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科研计划

高校科研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科研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科研计划

高校科研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工作定额制;科研绩效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238-02

高校教师绩效评估的观念由来已久,目前部分高校采用的“工作定额制”是将组织目标分解成若干的子目标和小目标,然后按量化要求进行绩效评估,最后兑现奖惩。因此,对教师的行为起到激励的作用,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促进了学校的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但是,由于高校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导致教师工作成果难以量化、难以设定有效的指标进行准确的测量等原因,导致实施的过程困难重重,因此优化科研绩效评估体系迫切需要解决。

一、高校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

由于教师的劳动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的复杂脑力劳动,这就要求在进行教师绩效评估系统的研究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劳动的复杂性。尽管“工作定额制”已在许多高校实施了一段时间,但多数是在走过场,没有太大的成效,存在着诸多问题。

1.评估指导思想缺乏战略性。各高校推行的教师“工作定额制”的指导思想有所相同,有的是基于本校的长远发展和对学术兴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科研工作好坏放在对教师绩效评估的首要方面进行规划和执行,有的则更倾向于注重教学,而只把科研工作作为其以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把握,还有些对教师基本上无科研任务要求,甚至部分高校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估的决策权集中在少数校领导手中,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估时主要基于领导集团利益进行考量。总的来讲,现行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估的指导思想缺乏战略导向性,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

2.评估方法存在不足。实行科研“工作定额制”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鼓励教师科学创新,不断促进科学知识的发展,实际上是把定性的教师科研成果数量化,这种方法主要参照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组织成员工作绩效的评估方式。但是,在评估过程中,大部分高校采取表格打分、手上统计汇总的情况,统计上作耗时费力,效率较低,另一方面,评估主体对评估标准认识上的不统一、评估客体出于某些因素的考虑而提供不客观的材料、对评估客体提供的评审材料不认真核实,使得某些数据含有一定的水分都使定量评估存在误差。

另外,评估指标和评估周期的选择不当也都会对评估结果产生影响。

二、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估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中国高校教师科研“工作定额制”已经得到了广泛推行,但是在学校的实际评估实践中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究其原因,综合来看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评估指导思想功利化。在中国多数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估的过程中,行政化倾向表现比较严重,单纯地把教师科研评估简单归结为发表文章、申请项目的数量,把评估变成行政管理的手段和工具。这种主观认识上的偏颇导致评估过程重数量轻实质,也使很多教师为了评估去写文章和拉项目,使评估丧失了其本身的意义。

2.现行评估体制行政化。绩效评估理论认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符合组织的发展目标,才能改善组织成员的绩效水平,促进组织的长远发展。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己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时期的总体战略目标及具体的客观环境有针对性地设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但是中国许多高校做不到这一点。原因在于,中国高校的管理体制主要是沿袭行政管理的体制,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是书记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从建国以来,高校是被作为政府机关的附属单位来管理,政府的教育行政体系深入到高校内部,高校自身也形成了行政模式来组织和运转,这就形成了中国高校行政主导的管理体制。这种由行政主导缺乏教师参与的教师科研绩效评估,在评估标准和评估政策的制定上表现出追求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

3.评估忽视学科差异性。不同学科和其学术研究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性,不能采用统一的科研量化评估体系和标准对所有学科研究进行评估。如理工类学科的科研大多为应用技术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率高,直接经济效益高,申请发明专利多,评估指标易于量化;而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评估涉及价值判断、历史判断和性质判断,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评估,不能用单一的量化标准进行评估。不同学科的学术研究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以同一种评估标准来统一评估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难以实现评估的客观、公平和公正。因此,不能简单地要求从事应用学科研究的学者像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学者那样发表很多论文,也不能要求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学者像从事应用学科研究的学者那样有多少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生多少经济效益。

三、优化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估的对策选择

针对如上问题和原因,本文提出如下对策:

1.绩效评估体系设计中指导思想的确定。照高校发展战略类型的不同,中国高校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研究型、教学开发型、专业特色型和效益型。第一种是研究型高校,一般是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但其学科并不都是一流水平的,其个性主要表现为拥有不同的优势学科,应确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学校发展整体上台阶的战略思路;第二种是教学开发型高校,其特点是以教学为重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应要求科研工作服从于学校的教学工作,而且科研工作的重点,也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应用型科研项目为主;第三种是专业特色型高校,它旨在根据学校的发展基础和现实条件,立足于校情,确立为某些热门专业培养优秀人才的战略目标;第四种是效益型高校,其重点在于依托优势学科,发展特色产业,走产学研协调发展的办学道路,从而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开发的协调发展。

