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养结合开展情况汇报

医养结合开展情况汇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养结合开展情况汇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养结合开展情况汇报

医养结合开展情况汇报范文第1篇

--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__乡进展情况汇报

自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开展以来,2014年上半年,密切联系__乡11个扶贫点的11个县直单位,立足包扶村庄实际,着眼民生增收需要,结合行业特点,发挥部门优势,借助人脉资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包扶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生活需求,开拓生产增收门路,现将活动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积极调研找方向。实事求是是一切工作的基础,2014年上半年,联系__乡11个扶贫点的11个县直单位,驻村调研达40余次,详细了解基本村情、两委工作构想及农户的思想和生产生活所需,为下一步规划增收活动方向储备了第一手资料。

二是产业扶贫帮民富。领导干部在落实扶贫政策和资金的基础上,努力将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帮助帮扶村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梳理发展思路,因地制宜抓调产、上项目、兴产业,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县煤炭运销公司在麻坪村住村,结合住村点特点和本村的传统优势产业,帮助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在2012年投资90万元打造新元黑毛猪养殖基地的基础上,2014年多次进村密切关注养殖基地新动向,及时联系养殖专家,规模由原先仅有的基地150头,扩展到农户散养90户,年出栏300头,现正在繁殖期,5个月后可见成效。辐射作用将带动水泉、董家、马西、桑凹、支角、友仁等村的特种养殖业发展。

三是兴办实事解民忧。广大下乡干部依托部门优势,积极整合资金,协调各方关系,帮助驻村解决或正在协调解决大量与群众利益最直接的、息息相关的安全饮水、交通、健康、农耕等生产、生活难题。县治超办虽然是只有5个人的小单位,自己的经费也是捉襟见肘,但是在田庆国主任的带领下,2014年多次奔走于桑凹村和施工队之间,结合本单位和桑凹村情,为改善村内农户出行和整体面貌,提出了由治超办自掏腰包解决水泥和施工队工钱,村委解决沙石,农民出工的方案,现施工队已进驻桑凹平整场地5天,7月1日正式开始打造水泥路;县粮管中心拿出近2万元给马西村免费提供谷子种子200亩,种植连翘300亩,下一步有结合县扶贫办筛选出的本村贫困户情况给予资助的意向;县农机中心出资11000元,全力资助水泉村村民做好春耕前期秸秆还田、农机检修、化肥农膜等准备工作,确保农民增产增收“打好第一仗”;县医合办在6月下旬和县中医院合作给周家沟村123口人做了免费体检,查出疾病的及时开出药方,同时做好心理工作,让村民摆脱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县交通运输执法局给石板庙村提供了价值5000余元的种子化肥;县妇联虽然也是清水衙门,但始终密切关注南沟村的民生工程,当听说漫水桥工程由于资金问题无法满足水泥的供应,当即表示解决修桥所需的7吨水泥;县太岳中学为解决南庄村的水质问题,积极协商有关部门,在今年改造水井尚有较大难度的情况下,准备在水源处安装饮水过滤器;县国土局看到柳湾村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办公条件差,于是配备了办公桌椅、文件柜、电脑等办公用品,充实了阵地。

四是统筹城乡强组织。各级各部门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实现了党建工作的城乡互补互动,发挥了党的组织优势,各县直单位以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为契机,加强对村两委主干和党员先锋政策法规、党建理论、农技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转换思维,提高致富本领。

医养结合开展情况汇报范文第2篇

老龄事业属于社会公益事业,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和社会风尚。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也是我们人事和

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须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老龄工作,积极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为此我局大力开展老龄工作,根据*县老龄工作委员会文件

关于转发《云南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关于组织开展〈云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行政执法检查的通知》(鲁老字[2009]6号)的通知精神,现将我局2009年贯彻老龄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积极开展老龄工作

我局领导非常重视老龄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饶智祥多次在相关会议上就抓好老龄工作、认真落实老干部待遇和切实搞好老干部的服务提出明确要求,多次召集与老龄工作有关的股室领导进行研

究安排布置,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办法和措施,扎实开展好每一项老龄工作。为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根据人动,对我局老龄工作领导小组进行调整,现由饶局长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

室在局办公室,确定了工作联络员,负责日常工作。联络员积极与县老龄委沟通联系,畅通信息渠道,并按时按质完成县老龄委安排布置的其他工作任务。

二、认真落实“四优待”措施

在生活待遇方面,按时足额发放各种政策性补助和费用。老干部的离退休金做到按时足额发放,老干部看病就医得到保障,没有发生拖欠个人“两费”问题。给生病住院的老干部送去了慰问品或慰

问金,并帮助生病住院的困难老干部适当解决护理费。对离休干部的医药费做到实报实销,优先解决老干部的药费问题。努力解决老干部的特殊

困难。关心照顾有特殊困难的老干部,走访慰问老干部遗属,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及时向他们提供帮助。

一是养老保险优待。为维护广大离退休人员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合法权益,实现老有所养。我局遵照“税务收缴,财政监管,社保发放”的原则,认真组织搞好养老金的发放工作。截止目前,全

县共有离退休人员518人,共核发养老金2159837、*元,确保了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发放率达100%。会计核算合法合规,会计资料真实、准确、完整;基金收支两条线“财政专户管理

政策”执行到位,无挤占、挪用,保证了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专用。

二是医疗保险优待。为了保障老年人病有所医的合法权益,我局完善了医疗保障体系,积极稳妥推近我县离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平稳。我县根据市医保中心的总体部署,截止目前,我县参

