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科学的起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电力企业 人力资源 柔性管理 应用
随着我国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传统的管理已很难满足电力企业的发展需要,更多向科学的柔性管理变革。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柔性管理措施需要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依据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规律,塑造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的全新管理模式,从而推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柔性管理的发展价值及作用
在电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柔性管理作为一中实施手段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整体而言,刚性管理强调约束和强制,而柔性管理注重员工的自觉意识和学习责任。从某种程度来讲,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多的是希望增强企业职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积极推进企业向现代化发展的道路迈进,相较于刚性管理的外界强制而言,柔性管理更具有发展价值。在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要依靠柔性管理理念作为自身的价值思想,激化并调动员工的内驱力,加强人力资源部门的引导和督促。于此同时,柔性管理措施对于提高企业职工的工作持久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的管理通过将外在的管理理念转化为内在的文化认同,注重电力企业员工间的和谐关系,有利于打造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增强企业员工的内驱力。在企业柔性管理的激励措施中,有利于立足企业职工的具体需要,塑造正能量的空间,注重调整企业的复杂环境,使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进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二、当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柔性管理呈现的主要问题
(一)电力企业柔性管理理念相对比较缺失
在电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往往过于重视当前的经济利益,对员工的切身利益很少有所关注,致使企业在柔性管理理念上出现缺失现象。多数电力企业的一线员工,往往长期工作在电力一线,属于比较繁重的体力劳动,如果没有给予及时的关怀和奖励,在其心理往往会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导致消极怠工,影响企业的管理和正常运行。企业管理者如果在这一方面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大多数员工都会感到被人忽视,很难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
(二)电力企业的柔性管理基础比较薄弱
在许多电力部门的管理阶层中,很多人认为柔性管理与员工的物质激励是等同的,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需要考虑员工的物质满足的同时,注意其精神方面的满足和享受,否则很难形成良性的柔性管理基础。同时,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广泛的调研,满足电力企业员工的真正需求,否则容易造成部门间的隔阂,使得电力企业的管理部门政策落实不到位,甚至出现严重偏差,给企业和部门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三、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柔性管理应用强化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电力企业部门的柔性管理机构
在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阶层中,管理者应充分分析会着眼于员工的心理需求,制定和规划好相关的应对策略,组建科学和完善的部门组织机构。进一步调整部门间内部的合理优化,精简和压缩相关的组织和领导班子,注重企业各部门职权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同时,注重确保电力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开放式管理,注重下放相关的权限,通过部门的集体化民主化决策,真正调动起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为电力企业营造一个比较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电力企业员工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真正为企业创收。
(二)健全电力部门的柔性责任制度
在电力企业的人力Y源管理过程中,要注重为每一位企业员工设定柔性人员流动机制,注重开发和拓展新的企业发展渠道,打破原有的一些固定思维,在管理的过程中注重企业管理部门与员工之间的充分合作和互动交流,真正将企业员工放到一个动态的管理系统之中,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广泛吸收和接纳其合理的意见,注重相关的人才引进和培养,真正为企业创造丰厚的效益。同时,在电力企业的部门机制方面注意营造一个适当宽松的企业氛围,注重减少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注重其个体的差异性,加强企业员工的全面和综合性的监督与管理。
(三)注重塑造电力部门和谐融洽的企业文化
电力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阶层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注重培训和引导企业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注重企业员工各方面的心理需求和道德观念,在企业内部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建立和谐融洽的企业文化氛围。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打破原有的刚性经营思路,注重柔性管理与企业内部文化相融合,全面打造多元文化机制,发挥企业各员工的优势,取长补短,弥补不足,使员工的个人价值观与整个企业的价值观保持高度一致,最终形成一个高度融洽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加强柔性管理方面的科学应用对于企业的终身发展和长远利益都起到非常重要的意义。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位,在加强员工精神激励的基础上,注重营造企业民主的氛围,注重企业内部的民主化管理趋向,增强企业内部民主的现代化和科学化,使整个企业焕发活力,不断推动和提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春怡.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6,(02).
[2]翟磊.电力企业人才培训的对策初探[J].现代职业教育,2016,(27).
