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康教育推广方案

健康教育推广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教育推广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健康教育推广方案

健康教育推广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肿瘤病人;第二治疗;健康教育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国家级重点肿瘤专科进行“第二治疗”的肿瘤病人151例,男86例,女65例,12~78岁。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77例,男43例,女34例,护理治疗项目553例次;对照组74例,男42例,女32例,护理治疗项目498例次。

1.2方法对照组用传统宣教法,按肿瘤的标准健康教育计划进行宣教,内容包括肿瘤专科知识、休息卧位、出院指导等;治疗组系在传统宣教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治疗与双向宣教。心理治疗即首先根据患者的行为特点、或者心里测量结果,对患者作出正确的心理诊断,然后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如团体教育计划与实施方案、个体教育计划与实施方案、随时疏导与语言行为影响方案等,计划与方案的选择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利用与患者接触的每一次机会,对患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治疗,使患者相信肿瘤通过积极治疗护理,部分可以治愈,部分能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从而坚定病人的信心,正视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消除悲观绝望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争取最佳疗效;对病情、文化层次大致相同的患者采用团体教育计划与实施方案,对患者集中进行心理治疗;对有隐私的患者采用个体教育计划与实施方案,解除其内心痛苦,矫正其不良行为,重建新的行为模式。

双向宣教即同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通过家属参与,增加患者参与护理计划、配合治疗护理的主动性及执行护理计划、建立健康行为的积极性。

1.3判定标准患者能叙述70%以上的宣教内容为有效;患者能主动协助完成各种治疗护理为配合。

2 结果

两组病人接受健康宣教的有效率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有效率

治疗护理配合率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护理配合率

P<0.01

3 讨论

健康宣教是整体护理的切入点,更是做好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癌症病人几乎无一例外的存在心理障碍,表现多样化,70%的病人表现为焦虑、抑郁。接受“第二治疗”的肿瘤病人,因长期住院,反复放疗、化疗,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更为严重,常常悲观绝望,不配合治疗与护理,对此,尽管传统健康宣教采取了多种形式,仍较难以被病人接受,用心理治疗与双向宣教相结合的健康宣教方法,使得家属更支持、患者更动性。经反复临床实践,有效率明显提高,对降低病人的负性情绪反应,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具有积极意义,为最佳健康宣教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伟娜,徐华.中学生生活事件、自我效能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303-305.

健康教育推广方案范文第2篇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相约健康行”行动,逐步推进健康策略,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高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预防和减少各类疾病的发生,不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加快建设和谐幸福提供健康服务支撑。

二、工作目标

以社区、中小学、医院、企事业单位等场所为重点,以树立经营健康理念、养成30种健康行为、掌握10项基本卫生技能为具体目标(见附件1),以“三个一”健康知识传播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到2012年底,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80%、70%以上。

三、工作任务

(一)办好一个健康教育大讲堂活动。由各社区负责,针对辖区居民关心的卫生健康热点问题,结合各种卫生日和健康教育主题月活动,每月举办一场健康教育大讲堂活动,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进社区(家庭)、进学校等巡讲活动,重点普及30种健康行为、10项基本卫生技能,居民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75%、65%以上。

(二)设立一个健康教育咨询点。由各社区负责,联合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立一个健康教育咨询点,为群众提供健康咨询、行为干预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服务;在各社区设置固定规范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宣传健康教育知识和理念,定期更换宣传内容;发动辖区单位特别是窗口单位利用宣传橱窗、电子屏幕等载体,经常性向群众宣传卫生科普知识。

(三)培养一小时锻炼习惯。由各社区负责,在辖区企事业单位实施健康促进策略,广泛开展“每天锻炼1小时”、“走楼梯、健身心”、“20分钟急步行”等健康促进活动,举办健康保健知识和基本卫生技能普及讲座,干部职工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80%、70%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各社区要成立“相约健康行”行动领导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安排专项经费,强化推进措施,靠实工作责任,确保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二)形成合力。各社区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统筹协调,共同推动我辖区群众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不断向纵深开展。

