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探究论文

文化探究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探究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探究论文

文化探究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安徽文化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产业组织理论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至今,已逾八十载。不管是芝加哥学派强调“完全竞争”的“行为主义”。还是奥地利学派强调市场竞争行为、新制度经济学,都不曾离开产业组织理论中SCP理论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这一理论范式被广泛用于分析多个行业,但是运用该理论分析文化产业,还鲜有涉及。本文以安徽文化产业为例,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视角管窥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近年来,安徽文化产业发展较快,连续五年保持30%以上增幅,明显高于全国22%的增长速度。2008年,安徽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汽车工业,达到260亿,领跑行业增加值,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然而,从规模上看,安徽产业规模还较小,占GDP比重也较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文化产业的市场结构

根据2004年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划分标准,文化产业结构维度分为核心层、层和相关层。核心产业层主要包括新闻业、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业、电影业、演艺业等,产业层包括网络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会展业等,文化用品的生产与销售、文化设备的生产与销售、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构成相关产业层。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全国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为2038亿元,占整体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2%;层增加值为874亿元,占18%;相关层增加值为1920亿元,占40%。可见,以新闻出版、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影视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等为主构成的“核心层”仍是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力量。以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相关层所占比重较大。安徽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时期的以核心层为主导的格局,同全国总体水平类似,层和相关层与核心层发展不够协调。

对文化产业市场结构的分析,可以从文化产业的三层九大类入手。本文选取文化企业个体进行研究。一方面,文化产业有实力的个体是带动文化产业集群的龙头,起着示范的作用;另一方面,各类文化产业差异较大,而每个行业总有比较成功的一两家企业可做代表。这种视角有其缺憾性,却是一种极好的观察文化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方式。文章选取衡量文化产业市场结构的四个主要指标:行业市场集中度、区域集中度、差异化程度、进入壁垒。

1.行业市场集中度不高

常用的集中度测量方法有4家厂商集中度比率(CR4),8家厂商集中度比率(CR8),以及赫希曼一赫芬德尔指数(HHI)。CR4测量4家最大厂商总的市场份额(常常按照收入),CR8测量8家最大厂商总的市场份额。根据经验法则(ruleofthumb):如果CR4≥50%(CR8≥75%),产业是高集中度的:如果CR4=34%~49%(CR8=51%~74%),产业是中度集中的;如果CR4≤33%(CR8≤50%),产业是低度集中的。由于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标准不一,这里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经不确切的线性推算,估计出安徽文化产业2008年营业收入总额约为930亿元。通过计算。安徽省文化产业集中度比率CR4=12.38%,CR8=13.91%。不管是CR4还是CR8的比率值,都表明安徽文化产业的集中度是比较低的。因此,安徽文化产业目前仍然处于低集中度的竞争阶段。

functionImgZoom(Id)//重新设置图片大小防止撑破表格{varw=$(Id).width;varm=550;if(w<m){return;}else{varh=$(Id).height;$(Id).height=parseInt(h*m/w);$(Id).width=m;}}window.onload=function(){varImgs=$("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vari=0;for(;i:476px;HEIGHT:1349px"height=1346hspace=15src="/uploadfile/article/uploadfile/201009/20100920123930515.jpg"width=536align=centervspace=5>

这种计算方法本身就有缺陷,主要是没有估计最大的4家或8家厂商的规模不一致的情况。同时,由于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刚刚开始,统计类别、统计指标等还没有完全统一,所以,对不等规模厂商比较敏感的HHI(产业中所有厂商市场份额平方的总和)计算法就难以实施。但是,CR4和CR8仍可大致反映当前安徽文化产业状况,这就要求安徽文化产业在政策、制度层面利用多种手段,积极引导培育龙头文化产业,在已有示范基地和企业的基础上,再打造一些文化航母。

2.区域集中度较高

区域集中度是文化产业在区域中的空间格局。安徽省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省会和经济发达的市占文化产业的较大比重,而欠发达市以及县及县以下地区,文化产业尚未发展起来。以2007年广播影视收入为例,省级广播影视收入为16.76亿。占全省广播影视收入的62.39%;市级收入为7.15亿元,占26.61%;县级收入仅为2.95亿元,占11%。作者选取几个文化产业尚可的市分析。发现各市文化产业发展差别较大,更遑论县及县以下地区了。

迈克尔·波特研究世界许多国家产业政策后,有这样一段评论: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常见的错误做法是,为了提高效率,做大做强企业,鼓励甚至强行实行国内合并……这在文化产业中也是常见的。政府为了增加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可能会无意中强行合并、扶持、上马一些文化产业,放大文化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投入过多财力与精力发展文化产业。这导致经济发达、人力资源丰富、政治文化处于重要地位的地区获得过多的政府资源,从而导致文化产业区域失衡。文化产业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由于不同的区域拥有不同的地理区位、投资实力、文化传统、人力资源和制度体系,所以不同的区域就适应发展不同的文化产业。与区域发展文化产业有关的资源要素主要包括:地理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物力资源、人才资源和制度资源。这要求政府在进行投入时,要更多地考虑地区差异性,发展特色产业。

