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运营的必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视剧的版权运营是指运用产权经营的方法和手段,以电视剧的创作、制作、发行、播出及其衍生品生产等环节所涉及的版权为核心,对电视剧的各项权利及其资产与相关企业进行交易以获取最大利润和企业价值的过程。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赋予了电视剧版权运营新的内容,凸显了选择和组合的重要性。
1.产品形式及流通渠道的扩展使得电视剧的版权类型更加复杂和细化
电视剧属于我国《著作权法》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电视剧版权则是与电视剧作品相关的著作权,包括电视剧的剧本、配乐、美工、道具、演员肖像等各类版权。根据《著作权法》的分类,主要内容有署名权、修改权及保护作品完整的权利、复制权、发行权、放映权、信息网络传播权以及传播者权等,这些权利分属电视剧版权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既包括狭义的著作权,也包括邻接权。全媒体的快速发展拓宽了电视剧的播出渠道,催生了电视剧的多种形态和呈现方式,这不仅使得电视剧版权在信息网络层面的各种权利得以增加和扩展,还使得不同媒体层面的多种权利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例如,在电视剧的播出环节上,电视剧版权可以卖给不同媒介和同一媒介不同层面的播出平台,也可以卖出不同的播出轮次,交易的方式可以通过买断、转让和授权等。因此,版权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进而对电视剧的版权保护和版权交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参与版权交易的主体更加多元化,电视剧版权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
在历经几年的互联网版权争夺后,视频网站在电视剧版权购买方面变得较为理性,不再一味地抢购大制作、大手笔的电视剧,而是从互联网版权价格战中脱离出来,转而采取差异化竞争战略。这些视频网站一方面着手购买国内热播剧和独播剧,另一方面也积极引进来自英、美、日、韩的海外剧,以获得更多年轻人的关注。近两年,为了降低购剧成本,视频网站也加入了自制网络电视剧的行列,搜狐视频《屌丝男士》和乐视网《唐朝好男人》的成功让视频网站看到了自制剧的潜力,开始投入大笔资金制作网络电视剧。到目前为止,新媒体视频行业已经形成了包括优酷土豆、爱奇艺PPS、搜狐视频、腾讯视频和乐视网在内的寡头竞争格局,进而整个国内电视剧市场由传统电视台之间的竞争转变成上星电视机构的全媒体公司、视频网站和传统城市电视台之间的争夺。传统电视台在应对新媒体竞争的同时,其相对稳定的内部竞争市场状态也被今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一剧两星”政策打破,该政策正倒逼一线卫视和二三线卫视产生一系列的反应性市场行为,进而形成新的竞争格局。此外,卫视之间的争夺、新媒体的快速成长、受众的分流以及其他产业资本的介入,也促使电视剧制作商的生产方式、发行对象、合作途径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将影响整个电视剧版权市场的交易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电视台抑或视频网站都将不得不直面自身所处的全媒体生态环境,审慎考虑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说,版权运作已经不再单单是为了鼓励创新而对内容创作进行保护,而是成为构筑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内容,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方向。不得不承认的是,全媒体环境给企业经营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重大的机遇。
3.版权运营变得更有价值、更富有吸引力和必要性
在全媒体时代,媒体形式、流通渠道、交易主体的变化使得电视剧供给主体运营版权的收益和必要性增加。首先,全媒体时代将有更多的电视剧进入公众的消费视野;其次,同一部电视剧因适应不同的终端和消费者将经历更加复杂的供给环节,交易的频次增加,价值补偿的渠道也在拓展;最后,竞争的加强使得电视剧市场变得更加富有效率,优质电视剧的版权价格得以提升,版权产业价值链随之延长。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与单纯地购买版权来播放获取广告收入相比,拥有版权和运作版权的相对价值更高,也正因为如此,版权运营比以往都要迫切。
二、全媒体时代电视剧版权的运营策略
广告收入、电视收视费用、版权开发是国际各大电视媒体收入的三大来源。尽管我国许多电视媒体已认识到版权收入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更好地运营版权还是一个在探索中的问题。
