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运营行业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学术期刊;新媒体;融合;机遇;挑战;对策
在过去的几年当中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与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数字技术的不断普及,各种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起来,许多新的媒体开始不断涌现,并不断向传统媒体行业渗入。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现阶段媒体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资源共享的融合发展已经开始初步形成,并将不断的持续下去。从世界角度来看,当前阶段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当前媒体行业的最重要趋势,同时在出版行业当中,媒体融合也在火热的进行当中。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之下,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受到了严重的挤压,这就必然导致,当前阶段传统媒体行业的每个从业人员都需要对现阶段传统媒体行业的发展进行深入的思考[1]。而学术期刊作为传统出版物的典型代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冲击,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学术期刊具体分析自身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根据自身特点认真探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发展对策,对自己在新时期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发展机遇分析
(一)媒w融合促进了学术期刊的双向互动
在传统的纸质学术期刊阶段,读者只能被动的从学术期刊中接受相关的信息,同时学术期刊的内容在编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策略性,即好坏搭配,每期当中都有学术含量高的文章,同时也有部分学术含量较低的期刊。此外,及时学术含量都较高,也很难满足读者对相关信息的需求。读者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往往需要通过专业的数据库进行分析。而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之下,学术期刊读者与编辑部之间的互动性得到了明显的加强。首先,在作者投稿阶段,通过网络,作者可以知道自己相关稿件的处理过程与时间节点,并可以和编辑之间进行互动,从而实现对稿件的及时修改[2]。同时,读者在进行阅读之后,可以通过相关的网络工具对学术期刊中的文章进行点评,编辑部可以根据读者的反馈信息不断加强相关的审稿工作。
(二)媒体融合改变了学术期刊的传播渠道与传播速度
在传统的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处理周期一般都较长。首先在投稿阶段,作者通过信件的方式将文章寄送到编辑部,而编辑部再进行审核,作者再根据相关的审核意见进行文章的修改,由于通信速度的限制,其速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3]。此外由于部分学术期刊的权威性较强,从而使得在该期刊投稿的人数众多,这就使得文章见刊的周期就变得更长了。而这种低效的处理方式导致了学术期刊中的信息传播速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产生了其他的许多负面影响。但是在媒体融合时代,作者投稿都是直接发送到电子邮箱,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沟通也是采用网络工具进行,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彼此之间的交流能够更加的顺畅与迅速。此外读者通过相关的学术专业网站,如知网、万方等可以快速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相关学术期刊,这就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得到了质的飞跃。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分析
(一)学术期刊当前的运行模式并不适合媒体融合发展的需求
首先,当前阶段我国大部分的学术期刊都是由相关的大学与科研机构所创办,大部分的学术期刊主办单位的运行都是依赖国家的财政支持,并没有太大的资金压力,学术期刊主办单位的责任是只要保证按时出刊就行,而并不需要过度的关注资金问题。这就使得其在媒体融合背景之下缺少一定的危机意识,不愿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相关的网络化进程的建设,因为,这种转变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得到一定的经济回报。同时这对于一些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学术期刊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此外学术期刊在内容方面的优势也在逐渐减弱,在的当前的学术机制背景之下,许多期刊尽管内容篇幅有限,但是依然在内容上设立了较多的栏目,而大部分的栏目都是质量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4]。
(二)学术期刊现有加工和传播方式不适应媒体融合发展需要
