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方法讨论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是前提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是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前提条件。新时期,我们面对的是高职学生,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学好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提高能力,以面对岗位竞争及未来职业竞争和长远的生存竞争。教师要改变过去的单纯传授知识的旧观念,与国家培养高职人才的目标相一致,坚持综合性与丰富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主导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做到贴近学生、贴近学生所学专业,把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讲清楚。这既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又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学实效性。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是根本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是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根本条件。要改变政治理论课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改变理论课枯燥无味的现状,就必须使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这是必须解决的难题。我们按照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积极探讨课程教学规律,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教与学相结合。我们在教学中除了运用讲授法、讨论法等传统教法外,还结合现代教学技术,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法。教师从理论高度把握纷纭复杂的生活现象,并从中筛选提炼出一些典型的人物与事件,将其浓缩为一个个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剖析这些案例,在分析过程中融会贯通有关原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千言万语,不如一个好例子。如讲授“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的内容时,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我们选取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洪战辉的事迹并附加了颁奖视频资料。他的事迹使学生产生了共鸣,很多学生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们进行了一场生动的讨论:如果你是洪战辉,那么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同学们都有感而发,认为应该做一个有作为的高职生,从点滴做起,真正实现人生价值。
2.影像资料教学法。放映影像资料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可以使教师在较短时间里,集中、准确地获取大量与教学相关的典型实例和资料,从而加厚教学底蕴,为优化教学过程做好准备。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第二章时,我在课前准备了大量的有关爱国主义的视频资料,全面展现我们伟大祖国的风貌,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爱国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义务,同时也从心底感受到了做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更提高了学习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课堂研讨教学法。学生往往会对许多问题产生疑虑,我们在找准学生关心的问题的基础上,要及时组织课堂研讨,进行正确引导,并通过研讨和总结来提高学生的认识。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把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学生的思维盲点等相链接,展开讨论探究,既能满足其关切的问题,又能促使其形成正确认识和结论。如热点问题:如何看待“范跑跑”事件。学生思维盲点:金钱是否万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有没有过时;人生的价值何在,等等,这些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促使学生对知识掌握牢固并更加灵活地运用。
4.组织讲演教学法。这是一种很有效的自我教育方法。对于振奋人心的事件,具有远大理想和崇高目标的内容,可以选择讲演的方法。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前三章内容,我们为学生设计了讲演的形式,通过讲演,大家交流了看法,得出了比较正确的结论,也锻炼了思维和表达能力。
5.学习文献教学法。主要是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文献,或者在讲课中以文献为主要依据组织学习。如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宪法》、《民法》、《刑法》、《劳动法》等,教会学生新的学习方法,提高接受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进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关键
教育的核心是人本性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学生为本”,教师要深入学生生活中,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掌握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情感上所遇到的困惑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告诉学生“是什么”,而且要尽可能地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启发学生刨根问底,理论课实效性的症结就不解自开了。我们还要结合教学内容,选取适合学生口味的案例和问题,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触及学生的兴奋点和关注点,把道理讲深、讲透,让他们信服,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可有可无的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课程,是为他们综合素质提高奠定基础的课程。这样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便可得到预期的落实。
