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新媒体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高校的多媒体教室集合普通教室的特点,多媒体教学和传统黑板教学相结合,让教学的手段更加丰富更加生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近几年高校快速发展,不断扩招。多媒体教室也越建越多,管理上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高校的多媒体教室与中小学的多媒体教室区别在于:高校的多媒体教室数量多、分布广;中小学的多媒体教室数量相对少而且集中。管理起来高校的多媒体教室更加难管理。本文针对怎么管理好高校多媒体教室进行了研究。
1 高校管理多媒体教室存在的问题
1.1 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不完善
很多教师对设备的保护意识很差,学生组织活动向他们借开多媒体设备的门禁卡,他们一点都不考虑到学生是不是会使用多媒体设备。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往往会损坏设备。还有教师和学生用完设备不关,导致资源的浪费和设备寿命的减短,一旦出了事情又会推卸责任,最后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还有系科用多媒体教室组织培训班,他们不管校外的培训老师会不会使用设备,都是直接把开多媒体设备的门禁卡丢给培训老师就了事,培训老师的不规范操作往往会引起设备的损坏。这都是制度的缺失,约束力不够造成的。
1.2 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的建设不足
一般教师都会提前15分钟到多媒体教室里去开多媒体设备准备上课,所以多媒体设备出问题也大多在这15分钟内,再加上高校多媒体教室数量多分布广,要在这15分钟内解决出现的所有问题,对管理人员就要提出很高的要求。管理人员的技术能力跟不上就成了很大问题,不能快速解决问题就影响到正常的教学活动。还有管理人员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对自身的定位也不对,总是把自己定位为管理者,忽视自己的岗位其实是个服务性岗位。管理人员的数量不足在各大高校也是一个很大问题,往往四五个人就要管理几百间多媒体教室,设备问题一多,管理人员能力再强也来不及解决。所以高校应该加强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的建设。
1.3 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力度不够
高校对教师的多媒体操作培训很随意,对学生更是没有培训,教师上课不规范操作就会导致设备出问题,影响教学效率。学生组织活动时的不规范操作,出了问题不上报,自行更换多媒体教室,导致设备损坏率高,影响到正常的教学活动。操作不规范,对公用设备不能从心底去爱惜,是导致很多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这些都是培训力度不够造成的,高校应该重视这个问题。
2 高校多媒体教室管理方法的改进措施
2.1 完善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事都要有个好的规章制度。高校的多媒体教室数量多又分布广,没有一个好的管理制度,就很难去管理好多媒体教室。所以,我们要制定一个好的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比如我们可以制定《多媒体教室使用管理办法》、《多媒体教室使用条件及借用管理办法》、《多媒体教室设备的巡查制度》、《违规使用多媒体教室的处罚制度》等等,明确管理人的职责,规范使用人的操作,落实对违规操作的处罚制度,使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和使用制度化、规范化,建立起一个合理的多媒体教室管理方法,确保所有设备的正常运行,从而提高多媒体教室使用效率。
2.2 加强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的建设
多媒体管理人员技术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管理水平,高校可以从外面请技术人员来定期培训管理人员,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让他们更了解多媒体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能更快解决问题保障教学。让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在服务的同时化被动为在主动,管理人员在课间可以主动去跟教师交流,去了解教师的使用情况、听取教师的建议,这样可以不断完善管理方法、管理思想,积累更多的经验管理好多媒体教室。我们可以招收一些勤工俭学的学生,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让他们辅助管理人员管理和维护设备,这样不但解决了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帮助勤工俭学的学生减轻家里负担,锻炼他们自己的能力。高校也应该提出激励机制,让管理人员更加有动力去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保障学校的教学活动。
2.3 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培训