媒体融合技术的出现使得传统的出版产业链发生了变化,要求期刊从单一的纸质期刊出版向跨媒体出版转变,即将多媒体资源进行数据格式转换之后,在内容管理系统中加工、整合,再根据市场需要以不同的格式到相应的媒体上,以满足各种消费者的需求。传统的纸质期刊只能按册推送给读者,而网络期刊可以把论文按篇推送给读者,期刊要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也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做好网上发行工作;而现有的大多数学术期刊仍旧以纸质版发行为主,虽然多数具有自己的网站,但基本上都是由专门的采编系统公司搭建的,网站的展示模式大同小异,缺少个性化的服务内容,且网站缺少专业人员维护,更新不及时,能够对论文进行格式转换、整合到相应媒体的编辑部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发展对策分析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当前阶段我国的学术期刊这个运行与管理机制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媒体融合的发展需求。但是对于学术期刊而言,不论媒体环境如何的变化,内容始终都是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学术期刊在与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发展起首要任务是需要在内容上进行相关的融合,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从而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
(一)学术期刊新产业链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分析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之下,学术期刊如果想要获得一定的发展必要要建立新的产业链,考虑到学术期刊在运营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在进行新的产业链的组建中必须要将学术内容的生产与学术平台的运营分开进行。因此在这个新的产业链当中,主要有三个部分构成,即学术内容的提供方、技术支持方与网络运营方[5]。在这个产业链当中三个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学术期刊通过新媒体的运用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了,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而技术支持方与网络运用方则通过学术内容的传播获取自己应得的经济利益。三者之间的配合发展必然能够使得学术期刊能够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获得跨越式发展。
(二)学术期刊新产业链的运行特点分析
在学术期刊新的产业链当中,学术期刊自己保留纸质版版权,而可以将自己的数字版权交给网络运营方,网络运营方在接到学术期刊的授权之后,可以制作电子期刊,并在自己的平台上,同时技术支持方负责网站的日常维护与管理。用户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文献之后,如果想要阅读或者下载相关的文章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而网络运营商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学术期刊与技术支持方的利益,在经济上给予二者一定的补偿。
四、结语
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在媒体融合背景在我国学术期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总结了相关的对策。希望能对我国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下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柳倩. 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对策[J]. 出版广角,2015,Z1:110-111.
[2]董冰媛,王军红. 新媒体形势下传统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 实用医药杂志,2016,01:83-84.
[3]朱剑. 学术新媒体:缘何难以脱颖而出――兼及学术传播领域媒体融合发展[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7-17.
关键词:全媒体;传媒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280-01
一、全媒体时代:传媒行业发展的新阶段
“全媒体”一词最早出现于1999年10月美国的一家生活全媒体公司,该公司经营包括杂志、书籍、电视节目、报纸专栏、广播节目以及网站等在内的多种媒体形式。2000年,美国时代华纳公司率先进入了全媒体运营模式,其公司业务涵盖了电影电视制作、电视传播、网络、出版、音乐制作与发行、有线电视传输、电子商务等几乎所有的媒体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全媒体”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我国传媒界。目前,我国报业、出版、广播、电视等各个传统传媒领域也已经开始了全媒体的探索,实践领域涵盖战略设计、数字技术平台打造、运营模式等方面。
业界普遍认为,全媒体是一种新的媒介传播形态和运营模式。就传播介质而言,它包含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户外视频等各种媒体形态的多媒体;就传播方式而言,它使各个单一形态的媒体由原来各自为政的线型孤立传播转型为多元多向的互动融合传播;就传播效果而言,它使同一事件同一主题借助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得到多角度、全方位、滚动式地展示和集中、持续、深度地解读,传播触角被广泛延伸,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得以拓展,传播的社会影响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和提升。总之,全媒体已经引领传媒行业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阶段。
