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数学课程改革;文化传统;内容设置;教育目的
Abstract: Cultural tradition has its definite systematic scope and value orientation, embodying specific national psychology and experience. Cultural tradition has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design of mathematics curriculum. First, the Chinese wa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has been completely using the western models while unconsciously applying its traditional cultural outlook of mathematics in the cultural psychology. Second,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 stresses moral spirit,and the integration of morality,and also it stresses the penetration of morality into in all the culture. We should take seriously consideration of the above problems in the offering of the content and objectives of mathematics curriculum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mathematics curriculum reform; cultural tradition; content offering; educational objective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观首先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近十几年来,我国对数学是一种文化才有所认识。著名数学家丁石孙先生曾指出:“我们长期以来……不了解数学是一种文化,这种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1]
我国数学课程改革是在继承本国数学传统基础上对国外数学的借鉴或移植,即学习借鉴国外中学教育的体制、方法和经验,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摸索创建中国数学教育体系。从整体上看,我们的数学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一种持久、宏大的跨文化交流。赵功、王瑜先生指出,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独特的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有着自己固定的制度范围和价值取向,体现着独特的民族心理和经验。[2]
一、文化传统视角下的数学课程内容设置
伴随课程改革始终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课程内容的深度问题。伴随这个问题出现了一系列课程内容的调整。1950年,提出“不易为学生接受的材料,应精简或删除”,精简旧的、用处不大的知识,增加一些实用的材料。1960年,提出“数学教材的分量和难易程度,应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客观过程”,增加现代数学知识,增加近现代科技上广泛应用的数学知识;1983年高中数学设置甲、乙两种教材,以分开难度。1986年国家教委按适当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教学要求尽量明确具体“三原则”将高中部分数学内容作为选学内容,理论要求降低。1987、1988、1990三年都提出在理论要求和习题难度方面要适当。1996年提出去掉偏、难、怪题。
从表面上看,我们的数学课程在设置上始终是理论有余,应用不足。然而,从中国文化传统看,我国的数学课程内容设置并非是重理论轻应用,我们的数学课程内容也并非是理论过了而需极力加强应用。
实际上,我们的文化传统是倾向于实际的。中国的数学文化是处于物态文化层的。中国数学教育的技艺型应用的文化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文化心理,至今是我们数学教育的一种潜在追求。从1920年至今,中国近百年数学教育都表现出将数学和数学教育作为一种技法的倾向;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中没有形成西方那样的近现代数学;中国的百年历史中没有形成西方那样具有数学教育理念的科学共同体,也没有形成具有数学理性教育观念的中国数学家群体。[3]严格来说,中国数学教育一直是一个技艺取向,并由此形成了从事教育技法研究的群体。这一切都说明,中国数学作为文化深层结构中的技艺型应用价值观念并没有改变。
由于中国传统的数学思维是由工具化的数学思维发展出来的,是应用型的数学,所以它未能与中国人学全然向上并达到最高点的内容一致,也未能将中国人学时空容量全部纳入自己的体系中。单墫先生指出:正是由于过分强调实用,许多数学在中国没有产生;也正是由于过分强调实用,成为中国近代数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4]北京大学任职十多年的校长蒋梦麟先生在其名著《西潮》中指出,在中国发明常止于实际的用途,我们不像希腊人那样在原理原则上探讨,也不像现代欧洲人那样从个别的发现中归纳出普遍的定律;科学在中国停滞不进,就因为我们太重实际了。
相反,西方数学思维是向上走的,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能及时将其精神发展中发现的新的时空现象纳入数学体系之中,从而具有比中国数学更大的时空容量。
西方的成功经验证明:只有理论上升到一定的水平,真正意义的应用才会出现;否则应用只会流于形式以致永远不会实现。历史也证明:理论是应用的基础,适当地采用拿来主义是正确的。当然不能急于求成而一味拿来为我所用,我们需要有我们自己的理论基础,否则一切只是空中楼阁。
西方先进国家之所以有如此空前的数学应用,是因为他们有比我们深厚得多的理论数学的历史。国情不同,我们不能盲目学习西方先进国家。
然而,从清王朝的灭亡、民国的建立至今天的近百年历史中,中国数学教育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数学文化现象:中国传统的数学文化价值观与完全西化的数学教育方式交织在一起。中国数学教育内容、方法一下子完全西化了。然而形式上虽然完全运用了西方数学教育模式,文化心理上却不自觉地运用着中国传统的数学文化观。这应是我国数学课程在内容设置时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
