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教结合模式

医教结合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教结合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教结合模式

医教结合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医体结合 教学改革 公共体育

高校公共体育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和高尚情操的重任。医学类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任务。改革医学院校的体育课程,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医疗卫生人才,是医学院校教育改革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医学院校公共体育课现状

医学院校是我国医疗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我国医疗卫生系统尤其是基层医疗系统输送了大量医学专业人员,因此医学类院校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对推进我国医学类院校综合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体育课教学课程的安排和内容,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构建适合医学院校特点的体育课程体系和进行教学改革,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体育资源,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做好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力衔接。医学院校应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应紧密结合医学院校的专业特色,适应社会需求,积极探索体育与医学的结合点,发展具有医学优势的体育教育。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

1.体育教学模式

目前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有四类:全部以体育普修课形式开展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实行以普修课和专选课相结合模式;全部实行专选课,在大三时以选修课形式开展体育教学模式;实行学分制。姬乃春等人通过调查研究认为有67%的学生对现行体育教学模式不满意,半数以上学生更倾向于以选修课和俱乐部相结合的灵活形式的体育技能学习。罗凯认为应充分结合医学院校的教学资源,充分体现医学院校的职业特征,建设医学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

2.体育教学内容设置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项目仍以传统的三大球、健美操和田径等体育项目为主,并以开展普及及便于开设的体育项目为首选。王红雨等在调查中认为在医学院校中开设以三大球和田径项目为主的达到了85%,其中足球项目为100%。虽然部分医学院校已开设部分新兴体育项目,如网球、轮滑、游泳、羽毛球和乒乓球等项目。但还没有广泛开展,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多样化的需求。姬乃春开展的调查表明有77.5%的学生认为医学院校体育开设项目应体现民族传统和文化,85%的学生认为学校应重视健身与保健相结合的教学,并希望在理论教学中传授相关身体健康保健理论知识。罗凯认为医学院校在开设体育保健、医疗体育和运动医学等课程方面有雄厚的师资和丰富的资源,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应充分体现出体育与医学相结合。

3.体育场馆状况

体育场馆是教学、训练和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场所。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对学校在体育场馆设施、器材方面有明确要求和规定。王红雨通过调查显示能满足国家标准的医学院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只有34.5%,姬乃春等认为医学院校的体育场馆设施陈旧或老化,不能满足教学、训练和学生进行锻炼的需求。

4.体育师资队伍培养

人才强校的观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高校发展的最大支撑点就是拥有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人才队伍。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师资队伍以2000年以后毕业的中青年教师为主力军。这部分青年教师学历层次较高,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希望。医学院校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等在调查中体现为比较合理,但仍存在医学院校难以引进高学历人才,年轻教师的培养形式单一,体育课程课时偏低,青年教师思想不稳定造成“隐性流失”的问题。

三、改革建议

1.加强和完善课程设置

医学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应积极探索体育与医学的结合点,结合医学各个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发展方向,护理、康复治疗学专业可开设如形体操、瑜伽、医疗体操等教学内容,以更好地为康复病人进行护理和康复指导帮助,在专业设置上正积极探索医学与体育的结合点,已有不少院校开设了康复治疗、保健养生等专业,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既突出了实效性和针对性,又体现出了整合医学优势资源发展医学体育学科。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师应紧密结合医学院校的专业特色,掌握一些体育与医学相关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医学院校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大对高水平、高学历年轻教师的引进力度,鼓励现有的体育教师进行学习及进修,对体育教师有计划地开展体医结合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学习相关医学知识,并可与校医联合,掌握学生身体体检状况,指导学生健身锻炼,并努力掌握运用现代体育和医学知识的观点与方法,教授学生掌握并使用运动处方科学地进行针对性锻炼。

参考文献:

[1]成明祥.体医结合: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发展模式[J].体育文化导刊,2006(2):66-67.

[2]王红雨,杨毅.蚌埠医学院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4:462-465.

[3]罗凯.浅析医学类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3,19:189.

[4]姬乃春,陈亮.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及特色发展前景探析[J].价值工程,2011,17(2):174-175.