1.树立科学的运营思维
从版权经济的角度来说,版权运营目的是实现版权利润的最大化。目前,国际各大媒体都在利用自己的版权资源构建完整的版权开发产业链条,为的就是把版权运用到极致。随着国内电视产业的逐渐发展和成熟,央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几家具有实力的电视机构也正在积极探索版权运营之路。电视台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对版权不够重视或认识不清;二是过度重视版权,一味追求完整版权。提高版权运营效率和质量的根本路径是采取科学的运营决策,即在运营版权时必须基于全媒体渠道和产业链各环节情况,充分和完整考虑版权运营的收益与成本,既不能因为重视开发和持有版权而忽视运营成本,也不能因为巨大的成本而忽视可能的补偿渠道带来的收益。尤其是,电视台应当重视衡量机会成本,重视比较不同的版权运营决策,科学分析电视台所处的环境和自身实力,进而选择竞争和合作的对象及相应的版权运营决策组合。
2.合理制定版权占有和利用策略
在版权运营变得愈发重要的当下,许多有实力的电视台已经开始努力地拥有电视剧的完整版权。不过,虽然拥有完整版权应当得到重视,但版权运营并不仅限于此,它包括更加丰富的内容,例如,是买版权还是开发版权?如果是买版权,应当购买哪些权利抑或是否需要购买完整版权?如果是开发版权,是自己开发还是合作开发?哪些权利可以许可或授权?哪些播出平台可以获得许可或授权?合理有效的版权占有策略才是版权运营成功的起点。首先,要根据电视剧的生命周期决定购买或开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越是生命周期长的电视剧越有价值占有完整版权,而生命周期短的电视剧则可以考虑购买或占有部分版权。其次,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市场需求,针对其他机构和全媒体的需要,开发不同市场定位和类型的电视剧版权,以实现国内市场甚至海外的扩张和辐射。另外,根据版权交易对象与电视台的竞争性确定版权许可或转让的权利内容和交易范围。版权交易的方式有很多,包括版权销售、海外授权、新媒体开发资源等。尽管版权交易可以实现电视台占有版权的价值补偿,但却有助于交易对方获取更多的注意力、广告收入乃至更大的影响力,这些都是版权交易的机会成本,必须纳入考量。因此,电视台需充分考虑交易方受众的区隔性和市场实力进行运营。
3.构建适合自己的有效运营模式
版权运营包括版权资源获得、版权利用和版权管理等内容,电视台对这些内容及其运作方式的不同选择构成了版权运营模式。例如,中央电视台不仅实施了全方位的版权资源开发和储备策略,并倾向于拥有电视剧的全部版权,明确制定了电视首播、重播、新媒体直播、新媒体点播、新媒体付费点播等传播方式之间的窗口期制度,还将通过授权进行全产业链经营,使版权效益最大化,形成“一鱼多吃”模式。而湖南电视台在将《花儿与少年》作为只在芒果TV独播的湖南卫视综艺节目之始,就成为率先公开向视频网站宣战的省级卫视,试水综艺节目“只独播、不分销”的模式,舍弃高额的分销版权收入,而对其传统电视台的电视剧依然采取部分分销和交换的方式,新媒体芒果TV则将重点采取开发独播网络电视剧的方式。正如前述分析,不同的版权运营模式意味着不同类型的电视剧在各类各层次全媒体平台不同的权利交易方式及其组合,进而也意味着不同水平和类别的收益与成本及其相互的转换。电视台在选择版权运营模式时,除了全面考虑可能的收益和成本之外,还必须正确分析自身实力和全媒体平台的成长性,准确衡量并控制风险。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全媒体时代电视台的版权运营是基于融合媒介的有效运作,但利用或拥有媒介渠道可以通过合作及资本运作来实现,并不必纠结于渠道的归属性以及自建与否。无论如何,版权运营模式都应该是多层次、立体化的,是随着企业发展和外部经营环境不断变化的。
4.注重版权的品牌经营
电视剧是文化产品,具有非物质性,从整个电视剧产业链来看,其交易和流通的内容是版权,但从消费环节来看,消费者消费的却是电视剧版权背后承载的内容。因此,版权运营中的版权仅仅是形式,最关键的还是电视剧的内容,是产品、服务及其体验。可以说,版权之争终将演变为内容之争和品牌之争。品牌经营可以为企业树立优良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口碑,为企业赢得忠诚的消费者,赢得核心竞争优势。电视台的版权运营要避免短视行为,从品牌凝聚和品牌提升的角度进行系统设计及决策。
5.建立健全版权运营的保障和支撑体系
(1)版权确权。
全媒体时代的电视剧版权类型和交易环节更加复杂,无论是版权购买、开发还是再交易,其前提是必须保证版权明确和授权清晰。比如,确定每个交易环节的版权归属,避免版权纠纷;在购买电视剧首播权时要考虑是传统电视台层面的首播权,还是新媒体或全媒体首播权等。因此,电视台在运营版权时必须注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界定,其权限规定不仅包含权利使用时间和地点,还应将媒体机构、使用终端、传播方式和范围等内容纳入进来。
(2)版权评估和版权保护。