健康教育推广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路径化健康教育;中风;中医护理方案;效果

中风又称脑卒中(Stroke)或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1],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中国,每年新发病患者>150万例, 且正以每年8.7%的速率上升,目前我国现有幸存者>700万例,而脑卒中幸存者中病残率达到了70%~80%,生活不能自理者达到4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在脑卒中的所有发病类型中,脑梗死占70%[2]。有研究表明,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自我保健能力,降低并发症和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3]。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3年颁布的《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4]中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结合脑梗死恢复期临床路径以及专科护理特点,课题组成员自行设计并组织临床专家经过多次论证,最终形成了脑梗死恢复期健康教育路径表。2013年8月~2014年7月我们应用健康教育路径表单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脑病科2013年8月~2014年7月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住院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62±5.50)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上35例,小学5例,无文盲;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4±6.42)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上33例,小学7例,无文盲,两组患者均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情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的诊断标准;②年龄在30~75周岁;③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具有听读能力;④自愿参加本研究者,接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视听障碍;②合并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③不愿意参加及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1.2.1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3年5月颁布的《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结合脑梗死恢复期临床路径以及专科护理特点,课题组成员自行设计并组织临床专家经过多次论证,将中医护理方案中的所有内容涵盖在健康教育路径表中,最终形成了与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配套的中医护理健康教育路径表单。

1.2.2中医护理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法进行指导,由责任护士进行健康宣教,内容涵盖了疾病知识、药物知识、饮食指导、相关检查以及康复等,效果评价无统一规定。实验组对责任护士进行了集中培训,规范了健康教育内容以及时限要求,统一了评价方法和标准。实验组将中医护理健康教育路径引入整个疾病治疗护理过程。首先由责任护士筛选纳入病例,在患者入院当天,将健康教育路径执行单发与患者一份,以使其了解应该掌握的相关疾病知识。责任护士严格按照健康教育路径要求,每天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指导,同时对已指导过的内容及时进行效果评价,了解患者掌握情况,如果发现前次教育效果不理想,责任护士进行重新宣教并记录签字;护士长定期检查健康教育路径执行情况,征求患者意见和建议,针对存在问题召开专题讨论会,分析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寻找对策,学习健康教育方法和技巧,确保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1.3观察项目及评价标准 记录患者的住院日、住院费用、评估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患者对健康教育满意率等,比较两组患者上述5项指标的差异性。

1.3.1疾病相关知识调查 自制问卷表,内容包括10 个条目,每个条目设计三个选项:知道(10 分)、部分知道到(5 分)、不知道(0分),满分 100 分。在患者入院当天、出院前1d进行评定。

1.3.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采用国际康复医学界常用的Barthel 指数量表,内容包括进餐、洗澡、修饰、穿衣、大小便控制、如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等,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自理能力恢复越早,由责任护士在入院当天、出院前1d进行评定。

1.3.3患者对健康教育满意率调查 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健康教育满意率调查表,共计 10 个问题,每个问题有三个选项:满意(10分)、较满意(5分)、不满意(0分),满分 100 分。在出院前进行问卷调查。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以P

