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科学工作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专业 就业前景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提升,各行各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为研究人类组织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学科,更侧重于管理科学的基础与前沿,因此更加满足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条件。由此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比较明朗,但是由于很多学生对具体的学科应用方向以及就业范围还不是很明确。因此,本文有必要为大家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并根据这些就业要求,提出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若想探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第一,专业具有特色,应用范围比较广泛;第二,满足社会对高等专业人才的需求;第三,就业环境具有优势。
(一)专业具有特色,应用范围比较广泛
管理科学与工程及管理学、经济学和系统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联系紧密,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因此,与其他的专业相比,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面要更宽广,且由于管理科学与工程无论是在管理学、经济学还是系统科学方面都是偏向策划与管理方面的教育。因此该专业属于比较特色化的管理专业,因此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会更明确。
(二)满足社会对高等专业人才的需求
管理、技术、工程是支撑该学科的三大支柱,而这三个领域也是目前我国最稀缺的人才方向。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工程应运而生,而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存在,既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又为很多企业的发展以及管理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性。因此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其不仅需要具备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更需要的是集管理、工程、技术于一身的全能人才,科学管理与工程专业的人才恰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了高等人才的培养,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由此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一定特别明朗、宽阔。
(三)就业环境具有优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一般都会在企业集团、政府决策部门和金融部门从事相关的经营策划或是决策管理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都到科研机构中进行科研教学工作。无论是这其中的哪一种,与其他的小企业相比,这样的企业都能够让其得到更多的历练,且相对来说,待遇福利以及发展前景等各方面也更好。由此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好。
三、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比较宽,但并不代表每一个毕业生都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与需求。若想拓宽毕业生的就业之路,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除了要保证该专业的就业前景比较好外,最重要的是采用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进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
(一)“通识+专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的今天,仅仅具备理论基础,不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今天,竞争如此激励,企业没有精力去花时间培养新人的实践能力,更加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可以随时适应岗位的工作。尤其对科学管理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来说,由于毕业以后大都是管理层的人员,因此更没有时间培养其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学生的知识面,更要注重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通识+专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理论+实验+实践”三结合的教学形式,先是讲解基础知识,在学生全面了解了基础知识以后,再展开实验,进行深一步探究,最后利用实践活动验证知识的准确性。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理论与时间的双培养,又可以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交叉教学,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虽然本学科要涉及经济、管理与科技等多个方面,但是由于这几个专业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各个学科之间进行有效的链接,实现交叉式教学。建立以专业为核心,以学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为辅助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与学校相关的部门进行协调,举办联合教学。例如,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和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互相探讨与经济学相关的问题。同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选择到计算机专业学院去进行交流或学习,一方面增进他们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另一方面,也让他们通过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交流,了解自己专业的技术与他们之间的技术学习之间存在哪些异同点,同时还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最后,学校应该想办法与社会中的企业进行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银行、工程项目施工单位等。总而言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培养与提升复合型人才的能力,进而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由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应用范围比较广,且专业方向比较明确,最重要的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的需求量也比较高。因此,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来说,就业的前景比较宽广,学校教师更应该想办法建立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从多方面培养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使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保障。
(作者单位为安徽大学)
参考文献
[1] 孙卫军.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5.