[3]刘国威.也谈如何创新电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J].人力资源管理,2017,(01).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结构中的一种崭新模式。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对缓解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不足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国300多所独立学院已经承担了30%以上本科生的培养任务。由于独立学院的等级和招收来的学生素质低于全国一本、二本院校,为了降低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困难,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在具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所针对地对待。仪器分析作为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也纳入了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开课计划中,旨在使学生掌握各种常用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仪器基本结构和应用范围,同时基本能够根据自己日常工作需要,查阅相关资料,选择适当的分析仪器和分析方法。本文针对如何提高独立学院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 选择合适教材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师实现优质教学之本。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独立学院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教材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对独立学院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目前专门针对独立学院编写的教材很少,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及人才培养将产生不利影响。根据教育部有关分层次、分类别培养的指导和要求,更好地服务于独立院校的教学,科学出版社于20lO年3月组织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独立学院化学类核心课程立体化系列教材,旨在汇集全国独立院校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和成果,整合相关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一批能够不断传承和能经受市场考验的高质量、高水平精品教材及配套的优质教学资源,以提高我国独立学院本科教学整体水平,为独立学院的教学提供全面的出版服务。
教材改革必须淡化学术研究成分,在章节的编排上先易后难,既要低起点,又要有坡度、上水平,更要进一步强化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增加实例内容。如在编写紫外――见吸收光谱法章节的时候,可以用尽量容易理解的语言编写基本原理和仪器构成方面的知识,侧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应用实例(用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植物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独立学院化学课程系列统编教材的面世将指日可待。
二 优化教学内容
在实施教学前,要根据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特点、学生的知识结构现状,对现有的、非独立学院专用的教材做出适当的取舍,节选出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同时,将最新发展的仪器、仪器分析方法及其新观点融入教学,以跟上时展的步伐。
就我系采用的教材(刘约权主编的《现代仪器分析(第二版)》)而言,总共有18章,教学要求是在一个学期内用34学时教完。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有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把18章节分成了三大模块:光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和分离分析法。本专业的仪器分析一般很少涉及电化学分析法,所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光分析法和分离分析法,而将电化学分析法中的大部分内容作为自学内容,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得本课程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顺利完成、重点突出,还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一些相对比较容易理解的概念一带而过,将对于后续课程还将用到的知识重点讲授,改变面面俱到、根据教材内容平均分配学时的教学模式。例如在绪论中1.4仪器分析方法的主要评价指标中的标准曲线的绘制、灵敏度、检出限的相关知识在以后的任何一种仪器分析方法都会涉及到的内容作为重点内容。课堂讲授重点突出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与相关专业的知识相结合。例如:通过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的学习,结合各种化学污染与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学生不但能了解和掌握有关仪器分析的基本理论,还能正确选择合适的仪器分析方法来测定一些指标,从而对环境污染程度进行评定,为进一步的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依据,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反战绿色化学,清洁生产等新的科技理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 改进教学方法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源泉和动力。仪器分析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学生而言具有相当的难度。授课教师应该运用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在课程教学进行过程中,教师教学应在“教”(理论)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导”(正确的学习方法)。