2 结果

2.1健康知识评分、自理能力评分 在α=0.05检验水准下,采用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入院时自理能力评分和健康知识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出院时实验组健康知识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满意度、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 在α=0.05检验水准下,采用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平均住院时间(12.42±0.24)d,少于对照组(14.70±0.27)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在脑卒中的所有发病类型中,脑梗死占70%。根据国家公布的第3次全国居民死因调查结果来看,脑卒中位列城乡居民死亡原因首位,占死亡总数的22.45%。而幸存者中病残率达到了70%~80%,生活不能自理者达到4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5]。中风恢复期是指发病2w后或1~6个月内[6],此期大多数患者经急性期救治后仍留有程度不同、形式不一的后遗症,如运动、感觉、记忆甚至思维等各方面的障碍,这一阶段正是患者功能康复的关键时期,但往往由于患者或家属缺乏健康相关知识,尤其缺乏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症状、药物知识、疾病预防、康复等健康知识,造成患者依从性差,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沟通能力下降甚至丧失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健康教育是近年来大力提倡的一种健康干预措施,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通过健康教育, 可以帮助人们改变不健康行为,使人们自觉自愿的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最终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7]。但是由于传统的健康教育没有标准的流程,施教者水平参差不齐,在缺乏科学、系统、规范的指导下,出现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化、不系统、不全面等多种现象。基于以上情况,我们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结合临床路径工作模式,制定了与方案相配套的中医护理健康教育路径,脑梗死恢复期健康教育路径即是其中之一。课题组成员在制定表格时充分考虑到专科特点及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将各期护理要点列于表中,按时间顺序分段系统地实施健康教育,并分阶段评价效果,注重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内容涉及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系统、全面、具有中医特色护理的全部资料,贯穿于患者住院过程的始终。通过路径表实施健康教育,不仅增进了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重要的是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健康宣教,使患者掌握了疾病相关知识以及自身存在的风险因素,自觉改变原有不利于健康的饮食及生活习惯,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主动参与意识,遵医行为大大提高,同时增强了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及治疗的信心,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医护理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也使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的执行更具有可操作性,不仅避免了传统健康教育"填鸭式"的宣教方式,保证了健康教育贯穿到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各个环节,而且规范了护理人员行为,减少了护理行为的随意性。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规范、全面的健康教育内容,就必须具有扎实、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及专科专病知识,从而促进护理人员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上级护士或护士长定期的考核、评价,促使护士自觉完成健康宣教工作,克服了传统宣教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患者对宣教内容掌握的程度,确保了健康教育的效果。同时我们依据中医护理方案内容,在健康教育路径表中体现了辨证施护要点、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评价以及不同症型所给予的膳食指导等,充分发挥和体现了中医学理论整体观、辨证施护在临床实践中的特色和优势。

因此,中医护理健康教育路径应用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不仅有助于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以及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缩短了平均住院日,降低了平均住院费用,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增加了护士与患者交流沟通的机会,和谐了护患关系,减少了护患纠纷,有效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同时促进了护理人员对中医基础及专科知识的学习与提高。本研究通过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实施路径式健康教育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耿贯一.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1.

[2]刘泉开.脑卒中的现状与急救对策[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07,18 (3):129.

[3]王晓翠, 陈兆修, 王爱红. 脑卒中康复期健康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2,(3): 32.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关于印发中风等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的通知[S].2013-05-16.

[5]刘琼芳. PDCA循环在脑卒中康复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A]. 武汉市人民政府.“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武汉市人民政府:,2010:3.

健康教育推广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主题班会 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0071-02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主要是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利用班级的团体特征,采用团体辅导、咨询和治疗的技术,从而认识和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的心理问题和困扰。由于其具备新颖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扩展了大学生主题班会形式和内容的空间,而且为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深入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新的平台。目前学者们对大学生主题班会的研究主要涉及大学生主题班会的内涵与意义、指导思想、设计原则、形式、实施过程的研究和创新的研究,还没有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模式和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本文旨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模式创新进行实证研究。

一、研究过程和结果

(一)研究过程

以广西某高校2009、2008、2007、2006级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年级挑选3个专业(文科、理科和工科),每年级3个班级,共计12个班级,总人数724人,男性326人(45%);女性398人(55%)。本研究设计了《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调查问卷》,让研究对象就自身在学习与生活环境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描述。

(二)研究结果

1.统计结果表明,涉及大学生具体的心理问题共有47种,经过筛选、整理和归类分为生活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性格与情绪问题、神经症等6类。就总样本724人而言,生活适应问题405人(56%)、学习问题340人(47%)、人际关系问题304人(42%)、恋爱与性心理问题282人(39%)、性格与情绪问题181人(25%)、神经症123人(17%),可见,生活适应、学习和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生比较关心和突出的问题。

2.各常见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的分布表明,无论哪个年级,生活适应问题都是主要的问题,同时大学生比较关注学习问题。人际关系、恋爱与性心理也是大学生比较关注的内容,大学生希望了解和掌握相关方法和技巧,以及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性格与情绪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可能与大学生自信心和个性有关。对神经症关注较少,并不是说大学生没有相关症状,而是相关专业知识较少,不知道如何去区分。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3.从年级趋势来看,生活适应问题在大一需求最高,大二、大三降低,并渐趋平缓,大四需求又逐步上升;学习问题方面,大一需求最高,大二、大三逐渐降低,大四需求升高;人际关系、恋爱与性心理、性格与情绪和神经症问题,大一到大四逐渐需求升高。可见,针对每种心理问题年级需求趋势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应在大一和大四多涉及一些生活适应和学习方面的内容,人际关系、恋爱与性心理、性格与情绪和神经症等方面的内容应随着年级逐渐增加。

