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建议

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建议

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实施 建议

校园是学校教育学生的主要阵地,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高等院校,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学校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环境,特别是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非常强,且善于模仿,但是分辨能力却不强,因此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缺乏优良的教育环境,学生容易走向歧途。这就对学校根据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提出了高要求,优化校园文化,为学生创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抵制外界社会负面文化对学生的冲击,进而对外界社会大环境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笔者针对打造优良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几点有效可行的具体建议。

一、重视舆论文化建设,树立优良校园风气

侧重于树立正面能量。校园环境是一个大团体,学生在这个大团体中,行为和思想容易受到团体内集体舆论的同化与制约。学校要侧重于舆论文化的建设,树立正面能量,真正做到通过正面舆论教育学生。进入校园的走廊两侧,可以一面用来展示学校名师教育风采,一面用来展示优秀学员风采。历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通过表彰仪式,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与奖励。开学之际,老师向新进学生讲述学校的历史与荣誉,让学生参观校园的荣誉墙,营造优良的校园环境,让学生通过对学校历史的了解及对从学院走出去的成功人士的认识,培养荣誉感,进而提升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对学校产生自豪感、荣誉感和热爱之情,进而产生团结向上的凝聚力,形成优良的校园风气。

二、充分利用优美的校园环境,打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环境不仅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空间,而且是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的载体。学校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环境,让一花一草、一板一墙都能起到教育学生、启发学生的作用。整个校园环境都可以成为教学学生精神文明的课堂,让学生视线所及之地,都能成为具有教育性的小课堂。

1.充分利用走廊文化。在校园的走廊上,张贴关于保护地球环境、杜绝资源破坏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深受其教育,每个学生都争当“保护环境小卫士”。在每个教学楼的走廊上,设置两个展板,一个是张贴关于班级的介绍,一个是张贴班级班风、学风、班规的介绍,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感受正面的校园文化。

2.合理利用空间布置教室。每个班级的教室都可以成为学生施展的舞台,布置教室成为学生们各显神通的最佳机会。可以合理利用教室空间,设置每一个让每一个角落都有学生们智慧的结晶,让学生们的成长记录、优秀作文、手工作品、美术作品等都能在班级得到展示,进而每个班级形成不一样的人文氛围。

3.提高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校园内的“温馨提示”可以成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漫步于校园,校园的草坪上面有学生们的温馨提示如“青青园中草,人人爱护好”、“小草有生命,脚下请留情”等儿童化标语,这对小学生们优良品德的形成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坚持以人为本,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是小学生品德教育实施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一颦一笑和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能产生影响,他们既可能将学生带入品德教育的正轨,又有可能把学生引向品德教育的误区。教师应该摒弃错误品德教育,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校园文化是教师与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都生活在其中,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参与校园文化的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的构建和变革,也会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引导与塑造。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真正达到“以美育人、以乐醒人”的积极效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活动,例如校园电视台、小记者和红领巾广播站等,正确指导学生收集材料、组织写稿和播放,给予学生正能量的鼓励,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动手能力,掌握全方面的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注意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性

针对校园不同区域,设置合适的墙面文化。在校园不同区域,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墙面文化。例如针对校园绿色教育的特色,在教学楼楼道的墙面上可以张贴有关环境保护的教育宣传资料或者爱护环境的宣传标语等;针对学生食堂的墙面上,可以张贴文明进餐或者爱惜粮食的宣传图片;学生上下学过程中,交通安全极为重要,可以在学校围墙上设置交通安全知识的介绍,进而提升小学生对安全的认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此外,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在不同时期,行为倾向与心理反应是有所不同的,在设置墙壁教育内容时,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知晓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而营造有针对性的校园文化环境。

总而言之,要想让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序进行,不仅要通过正面教育和积极灌输正面能量,还要通过充分发掘与利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小学生的影响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值得坚持和相信的是,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一定会结出优秀人才之果。

参考文献:

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园 植物配置 调查

高等学校作为文化知识传承的重要载体,其校园绿化植物不仅承担着净化空气、阻滞尘埃等改善、保护校园生态与美化校园环境的功能,而且是校园物质文明与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反映。校园绿化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有辅助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师生。本文对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地球村校区植物配置进行调查,并提出优化的建议。