二、全媒体时代下传媒人才培养的现状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迫切需要新型传媒人才的支撑,其对于人才的需求有别于传统传媒行业,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媒体时代对为传统媒体制作单一形态内容的采编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二是涵盖全媒体运营和全媒体传播各个领域的、以创新精神和知识服务为特征的、以新技术和融合技能为手段的创意、策划、经营、管理等各类复合型高端人才正成为传媒人才市场的翘楚。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办学理念、管理体制机制和教学模式的制约,尤其是随着新媒体的不断产生、媒介融合趋势的持续加强,以及全媒体传播、运营的加速发展,目前我国传媒人才的培养出现了错位、落差与断层,已经远不能适应全媒体时代对于新型传媒人才的要求,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设置结构性矛盾突出。近年来,传统传媒专业如新闻学、传播学等盲目扩招导致传媒人才供大于求,而培养出来的这些人才却不能够适应全媒体时代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从而导致目前我国传媒人才培养的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2.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复合性、创新性不足。具体来说,传媒行业类院校由于缺乏多学科支撑、专业面窄等问题使得人才素质在复合性、创新性上底气不足,同时由于行业支持减少又面临着行业特色弱化的问题;而综合性、工科性院校传媒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与实践一线脱节,又是其在传媒人才方面不可忽视的一个软肋。
综上所述,在传媒行业发展进入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及时调整和转型以满足全媒体时展对于培养新型传媒人才的需求。
三、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1.传媒人才培养结构转型。在高等教育快速扩张、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性评价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系统内评估体系建设,通过就业状况、就业质量监控等手段规范、引导传媒专业的申办,促进传媒院系布局结构的优化和传媒人才供需的平衡;一些行业性院校、老牌新闻院系要善于抓住机遇,及时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教学体系,培养传媒产业与传媒经营、传媒政策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社会紧缺人才,逐步完善传媒人才的培养结构。
2.传媒高等教育的职能转型。我国高等教育职能经历了从单纯培养人才到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并举的轨迹,但不同定位的高校三大职能各有侧重,各类高校应在三大职能中找准坐标,求得特色发展。作为培养应用性传媒人才的传媒教育,应彰显社会服务功能,通过培养适用性人才服务行业企业,通过有效承担适应全媒体发展需要的一线人才再培训服务行业企业,建立起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及时向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方向转型。
3.传媒人才培养方式转型。传媒教育要紧跟传媒业日新月异发展的步伐,适时完善课程结构,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创建全真全媒体环境下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知识转换和知识牵移能力强、富有个性、富于创造的复合创新型传媒人才。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早在本世纪初就开始的融合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我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陆续建立的全媒体仿真实验室实践培养模式,浙江传媒学院联手行业产学合作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全媒体记者训练营实践教学模式、导演实验班实战模拟教学方式等,都为全媒体背景下传媒人才培养提供了范例。
参考文献:
1.1借助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
处于新媒体背景下所开展的传统期刊出版转型发展,首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产品宣传,增大传统期刊杂志影响范围,面向新媒体环境展开宣传,将网络平台下信息传输高效性体现在其中,宣传范围扩大后影响能力自然也会因此得到提升,解决传统模式下期刊产品宣传范围较小的情况。利用新媒体环境的同时,更应该保留传统期刊杂志的主题,在内容编排上考虑读者喜好,通过创办创新传统期刊杂志来帮助提升积极影响能力,为杂志提升使用效果打下稳定的信息宣传基础。新媒体平台中各项资源的整合利用都要以满足期刊出版需求为前提,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同时促进新媒体资源在其中得到更有效利用,这样才能解决传统期刊出版当前所遇到的困境问题,并促进传统期刊出版在效率与收益上均得到进步提升。杂志媒体自身就具有广告效果的优势,杂志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会使读者粉丝比较容易产生正面的好感。
1.2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便捷性、低成本特征
基于新媒体环境中所开展的杂质期间宣传,可帮助提升最终收益,同时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便捷性来帮助建立读者交流平台,基于这一前提可以拓展更多的期刊业务。例如付费项目的资源下载与共享,使期刊文献在网络环境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利用,实现线上线下更好的交流与互动,这种前提下开展的各项资源整合利用也能得到保障,使新媒体环境与传统期刊出版行业之间更好的融合,处于新媒体发展环境下,各项资源整合利用在效率上有明显提升,推展功能开发也增大了传统期刊服务性能,满足收益需求后在最终的成本控制上更加理想,为传统期刊实现可持续发展计划建立有效的平台基础,这也是解决当前问题有效措施。传统期刊出本中所遇到的问题大部分是由于新媒体环境不适应导致,基于这一背景下充分利用资源以及网络平台便捷性,自然会有明显突破。
1.3大力发展新媒体运营平台