实践也已自发地证明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这一规律:黄山利用丰富的地理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安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发展黄梅产业,仅第五届黄梅艺术节,贡献收入就超过5亿元,同时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芜湖利用丰富的信息和物力资源发展动漫产业;宿州则在文化传统和地理资源上做文章,发展马戏表演业和奇石产业。相信经过文化产业发展初期的冲动后,区域发展将会趋于合理与平衡。

3.差异化程度将继续加大

根据2004年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标准。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层和相关层三类,除相关层外,主体部分即有九类。这说明文化产业外延涵盖较广,文化产业之间差异较大。文化产业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水平差异继续加大。整个文化产业分类较多,各个种类业务相异,它们正逐渐整合文化产业市场,文化业态逐渐成形,水平差异渐渐加大。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是各产业资本实力和业务能力逐步加强。大型的文化产业集团正逐步形成。小的同质文化企业生存空间逐渐缩小。如果没有创新能力,这种水平差异会进一步加大。比如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到2008年已经实现销售收入48.12亿元,集团资产从2002年成立时的15.7亿元增长到30亿元。其整合了全省的发行资源。建立了500多个经营网点。通过对中小发行企业的挤压与自我发展,域内发行企业很难再与其争锋2010年1月18日,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这是全国发行业主板首发上市第一股。上市首日,公司市值突破160亿元,成为全国公司市值第二的文化企业。随着规模效应和先人效应逐步显现,这种水平差异可能会越来越大。

二是垂直差异进一步加大。观照文化产业的每一个种类,通过积极的价值拓展、跨行业的产业链扩张,文化产业的单个行业也呈现出多层次、立体化的经营模式与发展空间,垂直差异进一步加大。一方面,有的文化产业本身就是某一强势产业的资本与价值延伸;另一方面,通过不同的运作手段。强大的文化产业可以兼并、开发新的产业。前者如2002年起才涉足文化产业的安徽省首批“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安美集团,其主业是房地产开发及其相关行业:后者如成立于2005年的安徽出版集团,现在已经形成了集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及网络、数字出版物的编辑出版、印刷、复制、发行、物资供应与经营等业务于一体,兼营商品进出口、内贸、医药、房地产开发等新兴业务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2010年还成功重组中国文联直属出版单位——中国文联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和中联影视中心,并就动漫产业发展与北京万方幸星数码科技公司达成合作协议,迈开了跨地区、跨行业发展的新步伐。一些文化产业如果不进行积极的创新发展,终归会在强势文化产业的发展、整合、兼并中遭市场淘汰。

差异化对于文化产业的影响有别于其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如电影、电视、图书、杂志、报纸以及唱片业,由于差异化而兴旺。”产品差异化会增强顾客对产品品牌的忠诚度,如果没有差异,一般顾客就会像对待稻谷、石头一样,不会关心由谁生产,只是在需要的时候购买即可。文化产业的创意会把顾客牢牢地吸引在身边,以报刊产业为例,有的报刊读者忠诚度非常高,有的却被读者弃之如敝履。就差异化而言,合肥报业市场上的《新安晚报》、《安徽商报》、《合肥晚报》、《江淮晨报》、《市场星报》(2010年5月由《安徽市场报》更名),差异化就比较小。相较西安、成都、郑州、武汉发展水平相当的省会城市报业市场,合肥报业创意差异化不够,这可能是造成合肥没能出大报的因素之一。

4.行业进入壁垒逐步交由市场主导

近几年,国家与安徽省都颁布了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有力促进了文化生产力的解放,也使文化产业市场逐渐活跃起来。行业进入壁垒交由市场主导将是发展趋势。

进入壁垒是文化产业新公司进入行业所遇到的障碍。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意味着新的进入者要达到已有文化公司的水平,会比较困难;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使已有的文化公司常具有多产品的经济形式,也会对新进入者造成影响。同时,如果已有的文化公司在稀缺原材料和其他资源上形成垄断,也会提高新公司的进入壁垒。

但是,从前述市场集中度分析可知,安徽文化产业仍处于自由竞争阶段,新的文化公司进入文化产业并未有大的壁垒障碍。特别是政府在公共政策和法律层面上,都极大地释放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