尽管仪器分析课程各章内容相对独立、原理抽象、仪器结构复杂,但仍存在一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如原子荧光分析法的仪器部件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是一样的,可它的原理却是原子发射,教师采用引导学生进行方法对比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有效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能提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指导学生查阅文献撰写课程小论文,开辟学生课外读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辨证批判思维的能力,极大提高教学质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科学研究思维的培养。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教学的时候,特别是在每个章节结束的时候为学生们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帮助他们对知识进行有条理的记忆和掌握。在课余时间,在校园网上已经构建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上网自由选择学习,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通过“在线答疑”专栏,随时与教师进行互动的交流。
其次,利用多媒体的可视性强、界面优美、集文字动画视听于一体等优点,采用多媒体教学,动态地反应仪器的原理、检测步骤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火焰原子化器和石墨原子化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其实很简单,但是采用传统地教学方法,老师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很费劲地讲解,而学生还不是很理解。但是通过彩图和动画展示时,学生就能很快掌握其结构和工作原理,而且记忆深刻。此外,由于大部分独立学院的经费有限,同时考虑到仪器的使用率较低,因而没有购置《仪器分析》课程所涉及到的仪器,因而学生最多只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其他院校或监测机构进行参观。由于参观的学生较多且放置仪器的空间有限,通常没法看清楚演示实验的全过程。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可以将仪器分析的实例通过视频拍摄下来,使学生能看清具体实验过程,弄懂实验基本原理和操作,调动学生积极性。
最后,可将“科研”和“教学”融为―体。作为独立学院的教师来说,可能参与一个大课题比较难,但是科研意识却不能忘记,它应该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因而,我们结合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的需求,注重选择应用式例题及开展福建省(学院)大
学生创新性实验(近年来,我系教师一共获得了5项省级的和1项院级的创新实验项目),从而适当进行基础知识的延伸和锻炼,使学生可以掌握科学研究和创新性思维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开展,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有助于培养综合型的人才。
四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教与学是双向交流的活动。教学的主客体分别是学生与教师,二者之间的情感交流至关重要。仪器分析课内容博大、层次精深、抽象难懂,学生学习觉得十分的枯燥乏味,教师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应注入真情实感,与学生进行知识和情感的交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如学生上课睡觉、讲话等违纪的情况,老师在处理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尽量用机智、委婉和鼓励的方法来引导、感化和纠正学生,从而让他们能感受到被尊重、被体谅,从而自愿地纠正自己的行为。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经常鼓励和激励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解决疑惑,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共同探讨有益的教学方法。从而获得学生的信赖,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有爱心,对学生们倾注全部的爱,与学生们多交流,多留意,从而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然后运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
教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直接实施者。高水平教学的提供和成功的人才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为了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的素质,首先,青年教师随堂听老教师的课,并积极参与教学观摩活动;其次,多参加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教学研究研讨会和进修班(如“精品课程培训”)等,使得同领域的教师间能针对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发生思维的碰撞,使自己能博采众长、开阔视野。在专家们的点拨下解决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困惑,并总结经验。此外,社会发展迅速,教师应合理安排时间,不断充电,以不断更新知识,从而尽早形成一支高水平、重职责、有爱心的教师队伍。
仪器分析课程所涉及的仪器分析方法种类很多,新仪器、新技术不断涌现,因而,应该结合独立学院的特点,通过选择合适教材、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仪器分析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约权现代仪器分析(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2]崔淑敏,宋美荣,仪器分析教学的一些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46-248
[3]韦寿莲,《仪器分析》教学改革初探明,肇庆学院学报,2003,24(5):78-81
[4]尚永辉,岳立志,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的思考[J],食品工程,2009(1):11―14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患者;就诊特点;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启示