加基本医疗保险的退休人员有1828人(其中企业退休364人,医疗保险个人缴费由财政补助),现已审核报销98人次,核拨医疗费用385445.10元。离休干部二乙伤残军人的医疗费用核拨支出357682.76元,

共516人次,离休人员51人实行实报实销,其中二乙伤残军人27人。

三是工资福利优待。截至目前,2009年我县共审批离退休人员44名,其中行政36名,企业8名(其中80岁以上行政16名,企业6名,护理费每月300元;80岁以下200元);全县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的有3名,

护理费每月为600元。从而维护了广大离退休人员享受工资福利待遇的权益,使老年人生活得更好。

四是企业老干部生活补贴优待。首先我局召开了企业老干部座谈会,关心老年人的思想,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后,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其失落感、孤独感,让

他们在健康、文明、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中愉快生活。其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价水平的上涨,今年5月初,我局还积极的向市干为我县19名企业老干部申请生活补贴,从而为老干部的生

活、就医排忧解难,让会议措施真正的落到实处。

三、大力加强部门自身能力建设

我局干部职工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增强工作主动性和针对性,扎扎实实搞好为老干部的服务工作。

坚持老干部日常工作记录制度,不断完善老干部工作台帐。认真做好老干部的来访和接待工作,热情主动,积极为老干部排忧解难和办事提供方便。

四、存在的问题及打算

我局开展老龄工作在县老龄办的指导下,在局领导的重视,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取得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工作中的不足,在将来的工作中我局将再接再厉提高对老龄工作的服务水平,

更好的为老年人服务。

在今后的老龄工作中,我局将紧紧围绕“*县2009年老龄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工作目标,根据已制定的工作计划和措施,结合工作实际,逐步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扩面工作,缩小城乡

医养结合开展情况汇报范文第3篇

下面就我单位近年来的离退休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领导重视,健全机构,齐抓共管

我单位一贯重视离退休工作,把离退休工作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紧密联系起来,充分认识做好离退休工作的重要性。离退休工作不仅有很强的政治性,还有很强的政策性。当前,改革不断向深层次发展,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人们的切身利益,也会触及到离退休职工的利益。我单位党政领导认识到:离退休老同志是我国地质事业发展的战斗者和见证人,为地质事业做出过重大的贡献,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绝不能当作是一种负担。他们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仍然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关心地质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我们只有从思想上、政治上关心他们,才能把他们的愿望和热情转化为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转化为提高我们工作水平、做好各项工作的精神动力。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心照顾好老同志,让他们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真正体现党的温暖和社会主义优越性,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退休人员逐年增多,老干部工作已成为地勘单位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直接关系着单位伍的稳定。对此我们形成了共识,做好离退休工作,不仅是为单位伍稳定做贡献,更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表现,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从继承和发展党的事业、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去认识离退休工作,重视离退休工作。因此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离退休工作的方针、政策,在确定各项工作总体布局时统筹考虑离退休工作;在研究制定各项改革措施时,注意照顾离退休职工的利益,使他们既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又老有所教、老有所学。

由于认识正确到位,我们把离退休管理工作列入党政工作议事日程,加大了工作力度,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健全了组织机构,设立专门职能部门--离退休科,负责离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把离退休党员组织起来,成立了离退休党支部;建起和完善职工活动中心,为老同志提供了活动场所;制定离退休管理工作制度,做到责任到位,具体到人,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做到季末年底汇报工作时必须汇报退管工作,布置工作时必须布置退管工作,检查总结工作时必须检查总结退管工作。离退休工作有机构、有组织、有活动阵地、有管理服务人员、有工作制度,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过问,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机制,狠抓有关老干部工作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认真负责、深入细致地做好离退休工作。

二、落实老同志政治待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离退休职工空闲时间较多,这决定了他们既需要物质方面的照顾,更需要精神方面的关怀。我们在政治生活上关心老同志,落实好他们的政治待遇。首先是按照中央文件的要求,成立了离退休党支部,保证离退休党支部组织健全和组织生活的正常开展。离退休支部共有党员120名,配备了一名有能力和经验的干部担任支部书记,支部委员都经过党员大会无记名投票民主选举产生。几年来,离退休党支部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思想观念转变、化解矛盾、稳定单位伍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离退休党支部坚持过好党的组织生活,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员大会、一次小组会、一次支委会,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每年“七一”都召开座谈会,积极组织党员参与大单位党委举办的知识竞赛等活动,组织政治学习,如:十六大精神专题学习会、《》学习会等,人手一册《支部生活》杂志,双职工的退休党员加发《党风》杂志1份,十六大召开后,向每位党员发放《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十个懂得》小册子和《中国共产程》单行本,对居住外地的党员,还将学习资料邮寄给他们。通过学习和教育管理,提高了离退休党员的思想觉悟,转变思想观念,增强组织观念,不支持不参与群众性的。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党员,支部书记还经常上门拜访。其次重视加强对退休党员、退休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离退休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特别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我们注意了解和关注离退休职工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细致地做好他们的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健全学习通报制度,及时组织学习,传达文件,使离退休职工能够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国家、局、单位的新形势。我们每半年召开一次离退休职工大会,有重要事情随时召开,将近期上级关于离退休工作的一些文件精神如增加离退休生活费、地方社保部门增调养老金等情况通报给大家。每年大单位职代会后,我们都及时传达会议精神,让广大老同志了解单位上的情况,更好的支持大单位工作。今年4月还组织传达学习何局长在局地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使离退休职工认清了当前地勘工作的形势以及改革发展的方向、思路,参加会议的近百名退休职工并展开讨论,多数老同志都能认识到地勘单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要争取主动,少指责埋怨,等、靠、要都不能解决问题。要提高认识,跟上形势,确保单位伍稳定,支持在职的同志工作,支持单位领导的工作,少找麻烦,不添乱子,让他们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逐步改善地勘单位伍“一穷三旧”的落后状况。再次是注意倾听老同志的意见。我们每年年初均召开离退休职工座谈会,大单位党政领导参加并向离退休职工报告单位上的生产经营和发展计划,同时认真广泛听取离退休同志对生产经营及单位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并且努力解决好他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让老同志感到自己仍是单位的一分子,单位的生存发展与他们息息相关,从而更加关心和支持单位的发展。