版权属于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正确合理地评估版权是企业交易版权和做出科学的运营决策的重要前提,也是版权能够顺利获得融资和实现开发的保障。与此同时,要保证企业获得预计的版权收益还必须对所持有版权进行动态监测,以避免利益遭受损失。
(3)版权资源管理。
版权资源管理是通过对版权内容资产进行采集、转储、分类、编目等,实现对版权资源的管控及对版权运营和企业战略的支撑。它有利于电视台对版权及其内容资产进行分析和优化,能促使电视台对版权资源进行更好的利用。
(4)资本运作。
关键词:高校新媒体;传播优势;媒体运营;品牌形象新媒体
和大学品牌形象之间的内在关联
第一,必要性。高校在社会上的形象,是“自塑”和“他塑”结合的产物。特别是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面临着新一轮的机遇和竞争,要在激烈的内外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不断拓展传播渠道,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新媒体传播力,是高校适应时展需求、承担大学职责使命、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满足师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第二,可行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主流社交工具,显示出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极大优越性。新媒体最大的特点是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权利,社会化媒体的“社会化”特性将媒介与社会联系起来,使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结合在一起。这为高校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扩大传播效果、塑造大学形象提供了可行性。第三,紧迫性。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加快战略转型、深化综合改革的关键时期。高校在改革发展的同时,不免会面临内外部的嘈杂声音,对外需要获得更多社会认同和支持,对内则需要凝聚师生校友共识、集中力量干大事。必须充分运用舆论引导作用,引导师生、大众与学校间的双向互动和表达,不断巩固师生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提升高校新媒体传播力紧迫性与日俱增。新媒体服务大学品牌建设的现状及问题第一,认识程度方面仍存在深浅不一的问题。当前,许多高校对于新媒体运营仍缺少必要的、应有的重视,对其意义、地位、功能、作用等认识尚不够深入,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工作才是硬指标,宣传是软指标”的观念,重实干、轻传播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二,顶层规划方面仍存在不明不晰的问题。一些高校无论是从人力、物力、财力等配置,还是从规划、方案、实施等操作,都把重心放在了更有显示度的外媒报道上,没有意识到新媒体在对外宣传中的实际作用。此外,很多学校校园媒体平台之间条块分割严重,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缺少交流沟通协调统筹机制,学校官方平台和二级平台“两张皮”,使新媒体工作经常陷入“独自为政”的尴尬境地。第三,传播内容方面仍存在不精不新的问题。目前,仍有一些高校传播工作思路、方法还停留在传统媒体时代,不敢或者不愿意进行工作模式的创新,习惯于用传统的思路和办法做新媒体工作。一些高校在运营新媒体时直接将传统宣传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复制到新媒体平台,导致平台运营陷入僵化、缺少关注的困境,有些传播内容受众不爱看、看不懂、看后无法“消化与吸收”。第四,互动渠道方面仍存在不畅不通的问题。传统宣传模式下,高校更注重信息传播而忽视受众反馈,一味采取冷冰冰的单向传播模式,导致新媒不“新”。在热点与舆情事件发生时,少数学校会使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回应,多数高校担心新媒体平台使用不当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通过新媒体平台和师生、公众的交流与面对面对话的情况仍非主流,导致新媒体的互动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第五,人才梯队方面仍存在不强不专的问题。新媒体工作对人才素质有特定的要求,既要具备新媒体传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这些都对新媒体从业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使他们普遍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高校普遍存在新媒体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被重用的现象,新媒体工作人员积极性、主动性不够,队伍建设薄弱,使高校新媒体建设受到制约。