2.高校科研活动规律的合理把握。由于中国高校以上的四种分类,各自的发展目标及所承担的科研任务是不相同的,因此以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估教师科研是不合适的,高校在进行教师科研评估时,应根据高校自身发展需要、学科门类及教师科研活动规律,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科研活动进行分层、分类评估。

在评估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高校类型差异和学科差异,这在客观上要求高校应多层次开展科学研究。其次要鼓励教师参与政策制定,这样让教师充分感受到了教师作为主体地位的尊重,有利于教师科研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3.绩效评估体系设计中评估方法的选择。每一种评估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本文提出目标管理法比较适合高等学校教师的绩效评估。目标管理法是使管理活动围绕和服务于目标中心,以分解和执行目标为手段,以圆满实现目标为宗旨的一种管理方法。

在学校实行目标管理法来进行高校教师绩效评估可采用如下具体操作方法:首先明确学校的总体战略目标,无论是总体战略目标还是具体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可行的、有挑战性的、具体的和可以验证和计量的,学校战略目标一般分为教学目标和科研目标;其次分解学校的最高战略目标。学校的最高战略目标确定后,就必须结合本高校办学实力、办学特色、办学规模、发展方向、政策环境、学校外部环境等因素将总发展目标的信息传达给各个院系,院系再根据教师为总目标所负的责任和义务将院系目标分解到每位教师。院系的每位老师,都要在学校总体战略目标和院系目标的导向下,知晓各自工作的具体职责和标准并制定达成目标的具体计划,同时制定执行计划中的绩效评估标准;接下来的环节是绩效评估,在目标管理的过程中,对照设定的目标和绩效评估标准,分阶段对教师完成任务的情况作出具体的评估,最后检查调整。通过绩效评估,教师找出自己实际工作绩效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紧接着就必须分析这些差距的原因,并且通过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等手段,致力于缩小乃至消除上述差距,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同时也促成院系乃至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软,陈敏.从战略日标看高等学校定位[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8):21.

[2]杜伟锦.高校科研评价现状与完善途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7):53.

[3]李苏.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5,(6):13.

[4]杨慈玉,王会斌.高校科研量化管理中的差异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5,(9):55.

Optimize our College Teacher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IAN Zai-lan

(Guangzhou Auto Colleg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800,China)

高校科研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田径训练;业务水平;科学训练方法

田径运动是其他运动的基础,在我国体育课教学中,它占有很大的比例。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终生体育”的观念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经常科学系统的参加田径运动,能促进人体内的新陈代谢,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和内脏器官的功能,增强人体的体质,提高工作效率。可见在高校的田径课中,将科学的田径训练方法传授给学生很有必要。

1 提高体育教师业务水平

1.1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教学的效果,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一定本身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对田径只是有系统的了解,还要知道和相关的学科的联系,在业余时间要多学习一些相关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理论和实际很好的结合起来,善于观察和钻研教学中和训练中的难题,善于总结训练中的各种经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1.2培养教师科研能力

体育教师要不断的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高校科研型体育教师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在田径教学中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第二,对工作能做好总结并能提出创新;第三,在实践课中的实践的能力;第四:课堂教学中的良好的组织和公关能力。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田径训练的同时,还要注重相关理论的运用研究,把课堂“训练”和“科研”相结合,不断的提高训练学生田径运动的教学水平。

1.3具备团结协作精神

在田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起着关键的作用,当教师在知道学生进行训练的时候,也需要具备团队合作精神,老师之间要在合理科学的分工的基础上,不断的提高田径训练的指导质量。学校对于那些工作能力又强又有责任心、在工作中具有协作精神的老师要给予实地懊恼的奖励,激发他们的团队精神更好的发挥。

1.4加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制定相关的高校体育教师的培养方案,在体育教师之间要形成相互促进,加强教研等活动,让老教师带动和指导新教师,不断的提高教师师资力量。

1.5高校教师要树立敬岗爱业的精神

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时候,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要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关心学生的身体情况,帮助运动员处理好学习和训练之间出现的矛盾,能过全心全意的教学服务。

2 充分发挥队员在业余训练中的主体作用

2.1发挥训练中的群体效应与尖子的作用

田径运动员的水平不会是齐头并进的,有好有坏,同一训练小组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培训的过程中,应该教会队员学习别人的长处的同时要认识到自己存在哪些不足,取长补短,每个队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训练,教练在每次的就训练中要对每个人实际训练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注重尖子生的培养。,要利用榜样的力量,在队员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训练热潮。

