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管理科学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创新组织机构、更新经营理念,优化创新氛
组织机构是油田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框架,对组织机构进行合理的设立,可以有效地将企业的实际同管理理论相结合,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目前我国油田企业面临着重组整改的局面,急需新鲜血液的加入,无论是组织机构的创新,还是经营理念的更新,或优化创新氛围,都需要进行科学的变革。但无论是改革还是创新,都必须根据国情,进行科学有效的管控模式。创新不只是发现,更是实践。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单单体现在科技实力,更体现在管理水平上。因此,企业要向现代化企业管理方向发展,实现管理上的创新,让企业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提升市场竞争力。
2.实现流程与人资管理创新,科学应用信息技术
当今时代是科学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时代,油田企业若想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就必须在管理上寻求创新,从而获得更强的竞争实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才将成为各大企业争夺的核心,人才也将成为各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所以,油田企业要改变已有的工作重心,将已有的制度化管理逐步向人性化管理偏移,让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并驾齐驱,激发员工的潜力,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此外,企业还要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流程更加顺畅,不仅提升了局部效率,更是改善了整体流程效率,从而实现管理上的创新。
3.实现人性化管理,积极开发人的潜能
对人的管理是管理工作中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提高企业凝聚力和创造力,为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打下基础。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员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机遇,重视员工的权利;其次,关爱每一位员工,员工奋斗在企业生产的第一线,企业要做到想员工之所想、帮员工之所急、解员工之所难,尽力让员工把企业当家,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第三,积极开发员工的潜能,为员工安排合适的工作和岗位,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和潜力,做到人尽其能;最后,要塑造一只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
4.实施基础管理规范化,不断构建知识型团队
油田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是人事管理,而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更侧重对人才的管理,为此企业要做到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使用机制、激励机制和人才安全预警机制,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尤其是核心技术型人才的管理,创建知识型的团队。
二、结语
关键词:企业管理 立体化 改革 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7C-0082-02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竞争不断加剧,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新时期我国人才战略的重要任务。在这样一个突出人才作用的大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具有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虽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教育理念也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教育质量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我校为适应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除管理类之外的全部其他专业开设企业管理必修课,涉及专业的面之广,仅次于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由于企业管理课程是在以理工类专业为主的大四学生中开设,与学生的专业课内容及学习思路存在差距;面临毕业和找工作等压力,学生心态浮躁,平时不听课,考前集中突击现象严重。同时,课程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企业管理课程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真正为学生今后从事工作奠定良基础,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教师教学为主导,通过多元立体化教学平台、教学模式及教学环节的综合运用,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端,突出和强化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企业管理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二、企业管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必然性
教学手段单一:虽然近年来我校企业管理课程实行了大幅度变革,由原来的单一教师讲授改为模块化教学,即每一模块由不同的教师讲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总的来说,仍然存在着以灌输式传统教学方式为主的问题,大量的课程内容是以文字形式展现出来,不够形象、生动,影响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和实践应用。