1.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内容。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管理,教学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学活动达到学校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教学管理是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我国高校科学化的教学管理系统始终是以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为指导规范,并且内容的设定主要是以系统论的科学方法为基础。教学管理科学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教学过程控制系统和教学状况反馈系统。其中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是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核心,是教学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教学过程控制系统是教学管理系统的关键,分化内容包括:作业、测试教学质量评估等;教学状况反馈系统是制定教学管理决策的依据。2.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性的意义。科学化的教学管理可以保证教学管理过程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有科学化规章制度的保障,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的质量,明确教学管理的主体任务和目标。不仅可以发挥专业学科的优势,加强专业资源的整合,同时有助于高校形成长远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其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有助于教学管理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教学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管理的质量,促使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管理者的素质,让其学会用理论知识展开实践工作,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不断的提升自己教学管理的水平,找到高校教学管理的内在规律,保证教学管理有效性。
二、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陈旧。受到传统教学管理方式根深蒂固的影响,很多高校很难做出教育改革。即使很多高校硬性的进行教学管理改革,但是不能有效的的贯彻新改革的精髓,不能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没有起到切实的作用。尤其,很多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与高中基本相似,遏制了学生的自由,难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甚至以学生的成绩来作为评判学生能力水平的标准,长期在这种教育教学的环境中,会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与新时代要求渐行渐远。其次,很多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思路是如何控制学生,教学管理缺乏人性化,与时代严重脱节。2.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完整。很多高校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上仅仅注制度建设的形式,尤其很多制度的建设,没有通过科学的决策就随意实施,导致制度的指导性和规范性不足。另外,有很多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甚至停留在口头表述的基础上,导致制度的设施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并且大部分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过分依赖与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个人,缺乏教学管理的竞争刺激机制,导致教学管理动力不足。最后,大部分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以个人经验为导向,难以保持时代的先进性和高效性。3.教学管理人才队伍和管理机制单一。教学工作者要结合院系、学生实际发展的情况以及专业的要求,进行教学管理模式的调整和更新。但是很多高校教学管理者基本都是由其他教师兼职管理,没有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经验,所以造成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改革和创新的难度加大。其次,高校的用人制度较为硬性化,教学管理者呈现高龄化、专业化程度低的状态。最后,教学管理奖罚机制不够健全,在我国教学管理属于后勤职位,导致教学管理人员自我提升的能力不足,以及教学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也难以得到提升。教学管理的奖罚、考核机制等不够健全,导致教学管理人员在繁重的工作任务环境中失去工作的热情,削弱了教学管理科学化的进度。
三、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具体措施
1.树立具有时代性的管理理念。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是促进教学管理工作有序性和高效性的重要保证,所以教学工作者要树立与时展相适应的教学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实现高校教育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方向发展。其次,坚持“科研兴校”,能够发挥其在教学管理中的引领作用,构建三位一体的学校教学管理共同体。例如,领导、党员等起带头示范的作用,站在教学管理者的角度审视各项教学工作,并进行教学、管理等反思,实现学校教育管理制度、活动等创新,积极促进教师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术技能。最后,高校要组织各个参与教学管理的实践者,共同协商制定教学管理的规划,规划实施要始终与学生的发展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在学科专业落实和相关课题落实的过程中渗入具体化的教学管理实践,构建具体本校特征的教学管理体系。2.协调多方力量参与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者的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有效性,所以在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首要加强对教学管理者的管理,让其主动的认识自己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承担的重要职责。同时高校要为其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条件,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管理水平,对教学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和方式进行监督和引导,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最后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协调各方力量,例如,学校的各个职工承担起学生校内教学管理工作,多方人员的积极配合,最大程度的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有效性,为大学生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3.引进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先进的管理方法是促进教学管理科学化的重要保障,所以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管理的目标,积极寻求多方意见反馈,完善教学管理的目标,突出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刺激教学管理者的管理热情,为学生提供主导管理服务。其次,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例如,OFFICE办公软件,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对教学管理资料实现数字化的分析。再如,学生的考核成绩、学籍信息管理等都可以利用现代自动化办公软件进行管理,实现信息处理和传递的便捷性和高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内容和新成果融入到教学管理工作当中,才能保证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才能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的创新性人才。高校应该明确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分析教学管理科学化存在的问题,树立具有时代性的管理理念,协调多方力量参与教学管理实践,引进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提高教学管理者的素质和教学管理的水平,找到高校教学管理的内在规律,保证教学管理有效性。
作者:赫赤 李璐 单位:1.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辽宁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健,彭国香,鲁珊伶等.新形势下高校教务与教学管理信息反馈科学化模式探讨[J].科教文汇,2011(07).
[2]谭薇.开拓进取,不断促进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9).
