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技术与管理研究

经济技术与管理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技术与管理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技术与管理研究

经济技术与管理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上虞 管理 发展

上虞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3年,与上虞城区隔江相望、八桥相联,是上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 年11月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面31平方公里,实际已建成 13.8平方公里。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上虞经济开发区已基本形成一个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综合园区,是集科、工、贸、娱乐公建、居住于一体,以产业集聚为主要载体,致力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区。

开发区作为城市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城工并举的新城区,历经十几年的开拓创新,已经成为吸引中外客商纷纷入驻、四海英才创新创业的沃土,成为经济总量增长的主力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

一、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现状

上虞经济开发区与老城区仅一江之隔,既是老城区的拓展和延伸,又是上虞市未来发展的新城区和工业新区。区内各类市政、公用设施日趋完善,投资、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已实现"八通一平",完全适应各类投资项目需要。

(一)上虞经济开发区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实施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区域环境。十几年来,先后投入20多亿元资金,用于交通、电讯、供水、能源等基础设施,区内基础设施配套达到“ 七通一平 ”,饮用水达到国家一级水标准,能适应各类投资项目的需要。同时建立了完善的配套服务机构,成立投资服务中心,竭诚为外商进行全程“ 一条龙 ”免费代办服务。同时开发区已建成 2 平方公里的生活区,集聚人口6万余人。

(二)以机电一体化、环保节能、轻工纺织、建材工业、光伏产业等产业的积聚充分体现着加工制造业基地的优势。其中,机电一体化产业主要生产各类电机、空调、制冷、汽车配件、数控机床、轴承等,占园区总产值的49%;环保节能产业主要生产节能灯、环保器具、环保设备等,占园区总产值的 20.7%;轻工纺织产业主要生产高档色纺、纱、袜子、手套、服装等,占园区总产值的11.8%;建材行业主要生产水泥、新型墙体、塑钢制品等,占园区总产值的5%。世界500强之一的松下、菲利浦等公司已在开发区投资发展。

(三)交通优势更趋显现。上虞经济开发区地处苏州、上海、杭州、宁波、温州五大城市中间,东距宁波 62 公里,西至杭州 70 公里,北到上海、苏州各 220 公里,南离温州 250 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已经建成通车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起宁波慈溪,北至嘉兴海盐,全长36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上建造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之一,大桥的全线通车,使得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迈入了重要的一刻,也给上虞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已经动工兴建的杭州湾绍嘉跨江大桥起于开发区内的上三高速和杭甬高速交接点,终于嘉兴的沪杭甬高速和乍嘉苏高速的枢纽互通处,全程 67 公里,建成后, 使上虞到上海的路程缩短约 130 公里 。

二、开发区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站在新的起点,开发区既面临着众多加快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

(一)未来发展的机遇:

1.国际国内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为开发区带来了发展机遇。从国际上看,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我国经济持续不断增长,吸引外国投资者看好中国市场,港台地区也对大陆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这些为开发区引进大企业、培育大产业提供了重大机遇;随着欧美经济衰退风险增大,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生存和发展环境受到了很大影响,跨国流动成为常态,这为我们招才引智提供了更多选择;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如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通讯设备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等都有数量可观的扶持资金,而这些都是我区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国家支持和保护的重点。

2.政府重大战略的实施为开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开发区将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获得政府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政府要求开发区成为全省、全国开发区的模范,成为城市跨越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样板,提出要举全市之力支持开发区跨越发展,并且在经济管理权限、行政审批、财政税收、生产要素配置、发展环境和组织人事等方面都给予了开发区前所未有的支持,这为今后开发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开发区自身具备的比较优势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开发区大企业多、人才多、整体素质高、科技含量高、企业管理水平高,这是开发区的独特优势,最容易让企业发展壮大。三是后发优势。近几年,开发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建成投产了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了一批优质企业,这些重大项目和企业的能量正逐步释放,将形成强大的产业支撑。

(二)开发区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1.宏观经济形势严峻。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经济环境十分复杂,尤其是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可能成为常态,必将导致我国外需市场萎缩,内需市场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尤其是经济增长下行与物价上涨的压力并存,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重。