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由于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多,工作量大,各模块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多采用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虽然注重了教师的“教”,但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受课程时数限制,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未能将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无法为学生提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
课堂规模过大:由于企业管理课程针对全校多个专业开设,受师资制约,每个授课班级规模大约为300人,这就使得教师无法关注学生的状态,很难做到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习态度采用针对化的教学,也很难采取除课堂讲授之外的其他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较差,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建立
教学资源立体化:丰富教学资源是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教学手段进行革新是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目前,企业管理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网络技术辅助教学,但还需进一步深化。可以将每一模块的教学视频文件及课件内容上传至网站,便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复习和把握;上传最新的企业管理案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构建试题库便于学生进行练习;建设网络作业系统,实现学生在线测试,避免其他作业形式学生能够借助网络复制答案的弊端,同时借助在线测评减少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设置课程讨论区,由相应模块教师定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方便师生实现互动交流。
教学方法立体化:建立综合的教学方法体系是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根据企业管理课程模块特点及教学对象特点,综合运用课件、视频、MOC、板书等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企业管理课程可通过采用案例教学法,改变原有的以知识为主的授课思路,每一模块可根据内容特点以相应的案例引入教学内容,并通过案例涉及问题的解决完成内容的讲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通过讨论与学生实现互动,就案例及本模块涉及的知识与学生进行探讨和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创造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外延伸立体化:突破教材和课堂的限制,鼓励自主学习,倡导教学内容和时间向课外延伸。在每一模块开课前,教师应将PPT、预习提纲及思考题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形成对模块的基本认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结合预习提纲讲解重点、难点内容,并要求学生发言,分享学习成果,提出学习疑问,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明确学生相关知识的把握程度和感兴趣程度,以便对后续的对课程内容进行修订和改善,使内容设置在符合课程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评价立体化:一个好的课程评价体系不仅能全面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和应用能力,还能全面反映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因此立体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提升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改变目前单一的课程成绩考核办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课程最终成绩的获得除了考察其期末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还要将作业成绩和课程论文成绩纳入到最终成绩中。企业管理课程可以根据现阶段实施的模块化教学的特点,在特定的模型设置作业环节,重点考察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课程结束阶段布置课程论文,重点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考核方式的多元立体化,真正将解决问题问题能力的评价纳入到学生最终成绩的评价中,做到公正、全方位评价学生。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结合我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初步构建了立体化教学体系,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到围绕学生学习进程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然而,对企业管理这样一门涉及多个模块及多个教师的课程而言,全面的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面广,需要合理的环节衔接和诸多教师的配合,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责任心、教学水平等提出了挑战,只有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才能推动我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