1 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地球村校区自然概况

福州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地球村校区位于闽侯县南屿镇地球村龙泉半岛,是闽侯县与永泰县交界地,占地195亩,大樟溪两畔,北与南屿相邻,南接永泰县。东经119.35,北纬25.93,属于中弧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平均气温为14.6℃―20.1℃。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为5.5℃~11℃;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为23℃~29℃。极端最高气温为37.8℃~40.9℃,极端最低气温为-5.4℃―-0.3℃。年日照时数为1445―2193小时,年均无霜期296天。年降水量为1400~2000mm,年均蒸发量为1570.7mm,相对湿度为79%。区内干湿季节分明,3~9月为多雨季节,10至翌年2月为少雨季节。地貌冲积平原,土壤多为冲积土类,土壤肥力较高,土质疏松,有利于植物生长。

2 校园植物调查方法

在校园自然分布区,根据《中国植物志》、《福建植物志》、《园林树术学》、等书籍,逐个对植物种类进行调查、登记和分类。

3 校园植物调查结果

经过详细调查和分类,校园内现有栽培植物62科110属135种,其中蕨类植物1种,裸子植物8种,占6%;双子叶植物99种,占73%,单子叶植物28种,占21%;主要植物种类见表1。其中种类最多的棕榈科,共有16种,其次是木兰科7种,豆科7种,三科共占校园植物总数的22%。

4 对校园植物绿化配置的建议

4.1 建立植物园,发挥教学作用

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地球村校区是新校区,目前在校园内尚有很多空地,包括住宅楼之间的空地还有后山尚未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因此可以先建立小型植物同,之后逐渐把整个校园建设成大的植物园,植物园建设可以与教学应用相结合,比如建立药用植物同作为药学々业实践基地和栽培试验;园林苗圃作为园林专业实训基地;还可以根据校园周围大樟溪的天然水域,建立水生植物同。整个校园还是植物形态学、分类学的实地课堂,充分发挥教学作用。

4.2 丰富校园绿化植物种类,增加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

目前校园植物种类虽然在国内校园中处于中等水平,但绿化面积有限,大多数为建筑占地和道路占地,而且大面积绿化带多为种类单一的草坪,植物种类不够丰富。校园的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我校的垂直绿化面积几乎为零,屋顶绿化根本没有。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具有占地少、绿化面积大、生长快、绿化见效快、枝叶繁茂、遮荫效果显著、绿化方式多、观赏效果好等特点,是改善和提高校园环境质量和绿化率、美化校园的有效措施之一。建议校园绿化部门在以后绿化规划管理中可以增加水平绿化面积,增加单位绿化面积的植物种类,适当应用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加强单位面积上校园植物的多样性建设。

4.3 优化校园植物群落,突出季相变化和色彩的合理搭配

配蚩校园植物必须优化植物群落,设计时按照植物的季相演替和不同花期的特点,创造校园植物丰富的景观,能够做到春来荆红柳绿,夏日百花争艳,秋景桂香四溢,冬日梅花盛开,充分体现植物的季相变化。校园植物引种栽培中,应以本地乡土树种和长期实践证明适应当地生态的树种为主,加强引进园林树种,丰富校园植物景观,使校园绿化体系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

4.4 大力加强校园绿地的日常养护工作

设立々门的绿地养护人员,定期为绿地进行浇水、施肥、修剪、防治病虫害、及时补救已死亡的树木等,加强绿化宣传,进一步加强师生及家属热爱和保护校园绿化的意识。

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环境 公共艺术建设 新型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是指位于公共空间中面向公众的一切艺术形式,它通过公共场所直接面向公众,具有公共性、开放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等基本特征。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艺术一般是指能满足视觉美感的视觉艺术,如建筑、雕塑、景观、生态艺术等。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介入,公共艺术在形式和内涵上有了较大突破,融合了各种现代科技、文化元素的公共艺术形式百花齐放,诸如激光艺术、声电艺术、影像装置艺术等新型艺术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这些与前沿科技结合的新型艺术超出了传统公共艺术的静态意义,能够在公共空间与公众之间发生一定的互动行为,具有体验性、尝试性、动态性的特点。