(1)政策法律壁垒逐渐降低,文化产业逐步交由市场主导。文化产业是和意识形态紧密联系的一个产业,其发展也受到一些制约。比如文化产业的核心构件出版传媒,以往管理部门比较多,准入条件非常高,这极大地限制了出版传媒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近些年,国家颁布了《外资投资图书、报纸、期刊分销企业管理办法》等规定,对出版传媒行业牵涉文化安全较少的发行、印刷等领域放开。这一方面表明国家对开放出版传媒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解放了出版传媒业的文化生产力,促使整个行业快速发展。安徽省自2005年以来,先后下发《安徽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意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及《关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在强调政府主导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开放的市场发展心态和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过去政府主导型文化产业模式,现在逐步变为政府政策引导、发展交由市场来决定的模式。这样。政府就有更多的精力来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础设施。

(2)文化产业资本壁垒逐步提高。以往文化产业往往是国家主管主办,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很多文化产业都步入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对同质产业的兼并与收购也逐渐增多,在形成文化产业巨无霸的同时。新进入公司的资本壁垒被无形中提高。同时,现阶段正处于文化产业改革的转型过渡期,很多文化企业靠政府贴现或采购发展壮大,这在无形中也构成了新的文化公司进入的资本壁垒。比如现在文艺院团的改革,不仅投入不减,政府每年支出经费还在逐年增加。这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民间文艺团体的进入与发展。

二、文化产业的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是文化产业公司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为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抵御风险能力、更好的盈利能力和更强的竞争力而采取的各种战略行为。

1.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整体盈利能力。企业发展和市场成熟的一个标志是公司产品的多样化,文化产业的创意性特征更拓展了产业的外延范围。文化企业产品多样性不仅可以提升整体盈利能力,而且也可以提高企业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以传媒产业为例,其盈利来源就包括发行收入、广告收入、投资收入、品牌经营收入、资本运作收入等多个方面。安徽文化产业中已产生规模效应的文化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构建了较好的产业链。以报业为例,2005年安徽省报纸营业收入中,非主业收入达到1572.2万元(见图1)。相信随着对传媒产业品牌经营、资本运作等的重视,非主业收入会进一步大幅提高,从而使整体盈利能力得以提高。

2.产业资本不断壮大,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从整体上看,安徽文化产业年增加值都在30%以上,2008年达到260亿元,整个文化产业经济规模越来越大,成了典型的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见图2);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个体也得到较好发展

安徽新华发行、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等一批实力强大的文化单位经过体制改革的洗礼,都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力,经济实力不断提高。

3.集聚效应逐渐体现,规模经济效应凸显。文化产业集群是文化企业在地理上的相对集中,通过自发形成与政府规划,文化企业、文化产品供应商、服务商、相关产业、相关机构形成一个群体,分工协作,提高各个企业的竞争实力。安徽以合肥为中心,逐步形成皖南、皖中、皖北三大文化产业板块。比如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合肥国家动漫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甫一交付就引来数家企业,刚交付的两栋楼已进入60多家动漫企业,仅刚起步的2009年就实现动漫产值1.5亿元,服务外包4亿元。

4.民营文化产业发展迅速,融资渠道广泛多元。安徽文化产业破除行业壁垒,降低了行业门槛,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进入,目前民营文化产业已经占全省文化产业总量的一半以上。安徽省20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民营文化企业占了17家。

三、文化产业的市场绩效

如果单纯从文化企业来看,利润当然是公司市场绩效的关键衡量标准。但以经济学视野考量,文化产业市场绩效的衡量远比此复杂。经济学从社会的角度并且从配置效率、利润率水平、生产效率、技术进步、公平、文化目标等多个维度进行衡量。当然,衡量文化产业市场绩效的最重要指标,是产业的利润率。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持续高额利润率的出现并不是在高度竞争性市场结构中的企业,而是存在于高垄断性市场结构中的垄断企业或者进行创新的企业。所以,要形成高额利润回报率,就要建造几艘文化航母,增强其综合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840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近10%,产业发展潜力很大。同年,宋城集团收入剧增、华谊兄弟成功上市,显示出文化产业这座“金矿”巨大的市场价值和吸引力。但是,安徽文化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产业发展更多依靠行政力量来推动,市场没能发挥最大作用,这就容易造成市场失灵。所以,在考察文化产业市场绩效的重要指标——利润率的同时,这一阶段更要关注文化产业的技术进步、资源配置和市场的规模结构等指标。

1.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的贡献程度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依靠高科技的产业,比如动漫产业。文化产业想发展,必须要有创新、创意,这也是文化产业之所以也称“创意”产业的原因。安徽文化产业的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要发展动漫,几个城市都一拥而上;要发展旅游,各地都争相投入……没有根据当地的文化、地理、历史条件,创造性地发展文化产业。其次,文化产业对人才的倚重远远大于其他行业,技术创新型人才甚至成为一个企业存亡发展的关键。第三,创新性管理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如果一个文化产业没有创新性的管理模式,致使员工发生诸如“连跳”之类的事件,就不仅是不发展的事情了,还是害人害己之事。