基金项目:内蒙古工业大学“企业管理”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013044
参考文献:
[1]韩 冰.高校思政课 “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5) .
[2]李卫平,宋 强.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 (6).
关键词:施工企业 应收账款 科学化管理 建筑产品
施工企业应该收还的账款,主要是指施工企业在与发包单位办理相关的工程价款结算的过程中,按照事先所签合同的具体规定,所最终应该收取的工程款项以及质量保证金。施工企业应该根据实际完成的工作量与预算单价和各项收费的具体标准,计算工程的实际款项,从而向发包单位办理相关的结算手续。
一、 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的地位以及作用
首先,作为施工企业来讲,它经营生产的特性决定了应收账款有存在的必要性。我们根据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特点来看的话,可以发现,施工企业的具体产品,也就是建筑物,具备一定的与其他的产品所不同的特殊性,建筑安装工程的完成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做保证的,只有完成之后,才可能进行和开展产品的交付手续。结算的一个主要的依据就是工程的进度以及工程的质量,这就需要相关的监理工程师完成验工之后才能确定,它和一些机器设备具有一定的可实验性与可操作性不大相同。建筑产品的这一系列的特性决定了企业必须要在施工的过程中先行投入大量的资源,这里的资源不仅包括物力资金,还包括大量的人力资源,但是在款项收回的期间就必须要延伸到全部工作的完成直至验收合格,在这个过程中扣留的质量保证金就必须要等到工程竣工之后质量保证期满后再来办理相关的退款手续。
其次,应收帐款自身的功能决定了施工企业必须要这笔款项。首先来讲,目前我国具有施工资质的企业有非常多家,这么多家的施工企业之间必然会存在有很强的竞争,当这种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施工企业在初期进行一定资金的垫付就成了一种赢取市场的必然行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施工企业的主要责任在于工程的建筑和安装,它本身拥有大批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先进的建筑用机械设备。这些人员和设备,无论处于闲置或者工作状态,都会产生大量的人工费和折旧费,如果企业持有一定的应收账款,这些开支完全可以通过频繁滚动回收的资金来进行抵偿,这就完全可以达到降低风险,节约开支的具体效果。
二、 现时施工企业应收账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以较低的价格中标,在施工的过程中垫付大量资金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建筑施工行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像白热化的方向发展,很多企业都习惯于以较低的价格中标,在施工的过程中垫付大量资金,这就会使企业无形之中陷入盈利难、收款更难的困境,为了能够快速的占领市场,很多施工企业盲目的承担大笔的工程款的赊欠,有的甚至时隔10年之久没有办理工程竣工的结算手续。
(二)签订合同的过程不符合相关程序,拖欠款项较多
很多施工企业在夺得标之后,经营者对于合同的款项往往没有经过认真的分析,为了能够中标不顾风险,盲目的承诺,对于获得工程款项和工程的质量保证金并没有明确,这就给企业工程款项的回收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三)侧重于产值,比较轻视款项回收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施工企业最重视的还是产值,它们依然将生产环节来作为中心,对于债权的资产认识不够充分,认为只有从财务角度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收入,通过产值来论英雄,没有切实的做到以财务管理来作为中心,在对资金进行管理过程中,仅仅只是重视筹资与投资两个方面,根本没有对现有的资源进行科学的配置,这就会使很大一批施工企业产生了大量的应收款项,这些款项没有经过积极的清理,这就对施工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三、完善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策略
作为施工企业来讲,要从两个方面来加强对应收款项的管理,首先要及时的对账,和业主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与联系,要多做协调,尽快的提高款项回收的速率,作为另一方面来讲,要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定出完善的账款处理控制制度,在企业内部成立专门的部门和组织,对此进行有效的清收。
(一)对账款的运行进行经常性的分析与控制
作为企业的经营者来讲,要重视在收款过程的控制、监督与管理,在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了问题,要及时的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补救,防止出现恶化。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要做好事前的合同管理,施工企业在中标之后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必须要极其谨慎,必须要认真的明确工程价款的结算方法和付款的时间,对于具体的承包方式、材料供应过程和其他的条款必须要仔细研究,做到熟稔于心,避免在以后发生纠纷的时候能有据可查;其次,要强化工程的结算过程,企业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已完成的工程的量必须要按照合同规定的数额及时的向业主来办理相关的价款结算,对于合同内的工程项必须要做到及时准确,如果设计存在变更,引发了合同外工程量的增减,必须要完善相关的变更索赔手续,增加相关的结算价款。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要加强对应收款项的管理,当工程竣工之后,业主拖欠了工程的款项,主要表现在两种情况,首先是按照合同规定发生的质量预留款,其次是业主资金来源不到位会造成人为地拖欠,为了从根本上管理好应收的款项,应该做到,其一是要设置专门性的机构,委派专人来进行管理,企业必须要认识到清欠工作的一个重要性,对于已竣工项目所形成的应收款项必须要进行统一的管理,最好能够设置专门性的办公室来处理这样的事情;其二是我们必须要形成严格而有序的对账制度,清欠的人员必须要做好款项的对账工作,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定期与业主核算,确认完毕之后要签订,这主要目的就在于保证收账工作能够有根有据,防止出现呆账和死账。最后,作为清账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及时的养成与业主频繁沟通的喜欢,这对于发现业主可能欠款能够有足够的了解。