突破现有困境实现更理想的发展计划,期刊出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运营平台,为各项控制管理计划开展建立创新优化环境。利用微博、网站等新媒体平台来与读者粉丝交流,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提升当前工作效率,并以更高效的方法帮助了解当前新媒体运营平台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读者对期刊杂志所提出的一些建议,在接下来的发展管理中重点优化调整,避免类似问题继续深入影响到期刊杂志宣传推广。新媒体运营平台应该带来全新的发展模式,通过平台之间各个管理控制模式之间的相互配合,体现出新媒体环境多元化的发展局面。促进各项管理计划在现场得到更好的落实以及发展。处于新媒体环境下期刊出版应该加大人才培养,吸收一部分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帮助挖掘杂志宣传过程中可供利用的媒体资源,从而提升运营稳定性,并将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专业人才配合创新优化管理模式,传统期刊发展才能抓紧进入到稳定的发展模式下,并为各项管理控制任务进行建立一个适合的基础环境,实现资源最优化配合模式。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媒体;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0-0077-05
新媒体是指用数字化技术生成、制作、管理、传播、运营和消费的媒介平台及其内容产品,具有大容量、无限复制、交互性强、“病毒式”扩散、“碎片化”受众等典型特征。以新媒体应用为核心的文化产业体系已经广泛渗透到电影、电视、出版、戏剧、舞蹈等传统领域,并催生出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IPTV、微博、微视频等新的媒体类型,成为拉动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传统产业升级的强大动力。
我们应当认识到,随着新媒体产业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新兴的融合性媒介,新媒体具有典型的跨行业特征,集信息技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市场营销等专业于一体,对从业人员的素养要求具有高度的复合性。既需要具备通信工程、人工智能开发的技术基础,又要有平面艺术、视听艺术的创作能力和软件操作技能,还要具备现代传媒的市场运营和管理经验。显然,高校原有的基于理、工、文、艺的学科划分和相对单一的课程设置,无法适应新媒体企业的用人需求。
本文正是建立在此种背景上,以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艺术的内涵和结构特征为出发点,着重探讨新媒体企业各岗位人员的能力素质需求,努力在传媒教学与新媒体行业的人才需求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推动我国现代传媒产业的发展。
一、媒介融合与新媒体
自从现代媒体诞生以来,技术一直是媒介发展和变革的首要因素。新一代数字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了媒介之间的生产融合、组织融合、市场融合以及传播平台的融合,成为媒介融合的主导力量。新兴的媒体类型层出不穷,传统的以地域和行业为基础的媒体界限被彻底打破,各种数字化信息有了通用的传播平台。新旧媒体中的内容可以相互嵌入,并根据自身的媒介特征和受众需求进行分装和,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个性化传播。从产业角度看,新媒体不是独立、封闭的产业领域,更不是传统媒体的“副业”,而是一种全新的信息组织和传播方式,它必将渗透进广播电视业、信息产业、休闲娱乐业和终端制造业,打破原有的产业壁垒,使各个产业互联互通,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态势。
1.新媒体的界定
最早使用新媒体概念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Goldmark,他在1967年的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产品的计划中首次使用了这一词汇。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新媒体的概念并没有统一,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多元化的界定。时任阳光文化执行主席的吴征认为新媒体是一种“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强调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清华大学熊澄宇则从媒介发展的角度指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报纸相对于图书是一种新的媒体,广播相对于报纸也是一种新的媒体。”安徽大学的蒋宏从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给出了相对宽泛的概念,“就其内涵而言,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就其外延而言,新媒体主要包括光纤电缆通信网、都市型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高清晰度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和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以及利用数字技术播放的广播网等等。”它与吴征的定义一样,都认为数字技术是新媒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辨别新旧媒体类型的重要依据。但是,这种过于具体的表述方式并不能完整地涵盖当前新媒体所涉及的领域,也无法适应未来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应当指出,新媒体并不单指某一艺术种类,而是基于计算机数字平台创作出来的多种媒体艺术样式。它采用统一的数字工具、技术语言,灵活运用各种数字传播载体,无限复制,互动传播,成为数字技术、艺术表现和大众传播特性高度融合的新兴媒介领域。新媒体的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它们多是传统媒体与数字新技术的融合化产物,如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数字出版、手机报纸、手机电视等;另外一种是新兴的媒体艺术样式,它往往兼具数字化、网络化与交互性特征,如FLASH、虚拟现实、网络游戏、微博、微视频等。
2.新媒体的结构