笔者通过对教育部公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学位授予及考研专业目录公布(第四版)》进行认真研究,同时对全国知名高校中的工商管理类学科进行研究①,结论如下:
1.比较规范。从整体上看,中国各大高校的工商管理学科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规模和办学层次,虽然存在着部分院校将工商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企业管理等不同类型的管理类学科都并入管理学院,但在工商管理方面,各位学者均能从工作实际出发,围绕着企业管理、公司治理、产业组织、企业的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展开,并且紧跟国际全球化、一体化潮流,具有国际视野。针对中国工商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针砭时弊,提出积极对策。
2.特色明显。由于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以及高等学校、高等研究机构的本身“DNA”特点,不同地区的工商管理学院的研究方向呈现出各自特色。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工商管理研究方向紧密围绕企业管理的各方面职能展开,例如吕景胜教授的公司治理;宋华教授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徐家悦副教授的质量管理等。南京大学的工商管理学研究方向则偏重企业战略,如成志明的战略管理;刘海建的战略管理、组织理论;刘春林的战略管理、创新管理等。各高等院校虽然在工商管理方向研究方面各有所长,但相互补充、完善,呈现出工商管理学丛林的学术之风。
3.形成“集群效应”。这里所说的集群超越了一般的产业范围,指对工商管理的研究相互融合、相互联接的共同体。例如山东大学工商管理学科集聚现象,山东大学的管理学院分为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三个系,工商管理以徐向艺、杨惠馨的战略管理和公司治理为代表;管理科学与工程以丁荣贵的项目管理、刘岗和吴爱华的生产运营管理为代表;信息管理以戚桂杰的信息系统、赵炳新的信息化管理为代表。三者虽然是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进行管理学研究,但彼此之间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在借鉴中相互提升。工商管理学可以提供整体框架,管理科学与工程则从系统、科学方法方面独树一帜,而信息管理学则从信息化角度整合企业资源要素方面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工商管理学研究方向建议
工商管理是一门基础理论和方法较宽泛的学科,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研究方向,由点及面,逐步展开。本文认为可以从工商管理专业本身、工商管理配置的资源要素、工商管理的职能以及工商管理理论的研究前沿等四个方面展开。
1.从工商管理专业方面看,应更多着眼于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其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其中工商管理包括工商管理、商务策划管理、特许经营管理、商品学、连锁经营管理等。在从事工商管理方向的研究时,既要理清工商管理不同学科、专业层次的关系,又能从整体上对工商管理学科的分类和组成有整体把握,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才会有的放矢,泾渭分明。
2.按照工商管理的资源要素来划分。纵观国内外学者对管理的研究,均离不开对管理的职能、目标和要素的阐述。管理过程之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活动是指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中国知名学者周三多认为,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工商管理学从属于管理学类,故可从对组织资源进行配置和使用的方面进行研究,本文认为应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技术资源管理、市场与客户管理、政策及政府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等。
3.按照工商管理职能或业务功能来划分。从工商管理职能或业务功能来看,其研究方向应围绕计划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仓库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人力管理、信息管理等展开。另外,各个研究方向之间也有交叉和边缘的领域,诸如竞争战略、供应链管理、管理决策模型及应用等也应属于此种划分范畴。
论文摘要:要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为教学建设与改革服务,必须实现教学管理观念的现代化,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教学管理运行的规范化,教学管理手段的信息化。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是指教学管理人员依据教育教学规律,按照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整个过程。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它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是教学管理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所谓教学管理科学化,就是为适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实现教学管理观念、意识的转变,增强管理行为、创新管理手段以及管理体制的现代化,形成一种以人为本、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新局面。要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一、教学管理观念的现代化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去指导管理实践,才能真正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在新时期,我们首先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管理思想,是20世纪80年代从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等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这种管理思想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且逐步完善其内涵,对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水平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以人为本”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
1.以学生为本
(1)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创造,突出关爱,全方位育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校工作的总目标,视学生的发展为学校管理的生命线,为学生提供越来越满意的高质量服务,使学校的管理模式适应学生的意愿和社会的需要。在高职院校中实行学分制管理,是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最好选择。
