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验教学理念

实验教学理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验教学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验教学理念

实验教学理念范文第1篇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在初中化学课基础之上进一步突出和强化核心概念的结构,突出化学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强调帮助学生建立核心的化学概念,以及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想,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对观念教学的要求,我们就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全面将“问题教学法”和“探究法”贯穿于课堂教学,来完成所要达到的知识、方法、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

教学设计是课前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以新理念为指导,按课程要求统筹安排好“教的设计”和“学的设计”,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相关课程资源组织学习内容,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完全实现三维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例举月饼长久搁置仍味美香甜,奥秘就在脱氧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新课程理念,完全凸显新课程时代性的明显特征。另外,原电池装置实验可运用在教学深度的控制,在潜移默化中易于攻破难点,直观体现出氧化还原的实质问题。这种实际学习调查,既可拓宽学生视野,又可诱发学生探究实验的欲望。

转变教学行为是上好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只有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转变,才有学生的地位和行为的转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才有可能实现。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问题教学法,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为中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引发学生来思考、探究,在问题与探究的更替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如锌与稀硫酸的反应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将锌片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有无明显变化;将两者用导线连接,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有无偏转,若偏转证明了什么……问题思考中明确了实质,产生了质疑,激发了兴趣。

体验感悟是上好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核心。真正的体验、感悟是现代课程设计的最基本要求,也伴随人的认知重要过程,又是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作用的结果。为此我们实施“体验-感悟”的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可发挥重要作用。如教学过程中我们用实际知识作为工具和载体来说明氧化还原反应中确实有电子的转移,让学生消除学习中的疑点。通过概括提炼,迁移到概念知识,为氧化剂、还原剂等的学习夯实基础。同时也为更深层的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教学理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开放性实验 实验教学改革 创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而学校实验条件差、对实验重视不足、投入不够、实验管理制度不健全等情况普遍存在。从我以往做实验的经历来不断深入反思传统实验教学,由于受传统的封闭式教育体系及其指导思想的影响,许多实验教学内容都是按传统的方式设计,学生按书上规定的内容、步骤完成即可,这样不能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教学效果差,收效甚微,同时还有损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严重地存在着压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阻碍创造能力的消极作用,因而,实验教学的改革便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

所谓开放性实验教学,是指化学学科在实验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体现出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形成科学品质并更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

开放性实验教学具有以下特征:实验器材选择的自主性,即不是规定必须用哪些器材,学生自主选择器材的余地大;实验步骤、过程的多向性,即实验顺序上只要是合理的,不论先后;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即实验时只要运用的原理正确,鼓励有创意、方法灵活;实验结论的不唯一性,即学生观察分析后,出现与实验要求相近的结论或结论表述的多层含义,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结论或错误的结论;实验设计、操作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即学生不一定按照教材规定,可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自主完成操作和写出报告。

一、开放性实验教学的优点突出

传统的实验教学对学生整体分析能力、综合设计能力、积极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不足。开放性实验教学是针对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而言的,它具有以下特点: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实验内容与时间的开放性,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三个全面”的过程,即经历一次全面的分析研究问题的过程、实验技能得到全面的锻炼、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是一种实验科技研究型创新教学模式。

二、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意义重大

从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具体实践,开放性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利于创新思维的锻炼,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教师水平,有利于师生增进友谊,有利于保证每个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和时间完成实验。

三、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

1.有实验内容设计的开放性。首先是强化基本实验操作的规范化,为实验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在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实验设计及能力发展上的培养,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而注重对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具体来说,对于一些基础实验问题,在严格训练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实践体会;对于具有一定综合性以及有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实验,则通过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和教师引导扶持共同探讨完成,并最终达到学生独立设计完成实验的目的。

2.实验探索过程的开放性。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目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注重的是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开发和培养。与传统教育中注重结论轻视过程不同的是, 现代教育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更注重教学的过程开发,而开放性的教学方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则包括对实验过程中的原理、操作、现象和结论的开发。

3.实验结论的开放性。长期的注入式教学,使现在的学生形成了一种刻意追求知识结论的学习习惯, 即对任何知识总希望找到一个固定的答案。这也正是传统教育的弊端所在,改变这一现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针对这一现状, 在教学实践中应有意识地进行对开放性结论的教学探索。