4.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形式是活动开展的主要载体,本研究以张锐在《主题班会形式综述》中提出的主题班会十二种形式为基础,同时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要求进行了整理和修正,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四种基本活动形式:模拟表演、咨询答疑、专题辩论、社会实践。本研究在主题活动设计、策划和实施中均采取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方式。即以各班级的心理委员为基础,通过志愿参与原则组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工作团队。一年内,各年级团队按照上述四种基本活动形式进行主题活动设计,开展活动共计122次(其中大一52次;大二37次;大三22次;大四11次)。经分析发现,不同年级倾向采取的主题活动形式不太一样。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以模拟表演的方式开展主题活动,高年级偏好需要深层次思考的形式,如专题讨论;大二和大三对咨询答疑的形式比较偏好,可见随着学习和生活逐渐深入,大学生比较关注个别问题的解决;从大一到大四,学生逐渐关注社会实践类的活动形式,显然与即将走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有关。

5.本研究对组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工作团队采取了正规社团的管理模式,无论哪个年级的工作团队,都有具体的工作章程、职责和范围。在具体实践中,笔者发现其活动形式有如下特点:大一学生的工作团队是以年级为单位,即整个大一年级只有一个工作团队,人员来自各个班级,大家集体工作,统一部署相关活动;大二学生以年级为主,但是有分散的班级独立活动;大三学生根据具体活动主题的不同,在活动既有集中,但更多的是分散;大四学生的工作团队以班级为单位,只在班级内部开展。大一学生的主题班会基本上在校内举办,大二开始逐步走出校园。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模式创新探究

(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模式

就目前的研究而言,还没有出现针对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模式研究。基于实践的结果,本研究尝试提出以学生工作团队为主体,以指导教师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实施模式。该模式共分三个模块,即主题选定、活动设计和活动开展,详见图1。

主题选定主要是通过科学的方法,甄选出针对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急需解决的共性和个性心理问题。主题确立之后,应着手设计方案。活动设计是将选定的主题在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和辅导技术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兴趣设计出符合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和取向的活动方案,并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和创造性,同时逐步建立专业的活动主题数据库。活动开展主要是将活动方案在个别班级进行示范。结束后,对活动效果做出评价。传统的班会点评往往由辅导员(班主任)唱独角戏,对班会的意义、过程及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按照心理学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要求,应鼓励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与点评,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优缺点,并通过相互交流取得成长经验。最后将修改和完善的活动方案推广到其他班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所谓学生为主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主题班会以学生自愿组成工作团队,参与主题班会的策划、实施和推广等全过程,也就是全程的主体性。全程的主体性保证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和动力,使活动无论从需要、过程还是效果都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二是心理帮扶内容和活动形式要考虑到不同年级的需要,即遵循年级的主体性。

2.存在的问题。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开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学习,指导教师的整体水平较低,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心理学理论和技能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各高校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业教师人数不足的现实问题。二是活动时间冲突问题。目前大学生的主题班会多使用周末晚点名的时段,势必会与其他内容的主题班会发生冲突。三是学生工作团队的指导和延续性问题。在大学生工作团队中的同学积极性很高,但是存在相关知识和技能薄弱的问题。加强指导和帮助,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方法是保证活动延续性的关键。四是活动形式和内容的推广问题。这包括在不同班级、年级使用的问题,还包括将内容和形式渗透到其他内容的主题班会问题。五是活动效果评价的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活动中,评价相关工作和活动效果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制定和完善一系列评价体系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六是经费问题。主题班会活动因设计和用途的需要,在活动设计中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经费是影响活动有序和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

3.相关工作的展望。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011年9月16日专门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将心理健康教育正式纳入大学教育的必修课程之列。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必然是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的有效举措,是深化文件要求的科学尝试。

虽然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研究还比较少,但是其所具备的新颖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扩展了大学生主题班会形式和内容的空间,而且为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深入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新的平台,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解决效果评价问题、主题活动的延续性和衔接性问题,还应考虑活动内容和形式整体的需要性、适应性和内在动力性问题。同时,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团队无论活动设计、实施还是推广应逐步从校内走向校外。主题班会实际上就是团体辅导形式深入到大学生群体中,只不过是形式和过程更加简明,但是其影响程度更加广泛,同时其研究成果和经验又可有效服务其他主题的班会,并为其他主题的班会提供借鉴。其必然向模式化、常态化、结构化、年级化、时代化等纵向和横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大学生主题班会的现状调查与优化策略[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2)