这一矛盾是会解决的。随着自然、社会环境的改造,随着心态文化层中理性部分的变异造成的影响,作为“潜意识”或“集体意识”的文化层次结构也在演化和重建。中国的数学文化会从物态文化提升到心态文化,使之与数学教育形式相一致的。
另外要指出的是,近年来不少研究结果表明:东亚学生在基本技能运用、常规问题解决方面比西方学生强,而在视觉和图像表征、开放性问题的解决方面不如西方。[5]这并不能说明东亚重理论轻应用,西方重应用。东亚的理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科学发芽生长的理论,是间接应用型的理论;西方的应用是以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作后盾的,这个理论的基础并不是在数学课程中加入定理、命题、公式,而是世纪理性的沉淀。只有这种为真理而真理的文化传统,才会有美国两名中学生用简便新颖方法再度证明线段可以任意等分这一古老的几何定理。这个定理公元前300年由古希腊科学家欧几里得提出并证明之后,很少有人再用其他方法方证明它。这种事情很难在中国出现,因为从我们实用的观点来看,证明它没有什么用处。然而一切重大发现与结果都是在平凡的理论工作中产生的。这也是中国为什么无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之一。我们的理论深度不足以孕育出创造性的科学之花。
总之,我们的数学理论知识还很不足,我们不能因强调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而削弱数学理论知识。在数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我们不需要一味在内容的深、广度上徘徊,因为真正的症结不在于此。理论的缺乏是应用不能很好落实的根源。我们已经学的还不够,需要学的还很多。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在增加近现代数学知识的同时,不应删掉古老的基础知识。
二、文化传统视角下的数学教育目的
上世纪90年代末,素质教育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延续至今,培养学生创造力成为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我们文化传统的重实用轻理论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创造性的缺乏。数学是一门需要创造性的学科,“仅仅把数学看作一种探求的方法,就如同把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看作是画布上颜料的组合一样”。[6]事实上,在预测能被证明的内容时和构思证明的方法一样,数学家们都利用了高度的直觉和想象。古希腊数学家强调严密的推理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他们所关心的并不是这些成果的实用性,而是教育人们去进行抽象推理和激发人们对理想与美的追求。因此,那个时代具有很难为后世超越的创造性成果:优美文
学、极端理性化哲学以及理想化的建筑与雕刻。近现代数学也是在古希腊土壤中生长起来的。西方近现代数学得益于他们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在数学史上,罗马人由于只注重实用而导致了创造性的缺乏,他们没有发展其祖先的知识,他们所有的进步都局限于工程技术的细枝末节。他们并不是那种能提出新观点的梦想家,这些新观点能给人以更好的主宰自然界的力量(A N 怀特海)。注重实用的罗马帝国最突出的特征也许就是麻木不仁,罗马人几乎没有真正的独创精神(M 克莱茵)。
另外,中庸的民族心理即培养“完人”“圣人”的客观标准也是我国忽略个性、创造性的原因之一。
我们提倡对数学美(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奇异美等[7])的欣赏。数学美的存在是肯定的。1940年美国著名数学家G H哈代说:“数学美可能很难定义,但她的确是一种真实的美。”这种由衷的感叹,我们能体会到吗?不能!我们体会不到毕达哥拉斯“美就是和谐”的感叹,柏拉图“美在理式”的“至善至美”,哈代“漂亮定理中美学特征的简单性、意外性、必然性与有机性”,更体会不到哈尔曼韦尔的“我为真和美而工作,当二者发生冲突时,我宁愿舍真而求美”的气概。因为数学美是深藏于理性之中的。
基于对数学内在品质培养的目的,数学教学大纲的最后一条规定“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于这个问题得从数学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说起。关于数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梁贯成先生在《中国传统的数学观和教育观对新世纪数学教育的启示》中认为,数学在中国从来不是一门受到高度重视的学问。在古代中国,数学从来没有被当做一门重要的学问,低级官员为了在为官时用到计算而学习数学,商人为了记账而学习数学,算命先生为了通过计算来算命而学习数学。[8]职业数学家只有两种前途,要么在政府部门担任吏官,要么成为算命先生。[9]
而在希腊文化传统中,数学被视为一种思想流派,是一门受人高度尊敬的学科,柏拉图学院大门上就写着“不懂几何者莫入”。虽然希腊人也意识到数学的实用性,但还是蔑视它。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道“这个学问应该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应该劝说那些在城邦中身居要职的人学习算术,而且要他们不是马马虎虎地学,而是深入下来,直到用自己的纯粹理性看到了数的本质,要他们学习算术不是为了做买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伦理价值取向,以扬善抑恶为核心,以真、善、美相统一为追求,以道德教化为目的的伦理型文化。中国文化强调文化中的德性精神,强调德智统一、以德统智,以及寓德于一切文化之中。
针对这一点,正在进行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出现了对学习数学内在品质的要求:(1)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其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比较开阔的数学视野;(2)提高学生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体系建构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希望能够上升为一种数学意识,自觉地对客观事物中蕴含的一些数学模式作出思考和判断;(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思考的理性精神,欣赏数学的美学魅力,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一改革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张乃达.数学文化教育特征初探[J].中学数学,2002,(7):1—4.