2.区域竞争十分激烈。各地开发区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西安、无锡、苏州、成都等高新区已经率先实现了转型,不仅经济发展速度快、效益好、质量高,而且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也堪称一流,已成为当地最亮丽的新城,其影响力、吸引力十分强劲。

3.开发区自身发展面临着诸多短板。主要表现为:一是发展的理念、思路与现代开发区发展的趋势要相适应。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往往更加重视产业的发展,而忽略城市的发展;高度重视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未注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度重视经济发展,而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却稍显落后。二是规划有待完善,现今规划与优化产业布局的要求不相适应。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再加上招商引资对规划管理的“倒逼机制”,往往是项目选址跟着客商的意愿走。三是功能补位需要加强,与建设宜业宜居的现代新城要求不相适应。四是融资平台需要夯实,与开发区大开发、大建设的需求不相适应。开发区现有融资平台的融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挖掘,要争取改变资源分散,融资方式单一的现状。

三、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开发区在今后的发展方向上,更多的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综合考虑自然资源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和区位优势等因素,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从立足区位发展、突出特色产业优势考虑,建立有各自特色的产业定位。“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呼应大绍兴、实现大发展”是上虞市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总体目标,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一轮的竞争,开发区提出了“乘势而上、错位发展、注重特色”的发展思路,抢抓新的发展机遇,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再创新的发展优势。

(一)拓展发展空间。建设具有江滨特色的现代化中等新兴城市是上虞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开发区作为上虞现代化城市的主要一翼,必须充分体现城市工业园区的特点,提高规划的品位及档次。开发区要努力提高规划建设的品位,使江滨生活区与上虞具有江滨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发展目标相适应,成为上虞城市发展的新亮点。18平方公里的工业区块在规划设计上要体现城市工业区的特点和要求,努力将开发区建设成为以机电一体化为主导、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

开发区未来的发展要以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眼光,按照“改革开放先行区、体制创新实验区、高端产业集聚区、现代化新城区”的定位,全面编制开发区未来5-10年发展的总体规划。按照政府的要求,争取聘请国际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机构,对开发区进行统一的全域规划。调整空间布局,科学确定功能分区,编制好产业集聚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规划指导建设,减少项目安排的随意性,不断优化空间和产业布局。

(二)完善开发区功能。要高位对接城市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完成园区的规划建设,尤其要加强城镇和村庄规划,为规范农村建房,查处违法建设创造条件。要根据区域的实际,按照“一区多园”的模式,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国际化产业园区。同时,可以按照产业分工,在建好现有工业园的同时,规划建设装备制造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

开发区在城市建设上要成为示范区,园区内不仅要有一流的企业,一流的工业园,还要有一流的社区、一流的商业服务、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要在区内规划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和物流、云计算、物联网、服务外包、商场、酒店、酒吧、金融、保险、工业旅游、医院、双语学校等配套服务项目。大力引进校企合作研发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的总部和分支机构,加快建设高档居住休闲社区。通过以上措施,加快开发区国际化、都市化、现代化和生态化步伐,使之成为环境最优、品位最高、客商最向往、宜业宜居的现代新城和都市新区。

(三)培育发展优势。根据城市工业基地特点和开发区实际,在发展规模上,开发区要引进投资额在亿元以上及投资密度大、科技含量高的大型企业。在产业结构上,首先要突出机电一体化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其次根据城市工业园区的特点,注重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无污染的生态环保型的轻工业,发展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再次,借助杭甬运河穿区而过的交通优势,在运河码头周边适度发展重型机械制造业。为营造成良好的城市工业区氛围,提高工业区的品位及档次,在区内禁止发展重复建设、工艺落后、浪费能源、环境污染的产业。