2.资源的配置效率有所上升。资源的配置效率是文化产业的资源利用率,通常用资产收益率,也叫资产回报率(ROA)表示。安徽出版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时代出版,净资产收益率2007年至2009年分别达到了4.06、12.36、11.50(根据万点网络)。观察安徽其他几家大的文化产业,其资产收益率也都高于市场增长率,这说明文化产业的配置效率有所提高。

文化探究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协调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改变了社会文化环境,而且也在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标准和思想政治观念。

一、网络文化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

首先、网络文化传播改变了青少年的道德认识系统。几千年来,我国传统教育主要依赖于家庭、学校周围社会环境,注重自得和自省、反求诸己、改过迁善等等,因而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主要是来自于家庭、学校、村落、社区及其相互间的礼俗文化,如风俗、习惯、礼仪制度等,其主要媒介是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建构起人们的思想政治观念。而在当代,人们除去被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体包围外,网络文化所负载的各种信息已使其置身于一个完整的新世界。虚幻与现实相结合的网络特点迎合了青少年的需求。他们不仅借助于网络文化的传播进行感知和理解,而且还能从中吸收思想政治素养。可以说目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意识的建构与网络文化传播密不可分,他们在网络中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标准和思想政治观念。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文化是青少年道德认知的重要来源。

其次,网络文化传播改变了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建构方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文化传播的思想政治意识的建构是非群体的。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思想政治意识的建构是在参与群体活动的过程中完成的。青少年在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群体参与过程中一方面获得认知,另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政治意识。到了网络时代,网络文化传播不仅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也跨越了社会群体。现在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并不仅是从某一个体到另一个体的传播,而常常是许多社会群体同时获得同一文化知识和价值信息。因此,现代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建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越社会群体的;二是网络文化传播的思想政治意识建构方式具有开放性。在传统社会生活中,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人们所在的群体相对封闭,生活方式和思想政治观念变化较小,往往会长时间保持着同样的道德风尚和伦理价值观念。到了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的传播打破了一切封闭状态,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网络传播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使一切遥远的社会关系变得近在咫尺。

再次,网络文化传播改变了思想政治意识的建构内容。在传统社会生活中,一代一代的文化传递及群体内个体与个体的互动文化传播内容,主要是经验知识、风俗、礼仪等文化观念、政治信仰、思想品德等,这些因素构成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在网络时代,网络文化传播的内容相当广泛,有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也有科学技术、政治思想、经济知识等等内容。可以说现在人们通过网络所接受的信息内容比过去几个世纪还多,一个现代青少年所了解的东西比过去一个老人还多。因此,网络文化传播所建构的思想政治意识的结构层次,要比传统社会人们的结构层次更加复杂、更加丰富,这不仅是我国现实变革的必然反映,也是网络文化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课题。

网络文化传播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方法和手段,同时也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网络文化传播对养成青少年进取、开放、参与、自强精神具有重要作用。网络作为信息工具和感知媒介极大地提高了青少年感知外部世界知识的能力,并且以空前未有的密集信息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价值享受。无论从量和质两方面看,都是学校教育难以达到的。从量上看,网络传播将逐渐超过由学校所提供的信息源;从质上看,学校以外的信息,由于传播工具的现代化,信息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新颖性也容易吸引青少年,产生较好的效果。从这一点看,网络文化传播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二、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文化传播常常容易青少年丧失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网络文化传播是一个信息开放体系,是无数群体、个体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接受者、媒介发生着交互作用,无数群体、个体凭借不同的自身素养,不断交互感知各种价值信息。传播者、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及其经验、见解、知识等等相关因素不断地影响着教育功能的发挥,有时这种因素起主导作用,有时那种因素起主导作用。因而,时常会出现相互矛盾和冲突的局面。另外由于各种各样夸大、扩张信息的存在,又会使得整个网络信息的价值意义变得异常混乱和模糊。因此,青少年常常容易丧失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例如网络聊天中频频有人上当受骗的现象正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网络文化传播不仅容易使青少年丧失健全的价值心理和思想政治观念,而且也容易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失去取向,处于无思想政治意识取向状态。某些不正规的网站,为了以“新”和“奇”吸引浏览者,经常会一些不真实的新闻和花边消息。其规模之大、信息之密集,如滔滔洪水,它容易使青少年心理机制失去承受能力,同时也减弱了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感知能力。当信息量对青少年来说成为超负荷传播时,就容易使青少年失去兴趣。尽管网络文化传播信息能如潮水般涌向社会,而真正能内化为青少年品德的却很少。信息洪水浩浩森森,青少年的心态却膺臀懂懂。这样,网络文化传播也就失去了建构思想政治意识的意义,它不但不能使青少年产生健全的价值心理和思想政治观念,而且容易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失去取向,处于无思想政治意识取向的状态。