以新媒体助力大学品牌形象构建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手机软件业 移动软件行业 天气软件
一、发展手机软件的必要性
目前手机软件,特别在客户端软件上,每个手机软件都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与互联网连接后,手机软件的作用得以最大化,带给用户更多的便利。通过这些操作简单、界面友好的软件,用户可以快捷、方便使用手机娱乐等应用,从而增加了用户的粘性。手机软件成为智能终端必不可少的功能, 手机软件将新闻、信息、娱乐、音乐、游戏、读书等多功能融为一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多、最及时、最便捷的工具。
目前在灾害预警领域,主要的手段还是通过媒体进行宣传和,这种方式覆盖面是比较广,但是效率比较低。因为在灾害突发来临的时刻,人们并不是时时刻刻在关注媒体,传统的电视、广播媒体固有的播出机制,很难实现每天多频次、高效率的天气信息,公众从而不能及时地得到灾害信息。新媒体将是气象信息传播的有有效补充,手机短信、手机电视、手机软件、互联网、IPTV互动电视等平台因其灵活性、可控性,将实现为更广泛的公众提供更及时有效的内容。
二、手机软件是信息最有效平台
国办33号文件提出: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目前预警信息覆盖存在“盲区”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比较突出。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的严峻形势,切实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要求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要根据应急需求对手机短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提高预警信息发送效率,按照政府及其授权部门的要求及时向灾害预警区域手机用户免费预警信息。建立手机短信平台需要电信运营商对原有平台进行升级改造、需要建立气象与电信运营商有效机制,跨部门沟通成本及时间不确定性,将无法保障灾害信息真正有效传播,而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根据IDC统计,2013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型手机出货量达到2.16亿台,比去年同期的1.53亿台年成长率达到41.6%,将实现100%智能手机覆盖。手机应用软件因此得到飞速发展,气象频道软件将服务于所有手机用户,并根据其定位功能,真正实现无盲区信息,手机天气软件将成为灾害预警信息有效平台。
三、手机天气软件――气象产业的自有平台
(一)手机行业产业链分析
手机由软件和硬件构成,硬件包括外观、芯片等,软件分为底层软件、应用软件。围绕这些因素,可以将手机产业链分为芯片厂商、手机设计公司、手机厂商、操作系统和应用平台商、应用开发商五个环节。
1、手机芯片厂商。手机芯片厂商我们分国内和国外厂商来看。(1)国外厂商:TI FREESCALE ARM INTRL ADI 高通等。(2)国内厂商:MTK 展讯 大唐 凯明 鼎新等。
2、手机设计公司(IDH)。这类还包含手机设计代工厂(ODM)。手机设计公司包括:德信无线、晨讯、中电赛龙、龙旗、华宝、明基、英华达等。
手机设计公司采用手机芯片、硬件设计、外观设计、软件、形成整机方案。
3、手机厂商。包括:NOKIA MOTO 索尼爱立信、三星、波导、金立、联想、创维 、HTC、中兴、华为、天宇、酷派等。
4、操作系统和应用平台商。
非智能机平台 以MTK、Feature Phone、S40、Brew 等为代表
中端智能平台 以S60 为代表。高端智能平台 以iOS、Android、Windows、BlackBerry 为代表
S40 Symbian Series 40 是诺基亚在自身的封闭操作系统上推出的手机用户图形操作界面,Series 40 主要针对大众市场的JAVA 平台。例如诺基亚C3 就是采用S40平台的热门机型。
Android 谷歌推出的基于Linux 内核的开源移动终端操作系统
Feature Phone 非智能机却具有语音通话外的影音应用附加功能手机平台(不包含MTK)
iOS 苹果iPhone、iPod 等移动终端操作系统
LinuxOS 基于Linux 源代码开发的手机操作系统(不含Android)
Brew 高通公司推出的移动设备基础平台
MTK 自带 MTK 平台手机自带WAP 浏览器
(二)手机平台分析
移动互联网手机平台整体呈现出低端非智能平台份额降低,中端智能平台份额稳定,高端智能平台份额快速上升的趋势。非智能平台中Feature Phone、S40、MTK份额均下降,其中MTK下降最为迅速,从操作系统来看,Android系统机型仍为智能手机市场上用户关注的焦点,关注比例超过八成。值得关注的是,本月Symbian及Blackberry OS系统关注度继续萎缩,而苹果iOS及WP系统关注度则出现较为明显的增长。