(四)创新人才培养和发展环境。开发区一方面将加大机构体制改革和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的力度,以理顺管理职能来提高办事效率,以激发干群的工作热情来提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构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聚集人才的高地。开发区如果没有一大批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就不能称其为开发区。人才是高新区的第一资源,是经济腾飞最关键、最紧缺和最核心的战略资源。开发区要进入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必须广纳天下英才为我所用。要认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明确引进人才的重点。即着力引进和留住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研发人才,特别是行业领军人才;携带项目、技术、资金的创新创业人才;拥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具有实战经验和高超操作本领的技能人才。

二是要为人才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建设一批功能齐全、配套完善、政策优惠、服务专业的孵化器和产业园,让他们在这里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

三是建好企业家队伍。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家是企业的主心骨。我们要实施“一手抓引进,一手抓开发”的人才工程,突出建设一支具有国际发展眼光、拥有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本领、充满干事创业激情的企业家团队。在人才引进上,我们要把“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起来,既要把公司、企业、资本、资金引进来,更要注重把先进技术、先进文化和先进人才引进来。

以发展为主题,创新开发区功能,提高开放水平,是上虞经济开发区新一轮的发展目标。我们相信,通过未来的发展,上虞经济开发区一定能够建设成为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区,为城市扩大开放、加速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经济技术与管理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管理会计 实施原因 定义 目标

进入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环境保护运动兴起,学者开始倡导社会责任的观点,而环境责任作为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也进入学者们的研究领域,环境管理会计开始萌芽。到70年代,以比蒙斯撰写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马林的文章《污染的会计问题》为起点,人们对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逐步深入。而且,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普遍提高,会计理论界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研究。但是与外国的研究相比,我国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环境管理会计在企业制定与实施竞争战略尤其是环境战略中将大有用武之地。这种理论的困境与现实的需求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环境管理会计的略显杂乱的研究进行系统回顾与评述,并进行简要的评述。

一、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现状综述

本文将从环境管理会计实施的必要性、定义与定位、目标等角度入手,对现有文献进行综述,对各方观点进行比较。

1.环境管理会计实施的原因

有关环境管理会计实施的必要性,可以从许多国际机构出版的关于环境管理的指导性文件总结出来。认为环境管理会计引起关注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来自关注环境问题的利害相关者的压力不断增长。(2)环境相关成本的占企业总成本不断增加。(3)人们对现有会计实务缺陷的不断认同。

我国学者的观点大致相同,但各有差异。郭晓梅分析了环境管理会计的实施原因:社会经济动因使然;也是管理会计职能作用扩展的必然结果。李勐则分析了环境管理会计对企业管理系统的作用,认为有效的环境管理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充分确认和计量环境成本,降低风险,并改善企业的财务业绩。肖海、丁景华认为,环境管理会计的建立发展与实施有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有利于抵制发达国家的环境剥削。

2.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与定位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环保局(1995)从管理会计的定义出发,将EMA表述为:“为帮助组织决策而确认、收集和分析关于环境成本和环境业绩的信息过程”。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998)提出环境管理会计是透过发展和实行适当的环境会计系统来管理环境面以及经济面的表现。Stefan Schaltegger和Roger Burritt(2000)在文章《环境管理会计的当前进展――环境管理会计的复杂框架》中将环境管理会计定义在狭义层面,即仅包括有助于经理人员决策并对决策后果承担受托责任的环境导致的财务影响。日本环境省(2005)的定义:环境会计是数量化评估企业环境保护活动的一种体系,为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关系,并推动同时具有效果及效率的环保活动。

3.环境管理会计的目标

环境管理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一般认为环境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促使企业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此钟朝宏、干胜道指出环境管理会计是以双赢为目标,即管理和改进组织的财务业绩和环境业绩,重视和实施环境战略能为企业带来财务上的利益,赢得优势。黄宏斌(2006)将最终目标概括为引导企业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的统一,为实现企业经营可持续性发展而服务。对于二元化目标,张亚连指出环境管理会计中不同层次的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其具体目标的实现可能相对容易些,而最终目标的实现相比之下要困难得多。因此,环境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又是近期目标,而追求可持续经营目标,实现整体价值最大化的终期目标则只能是远期目标。