当我们面对具体的新媒体现象时,常常会产生概念上的混淆:完全符合上述界定的新媒体是很少的,普遍存在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上述定义的不那么“纯粹”的新媒体。科学地分析新媒体的复杂结构,是了解新媒体属性的基础,也是建立新媒体人才能力结构的必然要求。从宏观上看,新媒体的结构主要存在于三个层面:新媒体的本体——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创作:新媒体的应用层——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服务功能、娱乐产品及其数字化表现形态;新媒体表现的艺术性——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审美功能。基于新媒体的结构特性,北京服装学院李四达教授认为,新媒体的交叉应用性存在于“设计学、视觉艺术、媒体文化、计算机技术和社会服务等层面的属性”。
首先,新媒体的本体是一种艺术创作,它与传统艺术门类一样,需要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典型的艺术形象去吸引受众,这就需要创作者熟稔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包括文学语言、平面造型语言、视听语言以及各种艺术思维和艺术表现方法,并结合新媒体的特性进行艺术创新。
新媒体的应用层具有显著的信息服务功能和娱乐功能,包括计算机动画、虚拟现实、数字电影电视、网络动画、多媒体展示等领域,它们大多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和沉浸性等特点,形式表达依赖于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等多媒体创编工具。
在掌握应用软件的基础上,创作者还要学习计算机语言。例如:计算机分形算法被广泛应用于模拟自然和有机体的特征,用以满足电影特技制作需求;Flas、网页设计需要ActionScript、HTML、ASP、JavaScript等编程的帮助;网络游戏设计师需要精通C++或Java,以便进行动画场景设计、构架设计和动作设计。此外,由于新媒体的传播手段与各类硬件技术密切相关,诸如计算机通信技术、数字视音频处理技术、存储压缩技术、版权保护技术、数字仿真技术等也是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必备技能。
二、新媒体人才的培养现状和问题分析
新媒体的结构特性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复合性,它要求从业者熟练掌握从前期策划、创作、操控,到后期的传输和互动等流程,具有基于计算机通用平台的艺术生产和表达能力。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培养依然是基于传统学科的划分,与新媒体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学科体系、学科属性、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对滞后;专业师资和教学资源不足;新媒体专业教育的评价体系与其它学科雷同,忽视新媒体的新规律和新特点。专业人才培养与需求间的错位成为制约我国新媒体发展的障碍。
对此,课题组首先选取了上海文广新媒体人才培养基地中的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对其相关专业(新闻、广播电视新闻、广播电视编导、广告、编辑出版、播音主持、影视工程、计算机/通信工程、汉语言文学、行政/经济管理)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28份。同时,课题组还选取上海文广旗下的百视通等4家新媒体企业,对其经理和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08份。旨在了解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现状,掌握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和能力结构,以期在人才培养和行业用人需求之间寻找契合点。
1.新媒体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教学措施
针对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只有28%的专业制定了新媒体方面的教学计划,采取的相关教学措施包括:开设新媒体相关课程,在原有课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新媒体方面的信息和经验,邀请专家和有经验的业界人士开办讲座等。有61%的教师表示并没有这方面的打算,这虽然与一些课程的性质有关,但也显示出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适应现代媒体的发展变化。
(2)课程设置
统计结果显示,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依然局限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首先是课程设置陈旧老套,没有跟进现代媒介的发展进程。新闻专业普遍没有开设数字媒体、二三维动画制作等技术类课程,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计算机/软件和通信/电子类专业对新媒体开发所需的视音频编码、流媒体技术类课程鲜有涉猎,也没有开设对编程依赖度较高的游戏开发类课程。其次,学科之间的资源整合乏力。如电视编导专业普遍没有开设产业经济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经济类课程,计算机通信类专业学生缺乏必要的影视常识和新闻素养。“泾渭分明”的学科体系,无法适应以生产、技术、市场“融合”为核心特征的新媒体行业的用人需求,学生的适应力明显不足。
(3)各岗位素质要求
为了准确分析新媒体企业对各岗位人员的能力素质需求,我们对新媒体企业的员工进行了典型调查,并将数据与教师、学生的态度进行对比分析。综合看来,师生群体与员工在各选项上的重合率较低,体现出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之间的错位。
图1的数据表明,在内容制作岗位,教师群体对各项能力的认可度普遍较高,尤其注重新闻理论、内容策划、文案写作和编辑制作能力的培养。相比而言,学生群体选择的差异度较大,重视编辑制作、内容策划、流程管理等能力,对于新闻理论、文案撰写等课程并不看重,这一方面与学生的兴趣有关,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当前的理论教学还无法与新媒体实践有效结合,这应当引起专业教学的重视。新媒体企业员工更加看重版权管理、内容创新、信息平台风格把握、编辑制作能力,这也代表了当前新媒体行业在内容开发上面临的主要问题。
图2显示出技术研发岗位的能力要求,师生群体的选择重合率高且比较平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对新媒体技术比较陌生。相比之下,新媒体员工则更加看重流媒体研发、版权开发、技术标准应用等能力。