[2]赵功,王瑜.中国文化传统对教育观念现代化的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8):12—16.
[3]王宪昌,刘银萍.也谈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的关系──兼与张楚延先生、黄秦安先生商榷[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3):36—39.
[4]杨骞,涂荣豹.数学教育的价值与数学教育改革[J].学科教育,2003,(2):5—8.
[5]乔连全,汤服成.不同文化传统中的数学教育东西方比较研究──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研究动态介绍[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2):77—80.
[6]〔美〕M克莱因.数学文化是与非的观念[A].孙小礼.数学与文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9.
[7]吴开朗.数学美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序二.
1.1调查目的及对象
为进一步了解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本研究将济宁医学院作为调查对象,随机选取管理人员6名(校长及院系主任),教师7名(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本科医学生7名(临床5人、检验1人、预防1人),共计20人作为访谈对象。
1.2调查方法及设计
采用访谈的方式对济宁医学院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主要从教育管理者、教育实施者和医学生三种角度,直观了解济宁医学院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实施途径,以便调查研究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完善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访谈内容设计具体内容如下:管理员访谈:你认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是什么?你认为医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有哪些?你认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实施途径具有哪些?你认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一支怎样的教师队伍?教师访谈:你认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主要应包括哪些方面?你认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应开始哪些课程?你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你认为医学生要怎样学习才能更好地学习到优秀传统文化?医学生访谈:你认为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质?你认为什么样的教师队伍才能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质?你认为什么样的管理制度或学习环境才能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质?你认为应设置哪些课程才能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质?
1.3调查结果
采用运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首先选取访谈回答中的典型语句,然后从典型语句中提炼关键词;然后归类统计不同关键词出现的频次。
1.4结果分析
根据访谈结果可知,从教育体系构成来看,济宁医学院教育管理者、教育实施者和医学生均认为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应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理念;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规范的教育方式和课程内容。从关键词出现频次来看,从高到低依次为:教育方式15次、课程设置12次、教育目标7次、教育理念4次、教师队伍2次。出现频次越高表明这方面越存在不足,这些问题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质量。目标理念定位不明确,导致教学开展度不够。现阶段大多数医学院校设置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目的在于:改变重专业教育,轻传统文化教育的教育观。在这种教育观下导致大多数医学院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理念不明确,只是将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医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将优秀传统文化课只当作通识课程来开。未能如实体现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理念及意义,而教育开展也仅限于表面,未深入到学生内心,无法实现传统文化对医学生的影响,更谈不上培养及提升医学生素质和能力。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导致教学针对性不强。中国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如此长的文明史积累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内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如果医学院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简单地设置成选修课或通识课,将课堂教学内容简单地理解为四书五经,这显然是不合理的。面对医学生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特殊性,面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面对各专业学科医学生不同文化需求,这种不合理的、针对性不强的课程内容设置,会导致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落实不到位,导致课堂效果难提升。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不断变革之中,处于这种变革下的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应随着时代变革不断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医学学术教学可以运用灌输式等方法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有多个方面,但由于医学院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起步较晚,仍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致使教学方式方法还相对比较单一,落实到位还有待提高,需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落实不到位,必然会导致课堂吸引力不够,课堂效果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对完善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结合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现状,下阶段教育工作沉重而又艰巨,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2.1更新教育理念,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深入了解
教育的目标并非引导学生“学会做事”,还应“学会做人”,因此我们将教育分为学科和文化教育两个方面。只有坚持这两个方面的教育,才能使学科教育与文化教育优势互补,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研究指出: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仅有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够的,必须转变教育理念,需得到社会、学校等各环节的支持,社会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办学思想,方可扎实推进,收到教育效果。在完善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一定要突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更新,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创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途径,引导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了解,让医学生全面学习律己修身、勤俭廉正、自强不息、尊道贵德、诚信好礼、以义制利、务实宽厚等传统美德的内涵,全面提升自身文化素质。
2.2渗透教学内容、融入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各环节,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培养传统文化思维。孙丽霞等人认为:针对目前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严重西化现象,医学院校应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重视中医学的人文属性,重视中医学的文化属性,文化属性是中医学教育的根,只有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医学人才。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创造性地渗透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教学模块,如语言文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基础传统社会学科课程,同时也应设置医学哲学、辩证法、社会学与医学学术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课程。还应开设一些经典民歌、民乐、戏剧以及国画、书法等内容的选修课。体育课可增加中国武术等教学内容。另外,各学科还应结合学科特点选择相应的传统文化内容,如:在学习中医四大经时,可以开设四书、周易、唐诗、宋词、汉赋、楚辞、元曲等选修课,在培养学生中医思维的同时,让学生感悟经典。
