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科学性与艺术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科学性与艺术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科学性与艺术性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054―01

一、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科学性

首先,语文课堂管理具有严肃性和强制性。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语文课堂管理也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其间,教师仍起主导作用。作为课堂教学的发动者和组织者,为了保证教学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教师应将课堂管理作为一种组织手段,具有严肃性,并带有一定强制性。它要求学生课堂上要步调一致,听从指导,不得自行其是。

其次,课堂管理具有一定的程序和规则。从一堂课来看,层次清楚,周到严密未必就是好课,未必就是科学的。因为它的结构未必符合认识论。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之所以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效果显著,就是符合认识论。“读”,了解教材,发现问题;“议”,理解教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练”,运用知识,巩固知识;“讲”,教师点拨、解惑。“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完全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所以好的语文课堂管理必须是科学的。

二、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艺术性

1. 以情唤情。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思想不集中,低声讲话或搞小动作,这是难免的,这是中学生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即使再高明的语文教师授课,甚至组织公开课,也难免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但最主要的还是缺乏一个“情”字。以情感人,以情管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好办法。譬如, 当课文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必须以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引导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愁悱恻时,教师必须以沉郁凄凉的心情感染学生。说明文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清晰的条理性,教师的心情则应平正、舒快;议论文的思维逻辑严密,或深沉,或激昂,教师的心情也必须随之严肃、振奋。这些情感借助教材和一定教学手段,传示给学生,它会像磁石般吸引住学生。王崧舟老师说:“谁都知道,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语文脱离了感情,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能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世界。”

另外,对学生处理,更少不了一个“情”字领先,从语意到行为都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在关爱他,绝不是在“整”他,以使其主动配合教师的管理。

2. 问题牵引。我们发现,语文课堂管理的问题其实更多在教师自身,如果教师缺少适宜的问题牵引,那么学生是不会专心的。例如设计这样的问题:“找出一些你最喜欢的句子来品一品”,题干模糊,没有一点内容的限制,又没有一个品味的标准,课堂管理自然很乱,目标焉能达成?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紧扣文本的关键,又能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参与课堂对话的欲望,表达思想情感的欲望,也就是说这个问题设计本身具有生成性特点,才能成为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之间对话的导火索。学生在好问题的引导下,不断思索、讨论、争辩,才能撞出思想情感的火花,撞出课堂的。在教学《我的老师》一文,笔者抓住“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这样的老师”是怎样的老师?七个故事,哪个最吸引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管理科学性与艺术性范文第2篇

一、安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安徽区域经济发展是理论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与会代表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如何促进安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卫教授从创业环境的角度提出了安徽省城市创业环境评价及其优化政策设计:基于GEM框架的实证研究。他运用GEM研究框架将创业环境综合为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与培训、研究与开发转移、商务环境、市场开放程度、有形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规范等九大因素,并运用回归方法分析了创业环境因素对创业机会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优化安徽省城市创业环境和创造创业机会的政策建议。唐根丽老师利用GEM专家问卷调查数据,对安徽省芜湖、合肥、亳州等三个城市创业环境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创业环境、缩小城市间创业环境差异性,进而推动中小企业成长的政策建议。刘冬华博士从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城市创业环境的评价差异性比较分析入手,对安徽省创业环境问题进行了探讨。

万红先副教授从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研究出发,提出了建立一套适用于安徽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的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该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测度了安徽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现状,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安徽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战略措施。

马慧敏老师按照我国第三产业的分类标准,选取了14个有代表性的指标,对安徽省17个市分别进行了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通过对各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类和排序,反映了各市第三产业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调整的方向。

秦超副教授对安徽省1985―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的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总结了安徽省“十五”以后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现状,提出了利用外资促进安徽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政策建议。

胡登峰博士在分析了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必要和充分条件的基础上,结合苏皖浙沪三省一市汽车产业发展态势,运用“区位熵”、“积聚经济效应”、“关联效应”比较分析了这三省一市汽车产业集群情况,最后,提出了发展对策。

二、安徽中小企业发展问题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安徽经济腾飞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如何加快安徽中小企业发展,与会代表分别从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融资以及信息化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冯德连教授认为,安徽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企业家素质、税收优惠、东道国潜在消费数量、国内政策扶持和企业资本运营能力等,促进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成长的对策主要有健全与落实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的政策体系、健全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的服务体系,以及鼓励企业家创业和中小企业吸引国际化人才等。