我们深入细致做好老同志的思想政治工作,化解矛盾,由于地勘工作正处在改革的重要时期,计划经济的思想短时间还难于消除,在单位伍中还有很大的影响力,也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单位伍的稳定。因此我们注意及时分析老同志的思想状况,增强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多侧面、多角度地做好正面引导、解疑释惑、理顺情绪的工作。注重做好深入细致、灵活多样的思想工作,点面结合,区分对象,普遍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特别注意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与帮助老同志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各方共同配合,形成合力,求得实效。。如离退休费发放的问题,进入地方养老保险后,退休职工生活费实行社会化发放,社保部份的养老金通过养老金存折由退休职工个人领取,单位发放部分则根据省局文件精神,按就高不就低原则进行补差。对此,有极少数职工不理解,接受不了,我们就多次召开会议传达文件精神,解疑释惑,并邀请地方社保部门领导来会上向退休职工进行解释,通过细致的工作,使老同志理解了上级文件精神,确保了稳定。近400人的离退休职工队伍是个大队伍,时常会有邻里之间、家庭内部的口角纠纷、矛盾发生,我们的退管干部都能及时参与调解,化解矛盾,尤其是有两宗退休职工内部的经济纠纷,达五六年之久,互相扯皮、指责,喊打喊杀,不仅影响左邻右舍的正常生活,也严重影响单位伍的形象。离退休科领导深入调查,了解具体情况,通过多次谈话调解,使双方达成协议,纠纷得到了妥善解决。我们还注意依靠退休党员、干部协助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把他们当作中坚力量来维护队伍的稳定,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保障老同志生活待遇,解决好住房、医疗问题

1、努力解决退休人员住房问题,改善居住环境。

我单位是从XX山区迁到XX市新基地来的,职工住房一直成为左右职工队伍稳定的一个因素。尽管几届领导班子作了极大的努力,住房紧张的局面有所缓解,但仍无法满足需要。个别职工因暂时没有住上楼房还跑到单位上来吵闹,影响单位的正常工作,也影响队伍的稳定。为了妥善解决退休人员的住房,我们班子研究分房方案时对退休职工给予了优惠政策,在分房计分上向退休人员倾斜,工龄分、野外工作分的分值比较高,对老同志予以特殊照顾,特别是60年代参加工作的老同志直接分房,不再需要计分。副处以上待遇的离休干部在分房时更是比单位级领导首先选房。对较困难的退休职工参加集资建房,单位上允许他们分期分批付房款,甚至采取特殊办法解决特别困难的退休职工的住房,使他们不会因为经济困难而住不上楼房。通过多年的努力和省局的扶持,到目前为止,我单位256户离退休职工全部住上了楼房。退休人员住房紧张的情况得到了解决,对稳定单位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解决住房问题后,我们还注意改善基地的居住环境,建设花园式小区,投入资金整治基地环境,绿化、美化小区,修建了公园、花圃,植树种草,安装路灯、彩灯。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单位基地面貌焕然一新,去年被市评为“花园式单位”。对此,一位老同志说:“自己做梦也想不到能住在这么好的环境里”。我们同时还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改造基地供水、供电等生活设施,方便职工的生活。今年又在小区建立了闭路监控、报警系统,今后如果老同志有困难需要帮助,通过报警电话就会有巡警上门帮忙。通过以上努力,我们改善了居住环境,使离退休职工能够安心“安居”。

