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开放经济与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信息分析 经济管理方式 转变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一、信息公开的内涵及对市场定价的影响
(一)信息公开的内涵。
信息公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以及规章授权和委托的组织,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主动将信息向社会公众或依申请而向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公开。
(二)信息公开对市场定价的影响。
信息公开对市场定价具有促进作用,增加了公平、提高效率。相反,不公开信息会导致信息不完全问题。其中众所周知的是信息不对称,即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具有更多的有关经济信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不对称信息可能导致人问题,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因而信息公开对社会的公平、公正和效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二、我国信息公开制度的现状
(一)对信息公开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
中国的制度特色决定了其自身在信息公开上面有所保留。有人认为推行政务公开仅仅是为了解决群众关心的一些具体问题,只要群众满意就可以,不管政务公开本身如何搞,这种看法导致实践中对信息公开缺少系统规划和安排;有人把公开和社会稳定对立起来,认为信息公开会影响稳定;有人认为信息公开会提高政府运营成本;更有甚者对群众接受信息公开的能力持怀疑态度,以目前我国不具备信息公开的条件为由反对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
(二)对信息公开活动缺少系统的制度安排。
虽然信息公开活动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地推行,但总体看来仍然停留在政策指导下的实验阶段,缺少系统的制度安排。各地的做法五花八门,在政务公开的范围、内容和形式等诸方面表现出随意性和零散性,各种措施之间不能配套,缺少内在的联系,这些都造成信息公开难以成为稳定的机关工作方式延续下去。
(三)信息公开的主体不够广泛。
纵向看,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实行信息公开的过程中,对基层机关的注意力比较多,政务公开的主体主要集中在乡镇级和县市级的政府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和省、部级机关的信息公开的范围没有基层机关广泛。横向看,信息公开的主体主要限于各级政府机关,党委、人大、政协、司法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尚未涉及。
三、信息公开与我国经济管理方式转变的关系
政府的经济职能有四部分:制定法律法规并监督执行的职能,制定宏观经济稳定发展政策的职能,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的职能以及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的职能。其中其中后两项都要求政府必须培育一个竞争的市场条件。
(一)政府经济管理观念的转变。
政府要从计划经济的观念转为市场经济的观念。在计划经济下,政府是整个经济的运转中心,是经济总调度,经济的主体,企业只是实现计划的工具,是被动的被政府调度。在信息公开的不断完善和要求之下,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是经济运转的中心,政府要为企业服务,要成为企业的服务者。政府通过提供公共信息,公共服务来规范社会。要做到公共信息的及时披露,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二)政府经济管理权限的转变。
政府要从无限权力向有限权力转变,从全能政府向有效能政府转变。之前的政府是无所不能,几乎涉及所有行业。经常出现“管的过多,管的过死;该政府管的没管好,不该政府管的乱插手”现象,解决政府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越位”与“缺位”并存现象。明确划分政府的角色定位问题,政府是“掌舵”而不是 “划桨”,政府是“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政府是 “公仆”而不是主人。建立有限权力的政府,避免无限权力的政府,建立效能政府,避免全能政府。
(三)政府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
政府要从注重单一行政管理向注重经济、法律、行政等综合管理,要从权力向权威转变。政府要善用综合手段进行管理,协调经济发展。从对经济个体的直接干预和经营转为间接调控,从管理个体转为调控总量,避免政府陷于直接的事务性管理之中,影响政府对整个经济的调控能力。同时,政府还要规范权力的行使,
法行政,割断权力行使与自身利益的联系,维护政府权威。
虽然我国信息公开制度起步比世界发达国家晚,但是我坚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型,体质的不断完善。我们一定能够建立一个各方面完善的市场机制,一个合格的 “仲裁”政府体系。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安增军. 浅谈“市场定价法”. 福建论坛(社会经济版),1986(01), 27-28.
[2]吴忠群,任志宏。试论影响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基本因素. 海南大学学报,2003(01),59.