(二)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内控管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确认科学合理的信用政策。如果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施工企业能够提供给甲方适当的信用期和信用的政策,并在先前形成一定的制度,一方面能够给市场提供完善可靠的良好形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有可能增强企业的中标率,使他们对应收的账款做到了然于心,可以保证相关账目的清晰与准确;其次,我们应该制定科学而有合理的催收制度,建立完善可靠的责任制度,将奖惩体系积极的引入,将相关的责任争取落实到人,公开透明,奖罚分明。
其次,我们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应收帐款的管理与分析制度,对应收账款的分析主要应该包括各个建设单位的信用状况和企业应收账款的指标,要切实重视对客户资信程度的有效评估,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对档案进行切实有效的管理和规划,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根据市场的现实情况对相关的使用动态进行调整,使企业能够维持在一种可以控制的风险在内。
最后,应该健全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配合度,作为财务部门的人员来讲,他们要保持应收款项经手人员的稳定性,其次来讲,对于应收款业务中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应该健全与之相关的内控制度,最好能够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流程体系,对结算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的环节进行严格的限制;最后,企业必须把好质量控制关,要重视合同的效力,保证质量,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项的发生。[3]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切实加强对应收款项的科学化管理,认真做好清收工作,从根本上来减少企业可能产生的坏账,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证施工企业能够在复杂的建筑市场竞争环境之中获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莉.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之我见[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8)
关键词:管理现代化;ERP;物资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51 文献标识码: A
1.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需要整合
很多钢铁企业,都通过了IS09001体系认证、IS014001体系认证、OH SAS 18 001体系认证和 TS16949的认证,还有企业也在探索6σ活动,一时间给人感觉该我们钢铁企业的管理十分现代化,然而当市场竞争激烈时,企业效益逐渐下滑,企业进行管理诊断后发现:企业所有的热点应用完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只为在外捞一个名声。从行为科学上讲,顾此失彼是一种必然结果,真正的工作淡化必然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后发现这种现象还不是个案。管理科学如何转换成企业的标准化质量管理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任何管理科学要应用都需要整合。 这些未经整合的理论在不同的企业应用依然不能照搬照套,企业还要从实际出发,重新整合消化吸收并创新出适合企业实际的现代化品质管理活动以及技术手法。
2.实施三项整合
2. 1相同管理科学的思想整合
通过相关思想的整合,能把需要接纳的管理科学或方法手段的指导思想定位.避免为应用而应用,整合后的思想实际上也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指导思想定位,使企业的任何行为都在明确认识的前提下实施。
2.2相同管理科学的过程与要素整合。
一种新的管理科学或方法手段的应用必须要融合于企业的实际过程、要素或文化,所以在未实施前,企业最高主管应组织相关人员对即将应用的管理科学或方法手段的过程与要素加以研究,勾勒出与企业实际过程与要素整合的远景;要召集相关人员组成推行委员会,探究新体系对企业文化改变面貌的作用。
2.3相同管理科学的手段整合。
管理科学或现代化管理方法中,有的是包含手段,有的本身就是手段对手段的整合,其原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手段应用过程或要素的整合,把不同目标应用在同一过程的手段整合成一体化;一
是手段的本身整合,把相同的手段整合成一个新的手段。这种整合无论是管理科学或是现代化管理方法,在实施前经过整合只是企业应用上的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体系上的整合,要把这种整合后的理论体系应用于实践,还需要对整合后理论体系的相关流程进行再造,对再造后的流程(行为)在企业进行实施。
3. 原有的物资管理系统
在当前市场经济日益深化的新形势下,物资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与地位已经引起更多的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物资管理工作的好坏已经成为钢铁企业经营活动中影响效率和效益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合理地采购物资,储备物资,控制库存,减少资金占用,降低采购成本,成为企业降低油气生产成本、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物资管理是采购、物料管理、储存、配送等活动的整合。本文以降低物资采购成本,加快物资流转速度,节约流转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对本溪钢铁公司现有物资供应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实际出发,分析钢铁企业ERP系统在物资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ERP系统的实施,更好地满足钢铁物资采购供应业务需求,全面提升钢铁物资管理水平。