2、按政策落实“两费”,改善医疗条件,解决看病难问题。

能否按政策规定落实“两费”是衡量一个单位是否重视离退休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单位班子十分注意这方面的工作。尽管单位上经济也很困难,多年来省局拨款缺口也较大,但我们仍然做到了每月按时足额发放离退休生活费,光此一项我们每年就要支付80万元左右。在医疗费方面,省局多年没有拨款(只给了离休干部医疗费),由于老同志多,重病大病也多,这样,一年至少又要支付35~40万元医疗费,但我们在单位上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仍千方百计确保了退休职工的治病医疗。多次修订医疗费报销等规定,对离休干部按照规定按季度全额报销;职业病人不超过半年按规定全额报销;其他退休职工按住院先后、病类轻重、费用情况分别次数给予报销。每年年底,对退休职工未报销的医疗费进行全面了解、调查,提交单位班子研究,争取安排资金。春节前,给花费大、年纪大、家庭较困难的职工优先给予报销;其他费用较少的,给予先报销一部份,剩余部分待后再安排报销。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到目前为止,我单位退休职工进入地方医疗保险以前所发生的医疗费已全部报销完毕,没有拖欠一分退休人员的医疗费。自2001年11月全单位进入地方基本医疗保险后,针对个人医保门诊费用偏少、住院治疗“门槛费”较高的新问题,考虑到减轻退休职工的经济负担,我们根据生产经营状况,从单位上的财力出发,经单位班子认真研究,决定设立医疗基金,对职工住院医疗费用进行补助,退休职工住院医疗费用在医保统筹基金支付87%的基础上,由单位再补助10%的医疗费用,这有助于减轻重病大病职工(目前全单位矽肺病、癌症、脑血管病、工伤等重病号近50多人)的医疗费负担。另外,从今年5月份起,将过去探望住院老同志送营养品的做法改为送慰问金,住院的职工每人次送慰问金300元,也可以为职工减轻一些负担。目前离休干部医疗费仍由单位按规定实报实销,二十多名职业病退休职工的医疗费,除地方医保统筹报销外,其余部份仍由单位报销。对一些有困难的病危职工,我们还及时借款给他们,设法帮忙解决经济困难,甚至发动大家捐款,去年底今年初就有两位职工得到单位上帮助,转危为安。对那些无亲属照顾的患病老同志,离退休科还派人到医院照顾。单位有关部门的同志还积极帮助退休职工办理特定门诊申报手续以及住院费用的审核报销等医保手续,方便了离退休职工。我们采取这些措施做法是要说明,我们并没有忘记老职工为地质事业所做的贡献。虽然进入了地方医疗保险,离退休职工个人仍有各种困难,我们还应一如既往的关心他们,体现组织对他们的关怀。这样使他们的心理平衡一些,能够共享到改革成果,对促进单位伍稳定也有一定的作用。

我单位基地相距市区较远,老同志的一般常见病,都在单位医务所诊治,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原来医务所用房比较破旧,设备简陋,检查、诊断缺少仪器。近几年我们逐年给予支持和帮助,累计投入约40多万元,用于搬迁、装修用房,先后购置了X光机、B超、心电图、化验、理疗等必要的设备仪器,诊室、药房、病房等分开管理,办好了医务所。实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后,我们还积极与地方联系,支持医务所获得批准成为市社保定点医疗机构。这样既解决了老同志到市区看病难的问题,又可减少往返奔波的交通费用,体现了“老有所医”。

四、关心离退休职工生活,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

单位党政领导始终把关心离退休职工的生活当作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关心困难退休职工的生活,每年年底离退休科会同工会做好对困难人员的调查摸底,开展送温暖活动,重大节日走访慰问老同志,如2003年春节,发放慰问金4.16万元,慰问离休干部、老劳模以及伤残、特困职工。对生活遇到暂时困难的退休职工给予困难补助,近三年共发放补助16人次,金额7150元。有长期困难的退休职工则帮助申请社会救济,为一户低于当地生活保障线标准的特困户申办了社会救济,使其生活标准不低于广东省最低生活保障线。近两三年,单位经济逐渐有所好转,在职职工享受的福利,老同志也可以享受到。单位上在中秋节和春节给每位退休人员发放节日慰问金,离休干部则与在职干部享受同等待遇,离休干部也同样有电话费补贴。退休职工每月都可以领到18元的水电费补贴和25元的物业费补贴。组织好节日活动,每年春节和老人节,由离退休科具体负责组织召开座谈会或茶话会。单位党、政、工领导出席会议,通报单位上的情况,与老同志座谈,听取意见和建议。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如蓝球比赛、长跑、扑克、象棋、围棋、跳棋、乒乓球比赛等,活跃老同志文化生活。

前几年我们在经济较困难的情况下,筹集资金建起了活动中心大楼,内设阅览室、健身室、娱乐室等,同时逐年投入资金充实活动中心的各类设施,为离退休老同志创造了良好的文体娱乐活动场所,并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保证老同志能够“走出来,动起来,乐起来”,创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围。许多老同志说单位上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不仅为我们盖了活动中心楼,还尽最大努力改善了健身娱乐设施,关心我们的文化生活,我们再没有理由不支持大单位的工作。版权所有

五、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尽心尽力为离退休职工服务

医养结合开展情况汇报范文第4篇

 

近年来,我县贯彻《中医药法》,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不断加快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中医药能力提升工程,开创了我县中医药事业新局面。

一、我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现状

全县共有各类医疗机构99个,其中,县级公立医院2个,县直卫生单位4个,乡镇卫生院11所(中心卫生院4所、一般卫生院7所),村级卫生室68所,私立医院1所,个体诊所11所(其中中医诊所3所)。县、乡两级共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1125 人,乡村医生94人,个体医生12人,全县开放床位数 710 张(县直医疗机构 570张,乡镇卫生院140张), 每千人口拥有病床4张。县中医院现有职工279人,开放床位数220张,编制数160,在编人员141人。现有中医药从业人员37人,占人员总数的13.26%,其中中医师28人(高级5人,占比17.9%;中级11人,占比39.3%;初级12人,占比42.9%),研究生学历2人;中药师9人(高级1人,占比11.1%;中级3人,占比33.3%,初级5人,占比55.6%),研究生学历1人。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的中医科、中药房设置率为100%;村卫生室均设置了中医诊疗室。2018年,全县医疗机构门急诊59.92万人次,其中中医门诊逾12.5万人次,约占门诊总量的20.87%。