关键词: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管理;低碳经济理念;开展方式;成效
中图分类号:F57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02
目前我国城市地区公共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迅速,它也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步伐。但从整体来看目前城市市辖区内公共交通模式略显单一,且配置不够灵活,许多公交运输路线非直线系数过大,甚至已经超过了《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相关规定。这不仅不能为公共交通运输管理节约成本,也不符合城市交通节能减排要求。因此,城市中公共交通运输行业在碳排放率方面通常无法达到合格标准,它也违背了低碳经济理念指导下的交通运输管理原则。
一、关于低碳经济及其在城市交通运输领域发展现状
所谓低碳(low carbon)就是指在较低水平的温室气体排放,因为碳是造成全球气候问题的主要罪魁祸首,尤其是化石能源燃烧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这一点在《京都议定书》中也有所提及。包括二氧化碳、氧化亚氮、全氟化碳、甲烷、氢氟碳化物等等都是比较典型的温室气体,对人类生存环境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继《京都议定书》以后的2003年,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也了《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这其中“低碳经济”成为人类新词汇,它随后被拓展到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乃至低碳生活范畴中,成为了一类经济形态的专有名词。客观讲,低碳经济的核心基础就是要基于能源技术与减排技术来构建低碳产业结构和相关技术体系,实现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所以我国国务院也在十二五以后颁布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这一纲领性文件,希望以此来明确我国未来城市社会的发展方向,即走低碳转型路线,应对由于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排放所带来的环境威胁,实现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满足城市建设内在需求。
如表1,我国在实施城市低碳化建设以后,其中城市工业与生活从2006~2016年在低碳经济环保建设方面有了较大改善,节能降耗减排工作也已经在城市中建立了相关目标责任制度,包括配套的《节能降耗实施方案》。在生活方面,城市公共交通运输行业实施低碳经济规划所带来的作用结果不容忽视,为了进一步了解低碳经济理念指导下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开展方式,下文也将就该策略做出逐一解析[1]。
二、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的低碳经济化发展策略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运输行业领域若想走低碳经济化发展路线,就必须从政府导向、决策规划和理念优化更新3方面来讨论相关问题。
(一)强化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的政府导向作用
城市公共交通运输行业领域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首先要政府带头,全面强化公共交通的政府导向,发挥政府应有职能,充分凸显市场安排机制并突出其主导公共交通运输的公益性,促进行业多元化发展手段。
首先,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应该主导公交运输行业,以公共财产投入作为主力保障,为公众出行提供更人性化、绿色化的公交服务项目。一般来说,将公交运输中的线路运营管理工作交由民营企业来做其经营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且灵活性较大,能够解决目前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现状所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再一方面,政府要利用好媒体,导向媒体舆论方向,基于公交运输管理工作提出节能减排宣传口号,并借此机会组织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呼吁行业领域要做到“节能减排”,同时希望市民能够拥有“公共出行”的生活理念,以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为核心,在日常生活I域中就形成人们低碳生活的基本习惯。
(二)强化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的决策规划
对城市公共交通运输决策规划的强化也要走低碳经济理念指导路线,具体来讲要实现以下3点内容。
第一,要发挥城市高铁运输能力,不断推进换乘枢纽的建设规模。高铁目前能最大程度发挥城市公交的运输功能,而且它运输效率高且节能环保,为此,城市交通运输管理局应该结合城市高铁客流实际状况,制定专门的运输方案,并对接高铁项目安排城市短线公交项目,实现常规定期运营,保证城市公交运营不间断。为此,城市公交运输线路也会作出适当路线延长,在满足城市市民出行需求的同时也最大限度节约城市公交运输资源,为低碳经济建设路线做好基础铺垫。
第二,要强化城市的自行车管理建设工作,我国是“自行车大国”,但自进入21世纪国民经济水平提升,城市交通运营体系愈加复杂以后,自行车在城市中就逐渐销声匿迹。在这种背景下,城市应该基于低碳经济环保角度来对城市中各个网点开展自行车租用和归还服务,鼓励和呼吁市民多使用自行车出行,这样一方面迎合了城市公交运输管理的低碳经济环保发展路线,一方面也能实现对城市交通拥挤压力的有效缓解,做到公交运输系统与城市自行车运营体系的无缝连接,也大幅度减少了市民出行的公共交通换乘时间。为城市构建自行车管理建设体系,也是希望恢复自行车在城市中的交通地位,并与公交运输管理体系形成联动,以自行车专项活动作为契机来大力推广和宣传自行车出行在低碳环保方面的优势之处,让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低碳生活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第三,要构建城市内的清洁能源公交运输管理体系,加大对它的资金补贴力度,可以考虑在公交运输管理行业推广应用LNG天然气项目,并将其作为城市生态交通的示范项目。目前,某城市就采用了LNG天然气公交车计划,其中全市60%的车辆全为天然气公交车。另外,该城市还建立了60m3储罐形式的LNG公交车辆加气装置,确保清洁能源型公交车比例能够不断增加,实现以“绿色公交车”为中枢系统的城市公交运输管理环保体系。按照该城市在2016年全年的运营效率,其全年所有公交车辆在运输总消耗方面节省标准油1600吨,减排10000吨二氧化碳,应用效果相当良好[2]。
(三)强化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的理念优化更新