再次,网络文化传播易使青少年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从传播的内容来看,现今的网络文化传播是无视青少年作为主体存在的,忽视青少年的价值需要和价值理想。如潮的信息洪水常常是反映了主人的需要,而不断地在网上传播。这些信息究竟能给青少年提供多大积极的帮助,网络文化传播者很少给予考虑。这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文化传播倾向,它忽视了青少年的价值需要和动机,因而常常破坏他们的思想感情,使他们从学校获得的道德规范与网络文化传播中获得的信息相冲突。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越来越使青少年无法界定自己生活的真实空间,也越来越使其无法对现实生活的意义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样,因缺乏一定的参照标准而使青少年陷人无所适从的困境。网络文化传播的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控制,它将会使青少年理性思维衰退,从而使其逐渐丧失正确的价值标准。

可以看出,网络文化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同时也会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减弱。因此,网络文化传播的发展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三、确立开放、多元的社会大思想政治教育观,既是对网络文化传播这一挑战的应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自身要求

首先,网络时代的大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开放的体系,或者说是一个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的体系。世界经济结构的发展,国内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全球信息化的再现,正在形成一种世界文化,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置身于这种文化文明之外,而必须适应这种历史潮流,这是大势所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人,也必将冲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演化出新的思想政治观念,所有这些都是与网络文化传播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国经济、政治改革越是深人、彻底,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封闭性越容易被打破,越具有开放性。

文化探究论文范文第3篇

在绿色、环保、回归自然成为人们共同精神诉求的当前,少数民族服饰仿生设计因其富有对大自然存在的赞美,满足了现代人们对于服饰的要求,日益受到服装设计师的热烈推崇,流行必将成为自然。总之,少数民族服饰仿生设计不仅集自然之美于一身,而且给我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也令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这也为少数民族服饰仿生设计在当代社会的开发应用创造出了许多机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少数民族服饰仿生性格情感与形态特征

少数民族服饰仿生设计是对自然生存环境的投射和再现,表达了最普通劳动人民对于美满幸福生活的向往。

少数民族服饰仿生与它们久远的文化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一种客观自然存在,而且它们在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其模仿自然万物给人们带来的美好寓意。可以说,少数民族服饰仿生通过表层的服饰特征符号,象征反映了人们对于纳福求吉,去灾避祸等方面的美好喻意,赋予了服饰特定的心理情感。总之,纵观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仿生文化,由少数民族服饰艺人与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出的别出心裁造型,夸张色彩的服饰仿生设计,充分凸显出少数民族服饰蕴藏着的丰富多彩,自然朴实的情感性格。

少数民族服饰仿生设计种类众多,形式多样,它们中所使用的材料、图案纹样等主要选取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为原型进行高度抽象概括,呈现出情趣化和艺术化的典型特色,概括来说有以下特征:(1)图案纹饰造型丰富与内涵深刻,多取江河山川、日月星辰、花卉、蜜蜂、蝴蝶等自然形象的仿生,表达出自然朴素的文化本源(2)色彩运用以选取自然色为主,喜用火红,普兰等色彩,色调对比感强,具有一种热情、坚定的文化性格(3)注重装饰性和工艺技巧,运用挑花、盘花、贴绣等工艺手法突显服饰精美效果4)记录少数民族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具有纯净的乡土文化特质[2]。

少数民族服饰仿生的文化价值

少数民族服饰仿生设计作为一种融合了主观意识、伦理观念等意识形态的综合性艺术,充分显现出少数民族劳动群众的审美情感与创新智慧。

少数民族服饰仿生设计与劳动人民群众现实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它们主要是以对自然万物的崇拜模仿,并以此充实与丰富生活,满足人们舒适、保暖、防虫叮咬、抵抗外敌等方面的实用性需要,体现出服饰仿生直接服务于民众日常生活的实用功能价值,如:福建畲族模仿公冠和羽毛的服饰,已婚畲族妇女的筒形发髻,都是期望可以得到幸福;水族妇女们的衣袖、裤口等处的彩绣,苗族的花腰带都是为了防止在丛林中被毒蛇等害虫袭击。

少数民族服饰仿生设计在日积月累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表现出一种客观实用功能,而且它也担负和承载着对于图腾文化、吉祥文化等情感的传承价值特征,逐渐形成一种能体现该民族独具神韵的服饰精神文化气息,如:蒙古族红缨子帽、云肩等民族服饰仿生均表现了蒙古民族对于图腾文化的崇拜。朝鲜族代表纹样彩带和长鼓,洋溢着吉祥欢乐的气氛,寓意着人们对民族吉祥的愿望。苗族服饰中以绣有树木、花卉等图案纹样表达家族昌盛和生命繁衍的愿望,还有如虎头鞋、虎头帽等童服仿生设计,以寄托战胜邪恶,祈求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期盼。