一是加快了中医医疗机构建设。近年来我县加大了中医药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投资3700余万元在县义峰路新建县中医院,占地面积26.8亩,建筑总面积13571平方米,于2011年初投入使用。对部分乡镇卫生院、68所村卫生室进行了新建和改扩建。投入11万元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了必要的中医药设备,极大地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县人民医院投入20余万元设立中医科和中药房。

二是扩大了中医药服务覆盖面,培育了中医特色品牌。县中医院以专科专病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强科室建设,中医特色明显, 2015年9月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复审,2015年第一批挂牌成立江西省热敏灸医院德安分院。针灸科康复科为省级基层特色专科,配备了腰椎四维牵引床、颈椎牵引器、站立床、吞咽障碍治疗仪、脑循环治疗仪、熏蒸床、中频治疗仪等康复理疗设备,结合中医传统和药物辅助治疗,可开展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病的诊断和康复治疗。未病先防,冬病夏治,三伏灸,三九灸等活动,雷火灸、隔姜灸、长蛇灸、热敏灸、拔罐、推拿等中医技术深受患者点赞。2018年针灸科康复科收治住院病人470人次,热敏灸2857人次,针灸、推拿、康复、理疗2.1万余人次。中医骨伤科为省级重点建设中医专科,开展的椎间孔镜、膝关节镜微创诊疗、中医正骨手法等效果显著。脾胃科和糖尿病科正在创建省级基层特色专科。国医堂充分发挥名老中医效应,外科中药薰蒸治疗、儿科小儿推拿按摩等。使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在医疗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县中医院成立了基层中医指导科,安排专人负责乡镇中医药业务指导和培训。乡镇卫生院均成立了中医科,建成了规范的中药房(库),中药品种达200余种,配备了饮片柜、药架、电针仪,神灯等中医设备,能够提供常见中医适宜技术、中药煎药等服务。村卫生室能够开展5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服务。

2017年中医院潘蜀受葡萄牙传统医学院邀请,在里斯本、波尔图、布拉加三地进行理论授课和现场治疗教学,深受好评并被聘为葡萄牙传统医学院客座教授。县人民医院设立特色专科(烧伤科),主任程伟研制的纯中药制剂创面外伤敷料“复方烧伤宁”,对火焰烧伤、热液烫伤、电烧伤、化学性烧伤、放射性烧伤、糖尿病皮肤溃疡、褥疮、手术切口久治不愈、各种外伤创面、手指断离伤、慢性溃疡等疗效显著。车桥中心卫生院积极创建中医示范区,将中医、针灸、理疗、康复有机结合,方便周围患者就诊。

三是发挥了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县中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成立了中医“治未病”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将中医药与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等工作相结合,通过为居民提供中医体质辩识服务和中医健康指导,在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中推行养生保健、食疗药膳、运动疗法,积极参与传染病预防,开展慢性病中西医结合防治一体化服务等措施,将中医药工作融入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中医药服务范围得到拓展。

四是重视了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医院围绕中医药开展多项主题活动。2018年6月,在爱民乡红岩村开展了以“走近中药,爱上中医”为主题的中草药野外调查活动;端午节开展了"悠悠艾草香、浓浓医患情"为主题的驱蚊香囊制作大赛和赠送香囊活动; 8月,开展了首届“中国医师节”庆祝活动,安排了传统医疗保健功法“八段锦”表演,评选了“十佳优秀医师”,组织中草药辨识大赛;积极策应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加强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先后在塘山、丰林、聂桥、吴山、磨溪等乡镇开展健康扶贫义诊,送医药下乡、中医药文化科普等活动十余次。继续开展冬病夏治“三伏贴”和冬病冬养“三九灸”,500余人次参与体验。组建了一支业余陈氏太极拳爱好队伍。

乡镇卫生院精心设计和建设传统风格中医诊疗服务区——中医馆。其中,车桥、丰林、邹桥、磨溪、高塘、河东、爱民等7个中医馆已建成使用,聂桥、林泉、吴山等3个中医馆已完成主体工程。

二、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我县中医药事业虽然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是中医院负债严重。中医院整体搬迁工程概算为3731万元,共支付各项工程款3713万元(含贷款利息600万元)。建设资金主要来源是:革命老区转移支付(项目)177万元、国债建设资金(项目)16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800万元、县政府处置原妇保院资产拨入831万元、医院自筹资金1745万元。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现在中医院欠银行贷款720万元,欠药品、设备材料供应商货款1978.72万元,共负债2698.72万元。负债经营,经费紧张,不能引进中医药诊疗新技术,信息化建设不完善,中医药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群众中医药就医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是中医院民展空间不足。中医院是我县中医药的主阵地,在中医院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是中医院一直以来规模小、基础差、底子薄的状况仍然没能得到根本性改善;另一方面是中医院缺少进一步发展空间。突出表现在:医院已建成的门诊楼(含医技楼)、住院楼,面积偏小,住院床位紧张;没有教学用房;中药煎药室狭小,没有地方进行中药膏方等制剂制作;停车位紧张;已经没有空余的建设用地,医院进一步发展难,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从现状看,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我县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周边县市相比,已呈现逐步落后的趋势;从长远看,应当考虑新建具有中医特色的国医堂大楼和医养结合型的中医院。