2.2加强比赛模式与自信心的训练

对于田径队员的训练,在开始的阶段,队员取得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但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往往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状况,使得队员在正式的比赛中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在技术的发挥上常常出现错误,因此在日常的训练当中,引入比赛模式的训练,提高自信心的训练方法都很重要。

3 增强训练方法科学性,提高训练质量

3.1合理制定训练计划

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指导队员进行训练,能保证田径训练顺利的进行和提高运动员水平,因此教练在实行训练之前,要制定好合理的训练计划,根据队员的实际情况,全面系统的对他们进行训练。

3.2理论知识和实际训练相结合

在对田径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教练要根据教科书上的原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训练,不能生硬的套用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培训,在训练过程中必选遵守基本的训练原则,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在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改革和创新,对每一位学员都要区别对待,对于某些队员有利的训练方法,不一定全体队员都适用,因此要“因材施教”。

3.3结合专项优选训练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训练效率

为了让队员在最大的限度内提高训练效率,教练的指导非常的重要,制定好的训练方案对于取得良好的比赛成绩大有帮助,教练一般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教练要深入研究专项的技术特点,把握好它的本质,在传授的时候,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住要领。第二,对专项进行资料的查阅,了解它的最新动态和最新的训练成果,针对运动员的实际水平进行改性,为运动员量身定做适合的训练方法。第三,在训练中一定要加大训练的强度,这种强度要超过比赛的强度,这样才能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田径运动的训练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只要在训练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的挖掘运动员的潜能,进行合理的训练,才能不断的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在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教练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根据队员的实际情况,有针对和创新性的进行培养,为田径比赛的创造更好的成绩,增加田径运动员的人数,为其他的运动项目也储备然才。

参考文献:

高校科研计划范文第3篇

一、农科类高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立项意义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现代科技技术日新月异,从选课题开始,就开动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学生通过大量查阅文献和参考资料,发现领域内的科研动态和前沿热点问题,对研究课题会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想法。通过制定方案、撰写申报书、全程参与实验、总结汇报这一系列活动,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创新理念的培养过程。对于农科类高校科研项目,学生不仅要对专业知识充分了解,而且还需积极参与生产过程,如农作物种植,包括育苗、移栽、施肥、植保、收获等环节,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有效促进项目的实施,这也是创新理念的实施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走进生产,融入生产,对农业生产有充分的认识,而且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优秀的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可孕育出一系列高科技、高效率产品,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帮助农民增收,对指导农业生产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农科类高校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团队凝聚力差,对创新项目理解不够

刚入校的大学生甚至高年级的学生由于未完成高中向大学阶段生活学习观念的转变,思维不够活跃。特别是对本专业知识了解匮乏,学习盲目,目标不明确,因此,对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的立项意义理解不够,创新团队组织起来较为困难,参与人员数量较少。

(二)文献查阅量少,未能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项目的方案制定,直接决定着项目执行的成败,需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但个别同学不会进行文献检索,或者直接拿着论文照搬照抄,或完全依赖指导教师,都未能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创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三)后期参与积极性低,项目实施不顺利

第一,学生后期面临着各种考试、学习及实习等,往往无暇顾及。第二,农科高校的科研课题试验内容前期多数在农村田间地头进行,学生参与积极性降低。第三,较低的经费资助比例和资助金额,无法保证项目各项指标的顺利完成。

三、对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优质高效完成的几点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的重视度

高等院校教师大部分都承担了科研项目,学校可定期聘请相关教师开展课题报告,如华中农业大学每周一次的“狮子山讲坛”,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学生对科研有充分的了解。同时也可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学生介绍创新性实验的意义,或组织参与过的创新团队学生开展经验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重视度。

(二)鼓励教师投入精力,保证实验计划实施效果

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部分农业农业高校试运行了全员导师制度,即每年新生入学都给学生指定导师,目的是让他们入学伊始就对专业知识有最初的了解,能参与教师们的科研课题。这为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学生应该从项目的选题开始就与教师紧密联系,了解实验室的配备条件,预测项目的可行性,保证项目顺利实施。高等院校也应该对参与指导教师在教师工作量计算及教学考评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提高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参与实践教学。尤其是专业课教师长期活跃在生产第一线,比较了解学科科研动向和生产实际,又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指导学生可保证实验项目的实施效果。