高校校园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因其所处的特殊场所——大学校园空间中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共艺术。首先,它的受众是当代大学生。大学生群体有别于商业居住空间中广义上的“公众”,这一群体的个体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得他们在年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等方面既存在共性又有个性。高校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形式应符合大学生社会化的需要与自我确定的需要并引导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目前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无目的性、无计划性问题,价值观扭曲问题,学习积极性不高、创造意识不强等问题。其次,高校校园中的公共艺术是传播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平台。要让身处校园中的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学校产生较强的存在感和认同感,就需要通过公共艺术反映校园传统文化、行为文化,营造校园的场所精神。最后,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是对课堂知识进行隐性教育的最佳载体,是学生除课堂外进行再学习、再受教的学习平台,因此,校园公共艺术应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以实现“信息—知识—智能”的转换为主要目的,完成由信息传达到知识接受再到智能创造的引导过程。

高校校园环境中公共艺术建设是近年来高校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对近年来部分高校校园建设公共艺术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校园公共艺术建设应做到规划长远、布局明确、个性鲜明、重点突出

高校校园公共艺术植根于深厚的校园文化,嫁接社会多元文化的精华,在当代高校校园建设的大潮中栉风沐雨地成长。然而,受到决策阶层的影响,目前许多高校校园公共艺术建设却被边缘化,主要体现在这些高校在公共艺术建设上毫无规划和布局、公共艺术品造型设计及其色彩美学欠缺、公共建筑的过渡性空间繁杂无序、公共艺术品与空间环境格格不入等方面。同时,一些高校校园建设常盲目照搬、抄袭公共艺术形式,导致在题材、形式、内容上出现大量雷同,丧失了大学环境自身应有的个性和特色。一个最常见的案例是:一些高校在图书馆或者行政大楼前都布局了一些相同的历史文化名人或者科学巨匠的雕塑来提升校园的文化形象,但是这些雕塑本身并不代表学校的个性文化和特色文化,导致当我们走进这些高校时总是对环境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受,并由此对这些高校的文化底蕴产生了质疑。

还有一些公共艺术由于选用材料与尺度的考究不够细致,导致艺术品建成后与理想的状态差距较大。如艺术化设计的公共休息椅,由于材质的选择随意性大,建成后冬天冰冷无人坐,夏天被阳光照得滚烫也不敢坐,最后成为一件只能观赏的艺术品;又如草地上的音乐雕塑,设计成各种小动物、小植物造型,本被用来作为陶冶情操的艺术品,由于没有注意到设置的材料与尺度,建成后的艺术品往往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却不能再发挥其本来的功能,不是音乐播放不了,就是因放置位置不当,使得造型与色泽发生变化,失去其作为艺术品的价值。

以上问题的解决首先取决于对公共艺术方案是否进行长远有序规划,在规划时确定好每个阶段建设的目的与任务。其次,在初期应对公共艺术项目进行全面调研、评估,不应一味模仿、抄袭,建设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和校园环境的变化对校园公共艺术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使之风格鲜明,重点突出。最后,公共艺术品的选材、尺度设计、品质等应能符合设想的效果,其形式与内涵必须统一。另外,在校园公共艺术的布局上,从性质上应有明确的区域划分,比如生态景观艺术、声光电等新型科技艺术、游戏娱乐艺术等不同性质的公共艺术形式最好能分开布局,在各自的区域内形成独特的艺术现象。

二、将公共艺术作为大学生课堂外获取知识的重要平台进行合理规划、设计

大学校园中的公共艺术形式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是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教育的最佳载体。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该理论认为,通过适当的艺术教育可以促使每一种智能开发到更高的水平,每一种思维都能导向艺术思维的结果,即表现智能每一种形式的符号都能(虽不一定必须)按照美学方式排列。“多元智能理论”以开发学生多元智力为前提,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手,把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放到很高的位置。对此,北京邮电大学钟义信教授所著《“信息—知识—智能”生态意义下的知识内涵与度量》《论“信息—知识—智能转换规律”》等文章也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艺术品传达的信息在知识和智能间转换的规律。