二、评价

通过上述的国内外对环境管理会计的文献整理,可以看出,环境管理会计研涉及的范围较为全面。对于一些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拓宽了研究的整体思路。而且都认为环境管理会计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环境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和目标也大致达成了共识。但国际上仍未就企业环境管理会计的总体框架体系形成共识。同时,我国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的发展较为滞后,研究的切入点与研究路线尚未找到。

环境管理会计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研究,把环境管理引入会计工作中,其切入点在哪里?当前摆在我的面前的研究主题是什么?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释,那么,以后我国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只能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国外学者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研究,其基本主题是以环境与会计关系作为基本的研究内容,界定了一个较为宽泛的研究主题。我认为我国的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应当以我国社会经济背景作为切入点,将环境会计学的研究目的、方法和理论原则与我国环境问题的现实结合,先理清我国环境问题历史、现状及成因,然后再考虑构建相应的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架构。

参考文献:

[1]干胜道,钟朝宏. 国外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综述[J]. 会计研究,2004

[2]颉茂华,王珉,胡伟娟。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综述、评价与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

[3]郭晓梅. 环境管理会计简论[ J]. 财会通讯,2004

经济技术与管理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图书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和严峻挑战。图书馆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唯一选择,人们更愿意通过其他途径更经济、更高效、更及时地获取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知识和信息。面对信息服务业异军突起、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核心竞争力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其他竞争对手难以超越和模仿的特殊能力。只有实施知识管理,不断保持和加强核心竞争力,才能适应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1.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图书馆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战略决策、文献资源组织和建设、优质和特色服务、信息产品开发、人力资源开发及织织管理等措施,或通过其中某一效用突现而使图书馆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指的是图书馆在社会中独特竞争优势,是维持图书馆存在和保障图书馆发展的独特的、外界不易控制的能力。论文参考,图书馆。

2.图书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2.1知识管理是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而对信息、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并提供给读者使用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这与知识管理的过程基本一致,只是知识管理更强调对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所以知识管理是图书馆职能一种延伸。认识到知识管理是图书馆的职能延伸,那么就不难理解利用知识管理来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的必然性。

2.2知识管理是图书馆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途径 知识管理通过捕获图书馆内、外部资源中知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将其作为知识源融入到图书馆内部(即知识的获取),再通过人力资本管理和信息管理分别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进行分类处理(即知识的处理),形成知识优势,最后通过提供给用户(即知识的传递)来实现知识增值和促进知识共享和创新(即知识的应用)。要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有效完成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处理→知识的传递→知识的应用这一完整的过程。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引导和约束这四个环节,促进知识生产和流动,使知识在使用中实现其价值,从而达到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因此,知识管理是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图书馆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途径。

3.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

3.1 知识创新管理 图书馆知识创新管理就是对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及其由相关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的管理。它包含知识的理论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与组织创新管理三个方面。理论创新管理就是追踪国内外图书馆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如对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多媒体图书馆等深入研究,这不但有利于图书馆学科的充实、更新与提高,而且能促进图书馆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技术创新管理就是对由与技术创造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的管理。组织创新管理是通过优化图书馆的职能部门和工作流程,建立一套符合电子图书馆时代的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来支持和加强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活动。论文参考,图书馆。

3.2 知识资源管理 图书馆知识资源管理就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搜集、整理、存储、使用,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主要体现为:一是对显性知识加以序化组织,以便建立知识库,供用户使用;二是对隐性知识的发掘,即强调人的价值,认为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要建立一种创新、交流学习和应用知识的环境与激励机制,培养知识型馆员。

3.3知识开发管理 知识开发是在知识组织的基础上,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图书馆的发展目标,通过知识组织和知识再造,形成用户所需要的或者适应市场需求的知识新产品的过程。图书馆知识开发的关键是利用自己的独特的知识产品,以解决用户凭自己的条件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实现图书馆馆员自身在社会中的独特价值。

3.4 知识服务管理 知识服务是高校图书馆联结用户和市场的纽带。随着用户需求的多样化,高校图书馆必须改变以往的服务方式,从知识服务的方式到知识服务的摘要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