医教结合模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正确把握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及时掌握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社会信息,科学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十分重要,为此,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及其必要。社会调查是人们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运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收集有关调查对象(社会事实,现象及其规律)的信息资料,并作出描述、解释和对策等的社会认识活动。开设《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能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社会调查的理论和方法,有效提高在社会科学研究及社会工作其他领域中收集、分析、整理各种资料的科学性和效率。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以往课程教学中由于受教学理念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存在重理论、重讲述、轻实践的现象。《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因此,按照教育部要求以及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需要,开展《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创新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极其重要。

一、《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是许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也是笔者所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法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我们通过实地发放和网上发放的方式对学习过该课程的同学以及承担过该课程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随机分布于吉林、辽宁、北京、四川、云南等省高校,回收问卷150份,有效问卷136份。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能使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原理与原则、基本概念与方法,选题、研究设计、撰写调查报告等理论知识和内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9%的学生认为开设《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有很强的现实意义”;90%的学生认为“学习《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有很大的收获”;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学生自主参与研究,学生能较系统地学习有关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实际社会调研打下了基础, 但却未能充分体现出该课程所应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二)教学形式方面

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讲授为主,先进行理论讲授,后进行实践,实践往往限定在校内,或者网上调查及收集资料。长期以来,以教师主讲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学生只顾听和忙着记笔记,缺乏课上的吸收理解及讨论环节,学生参与程度比较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较为沉闷;这种方法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但是不便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未能很好的结合。问卷调查中,在你曾经学习的《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组织方式上,排在前面的依次是讲授、案例学习、讨论;但是讨论中,学生主动发言的少,气氛不踊跃,师生互动少;有在课程讲授同步进行课外实践的仅仅有9%;学生在选择喜欢的教学组织方式上排在前面的依次是课外实践、案例学习、讨论;学生们更希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减少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程;希望教师与同学之间进行较多的互动,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增强课堂知识趣味性。

(三)考试形式方面

收到的调查问卷中,本课程是必修课的专业,90%以上要求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来考核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的学校虽然在人才方案上注明由老师确定考试形式,但是90%以上采取了闭卷考试的方式;本课程是选修课的专业,95%的学校不限制考核方式,闭卷考核和课程论文形式由任课教师自行选择,95%的老师采取要求写调查报告、以课程论文的形式作为结业考试形式;但是学生写的调查报告大多数是文献查询的资料整理完成,极少是社会实践活动后的真实反映;教师反映这些考核方式基本能反映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收获,但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缺乏准确性。

总体看,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操作技能,还没有完全实现理论性和应用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还有一定距离。

二、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一)“主体―客体”为主的师生关系

当前,教学活动中还没有摆脱“教育者中心”、“受教育者中心论”和“互为主客体论”,局限于用“主体―客体”范畴来界定师生关系,这种情况也存在于《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角色自居,自认为是传播知识的主题,学生仅仅受接受知识信息的受体,“讲与听”的教学模式,自然导致,“演员”与“观众”的师生关系;尽管教师在教学的“舞台”上,非常认真的讲课,努力扮演称职的“教师角色”;但是,无法实现师生关系的优化与和谐,不利于构建良性的师生关系,学生成了等待被灌输的、能力缺失的客体,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对人的塑造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和体现。

(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否

随着社会快速变迁,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随着变化,高校教与学的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学生在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情况下,在网络技术和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影响下,日益游离在课堂、网络与社会之间,一些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受到前所没有的冲击。

(三)理论内容与实际操作的结合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本身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理论内容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实践环节对于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知识和具体调查研究方法、增强实际工作的经验,以及为将来进行科学研究和参加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课程的讲授中,由于学校各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与课程很少能达到一致的,加之考虑到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人身安全等问题,许多学校在人才方案上设置了课程同步的实践环节,但是,却不能按要求完成相应的学时量和调研目标。这样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性就不强,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教师自身素质

由于部份教师自身素质不过关,教学观念落后 ,不精通网络媒体技术;理论功底薄弱和教学经验的欠缺,这就使得教学中,在教学深度、难度、广度等方面受到限制;有的教师科研能力不强,在设置调查课题方面,不能把握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或者不能设置学生利用现有的教学环境和社会资源能够获取丰富信息的课题,从而导致调查的实践环节不容易有序、有效地展开。

三、构建“双主体两翼一强化一结合”教学模式及实施途径

在社会调查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强化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双主体两翼一强化一结合”的教学模式。“双主体两翼一强化一结合”教学模式中的“双主体”就是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传授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积极主动进行知识的吸收、应用的主体;“一强化”就是加强实践教学力度;“两翼”分别是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在左翼的引导下,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调查技能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推广到右翼的实践活动中去,并在活动中检验学习的效果。学生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的左翼与右翼的共同推动下,才能畅游在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知识汲取和社会实践调查的领域中。“一结合”就是实践教学和科研相结合。