一、关注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1、关注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护理是顺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现如今,我国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改革开放水平也在不断地完善进步,因此我国对医疗卫生建设的重视程度愈来愈强。怎样可以合理利用一切社会资源的积极性,怎样可以很好地完善我国的医疗建设,怎样可以更好的让患者享受医疗福利,这些都已经成为我们在社会建设过程要着重注意的主要方面了。而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是目前我国比重较值得关注的一项管理制度,心血管内科患者是在整个病患中最为脆弱的群体,所以,心血管内科室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责任最为重大。护理人员要在医疗改革的大环境下,完善自己的护理水平,提高自己的护理能力,这是顺应新改的表现,也是响应新改的要求。所以说关注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是顺应我国改革开放需要的。
2、重视急症室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就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我国的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国际竞争在不断地加强。但与此同时,我国居民对于医疗建设的需求是越来越高,人民希望在医疗救助上的到最为好的救护措施。急症室是一个记者患者最有紧迫感的地方,这里的医护人员的一个简单的救助就会影响到患者生命是否可以延续下去。面对如此重要的职业,我国各个医院的急症室是医护人员的要求管理就显得非常严格。从国情出发,我国必须加强对急症室医护人员人力资源管理,因为,重视急症室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二、心血管内科病人的心理特点
1. 焦躁、焦虑
心血管内科科面临的绝大多数的病人都是那些具有突发性疾病的患者,例如急性的心肌梗死、脑出血、急性的胰腺炎和周期性麻痹病人等,由于这些患者的起病是突发性的,而且一般病势比较凶险,躯体症状一般会出现身体发热、呼吸困难和身体疼痛现象,并且这些现象都是比较明显的,而且大多数病人对自己疾病的病因、转归都是不明确的,因而会产生焦急的心理,病人就希望可以尽快得到诊治;还有一些病人是由于遭遇意外事件:例如车祸、溺水、火灾等,此时的病人会瞬间丧失自己的心理应付机制,但却带有有强烈的求生欲望,渴望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
2. 紧张、恐惧
由于患者是突然遭受意外、伤害或病情急剧恶化等原因而前来就诊,心血管内科患者在此时缺乏充足的思想准备,再加上大多数病人对疾病缺少基本的了解,对所患有的病症后果无法进行合理的预测,此外患者对医院环境、抢救措施和各种操作技术都很陌生,因此很多患者常常会表现出精神紧张和恐惧不安的心理。例如大多数患有外伤的病人对出血、创伤或是医疗手术器械会出现本能的恐惧感心理,那些多发心脑血管类疾病的中老年人,他们会认为自己的病情很严重,随时可能会死,因此他们的精神极度紧张,求生的欲望就导致心理恐惧感油然而生。
3. 急躁易怒
心血管内科病人由于病情处于急、危、重这三种情况交织的情况下,因此患者的心理上就会难以承受, 自制的能力开始下降,容易产生急躁的心理,这类患者在就医时就会出现稍有不顺,就怨声四起的,并且脾气暴躁,甚至对外界还会采取攻击的态度。例如酗酒的病人会失去理智,还会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有的还伴有外伤,他们会不待医生简要了解受伤过程和部位就会大怒,误认为医生没有及时对他们进行处置,或这会认为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不好,就出现暴躁的行为,甚至会出现有辱骂、殴打医护人员的过激行为;还有些患者因考虑到药费、治疗费与自身经济实力的矛盾,往往会认为收费过高,或因就诊过程中医疗程序的繁琐、不合理导致心烦,或因划价、交费等服务不热情而“积怨在心”,在这种情况下,心血管内科护士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病人的过激言行。
4. 悲观绝望
对于处于悲观绝望这类患者最常见的是服毒病人和一些患有慢性病的病人,他们由于对生活失去希望及对疾病处于绝望的状态,从而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也有一些患者因车祸、工伤等致残或突然失去亲友,受到过度的意外打击而处于不敢或不愿意接受现实的状态,因而产生悲观绝望心理;还有些年轻患者,富于理想,但学习、工作、前途、谈情说爱、婚姻不如意时,瞬间发生绝望轻生行为。这类病人常表现为表情淡漠、情绪极度低落、沉默寡言、对周围的刺激无反应、不愿别人打扰。
三、对于患者患有的心理疾病的护理对策
罪恶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也是很多患者都会患有的一种情绪症状,在医护人员发现患者有患有罪恶感的迹象时要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与家属一起来治疗患者的这一心理疾病,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其自尊心。与患者多进行交流还会降低患者的孤独感,对治疗患者的疾病有很大的益处。
三、总结
急症室患者是所有患者群中最为脆弱的群体,他们的生命只在一瞬间,如何给与这类患者最为有效的救治方式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一步,对于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护理是重要的。但如何找寻高素质,高质量的医护人员,使急症患者的死亡率降到最低,这就需要一个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制度的管理下,挑选出最适合急症室工作的护理人员。提高心血管内科室的工作效率,保障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完善我国的医疗制度,提高我国医疗护理水平,使我国医疗建设得到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1]郑碧霞,黎小群,胡利群,等;根据心血管内科患者就诊量分布特点配置护理人力资源的探讨[J];护理管理杂志;2007
[2]刘瑛,包春雷;社区护理[M];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张红霞,赖金云,程来芳,等;护理人力资源短缺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护理研究;2004
关键词:岗位需求;职业院校;《企业管理》