城市公交运输管理体系应该时刻做到理念优化更新,迎合时展需求来大力推广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确保相应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与及时性,间接促进低碳化经济理念的有效延展。例如国内目前某些城市已经开始引入科学化信息管理系统,发展ITS(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智能运输系统,以此来提高对城市交通运输的全面掌控和优势资源综合利用,该技术系统通过数据通讯传输、电子传感、电子控制计算机处理技术来全面整合交通运输管理体系,构建了全方位实时准确定位的综合运输及管理体系,不但能够做到第一时间采集车辆运行运输信息,也能跟踪城市各个路段交通信息动态,间接缓解公交运输系统交通压力,从某种程度讲,这种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与道路监控系统综合技术也为城市公交运输管理走低碳经济发展路线奠定了一定技术基础,真正做到了对城市绿色环保建设理念的优化与更新[3]。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理念指导背景下,我国城市公交运输管理工作应该做到与时俱进、查缺补漏,走全面化发展路线,有效解决公交运输管理工作在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实现真正的低碳运输和绿色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苍劲.小议低碳经济下的交通运输管理措施--以秦皇岛市区为例[J].山东工业技术,2014(10):130-130.
[2]冯乘龙,栾斯麒,王钺淞,等.低碳经济下公共交通车辆运输管理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6(23):62-63.
关键词: 开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当人们还没有从十年前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的噩梦中完全解脱出来的时候,又陷入了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引发的一场规模更大、影响更深远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漩涡,如何才能对金融风险进行准确的预警再次成为近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最关心的话题。正在快速融入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我国,当然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因此,构建一个完善的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的内涵
关于“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的内涵目前更没有统一的界定,笔者认为“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应该是政府应对金融风险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系统( 包含了内部组成关系) 。具体来说它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组织结构及人员配备,包括统一的应急指挥平台、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先进的预测设备等要素;二是有一个符合国情的全面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三是预警结果付诸实施的各项配套措施与制度安排,包括信息披露规则、职业道德水平、管理机制、各种应对措施、相关配套立法等。总体来说,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的最终目标是主管部门与各有关职能部门之间保持科学、合理、畅顺的相互关系,能对金融风险及时准确地进行预测,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各相应工作部门就能够各就各位,自觉履行各自职责,协同配合,从而能够高质高效地化解和应对面临的金融风险,从而实现防止金融风险向金融危机转化的目标。
二、我国现行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缺陷
1、金融风险预警的组织机构不健全,经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风险预警的基础工作难以开展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组织或者机构对金融风险预警进行系统的监测、协调和研究,尚未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机制。预警机制的建立涉及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机构以及政府相关的经济综合部门如发改委、财政、物价、统计等部门,但是缺乏一个将这些部门的信息进行收集处理的机构。同时,由于职能的不同,人民银行、各监管机构以及政府综合经济部门之间的信息渠道也不够畅通,没有建立起信息共享机制。因此,在既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和机构来进行协调,又没有金融风险预警信息共享机制的背景下,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等工作的开展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也就谈不上对金融风险进行准确的早期系统的预警了。
2、缺乏一个全面覆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预警指标体系
引起金融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可能有来自于商业银行系统,也有可能来自于股市;既有可能来自于债务危机,也有可能来自于外国金融危机的冲击等,虽然各部门均建立有符合本行业特点的预警指标体系,但是,有可能会出现从各部门看来影响和冲击不大,整体影响却比较大的情况,如果有一个全面覆盖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那么对金融风险做出的预警可能就会更为准确。
国内已经有不少学者对预警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研究,其一是唐旭等,他们通过对预警方法、指标、模型、制度安排与管理信息系统几个方面的综合研究,提出了建立中国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构架,该架构应该说是比较完整和全面的,但是有些指标的数据在我国目前还难以获得,要利用这个指标体系对金融风险进行预警难度极大;另外一个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陈守东、杨莹和马辉等,他们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宏观经济、金融市场、泡沫风险三个角度选择16个指标作为度量金融风险的原始指标,通过因子分析得到反映宏观经济风险、金融市场风险和企业融资风险的三个公共因子,但是该指标体系的不足之处是指标偏少,预警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建立一个全面覆盖的预警指标体系刻不容缓。
3、金融风险预警信息不够细致准确,反映不够灵敏