(一)确立师生的“双主体”关系

教师和学生都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坚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其个性的发展,接纳学生、教师由“主宰”向“主导”转变,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主体,学生由被动的听众、观众、转变为参与课堂讨论、发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的观点,成为积极进行课堂互动的参与者;转变为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的调查主体;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有价值感和实践意义。

(二)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性质以及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根据教育部精神要求“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各高校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例如根据课程的内容,在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问卷法等知识讲解后,要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有针对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缜密的安排、调查前的联系工作、开展学生安全教育、必要时购买学生安全保险、检查学生的社会调查进展、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调查方法和技巧、解决临时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师生交流和调查总结;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在课堂学习的调查方法和具体实务技巧、并运用社会工作等专业课程中学到的沟通、倾听、观察等技巧,开展社会调查;在调查中还要注意社会调查的伦理准则等等。调查结束后,将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最终形成调查报告。

(三)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认真讲授社会调查基本理论知识、方法、技巧的基础上,本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思想,教师要避免“一言堂”;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增加问题研讨、教师和学生角色互换教学活动及实验室模拟的方式,学生可结合课程进度,对于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学习体会和调查研究方案设计、问卷设计与学生和教师交流、开展研讨活动;根据设计的课题开展个案调查、集体访谈、实验法应用等模拟训练活动;尝试网络教学与研讨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

强化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就是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人才。教师一方面根据当前社会现象选择和确定调查题目;一方面可以与自己及相关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紧密结合,特别是以社会调查方法收集资料的应用性课题的论证和立项,确定调查内容,制定社会调查方案,同时更要鼓励学生自拟调研题目。学生根据确定的调研题目、组织调查小组,设计调研方案、设计问卷等;学生带着科研任务,做好调查前的一切准备,到广阔的社会空间去收集信息、开展社会调查。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既可以使学生获得研究能力和研究精神,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考试形式多样化

对于课堂研讨、社会实践的过程进行实时评估。对于参与课堂互动、实验室模拟训练活动的情况进行讲评,将讲评结果记入平时成绩;在进行社会调查之后,组织相关教师和学生对调研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以及调查报告的质量和水平进行评选,记入课程结业考试成绩中;或者直接以研究方案设计、调查研究报告作为课程结业考试成绩。

(五)教师要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当前的授课对象是90后群体,最鲜明的特点是“富于个性与创造力”,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其平均智商超过了以前的同龄人,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且大都都有一技之长,形成授课对象本身知识的超前不规则集聚状态,因此,我们要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心理分析、结合90后自身特点和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地寻求最适应当代大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最佳途径;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教学观念,教学主题富于时代性,扑捉课程所在学科最新理论、方法和技巧,掌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主动权。

四、小结

二年来,笔者所在高校在《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到社会开展调查活动的环节,进行了“双主体两翼一强化一结合”教学模式的尝试,主要利用开课学期所在的双休日、“端午节、五一、中秋节、十一”等时间开展具有明确主题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并对我校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进行跟踪分析,收到了实效,学生们通过《社会调查方法》这门课程,挖掘了自己的潜能,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了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教学目标。今后,学校可以与驻区、所在城市的人大、社区、政协等部门联系、就当地政府年度工作计划、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涉及社会发展及民生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发挥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

注释:

①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省略2012年02月03日来源:教育部().

②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省略2012年02月03日来源:教育部().

医教结合模式范文第3篇

1高职会计专业教学问题

1.1教师重“理论”轻“实践”。随着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高职院校应该转变专业培养方向和培训模式,并要求教师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在讲解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发生变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然采取“填鸭式”或者“灌输式”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并将关注的目光主要放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另外,教师不够重视实践活动,对于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够全面。会计专业的实践性较强,但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比较重视实践结果,忽略了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这样不仅不符合工学结合模式的标准,还会进一步导致会计实践教学活动逐渐流于形式。1.2会计教育目标不明确。由于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高职学院教师过于专注书本知识的讲解,从而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课堂主体地位。现阶段,很多专业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素质的欠缺,在课堂讲解中缺乏足够的激情,采用的教学方式缺乏活力和创新,且没有结合社会大环境和学生实际情况建立明确的教育目标,这样也就会导致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所讲的教学内容提成不起任何兴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探究意识遭受严重扼杀,不利于培养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全面性人才。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教育目标是满足现代化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并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优势,其会计专业知识、教学内容与会计人才市场需求保持一致性。