少数民族服饰仿生以客观自然形态为参照载体,通过多样化的手法,进行组合再现,产生新的仿生形态,使整体服饰呈现出造型多样、图案纹样丰富,缝制工艺精巧等多元仿生的变化趣味美感,如:图形仿生,形态仿生,意象仿生等造型方法的运用,它将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图形、图案和自然事物形状的内在气质作为模拟创造基础,表现出对于大自然的憧憬与崇拜;平面工艺结构的典型应用,这类服饰仿生设计造型以直线型为主,衣片宽大平直、裁剪简单,虽在造型上看起来相对缺少变化但它们通过与某些服饰部件的仿生设计配合使用,如:云肩、靴子、马蹄袖、头饰的结合使用,均使服饰着装整体达到多元变化之美,让服装更具显层次感和立体感的效果[3]。

少数民族服饰仿生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借鉴少数民族服饰仿生设计中的形象特征作为灵感主题并运用抽象、夸张等设计理念来延伸和创新现代服饰设计。

现代服饰设计中应以少数民族服饰对自然界的创造性仿生设计思维为灵感来源和审美取向,进行服饰造型设计再创造。一方面整体自然仿生,如:通过简洁裁剪,删除繁琐的装饰,利用结构、材料的不同特性,体现富于变化、自然动感的造型之美,另一方面具象模拟,如:以郁金香、荷叶、马蹄莲、飞鸟、孔雀、鱼等动植物为原型,勾勒简洁流畅造型线条,并运用巧妙、自然、生动的结合手法突显现代服饰仿生设计特色[4]。

提取自然界中的色彩并将这些元素作为现代服饰色彩设计的原型运用到服装设计中来,如选用沙滩、水果、花鸟鱼虫、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等自然界未经修饰加工的色彩,既可以展示它们美的色彩形态,赋予现代服装仿生设计创新的意味,又带给人们更多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表达了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统一。可以说,选择服饰色彩仿生设计都是对自然界色彩固有规律认同,也成为现代服饰设计创新发展最直接的诠释。

材料仿生对现代服饰仿生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设计:一是面料性能仿生。用自然材质或人造纤维仿制直接用于服装设计中,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如:鸟兽羽毛、植物叶子、仿真丝,仿裘皮的仿生。其二是纹样和肌理的仿生。可将植物叶片纹样或温馨的自然花形以刺绣的方式装饰于女装上,从而彰显女性的柔美之气,使其更显成熟典雅之美。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印花、压花等特殊的印染方法和编织手法表现自然界中不同生物的肌理效果,使服饰仿生面料效果更具真实性[5]。

文化探究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营许可证;网吧监管;许可制度

根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国家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的经营活动实行许可制度,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必须经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审核,发放《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已经依法取得相应许可的,应当在许可的范围内依照有关规定从事活动。如果违反有关规定,情节严重的,文化机关可以依法作出吊销其《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的行政处罚。

然而,由于法律的滞后,在执法实践中,对于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往往衍生出如何吊销、吊销后的后续监管等问题,给一线文化行政执法带来很大困惑,甚至成为执法监管中的“瓶颈”。为此,笔者希望通过围绕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的系列问题进行整理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一些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的概念及情形

(一)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的概念

首先要明确行政许可的概念。根据《行政许可法》第2条的规定,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吊销许可证是行政机关受贿允许违法行为人从事某种活动的资格和权利证明文件,禁止其继续从事许可证所规定的各种事项,对于法人和组织而言,是一种最为严厉的行政处罚形式。根据吊销许可证的一般概念,可推理得出,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是指文化机关依法收回违反《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的行为人已获得的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的权利和资格,禁止其继续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的一种行政处罚。

(二)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的几种情形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28条、第29条、第30条、第31条、第32条规定了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的情形,归纳起来具体有:(1)涂改、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尚不够刑事处罚的;(2)利用营业场所制作、下载、复制、查阅、、传播或者以其他方式使用含有禁止内容的信息,尚不够刑事处罚的;(3)在规定的营业时间以外营业、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经营非网络游戏、擅自停止实施经营管理技术措施、未悬挂《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或者未成年人进入标志,情节严重的;(4)计算机未通过局域网的方式接入互联网,未建立场内巡查制度、或发现违法行为未予制止并向管理部门举报,未按规定核对、登记上网消费者的身份证件或者记录有关上网信息,未按规定时间保存登记内容、或擅自修改、删除登记内容,擅自变更或者终止营业活动、未向管理部门备案,情节严重的;(5)违反利用明火照明、带入或存放易燃、易爆物品、营业期间封堵门窗或安全出口、擅自停止实施安全技术措施等消防管理、治安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以上情形,均视违法情节不同设定了由警告、罚款、停业整顿直至吊销许可证的不同行政处罚形式,但只有第(3)点是由始至终由文化行政机关完全行使行政处罚权,其他(1)(2)(4)点,均是先由工商、公安、消防等管理部门行使一般性的行政处罚,情节特别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最后由文化管理部门作吊销许可证的处理。