(三)手机应用软件行业分析
(四)天气软件国内外市场调查
目前市场上天气软件以天气通、墨迹天气、蜜蜂天气、The weather channel Accuweather、中国气象频道、中国天气通等国内外天气软件为主,其次是包括华为、摩托罗拉、三星、酷派等自己开发天气软件。天气信息来源网站获取、国外气象部门为多,拥有气象合法版权的很少,软件功能强大,包括国内、国际7天(15天)预报、生活指数、气温曲线图等,天气符号动态展现,支持短信转发、语音定时播报等功能,从信息量、服务内容及使用的便携性等方面将逐渐取代传统天气预报短信业务。因天气软件发展迅速,用户群日益庞大,因多数天气软件气象信息无合法渠道来源,在向公众传播中错误信息、过时信息将对公众造成影响,一些灾害预警信息因不及时,可能造成严重的损失。所以气象部门发展手机天气软件、如何发展手机天气软件将是做好公众气象服务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电视、广播、报纸都依赖于媒体的管理体制,播出(刊登)时间、播出(刊登)内容、播出(刊登)频率都受限制,不能定向播出(刊登)不能保障气象信息适时,不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手机短信依赖于通讯运营商平台和机制,成本高,群发压力大,不能保障气象信息适时,不能满足用户主动需求;以上媒体受广电、电信运营商限制。
手机软件可以根据自身内容开发,实现适时更新,定向、便捷、广泛,一般为用户主动下载使用,是提供气象公众服务的最好平台。
参 考 文 献
[1] 杨丽丽. 基站自动化测试平台的研究与设计[D]. 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2] 王希. GSM与CDMA手机的在线测试技术[J]. 电脑开发与应用,2005年12期
关键词 融合发展;版权运营;版权贸易;创意开发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53-0016-02
1 出版单位版权运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继2008年国务院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来,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2015年上半年又颁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从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到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再到发展文创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国家对于文创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更加清晰,“走出去”步伐更加稳健。2015年7月,“版权专业人员职业”作为职业正式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再次印证国家对于文创产业、版权经济的重视。出版单位发展文创产业,就是要不断拓展版权利用方式,积极探索全版权运营。
2 出版单位当前的版权经营形式
2.1 开展版权贸易,实施“走出去”战略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版权贸易带动中国出版日益融入世界大潮。对于版权贸易,我国出版届的理解通常为:在中国内地和境外进行图书版权的交易,即图书版权的引进与输出。在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推动新闻出版产业“走出去”战略。出版单位“走出去”的途径,大多依靠版代公司开展版权贸易实现。通过版代公司这样的图书版权国际交易信息平台,将可能输出版权的图书相关资料对外发出,以便国外出版机构能及时、准确、详细地了解图书版权输出的信息,进而在国外建立自己的渠道。与此同时,对于已经建立业务往来的国外出版机构,还会寻求多种方式(如定期新书目录),与之维持合作关系。每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是出版单位实现图书版权“走出去”的重要窗口。“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为出版单位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同时更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然而,不得不承认,现在国内很多出版单位尤其是中小出版单位的思维依然局限于国内市场,缺乏版权运营意识,仅仅把版权输出作为一种锦上添花的事情对待,没有将“走出去”看作一种经营思路去开拓。
2.2 推进数字出版,拓展数字全媒体传播