三是中医药事业扶持政策力度不够。自从国家确立中西医并重的发展方针以来,国家、省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出台,以及新医改方案中对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强化,中医药事业面临着难得的新一轮发展机遇。但从实践来看,相对于西医,中医药还是处于弱势地位,中医药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还有不小差距,中医药服务能力与新一轮医改的目标任务要求还不相适应。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重要作用,迫切需要出台扶持中医药发展的相关政策举措。我县医保政策对中医药扶持政策体现不够,在医保政策上没有充分鼓励使用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服务的补偿政策较少,中医药服务的补偿水平较低。如在中医院住院患者起付线低于综合医院以及中医药特色项目的报销方面优惠政策未能完全落实到位;中医药治疗方法最能体现“简、便、验、廉”特点,可是中医药治疗尚未列入门诊医保报销范围;有些中医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过低,如耳针治疗收费12元,刮痧16元,小针刀44元,游走罐10元。这些项目价格偏低而且耗时长,不能体现中医药服务价值,严重影响其推广应用。

四是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不乐观,中医特色还不明显,优势不突出。人才是中医药发展关键,名医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灵魂。我县因人才原因导致中医药服务网络功能薄弱,中医医疗整体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高,尤其乡镇卫生院中医药利用率不高,中医特色专科优势不明显;中医药资深专家较少且大多年事已高,名老中医更加缺乏,除了中医院杨环、管荣高、潘蜀等之外,像我县中医名家余立波这样有份量的名老中医已不见;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尚未完全建立,年轻中医药人才成长周期普遍较长,不能满足中医药工作的现实要求,农村中医药人才匮乏现象更为突出。中医治疗率、中药使用比例还不足,中医院中医药项目收入占全院业务收入不足20%,中药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为32%。中医特色专科专病诊治手段和诊疗优势还不明显,与综合医院相比竟争力明显偏弱。

三、加快发展我县中医药事业的对策建议

中医药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既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又因为其价格低廉、利于养生、副作用小的特点受到广大基层群众的特别欢迎,发展基层中医药事业也是一项民生工程。从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江西)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都明确了各级政府完善中医药扶持政策,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职责。为进一步加快我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大中医药事业政策扶持力度。首先是化解县中医院债务,支持中医院用地供给。县中医院整体搬迁负债中央化债资金908万元去年已到了我县,当时到了县中医院账户,两天后随即被县财政拨走。希望政府能把这笔资金拨回给县中医院,化解中医院债务。中医院正在申报国医堂建设项目,该项目计划建五层6000平方米,主要用于做门诊及病区,预算资金2400万元。希望政府在土地利用上考虑中医药发展需要,在项目用地划拨等方面给予支持,解决中医院的发展瓶颈。

其次尽快出台我县中医药事业扶持政策。建议这个政策以政府正式文件下发。扶持政策的具体内容,一方面要制定对中医服务的扶持政策,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将中医经费实行预算单列,逐年增加事业经费;设立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经费,支持开展重点学科、专科建设、中医科教、人才培养、适用技术推广、中医突出贡献奖励、农村中医先进集体创建及中医药工作的监督管理等;坚持中医院的公益性质,落实政府优先向中医院倾斜的补助政策,激励其开展中医药服务,尤其要重点支持中医院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完善中医药服务的医疗保障措施,落实中医药医保扶持政策。落实门诊统筹基金用于支付城乡居民在定点的中医院门诊中医药治疗按40%报销政策。实行医保中医药报销倾斜政策,扩大医保中医药支付范围。中医院住院起付标准比同级综合医院住院起付线降低100元,报销比例在原报销基础上提高5%。结合公立医院改革,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调整中医药收费价格,提高中医诊疗费标准、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价格,体现中医医疗服务成本和专业技术价值。

二是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首先是扎实开展中医药人才培训,推进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特别是抓好乡村医生的培训,切实提高乡村医生运用中医药技术水平,加快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普及。其次是在人员招录政策上给予倾斜。现有的事业单位招聘办法,对于招聘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尤其是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极为不利。要制定符合基层医疗机构实际的招聘办法,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再次是开辟引进人才绿色通道。不仅要引进年轻的大学毕业生,还要注重引进已负盛名的中医专家人才,特别是引进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年以上中医人才,开辟医疗单位引进所需人才的“绿色通道”。最后是积极做好传统医学师承工作,积极动员基层合格人员参加传统医学确有专长人员考核,组织开展传统医学师承考核,加强中医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把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中医师送出去进修或拜师学习。

三是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引导中医药事业“错位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中医药进家庭、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六进”活动,普及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推广培训中医药“治未病”养生保健知识,让全社会更加了解、支持中医药事业。

医养结合开展情况汇报范文第5篇

一、基本情况

(一)我区低收入群体现状和产生原因

近几年我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2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64元,农渔民人均纯收入9741元,低收入群众生活工作改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城镇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5000元、农渔村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3000元的低收入群体还占相当比重。据调查,全区共有低收入3409户5799人,其中城镇有519户1021人,农渔村有2890户4778人,城镇低收入人口占总人口的0.6%,农渔村分别占总户数的4.15%和总人口数的2.63%。经分析,产生贫困的主要原因:

1、因病因残致贫。一些低收入家庭因自身经济状况不好,有病不就医、小病成大病的事例增多,陷入小病苦自己、大病累全家的困苦中,全区因病因残致贫的低收入有1303户占总户数的38.2%,其中农渔村1131户,重大疾病(重大残疾)有711户,经医疗机构鉴定精神病残疾603人(全区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患者2000人左右)。

2、因缺少劳动力致贫。就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我区有较多数量的低收入家庭是因缺少劳动力造成的,同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老有所养问题得不到全面落实,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没了经济收入来源而导致贫困。据调查,全区低收入家庭年老体弱、孤儿等无劳动能力的有1045户占低收入群体总户数的30.6%。,其中城镇282户,农渔村763户。