二、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过程中易产生的问题

(一)吊销的程序法律未作规定

对于法人或组织而言,吊销许可证是一种最为严厉的行政处罚形式。因为许可证一旦被吊销,其生产经营权随之丧失,企业也就是去了继续存在的权利,实际上是剥夺了受罚人的财产权。因此,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吊销《网络经营许可证》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必须绝对慎重,不但要符合法律规定的实体条件,即违法行为确属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影响,而且还要程序正当,公开公正。但是,对于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并未作出任何有关程序上的规定,《行政处罚法》上也未对吊销许可证进行专门的程序规定,只在第42条中规定了“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人事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由于《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未对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进行具体规定,《行政处罚法》上也找不到关于吊销许可证的相关程序依据,实践中极易造成对网吧吊证的随意性。

(二)吊销的执法权限未作规定

根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4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负责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的设立审批,并负责对依法设立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结合第28-32条可以得知,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但是实际情况是,出于对加强网吧控制和管理的目的,目前很多地方,对网吧设立的审批权不在市、县一级的文化行政机关,而在省一级的文化行政机关。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目前暂时停止了一切单体网吧的新设审批,只允许发展连锁网吧,且直接对连锁网吧发放《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地市一级只有审核权,没有审批权。对于这种情况,市、县一级的文化局能否吊销由省文化厅发放的许可证,法律未给出规定,这给执法实践造成一定的困惑。

(三)吊销的事后监管未作规定

根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34条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被处以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行政处罚后,应当依法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逾期未办理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被吊销许可证、注销或吊销营业执照后,可能存在几种后续情况:(1)处分原用于上网经营的电脑设备,自觉终止网吧经营行为。这是一种最好的行为形式,却又是一种最不可能的行为形式。毕竟,在目前社会公信程度不高、社会公信力不强的情况下,要求从事者自觉终止经营行为显然是有困难,因为终止经营行为,则意味着利益亏损,一般情况下很难做到。(2)继续经营行为,也就是一种无证照经营行为。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极有可能发生。受利益驱使,经营者明知继续经营是违法的,但是由于法律未规定被吊销的后续监管权归属,而文化、工商等部门只负责有无吊销证照,而不论事后实际经营情况如何,这些给违法者提供了天然的机会,有证网吧被吊证后,变成“黑网吧”继续从事上网经营活动,且由于已经被吊销了许可证,文化行政部门往往对其不再进行监管,相对人反而会比原来有证的情况下更加自由和肆无忌惮,往往成为藏污纳垢和消防安全隐患滋生的温床,产生极大的社会危害。

三、对完善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行政处罚的建议

(一)规范吊销的执行程序

文化机关依法作出《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的行政处罚决定后,建议将执行程序具体规定如下:(1)告知。告知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在作出吊销许可证决定时,必须在决定书中说明事实依据、法律依据或行政机关的处罚理由,并告知自收到决定书之日起禁止从事许可证许可的相关活动,如果对吊销许可证处罚不服,可以提起复议或者行政诉讼。(2)收回许可证。文化机关依法告知相对人,且相对人在法定期限内未提起复议或诉讼的,文化机关应当在被吊销的许可证上加盖吊销印章后收缴。被处罚人拒不缴销证件的,文化机关可以公告宣布作废。(3)公告。许可证收回后,文化机关需在一定的范围内予以公告。公告的内容包括许可证号、许可项目、许可证颁发的实践、吊销许可证的理由及许可证终止的日期、决定的文化机关。

(二)加强行政管理机关的信息沟通

根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规定》第35条规定,“被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的,自被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之日起5年内,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不得担任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因此,文化机关作出吊销许可证决定后,有义务将行政决定告知公安、消防、电信等具有网吧前置审批职能的管理部门以及工商部门。建议文化部门的吊销许可证的信息,一方面通过抄告单的方式告知相关部门,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出递给相关部门,相关的管理部门也应当及时接受相关信息。相关部门建立起信息定期接收制度,而不是把信息挂在网上了事。

(三)相关部门建立对被吊证网吧的跟踪监管

为防止被吊销许可证的网吧成为“黑网吧”继续从事上网营业活动,文化部门与工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工作协作机制,文化部门依法作出吊销许可证的行政处罚决定后,要及时抄告工商部门;工商部门对在规定期限内未向其申请注销营业执照的,应强制吊销营业执照。对于被吊销许可证、营业执照的场所,文化部门要继续加强事后跟踪检查,如发现其并未处分原有的上网设备,则有可能存在“黑网吧“的隐患,如发现确实继续从事上网营业的,文化部门应及时告知工商与电信等部门,由工商部门按照《无证无照查处取缔办法》对该场所没收设备、强行取缔。

注释:

张续明.对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处罚的执法思考.辽宁警专学报.2010.5(3).