引言:《企业管理》课程,是一门通过让学生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及科学的管理方法,树立经济观念和管理观念,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实际的课程。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掌握《企业管理》课程的核心理念,对于更好的了解企业的管理活动、提高就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和企业管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重要一环。企业成为决定国家整个肌体是否强健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是由一群拥有共同目标的人构成的集体,为了更有效率、顺利的达成组织目标,需要协调各项管理活动,因此企业管理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岗位需求驱动下的职业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
从现如今职业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实践来看,大部分院校都是重讲授轻模拟,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主导课堂,学生学习效率比较低。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学与岗位需求没有紧密结合,没有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今后的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面对新时期更加复杂的就业环境,在《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更要坚定不移地尊重社会需求,尊重企业需求,以学科自身培养方向和岗位需求双重作用来培养学生,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为企业发展、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充分调研企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设置体系。
社会在发展,生产力在不断提高,企业也必然会随之在管理理念、技术特点、设备管理等方面有所变化,即使是同一个岗位,对于工作人员的需求也会随着时代变化、企业发展而变化。以档案管理岗位为例,以前档案管理岗位只需要工作人员足够心细,能搜集管理档案就好,对于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没有特别高的要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管理进入信息化时代,很多档案已经由原来的纸质变成数字化的,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备更高的计算机软件、硬件管理能力。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就要充分地考虑这种社会和科技发展给岗位管理带来的变化,也要因此而调整用人需求。或者说,现代企业管理,实际上是对人和物的管理,尤其是要侧重对人和产品质量的管理,这才是提高投入和产出比的关键。因此,应将“人力资源管理”和“现代企业生产与质量管理”等相关内容作为重点讲解内容,做到保证知识结构的连续性和学科体系完整性的同时,从中挑选所需的知识,删除那些过深过难的内容,及时把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新知识、新模式等吸纳到教学内容中来,尽力组建最佳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查企业对不同岗位的需求情况,然后根据这些需求,有选择地调整课程内容,使之更好地适合现在企业的需求。
2.强化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在《企业管理》课程的学习中,除了强调学习理论外,还要突出情景的运用,即通过社会实践来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场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学校应该着力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并通过实习实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每个岗位的需求,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欠缺。在这方面,一些院校采用了“工学结合”模式,并基于“工学结合”模式进行了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设计,围绕企业创业和企业管理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制定了本门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比如,河北某中等专业学校为了促进学生对企业管理课程的认识,在学生学习期间根据相关专业把学生派往长城汽车公司、玉兰香酒店、庞大汽贸公司、保定肉联厂、天威集团等地观摩,观摩的同时穿插各章节内容的学习。该校还于学习结束后利用假期,集中开展顶岗实习和教学实习活动,使学生深入到企业管理的一线。一方面观察学习,另一方面直接参与力所能及的管理工作,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另外,这样的实习方式还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企业管理课程的核心价值,更加清楚明白自己学习的知识与实践还有哪些差距,从而在学习时更加有针对性。
3.不断转变培养观念,逐步推广弹性订单培养模式。
岗位需求驱动下的培养模式,其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这就要求学校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培养。订单培养,是目前岗位需求驱动下应用比较成功的培养模式。对此,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具体来说,岗位需求驱动下的订单培养模式,客观上要求职业院校的课程框架结构具有一定的弹性。要求从传统的刚性化运行机制向现代的柔性化运行机制转变。这就要求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有建设性的培养思路,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发展。对于企业管理课程来说,教师也要先了解学生的差别进而开展培养。比如,有的学生理解力比较差,对于很多过于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的效果不好,而有的学习则是瞬时记忆比较好;有的学生可能是对管理理论体系比较熟悉,而对于有些学生可能是更善于实践。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业务能力。学生学到了知识,等到参加工作后,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三、结束语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既是职业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职业教育工作的落脚点。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首先体现在办学方向上。职业教育的声誉和生命力,归根结底是看其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看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是否能够真正践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宗旨。因此,对于《企业管理》课程来说,更是要贴近企业需求,不断地调整授课内容,转变授课思路,让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增强实践能力,还能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这样才能愈发地展现《企业管理》课程的魅力,把《企业管理》课程更好地融入到职业院校学生个人发展中去。