我国金融市场统计体系在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后,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市场统计指标体系。我国的金融监管信息体系主要侧重于对市场总体概况的描述和对市场运行若干重要方面的分类统计,对风险监测和预警的支持作用比较有限,远未达到《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所提出的“准确、有意义、及时且具有透明度”的标准,这严重制约了监管当局及时发现金融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
4、缺乏对资本流动的有效控制手段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近几年饱受游资冲击之苦,但是在对游资流动的控制上,效果不明显。自2003年开始,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大量国外投机资金通过非正规渠道进入我国,使得外汇储备的规模急剧扩张,同时,也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由于对国内信贷资金的流向监控不到位,导致大量资金进入股市和楼市,加剧了泡沫经济的风险。
5、缺乏相应金融风险预警的纠偏措施
目前,我国各部门应对金融风险的前期准备不足,只有当风险发生时,才会想到怎么去处理这些问题,这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和预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机会稍纵即逝,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建立有一套完整的金融风险纠偏措施,一旦出现问题立刻就有相应的应对策略。
三、构建我国全面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的构想
1、成立金融风险预警委员会,使得对金融风险的预警制度化和规范化
为加强金融风险预警的统一协调,建议成立金融风险预警委员会,专门负责金融体系风险预警等相关事宜。因为商业银行是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地,因此可考虑由人民银行或银监会牵头,成员组成可以考虑三个部分,其一是政府金融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主要是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发改委、统计局、海关等相关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业内人士与学者的提议,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计和不断完善相关的预警机制,对金融风险的预警工作进行实际操作;其二是金融业界人士,他们具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市场操作经验,他们每日都在市场工作,没有人比他们更熟悉市场实况,对金融市场的变化非常敏感;其三是具有专业知识的学者,他们一方面可以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另一方面还可以协助政府管理部门进行机制的设计。
2、构建全面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构建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目的是提高对金融风险预警的可操作性,有效预防潜在的金融风险向金融危机转化。一般来说,一个开放型国家的金融风险主要来自于宏观经济不健康、银行坏账累积、泡沫经济、外资冲击、债务危机等几个方面。
一个完善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既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又要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既要能对短期的金融风险进行预警,又要能够对中长期的风险进行预警,这里,笔者试图在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开放进程不断加快的特点,根据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设计基于全面开放条件下满足我国金融业健康运行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在选取反映金融风险的指标时,我们充分吸收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金融风险的特殊性和数据取得的可能性,遵循指标体系小而精的原则,从宏观经济环境、银行体系、泡沫风险、外部冲击风险以及债务风险等五个方面,选择了二十二项指标构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见表1。
3、构筑分层次的预警系统
除了设立金融风险预警委员会负责全国的总体金融风险预警外,还应该构筑分层次的预警系统,在此基础上,实行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次的预警系统所构成的垂直型监测预警,即由金融风险预警委员会负责的宏观预警系统,各大区人民银行、银监局及相关地方政府机构组成的区域性中观预警系统,由各市级人民银行、银监局、各地方性金融机构及相关地方政府机构等组成微观预警系统。这种垂直型系统符合我国现行的经济金融管理体制,操作起来较为方便。
具体说,宏观预警系统主要负责对全国金融系统的宏观监测预警,对中观和微观预警系统实行管理和领导,并及时接收来自中观层和微观层监测系统的各种信息,对其进行处理后将防范金融风险的各种决策和措施及时传输出去。中观预警系统是通过建立与金融风险预警委员会相衔接的区域性系统,具体负责本辖区金融体系运行状况的监测预警,接受宏观预警系统的领导和管理,对辖内中心城市各类金融机构实行监督控制和咨询服务,传递上级各种决策和措施。微观预警系统的职能是根据上级各部门的预警监管指令,加强对基层金融状况的早期预警,及时提供科学的预警信息。将三级预警系统构成网络体系、协调动作,实行垂直的风险监测预警。
4、建立反应灵敏、渠道畅通的预警信息系统
建议在现有的统计体系中逐步增加描述市场总体风险和金融机构风险的指标,一方面使得整个市场统计指标体系更加完整,另一方面也为风险监测和预警提供更有力的信息支持。应建立严格、完善的财务报表上报制度和完善的数据采集体系。制定严格的监管数据采集内容与格式、采集方式与方法、采集渠道,以及保证监管数据真实性的措施。金融机构所上报的资料,必须经过专业会计师或审计师的审计,如发现金融机构有蓄意拖延和弄虚作假行为,监管部门将给予其重罚。
5、广泛开展国民风险教育,培育风险意识,提高全体国民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金融市场充满了各种风险,尤其是在我国,金融市场还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新兴市场,各种交易制度、交易程序还极不规范,市场价格经常大起大落,波动性强,投机性强。因此,加强风险教育,培养理性投资行为,减少投资风险,将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提高和增强投资者的风险防范能力和承受能力。