3.5人力资源管理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现代化的人才,特别需要具有广博精专的专业技术人才,才能及时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实现图书馆知识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创造一种催人奋进的学习氛围,强化知识积累,进而实现知识创新。

4.通过知识管理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举措

4.1 建立适应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

传统图书馆工作流程的管理,往往以垂直的层次式领导为特点,职能部门之间条块分割,不利于信息的有效和连续传递。在这种组织结构下,员工一些新的想法需要层层上报才能反馈给决策者,并且不同部门的员工之间缺少交流机会。因此,从有利于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的角度,要对图书馆业务流程进行重组,打破原职能部门的分工界限,充分考虑知识传递和利用过程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减少管理层次和重复作业,以提高工作效率。在新的组织中,每个人都是决策中心,掌握组织运作第一手信息的一线员工直接为组织决策作出贡献。同时,等级结构的放松和部门边界的打破使原先被束缚在等级链上的部门块中的员工有机会以平等的方式与组织内部所有人进行交流,从而为整个知识组织的知识共享扩大空间。

4.2 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有力工具。图书馆只有首先在技术上取得突破进展,建立起支撑知识管理的技术设施,包括因特网、存储结构、数据管理系统、数据收集加工技术、传播技术、共享技术、联机分析与处理技术、网络技术、群件技术、多元分析信息技术等;其次,图书馆网络化建设是实施知识管理的最根本要求,建立一个能为公开交流提供完善基础设施的网络,将极大地降低知识管理基础设施所需要的费用。

4.3建立知识管理系统

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是支持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的工具与技术。它既是一种具有知识库管理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又是一种能够为用户或图书馆员工提供决策和完成各项任务所需知识的网络系统。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管理对象不只是结构化数据(如各种数据库),还包括对非结构化数据(如经验、诀窍)和人的管理。论文参考,图书馆。

4.4加强人本管理,培育知识工作者

所谓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论文参考,图书馆。论文参考,图书馆。图书馆人本管理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作为服务客体的读者/用户的管理,二是对作为服务主体的图书馆员工的管理。包括:①正确树立图书馆人本管理理念,既要强调对作为服务客体的读者用户的管理,又要注重对作为服务主体的图书馆员的管理;②确立图书馆人力资本需求,即图书馆员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③确定图书馆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包括教育投资、培训投资、劳动力投资、卫生保健投资;④建立图书馆人力资本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4.5 建立学习型图书馆

所谓学习型图书馆,它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增强图书馆学习能力为核心,以“学习+激励”为动力和以团队学习为特征的对用户负责的扁平化组织系统。建立学习型图书馆,就是把图书馆定位为一种学习型组织,设立知识主管,统一规划图书馆员学习的方向。针对馆员个人意愿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协调学习活动,并为学习提供支持。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建立馆员终身学习制,从而实现知识创新,提高图书馆的竞争力。

4.6 营造创新型图书馆文化

成功的组织文化被认为是促进员工发展和鼓励员工发挥其才能所必需的,它能积极提供一种对员工行为及其贡献进行雇佣、要求、激励、奖赏的工作环境。因此,建立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导向力的图书馆文化,可以铸造图书馆灵魂,培育图书馆的价值体系,形成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型图书馆文化包括:知识创新文化建设,知识共享文化建设,信赖合作文化建设,失败宽容文化建设,学习型文化建设,以人为本文化建设。论文参考,图书馆。

4.7服务创新即提升知识服务能力

随着信息资源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与分散化,图书馆必须改变它以往的服务模式。图书馆的服务内容由单纯的文献服务向以知识服务为特征的高层次信息增值服务转变,根据用户不同的知识服务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服务,这些知识服务主要包括:结构化参考服务模式——利用显要位置咨询台为用户解答简单问题和引导用户接受进一步的咨询服务,并按照问题的难易程度、资源利用量和利用方式或者专业类型等标准划分若干具体咨询部门,并配备相应的人力与资源;专业化咨询团队模式——按照专业领域来组织人力和资源提供专业化信息服务的一种方式,即以具备专业知识的咨询人员深入到专业领域,来为相关专业团体和个人提供更为有效的信息和知识;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针对具体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针对性与适用性都很强的服务的过程;信息集成服务模式——是在信息资源集成基础上,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各种服务进行整合,从而为用户提供综合集成的信息服务的过程。

