的数字化录播教室和学校网站,在学校主楼上安装了大型彩色电子屏,建起了电子阅览功能室,对所有教学班的多媒体、教师用机、学生用机,实行“一年一升级,三年一更换”策略。学校使用了泰安市教育云平台、肥城市第三共同体同步学习网、校园网站和学校博客,及时更新录播室、电子书包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平台内容,连接了多种名师名校资源平台,为打造优质校园、提升办学品质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持。学校还开发了微信公众号,设置学校风采展示、校园新闻、师生活动、家庭教育指导等自定义菜单,通过公众微信平台发送信息、图片、语音、视频等,开展家长满意度问卷调查工作,提升教育宣传效果。鼓励老师建立班级微信群,分享教育故事、教育理念,及时解答家长咨询的问题,为教师和家长拓展沟通渠道。2.巧利用。学校从安全稳定、德育与学生管理、教学教研、心理辅导、后勤服务、党务办公等方面入手,在学校平台重塑工作流程,系统规划功能,有效规范教育活动,提高办公管理效率。以行政管理信息化为先导,发掘教育数据中隐藏的有用信息,提升学校管理工作效度。学校的各类通知、学习材料、相关文件、校园新闻、过程性评价等所有的公务都在学校门户网和校园电子屏上及时。特别是将学校“管理指南”“发展规划”“年度计划”等常规内容电子化,常年在学校网站上,教师随时学习,随学随用,高效发挥了指南的作用。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微课制作、电子备课、教学研讨、家校沟通,多种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大大提升了教的质效。同时,多样平台也改变了学的方式,数字化校园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优质服务。鼠标一点,学生即可观看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随时分享各种资源。
(二)课程视窗
课程是落实学校发展理念的主阵地,学校在课程开发上经历了一个不断摸索完善的过程。1.架体系。起初是在开齐开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由教师自主设立特色校本课程;当教师自设课程无法满足学生要求时,学校就引进社会资源,为学生补充更多专业的课程。泰安教育云平台等数字资源进入我们的校园后,我们建立了课程综合管理平台,依托国家课程开发“书香一体化校本课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校本课程,自主选择,主动参与。2.重评价。借助云平台巨大的存储空间,我们将学生的日常表现、成绩、作品,由原来的纸质存档、实物存档转化为电子存档,避免了原有留存方式占空间、易损坏、惠及面小的缺点,用视频、文档、照片等方式上传云平台,分享给教师、学生、家长,让学生的表现、成绩更加全面、直观地得到留存和展示,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了可视化的电子成长档案,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数据化分析的可靠依据。
(三)课堂视窗
借助信息化使教研网络化、课堂智趣化,是实现教学提质增效的一大举措。1.教研网络化。我们首先利用两个学期,将所有学段完整的备课电子化,上传至网校平台,分享给所有教师使用,取代了原有的纸质备课。在使用之前,由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提取所需备课资源进行个性化优化,以适应不同的教师和学生,在使用后再选择优秀案例和备课上传网校,学校再择优“入库”,作为下一轮使用者的教学资源,达到不断优化更新的良性循环效果。2.课堂智趣化。学校为每口教室配备多媒体互动平板设备。课前,教师通过教育云平台、两栖蛙蛙等推送学习资源,学生在家借助视频、课件等推送资源,完成预学习;带着自己的问题和收获,走进课堂,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下,借助平板电脑、电子白板等进行互动研讨,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借助教育云等平台的直播功能,学校将教学与教研无缝连接。名师上课,在线直播,全校观摩。教师上课视频、推送的资源、学生的成果展示全部存储在云空间中,供全体教师分享学习,让教师能够多渠道、多方位审视自己、提高自己,为教师建立了多层次、多渠道的个性化成长通道。
(四)社团视窗
“互联网+”已成为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常态。学校借互联网优势,促社团发展。随着以“翻转课堂”“微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微课程迅速在全国中小学教学中铺开,微课也被引入到我校社团活动中。1.让微课进社团。在体育田径社团里,有许多技术难度大、结构复杂的项目,教师示范不可能慢动作完成,教师把动作做成动画的形式,录制成微课,可“逐帧”示范;学生从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中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看清每一个动作,使“动”的变成“静”的,更能接受。学生的练习兴趣更高涨,社团也更活跃。“三棋”社团里,教师训练讲解棋的路线移动时,通过训练前微视频的观看,让学生清楚直观地学习动作技术,轻松简单地了解比赛规则,训练成绩不断提升。我校围棋队多次获得泰安市第一名的好成绩。学生们把自己录制的视频发送到微信群或是QQ群里,同学们相互学习,相互纠正,提高了技能,增加了练习兴趣。2.让思维升值。社团里,学生们在享受信息时代给自己成长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奉献着各自的智慧。孩子们众筹金点子,建议学校建“年级网上大社团”,设“开心一秀”等栏目,发起读书、竞赛、倡议等各种活动。以社团为依托,以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为纽带,以互联网为扶手,我们正着手建立云平台上的专题一体化、目标分层化、选择多样化的社团活动课,让学生插上e时代的翅膀,展翅高飞。
(五)共育视窗
学校充分利用微信、和校园、两栖蛙蛙等信息渠道,加强家校沟通,促进家校共育。1.微信不“微”。微信具有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快捷、便利优势,越发受到大家的喜爱和青睐。我校充分利用这一快速便捷的载体,开启了家校共育的“网络新时代”。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建立了微信群,科任教师、家长加入各自班级群。教师在群中发送信息,将每天学生的作业、开展的活动、出现的问题、需要注意的事项、学校管理要求等及时发送至群中,让家长对班级工作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家长将学生在家的精彩瞬间、开展的实践活动等拍摄后及时上传到班级微信群秀一秀,将学生遇到的困难、困惑反馈到群里,促进了教师和家长的及时沟通与良好互动。2.和校园重“和”。充分发挥“和校园”平台的信息普众特点,对学生及家长进行点评时指导。每学期初、学期末及节假日期间,学校心理咨询师将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现象、家长应该注意的事项整理成要点,利用“和校园”发送给家长,做好家长及同学们的心理辅导。3.蛙蛙平台“秀一秀”。两栖蛙蛙学习平台高效便捷地实现了家校的互见过程,满足不同用户的全新需求。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双方只需一个移动终端即可实现互动。教师、家长利用平台板块儿发送语音、图片、视频,展示作业,进行互动交流、传播分享。
四、取得的成效
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也促进了学校的优质发展。目前,学校全面工作高效化,常规工作程序化,特色工作可视化。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河西小学提速发展不可或缺的助力器。学校被授予全国优秀少先大队、校园文化活动优秀单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先进单位、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山东省规范化学校、绿色学校、语言文字示范学校、远程研修先进单位,连年被评为市级学生喜欢的学校、课程与教学先进学校、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学校网站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网校、省市级教育教学十佳网站。学校在管理方面所进行的一些改革探索,被《学校品牌管理》《中国教师报》《大众日报》《山东教育报》等媒体报道,并称誉为“有味道的学校”,吸引省内外多处兄弟学校前来学习参观。
五、反思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