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紧随而来的IT技术和移动互联网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阅读消费市场发生急剧变化,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数字出版载体日新月异,催生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
目前,许多大的图书出版单位在新兴出版方面都已开始寻求发展之路,基于版权资源快速推进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努力拓展数字全媒体传播新业态,以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要求。或建立数据库、建立运营平台、分渠道推广,加强纸书与数字出版联动;或推动纸电同步策划、实施,与渠道商、运营商第三方平台进行内容合作开展电子书经营;或尝试开展020,移动APP、自媒体等新的传播方式,紧盯媒体融合发展,等等。事实上,媒体形式无论怎么变,内容始终是终端读者的需求所在。内容版权越多,越具有竞争实力。目前,出版单位在与作者签订图书出版合同的时候,在版权方面都很注重拓展版权许可的范围,尤其是获取作品的数字版权以及其他相关衍生权利,从而为开发图书的数字产品构建著作权基础。然而,大多出版单位尤其中小出版单位严重缺乏版权的管理和运营意识,并未梳理存量版权资源,甚至并未厘清版权资源归属,更未建立符合自身定位及经营特色的版权资源管理体系。
3 出版单位未来的版权运营模式
版权运营,即对版权进行系统的设计、计划和控制,有效提供版权产品和服务,为著作权人带来利益为运营方带来效益。出版单位的版权运营离不开版权的不断获取、创意开发以及有效保护。
3.1 版权的不断获取
版权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文学、艺术、科学领域的作者基于特定条件的创作,需要作者脑力、体力的投入。版权来源于作者创作,不过在媒体融合发展态势下,作者已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字编著者,而是具有基本文字编著能力且善于从二维甚至三维的角度融合富媒体思路去构建作品的创作者。对于版权的获取,出版单位首先要做的是深入挖掘作者资源、潜心培育作者团队。其次,出版单位可以版权。目前,不少中小出版单位,受资金、人力方面的制约,版权接洽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从事版权工作的专员也往往身兼数职,无力拓展,直接导致版权资源大量闲置浪费。国内成规模的版权机构也不多,且的作品类别及推销渠道有限。出版单位完全可以版权,不断充实版权资源库,以此更好地为版权运营打好基础。
3.2 版权的创意开发
版权的创意开发就是要做好从内容创作到版权、版权产品的开发,构建从版权资源的源头生成到版权产品和服务的用户消费。国际上,迪士尼的创意开发非常成功,其产业涉及动漫游戏、广告会展、文艺演出、电影电视、服饰美容、教育等,通过版权运营已成功跻身世界传媒集团前列。再看国内,《喜羊羊与灰太狼》是一个成功运营版权的案例。从动画片到动漫、图书、文具乃至食品等等,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通过对“喜羊羊与灰太狼”版权的创意开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版权产业价值链,使得版权价值在各个领域实现最大化。还有《哈利・波特》,实现文学作品影视化,让版权作品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一并体现,既有效促进了文学的发展,还带动了其他行业相关衍生品的产生。由此可见,版权的创意开发在版权运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3 版权的有效保护
版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领域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含人身权、财产权及邻接权。在大陆法系国家,强调版权的人身性质,即人身权;而在英美法系国家,更侧重版权的经济属性,即财产权。我国的版权保护体系建立较晚,首部《著作权》法律于1990年通过,1991年实施,2010年第二次修正。
移动互联网时代,版权的保护对象已经突破了传统版权法设定的保护对象。基于移动互联网出现的侵权案例近年时有发生,如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诉苹果案、今日头条系列案、搜狐视频诉暴风科技案、新浪网诉凤凰网案等等,亟待国家对于版权制度规则作出新调整,以进一步规范市场版权秩序,建设文化生态文明。
【关键词】三网融合PON网络FTTH
所谓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相互渗透、相互兼容,逐步整合成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在现阶段,我们所说的“三网融合”,主要是指在信息传递中,将广播传输中的“点”对“面”、通信传输中的“点”对“点”以及计算机中的存储时移融为一体,为人类提供更好的服务。