2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会计教学改革措施

2.1强化实践。会计专业本身的实践性较强,其学科体系较为系统,因此结合市场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方案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要想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教育模式,创设实践教学活动,并将其付诸实践。在会计教学中,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加强对会计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视,它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达到巩固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的目的。对于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方面,应占据总课程比例的50%以上。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应改变传统的设计理念,在遵从教学设计原则基础之上增添创新点,并积极引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建立系统化、层次化、专业化的会计教育模式,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2.2教学方法的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已不再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工学结合理念对专业教育课程的要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相关会计专业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充分发挥教育的指导作用。通过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的有机统一,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适当展开案例教学,从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学生在实践中,应分析每一章节知识的重难点,并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同时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3建设实践场所、适当开展学习竞赛。实践场所是开设实践教育活动的载体。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实践场所的资金、人力、物力投入力度,并加强对会计专业教师的培训,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还应积极加强与企业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并签订相关合同,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高职院校学生的竞争意识较强,假设学校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创办相关竞赛活动,既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会计专业教师应定期抽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引入激励的奖惩制度,奖励表现优秀的学生,并花更多时间了解表现稍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并在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电脑操作技能。除此之外,学校应以现阶段会计市场实况和工学结合模式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以此作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

3结束语

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展开会计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落后、实践教学活动的不够重视等。这样不仅会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于此,学校应该站在社会市场需求和工学结合理念角度,重新安排会计实践教学活动实践,加大对实践训练场所的资金投入力度,其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应尽量丰富,并凸显其新型性和多样性。赋予学生实践动手操作权限,进而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同时,教师应积极引入现代信息化设备,在讲解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此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作者:周芬 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盛秋.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探讨——以长江职业学院为例[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05):12-13

医教结合模式范文第4篇

《环境设计与室内设计》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技术课程,重在介绍室内外空间设计方法和原理,增强学生对空间组合和形态的理解,培养学生建筑装饰设计能力。同时,将设计表达手段之一的模型制作改革为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对装饰材料及加工工艺的有了感性认识,掌握各类型空间设计的技巧,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整体方案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改革理念与思路

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关键是要找到切实可行的抓手和载体。

为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促进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有力推进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创新,为行业的发展培养大批高端技能型人才,由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负责人领衔的教学团队共同探索出基于行动领域的课程开发思路,以“技能竞赛”为平台,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以“作品评比”为抓手,积极开展学生技能竞赛促学风建设活动,赛训有机结合,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赛教结合,寓学于赛,以赛促改”的教学模式,即在完成课程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组织或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大赛,以真实项目进行空间设计并完成相应的模型制作,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体现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教、学、赛”的有机合一,做到“在赛中教、在赛中学、在学中赛、赛教统一、学赛合一”,达到“教、学、做”融为一体、“过程结果过程”的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为了形成具有真实职业氛围,从典型的工作任务出发,有效按“基础性设计性综合技能性”等三个层次推进了“三元结构”(理论基础、实践设计和综合素质)的课程教学体系设计,并且学院开辟了从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全开放”实训场所,无论是上课和业余时间,学生按需使用,随到随练,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内容,使用实训设备,有效的保证课程相应的实训教学、课程设计等任务。

建筑装饰专业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导向性,学院依托校企合作单位,根据行业岗位技能需求,结合专业技能和校内外各类设计竞赛内容,融入企业实际项目,合理制定了设计任务书及课程内容。

课程教学具体实施

根据各课程核心职业能力和工作任务重新调整课程设计,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专业及课程的认知,建立课程认知、课程设计、顶岗实习的校企双重管理,定期举办学生作品竞赛,具体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点:

(1)建立“校中厂”,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由甲方(校方)提供实训场所、仪器设备及人员等资源,乙方(企业)以提供专业设备、技术支持、技术指导人员等资源开展合作。

(2)采取典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加强与企业合作,利用真实项目渗透到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及教学情境设计等内容的设置,进行层层推进。

(3)充分利用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实训软件、现场实际操作等方式组织专业竞赛,将竞赛结果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标准,学习过程与考核过程重叠,既注重结果又兼顾过程的课程考核,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避免部分学生产生不认真对待的学习态度。

基于“建工杯”建筑装饰模型制作大赛平台,不断健全平台的实施机制,构建具有真实项目开发特色的学生技能竞赛“训练营”,不断摸索“小组合作”+“团队指导”的训练模式,并制定技能训练评比方案,保障竞赛的全面有效实施,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专业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总结