6、加强对游资流动的监管,确保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系统,又依附于实体经济系统而存在,但是,游资的泛滥容易造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背离。例如,游资的进出会造成汇率波动,如果入境资本不能被经济系统吸收,则会转化为外汇储备,迫使国家扩大基础货币发行量,诱发通货膨胀。同样,虚拟经济系统中的风险,也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监控,防止大量投机资金通过各种地下渠道进入我国,冲击我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内资金尤其是信贷资金流向的监管,严格控制信贷资金盲目进入股市和楼市,防止形成泡沫经济。
7、对有问题金融机构建立快速预警纠偏机制
尽快完善与风险处置相关的配套政策,如对合并、重组关闭的金融机构制定减免法律诉讼费、财产过户费及税收优惠政策,为及时处置风险创造条件。对亏损较为严重、流动性非常差的金融机构,由中央银行暂时接管,通过注入资金、内部整顿,使内部问题解决后再令其重新开业。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和完善以资本充足率为主线的快速预警纠偏机制。
对于出现支付困难,但还没有到破产、需要重组或者关闭程度的金融机构,可以由中央银行直接提供低息贷款,以解决威胁银行安全的支付能力问题,或者由存款保险机构提供资金帮助出问题的金融机构度过难关,或者由规模较大的银行救助小银行。
近年来,中银信托、海南发展银行、广东国投等一些金融机构相继关闭或破产,我国问题金融机构的样本已增加,应有系统地分析不断出现的问题金融机构的财务资料,指出导致其发生问题的原因,以作为预警纠偏的样本。
8、加强金融领域里的国际合作,及时掌握国际金融市场的动向
为了争取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我国必须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组织的相关活动,使自己的利益在这些组织的规章和国际金融秩序中得到承认和保护。就我国而言,要加强与日、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性金融组织和机构的联系和协调工作,建立有效的相互沟通机制和对话机制,加强同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交流,关注国际投机资本的动向,监控任务必须落实到具体机构和组织。密切关注和跟踪观察世界各国正在发生的各种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科学评估各国的金融风险程度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严密监管国内金融机构在海外的分支机构的风险状况,严格监管国际金融风险输入我国的途径、方式和方法。一旦波及影响过大,就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把负面影响尽可能降到最小限度。
当然,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还要考虑我国的特殊情况: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金融秩序和金融危机防范与治理的一个要点是在国家内部加强金融规范,以确保更高的政策透明度和监督能力,并能凭借现代金融科技手段在关键之时及时采取校正措施,在关注加强防范国内金融风险的同时,必须更加注意防范外来风险。
本文是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开放条件下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0sk076zd)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唐旭.论建立中国金融危机预警系统[J].《经济学动态》.2002(6)
[2]陈守东、杨莹、马辉.中国金融风险预警研究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7)
[3]董小君.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J].《金融时报》.2004年11月16日
[4]步新.金融风险的成因与防范对策[J].《甘肃金融》.2000(4)
[5]董小君.美国金融预警制度及启示 [J].《国际金融研究》.2004(4)
摘 要 开放经济环境是当前中国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开放经济表现出资本国际流动、知识信息国际流动、人力资源国际流动及企业风险国际化等鲜明特点,上述特点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准确把握以上特点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说,开放经济为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前景更加广阔的空间。在开放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的盈利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拓宽。本文论述了开放经济对我国企业造成的重大影响,并提出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策略、企业战略性调整与改组策略、企业内在素质提升策略、企业科技能力创新策略、企业人才培养策略等基于开放经济的企业发展策略。
关键词 开放经济 企业 发展策略
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从相对较为封闭的形态逐步向世界开放的伟大历程。其中,中国加入WTO作为一次重大事件,进一步加快了我国市场的开放程度。在度过了入世的缓冲期之后,从理论上说,我国的市场已经是完全开放的。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之下,我国企业将如何进行运营?大量学者对此进行了专业研究,阐述了各自的见解。但是,通过整理这些研究文献,笔者发现,对开放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策略并无明确的阐释,而在国外的文献中,因为国外市场长期以来一直处在开放经济下,因而这些文献只是将开放经济作为不言自明的大前提,而并没有对其详细加以讨论。因而,笔者通过散见于已有文献中的部分观点,结合自己的思考,对此进行了探究。
一、开放经济对我国企业造成的重大影响
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框架。市场经济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开放型经济,它使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能够流动起来,并在价格信号的指导之下能够更加富有效率地得到利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当前企业已经逐步形成了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从而逐步培养起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市场环境,还远远难以和加入WTO之后所面对的市场环境进行相提并论。加入世贸组织就意味着我国经济将变得全面开放,我国企业将面临着截然不同的竞争环境与竞争方式。全面开放经济对我国企业所带来的影响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国内市场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一是会使关税得到大幅度的降低,外国商品会大量地涌入,从而挤占国内市场。二是将会有更多的外国企业与跨国公司进驻到中国。这些企业不但有先进的经营管理水平与一流的技术装备,而且还将吸引到大量熟悉中国市场与国情的当地人才加盟其中。所以,以往我国企业所拥有的,比如对本国消费者的需求、政策法规、人文历史和人际关系等了解而带来的本土战略优势必将逐步地减少,国际竞争将会在国内市场中出现。