(三)建立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评审、监督和奖惩机制

高校科研计划范文第4篇

1 本科生科研计划项目管理运行体系分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行的本科生科研计划项目主要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本科生自主创新与专利培育项目。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已基本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项目管理运行体系(如图1所示)。

在该体系下,项目管理包括实施目标设计、过程管理(包括立项、过程控制、结题)和实效评估等环节,项目实施评估情况反馈到项目实施目标的设计工作中。

2 本科生科研计划项目管理制度建设路径研究

项目管理制度化即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制度安排,将项目管理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项目管理制度化必然伴随着项目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建立规范化的项目管理秩序。制度化是工作长期、持续开展的保障,而规范化是确保制度顺利落实的有效途径[3]。项目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都需与项目管理运行的具体环节相结合,有必要对本科生项目管理运行体系进行细致的内部分析(如图2所示)。

项目实施目标的设计需依托学校培养目标和学院工作实际来展开,例如我校本科生自主创新与专利培育项目,在学校层面上,项目实施目标是通过项目化管理提升本科生课外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学生创新成果转化;对于教学院部而言,要按照学校要求开展工作,也要根据学院的学科、学生等实际将项目实施目标进行细化[4]。例如,信控学院本科生专业以电学为主,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并具备一定实践能力之前,难以独立从本专业的角度提出创新点。但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在创新性课题研究中不断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因此,信控学院实施本科生自主创新与专利培育项目的目标为:以二、三年级学生为主的团队进行创新课题研究,以三、四年级为主的团队进行专利培育作品的研究,根据学生群体成长情况,适时调整项目实施目标。

图2 本科生科研计划项目管理运行体系内部分析

项目立项管理是项目实施过程关键,直接影响后续管理工作。参与学生需要方向性、系统性的指导才能成为有效的项目参与对象,项目立项前的培育(包括课题培育、团队培育)和选题方向的约束、规范工作成为管理制度化、规范化需要关注的重点。

项目立项后,加强过程管理是实现项目实施目标的必要条件。其中,团队成员的执行力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也是制度化管理的主要对象。单纯依靠团队成员和指导教师主管能动性,难以挖掘项目研究的最大潜力,规范化的阶段检查和研究进度交流管理成为必然选择。

在项目结题管理中,一方面要参照立项时的成果预测来考察,另一方面要紧扣项目实施目标内涵的外在延伸,使成果转化不局限于某一课题成果的转化,同时将学生能力的转化作为成果转化的一种必要形式。

项目实效评估是对上一周期工作的总结,也是对项目实施对象发展现状的评估,评估结果对于下一阶段项目实施目标的优化乃至整个制度体系和规范化管理体系的优化具有最直接的指导意义。

综上,本科生科研计划项目管理的制度化建设可以围绕项目管理体系的内部环节及驱动机制展开,使其不断自我优化,并确定与管理制度想配合的工作规范,确保制度落实实效。

高校科研计划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e Excellent Project of College is to adapt the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depth analysis of excellence of elective course faces such as elective courses lack of systematic planning, engineering teacher shortage restrict elective courses and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is not effective to establish realistic challenge, proposed to highlight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dynamic" coping strategies.

关键词: 卓越计划高校;选修课;现实挑战;对策

Key words: the excellent project of college;elective course;realistic challenge;solu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208-02

1 卓越计划提出的现实意义

1.1 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国际间的交往和经济贸易日趋紧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心未艾,不同行业的工程人才的培养规格也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高和变化,各行各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类型有服务型、生产型、设计型和研发型等[1],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应该积极响应国民经济对于多样化和变化着的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模式时更要突出自己的特色。

1.2 国家战略层面的迫切要求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体现在人才之间的竞争。因此,要想推进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快速发展和占据主导地位,人才是基础,聚集高素质新型工业化人才更是关键,目前,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素质人力资源在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目前迫切需要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工业产业升级换代,并且能够掌握先进技术、精通世界经济贸易规则、擅长管理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人力资源支撑。

1.3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毕业生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工程能力、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问题。面对社会和业界的呼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提出了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计划”旨在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2 卓越计划高校选修课面临的现实挑战