孙君老师分析了安徽省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困境及其存在的原因,并结合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的经验,提出了解决安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程昔武副教授分析了安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信息化过程中中小企业面临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信息化对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影响,提出了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基于COSO内部控制的安全对策,并引入IT治理模式,致力于促使安徽中小企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发挥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安徽金融市场发展问题

安徽经济的兴起离不开金融市场的改革、发展和完善,构建科学的金融生态环境是促进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步骤。

潘淑娟教授以安徽省农村信用社为例,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绩效进行评估,结论是,农村信用社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种成效是表面的,并没有达到改革预期的理想目标,而是沦为了主要相关利益主体博弈的工具,也不符合农村金融的需求。因此需要把握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另辟蹊径,建立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曹强老师指出,安徽省的民间金融在弥补正规金融供给不足、满足弱势群体对资金融通需求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所隐藏的金融风险和由此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建议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进一步规范监管民间金融行为,完善安徽省金融体系,使其健康发展。

郑瑞坤老师用单积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对安徽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进行了时序数据分析,为安徽房地产投资提供了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对于预测未来、分析安徽房地产投资状况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参考依据。

虞文美老师在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制的衡量金融生态的九个通用指标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按照数据的可得性和便于比较的原则,对安徽省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困难和主要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加强安徽省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

四、安徽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问题

安徽省已正式展开了“生态省”建设工作,研究安徽省经济、环境和能源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对加快建设“生态安徽”的步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重要意义。

鲁峰教授提出了适宜低洼地生态经济发展的几种模式,以及借助自然力,改变沿淮低洼地生态面貌的新思考;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修复和重建低洼地生态系统;提高低洼地的自然生产力、经济生产力、景观吸引力、可持续发展力,完成土地功能的转变;低洼地景观开发应与旅游开发充分结合,二者相互促进。

李超老师提出了基于AHP的安徽省经济―环境―能源协调发展能力的测度与评价理论,他在对安徽省近十年(1997―2006)“经济、环境与能源”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安徽省经济、环境与能源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系统层次结构评价模型,根据AHP评价结果计算出各系统间的协调度,对安徽省历年的经济、环境与能源的协调发展能力进行了测度与评价。

张士杰老师对安徽省构建和谐社会与优化能源结构进行了相关分析,提出建立完善的能源评估体系、制定符合和谐社会的能源战略、降低能耗,建立节约型能源系统以及发展多元能源结构是解决和谐社会中能源问题的必由之路。

五、科学兴皖的法治保障及其他问题

为了有效实施科学兴皖战略,与会代表还就科学兴皖的法治问题、新农村建设、促进合作经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构建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关于科学兴皖的法治保障问题,胡建老师认为,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纷争的社会,而是具有一套良好的纠纷解决机制能尽量减少纠纷并使社会长期处于和谐状态的社会,仲裁制度就是其中一种较为重要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相较于诉讼和其他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仲裁因其具有突出当事人意思自治、简便快捷、分散和制衡司法权等制度价值而在化解民事纠纷,构筑与维护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有必要从理论和制度两个层面进一步完善我国仲裁制度。

梁家贵教授指出,新时期农村宗教发展迅速,出现民众信仰呈多元化趋势、宗教种类以基督教为主、极易出现异化、不同信仰存在潜在矛盾、境外势力加大宗教渗透等五个特点,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要加强管理、切实关心和保障广大农民利益,铲除腐败,努力营造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只有如此,才能有利于构建安徽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安徽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管理科学性与艺术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管理;科学性;艺术性;基础;创新;转化。

“成功的管理,靠科学还是靠艺术?”———这曾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出现这一争论,主要是因为言论双方所站角度或立场的差异造成的。强调管理是科学,是言者重视事实知识与原理知识的结果;认为管理是艺术,是论者重视技能知识与人际知识的结果。现在,人们都已承认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这两方面的知识。正如罗斯·韦伯所说:“没有管理艺术的管理科学是危险而无用的,没有管理科学的管理艺术则只是梦想。”