实验教学理念范文第3篇

1.实现实验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做学生实验的示范者、合作者、支持者。

传统教师中心论认为:教师是实验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管好了纪律,实验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在实验课前和实验课上不惜花费大量时间,设计本该让学生自己完成的实验步骤,使学生成了教师教鞭下的“陀螺”,从而束缚了学生的尝试欲望,使得学生服从意识有余,创新意识不足。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放手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认真听取学生的分析、建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真正把教师由实验教学的管理者、监督者变成实验的示范者、合作者、支持者,教师要不断提供信息、点拨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疑难或疏漏之处,始终起着指导、促进作用。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学生能自主完成的,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或不同实验方案,只要能达到实验目的,就应该给予充分鼓励和肯定,即使是错误的,也要帮助其分析错误原因,以免挫伤学生的主动性。要倡导体验性,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2.实验内容的选择与呈现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尽可能趣味化、生活化。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服务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化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联系非常密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反思问题的良好习惯,有利于迁移能力的培养。新教材实验内容的编排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比如,利用蒸馏水的制备实验学习蒸馏,利用酸雨知识探究SO2的性质。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化学实验拉近学生与化学科学间的距离,学生体验到实用性和价值性。

3.实验的实施过程注重自主探究,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着学生看的实验多、亲自做的实验少的现象,原有的化学教材虽然也安排了大量实验,但大多数实验是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所占比例很小。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动手实验少不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不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新教材一改旧教材演示多、动手少的状况,充分发挥实验作用,淡化演示实验和分组的界限。把大量的实验分散在日常教学之中,把大量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动手实验,为学生亲手做实验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4.化学实验设计绿色化,重视学生节约环保素养的教育,渗透未来公民的人文素养。

新课程化学实验设计要体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绿色化就是采用“原子经济性”的化学反应,使所获得的产物绿色化。例如,制备环氧乙烷的绿色化设计方案:它改变了过去经典的设计方案——氯乙醇路线,而是用乙烯在银催化剂作用下直接与氧气反应,生成环氧乙烷。这是个典型的原子经济性反应,反应物全部转化为产物,达到了副产物的零排放的目的,因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尽可能减少化学实验的污染,开展微型实验,寻找实验替代品等,让学生形成节俭意识和绿色环保意识。

5.教师成为实验教学资源的使用者和开发者。

实验教学理念范文第4篇

实验教学理念的转变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高校重视理论,实验教学提倡以培养学生的三基能力为主,培养出来的学生虽有较系统的基础知识和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但缺乏自主思考、灵活运用以及创新能力。传统实验课多数是附属于理论课的,实验内容大多数是经典的、验证性的实验。对学生而言经典实验可使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基础理论,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缺陷。如:实验内容不能反映实际生产、科研实际,脱离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实践,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某种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缺乏灵活思考和创新的思维。

新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改变以统一模式培养学生的状态,而是根据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充分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使学习观念能与时代教育观念同步,积极主动进行实验,引导学生摆脱“重理论,轻实验”的影响,认识到实验是学习新知识的手段,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逐渐培养创新能力。这也对实验中心、实验室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更好地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实验教学中,建设开放型实验室,将实验室进行不同层次的开放,为实现新教学理念提供基本的实验教学环境。

多层次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的开放是中国高校实验室培养创新人才、贯彻因材施教最有效的形式之一,不同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及各自实验室的条件,探索多种开放形式。如时间开放、内容开放、预约式开放等。考虑学生能力与兴趣爱好的不同、低年级高年级的不同,实验室开放模式应采用多层次开放,分几个层次开放实验室。

1.对补救性实验开放。在实验课上,由于学生基础与能力各不相同,时间有限,有些学生无法完成实验的全部内容。开放实验室可以为没有在课内时间完成实验的学生提供实验环境,在课外继续进行实验,完成学习内容。

2.对兴趣性实验开放。有的同学对教材上的选做实验产生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课余时间可完成选做实验。

3.对科研性实验开放。高年级的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方向及课题,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联系导师提前进入科研工作,在科研气氛中迅速成长。

4.对创新性实验开放。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实践,参加科技竞赛的科技小组,在实验室进行创新,完成科技竞赛的作品。

5.对毕业生实验开放。做毕业设计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完成论文。

开放实验室的意义

1.开放型实验教学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开放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驾驭整个实验过程。促进教学观念和学风的转变,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学观念。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阅读大量相关资料,设计实验过程。由于实验前是不知道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或自己的方法和思路是否可行、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得到期望的结果,所以常常会有新的发现,这样更容易使学生考虑如果无某条件或更改某一条件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使学生更容易获得较强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2.开放型实验为学生灵活自主实验提供便利。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提供了灵活的时间选择、良好的实验设备和专业的实验环境。利用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大胆探索,独立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逐步养成提出问题、验证设想、解决问题的思考习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3.保证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实践,有良好的平台及实验环境。鼓励学生介入课外科技活动,如科技制作、科技竞赛等。在科技竞赛团队中,还可以交互学习,并培养团队意识。科技活动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良好途径。