在市场营销岗位,学界和业界普遍看重产业链沟通能力,认为良好的产业链沟通是新媒体企业进行内外价值连结、实现产业增值的有效途径。图3显示,师生群体的选择比较平均,对市场营销岗位的认识还不够明确。新媒体企业员工认为,良好的整合营销能力和商业模式开发能力是市场营销人员的核心素质要求。新媒体并不是单一的媒体类型,它与传统媒体在内容资源、资金、市场、人员乃至组织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互补和融合的关系,它的市场推广需要有效地整合多种媒体资源。同时,当前新媒体在商业运营模式方面还处于探索期,如何快速争取受众,将媒体内容和服务推向市场,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复制。
如图4所示,对于企业管理岗位,师生看重战略管理、产业链沟通、生产流程管理能力,企业员工则更加看重产业政策、资本运作和资源调配能力。目前,我国的三网融合进程仍处在起步阶段,相关的产业政策并不明朗,加之广电业与电信业既有的行业壁垒,为产业的拓展、主导权的建立制造了许多障碍,也使运营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风险和技术风险。因此,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受产业政策的影响极大,需要管理者对相关政策有敏锐的洞察力。同时,管理者还应有灵活的资本运作能力和高效的资源调配能力。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在这些方面也应当有所侧重。
(4)制约因素
在制约人才培养的原因方面,师生普遍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观上,高校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依然是沿袭传统媒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学科之间缺乏交流和融合。教师业已形成的传统教学观念和知识体系也不能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要求。客观上,新媒体的发展变化过快,而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支撑,还无法采用像在职培训、职业教育那样灵活的教学方式。同时,高校缺乏新媒体研发所必要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学生也缺乏在新媒体企业的实践机会。
2.调查的主要结论
(1)相关专业的师生对新媒体行业的关注度较高,对该行业的发展前景普遍持乐观态度,并愿意积极投身到新媒体的学习和研究中。
(2)与新媒体企业的从业人员相比,高校师生对该行业的实际用人需求还有较大的认识差距,对各岗位人员的能力素质需求还不甚了解。尤其在版权开发与管理、流媒体技术、产业政策、整合营销、资本运作与商业运营模式方面,还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和研究。
(3)高等学校基于传统媒体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与现代传媒业中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差距甚远。这既来自于传统教育观念和既有学科划分的束缚,也是由于不断变化的媒介格局下,难以构建起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次被调查的10个相关专业中,近五年内几乎没有专业进行相应的课程调整。新媒体的发展既需要节目形态的创新、市场营销手段的创新、资源组织架构的创新,也需要熟练把握快速变革的数字技术,而这种创新人才的培养无法从既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中获得。
(4)高校与新媒体企业间的联系松散,无法为专业教学和科研提供充足的行业资源,也无法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
三、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分析
新媒体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间的平衡,面对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高校应当不断跟踪、研究行业用人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1.更新教育观念,整合学科资源
上海文广百视通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在深度访谈中表示,当前企业在用人上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受制于原有的学历教育背景,员工的能力结构相对单一,视野不够开阔,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发展,这与我们的调查结论是一致的。
课题组在调查中还发现,当前高校在相关专业的设置上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追求大而全,课程涉猎面过广,课程之间的衔接缺乏科学论证,常常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教学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不足;二是专业面过窄,有些学校片面地将新媒体理解成数字影视艺术、数字媒体技术,将已有影视类专业、软件工程类专业直接移植过来,“换汤不换药”,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新媒体专业教育首先应当更新教育观念,突破传统的泾渭分明的学科界限,对优势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在课程建设方面,综合教学体系的建立是达到教育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必要途径。我们对新媒体结构层次的分析表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注重课程的衔接整合,围绕新闻传播理论、视觉造型艺术、文学艺术史论、软硬件创编工具、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市场营销与企业管理构建课程模块,建立起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教学体系。