2.1 选修课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规划 卓越计划实行“3+1”校企联合培养方式,与原来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明确要求学生前3学年在校内学习,最后1学年在企业学习,目的是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工程伦理意识和人文精神。因此,根据工程应用型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各高校开设选修课程要按照分层、分类、突出工程、突出国际化、突出最新前沿的思路,循序渐进的组织教学。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的卓越计划高校对于卓越计划选修课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分类选修、学生进入企业学习期间的选课形式、课程质量保障等问题,缺乏统一认识和全盘规划,开设的选修课质量良莠不齐、工程性不强,距卓越计划培养人才的要求还有距离。

2.2 工程型师资不足制约选修课的开设 卓越计划旨在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名师出高徒”,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国际视野、知识结构完备的教师群体来指导。但是,目前受制于:①高校教师的业绩考核与职称晋升机制,仍然主要依靠科研项目、著作、论文的数量、级别及其获奖情况等要素进行评定,造成教师参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更有些教师出于现实考虑,不重视选修课的开设,讲课的内容较为陈旧,没有将学生真正吸引到课堂上来;②学校与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人员交流机制,企业工程师的资质如何确认、教师进入企业后的待遇如何解决、学生在企业能否接触到企业的核心技术等现实问题仍有待商榷,高校开设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选修课的质量难令人如意。

2.3 选修课的质量监控体系没有有效建立 目前实施卓越计划的高等学校对于各类专业课程都制订了严格且详尽的教学管理制度,例如期中教学检查、同行听课、督导听课、管理干部听课等,以保证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秩序与质量。但是由于卓越计划的特殊性,一是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选修课程的质量缺乏相关制度保障;二是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选好课、上好课,更大程度上消除盲目性,不是将选修课程简单作为取得学分的手段,在企业实习期间真正能够将所学知识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并融会贯通等问题,这都需要高校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思考。

3 应对挑战的可行对策分析

3.1 突出工程化,建立课程群,科学设置选修课课程体系 《培养2020的工程师:为新世纪变革工程教育》描绘了未来工程师应该具备的品质,包括:①很强的分析能力;②实践才能;③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④较高的伦理道德标准以及职业素养;⑤动态、机敏、具有弹性、灵活地更新并应用知识的能力;⑥良好的沟通能力;⑦商务与管理技能;⑧领导才能;⑨终身学习能力。[2]卓越工程师不仅要具备上述的未来工程师的品质,而且,还应该兼具以下特质:①对局部或整体工程价值的科学判断力;②对权威工程学术或工程技术独到的批判力;③对历史工程文化承载、现代工程文化内涵以及未来工程文化趋势的深刻洞察力;④优秀民族工程文化传承与世界先进工程文化吸收的责任感;⑤工程环境影响的感知与和谐意识的自觉;⑥正确理念的坚持或自我否定的勇气。[3]卓越计划高校选修课的开设必须能够满足上述品质的培养。因此,选修课程设置必须要突出工程化、设置完整的课程体系、科学划分课程模块,通过相关课程群的有效设置来支撑相关品质的培养。同时,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选修课程体系应该体现出自身的特色,才能更好地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3.2 突出国际化,建立新型评聘机制,加快工程型师资的培养力度 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才能有力带动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建立适应卓越计划教师的评聘机制。学校出台相应配套政策,逐步完善与卓越计划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相符合的师资政策,包括职称评定、岗位聘任、任期考核、公派出国、申请教改项目、企业实习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更好的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二是着力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根源在于教师远离“工程”。教师远离“工程”现场,他所传授的课程中就很难有“工程”的元素。可想而知,缺乏“工程”的课堂,就培养不出企业需求的“卓越工程师”。[4]面向社会、业界和国内外聘任工程型师资人才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并通过出国考察、同企业交流、参与工程项目研究和到工程现场实践等方式,提升已有教师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实践背景,尽快建立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教师队伍。

3.3 突出动态化,加强过程管理精度,健全选修课程监控与评价体系 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是提高选修课程效果的重要保障,学校要加强管理力度,建立健全监控与评价体系。首先应制订严格的选修课开课管理办法,对于首次承担选修课程的主讲教师应提交课程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书,由管理部门在考察全校选修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单门课程进行审核。其次,学校应制订专门针对选修课程的评价体系。通选课程的目的、性质与内容都与专业课有所不同,不能简单套用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根据高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适应于选修课程的评价体系。最后,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管理的精度,因地制宜,动态化管理,采取实地检查、网上评教、企业反馈、月度报告等方法,定期淘汰授课质量不高学生反映不佳的课程,切实提高授课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48-48.

[2]Educating the Engineer of 2020: Adapt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o the New Century[M].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