四、多种方式强化考核是手段
【关键词】美术鉴赏 教学方法 讨论式
外国美术鉴赏课在非艺术院校是一门公共选修课,对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构建他们健全的知识结构体系、丰富课余文化生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网络化的读图时代,人们的观念在更新,教师必须积极探索与时代相适应的美术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结合外国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教学,探讨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精心备课是讨论式教学的基础
备课的质量决定课堂教学的质量,好的教师能从不同的角度把一个事物讲得很清楚,这就要求教师业务一定要精,真正做到有渊博的知识和传授知识的能力。讲授美术鉴赏课的教师要对美术史发展的脉络、美术家所处的时代、美术家的生平及个性特征等都要充分地掌握。总之,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备课。
一是备知识点。针对美术鉴赏课,不仅要有美术史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在知识基础上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仅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还要坚持艺术创作实践。因为在画布上创作实践与只是观看思考出来的观念是有距离的。这就保证了教师从理论观点到创作实践获得活的学问。笔者认为这种学问学生在书本上是很难看到的,应该是对学生有教益的。
二是“备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对本学科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才能因材施教。“备学生”深一层的含义是要很好地让学生做好上课的准备,提前告诉学生下节课所要讲内容的关键词,比如印象派、马奈、莫奈、塞尚、梵高等,学生通过各种媒体(书籍、网络等)去收集资料。在查找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开始主动学习。学生在课下查阅的知识碎片教师在课上给串联起来就容易了。当学生在课堂上表述他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见解时,也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备教法。适宜的教学方法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将课程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整体特点结合起来,确定适宜的教学方法。比如,基本理论的内容可以优选教师为主的讲授法,对于一幅作品的鉴赏,可以说没有正确答案,每个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可以用讨论法,大家可以共享彼此的观点。
二、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形式
讨论式教学方法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学生可以合作学习,自由交流,这样的“教”与“学”的方式非常适合美术鉴赏课。因为艺术作品鉴赏没有唯一的答案,它可以有多种解释和理解。鉴赏既受作品本身特征的规范,又需要调动鉴赏者自己的想象力,它需要每个人情感的参与和对美术作品的再创造。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个人观点,同时又要进行启发,引导学生正确鉴赏。
(一)分组讨论
讨论是就美术作品的某一方面发表各自的看法。这种讨论形式的组织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根据班上的人数分成几个讨论小组,每个小组推出一个代表发言。讨论的内容教师要提前准备好,比如,同样是风景画,塞尚的风景画和梵高的风景画有什么不同?有的小组认为塞尚的风景画更多的是对自然风景中形色等绘画语言和技巧的研究,他想把鲜艳的色彩和古典坚实的造型结合起来,他的风景画更加强调艺术家对自然的理解。有的小组认为梵高的风景画是用激情的笔触和漂亮的色彩来表达他对生活的渴望。通过比较感受作品之间不同的风格和特征,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举一反三。再如,现代的风景画与古代的风景画有什么不同?东方的风景画与西方的风景画有什么不同?每个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品读作品的内涵,以讨论的形式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二)分组辩论
辩论就是对美术作品见解不同的人彼此阐述观点。在实际教学中把对同一美术作品意见不同的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辩论使学生达到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目的。在学生辩论前教师把相关知识点介绍给学生,比如毕加索的生平、经历和立体派的风格特点以及毕加索的个人生活状态等内容。辩论的题目是教师课前准备好的,比如毕加索的画是美的还是丑的,有的学生感觉是美的,也有的学生感觉不到美,还有些学生感觉是丑的。学生就自己的感受进行争论,教师在学生争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些作品的呈现是美的,但只是一时吸引人的眼球,没有承载更多的思想和观念。有些作品虽不是很美,却能引起别人深思和情感的共鸣。毕加索的艺术是让人思考的,他的作品给了人们新的观察世界的角度,他和勃拉克创立了立体派。立体派是美术史上的一次革命,引领了那个时代的审美。
三、教师在讨论式教学中的角色
教师在讨论式教学过程中既是设计者也是组织者,既是知识的提供者也是共同学习者,这就是学问共同体的力量。美术鉴赏讨论课课堂气氛民主、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教师要及时总结课堂讨论的结果,在学生鉴赏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要求学生做好知识总结。为配合学生的讨论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高水平的美术作品展览,让学生在原作面前感受作品的魅力,同时在学校的橱窗、走廊或教室为学生举办作品展,其目的是营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给学生一个更大的交流、讨论和展示的平台,间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修养。
讨论式教学方法克服了注重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的死板的课堂教学样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讨论式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对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方兆云.美术鉴赏课的“讨论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学论坛,2007(3).