2.3整合信息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传统文化教育;分析探究
一、当前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语文古诗文教学的正确理解
古诗文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与当代的实际生活具有一定的距离,这使得很多老师和学生无法正确地理解古诗文。因为,古诗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让高中学生学好古诗文尤为重要。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古诗文教学的正确理解,往往忽视了古诗文中所具有的传统文化内容,使得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不佳。而且高中学生在古诗文理解方面的误差,使得他们无法有效接受古诗文知识,觉得古诗文内容十分难学,进而产生一种抵触心理。
2.古诗文教学侧重点不对
老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关注古诗文中的字、句子、词语的分析和讲述,将古诗文逐渐分割开来。而古诗文是一个整体,高中学生在进行古诗文学习中,需要对其整体内容进行全面了解,充分认识古诗文的中心思想,而不是对古诗文中的字、句子、词语等进行简单的理解。此外,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很容易脱离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古诗文内容的讲解,忽略了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严重影响了古诗文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措施
1.明确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目标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对语文古诗文教学提出更多的要求,不仅要增强高中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培养高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还要发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增强高中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古诗文中的句式特点和句词用法与现代的语言形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所以需要不断加强高中学生对语文古诗文句词的理解和掌握,提高高中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其次,培养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高中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要对古诗文知识进行活学活用,老师要在高中学生已经掌握的古诗文知识基础上,让他们能够自主地去阅读古诗文、学习古诗文、理解古诗文。最后,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高中语文古诗文中承载着丰富的人生态度和哲学道理,是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其中寄托了很多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讲述了很多的人生哲理,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古诗文地讲解,实现传统文化发扬和传承的最终教学目标。
2.营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营造一个良好的古诗文教学氛围,对调动高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中,可以让高中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语文古诗文的课堂教学中去,增强高中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感受古诗文内容的古朴唯美、庄严大气,从而促进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和质量的提升。
三、结论
总而言之,古诗文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老师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明确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目标;通过古诗文中所蕴含的古典韵味来营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增强高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提高古诗文教学的质量,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颜昌容.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探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一.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原则与现状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要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挑战。很多高职院校受到学生培养模式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制约,将培养重心完全放在了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积累上。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简单粗略地等同与德育教育和课外活动,甚至开选修课的都很少。其实,传统文化教育首要的开展原则应该是扎根校园、立足课堂,通过各种教学形式渗透、普及到学生的生活中,与专业理论文化课、技能实训等教育形式有同等重量,真正成为学生在校学习培养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是坚持以发展的眼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代总在发展进步,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群体,针对其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我们既要看到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优秀思想内核,同时也要看到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优秀思想精神的差距。以便和大学生的思想接轨,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最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还要坚持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善于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思想积淀,还要以体验教育为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平时生活实践中真切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达到知行统一。[1]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一直在不断加强,对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人文素养,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比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以上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并进一步完善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状况也并不乐观,很多理工科高职院校仅将传统文化类课程随意地开设成选修课。开课教育情况既不稳定系统,也不正规深入,导致很多高职生只重视技术技能训练,忽视了文化素养的提升,降低了自身的教育定位,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职业生涯的发展[2]。
二.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分析
高校在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时除了解决培养目标、教育思想层面的重视度这一问题,还存在一个的问题即寻求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由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们应将课程的建设和教育理念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保持高度一致,转换角色、调整定位,积极开发课程将其作为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让课程安排及教学内容为大学生群体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服务,促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得以在未来发展中、创新,绽放出新的光彩。
目前,工学结合是国内培养高职学生的主要模式之一,这种以工作过程为系统的课程建构方式已在众多高职院校中达成强烈共识并取得显著成效。该模式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定位时认为学生应通过学习、培训、实践养成从事职业活动必备的相关能力及基本品质。[3]但传统文化教育的改革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如何让文明、文化、职业道德有效地与专业内容紧密结合,共同为岗位能力服务,依然是值得我们共同关注与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在高职院校教学实际工作情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条经验建议:
1.推进高职课程及教学改革,积极建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