事实上,通过多次对学生的访谈得知,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获取途径上,在课堂外所掌握的知识远远要超过课堂中所学到的,环境中大量存在的隐性知识对大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大学校园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建设应充分考虑校园中学生既是单个个体的同时,在学习、生活、思想上又是有着密切关联的群体这种特殊性。在公共艺术建设中,紧密结合高校的学科特点,让学科知识隐于公共艺术品中,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英国莱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Leicester ISC)校园中由艺术家设计的公共艺术与课程结合的场景以形象思维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实践掌握,中国美术学院学生参与制作的校园公共艺术墙将课程中学到的点、线、面元素运用到了实践中。在一些高校的计算机学院附近的环境中,经常可以遇见大量与前沿科技有关的数码艺术品,它们大多与计算机知识有关,能产生思考、与人互动。而在物理、化学学院的空间环境中,各种结合了数理化知识的艺术品的设置,通过切身体验与感受让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物理、化学知识。

三、公共艺术的构思、设计、策划、建设过程需有一定比例的师生全程参与研讨

当前高校校园环境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整个设计、策划、建设过程由少数领导说了算或由投资者、管理者独自决定方案,师生难以参与到公共艺术方案的决断中去建议、选择或批评,直接导致了校园公共艺术一定程度上的意识形态化和个人喜好倾向。决策阶层的话语垄断客观上造成了目前高校公共艺术建设滞后、发展不迅速。针对这一影响高校公共艺术建设发展的首要问题,笔者在高校校园公共艺术设计、建设、评估等环节面向校园的师生召开了听证会,以师生建议为重要参考,在建设过程中一定比例的师生全程参与,将师生的实际需求考虑进来,体现师生的诉求。

四、高校校园中的公共艺术建设在力图展示当代多元文化的同时,应努力避免校园传统文化的缺失

多元文化可以归结为在社会更新转型的过程中不断涌现的各种新的文化形式,这些新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其中,大众文化是多元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大众文化所指的是当下大众的消费娱乐方式及态度,以及这种方式下所展示的一切文化现象。大学生群体即将从求学者转变成为社会工作者,因此,在高校校园环境中展示当代社会生活的各种文化现象是必要的。校园公共艺术对大众文化的展示和传达满足了大学生群体成长过程中心理与生理的现实需求,为当代大学生在高雅文化与流行文化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

但我们注意到,在不少高校的新校区建设或旧校区改造过程中,决策者过多注重对多元文化的展示,注重对校园内新的视觉形象、艺术设施的设计与改造,力图将所有的旧貌变新颜,忽视了老校区环境中原有公共艺术长期以来形成的场所感和人文积淀,忽视了对学校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最终导致了校园经典传统文化的逐渐丧失。当代大学校园就校园建设而言,在传统文化的建设上有个很大的共性,那就是中国式园林文化建设。曾几何时,东方古朴的园林生态艺术一直是众多高校公共艺术建设的重点所在,良好的生态艺术曾使得校园环境对于学校师生犹如鸟之于栖巢那样自然,中式古典园林艺术以其特有的精致、典雅、多姿的诗性审美空间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诗性学习生活空间,这个空间有着博大的人文关怀、良好的自然生态、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但近年来,在很多高校的校园建设中也难以见到这一场景,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充斥着新兴文化的校园环境。中国美术学院王澍教授在校园建筑的设计上做出了好的表率,他以经典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完美的、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形象。南方民居中常见的砖、瓦、檐、竹、木,让王澍的建筑充满了江南的灵性。整个象山校区的建筑,片片鳞瓦,铺陈栉比;重重密檐,错落有致。王澍说,做瓦檐的时候,一直在想象学生从窗外看着雨水从瓦檐上滴落的浪漫场景。另外,瓦檐还有着奇妙的实用价值。瓦片间充满了交叠出的缝隙,这是天然的空调机,夏天的时候,风从缝隙间吹出来,自然地形成习习凉风;而冬天,这些缝隙又会对风力形成自我调节。

五、高校校园中公共艺术建设应与前沿科技结合,不断创作具有体验性、交互性、尝试性等特征的新型公共艺术形式

大学校园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重地,高校校园中的公共艺术建设应更多注重科学手段与艺术形式的结合,极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目前,很多高校由于受资金投入所限制或决策者的思维局限,公共艺术品的科技投入普遍较少,科技利用率不高。