3、因子女上学致贫。我区教育费用高,上学负担依然较重,上高中(技校),特别是大学费用更高,据测算,目前供养一名大学生最低费用在4万元以上,这对于城镇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不足5000元、农村不足3000元的低收入群体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全区因子女上学而产生贫困的266户,占总户数的7.8%,其中城镇65户,农渔村201户。。

4、因缺少就业致贫。一些低收入家庭也想发展和就业,但缺少发展生产所需的资金和技术,一定程度上制约他们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不少低收入家庭劳动力素质不高,就业难度大。全区缺少生产资金的有249户,占低收入家庭的7.3%;要求参加各类就业培训的有659户占低收入总户数的19.3%,其中城镇170户、农渔村489户;要求介绍就业或外出打工的有688户占低收入总户数的20.1%。

5、因不愿参加劳动致贫。这类人员人数虽然不多,但因个别对象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吃光用光,如一旦纳入低保、“五保”或“三无”供养对象,其不良影响较大,群众意见大。

(二)我区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工作情况

1、初步建立了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从1998年起,我区推行农渔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2年出台了《定海区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尤其是2005年以来,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印发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若干意见(试行)的通知》(定政发[2005]27号)、《关于印发区扶持残疾人实施办法的通知》(定政发[2005]40号)、《舟山市定海区新型农渔村合作医疗制度管理办法(试行)》(定政发[2006]6号)、《舟山市定海区贫困群体医疗救助实施细则的通知》(定政发[20*]47号)等规范性文件,落实了一系列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的措施,初步建立了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2、落实了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措施。一是提高了低保标准。全区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按“应保尽保”和动态管理的要求,扩大城镇和农渔村低保面,不断提高低保标准。到目前,全区纳入低保2713户4211人,10年来,6次提高低保标准,低保金农村从85元/月.人到170元/月,城镇提高到280元/月.人。二是加强了五保供养工作。全区共有五保对象324人,其中入院供养284人,户院挂钩29人,分散供养11人,集中供养率96.7%,同时,大力改善敬老院基础硬件设施,累计完成敬老院改、扩建15所。三是开展了专项救助工作。助医。20*年我区共安排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对象等贫困群体医疗救助资金98万元。在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基础上,全区共有1065人次得到救助,救助金额103.7343万元。2008年,医疗救助专项资金提高到人均6元的标准,共200万元。助学。从2003年开始实施助学制度,对低保家庭和贫困家庭子女考入大专院校学的给予一次性5000元或2500元的补助,20*年,对25名低保家庭的子女考上大专院校的每人一次性补助5000元;对6名低保边缘家庭子女考上大专院校的每人一次性补助2500元,合计救助金额14万元。救灾及临时救济。对虽不符合五保“三无”供养和低保条件、因病、因灾、因求学或特发性灾难等意外伤亡影响的困难群体,主要采取了临时救济的方式,以保障受灾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年,全区发放春夏救济款40万元。危房改造。以实施“暖人心、促发展”工程为载体,推进农渔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作,改造对象从低保、五保、残疾人贫困家庭扩大到低保边缘户,四年来,累计完成942户。集中医治重症精神病患者。2004年到20*年全区集中医治精神病患者累计125人(次),通过救助,减轻其家庭经济负担和对社会的危害。机关干部结对帮扶。2004年以来,我区建立了机关干部与农渔村低收入家庭结对帮扶机制,按“处级领导一帮一”、“科级领导二帮一”、“一般干部三帮一”进行帮扶,全区累计帮扶困难群众3589户(次),其中20*年结对帮扶困难户1168户;经过帮扶,已累计脱贫191户。此外,还发动企业和社会各界,广泛开展了各种社会救助、慈善和慰问、献爱心等活动,帮助和解决了一些低收入群众生活困难等问题。

3、增加了公共财政对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的投入。这几年,我区以“暖促”工程和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通过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实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贫困群体大病医疗救助体系,落实新型社区老年人“以奖代补”政策,对农村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奖励保障金等措施,财政社会保障方面支出从2004年7680万元增长到20*年1.47亿元(大口径),年平均增长30%。

4、加强了对低收入群体帮扶长效机制的探索。把培训就业作为低收入群体帮扶机制探索的重点和突破口。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农渔民,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次性的300元补贴,就业困难人员一次性补贴600元。参加紧缺职业(工种)培训的人员,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次性的800元的补贴。用人单位(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新增岗位新招用农渔村劳动力,并与其在公益性岗位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且实际工作半年以上,按实际招用人数给予用人单位一次性每人300元的就业补贴,其中就困难人员每人600元。农渔村劳动力从事个体经营(除国家限制行业外),实际经营六个月以上的,凭工商营业执照给予一次性800元的创业扶持补贴,其中就业困难人员一次性补贴1500元。

二、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低收入群体脱贫主体意识不强,依赖性大。有较多低收入家庭,其家庭成员属于年老病残人员,有的丧失了劳动能力,其他的也普遍存在就业难问题。在获得政府、社会救助后,在生活上产生了较强的依赖性,脱贫主体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存在着“不要白不要”的不正确观念,有个别低保家庭把“低保”当“劳保”,甚至出现个别困难群众见政府送彩电后,还要求为其解决电费和视听费的怪现象。