(2)必须坚持“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宗旨,树立科学管理教学工作的思想,以服务学生提高管理教学,以管理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到学籍管理、考试管理等都必须为学生提供发展能力的平台;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既要遵循教学规律,也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在为学生办理事务时,为他们提供热情周到、优质高效的服务。
(3)激励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鼓励学生配合教学管理,建立多种互动沟通渠道,对教学管理提意见、提建议,建立教学管理反馈系统,使教学管理更符合教学需要;其次,通过导师制,加强对学生自身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指导力度,构建一个可以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状况进行透彻分析的可操作体系,使学生深刻把握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学习力度、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加强高职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再次,鼓励学生参与课程教学评价,评价的结果作为课程教学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参考,也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以教师为本
(1)教师与教学管理实现互动。教师在教学管理中是学习环境的创意者、策划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掌握教学管理的主动权,必须处理好教师与教学管理的关系,因此必须明确教师是教学管理的重要责任者之一,同时也是教学管理的对象,具有双重身份。
(2)教学管理要从教师出发。第一,要为教师提供愉悦的教学环境,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教师思想品德修养,强化师德教育,提倡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第二,在教学评价方面要从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教研、教改及创新的角度出发,结合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在教学的发展过程中进行动态评价,使评价结果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三,培养普通高校毕业教师师范专业教育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3)鼓励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参与教学管理。教师的职能不仅体现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参与教学管理是每位高校教师应尽的义务,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体验,鼓励教师提出切实可行的反馈意见,改进教学管理计划和政策,使教学管理过程日趋完善。
3.充分发挥教学管理人员的能动性
首先,为充分发挥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应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采取进修、学习等形式,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文化修养,培养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其次,教务管理工作应采取情感激励与竞争激励机制。情感激励作为一种非理性管理机制,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能刺激教学管理人员原有思想情感的转化,激起人们内心的动力和热情,化消极为积极、化保守为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目的。情感激励,如领导与下属、同志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良性情感互动,可形成稳定、愉悦、上进的工作氛围。同时要将竞争机制引人教学管理队伍,只有存在危机感,存在竞争,人才能进步,高校才能发展。
二、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具有较高政治素养、业务素质,较高学历层次、工作水平、管理能力,爱岗敬业、勤于奉献,开拓创新的专职教学管理队伍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保证,也是各校建设的目标。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实现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是当务之急。一是要充分肯定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地位与作用,改善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待遇。二是把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纳人学校师资培养计划,开展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在岗继续教育和培训。三是鼓励教学管理人员积极从事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的研究,参与教育类、管理类科研项目,提高学术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发挥其将教学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紧密结合的优势,及时提出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为领导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四是引人激励机制,开展教学管理评估和评奖工作,奖优罚劣,优上劣下,开展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岗位争优活动。
三、教学管理运行的规范化