“赛训结合”的课程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在过程中实现结果,在结果中优化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主动性,淡化教室和实训室的界限,建成真实的工作环境,做到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切实满足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需要。

1.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获得较高社会评价

通过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的反馈信息表明,培养模式大大强化了学生的技能水平,缩短了上岗适应期,因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也为自己就业打下良好基础,用人单位的满意率比较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和比赛能力

教学活动实施由全体学生分小组合作,教师给予鼓励和方向性引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培养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竞赛能力,本专业学生在江苏省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CAD绘图大赛、全国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建筑工程识图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得佳绩;连续四年组织开展“建工杯”建筑装饰模型制作大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3.“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成效显著

全面参与竞赛项目的申报制定、方案设计和竞赛的组织,尤其是在竞赛前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和相关标准,彻底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深入行业企业,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4.建立教学管理的新思路

医教结合模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产学结合模式医院实习指导教师作用

职业学校产学结合模式优势日益明显,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近几年,诸多的教育研究文章都集中对实习模式改革、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及创新进行了阐述,而对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则很少探讨和专文研究。事实上,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除了需要高效的实习模式、良好的实习基地外,更需要指导教师对实习生进行多方面的详细指导。笔者着重分析了实习指导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评价。

一、学生实习的管理者

加强学生管理是保证学生实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是一个管理者。实习的组织安排赋予了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实习工作各方面事务的权力和责任。实习指导教师要认真做好有关的管理工作。在学生实习前,指导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做好实习前的动员、布置和准备工作,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二是对学生开展劳动纪律、安全、自我保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缩短适应期;三是建立完善的实习组织。为了便于实习的管理,实习指导教师还应该组建实习小组,确保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在实习中,实习指导教师要与医院安排的实习指导教师一起,通过加强对学生在实习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动态监控和管理,真实了解并积极解决好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工作、生活问题,从而杜绝出现差错和医疗事故。为提高管理的实效性,实习指导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公休日,对学生开展前瞻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专题教育,努力提高学生毕业后在人才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二、学生实践技能的辅导者

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是实习指导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实习之初,由于学生刚从学校和书本中走出来,面对新的环境和病人往往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特别是如何将他们所学专业技能的理论应用于实践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实习指导教师应该及时进行操作示范,并在示范的过程中讲解操作要领,让学生对自己的实习岗位工作有直观的感受和了解。在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要采取集中指导、个别指导、巡视指导等办法,加强指导的实效性,并随时注意观察学生对操作要领的掌握程度,及时纠正操作中出现的错误,消除不安全因素。

三、学校、医院、家长的联络者

实习指导教师在与学校、医院、学生和家长的协调、沟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习过程是学校、医院、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则是学校、医院、学生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为使各方面都能积极支持实习工作的开展,实习指导教师要注意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在实习前依据实习要求与目的,与医院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结合不同的实习课程和学生的自身特点合理安排实习岗位、实习进度;二是在实习过程中定期对实习方案和实习情况进行总结回顾,并及时反馈给学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对实习方案进行调整、修改;三是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定期将学生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下一阶段的实习安排通报给学生家长,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到学生在实习中的情况。特别是要注意把在实习中出现问题的学生的情况与家长沟通,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情绪波动,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学好本领。

四、学生就业的引导者

在医院的实习,对学生认识和了解医院、了解就业和工作有着直接的作用。实习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提高工作实践技能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激励学生爱岗敬业;引导学生增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改变一心想到大医院工作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

五、学生合法权益的维护者

依法维护学生在实习中的合法权益,对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很重要。由于参加实习的职业学校学生都属于在校学生,加上其年龄较小,生理和心理均还处于发展时期,学校有责任依法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成长进行保护。在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有责任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如要求实习医院合理安排学生实习的作息时间等。

六、实习实践的评价者

实习指导教师是一个评价者,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阶段性评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实习的效果。在实习期间,指导教师要负责检查实习质量,定期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考查,并给出阶段性考核意见,以此指导学生下一阶段的实习工作,促使学生不断地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要与医院有关人员共同根据学生的技能技术、适应能力、协调能力、工作态度、职业素质、工作实绩等情况,对其进行综合考核和实习成绩评定,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为将来的上岗就业做准备。

综上所述,实习指导教师在指导高职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实习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指导,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指导者,真正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这个角色转换过程中的顺利过渡,并时刻努力以能力本位为基本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重视和遵循实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探索,开阔思路,使学生无论是在组织能力、自主性和责任感方面,还是在交往与合作、学习技能、承受能力等方面都得到较好地锻炼与提高,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