数字化公共艺术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心智,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的生活提供了娱乐、游戏、学习等更多可能,与科技相结合的校园公共艺术以全新的视觉感受、心理感受、身体感受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现代科技的发展带动了艺术创作向多元发展,丰富了公共艺术的形式和内容。数字化艺术形式如动力与光艺术、声音艺术、影像艺术等越来越多地涉入生活,这些艺术形态区别于传统的观赏性艺术形式,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艺术与人的互动交流,实现了艺术在时间与空间中的传输。

总之,大学校园环境中越来越需要更多的数字化艺术参与。可以预见的是,在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下,具有交互性能、体验性能的公共艺术将成为校园公共艺术建设的主流形式,这将使大学校园中的公共艺术不断超越传统的艺术范畴,呈现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注:本文为2012年度湖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隐性教育观视域下的高校校园公共艺术创建研究》阶段成果,课题编号:12C0639)

参考文献:

[1]翁剑青.公共艺术属于“大众文化”吗?——兼谈公共艺术与多元文化状态的关系[J].雕塑,2010(8).

[2]陈顺强.诗性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分析[J].华中建筑,2010(6).

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校园建设;原因;国际国内;现状;措施

一、建立生态大学的意义

高等教育在教育系统中起着龙头作用,不仅仅是现有一切产业发展的智力源泉,更加是人类创新和人类文化延续的殿堂。校园的社会职责与功能决定了它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生态规划,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

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于良好的大学生态环境,有利于广大师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不仅仅提高生活质量,获得高的幸福感,而且提高效能,缓解现代社会的不安、紧张,浮躁,营建人们健康的心理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推动城市居民生态意识,从而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城市的生态问题。生态问题目前的本质问题是认识问题[1],对于大学校园生态系统的规划建设与管理,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当前的生态认识的一般水平上,更多的应该是积极的探索和引导。

三是具有长远的重大意义。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精英分子和主要构成人员。大学是一个文化源地,广泛的向四面八方传播意识形态。因此,对大学校园进行生态的探讨,创建生态校园,具有必要性和积极的意义。更加重要的是形成一个生态文化,世代传承。

二、国际国内生态大学建设背、模式和问题

(一) 国际国内背景

对于生态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甚至古巴比伦和埃及,比如说:古希腊的生态艺术,“水是最好的”等等。而对于中国,生态思想更加是丰富,像古代就有 “怀柔百川,及河乔岳” [2];九州名山川泽,是出产物质资源的地方,所以要祭祀[3];“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今者,死无赦。”;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所载《田律》中则用法定的形式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林木山及壅堤水。不夏月(七月前),毋……毒鱼鳖,置阱罔(网),到七月而纵之。……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者,毋敢杀;追兽及捕兽者,杀之。” 唐朝的《唐律》用法律保护自然环境开了先例;唐代不仅把山林川泽、苑圃、打猎作为政府管理的范围,还把城市绿化、郊祠神坛、五岳名山纳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畴,同时还把京兆、河南二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这就从管理范围上超过了先秦时期。

而对于生态学的研究,我们还得回归到20世纪50-6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那时他们就开始致力于生态规划的研究。从生态学研究到将“生态”概念引人大学校园规划和考评中大约又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近年来,欧美一些知名大学先后启动了不同层次的绿色行动计划,研究的重点在拟定绿色生态校园规划设计的原则与评价标准,充分发挥大学教育、研究及公共服务角色,促进全社会可持续发展。如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绿色大学计划”、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环境议程”、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校园绿色行动”等。

生态校园这一概念引入我国后,我国各个大学开始了研究,比如山东理工大学,《体育院校生态校园文化的构建》等等,同时相关学者也对生态校园建设亦做了许多相关研究,如吴正旺、王伯伟先生在《大学校园城市化的生态思考》一文中分析了大学校园城市化对其所在城市的生态影响,提出了包括发展生态教育、校园生态管理、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等应对策略。

(二) 建设模式[4][5]