教学管理具有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评价等一系列职能,这些职能通过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作用于教学管理活动,因此,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是教学管理职能的实现方式。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由以下七个机制整合而成:决策机制、实施机制、保障机制、监督机制、反馈机制、调控机制、评价机制。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要实现教学管理运行的规范化、科学化、有效化,一是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程序,使决策机制顺畅合理。如建立教学工作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务处、督导室、系部、教研室等一系列管理组织机构,并明确各自职责,合理分工,协调合作,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制订各项工作的流程图,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按部就班;二是要制订教学管理工作计划,保证各项管理工作有组织、有步骤、有保障地进行,提高工作效率,使各项工作沿着预定轨道有效推进;三是完善监督反馈机制,充分发挥督导室作用,不但“督导教学”而且“督导管理”,在教学工作的推进中实行动态调控,保证管理工作的有序高效;四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评价标准、评价方法、操作程序、结果应用等方面,构建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
四、教学管理手段的信息化
关键词:高校本科;教务管理;人本化管理
以人为本的教务管理体系,是面向服务和质量的一种管理机制,其目的就是有效地服务于师生及其他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积极配合是关键,在完备的理论分析和相应的原则基础上,制定一套合理的实施方法,使教务人员、教师和学生平顺地从传统教务管理体系过渡到人本化教务管理模式上来,是将来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一、本科教务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灵活多样,既有本科生,也有专升本学生;既有独立办学,也有联合办学,校际学生的交流也更为频繁;学分制的推行与实施,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选择教师和课程,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其学习的课程可能不一样,毕业的时间也不完全一样。这就增加了教务管理的工作量,对教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教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单纯照搬传统或依据个人经验已很难适应工作的需要,教务管理必须实现从传统的照办型、经验型向完善型、创新型飞跃。在新的形势下,要优化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实现教务管理的科学化,使服务对象满意,就必须坚持人本原则,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
二、本科教务管理的发展方向
1.教务管理的人性化。一切为了学生是新时期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面对多样化的管理对象,必须彻底抛弃把学生视为被动管制对象的观念,增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责任意识,正确认识新时期学生间学习能力差异性、学习目的多样化的事实,实施更富有弹性和超前性的教务管理。要改进工作方法,丰富角色内涵;在教务管理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参与一些具体的教务工作管理,增强互信和了解,引导学生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
2.教务管理的信息化。任何体制创新、制度创新都取决于观念更新。因此,转变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观念是教务信息化的首要任务。就具体的教务管理的信息化而言,校园网是满足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虽说目前我国高校中大多数都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网络硬件环境,但网络环境的应用不是太理想。因此教学管理者必须灵活地使用和掌握网络这个硬件设施,建立一个适用、高效的教学管理系统,就应该“软”“硬”结合,即信息化的理念、制度和信息化软硬件环境的优化整合,使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这部“跑车”在信息化的高速“公路”上跑出优异的成绩。如研制新生报到注册系统,运用信息条码扫描技术,简化报到注册的工作流程,提高报到速度和效率,使学生注册信息数据更加准确。同时,通过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建立跨校区的教学管理网络系统。从新生入学编班到学生毕业证、学位证资格审查,从教学任务下达到各门课程成绩管理、教材的预订与发放、学籍异动的处理,形成统一、高效的数据库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保证学校学生的教学管理准确无误等,这些都是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具体体现。
三、本科教务管理的对策
1.加强高校教务管理队伍建设。要强化教务管理人员科学管理的意识,通过加强学习,强化教务管理者的科学管理意识,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一方面加强学习管理科学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用这些方法指导教务管理实践,提高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国家教育法律条文、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的学习,做到熟悉政策精通业务,减少管理工作中的无序和盲目,提高科学化水平。要引导他们在思想上认识到自身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要用心思考,认真做事,面对问题积极处理,不推脱、不逃避。
2.加强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务管理软件的成本投入,确保教务系统开发和运行的整个过程有足够的资金。管理过程中出现新情况新要求时,要及时与软件,提供商沟通,增加投入,修改软件完善功能,适应新需求。同时,高校应聘用具有丰富计算机软件知识的专门人员负责教务系统软件的日常维护,解决日常运行中的问题。其次,解决教务管理软件中的问题,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找专门的软件公司进行深度合作。改变旧的软件开发模式,使教务管理者充分参与软件的需求分析和前期设计,为本校量身定做教务管理软件,以更好地适应本校管理要求,提高管理水平。最后,加大措施,做好网络防护,确保计算机信息安全。请专门的信息安全公司对教务管理软件和网络系统进行风险评估,根据建议优化网络配置,调整安全策略,对重要数据中心进行隔绝保护。
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这是办好高等学校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畅通高效,必须进行科学管理,否则就无法协调各方面的活动。教务管理是学校一切管理工作的核心,这是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本科院校只有对教务管理工作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以及符合本科教学的正确观念,制定一套科学严密的组织方法和管理制度,组建一支合乎要求的管理队伍进行高效率创造性的工作,才能保证本科教学质量,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