结语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把收集、保存、传播知识和和信息作为基本职能的图书馆离不开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作为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战略途径,更需要图书馆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更新补充内容,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

参考文献

1.盛小平.试析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情报资料工作,1999(5):8-12

2.李锋.21世纪图书馆先进理念探索.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5):90-92

3.盛小平.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图书馆杂志,2003(6):2-7

4.倪丽萍.知识管理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5(6):1-3

经济技术与管理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艺术类学生 学籍管理 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in Early-warning Mechanism for Management

of College Art Students ' Status Files

WU Yant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hanghai 201620)

Abstract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of art as a special group; the school management is always the key problem in Colleges.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t students in Colleges to get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Key wordsart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warning mechanism

为了满足社会不同文化的需要,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了艺术类专业。艺术类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生数量的上升,“艺术类学生难管,特别是学籍管理方面难管”也随之成了各大高校管理部门普遍心声。鉴于此,本文针对高校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就其学籍管理提出预警机制,望对学籍管理部门有所借鉴。

1 建立高校艺术类学生学籍管理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同普通高校生一样,艺术类学生在进入高校后,也必须按照学校制定的艺术类专业的培养计划完成所有学分并在达到规定的要求后,方能顺利毕业。但在实际教学管理中我们发现,部分艺术类学生因受到自身或其他各因素的影响,不能按时毕业甚至无法毕业。但高校艺术类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前已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精力,如最后功亏一篑,于学生、家庭、社会而言都是无法估量的损失。从学校层面看,不仅教学质量,学生的质量同样会影响其办学质量。如高校在办学中有诸多学生无法毕业,对其声誉会有很大的影响。而要解决上述问题,优质、有效的学籍管理是保证。但学籍管理会涉及到学校行政部门、学生及学生家长等不同的利益群体,其本身所涵盖的内容又多而杂,涉及到的艺术类学生又有其自身特点,所以在处理艺术类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对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籍管理工作者来说,做好此方面的预防工作意义重大。

2 高校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2.1 个性鲜明,追求自由,缺乏自制力

艺术类学生因自身专业的特殊性,长期的专业积累养成了他们崇尚自由、个性鲜明的特点。从衣着打扮上看,奇装异服,男生披肩长发等是他们的特色和标志。从行为举止看,肢体语言过度夸张、网络语言出口成章是他们个性的表现。不可否认,艺术是需要灵感、个性和自由的,但这仅限于在创作中。在平日的学习中,如此个性,只能带来负面影响。过度的自由会使他们生活作风散漫,缺乏自制力,上课经常迟到早退、瞌睡,同时又极易受到外界诱惑及干扰,经常以外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由缺席正常的教学活动。

2.2 学习习惯较差,缺乏主观能动性

从现行的高考制度看,艺术类学生的高考录取与否须综合文化课及专业课两部分成绩,而从实际录取上看,艺术类招生时往往专业课成绩在综合成绩中的比例要高于文化课成绩。这无疑促使了很多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文化课的要求。同时由于高考对文化课成绩要求不高,也促使了一部分原本无法读大学的学生通过高中时期在专业课方面的突击,成功考上艺术类专业。进入大学后,这类本就不爱学习的学生们又开始自我放逐,上课、课后都不认真,得过且过,在学习面前缺乏主观能动性。毫无疑问,长期对文化课的不重视,以及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导致了这类学生偏科严重,在基础类课程如英语、思政类等课程上出现不及格,影响毕业。

2.3 注重兄弟义气,但心智不成熟,少责任感

“90后”的新一代独生子女,长期以往的独来独往给其精神世界带来一定的空虚与孤单,所以一旦有朋友对他们表示友善时,他们也会毫无保留地为他人付出。但心智的不成熟,社会经验的相对匮乏也因此让坏人有机可乘,利用他们重情义的特点引其犯错,甚至走上歧途。而平时在家父母的娇生惯养,也让这群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及家庭责任感,遇到问题时往往“知难而退”,不知所措。