2.突出特色,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传媒专业在数量和规模上得到了迅猛发展,竞争也随之加剧,未来的优胜劣汰几成定局。可以说,谁抓住了未来传媒发展的脉搏,谁在人才培养上就会占得先机。然而,专业的发展不能简单地复制它人,更无法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面对业已形成的教师、资金、设备、研发团队等优势学科资源,高校可以围绕新媒体的发展需要重新进行构建,保留原有专业特色,在优化组合的基础上突出新媒体的适用性。
新媒体全新的传播方式和呈现形态,对人才创新能力的需求是多元的。它首先需要从业者在内容上的创新,交互式传播、数据库挖掘、精准营销等手段的引入,使得新媒体可以针对特定受众的接受心理和行为习惯组织内容生产,实现定向传播,这就需要从业者开发出更为丰富的个性化内容,创新适合新媒体播出平台的节目形态。其次,新媒体的发展没有现成的运营模式可以借鉴,它的产业链更长、更复杂,更加强调资本运作,需要根据新媒体的阶段化发展特点,创新商业模式,在扩展市场、争取受众和企业赢利之间寻找平衡。
3.注重技术研发,加强产业研究
新媒体发展所运用的新技术多、技术融合度高,横跨硬件平台开发、通信工程、视音频处理、数据库应用等多个技术领域,所涉及的技术标准化应用、数字版权保护、新一代互联网、流媒体开发等技术,都是新技术领域的热门应用。而这些技术在当前的相关专业教学中却很少体现,学生就业后不得不面临新的技术培训。
针对上述问题,相关专业应当在教学中有所侧重,强化学生对新技术的认知、使用和研发。高校还应发挥自身的专业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新媒体行业的技术研发。早在2005年,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就开始参与TD-SCDMA技术标准的制定和研发,为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在实践中锻炼了师生队伍。
调查表明,高校还未注意到产业政策、商业模式、资本运营等环节对新媒体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正是因为新媒体的跨行业特性,导致其更容易受到技术、资金、政策多方面的影响,新媒体的产业化进程充满变数。这就要求从业者熟悉产业政策,灵活分析、预判产业链的价值走向,寻找企业自身的产业定位,并积极构建商业运营模式,善于资本运营。
4.强化校企合作,紧跟用人需求
课题组调查发现,多数新媒体从业者认为自身缺乏必要的理论素养,无法认清所从事行业的特有属性和核心竞争力,对新媒体产业和自身企业的发展前景认识不足。高等院校在这方面有丰富的智库资源,能够为从业者提供客观的理论指导和培训,拓宽他们的视野,为新媒体企业创新内容生产和市场运营提供策略支持。同时,新媒体企业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众多的学习实践岗位,以及在产业运营中暴露出的系列问题,都将为高校的专业教学和研究提供方向指引。
四、结语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逐步推进,新媒体所带来的媒介变革必将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新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对人才的广泛需求,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强调“资本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形态,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才是传媒业发展的发动机”。本文在新媒体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培养之间提供了一种参照,以此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让各路精英在新媒体这一魔方舞台去施展自己的才能。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媒体行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趋势,促使现阶段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需求逐渐提升,尤其是在大数据、新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媒体行业的技术水平不断加快,只有保证专业人才全面发展才能促使人才适应多元化的行业环境,推动广播电视领域全面发展。
一、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遇到的机遇与挑战
(一)时代机遇媒体的融合是当前时展的必然趋势,将传统的媒体与新媒体进行合理的融合,构建全新的媒体时代,实现了资源共享,改变了传统的发展形势,衍生出多种类型产品,可以为受众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实现文化的传播。受此影响,广播电视领域呈现出多元化渠道形式,受众范围扩大,以丰富与个性化的产品进行支持,促使行业呈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1]。
(二)时代挑战新媒体的发展为传统媒体带来较大的冲击,不仅改变了媒体形态,还造成媒体行业内部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导致现阶段的传统媒体影响力逐渐降低,缩小受众群体范围,限制行业的发展。时代带来的挑战加大了传统媒体行业的发展压力,对现有的人才也提出全新的发展需求,需要人才以合理应对复杂多元的市场环境,降低对传统媒体的依赖性,增大了人才的培养压力[2]。
二、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配置传统重视力度不足在传统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过程中,整体的重视力度存在不足,导致专业课程配置不合理,传统性较为明显,人才的综合专业水平素养难以提升,限制了人才的发展。课程教学体系较为单一,难以适应现阶段的媒介融合发展背景,部分相关的主干课程整体上存在明显的欠缺,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3]。
(二)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与人才发展脱节教学观念传统也是现阶段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造成教学内容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明显脱节,同质化明显,教育计划难以高效开展,局限于传统的媒体与广播电视节目领域,媒体融合理念应用不足,综合人才培养意识淡薄[4]。