[2]张明,秦伟伟.近十年大学生主题班会研究述评[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

[3]崔璨,张玉敏.关于大学生主题班会内容和形式的思考与探索[J].成功教育,2010(4)

[4]焦贺言,易金.论主题班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5)

[5]姜莉莉.浅谈如何开展大学生主题班会[J].吉林教育,2009(9)

[6]毕爱红等.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健康教育推广方案范文第5篇

20多年来,经过我们的努力,在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教育示范课、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心理咨询专兼职教师培训、心理问题个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为有效推进和大力实施发展性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初步研究探索阶段

辽源市教科所在1989年考察了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心理教育之后,决定以试点方式进行研究探索。20世纪90年初,我们在市十三中、市十七中、东丰县一面山中小学进行试点,并在1991年明确提出“心理卫生教育研究”,以发展型咨询辅导为突破口。截止到1996年末,试点工作正式结束并取得重要进展。

(一)制定实验方案,正式立题研究

经过充分的准备,市教科所于1991年初形成了全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实验方案,经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正式立题,市县两级教科所紧密配合,先后在直属中学、西安区、龙山区、东辽县、东丰县进行了5次大型集中辅导,培训学校领导和教师1500多人次。下发了《课题指南》,确立了先行实验的县(区)和实验点校,建立了市、县(区)、校三级课题组织网络。

(二)明确研究方向,确定实验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一项科学严谨、专业性强的工作,需要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做支撑。实验初期,我们把理论探索的重点放在确定研究方向和实验内容上。在广泛研究基础上,确定预防和培养为重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为方向。

根据心理教育目标,确立了预防、辅导、培养三个方面的内容。预防方面主要内容是:学校教育心理卫生、教学心理卫生、家庭教育心理卫生、优化班级心理环境。心理辅导方面主要内容是:学习心理辅导、交往心理辅导、青春期心理辅导、择业心理辅导、考试心理辅导;矫治轻、中度心理障碍,如,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品行障碍。心理素质培养方面主要内容是:培养良好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后者重点培养情绪调控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积极健康的兴趣、良好的自我意识,以及自信、自强、自立、自律等心理品质。

(三)开展心理测量,建立心理档案

为科学、全面地了解学生心理特点,我们对实验点校学生进行心理测量。主要内容是智力、气质类型、性格发展水平、性格特征、学习适应性、心理需求、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为多所学校建立了科学、规范、实用的心理档案。

为便于教师查看心理测试结果,我们还对心理测试结果进行了研究开发:①绘制了爱德华个人偏好剖面图;②绘制了艾森克人格剖面图;③改进了心理健康诊断(SCL-90)的评定方法和结果查看方法;④改进了学习适应性的评定方法,并绘制了学习适应性剖面图。这些研制和开发大大提高了心理测评速度,便于教师查看心理测试结果,为这些量表广泛应用于团体测量打开了通道。

(四)开展实验培训,加强实验队伍建设

1. 加强市课题组研究人员培训。先后到东北师大、华中师大、北京师大参加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治疗培训共计300课时,5人次。参加全国学生心理辅导研讨会,丰富了理论知识和经验。

2. 加强实验教师系列培训。重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实验内容、实施方法途径、中小学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习心理辅导、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辅导方法、学生学习障碍及其矫治、心理教育案例、报告的撰写等集中讲座。

(五)创新载体,多渠道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我们在取得初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实验方案要求,组织各实验区和学校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形式有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专项知识讲座、学科渗透、个案分析等。

二、区域推进阶段

1996年,辽源市教科所制定了全市心理健康教育“九五”规划,确定在全市推广研究成果和经验,截止到2000年,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步入区域推进阶段。

(一)深入开展预防心理问题的理论研究

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对全市各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了系列培训,丰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使教师能够较好地在教育教学中积极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开展了家庭心理教育方面的研究,组织力量编写了《好家长》读物,指导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要点、原则,掌握科学方法。《好家长》作为我市家庭教育的主导教材,充实家长学校的内容。