3 高校艺术类学生学籍管理预警机制

针对高校艺术类学生的上述特点,可在其学籍管理方面建立预警机制,以解决学籍管理中客观存在的各类问题,避免他们在学习上走岔路。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3.1 建立一套有效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学籍管理制度就是学生在校关于学籍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学籍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对学校教学活动进行合理、规范的监督、控制和调节,同时也为学生完成学习提供基本标准,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制度可遵循。鉴于此,学校教务部门应结合学校的实际,建立一套有效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

3.2 进一步加强学风教育

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学校各部门也要加强对学生学风教育。尤其是大一新进学生,经常会因多年寒窗苦读,在进入大学后思想上有所松懈,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最后导致课程不及格,影响毕业。所以学风教育必须从源头抓起,在新生入学阶段就要组织学生学习学籍管理条例,加大宣传力度,并配合生动深刻的案例让学生有所触动。入学后,更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从严治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端正学习动机和态度,甚至爱上学习。如学生在考试中犯错,学校方面应坚持严肃处理,树立威信,以给后面有此思想的学生予以警示。

3.3 保持与学生及家长的有效沟通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专业本身的特殊性,艺术类学生与专业教师的接触更频繁直接,学生也更愿意与专业老师进行沟通与交流,而在面对家长或辅导员等人群方面则缺少互动。所以专业教师应利用此特性,加强与学生交流,在教书的同时,也担负起育人的重任。平时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学籍管理教育作为重点,让学生在思想上始终紧绷这根弦。而学籍管理相关辅助人员除了要与学生保持沟通外,还应保持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虽说,学生成人后就应对自己行为负责。但由于现在很多学生在家都是天之骄子,许多方面自觉性还不够,所以在学籍方面更需要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做到防范于未然。如果事后再通知,家长不仅情绪上受不了,而且也无法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挽救。

3.4 加强学籍管理系统的管理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个相当复杂艰巨的工程,涉及学生选课、成绩录入、毕业审核、信息修正等诸多方面。随着近年来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多,传统的手工操作已不能适应需要,所以现在各高校纷纷建立了学籍管理系统。采用计算机系统后,学生的各种信息可以完全在一个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进行操作,既减少时间与成本,又提高效率。但系统的不稳定或突然停机,有时也会给学籍管理工作产生影响,所以须加强对系统的维护与保养。同时,学生个体上的差异也需工作人员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对完全程序化的系统进行更新,以适应学籍管理上的需要。

学籍管理是一长期的、动态的工程,建立学籍管理预警机制是针对学籍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的预防措施。但预警机制要真正发挥作用,单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完全不够的,只有形成学校、学生、家长三方的有效联动,方能获得最大成效。

参考文献

[1]吴青芳,胡欣敏.高校学籍管理与学风建设关系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0(4).

经济技术与管理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分析

 

在互联网、云计算之后,大数据应运而生,这给各行各业发展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基于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可以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更加便捷的技术支持,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高新科技的应用可以不断丰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路和理念,对提升管理成效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文对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数据概述

 

大数据的到来,为世界发展都带来了重要影响,美国政府称大数据为“未来新石油”,可见大数据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力。大数据的应用优势促使全世界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大数据的应用可以说是加速企业发展的重要利器。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暴增的特点,挖掘它潜在的巨大商机。从大数据特点来看,可总结为“多、快、低、大”,指的就是数据类型多,如视频、软件、数据系统等;数据产生和处理速度非常快,具有很大灵活性,同时也实现了信息远程输出与传入;数据价值密度很低;数据库庞大。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进一步实现全新的变革,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

 

二、基于大数据背景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紧迫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得当下企业面临着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从本质上讲,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处于当下背景下,需要提高工作质量,顺应时展积极变革,从而促使企业长久发展。要知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会直接对企业整体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大力度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2]。

 