(三)教师专业人才综合素养较低受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自身的性质因素影响,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具备较高的素养水平,但现有的教师综合素养水平较低,实力结构队伍存在不合理的情况,未能深入分析专业人才的属性与行业发展背景,实践教学任务较少,降低整体教学质量[5]。
(四)教学实践不足缺乏实践平台广播电视编导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操作能力,但在实际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过程中,未能进行合理的实践教学,缺乏实践平台,相关的实践资源投入不足,人才与行业难以实现合理的对接,限制行业发展。
三、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策略
(一)根据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设置合理的学科以融媒体时代背景为基础,在进行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当前时展需求积极进行创新,明确对人才的要求,合理地进行学科设置,培养综合型人才。例如,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注重新媒体传播理论的渗透,优化现有的学科课程,创新教学理念,促使人才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以当前的时代背景为基础,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打造优质的教学体系,融入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从多个角度进行创新,帮助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加深对行业知识的理解,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水平,全方面发展。例如,积极开设与广播电视领域相关的新媒体课程,如常见的新媒体技术、新媒体运营、新媒体采编等,为人才提供综合型课程内容,适应媒介的融合,将专业之间的界限进行模糊,实现融合教学,树立正确的融媒体教学理念,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适应性;以核心课程为基础,夯实人才的专业基础能力,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全面发展[6]。
(二)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课程内容创新传统的教学理念,优化现有的教学内容,以融媒体环境为基础进行教学,促使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综合素养水平能力提升,促使人才综合素养水平提升。例如,创新现阶段的媒体管理与营运能力内容,明确融媒体背景要求,突破传统的内容理念限制,将信息与载体相融合,适应现阶段的融媒体特点,确定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提升人才的管理能力,打造全新的模式,推动行业繁荣发展;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团队协作能力,融媒体的发展对人才的团队协作能力提出全新的要求,要求人才可以利用自身的能力相互合作,完成相应的工作,例如传统电视为例,在制作电视节目时涉及多个环节,包括灯光、音响、录制、服装等,工作人员只有实现合理的合作才能完成整个节目的录制,提升节目的整体效果;加强课程内容创新的重视,保证人才的新媒体素养水平提升,形成良好的互联网思维,适应新时展,可以精确高效处理工作,树立明确的工作目标,适应新行业背景,丰富自身的专业技能,成为复合型人才,推动行业繁荣。
(三)积极进行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队伍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专业教师队伍,因此,应保证现阶段的教师专业水平较高,在日常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建立双师型队伍,消除传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短板,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例如,可以积极引进优秀的教师人才,包括一些业界精英作为主讲教师,促使学界与业界相结合,通过合理的互动提升人才的综合素养意识,突破传统的局限性,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提升培养质量;积极鼓励现有青年教师参与行业实践,提升自身的实践水平,转变自身的角色,接触行业先进的技术与理念,为广播电视编导人才传递优秀的经验,从根本上促使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提升;邀请相关的行业业界专家开展学术讲座,积极开展相关的活动,将理论知识以实际的形式体现,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积极促使教师参加交流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既可以进行实践教学又可以进行理论自导,培养出综合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7]。
(四)创新教学模式合理进行教学实践现阶段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主要的就业方向为电视台、企业宣传、影视传媒企业等,属于技术型岗位,因此,在进行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创新现阶段的教学模式,从多个角度进行优化,积极开展教学实践,为人才构建实践操作平台,以现有的融媒体背景对行业人才的要求为基础,积极进行创新,提升人才的操作能力,将相关的理论与行业实践相结合,接轨行业的发展需求,实现综合教学。例如,可以积极与企业相结合,构建联合人才培养策略,为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发展提供全新的空间,提供良好的实践空间,打造优质的人才培训基地,促使人才积极参与企业实践运营,累积经验,整合现有的信息资源,对融媒体环境背景进行更深入的认知,实现全方面发展,成为优秀的综合型素质人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