1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的艺术性的内涵。

1.1管理是一门科学,它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在各种组织当中是纷纭复杂,别具特色的,但其中仍存在共通之处,存在着规律性。大量学者和实业家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通过从实践中收集、归纳、检测数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中抽象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一般方法,好让其他人在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有矩可循,有据可依,提高成功率和可行性,不至于盲目和被动。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说,管理学是科学的,具备科学的特征。

科学性是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管理者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知识,就象哈罗德·孔茨认为的那样:“医生不掌握科学,几乎跟巫医一样了。高级管理人员不掌握管理科学,则只能是碰运气,凭直觉,或用老经验。”;而有了系统化的科学的管理知识,他们就有可能在严谨、量化、合乎逻辑的科学归纳基础上,对组织中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可行的、正确的解决办法。因为科学的管理注重自然规律、客观数据、分析结论、程序化、规范、规则、惯例、理性体验、同一性和经验运用。科学性是一种行为的严谨,为组织带来平衡和稳定,犹如骨架和躯干的作用。管理者学好管理学,能减少因违背管理的基本科学规律而造成的低效率和失误。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又时常看到一些饱读管理经书的学者,在管理实践中却屡遭败绩。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片面强调了科学性,盲目照搬国外的管理理论;将书本上的管理原理当作教条;而管理的科学性对现实的要求过分理想化和理性化,它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它要求管理者以管理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管理又具有艺术性。

1.2管理是一门艺术,它是指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

艺术,就其本义而言,是指用形象反映现实并比现实典型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是指那些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管理艺术,则是表现为灵活高超的管理才能和艺术化的管理方法,是打开管理活动奥妙的钥匙。

由于管理对象分别处于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的产出要求、不同的资源供给条件等状况下,这就导致了对每一具体管理对象的管理没有一种惟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特别对那些非程序性的、全新的管理对象,则更是如此,从而造成了管理活动的成效与管理者对管理技巧的发挥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事实上管理者对这种管理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体现了管理者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艺术性。另一方面由于在达成资源有效配置的目标与责任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管理方式、手段多种多样,因此在众多可选择的管理方式中选择一种合适的用于现实的管理之中,这也是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一种艺术性技能。

管理属于软科学,没有最优解,只有满意解。如何更好地管理,受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更受管理者本身的价值观、风格和偏好的影响。如果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艺术的管理注重的是灵活多变、逆向思维、创新创造、情感认知和审美感悟。艺术性是一种思维的升华,带来活跃与发展,如同流动的思想、气质和血液。艺术性是管理变化创新的灵魂。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所以,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2.1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

从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内涵可知,卓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管理活动必须接受管理理论的指导,以管理的基本规律为行动指南。对一个管理者而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十分重要的,管理的专业训练不可能培训出“成品”的管理者,但却是为通过实践进一步培训管理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培养出色的管理者在理论知识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管理的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

管理的理论价值,有别于其他学科,比如工程技术。在工程技术应用上,只要遵循它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通常都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例如用同样的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飞机,一般都能飞得起来,一般无需对每一架飞机作个别的特殊处理。但在管理上则并非如此。由于每一个被管理者的性格、心理不同,不同的阶段情绪也不一样,以及每一种管理情景也有所差别,导致了同一种管理手段和技术,在管理效果上必然存在差异性。所以,仅靠“背诵原理”来进行管理活动,必然是脱离或忽视现实情况的无效活动。管理者必须懂得如何在变化着的管理实践中对管理理论加以灵活运用;懂得针对现实及管理与被管理对象的特点对科学规律进行巧妙运用,不断求新求变,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正是管理者艺术水平高低的体现。

2.3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以相互转化。

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就是艺术化管理知识与科学化管理知识不断互相转化的过程。艺术化的管理知识要不断地转化为科学化的管理知识,作为管理知识体系中规范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反过来,也只有对科学化的管理知识进行艺术化的运用,边运作边探讨,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我们必须重视一线管理者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从中感悟和提炼科学化的管理规律。没有他们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创新的源泉。

2.4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各有自己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时机。