摘要:启发教育源于孔子,具有知识习得的过程性、教与学的双主体性、教学过程的民主性、教学手段的综合性等特征。外语教学以发展人的创造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完满人格为目的,要求科学化和系统化,重视学习过程。
关键词:启发式教育双主体性民主性过程性综合性完满人格
一、启发式教育理论的特点
孔子启发式教育思想,后被许多教育家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国教育对世界教育的一大贡献。概括起来,启发式教育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知识习得的过程性
启发式教育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论的推导论证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过程,通过揭示知识发生发展和思维过程,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并从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探究知识的过程性,借此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孔子重视“学与思”的关系,鼓励学生善疑多问,据(《论语》)记载学生向他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达一百多次,如:“问仁”、“问礼”、“问政”、“问教”、“问知”等。有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不是马上回答,而是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对学生的意见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最后才提出自己的看法。启发式教育正是通过这种教学过程中的层层诘问和思考,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与学的双主体性
启发式教育强调教学过程中同时存在两个主体,即:教的主体一教师,学的主体一学生。教学的主体具有双重性,即:教师既是教的主体,又是学的客体;学生既是学的主体,又是教的客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充分发挥各自主体性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的。
无论是孔子强调的“启发”,还是《学记》中阐明的“善喻”,实际上都肯定了教师的主体性。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不仅在于教师闻道在先,具有专门的文化知识、思想品德修养和教育技能技巧,而且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具有能动性和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从学生学习活动角度来看,教师是学生认识和作用的对象,在作为社会要求的体现者为学生所认识的同时,又作为师生人际交往的对象而被学生所认识,因此,教师具有主客体双重性。而对于学生来说,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而教学内容是学习活动的对象——客体。学生在把教师作为自己认识对象的同时,又把教学内容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因而首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师的施教对象,始终处在客体的地位,具有受动性、依存性、可塑性等客体特性,因此学生也同样具有主客体双重特性。
3.教学过程的民主性
教与学的双主体性发展,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教学环境。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敢于质疑、探新、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学记》指出:“教”应视为“善喻”,即“君子之教,喻也”,并对教师在进行“善喻”时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三要三不要”的原则,这是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达到“和易以思”的基础。教师只有做到了“道、强、开”,学生才会亲近和信任教师,才使教学达到一种“和谐”的关系,学生才会“爱学”和“乐学”。
4.教学手段的综合性
启发式教育要求教学方法、手段、形式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并根据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形式的特点,扬长避短,合理组合,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及提高教学的效益。“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宜的教学范围,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就教学方法而言,可以采用活动学习、发现学习、情境学习等多种灵活形式,为学生提供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就教学形式而言,可以是集体教学,但最有效的形式是采取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以弥补班级授课的弊端。尤其是小组教学,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培养能力,消除自卑感,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启发式教育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注入式教育抹煞了学生的主体性,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灵活性,阻碍了学生智力发展。启发式教育则与之相反,由于本身所具有注入式教育无法比拟的特性,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灵活运用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方面来看,启发式教育对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_夕语教学既重结果,更要重过程
启发式教育知识习得的过程性决定了知识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性,不仅要求对思维结果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启发。只有确保完善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才能使教学充满活力和生机;反之,缺乏思维过程,思维结果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同等重要,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如果一味追求结果而忽视了思维过程,必然导致教学的僵化。目前,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误区,主要表现为:
一“讲风太盛”。教师用整课堂的“讲”代替学生的“学”,把学生的思维降到了最低限度,使学生失去了“发”的机会;
二“启发式变成了表演式”。教师成为能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的高明的“杂技”演员,把启发过程变成神秘的“魔术”,学生知道现成结论而看不到结论的来龙去脉,让教师被动地牵着走;
三“负担偏重”。大量的作业或重复性的练习把学生知识积累过程大为简短和压缩,使知识应用过程过分冗长和膨胀。这些现象和形式不仅有悖于启发式教育,而且与目前倡导的素质教育也格格不入。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求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过程。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把凝结在教材中的活动过程充分展开,重视概念的产生、命题形成及思路获得的思维过程,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和思想启发诱导,来获得对事物本质特征和事物间关系的认识,将客观形态的知识内化为学生主观形态的知识,发展并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
就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说,外语教师在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深入了解的同时,还要启发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理解新的知识和问题。目前较常采用的方法是:①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一定的背景知识或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以唤起学生已掌握的外语知识或技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接受新的知识或掌握新的技能。②在解决具体某个问题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巧设计出各种适应环境,然后引导学生加以分析。③明确外语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一定的线索分析和这个问题及相适应的其它问题,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导求解决的途径和结论。④教师只摆出大量的事实和具体材料,一般不提供结论或答案,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钻研,最后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外语教学要走向科学化和系统化