参考文献:
[1]李洋;浅谈企业管理课的教学方法[J];现代交际;2012年1期。
员工是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方之一。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型企业是企业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是实现高绩效表现、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有力保证。创建健康型企业,必须建立和保持和谐的员工关系,推行员工多元包容的企业文化,并且能够有效缓解、减轻员工的职场压力,为员工提供灵活人性化的工作制度。
创建健康型企业是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
金融危机来临时,裁减员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成为企业应对危机的主要手段。但是裁员手段很短视,带来的后遗症显而易见。裁员的副作用,除了使企业在危机之后将面临重新吸引人才的困难以外,裁员还将对被裁员工和留存员工的心理、士气和企业文化产生不良影响。员工普遍产生不安全感、恐惧感、挫折感,甚至不公平感和被出卖感,继而产生悲伤、压抑乃至怨恨情绪。研究表明,公司每裁减1%的员工,就会遭遇比平时高出5.2%的员工流失率,相对于不裁员的公司,裁员的公司裁得越多、离职的也越多。裁员使员工遭受心理创伤,使企业文化承受激荡,导致员工对企业的信任与忠诚危机。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SHRM)2010年10月的研究报告表明:79%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认为金融危机给员工士气带来了负面乃至极其负面的影响。其后果是,不仅企业在人才数量的供给方面出现了问题,企业的竞争力和业绩表现也被减弱。
许多有识之士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保证人才供给、重塑雇主品牌的人力资源战略性指导思想。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之后,国际上优秀企业普遍采取了两大人力资源战略举措,一是培养内部的人才竞争力,保证企业拥有绵延不断的人才供给;二是重塑雇主品牌,建立健康的员工关系。原SHRM理事会主席、原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Libby Sartain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最根本也是至高无上的宗旨即是,保证企业能够有充足的人才资源以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哈佛商学院Michael Beer博士认为,雇主品牌与企业产品、服务品牌同样重要,需要努力创建和维护,才能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经营战略一致,保证企业成为高承诺、高绩效(high commitment and high performance HCHP)企业。
创建健康型企业必须建立员工多元文化
员工关系的范畴不仅包括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也包括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它贯穿和体现在企业员工的录用、配置、激励、培养、终止劳动关系等一切雇佣劳动过程之中。什么样的员工关系决定企业内员工产生什么样的工作行为表现、企业获得什么样的业绩成果,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健康与可持续状况。
良好的员工关系需要一个包容和谐的员工多元化文化。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sHRM)对员工多元化文化的定义是:“尊重员工在个性、年龄、种族、性别、宗教、教育、社会经济、工作方式等方面以及其他职场维度上的差异性、具有包容性的企业文化”。
多元化的企业文化能够让员工感受到如大家庭般的人情温暖和互助精神。员工在正确认识到自身与别人的自然差异的同时,能够更多地看到他人的优势和优点,能够尊重人才的差异性。员工多元化文化如海纳百川,能够实现团队凝聚力、发挥团队的整体优势,使创新能力能够在尊重个性、尊重特长的多元文化氛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美国,由于企业解决种族和性别歧视而引起的诉讼案件使得全美国每年损失平均达一亿美元,这其中还不包括律师费用和时间成本。践行员工多元化的企业文化,将有助干提高尊重不同背景员工的意识、杜绝歧视员工现象,提高企业防范和规避劳动法律风险的能力,降低法律成本,提升企业的公共形象。
当前我国企业推行员工多元化文化存在着几大问题。首先是对于多元化的狭隘理解。由于员工多元化概念源自于美国,许多企业经营管理者认为此概念仅仅适用于移民数量大、种族多元的大熔炉般的美国。事实上,员工多元化的概念早已超越了最初的定义,已经扩展到员工拥有不同的教育背景、社会网络、工作经验等非自然属性的特征。新世纪的员工队伍拥有多样化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知识技能、思维模式以及不同的性别、年龄、籍贯、国籍等。要建立员工多元化的企业文化,必须从根本上尊重每一个员工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特性,认识到每一个员工的价值,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的能动性,进而发挥多元群体的聚合能量。
第二个问题是对产生员工多元化的现实环境认识不足、分析不到位。目前我国劳动力队伍结构呈现出新的特征,员工队伍的多元状况存在几个特点。一是多个年龄段的员工在职场上并肩工作。“80后”、“90后”成为职场生力军的同时,他们前辈的实际退休年龄却延后了。每一个年龄段的员工具有他们独特的世界观、择业观念、工作态度和工作习惯。同上辈相比,年轻一代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受到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影响,受到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和社交媒介的影响,受到加速的全球化进程的影响。有调查表明,他们在择业时,更加看重工作生活平衡,愿意在工作的同时享受生活,而不是等到退休之后。他们看重对于工作的自主与主宰程度,不愿意受等级森严的管理体系的束缚。他们看重随时(包括上班时)与其社会群体保持联系(比如通过QQ和手机)、看重工作设备和环境的现代化程度等。