由于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其理论体系相对严密,而管理的艺术性决定了其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相对灵活,所以两种属性在作用的发挥上各有侧重点。科学性侧重喻管理理论的学习、研究方面,艺术性侧重于管理实践的应用方面;科学性借以提高管理效率,艺术性借以提高准确性、管理适应能力;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程序化和逻辑化,艺术性主要体现在非程序化和非逻辑化。管理劳动密集型企业会较注重科学性,借鉴一些成功的管理模式和制度;而管理知识密集型企业则可能较注重艺术性,要靠管理者更高层次的技巧去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管理的艺术性与科学性比例也可能是变化的。在企业创业阶段,艺术管理可能更为需要;在发展阶段,科学管理可能更为重要,而到成熟阶段,艺术性可能又上升到较重要的位置。管理的科学规律为企业实现目标指明了一条最短路径,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避免危机或使危机最小化讲究的就是管理艺术。

综上所述,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有规律又不拘泥于成法,它为管理者指明了一个行动方向,又给他们留下了想象和发挥的广大空间。认识管理的两重属性,对组织和管理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管理者才能运筹帷幄,组织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杜。我眼中的管理。中外管理研究,2001,11.

[2]熊鹭。论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清华管理评论,2001,10.

[3]。管理与用人。特区文化论文"target="_blank">企业文化,1996,2.

管理科学性与艺术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班级管理;管理方式;艺术性措施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指导者、组织者,是全面负责学生学习、健康、思想等工作的教师,其管理和教育对学生来说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实际上班主任在进行管理、教育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困难。这主要就体现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认识世界以及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同时又因为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叛逆性,使得学生自身很难实现对自身的严格约束。在这样的情况下,突出班主任管理的科学性和教育的艺术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初中班级管理的问题分析

1.1学生个性化愈发突出

在现代初中班级管理当中,学生的个性愈发呈现出多样化和鲜明性特征。与过去的初中学生相比,现代学生思想开放,这给初中班主任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对外界社会的基本认知能力,生理和心理都较为成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信息,思维也呈现出了复杂性特征。另外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具有较强的叛逆心理,自尊心较强,同时也较为虚荣,情绪波动变化较大。在初中班主任管理过程当中,如果不注重管理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在现代家庭中,一般还存在着家庭教育缺位的问题,巨大管理压力又转移到了班主任身上,不管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还是思想道德的宣讲,现在的初中班主任相比以往,都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和压力。

1.2班主任管理方式缺乏艺术性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班主任在开展班级活动管理的过程中,手段都较为单一,就是直接采取命令措施,在初中学生群体当中,学生具有更强的个体意识,同时自尊心也更强。教师在管理当中,直接通过命令管教的方式,学生和老师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教师一味按照“严师出高徒”的理念进行班级管理,已经很难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对于个性较强的学生而言,更是不适用。因此,在开展初中班级管理过程中,强化管理的艺术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2提升初中班级管理的艺术性措施

在初中管理^程当中,单纯的宣教式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的教育需求,也不符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点,因此,在初中班级管理当中,突出教育手段和模式的艺术性,对于提升班级管理水平,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树立正确的班级管理理念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下,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主导,在班级管理过程当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所有事务的决定却都集中在班主任手中,在班级管理过程当中,很容易形成“一言堂”,班主任很少听取学生的意见,也很少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要提升初中班主任管理的艺术性,要转变思维,将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开展班级管理工作,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班级事务决策和执行的过程当中,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形成学生参与的民主决策机制,更多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尊重学生意愿,积极主动与学生交朋友,通过互动式的管理方式,提升初中班级管理水平。在初中,由于学生自尊心较强,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更要强调管理的艺术性,提升管理的人文性和关照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日常管理中,感受到教育的温暖。

2.2注重管理方式和语言的和谐性

在初中班级管理当中,教师的信息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教师在进行活动安排和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性,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现在的初中课堂上,大部门学生都是“00”后,对于语言有着一定的敏感性,因此,教师在开展管理过程当中,可以适当运用一些网络热词,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与学生之间的代沟和隔阂,提升管理的效果和水平。

2.3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

成功的教育肯定既有学校的支撑,更有家庭的参与。班主任在管理过程当中,要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在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的过程当中,不要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家长,双方要处在一种平等的地位,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强化沟通的艺术性,是实现班级科学化、艺术性管理的重要方式和体现。通过与家长沟通,互相分享教育艺术,互相支撑合作,可以有效提升对于学生的引导和管理水平。