启发式教育理论科学地揭示了启发活动过程的发生机制,把教师启发、诱导的方法和过程置入到科学的研究和可操作之中,使之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就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来看,大多数外语教育者仍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凭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生进行施教,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单一。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是学生集体授课,固定在教室中,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板着面孔说教。二是启发时机不当。教师只注意语言知识的传授,几乎不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即使形式上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尝试思考,但根本没有在学生“愤、悱”时给予适时诱导、启发思路、点拨思考方法。三是启发问题简单。有些外语教师采取单一的设问形式,对一些缺乏启发意义的简单问题反复向学生发问,一味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一问一答形式,造成了课堂问题过多,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
为了使外语教学科学化和系统化,启发式教育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现代思维科学认为人的启发活动过程需要具备如下一些条件:其一是启发激因,即能启发思维主体产生创造新意识的各种因素,如启发原形的新异性、独特性;思维主体的探索需要、欲望等。其二是思维方式,即思维主体遇到问题(启发原形)所采取的联想、想象方式。其三是触发信息,即外界的信息刺激(偶然机遇)和脑内意识的活动,是思维主体的觉力和类推力,它是获得直接判断的中介,由此,启发活动过程则表现为以下发展序列:启发原形一启发中介一启笛顿悟。问题情景一思维方式一触发信息一启笛顿悟一分析验证的活动过程。由于弄清了启发活动的发生过程,为外语教育者提供了施教的着手点,因而,把外语教学逐步纳入到科学化、操作化的轨道上来是十分可行的。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外语教育者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按照学生的性格类型进行启发。子路性刚好勇、好胜,孔子给他泄劲,冉有性格懦弱,孔子给他鼓励。由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又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分别加以启发和施教。
(2)善于发现学生的矛盾,及时给以解决。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传授好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发现学习过程的矛盾,及时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方法加以解决,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抓住时机,及时启发。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给予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外语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319-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中,只有不断的“厚积”才能达到“薄发”,展现语文的无穷魅力。正如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成长、发展规律,指导小学生博览群书,丰富小学生的知识体系,拓展小学生的视野,培养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内容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主要分为拓展阅读的内容、拓展阅读的空间和拓展阅读的方式三个方面,以下为具体论述。
1、拓展阅读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生拓展阅读训练的重要材料,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以教材内容为主体,以与之相关的课外阅读内容为辅助开展拓展性阅读,将课内阅读内容与课外阅读内容完美结合。
2、拓展阅读的空间
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留给学生更多的拓展阅读时间,充分挖掘和利用阅读资源,丰富小学生的知识容量,引导小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阅读,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拓展阅读的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使阅读内容能够更加的直观而生动,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创建轻松、愉快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课堂教学氛围。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灵活开展拓展阅读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水平。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拓展阅读的内容
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语文教材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再根据小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因素,教师可以对小学生进行阅读内容的推荐。
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狐狸与乌鸦》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课文阅读,在课文讲解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书籍进行阅读,这些故事集与课文内容具有一定的联系,而且能够满足小学生喜欢故事的心理特点,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小学生能够主动阅读,扩展小学生的视野。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建生动的课堂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创建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对《母亲》这本书籍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你们的母亲吗?在你眼中,你的母亲是什么样子的?”带动课堂教学氛围,引发小学生积极回答的欲望。随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母亲”的电影、视频片段,使小学生直观的感受母亲的伟大之处。最后教师可以通过:“今天老师就为大家介绍一本书,名字叫《母亲》,希望你们能喜欢,并通过阅读,从中感受到母亲的伟大,更加热爱你们的母亲。”
3、创建读书交流活动,展现阅读的乐趣
在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阅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将每一个学生喜欢的书籍、能够学习到知识的书籍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展现阅读的乐趣。
例如教师可以将4-8个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坐在一起进行读书交流,分享读书中所学习的知识和读书的乐趣,互相展示阅读的成果和阅读的心得,比如“最近我阅读了《母亲》,我从书中学习到了……”,真正展现“以书会友”,增进小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方式能够在不断丰富小学生语文阅读积累量,增添小学生拓展阅读热情的同时,提升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小学生思想素质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教学的内容与小学生的性格特点相结合,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现代教育观念灵活融入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不断丰富小学生的语文积累量,为小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国平,黄海晔,崔燕琼,贺蕾.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实验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2):102-104