本溪钢铁公司原来的物资管理模式已经暴露出了采购周期长、资金积压占用严重等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层层设库,物资积压严重,沉淀了大量的流动资金。各二级单位都设有自己的物资供应站,各三级单位设立库房,有些基层队也设立材料库房,造成物资层层积压。二是业务信息共享程度弱。由于物资供应站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二级单位,相互之间没有很好的信息沟通,无法及时盘活各供应站站及下属各级库房的库存物资。
3.改进后ERP物料管理模块
ERP物料管理模块主要包括物料需求计划、采购、发票校对、供应商评价、库存和库房管理等所有有关物料管理的功能。这些模块在本溪钢铁公司各所属单位实施后,物料管理工作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变化:
一是推进了集中采购。本溪钢铁公司已基本形成以采购中心为一级采购为主的物资集中采购模式。但是这种集中采购模式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支撑,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规章制度和事后监督考核来制约。ERP系统的实施,可以有效填补技术手段的空白,另外与钢铁公司价格管理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实现信息共享,保证各项数据和资料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严格按照公司内控管理要求,有效提高采购工作效率。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中采购的资金、价格优势。
二是计划和采购岗位分离,形成制衡机制。优化采购组织架构,将物资采购、计划岗位分设,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在ERP系统中通过本地角色划分赋予采购组和计划组不同的权限,各司其职并相互监督。
三是能够及时掌握物资需求信息。在应用ERP前,编制一份月采购计划,最少也要几天的时间,不仅耗费时间,而且极不准确,容易造成供应不足和超储现象。应用ERP系统后,采购人员可根据系统中已有的各类物料的储备和消耗状况,通过物料需求计划,既可自动生成采购计划和采购资金计划,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做人工微调,生成计划,合理地组织采购,降低库存。
四是真实反映库存价值和成本核算。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资市场价格波动频繁,计划价的调整明显滞后于市场价的变动。通过ERP的实施,物料主数据的价格采用月末移动加权平均价,物资库存、供应和销售价格每月都会随着采购价格的变动而进行更新调整,从而和市场价格趋于一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库存物资价值,更利于使用单位进行成本核算。
五是加强了对供应商的控制和管理。ERP的实施,可以有效实现事前控制。如果确实需要在供应商网络外采购,采购员首先要申请,经物资管理部门审查、领导批准后,在SAP系统中维护相应的临时供应商主数据,采购员才能在系统中创建采购订单实施采购,这就较好地控制了随意在网外采购的现象。同时,利用ERP系统供应商的评估功能和强大的信息管理功能,企业建立了供应商的动态评估机制,优选供货渠道,把好物资采购的第一道关口。
六是实现库存信息共享,合理调用库存。ERP系统上线前,钢铁物资储备的库存信息不能实时浏览查询,库存调剂极不方便。ERP系统上线后,实现了库存信息共享,全公司各个库存地的库存可以在ERP系统的任何终端上实时浏览查询,库存信息非常透明。计划员可以准确地掌握可用资源量,根据计划缺口量充分调用各地库存,高效配置物资资源,在保证生产物资供应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库存,减少存货资金占用。
七是实现了钢铁物资、财务、销售数据的实时集成。ERP实现了物资供应与项目管理、财务及销售业务的无缝链接,全面实现各种信息集成。用户在系统上完成相关收发业务的操作后,同时在财务模块中自动产生相应的财务凭证,可实时生成各单位的财务、成本汇总数据,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
4.适时提升物资供应管理工作水平
关键词:计划管理 管理流程 计划管理存在问题 科学管理
计划管理是企业管理职能中的一项基本管理职能,也是管理职能中极为重要的职能,它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目标。随着现代企业的高速发展,管理水平、技术、手段不断的更新发展,科学的管理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制度的应运而生,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层次。企业管理的高效性与科学性要求企业在万千多变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加强企业管理的预测性、决策性和计划性,打造科学、高效的计划管理体系是现今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是快速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
1.企业计划管理的含义及涉及的重要因素
计划工作是企业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制定出企业在未来的一定时间要达到的奋斗目标,通过计划的制定、执行、协调、合理安排企业中各方面管理活动,优化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计划管理要对市场信息充分掌握了解的基础上做好市场预测,好的预测为企业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向前看,面向未来,做好准备,发现问题集中力量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成败,决定决策的可行性、正确性、科学性。科学合理的决策关乎企业生存与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企业发展到要做到各个方面实施系统协调的统筹规划。在企业计划管理中要考虑到诸多因素:比如,要考虑到成本费用因素,包含机械设备,大型工具、职工工资、劳务费用、福利费、办公费、差旅费、招待费、培训费、投资项目、投资额度等。其次、要考虑到利润因素,销售收入、税前税后利润、以及利润分配、投资收益、资金利润率等。最后、要考虑到能源消耗,包括煤气、水、电、暖、燃料、油、消耗指标的耗用。综上所述的各种指标应纳入计划管理的明细当中,要求进入严格的管理并加以控制。