2.4提高班主任的教学水平

初中班主任作为班级的引导者和管理者来说,同时也要兼顾到自己的教学身份,要尽可能的将班级管理与知识教学紧密的关联到一起,以朋友的身份来与学生进行沟通,深入的了解他们对当前管理与教学模式的想法和建议,通过此种方式来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初中班主任一方面要去不断的磨砺自身的教学技术和扩充知识面,另一方面还要经常性的去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管理能力,要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提高学生对自己的信任感和崇拜感。除此之外,初中班主任还要同时学习多个学科的知识内容,要让自己的教学理论修养出现较大幅度上的提高,全面增强教学课堂的灵活性与趣味性。

3结语

综上所述,班主任在初中教学体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教学秩序维护和教学开展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在开展班级管理过程当中,班主任要以坚持班主任的自我职业素养为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凸显管理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提升管理科学性和艺术性,以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而更好的提升班级的整体质量,更好的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参考文献:

管理科学性与艺术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度;管理度;适度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116-03

法约尔曾说过:“在管理方面没有什么死板和绝对的东西,这里全都是尺度问题。”这句话可谓点出了管理的要点所在。管理并不像物理或者化学一样是一门很精确的科学,它在很多时候都要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管理主体的影响。管理者能否把握好管理的“度”,能否最大地调动被管理者的能动性,能否使组织各要素协调有序工作,能否使组织按照既定的轨道运行,能否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是其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但是对于这个“度”到底是什么,它具有什么特性,它受哪些因素影响,管理学界并没有很肯定的结论。本文仅就管理度的内涵、管理度的特性以及影响管理度的因素三个方面作一浅显的研究。

一、管理度的内涵

如果要确定“管理度”的内涵,我们首先要了解“度”的含义。“度”首先是一个哲学范畴。在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就曾谈到“度”的问题。例如在其思想体系中,就谈到了权力行使之度——“我们也应当知道,一些法庭对哪些事务具有司法权,哪些权力应当集中化。例如:是否应当让一个人负责市场秩序,而让另一个人负责其他地方,或者应当让同一个人负责所有地方?”谈到了对性格把握之度——“一切有识之士都在避免过多或过少,而在寻求中间,德性就是对中间的命中。”例如,在鲁莽、怯懦、勇敢这三种相关的状态中,鲁莽是过度,怯懦是不及,勇敢是适中;在、冷淡、节制三种状态中,是过度,冷淡是不及,节制是适中。在过度、不及、适中这三者当中,过度和不及都是极端,在这两个极端中间是适中,适中才是美德。对度从哲学视角进行系统论述的是黑格尔。他不但系统地阐述了质量互变规律,而且提出了度的范畴。在《小逻辑》一书中,黑格尔说:“在自然界里我们首先看见许多存在,其主要的内容都是尺度构成……尺度是有质的定量。”即度是保持质的规定性的数量界限。随着哲学的产生,度的哲学范畴被确定下来。唯物辩证法认为,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这种统一表现在:度是质和量的互相结合和相互规定。关节点是度的两端,是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在这个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突破关节点,事物的质就要发生变化。量变与质变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要把度和关节点、临界点区分开来。在实践过程中,要掌握适度的原则,要学会把握分寸,过与不及都违背了“度”。

在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度这个哲学范畴被引入其中,并被赋予管理学的内涵。例如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就有对管理中效率和效果之“度”的探索。而由被誉为“组织管理之父”的法约尔所提出的一般管理的“十四条原则”中的纪律原则、集中制原则、集体精神原则也体现出了他对管理中“度”的探索。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反映了对被管理者不同层次需求满足的“度”的把握在激励中的重要作用。而费德勒的有效领导权变模式理论更是详细阐述了如何进行有效领导的“度”。除此以外,还有许多管理学家的研究理论都涉及了对管理中各种“度”的把握。但是对于具体什么是“管理度”,我们应该如何定义它,管理学界并没有定论。有的学者认为,管理度即是管理者在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中,支配、控制和影响被管理者思想、意识与行为的程度或力度。度的本质特征是认识和掌握管理的艺术性,其实质是权力行使问题,是行使权力的艺术性。①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个定义过于狭隘,笔者也有同感。笔者认为,管理度指的是组织中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在管理过程中对时机、方式与方法、强度、节奏等管理要素的把握程度。它不仅与管理的艺术性有关,也有其科学性的一面。它是一个动态的掌控过程,与管理活动中的各种要素都息息相关。理想目标就是达到一种适度状态,从而使组织和谐有序运行。