[2] 张新光.依据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加强对小学语文“四结合”阅读教学理论的研究与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0,(03):34-36
[3] 孙雪梅.立足文本,有效拓展——小学语文文本拓展阅读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4,(06):19-21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高效课堂教学方法的呼声越来越大,并受到很大相关人士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他们提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高效课堂教学方法,不但有效提高了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还有效培养了初中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对此,我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原则高效课堂教学方法实质上是指高效课堂教学设计与执行的过程。高效教学构建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所以在进行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一定要坚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原则,尤其是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设计。这要求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时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实现“做数学”概念的树立,并淡化“知识对话”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做数学”概念的树立能够根据生活实际进行引导,不但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学生对数学的注意力,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拓展。第二,教师不但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数学积极性,还要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鼓励等形式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的形式,了解到相互之间数学想法中的局限性和合理性,以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逻辑的培养,进而实现学生学习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提高[1]。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原则数学与其他学科不一样,不但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基础,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思维逻辑。这就要求学生要对数学具有很高的兴趣,才能将逻辑性强的数学知识学习好。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教师可以将直观教学方法应用到数学课堂中,以此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换成具体的、形象的实体,降低数学知识难度,方便学生理解。第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美”的意识。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的程度可以从学生的数学意识来判断。学生如果能够潜意识的发现数学中的美,那么他们数学学习兴趣肯定只增不减,所以要从意识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启迪和数学视野的开阔。第三,要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且轻松愉快的数学学习环境,因为良好且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
(一)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来构建高效课堂第一,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并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数学课堂上。这不但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还有利于学生学习压力的缓解。第二,教师要持以公平、公正和民主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一个民主的环境下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的提高,也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要求。第三,教师要与学生进行生活上及学习上的交流,并构建与学生友好的师生关系,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主体地位被尊重,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兴趣,还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积极乐观的数学学习态度[2]。
(二)通过渗透数学思想来提高教学效率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数学意识渗透中不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进而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提高。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数学思想渗透前,要将渗透的数学思想进行分类,以此培养学生对不同数学知识及思想的分类意识,使学生能够使用分类思维去解决数学难题,进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图形”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图形特点进行思考,然后要求他们根据其特点思考不同图形之间异同,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图形的特点,同时要求他们根据图形形状和特点将不同的图形进行划分,让他们学会利用分类思维去解决图形分类问题。
(三)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拓展教学空间联系生活实际简单地说就是将课堂教学生活化,即将生活中数学实例引用到数学课堂上,然后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如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在数学课堂上模拟出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学实践能力。第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认知度及基础,将学生进行分组,并选出每小组中数学能力较强的学生作组长,带领他们积极参与到数学情境教学活动中,如数学故事演绎、数学游戏等,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社交能力及意识的提高[4]。第三,教师还可以联合其他数学教师一起举办数学实践活动,如初中数学生活应用比赛、初中数学建模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数学应用能力,促进学生把知识生活化,实现数学课堂与生活现实的密切联系。第四,教师可以单独开展数学故事会,让学生在故事会活动中了解数学,同时还开展课件创作知识大赛,以实现对学生好胜心理的激发,让学生持以积极乐观态度去学习数学知识。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方法的分析了解到,无论哪一种方法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基础之上,从而实现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能力,使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教师进行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及实施时一定要坚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原则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原则,以此作为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的重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海青.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179-180.
[2]丰静林.探究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2):90+104.
[3]王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21):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