(1)生态景观型

生态景观型的校园首先必须是以尊重当地的自然景观为基础的。再此基础上,对校园进行综合布局,强调通过结构的优化来打造一个注重整体布局和景观塑造的大学。比如说校园布局结构、道路网结构布局、校园内的景观园林设计、生物多样性、建筑单体和建筑群布局结构等等。

对于生态景观型校园还有一点必须提到,它必须以景观园林设计为重心,无论是在规划手法上,还是在工程实践上都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对以校园为主题的布局规划和景观设计,已有许多可供借鉴和模仿的先例和套路,实际操作起来较为容易。目前我国高校所提出的生态校园课题多以整体布局规划和景观塑造为主。以海南大学海淀主校区为例,就是运用传统的院落式布局将东方院落文化与西方的理性和美学观念有机结合,形成优美的校园环境的同时明确了功能分区,对校园整体采取园林式的景观风格和自然式的道路系统。体现海南海路相邻的特色。

(2)生态技术型

生态技术型是以技术为核心,在校园生态建设过程中注重技术支持,强调用技术加大对校园内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何使学校成为一个可以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发展的可能,使学校自成一体,减少独立性。

具体来说,生态技术型校园是以生态学、生物学、气候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作为理论基础,以高新技术作为支撑手段,使生态观念通过技术贯彻到校园建设中来,更加具体的来说就是:建筑物的空间和室内环境进行优化设计,强调建筑的灵活性、低能耗,有较强的空间适应性;使物种保持良好原生态型;校园规划提高各种设施的使用效率;道路网建设的最大方便化;实用材料的高度环保型;废物自行消耗处理;节约为主、减少消耗,延长使用和循环多次利用的思想。

(3)生态教育管理型

所谓生态教育是指学校在建设生态校园中,不仅仅注重生态本身的建设,或者说不仅仅直接进行生态建设,它而是从精神的层面出发,强调应该从生态学基本理论、方法和规律,生态伦理和生态美学加以考究,努力去培养学校社区包括学生,教职工,社区群众等在内的人的哲学观、教育观、生态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其重点一般是通过开设正式的教育,让人们认识到生态问题对于人和生态本身的价值。更加有重要意义的更是在于它通过各种主题活动,正规教育,学术讨论,意见看法,把这种生态校园建设中形成的生态教育思想和生态保护技术和方法移植到校园社区意外的地方,如此使得其影响范围突破个体校园。生态教育管理型还有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能够很大程度上调动师生,教职员工,校园群众,校园外的专家、学者和群众参加到校园建设中来,是学校建设更加具有科学合理性,建立一个更加符合自然,符合人类要求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打造一个和谐有序,美感十足,格调特殊,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本地特色和文化传统的现代性大学。

(三)生态校园问题

生态效益问题主要有:一是缺乏规划的同时,缺乏校园生态建设工作制度的规范化和常规化。二是生态校园建设的意识不强。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无论是校园建设人员,还是其他普通校园工作人员都在骨子里没有生态观;三是设施与自然的不配套,不协调。比如说校园地下排水管道建设极度不合理;四是只是重视到自然的工具价值,没有考虑到其内在价值。只是把自然作为一种资源供人类利用看待,作为工具,而并没有认识其本身的价值,从而陷入了浅生态学。五是缺乏生态教育体系。生态问题,说到底,目前是认识问题。学校应该对教师,学生,其他职工进行一系列生态观教育,做到人人有意识,人人行动。

五、生态大学建设的措施

建立一套完整的生态教育系统,塑造以校园为内核的城市生态文化。不仅仅要让教育每个学生认识到环境生态问题,而且要让每一个工作人员深切的感知的环境的重要性,让校园社区每一位成员知道如何为建立生态校园贡献力量,同时要让生态观根深到以校园为核心的城市每一位公民的心中,生根,发芽,并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从而建立城市生态文化圈。

一是依据生态校园建设原则进行校园环境规划与设计

(1)不仅仅要进行生态校园规划建设,而且要使得使校园生态建设和管理工作规范化和日常化。

(2)尊重学校原本的生态的基础上加以改造,竟可能减少对校园原生态的破坏。对校园景观中的各种典型都应加以保护,保存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3)注意建设的层次性,每个层次的相互协调,地面设施,地下设施,空间利用的合理。