4.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功效。开放实验室的建立可以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进一步发挥设备功效,使实验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做好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工作

由于实验室开放后,学生的实验活动是自主的,时间、内容上都比较零散,这样给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院根据自身条件,积极挖掘潜力,创造条件将实验室开放,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随时到实验室进行教学实验、大学生科技创新、毕业论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实验研究。为了保证开放实验室更好地运行和发挥作用,需要制定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完善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开放形式和内容、开放管理模式、学生管理设备管理等。

1.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实验室管理。实验室的开放内容按实验项目可分教学实验―论文实验、毕业设计、能力培养实验―技能实验及各类竞赛实验、创新探索实验―科技活动实验、参与教师科研实验。规定开放形式,如工作日全天开放、预约开放、定期开放等。完善设备管理,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和有效性。指导学生正确、合理的使用仪器设备,爱护实验设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2.用科学的管理手段管理开放实验室。在教学管理高度信息化的校园中,面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工作也必然要信息化。利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管理系统对实验室开放的实验项目,做实验刷卡进入实验室,记录学生进入和离开实验室的时间等。

3.重视营造文化氛围。不断改善实验环境,制定并执行学生实验守则等实验室规章制度,规范实验教学行为。加强实验教学管理,使实验室教学生动活泼、井然有序,形成良好的实验秩序与风气。

实验教学理念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科学实验的内容和功能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科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阐述了新课程科学实验教学的教育价值,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方法,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一种家长的角色,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对演示实验的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台上做,学生在台下看。而现代的教学观把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帮助者及品德的示范者。所以,笔者认为演示实验不是老师的专利,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演示实验,即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演示实验。这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因为学生实验的主要特点是实验的操作者主要是学生,这是不同于教师演示实验的一个显著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切实提高对实验教学作用的认识,要积极创造实验条件,做好实验前的各项资料积累。在实验过程中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既要调动好学生积极动手实验的主动性,又要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如在“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一节中,笔者先在讲台上摆放好颗粒大小不同的食盐、烧杯、冷水、热水、玻璃棒,同时提问:溶解快慢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开始议论,有的说与温度有关,有的说与是否搅拌有关,也有的说与形状大小有关,笔者就让各种想法的学生都上来一名,亲手实验,去验证他们的猜想。wwW.133229.cOM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很高,体验到猜想被确认的快乐。

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先讲授知识,后组织学生实验,让学生用实验结论来验证已经学过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探究性实验是教师在实验前不告诉学生实验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实验结论是什么,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进行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究、发现、获得新知。探究性实验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要求的“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探究性实验教学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学生是在亲自动手实验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因此大大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巩固率。这种实验教学方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训练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这种实验教学还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动脑、动手状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对现象的观察、问题的探究、概念的形成,使知识的理解、结论的检测、思维的发展融为一体,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地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三、变单一性实验为开放性实验

在某些条件下,变换角度看问题有时就会有所发现和创新。达·芬奇说过:“即使是同一只鸡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去看它,形状便立即不同了。”变单一性实验设计为开放性实验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敏锐性,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四、处理好新课程科学实验教学的几个关系

1.动手操作和多媒体模拟的关系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不断运用,模拟实验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虽然模拟实验有其本身的优势,实验过程清晰,细节变化明显,但在教学中切不可用动画实验来代替动手实验。教学中媒体的运用取决于实验内容和当时的条件,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多媒体不宜过多,不要盲目追求。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需要接触实物才能增强感性认识,在教学中,动手操作与多媒体辅助教学适当结合,扬长避短、各取所长,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一节中,有“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磁化”等很多的动画模拟实验,这些实验都是可以让学生直接动手操作的。一般来讲,能动手操作的实验,就不要用媒体代替,而是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做。

2.实验结果与实验过程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实验过程的探索和展示,而不应过于计较实验的结果。在平时的教学中存在如下情形: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把实验教学看成是理论课的补充,实验教学仅被看做是一种辅教学,在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中,侧重知识目标,在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中,侧重思维能力的培养。由此造成目前的实验教学状况——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重知识巩固,轻能力培养。在实验教学上,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维持纪律,要求学生正襟危坐,不让动手就不动手,让你怎么做就怎么做。正是这种束缚扼杀了学生的尝试欲望,使得学生们服从意识有余、创新思维不足。

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还有学生亲身经历的探索实验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总之,不重视过程的实验等于把生动活泼的科学实验现象变成了静止的某个预期的“结论”,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没有发现时的快乐,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