(二)建立“两卡”,推动心理辅导

“两卡”即学生咨询卡、家长教育咨询卡。下发给实验班学生和家长,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填写,投入学校专门信箱。学校派专人收集“两卡”,并进行分类,分出集中问题和个别问题。如,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困难、考试压力大、人际交往及青春期困扰,我们在市教育电视台进行了“顺利度过青春期”、“自我心理保护”等电视讲座,又深入一些学校进行“异往指导”、“中学生心理健康”、“学习心理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普遍欢迎。

(三)开展个别的心理问题矫治专题研究

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市课题组同志深入各实验学校进行细致分析,帮助提出指导方案,面对面指导,并跟踪服务,最后教师进行理论总结。几年来,我们指导教师共成功地矫治学生心理问题百余例,在全国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第二届研讨会上交流案例33篇,第三届研讨会上交流案例28篇。

(四)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

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核心问题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我们结合课题研究成果,2000年编写了《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实验教材,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资源。各学校按照教材要求,广泛开设心理教育课,开展单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挖掘学科教学渗透点,多方结合、共同施教,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增强。

(五)开展学术活动,促进实验研究不断深入

开展了“四个一”评比活动,即上好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打造一节学科渗透课、开展一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承担一项研究课题等“四个一”评比活动,在全市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课、优秀成果、先进个人评比活动。1999年召开了辽源市第二届心理教育研讨会,并邀请东北师大心理系张嘉玮教授做了学术报告。通过学术活动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研究氛围,极大地推动了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六)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

目前,全市已有44所学校,数百名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近2万名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参加实验的学校既有重点高中,又有一般中小学乃至农村中小学。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相应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咨询室),另外有28所中小学成为挂牌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

三、全面实施阶段

“十五”期间,国家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市教科所依据两个文件要求,将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承担了省级规划课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及运行模式的研究”,同时又承担了东北地区“全国中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与科学管理,特别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的研究,广泛开展科学研究活动,边研究边推广,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健康地发展。

(一)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领导

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学校领导的支持。我们聘请市教育局业务副局长担任课题研究顾问,各县区教育行政领导亲自参加实验研究,各实验点校校长承担学校课题。市教育局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门下发了文件,有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还写进了《2002辽源市教育发展纲要》等市政府文件中。为搞好课题研究和活动推广,我们组织对全市各级学校领导干部、后备干部进行了多期培训,为实验的整体推进奠定了组织和领导基础。

(二)建立全方位开放性科研体系

搞好课题研究必须广泛借助于各方面力量,建立开放的科研系统。为此,我们加强与专业院校联系,通过外出学习和参加学术交流等形式,先后与北京师大心理系、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所、华中师大心理系建立了联系,广泛获得信息资料。重点依靠我省专业院校的力量,先后与吉林师大心理系、东北师大心理系建立了协作关系。东北师大心理系张明教授、刘晓明教授、吉林省教科院徐向东所长多次来辽源指导工作,帮助培训教师,为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全面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十五”期间,辽源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纳入了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总课题组系列,成为吉林省的首批实验区。在研究中取得了多项成果,先后承担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三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高二册(吉林人民出版社)的主编工作,参编了中小学两本教师指导用书,并被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评为优秀实验区。市教科所将课题研究中取得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全面运用于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之中,在学校心理教育理论建设、教师培训、心理教育课资源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个案分析研究、心理咨询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训练方面,探索出成功经验。

四、功能整合阶段

“十一五”期间,辽源市教科所承担了“构建德育目标体系和方法途径的研究”省级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实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是提高心理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从2006起,将工作重心转向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

(一)探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

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关键是寻找两者的结合点。通过广泛深入的理论研究,我们发现,中小学生中存在的思想品德滑坡、行为习惯不良等现象,与虚荣心理、自卑心理等有直接关系。理论上也认为: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形成高尚道德情操的基础,道德品质是心理品质和人格的外在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不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就不会取得实效。同理,心理健康教育如果不与德育相结合,就不能发挥其终极效应。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正是两者的关系,以此为突破口,就能将德育与心理教育很好地整合起来,发挥更大的功效。

(二)用发展性教育思想统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