2.计划管理的流程
企业制定计划需要考虑的前提是,一是要收集信息,收集相关的数据资料,保证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依据一定的方法与规律对未来的事情进行测算,精密分析后做出却实可行,科学合理的预测。二是确定目标,在认识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目标、方向以及实现目标的总体行动计划,要确认选择现金投入大资金回收慢,还是选择可能获利较少,但风险较少或是选择眼前看没有多大的利益,但可能更适合企业长远目标的方案。三是要分解、平衡目标。分解目标就是将现有目标分成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各部门目标等,全面考虑各种可变因素和限制条件,做到各种计划之间有效衔接。四是要确定计划并下达计划。确定一个科学系统的计划管理流程,首先,根据确定的总体计划分解成各个部门的部门计划之后部门之间权衡协商计划的实施,最后再确认总体计划。其次,在确定了总体计划以及部门计划后就要签订计划实施的任务书以及责任书,将计划实施落实到位责权分明,以便计划的尽早完成。最后,计划实施及检查,企业依据月度、季度、年度计划完成情况,评价计划完成的进度、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年度末将计划做出适当的修改调整,以便尽早的实现目标管理,必要时可以建立奖惩制度,对计划完成好的部门给予适当的奖励,鼓励部门再接再厉。对计划进度完成慢或是计划完成偏离目标方向的部门要进行处罚。
3.企业计划管理存在问题
计划管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主要管理职能,为计划经济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在计划经济体制运行时,计划管理的职能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被牵制,大多数人认为企业计划管理仅仅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不能够为市场经济服务。首先,市场经济体制下受到旧的管理意识的影响,摒弃一切计划的衍生物,刻板放弃或是借鉴,企业的决策者及经营管理人员管理意识、理念有些落伍,需要做好自身建设与发展,提高管理水平。计划管理是管理职能中贯穿始终的一项职能,如果计划职能的弱化,必然会导致整个管理职能的削弱,难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其次,制定计划时战略计划与作业计划在时间框架上、在范围上和在是否包含已知的一套组织目标方面模糊、混乱;在时间跨度上没有将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明确,模棱两可或是有些国有企业根本就没有指定长期计划,没有企业发展蓝图,抱着作一天和尚撞钟一天钟的想法,使得企业无法处于不败之地。第三、缺乏计划管理指标的量化,没有将计划转变为预算转化为数字,没有明确的指标体系,不易于企业队计划执行进行控制。最后,缺乏定期的总结,没有总结不了解计划是否可控,并且进行奖惩方面比较困难。
4.建立高效科学的计划管理系统
计划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管理职能,然而事实上计划管理本身又需要加强管理。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证明,有管理的计划和有计划的管理会使企业高效地发展,没有管理的计划与没有计划的管理,是欠科学,企业难以走到更远。因此,企业应该建立全体员工的计划管理理念,建立有管理的计划系统,实现计划管理的组织化。
4.1计划管理体系需要建立完善的体系加以支持
企业要建立健全与计划管理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各种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管理流程,使得各个管理部门、职能部门、和每一名员工的计划任务都与企业总体计划目标相一致,这样才能够保证计划工作顺利、有序的得以实施,并全面的加以落实。因此,企业应建立专门的计划管理职能部门,根据企业发展的方向及侧重点建立:生产计划管理、销售计划管理、投资计划管理、资金计划管理及综合统计管理等部门或是相应的岗位,明确部门职能或岗位责任制从不同层面,不同类别归口企业计划管理业务。建立长期发展计划、中期发展计划并配套制订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制定企业年度投资计划,建立项目后期评价等管理实施办法。要想建立实现科学计划管理目标应发挥最大能效的组织制度基础才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保证。
4.2建立科学完善的计划管理体系健全的规章、规则、制度作保障
有管理的计划需要在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遵循相应的议事规则、管理原则、会议制度,以及调整纠偏等工作制度,有效避免计划的主观性与随意性。当然,计划制定中规则和原则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一要适度的从高原则和适当的从严的原则。目标如果定的太高或过于严格会使得执行起来困难,从而打消管理者的积极性,但如果目标制定的太低没有严格的细节把握又无法将职工的内在潜能发挥出来,无法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二要周密、要完备的原则。短期计划、中期计划、部门以及个人计划是从长期计 划中分解出来的,计划之间要注意时间上和内容上的衔接与平衡。
4.3要充分体现民主与集中制原则
计划的制定中无论是长期计划、中期计划还是短期计划或是部门以及个人计划的实施都应吸收职工参与讨论、接受职工所提议建,尤其是专家们的意见,做到上下的充分交流与有效的沟通。
在选择计划方案是应做到谨慎,应考虑到以下几点:第一认真考察每一个之间计划的制约因素与存在的隐患;第二要考虑到总体的经济效益的因素来衡量计划;第三要考虑到计划的有形的因素即可以用数量数字表示出来的指标,并且要考虑到无形的因素即不能量化的元素;第四要动态的考量计划的实施效果,这里所指的是不仅要考量计划实施后所带来的利益,而且要考虑到计划执行后所带来的损失,包括潜在的和间接地损失。
计划管理作为一种具体的管理手段,它具有指导、监督、协调、修正的管理功能,它能够通过自身的管理功能使得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要素有机地凝集在一起,为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高效地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易斯,何宝玉译.发展计划[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