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无源光纤网络),是指光配线网中不含有任何电子器件及电子电源,ODN不需任何贵重的有源电子设备,而是全部由光分路器(Splitter)等无源器件组成。一个无源光网络包括一个安装于中心控制站的光线路终端(OLT),一级一批配套的安装于用户场所的光网络单元(ONUs)。在OLT与ONU之间的光配线网(ODN)包含了光纤以及无源分光器或者耦合器。10G PON将是PON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网融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较低的高速宽带多媒体基础平台,其具体表现为:技术层上,趋向一致化;网络层上,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业务层上,互相渗透、互相交叉。在实际经营过程中,运营商们互相竞争,同时又互相合作,总的目标是为市场提供更为多样化、多媒体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政策与行业管制也渐趋统一。
三网融合技术的这种终极诉求,决定了它的基础将是宽带提速,而在当前的技术实践和市场竞争上,近中期实现宽带提速的最佳技术无疑首推10G PON。快速商用10G PON,大大有利于电信运营商向三网融合迈进,技术本身也会在三网融合的过程中进一步取得优势地位。
因此,在推进三网融合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不失时机地使用10G PON将是最为理性的选择。
具体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三网融合使用PON的必要性。
首先,宽带是电信运营商的生命线,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之下,尽快引入10G PON,是实现快速提升网络带宽、快速提升网络综合竞争力、快速创建网络合作运营实力目标的内在要求。三网融合将全面带动互联网发展、开放式视频类应用和家庭宽带网络应用。3D TV、Super HD等新型视频业务的不断出现以及家庭多路视频业务的应用,将使用户接入带宽从纯宽带上网业务的几兆提升至几十兆甚至百兆以上。当务之急,是要构建具有演进能力与领先带宽的接入网络。从现网来看,每一种技术的演进和替代都需要经历一个必要的过程,这个过程持续时间的长短将直接影响投资效率的高低。与此同时,带宽的估算模型也将随着视频类业务的发展而相应地发生一些变化,这使得将共享带宽速率增至10G显得十分迫切。从技术评估层面上讲,50-100M接入能力目标的实现,要求我们必须把PON口共享带宽的速率提升到10G。
第二,PON网络的突出优点是极大消除了户外有源设备,所有的信号处理功能均在交换机和用户宅内设备完成,而且这种接入方式前期投资小,大部分资金要推迟到用户真正接入时才投入。与有源光纤接入系统相比,具有传输距离短、覆盖范围小、造价低等优良特性,而且无须另设机房,维护起来十分容易。因此,这种结构在为居家用户服务时显得十分经济。PON技术具有相对成本低、投资回报率高、维护简单、可避免电磁干扰和雷电影响、容易扩展、服务范围大、带宽分配灵活等优点,极适合在三网融合中运用。目前,用于宽带接入的PON技术主要分为EPON和GPON两种。
第三,三网融合中使用PON网络,可以有力推动下一代PON的发展。三网融合与FTTH密不可分、互相促进,推进三网融合,有利于加快电信宽带网络建设,有利于城镇光纤到户和农村宽网覆盖扩大的实现,有利于下一代PON的发展。
基于PON网络在三网融合进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我们应当给予PON运用以足够重视。那么,从操作层面上讲,在三网融合这一规模宏大的工程当中,究竟应该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PON网络呢?
第一,应当尽快将1G EPON升级到10G EPON。原因在于,较之后者,10G EPON可以更好地兼容EPON。把局端设备升级到10G,终端就可以根据用户需要灵活进行选择。在新的竞争环境下,10G PON的快速商用,可以更好满足多层次的业务需求、更好地控制成本,同时也在实际业务上为运营商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
第二,在FTTB网络中直接采用10G PON技术,并在FTTH精品网络建设中引入10G PON。采取这一措施,主要是针对三网融合进程中所遇到的的机遇与挑战。作为面向未来的下一代FTTx演进技术,10G PON的快速发展,全面满足了三网融合与FTTx的建设,进而成为业界追捧的焦点。现在,需要将其与现网的PON统一组网、统一认证、统一运维,与现网设备有机融合,统一规划,而非仅仅铺就一张叠加的新建网。各大运营商在技术方面的积极研究与试点,在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10G PON技术的成熟。