文化探究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文化理论 文化模式 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1《文化模式》全文概述

《文化模式》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写于1934年。该书也可以说是20世o西方有关文化问题讨论中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已被译成14种文字,有着广泛影响。《文化模式》阐发了一种新的文化理论研究――文化模式论,认为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历程,这种独特性决定了各民族特有的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并最终影响了民族的风俗礼仪与文化模式。在本书一开始就指明了人类学的目的,“人类学的显著标志在于,它还包括对我们自己的社会之外的别的社会进行严肃的研究”另外,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模式是相对于个体行为来说的,她认为,人类行为的方式有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可能是无穷的。但是一个部族、一种文化在这样的多种多样的可能性里,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些,而这种选择有自身的社会价值趋向。选择的行为方式,包括对待青春期、人之生死、婚姻的方式,以至在经济、政治、社会交往等领域的各种规矩、习俗,并通过形式化的方式,演成风俗、礼仪,从而组成一个部落或部族的文化模式。

2对《文化模式》的人类学评析

关于文化模式的概念。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论的贡献在于把心理分析概念引入对于文化的研究这一创举。她的“模式”概念就是一个行动心理学的概念,不同于许多学者所说的“类型”。文化类型与文化模式的区别在于文化类型是把已知的文化按事先规定的若干型加以归纳和分类,而文化模式则是规定文化特征的统一表现形态的特殊性和异质性,而非预先设定的类型分类。她明确指出“我们这里作为‘类型’来讨论的这些完型,并不是说它们代表了一种固定的特性的群集分布。”不同文化所展露出的相似性特征和意图是同它们各自不同的文化特性相联系的,彼此相像的文化也不可能选择同样的文化特性来按它们支配地位的意图去把握。因此,文化在本质上是异质性的,是千差万别的,是不可化约不可类型化的。我们在做文化研究时,必须要把每一个文化视为一种独特的历史存在,一个独立的分析单元。

关于文化整合,本尼迪克特认为,整合的首要条件就是选择,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可以被理解的。它们在本身特有的文化意图和主旨的统摄下,不断融合、改变、修正,趋向于具有一致性的行为模式。因而,文化整合也是文化自我完善的一种形式,既体现了文化在历时中的变迁,又使文化在共时中在一定限度内维持稳定秩序成为可能。整合不是文化诸特性、现象的机械组合或总和,而是那些部分的独特排列和内在关系,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的新的有机实体,是多于其各个特质的总和。若只把注意力放在对单个文化元素的研究上,那实际上就只能是在描述一种文化的表层现象。

关于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是其理论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她所持的这种思想是直接针对种族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她认为,诸种文化模式间差异如此之大,甚至可能是完全对立的,但任何一种文化模式中的行为总有其合理的存在,无所谓等级优劣之别,每种文化模式都是一个独立整体,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都有同所属社会相适应的能力。“文明的任何成分归根结底都是个体的贡献”因此,文化的价值是多元的,对于每种文化,都必须按照它自身的价值和结构来考察,而并非按照某种被当做“绝对价值”的文化来对其他文化进行评判。本尼迪克特的相对主义人类学原则,倡导一种对多种价值体系的尊重。

3结语

文化研究应把重点放在文化的整体结构上,重视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影响。本尼迪克特的理论认为所有的文化都会自然发展出一个类型,这个类型如同个人的人格般,虽然会随时间而变迁,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便逐渐稳定下来,进而形成固定的模式。各文化的模式千奇百种,差异甚大,它们也各有各的长处,分别发展出独树一格的优势。因此,我们不该否定任何文化的价值,而独尊自身文化的优势,虽然形貌论并未解释这些典型如何产生,且描述重于数据与分析,但却确切描绘出多元文化存在的必要性。在此之外,本尼迪克特引用心理学的概念,认为各文化的适应与人格密切相关:特定的极端人格可能活跃于甲文化,却可能被乙文化视为病态。因此,各方面所谓好坏、是非,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是一切全赖各文化模式偏好或厌弃的那种类型而已。

《文化模式》一书中文化模式论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尊重不同民族针对自身特点所选择的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把和平共处,以及人类从生存的原料中为自身创造出来的种种同样有效的生活模式作为希望的基地,宽容的基础来接受。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映证了天下“天下大同”的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