二、管理度的特性

管理度的内涵决定了管理度应该体现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静态性与动态性的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管理度的二重性根源于管理的二重性。管理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基于这些客观规律人们总结和归纳出相应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并形成了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在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必须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这就是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管理主体在掌握管理度时也必须遵守相应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以规则制度为限。如果超越了管理原则,随心所欲地进行管理,必然会造成管理失度现象,最终导致管理效果不佳或失败。例如,任何组织都有其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是给组织成员的行动设置的范围,使得组织成员的行为受到一定的制约,这其中也包括管理主体。可以说,规章制度是避免因管理者个人主观判断带来风险的最好约束方式。因此,在组织管理过程中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是实现适度管理的必要保证。

对管理度的把握更多的还表现为艺术性。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掌握灵活的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与诀窍,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管理度”的把握。在管理实践中,无论是计划中的刚性与柔性、决策中的集中与民主、组织中的集权与分权、领导中的管人与管事、激励中的惩罚与奖励、沟通中的正式与非正式、控制中的全面与重点等等都涉及了对管理度的艺术把握。只要不违背基本的管理原则,管理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状况自由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适度的管理手段、管理方式,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管理度在科学性与艺术性上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尊重其科学性,才能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实现对组织的有效管理。而艺术性又反映出管理主体在把握管理度时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灵活性。承认管理度的科学性是实现适度管理的前提,而承认管理度的艺术性又是对科学性的补充和提高,二者应有机结合。

(二)静态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管理度的静态性指的是根据质量互变规律,管理度是管理保持一定合理性的质的界限,具体表现为一个适度范围。而在这个合理范围内,“度”又表现为一个适度点。而要达到这个适度点,就需要在管理主体在分析各种管理因素相互关系及其运动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管理客体的管理在时机、方式、方法、强度、频率、比例、先后、多少上都把握得“恰如其分”,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无过无不及”或“过犹不及”,从而使组织目标以最高的效率实现。

但我们要注意到,管理中的这个适度点是相对静止的。在一定条件、地点、时间里是适度的,在另一条件、地点、时间里就可能不一定是适度的。因为在管理中,管理的各个因素是复杂多变的,例如组织是在不断发展的,有其创业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落期;管理者的知识经验、性格特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被管理者的素质、技术能力、民主意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组织的外部环境更是瞬息万变。这些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管理度的把握,管理度也因此具有动态性。例如,在一个组织的成立初期,无论是规章制度还是组织结构都不完善,组织中的全部权力集中在一个主管手中,组织活动的所有决策均由主管作出,主管直接面对所有的实施执行者,没有任何中间管理人员,也没有任何中层管理机构。这种管理模式在当时情景中可能就是适度的,能保证组织的有效运行。但是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各项制度的健全,体系结构的完善,原来的适度必然变成不适度。需要管理者重新调整其管理方法和手段。因此,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在运动变化中把握适度管理。

由此可见,管理度既有此时的静态性,又有彼时发展的动态性,是静态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三)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管理度的特殊性指的是每一个组织的管理主体要根据自己组织管理客体和管理环境的特征来确定保持管理一定合理性的质的界限,并根据管理因素的变化而进行适时调整。因此,不同的组织或者同一个组织的不同时期,其管理度的把握都是不同的。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对管理度的把握并非变来变去让人无所适从,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普遍性的规律。例如,在组织初创期,管理者比较强调领导者的权威,在管理中更倾向于硬性,采取集权式的纵向管理方法。而在组织成熟期,管理者比较强调柔性,采取分权制的横向管理方法。这些普遍性的规律可以使我们在管理因素变化与管理度把握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有利于建立影响管理度的因素体系,从而有效地把握管理度的思想精髓和规律,为管理者提供具体、可行的方向性指导,最终增强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影响管理度的因素

影响管理度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仅就组织、管理者、被管理者、环境四大因素进行分析。