10G PON技术的成熟加速了产业链运作。可以说,10G PON延续了xPON发展的路线:主要包括由IEEE基于EPON标准制定的10G EPON标准和由ITU-T基于GPON标准制订的10G GPON标准;两种10G PON标准的目标都是打造一张超宽带、全业务的光接入网,并将接入网层带宽直接提升到10G。除带宽之外,10G PON还充分考虑了高清视频接入Qos保障以及LTE基站承载所需的时间传送问题,可满足未来全业务统一承载的FMC网络接入需求。因此,10G PON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技术。在产业链共同努力下,2010年,10G PON技术迅速成熟,具备了实验局试点的能力。在最为关键的芯片进度上,10G EPON与10G GPON进展基本相当,差距不超过半年。预计在2011年,具备商用能力的10G EPON和10G GPON解决方案,都会由2-3家设备厂商推出。
第三,充分利用广电网络HFC资源,通过EPON和EOC技术,实现广电网络的双向改造。这样做,可以提供数据、视频、语音等多业务的三网融合。对电信和广电系统而言,三网融合的发展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与电信网相比,广电网络存在着单向广播式传输的劣势,这决定了其业务发展必须要经历网络双向改造的实现。而在网络双向改造的实现过程中,在一定时期内将有多种技术并存,并最终朝全IP方向发展。基于此,EPON技术成为目前广电双向改造的最佳选择。
随着EPON技术的不断成熟,EPON的可行性也日益凸显。首先,铜缆价格上涨,光纤成本降低,光进铜退,是接入层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的;其次,广电的基础网络工作已经逐步实现了光纤到楼道,可以说是具备了线路基础;第三,EPON网络和广电网络具有相同的广播下传方式,均为点对多点树形结构,可以轻松地在广电网络中实现EPON组网。
EPON+EOC技术是面向广电运营商NGB网络接入层的首选技术。EOC是在同轴电缆上传输以太网数据信号的一种技术,系统由局端CLT及用户端CNU组成。CLT将CATV信号和EPON网络的数据信号进行合成,通过原有同轴电缆传送到用户侧,最终通过用户侧的用户端CNU分离出CATV信号和数据信号,从而实现对点播信号回传及宽带上网业务的承载。
根据CLT及ONU放置位置不同,共有两种建网方式可以解决EPON+EOC问题。方式一,是将CLT及ONU放置在小区机房(光站位置),由少量CLT完成对整个小区用户的双向网改覆盖;方式二,是将CLT及ONU下沉至楼道,由CLT对一栋楼或一个单元内的用户进行双向网改覆盖。业务开通初期适合前者,用户双向网改接入率较低的场景,CLT放置位置较高,便于对用户的广覆盖。现有光纤和铜缆资源无需调整,低投资,高收益。业务发展成熟期适合方式二,用户双向改造需求旺盛、双向改造接入率较高之时,需要将光纤下移至楼道,CLT及ONU均安装于楼道内,满足用户高带宽、高渗透率的需求。
第四,在接入汇聚层,于广电分前端机房部署兼具汇聚交换机功能的M8000 EPON OLT设备,提供光纤接入汇聚。OLT往下通过分光器连接PON口上行的EOC头端设备B2121E,EOC头端设备通过同轴分配网络到达用户家庭。通过部署带有网关功能的EOC终端设备,支持终端用户的电视、宽带和语音业务的综合接入。
M8000 EPON OLT设备将EPON和电信级汇聚交换机融为一体的设计,简化了组网层次,降低了组网成本。该设备具有160G交换容量及6个槽位,单板卡支持16口EPON+8口GE,同时支持多种以太网板卡和TDM板卡。B2121E系列EOC头端设备采用HomePlugAV技术标准,分野外型和室内型。支持PON口上行,支持SNMP协议和广电总局标准MIB,支持远端管理和自动升级。
第五,根据业务发展要求不断升级技术需要,同时必须考虑网络的保值、增值和业务、网络延续性。这种多方面的考虑,目的在于满足“开源节流”的要求,并确保网络具有可运营性、可维护性和可盈利性。目前业内的主流意见是“统一平台、统一网管、混合组网”,具体而言,就是局端设备One OLT支持Any PON,光纤网络One ODN支持Any PON,光终端One ONT支持多种PON。
结语:本文通过对三网融合使用PON网络的必要性和操作方法的论述,使我们对这一问题在内在逻辑和技术层面上有了更为系统和理性的认识,并对三网融合使用PON的前景有了更为清晰的把握。其中,对三网融合使用PON必要性的论述具有较好的层次性和说服力,将进一步提高三网融合业界运用PON网络的意识。由于该命题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本文在操作层面上的建议还不够丰富和深入,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EPON/GPON技术问答[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09.01
[2]杨炼.三网融合的关键技术及建设方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10.01
[3]唐雄燕.面向新型业务的宽带接入网[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