(二)企业将面临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跨国企业竞争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统观当今世界的众多成功企业,无不在各自的营业领域中拥有非常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比如英特尔的芯片设计制造技术和麦当劳的连锁经营模式等。我国的企业在短缺经济时代形成的以“成本―收益”思维为中心的竞争观念,十分缺乏战略性与前瞻性,在与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的跨国企业的竞争中,其生存和发展所受到的影响肯定是不言而喻的。
(三)企业的外在环境不确定性不断增强
目前,我国企业还没有完全消化掉旧体制所遗留下来的历史包袱,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又会面临着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压力与国际商业规则运作之压力。企业生存环境出现的激烈变化、企业对于计划经济的依赖、企业对于市场经济与国际竞争认识的缺乏,都能增大企业适应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困难,企业的外在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就会得到增强。同时。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将让我国企业所享受到的各种特殊扶持与优惠逐步减少,这对于企业灵活地适应新环境,在压力中求生存与求发展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二、基于开放经济的企业发展策略
(一)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策略
在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要切实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企业的自身能力是从竞争中来的,从现代企业制度与规范化的法人治理结构中来的。如今,我国的工商企业界正在着力从积极的方面制定出应对措施与策略,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建立起符合与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现代企业制度,从而规范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重点就是要建立起科学决策的投资体制与经营管理制度,不仅要要保证国家控股权能得到最后的决策权,从而防止所谓的内部人控制,同时又要给予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以高度的经营管理权。如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体制上的竞争和企业之间的竞争。我国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的企业改革已持续进行了二十多年,但是因为受到体制与观念的阻碍,怎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在研究与探索之中,因而行动起来会十分艰难。面对入世之后各层保护墙都被拆除的新情况,尽快地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已成为我国政府及企业所面临的首要大事。
(二)企业战略性调整与改组策略
要加快企业的战略性调整与改组,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集团。我国的国有企业普遍缺乏国际经营的经验,而且缺乏全球眼光与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能力。面对十分强大的外国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我国国有企业在进行战略性改组的过程中,应当要加快培育出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与大集团,从而能够充分地提高我国企业的经营效率,从而学会在全球范围之内优化配置资源。大企业与大集团的形成应当要充分地尊重经济规律,积极发挥市场的作用,将企业作为主体,将资源作为纽带,以强化主业与增强竞争优势为发展目标,而不是贪大求全,从而避免成为翻版行政性企业。我国的大企业与大集团要积极学习国外跨国企业的国际经营与管理经验,进而制订与实施适应我国市场需求的企业发展战略与经营策略,并在变化之中求得发展,切实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实力。
(三)企业内在素质提升策略
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我国企业面临着适应信息的全球化、资本流动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生产组织的全球化及技术不断更新与加速等多方面的巨大考验。所以,一定要下大力气去加强内部基础的管理,注重学习国外企业的最新管理经验,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化与现代化水平,而提高企业素质的关键环节就是要进一步提升企业家的整体素质。对于未来的发展,尤其是需要一种新型企业家和新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家,而新型企业家的条件就是要具备有新的观念与新的思想。要善于利用专家,尤其是既熟悉市场,又熟悉法律,还熟悉整个市场环境的专家,服务于企业的发展。
(四)企业科技能力创新策略
企业科技能力创新,关键就在于占据科技的制高点。当前,我中国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科技与经济存在脱节,加上企业的机制不够灵活,导致我国企业普遍缺乏创新动力,技术开发的力量十分薄弱,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这就难以与国外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进行抗衡。据调查,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研发费用只占企业销售收入的1.3%,而世界500强企业则一般占到了5%至10%,电信与医药等行业甚至达到了20%至30%。技术开发的投入不仅少,而资金的使用又较为分散,导致我国大多数行业的关键与核心技术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的,消化吸收与创新能力偏弱。化工与医药等行业大部分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机械行业的主要产品技术中大约有57%在使用国外技术,而国内自主开发的仅仅占到43%,而纺织行业的出口服装中,自己独立设计与制作的品牌相当少,而且大都是来料加工。