二是低保制度设计与鼓励就业存在矛盾。目前的低保制度条款在执行过程中不利于调动低收入家庭就业积极性。低保制度规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救助,以家庭人均收入状况为标准确定对象,并采用差额补助形式,最低补助不低于低保标准的40%,即:城市不少于115元、农渔村不少于70元。以低保户三人之家为例,无就业的城镇低保户每月可全额获得840元的补助、农渔村为510元。有就业的低保户补助额应扣除就业收入,由于低收入家庭大多只能从事简单的劳力型工作,工资收入较低,为此,有低保户认为参加劳动反而减少“低保”收入,还不如在家闲着,产生一些低保对象不愿参加劳动脱贫,也有的为享受低保政策故意隐瞒家庭财产和收入,强行挤入低保行列。据统计,在农渔村低收入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有1484人占28%,通过劳动就业脱贫具有相当潜力。

三是低收入家庭劳动力素质不高,收入来源单一。据统计,在农渔村低收入家庭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3988人,占总人数的7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27人仅占2%。受劳动力素质的限制,低收入群众接受劳动技能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不高,对市场需求信息反应慢,就业竞争能力差,致富渠道窄,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模式,“恋土守家”观念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导致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全区农渔村低收入农户中,有1416户占总户数55%的低收入家庭仍从事第一产业,家庭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务农和打临工。

四是社会保障水平较低。我区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由于投入标准较低,享受水平也较低,最高的每月仅为几百元,最低的仅有二、三十元;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由于大多数被征地农渔民不愿缴纳保费,每个月仅享受由政府发给的生活补助80元/人;城镇低保每人每月280元,农村每人每月170元,均低于每年5000元和3000元的低收入标准。另外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门诊报销虽从2006年的10%提高到今年的15%(2年以上为18%),但仍然偏低,住院补偿率仅为16.53%,水平相对较低。

五是区、乡镇两级财政压力大。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我区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投入的政府资金大幅增加,由于市与区特殊的财政管理体制,加上乡镇大多是“吃饭”财政,因此,区、乡镇两级财政压力越来越大。

三、改善我区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的对策措施

(一)科学编制低收入群体帮扶工作规划。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对没有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会救助”,按此总要求,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把完善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制度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海岛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将帮扶低收入群众致富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整体规划,坚持帮扶规划与社会事业发展、产业发展等规划相衔接,认真分析低收入群体的个体特点,紧紧抓住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一重点。根据各个社区(村)的自然禀赋、区位特点,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规划发展生态农渔业、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等产业;并根据低收入群众的自身条件和实际状况,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分类制定规划,引导不同人群按自身条件走开店经商、外出务工、种植养殖等多渠道的致富之路。明确帮扶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进行科学量化和细化,在与区域总体规划大框架相协调的前提下,根据我区的财力、物力和低收入农渔民的实际状况,合理安排每个年度、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科学投入、稳步推进。主要规划目标为:

实现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对有重大疾病、重大残疾、精神病重症患者和年老丧失劳动力的低收入家庭要“应保尽保”。城乡“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5%以上,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上年度农民人均收入的60%。提高低保标准,使我地低保标准与我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到2012年,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城乡低收入家庭全面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教育、危房改造救助全面覆盖,其中住房困难的城镇低收入家庭基本住上廉租住房或买上经济适用住房农村家庭人均收入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低保”农户除外)100%达到家庭人均收入超过4500元,城镇低收入家庭(“低保”家庭除外)70%以上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0*年当地“低保”标准的4倍,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二)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扶贫帮困的良好氛围。首先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区委区政府要把改善我区低收入群众生活作为深化“暖促”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渔村建设的一大主要任务和执政为民、解决民生的一项重要职责,区乡两级要成立低收入群体奔小康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协调、督查相关工作,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实和任务目标的完成。要将改善我区低收入群众生活工作纳入乡镇(街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渔村建设、改善民生和深化“暖促”工程的考核重要内容,明确工作责任,各项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乡镇、街道和有关责任部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其次是要强化措施,形成帮扶低收入群体的强大合力。要深化区、乡镇机关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机制,建立健全“一户一策一干部”的结对帮扶工作新机制,机关干部在联系帮扶一户贫困户,落实领导定点帮扶、部门驻社区(村)帮扶、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措施。积极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努力营造人人关心和帮助农村低收入群众的良好社会氛围。最后是要积极引导,树立低收入群体脱贫致富的信心。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积极开展和谐家庭、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引导贫困城镇和农村居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救助观,特别是要鼓励困难群众自强、自立、战胜困难。

(三)完善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要积极探索建立并加快完善符合我区城乡低收入群体实际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参保意识;把社会保险与社会救济帮扶工作统一起来,鼓励每一位农渔民参加社会保险。二是进一步完善低收入群体的社会救济体系。对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和弱智、低能的贫困群众建立长效、稳定、系统的分层分类救助机制,确保解决其温饱问题。对于遭受疾病或自然灾害而生活困难的农渔村低收入群众,政府和社会各界要通过各种途径,及时给予救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对贫困失学儿童和贫困大学生,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助学,保证贫困子女读得起书,上得起学。三是全面构建贫困群众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巩固提高失地农民生活保障,“五保户”集中供养、低收入群体养老、医疗救助、农渔村住房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成效,使农渔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四是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渔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渔村低收入群众的参与率,着力解决农渔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贫困农民切实享受这项政策的好处,减少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五是逐步提高低保标准,使我地低保标准与我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确保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六是要使低收入家庭有房住,解决住房困难,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和农渔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力度,对象由低保户扩大到低保边缘户,并切实把好资格确认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