二是城市劳动力(城市工)和农村劳动力(农民工)在职场上并肩工作劳动。当前社会对农民工的生存状况、社会待遇、就业雇佣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是非常积极与关键的一方面。企业对帮助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人群,具有其他机构不可替代的条件。这不仅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企业建立包容多元企业文化的必要内容和良机。企业如今面临许多实际课题,诸如如何加强城市工与农民工之间的沟通,无论是工作时还是在业余时间;如何建立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支持;如何对这两个群体之间的隐性或凸显的矛盾进行预测、预防和处理;如何让农民工感受到与城市工的平等对待,避免被边缘化的感受等。企业在这些方面将大有可为。
三是中国员工与外籍员工在职场上并肩工作劳动。可以说,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将是来自全球任何地方的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前来中国工作的外籍员工不计其数,多是在外资企业工作。此外,中国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发展的进程中,已经开始面临如何管理在海外聘用的几十万外籍员工、如何让中外员工相互融合的现实问题。
当前企业推行员工多元化文化存在的第三大问题是大多数企业在具体实施方面还缺乏经验。比如,需要企业树 立员工多元并存和发展的理念,在企业经营者和员工队伍中培养推崇员工多元化的全球化思维,即培养在全球化的挑战面前如何思考问题、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不以狭隘单一的立场出发,而是以包容的心态与其他来自世界各地的,能够与自己文化、教育等背景迥异的员工共处。在将员工多元化视为创建健康型企业整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进行整合方面,在团队培养、团队管理和发挥团队的聚合力方面,许多企业尚缺乏有效的培训手段和管理工具,尚未制定具体政策和制度。可以预见,推行员工多元文化,创建健康型企业,发展空间还很巨大。
创建健康型企业必须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
健康型企业不仅力争创造上佳的财务业绩,更要关注员工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营造一个健康的工作环境。
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并不仅仅关乎员工自己的事情。在美国,同工作压力相关的心理疾病、酒精成瘾等行为健康问题所引起的雇员误工,每年给企业带来损失共约2.17亿美元,非直接的损失估计达千亿美元。压力研究表明,54%员工缺勤是由于员工承受职业压力引起的。研究还表明,工作满意度低的员工其心理健康程度也低。
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员工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职场压力,他们关心社会经济的起伏跌宕,关注就业整体形势,担心职业前途多舛。影响员工关系的企业行为往往会激发员工的一系列心理分析活动,分析对自身有何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进而决定提供怎样的工作行为乃至考虑去留问题。吸引和留住员工的动力不再只是高额薪水、奖金和漂亮的职位名称,当代的多元化员工队伍更加注重企业能否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能否平衡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关系。
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一直在加强提高员工健康水平的工作。改变员工的生活和工作行为习惯,使之更有利于生理和心理健康,是这些企业的工作重点之一。他们考虑如何减少个人行为中包括作息、锻炼、饮食、婴儿哺乳等方面的健康风险因素,从而降低企业和员工的健康医疗费用,降低误工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他们实施了专门的员工健康项目,普及医疗健康保险的知识,开展面对面行为健康咨询,协助疾病预防;提供员工援助项目(EAP),设立援助热线,让员工有机会倾诉心声、排解郁闷、寻求健康答案等。他们还提供时间管理、自信行为、大脑及身体放松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提高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减少心理压力,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许多企业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例如美国普渡大学2004年共支出130万美元用于员工的抑郁症防治。
企业还应当关注缓解职场压力的各种个性需求,有针对性地帮助员工。并非只有流水线上的员工才能感受到工作枯燥的压力,知识型、技术型和在管理岗位上的员工也会感受到工作的巨大压力,区别可能是内容和形式不同而已。美国思想家Dan Pink认为,知识型、技术型和在管理岗位上的员工更关注的是如何在工作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自和决定权,从事的工作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够直接或间接对社会产生贡献和影响。企业从这些方面考虑并采取措施,可以帮助员工减轻工作压力。
解决职场压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工作生活平衡(work/iffe balance)。国际律师协会(IBA)2011年2月的对全球200多家跨国公司进行的调研结果表明,未来--10年里,加速的全球化进程和劳动就业的法制化是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面对的首要十大问题之一,而员工的工作平衡问题位列十大问题之第二位。所谓工作生活平衡,即是让员工在敬业工作的同时,能够兼顾家庭和个人的最佳生活状态,从而能够可持续地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谈到工作生活平衡,通常人们误以为只要为员工提供更多的休息娱乐时间足矣。其实,工作生活平衡的关键是要有效地掌控员工在什么时候工作、在什么地方以及如何工作。灵活的工作方式将是工作生活平衡领域的+极其重要的突破口。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仔细分析员工的生理、心理、职业发展、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需求,建立更为灵活的工作制度则是必然的趋势。目前,在跨国企业内,最为普遍的工作生活平衡项目是员工的远程距离办公(telecommutillg)。更多公司也开始容许员工在工作岗位上哺乳婴儿、照看幼儿、为员工提供健身场地、员工灵活决定上下班时间等。美国一些高科技公司已不再严格规定员工享受年假的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