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企业的技术改造投入不足,落后设备难以得到及时得到改造或者更新,而大多数设备尚处于发达国家六十年代或七十年代的水平,而重点企业的关键设备能够达到或者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只占到了15%左右。所以,企业一定要加快技术改进的步伐,让技术创新能力能够有新的更大的提高,尤其是大型企业应当要尽快地建立起技术研发中心,增加技术的开发投入,吸引与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研究开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主导产品,从而增加技术上的储备,真正能够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与开发投入的主体,进而成为推广运用的主体。当然,国家也十分重视技术的扩散和推广应用,积极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稳步缩短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装备差距,不断地促进我国企业的产业技术升级换代。
(五)企业人才培养策略
企业在创立之初就要本着以事业为中心、以人才为根本的新型经营理念,坚持精干优质的原则,每年引进大批专业人才,并十分强调多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在引进与培养人才上,企业一定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坚持精干的进人和用人制度。要引进人才,而不是引进庸才,要不断建立健全全新的用人机制,从而真正吸引到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在此基础上,还要努力抓好本企业人才的培养。企业应当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在精通自己所学专业的基础之上,还应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科技人员一定要到生产现场去参加实际工作,从而在实践中取得新的经验。在人才使用中,要放心大胆地使用年轻人才,激励年轻人积极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之中,促使其能早日成才。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已经完全置身于开放经济的大环境当中,因而了解开放经济的主要特点,对于企业参与竞争具有非常大的助益。企业应当在全面把握开放经济特点的前提之下,努力完善自身发展策略,从而将本企业做大做强,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竞争。
参考文献:
[1]宋劲松.现代企业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管益忻.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赢家之道.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谢科范,魏珊,桂萍.竞争大战略.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关键词:开发经济环境;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
一、前言
现实环境对于科学研究往往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而开放经济环境下的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也与封闭或者是半封闭经济环境下有所不同。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通过相关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开放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放经济环境逐步形成并不断深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国际市场的商品以及资本的转换速率明显提高,在这种环境下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在开放经济环境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产业结构等也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革。
十以来我国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大力发展服务业、文化产业等第三产业。传统工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初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些产业的发展往往需要以耗费资源或者是污染环境作为代价,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通过政府和社会近些年来的努力,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已经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和提供就业岗位的主力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的首创,因而发展的经验较为缺乏,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在进行经济发展方式变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时可结合自身的实际经济发展状况并借鉴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高改革开放的成效和效率,达到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开放既指对外开放也可以指内部市场环境的开放,因而我国的开放经济环境也具有双重的含义。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制度不断完善,政府的作用弱化市场的限制逐渐减少,开放的内部环境逐渐形成且日益深化。此外我国对外贸易的种类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由最初的产品贸易向产品服务贸易并重发展,对外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日益完善。我国的经济发展体系已经日益优化,市场规范程度不断提高,金融业也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脚步,在开放经济环境下我国已经融入国际经济的发展体系。
三、开放经济环境下应用经济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落后