现阶段,从企业发展情况看,人力资源管理无论是在管理理念还是在管理模式上都呈现出落后陈旧的现象。在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有必要积极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最终实现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目标,进而全面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企业在是市场环境中提高竞争力提供支持。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面对庞大的数据资源,这对企业运用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处理信息资源高效利用和共享能力。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充分应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以往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大的问题,对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成效具有重要帮助,可以进一步促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将人力资源管理价值实现最大化。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变革,势在必行。

 

三、基于大数据背景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价值体现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基于此背景下,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实施企业人力资源现代化管理,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竞争能力。在先进的科学技术作用下,可以帮助企业积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思路和理念,促使管理效率得到提升。

 

1.有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其管理模式可以直接对企业管理水平产生影响,所以企业对此加大了关注度。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改变了以往传统人工管理方式,实现了信息智能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资管理效率。人才可以说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责就是为企业招贤纳士,将优秀的人才匹配到合适的岗位中,实现人才价值的充分发挥。而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可以利用数据分析,全面了解员工信息、个人特点、工作意愿等情况,而后对员工实现个性化岗位匹配,帮助员工制定符合其自身情况的职业发展规划,进而实现提升人才质量的目的。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可以全面改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优化企业员工岗位性,促使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将个人特长发挥出来,从而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实现长久平稳的发展目标[3]。

 

2.有助于加强企业凝聚力

 

在企业中,由于员工来自四面八方,所以在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而这些差异也会对员工实际工作产生重要影响,故此,企业若想更好地发展,需要实现对员工团结统一的目的。一个优秀的企业,其员工必然是具有较大的凝聚力的,如果员工整体缺乏凝聚力,则会严重影响企业处理问题的效率以及长久发展。而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汇总并整理企业员工信息,而后按照员工的不同习性、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整理和分析,进而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提供良好的基础以及多样化的支持,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员工凝聚力。此外,在信息的应用下,企业可以根据员工实际特点,多元化发展员工之间的关系,这对提升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4]。

 

3.有助于推动企业发展力

 

在大数据背景下,能够全面提升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管理向现代化发展,有助于提升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竞争能力,也可以更好地走向世界,扩大发展规模。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不断优化,全面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更好地迎合企业市场发展需求。从目前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看,我国企业完全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管理模式,与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有机结合,从而全面提升我国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有效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由此可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上的变革有助于提升企业发展力。

 

四、基于大数据背景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路径分析

 

企业的发展需要以人为根本,所以需要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在实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可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最终实现企业健康发展的目标。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具体实践途径如下:

 

1.强化大数据思维

 

为了促使企业发展更加适应大数据时代背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当积极进行变革,首要任务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要树立大数据管理理念,提升自身大数据思维,并将此种思维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促使大数据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将大数据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尤其是在实际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信息手段搜集员工活动中产生的静态数据以及动态数据等信息,而后利用大数据对其进行分析,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为实际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5]。

 

2.实现动态和预测分析

 

从上文内容分析可得知,数据类型包括了结构化、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所以在实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搜集并整合员工相关数据,从而深度挖掘员工潜能。与此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构建,促使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更加规范化、信息化发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的准确性以及客观性。此外,在大数据的作用下,可以实现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各项数据的静态和动态分析,有效预测出人员离职情况,企业在人力方面投入的资本其回报率如何,进一步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3.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平台

 

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可以结合企业实际,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平台,为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的收集和整合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在平台中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库,使得人力资源信息可以更好地被利用,实现信息共享,通过这些共享信息的,可以为企业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依据。此外,企业应当全面分析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而后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结合,对人力资源信息化平台要及时更新和维护,使得平台提供的信息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服务;再有,企业在发展中应当积极借助成功经验,将大数据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做好支撑,促进大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6]。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重要部分,其良好的管理水平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层次和竞争力,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中,可以促使企业不断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跃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J].时代金融,2020,23(8):157-158.

 

[2]王剑峰.基于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策略分析[J].中外企业家,2020,23(4):138-139.

 

[3]张德全.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探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23(1):189-190.

 

[4]栗嘉璐.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新思路[J].管理观察,2019,34(36):119-120.

 

[5]刘忠峰.大数据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产业创新研究,2019,34(12):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