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切莫把传统文化教育简化成德育教育。高职教育改革要努力改变科学知识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和人文教育的分离,强化不同性质、学科、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所以,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应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专业教育资源、思想教育资源、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加强传统文化的全方位渗透,融入到各个专业学生的学习培养中去。[4]比如就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学生初次就职基本上是酒店行业服务部门的岗位。除了专业素质和服务技能外,学生还需要有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艺术修养等来保障其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交流。那么,我们针对该专业学生就开设了普通话技能与训练、大学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史等课程强化其人文素养,从而促使高职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谈到课程体系建设,笔者认为可以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面对的岗位需求开设课程,不仅仅开设选修课,还可以开设成必修课程,必修课程又可以分成公共课和专业课。对于理工科专业学生可以开设文化通识类必修课程如文学欣赏、中国文化概论、民俗文化、汉字文化等课程。同时还可开设如论语选读、实用口才、应用文写作等选修课程。总之,课程开设的内容要精选全面、形式要多样灵活,调动各专业、各层次水平的学生的学习参与性,才能保证高职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2.改变课程的讲授模式,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高职院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要彻底打破类似中学的教学模式,大学生们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对传统文化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或理解的能力,对其尽量淡化知识性的讲解。教学内容主要是为强化人文精神的传授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服务,增加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逐步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培养民族自信心。可以多增设赏析、专题讨论等形式,这样既避免教师一言堂的枯燥,又能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验和更丰富的情感收获。而且教师还应寻找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内容与专业学习之间的融合点,让学生能学以致用,使其所收获的知识、提升的素养能在其他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有所触及,各类学习成果才能联系成知识网,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关键词:中华文化;传统文化;小学教育
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资源,教育对象接触得越早,所受的影响就越深刻,小学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时期。小学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一、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小学阶段,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通过科学设计和规划,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进行知识结构调整。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优秀文化,但相应地也存在一些糟粕文化。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和改良。在此基础上,知识学习、情感培养、道德塑造等都要循序渐进。一方面,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从素材选择到融合方式,侧重趣味性和生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可以引入历史上的人物、事件,让民族地区了解本民族的习俗特征和历史发展等,进一步扩展到现代生活领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尊师爱友、孝敬父母、诚实礼貌等良好品德。另一方面,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技能,如学习写毛笔字,学习诵读古诗词,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从而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识别能力。
二、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进入新世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到不断加强,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小学阶段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从课堂教学、校内活动、校外活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着手,从而有效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人文学科教学中
由于存在多方面的限制,小学教学工作主要在教室内展开,课堂教学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一方面,会消耗掉小学生大量的学习精力;另一方面,容易造成智育和德育分配不平衡的现象。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育过度地关注知识传播和技能掌握,客观上强调“灌输式”教育,忽视了人文理念的传承和优良品德的培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目标,开展各科教学工作,既可以规避德育和智育不协调的问题,也可以减少“填鸭式”教学方法带来的疲劳,可谓“一举两得”。同时,基于课堂教学方式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应该侧重于人文学科的应用,如思想品德、社会、历史、语文等学科,它们在知识主线、知识体系和知识内容等方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便于各方面要素的融合,例如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情怀等。
(二)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开展校内活动
当前,教师主要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讲解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而小学生本身的生活阅历不足,知识体系也不丰富,很难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产生直观的理解,尤其对民族大义、高尚道德等抽象性概念难以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教育工作陷入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学活动与生活脱节,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性”。事实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是写在书本上,而是“活”在生活之中,具有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开展形式。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尽量让学生都能够亲身参与到活动当中。例如,歌曲联欢会活动,绘画、书法、茶道、武术等艺术活动等。
(三)结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开展校外活动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同时也是社会和家庭的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走出校园,将校外活动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延伸,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功能。例如,组织学生成立志愿者服务组织,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将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当中。在家贯穿“孝悌”教育,让小学生懂得谦让、包容,从而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
三、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与当前小学教育机制相配合。选取教育内容时,需要结合教育心理学和小学不同阶段学生的特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展开教学,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赵海霞 赵雪芹 单位: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县城小学
参考文献:
[1]丁琳琳,刘振宇.当前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刍议[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6):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