(4)注意原本的环境承载力。建设时候要考虑到建设和环境的和谐,不能超过承受力,不能对环境造成严重的伤害,更加不能造成无法恢复的伤害。

(5)坚持尊重生态价值时,也要考虑的效率问题,注意布局的合理性。比如完善、便捷的校园道路系统。保障更好的开放空间品质。

(6)植被覆盖要以尊重本地为主,防止过度引入导致的生态失衡,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同时,制度要以自然为主,兼顾艺术。不要过度追求艺术,从而本末倒置,顾此失彼。

二是以技术为支撑、以管理制度为保障,推进生态校园建设

(1)要保生态保护贯彻到学校日常的每一个具体的管理上和采用高效低耗的技术手段。用水用电是高校的主要能耗方式,遵循“有偿使用,定额使用”的原则,则可大大降低能耗,杜绝浪费。目前,各高校如海南大学基本在学生生活用水电上实行有偿使用或者定额补 贴超额自费的办法,洗浴刷卡、饮用热水刷卡等。建议学生公寓公共盥洗室也可尝试有偿用水办法,采用磁卡水表系统。而对于行政办公、教学活动用水电,则可尝试指标定额管理,尤其是实行了院系办学经费打包制的高校。

(2)以资源利用最大化为目标,实施鼓励重复使用的管理措施。减少校内的一次性使用物品,鼓励纸张的双面使用和铝质、塑料等制品的反复使用。建筑材料应选用节能、环保、可再生材料。此外,洗浴废水、学生公寓盥洗废水等经过中水系统处理,可在一定围内重复用于冲厕、绿化等用水。

(3)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实施鼓励废物。回收的管理措施,尽量采用使废物成为可再利用资源的技术手段。就垃圾处理来说,应该设立分类回收箱分类收集固体废弃物。实验室垃圾和电池等电子垃圾要定点回收。■

参考文献

[1]陈媛媛,朱跃铡.生态校园的建设规划概论

[2]引自《国语・论语》

[3]西周时期颁布的《伐崇令》

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景观;存在问题;重庆商务职业

高职院校校园景观是学校的窗口和形象展示区,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指标。宜人高雅的校园景观能反映出学校的精神风貌、文化内涵,并感染人为之而积极奋斗。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对其校园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就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

1 校园景观概述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位于巍峨的歌乐山和连绵的缙云山之间的大学城中路81号。学校占地37.33hm2,背倚缙云神秀,远眺歌乐美景,三岔河至南向北贯穿而过,校园依山傍水,林木葱茏。学校的校园景观设计围绕着“现代化校园、活力校园、人文校园、生态校园”的建设目标,充分利用校区内天然的三岔河水景资源,形成两轴、一水、分片区的景观格局。整个校园分为主入口人文展示轴、校园运动区、学生生活区、校园实训区、次入口生态景观轴及河流景观带。校园内河流景观带约占校区面积的8%,在三岔河交汇处形成1个约0.8hm2的人工湖(镜湖)。校园内建筑风格简洁大方,现代感强烈,建筑颜色纯粹典雅,体现了现代商务的时代特征。

2 景观规划设计解读

2.1 教学行政及入口景观区

教学行政及入口景观区主要包括学校的东大门,入口景观水景及广场,为整个学校的景观核心区。东大门入口以对称的轴线景观来打造,采用树阵打造入口轴线的庄严感,地面采用花岗岩铺装,体现了尊崇和品质感。树阵采用银杏、香樟、法国梧桐、天竺桂等乔木,体现了强烈的仪式感,起到引领人们走进校园的作用。

2.2 学生生活区

学生生活区是学生生活和休憩的场所,该区域绿地的使用频率高,是人与自然关系最为紧密的空间。其植物的配置应将“以人为本”作为首要原则,该区宜选择色彩淡雅幽静和兼具保健功能的植物。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学生生活区选择清新淡雅的玉兰,香气宜人的桂花等植物,给人以温馨的感觉。