(一)组织

首先,组织的特性会影响到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在管理过程中对时机、方式与方法、强度、节奏等管理要素的把握程度。例如,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组织,其在管理中就比较强调组织内的层级节制,强调严格的隶属关系。每一层级的管理者要遵守有关其官方职责的严格规则、纪律和制约。而军队作为国家正规的武装组织,在管理中更加强调对规章制度的严格遵守。对于管理中所涉及的程序、方法、时间等都有明确细致的规定。在这些组织中,管理者对管理自由把握的度就会相对较小些。相对应的,一些企业或公司,组织架构和运作缺乏规则约束,其管理者在管理中的自由度就较高。

其次,组织的发展程度对于管理主体在管理度的把握上也有很大影响。如组织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创业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在组织的创业期,组织规模较小,组织关系较为单纯,多采用家长式的集中领导方式。组织的一切活动都由最高管理者去决策、指挥,组织效率非常高。在发展期,组织人员迅速增长,组织规模不断扩大。过度集中管理已经无法应付管理过程中逐渐增多的问题,集权势必向分权发展。成熟期多采用委员会或矩阵式管理,决策的民主程度增加。管理者在管理中应该从硬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过渡,注重组织目标的引导作用。到了衰退期,管理者更应该注重文化的培养,强调合作精神,不断创新以延缓组织的解体。

(二)管理者

作为管理主体,管理者能否认清事物的度,能否清晰区分不同质的事物,能否掌握质和量的统一,是控制好管理工作的节奏和进程,促进事物的发展的关键。

首先,管理者个人影响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他在管理方式、管理时机、管理强度、管理节奏上的把握。如果管理者影响力较低,或者主要依靠权利性影响力进行管理,其在管理方式上会比较偏重于硬性管理与微观管理,比较注重人际的等级性而忽视人际的和谐性。如果管理者的影响力较强,或者主要依靠非权力性影响力进行管理,其在管理方式上会比较偏重于柔性管理与宏观管理,比较注重人际的和谐性。

其次,管理者所处的位置也会对其管理度的把握有影响。基层管理者应该更注重微观管理,着眼于战术计划与局部计划,并严格遵守程序化规定做好日常管理工作。而高层管理者更应该注重宏观管理,着眼于战略计划与全局计划,注重良好环境的创造和创造性思路的提出。

除此以外,管理者自身素质的高低或经验的多少也会直接影响到管理度的掌控。如果管理者自身素质较低或经验缺乏,其在决策时就会更加依赖感性,在对时机的把握上也会有所欠缺。而管理者具有较高专业素质或丰富经验时,其决策的科学性会更强,在对方法的选择、时机的把握上也会更加理性。

(三)被管理者

首先,被管理者素质的高低会影响到管理主体对管理方法、管理强度、管理范围、管理频率的选择。如果被管理者素质较低,管理者可能会选择较为单一并且详细固化的管理方法。如果被管理者素质较高,管理者可能会选择较为个性化的管理方法,鼓励被管理者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被管理者民主意识的高低会影响到管理主体对管理度的把握。如果被管理者民主意识较高,管理者就应在决策时注重被管理者的意志,也可因时制宜地采取分权策略。如果被管理者民主意识较缺乏,管理者可能在管理中就更为独断专行,采取集权制的纵向管理方法。

(四)环境

组织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组织内部环境又称为工作具体环境,它主要包括物理环境、精神环境、文化环境等。组织外部环境又称社会一般环境,是指组织所处的社会环境。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影响着组织的结构设计、组织成员的士气、工作积极性和合作程度的高低,影响着管理的效率与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环境也是管理主体确定其管理尺度、管理方法、管理强度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组织内部比较融洽,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高,具有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管理一定比较倾向于人本化,管理者也比较注重非权力型影响力的作用,在管理方法上更强调艺术性。如果组织内部矛盾重重,人际关系较差,缺乏向心力,则管理多倾向于硬性管理,强调规则秩序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在外部环境方面,如果组织外部环境竞争激烈或不确定性大,管理就倾向于灵活的软性管理,从宏观角度出发,更多地注重对外部环境的分析,管理的特点表现为较多的模糊性。

四、小结

在管理度的把握上我们既要尊重其科学性的一面,也要体会其艺术性的一面;既要追求适度的满意状态,也要根据具体情况,结合管理过程的实际,不断进行调整。只有综合考虑管理各因素的变化,并探寻其中的规律,才是把握管理度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云飞.度家·度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张东生,徐曼,刘妍.管理度的度量及应用[C]//第八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

[3]李红燕.适度思想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