经济在不断发展,社会也日益进步,但是目前应用经济学大部分还是采用以往的研究方法,研究的内容也无法与当前实际的经济环境相适应。理论应当是先于实践的,也就是说研究方法应当是较之现状更为进步的,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实践提供指导,但是这种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落后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阻碍经济的发展。有关的学者专家等应当提高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政府也应当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促进研究方法的进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
(二)研究体系的不完善
体系是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框架,体系的不完善进而导致了研究内容的片面性以及研究结果准确性出现偏差。目前很多学者在进行应用经济学的研究是往往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以及表面,没有结合现实去挖掘其内涵,导致研究结果缺乏深度,难以让人信服,直接影响了应用经济学的发展和进步。开放经济环境下各种思想、理论等不断涌现,市场的复杂程度也不断提高,给应用经济学研究也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因而针对目前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与社会现状不相适应的情况相关学者必须要加快调整。
四、开放经济环境下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调整的措施
(一)转变研究方法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遭受了严重的挫折,计划经济体制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此后在不断地探索中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在20世纪90年代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过程中以及后续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完善过程中应用经济学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理论基础,因而开放环境下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也应当是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符合马克思理论的要求的。应用经济学研究作为我国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研究方法落后的现状必须要加快调整,转变研究方法。
应用经济学中需要应用到应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知识。转变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首先要提高各个学科知识理论融合的成效,以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恰当应用定量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要善于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提出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利用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后要将研究结构反馈给有关的经济管理部门作出相应的经济政策的调整。同时可以将应用模型法应用到应用经济学研究中,用非线性方程代替传统的方程分析方式,从而提高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实现研究方法的转变和提升。
(二)构建新型研究体系
构建新型的应用经济学研究体系可以提高研究内容的合理性以及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从而促进应用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善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学者较多采用定量实证分析法进行应用经济学的研究,但是开放环境下的市场构成更为多样,因而对于研究人员在进行实证调查时的操作规范性的要求日益提高。不规范的操作除了导致数据、样品的可信度难以保证,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性也会下降严重的甚至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而必须要构建完善的应用经济学研究体系,规范研究人员行为的同时提高调查内容的全面性和合理性。
我国实行全面开放的经济政策要明显晚于发达国家,因而开放环境下的相关经济理论也不够成熟和完善,也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国家的国情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因而相关学者必须要对应用经济学的模型进行完善和更新,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分析方法等多个方面,切实提高应用经济学研究模型的适用性和客观性。研究模型是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模型的组成和内容必须与研究体系相适应。
(三)多样性选择和实证研究方法的建立
建立多样性选择同时采取实证研究方法是促进我国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进步和发展的关键措施。选择是在非单一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实现的,因而必须要提高研究方式的多样性,转变现有的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先例,苏联及东欧国家早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经济理论体系与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不相适应,因而我国应当深入学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理论和发展经验,并结合自身的现状进行研究方法的选择和经济理论的借鉴。
多样性选择就是要扩充原有的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数量和范围,同时扩大研究内容的范围,提高研究的全面性。充分利用实证研究并促进其在我国应用经济学研究中的普及是目前研究方法转变的重点。传统应用经济学研究更为重视理论研究和规范研究,真正利用实证研究进行的试验、调查等并不常见,实证研究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对于经济现象本身以及其过程的真实性的追求,因而实证研究的结果往往更具有真实性和参考性。规范研究更多的是注重价值标准的判定,但是由于个人对于经济活动参与程度、实际看法的不同极有可能导致研究理论的主观性。将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通过实证研究为规范研究提供现实依据可以大大提高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