2.3 河流景观带

校内有天然河流三岔河至南向北贯穿整个校区,形成占地约3.33hm2的河流景观带,作为整个校园景观的点睛之笔,肩负着师生休闲、游憩、观景的功能需求,师生可以在河畔学习、交流和思考。三岔河在校内的交汇处,人工开挖形成镜湖。镜湖的四周,配合师生对于交往空间的需求,规划了滨水休闲步道。对于三岔河河道驳岸与水体高差较大的地方,将采用大台阶把高差尽量消化掉。驳岸应结合水面的深浅设计成亲水型或观赏型驳岸,为师生提供多层次的开敞空间。

3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体现职业院校的特色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校园建设比较急促,资金缺乏,采用分期建设,目前只建设完成1期工程,2期、3期工程尚未完工,因此,校园景观建设没有创造优美的环境,更没有实现营造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的特色而树立该校名片的效果。校园景观没有亮点,没有体现学校作为商务院校的职业特点。

3.2 缺乏校园文化底蕴

高职院校的历史文化往往通过校园景观展示出来,校园文化景观是诠释校园历史文化的最好方式。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对校园文化的深入研究,学科特点体现不足,内涵单薄、精神缺失,缺乏创新和文化底蕴。

3.3 缺乏校园植物景观的整体规划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没有对整个校园进行绿化的整体规划设计,采取建设一块、设计一块、绿化一块,没有从整体着眼规划,导致校园植物景观布局凌乱,没有与校园的整体环境相协调。造成部分绿化是“有绿化、无美化”、“有造园、无景观”的现象。

3.4 缺乏人性化设计及整体规划设计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相对于名牌大学,占地面积明显较少,在有限的空间里,往往忽视了师生对户外交流空间的需要。同时,学校在进行新校区建设时,往往没有按照最初的规划方案进行,边建边调,或是建一栋楼,设计一栋楼、建一处景观、设计一处景观,导致各个分散的子项拼凑起来,不能与校园的整体环境相协调。

4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建议

4.1 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高职院校的师生是校园环境的使用者,也是景观的最大受益者。因此,校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应满足师生对于户外交流空间的需求,尽量为师生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比如,学校的绿地应加强游憩功能,使学生更容易亲近自然。多种植高大的乔木,为师生夏季户外交流遮荫纳凉,多布置供师生休息的坐凳等,只有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才能让师生安坐下来,进行广泛的交流。

4.2 体现商务院校的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的校园景观,应该以突出该校的学科特色为出发点和基础。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是一所以商科为特色的学院,因此,学校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应把传统儒商文化及现代商务特征融入到园林景观要素中,着力营造一种商务个性鲜明的校园环境,以激发、启迪和教导学生,从而形成学校独特的校园景观特色。

4.3 校园景观规划体现生态自然的原则

校园的景观设计应依托现有的地势条件及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自然景观,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境内有1条天然河流三岔河至南向北贯穿整个校园,在规划设计河流景观带时,应该尊重生态自然的原则,尽量保持河流的原始走向,打造生态驳岸,减少人工造景的痕迹。

4.4 校园景观植物应突出本校特色

学校绿化所选树种、花种要因地制宜,适合本地生长。树种选择既要适应生态环境,又要能体现传统文化,不仅要考虑到易成活、耐修剪、寿命长,又要顾及到物种的多样性,体现教育特色和地方特色,突出个性化。比如,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的行道树,可以选择具有本地特色的黄桷树、小叶榕。而学生生活区可以选择清新淡雅和兼具保健功能的植物,如玉兰花、桂花等。河流景观带的岸堤上,可用垂柳和桃花间种,水岸边种植球根花卉,如美丽水鬼蕉、石蒜、葱兰等,宿根花卉如香蒲、美人蕉、鸢尾等。镜湖中可用睡莲进行点缀。

5 结语

校园环境作为师生生活的第一场所和学习的第二课堂,自然也会对他们的身心产生重要影响。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校园文化的氛围,对于学生陶冶情操、培养灵感、激发学习热情都很有帮助。因此,对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叶徐夫.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2 张巍. 高职院校校园景观设计研究――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中国园艺文摘,2012(12)

3 戴添基.高职院校校园绿化景观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以广东省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园林论坛,2010(1)

4 李林.我国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