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力度不够,导致他们不规范操作,也不爱护设备,使设备出现损坏和寿命减短,从而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所以,应该每学期都要对新教师进行培训,还应该组织每个班的学习委员或者班长,对他们进行培训,让每个班至少有个人会用。定期巡查,把教师和学生的不规范操作统计和公布出去,这样可以督促他们爱护设备、保护设备,提高他们的责任感,明确谁用谁负责的制度,从而提高设备的完好率。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帮助教师规范地使用设备,比如管理人员可以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在教室,可以方便教师在出了问题后能够第一时间与管理人员取得联系。管理人员也可以在多媒体设备的讲台上贴上多媒体设备的操作步骤,让不熟悉操作规程的教师和学生规范操作。管理人员也可以把一些常见的问题,很容易解决的问题教给上课教师,这样上课教师可以自行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设备检修的效率。管理员也可以在每间多媒体教室的讲台上做一个巡查记录表,把这间多媒体教室的所有设备的检查情况写明,让教师了解设备的状况,这样可以让管理人员和教师更好的沟通,让教师和学生更加规范的去操作设备,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率。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 文化建设 管理统筹
校园是学校网络文化聚集地,使用学校存在的新闻网站、论坛以及微信群等作为传播介质,出现一定的文化活动或者是文化产品等,师生是其参与的主要群体。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是校园文化的主要阵地,在学校文化管理之中的地位提升的非常快。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加强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是如今校园网络文化存在的必然要求。
1 发展现状介绍
1.1 网络平台建设现状
校园网络的文化可以看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其主要依赖于如今的网络科技,积极的融合网络传播途径以及互联网等技术出现很多的表达方式。目前各大院校网络平台建设的形式非常多样,基本都是由网络管理中心开发各种系统给各个部门使用,部分的高校还吸收的社会的力量来补足自己的开发实力,形成了白花齐放的网络平台建立局面。不过如今的网络平台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规范,很多高校之间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是非常滞后于社会发展现状的。
1.2 网络监管工作模式现状
目前高校依据自己含有的不同网络文化工作方式,利用不同的技术开展网络安全与监管管理办法。在进行校园网络工作管理的重点为对于校园里面含有的有害信息进行专门治理,对于网络链接服务进行仔细排查,尤其是含有的托管服务、虚拟个人空间以及各种的公告栏与留言板等进行专项整治与管理。
1.3 网络宣传推动了变革
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高校的网络宣传发展势头迅猛,因为其非常的方便快速、信息量巨大覆盖面积大等特征,是传统的媒体不可以比拟的,同时也是促进了高校网络宣传模式的改变。早在上世纪的80年代,国外的高校就开始进行网络宣传与管理,经过了很多年的发展,对于网络管理的工作模式也是不断的成熟,管理方法与手段不断创新。如今很多的高校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宣传队伍,组建了新闻网站,设置了专门的信息员与网络编辑宣传队伍,在网络舆情收集、平台建设以及报道等很多的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4 舆论引导的变化
现在的网络互动平台含有微博、BBS以及微信等很多的信息传播与交流工具,很多的高校都是建立了专门的网络评论与辅导管理员,经常进行培训与交流,切实的推动了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网络社区逐渐的成为网络舆情管理发展的主要阵地,很多的网络管理与在校师生建立了自己的网络服务社区等自己的个人网页,同时监控信息,这些都是给舆论的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5 网络文化建设品牌的出现
培养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使得校园网络成为德育教育的新阵地,也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目的。各地的高校在不断的积累与探索之后培养出很多的网络文化品牌,通过大学生的在线推动,通过百佳网站的评选等,各大高校纷纷的推出网络文化建设的品牌。
2 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2.1 建设统筹机制
需要建立高校网络文化领导小组带头,宣传部门引导的网络问题具体负责的建设机制,工作的中心放在网络文化建设规划上面,培养师生的网络道德等内容。其一为根据互联网发展的具体形式,建立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具体制度,发展规划应该涉及学校网络建设发展的目标,队伍建设等。其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需要充分的注重高校师生网络发展的现状,建设网络道德的实施方案,同时相关的工作部门开展网络道德的建设工作。其三网络管理中心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建立合理的评估与激励制度,同时将结果与传统的考核标准统一。
2.2 完善网络监管机制
首先需要建立网络舆情的监督机制,学校应该建立学生、院系以及学校的三级舆情监督体系,建设专门的舆情监督队伍。依据发现、判断、选择以及报送等工作方式开展自己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必要的时候建立网上舆情的收集管理方式,尤其是重视各种微博群与微信群等作为传播手段的重大。其次要重视技术的发展,建立网络管理监督的具体制度,利用技术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办法,规范网络监督的具体工作内容。
2.3 完善工作评价机制
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审批与管理办法是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建立层层的考核制度、分类与量化考核等办法。在进行审批与考核的时候,需要将工作的内容细化,将网络文化工作管理的好坏作为领导绩效考核的重要手段。其次针对于针对于不同的工作内容确定考核标准,重点分析这项工作是否做到位,相关的资源投入是否满足现实共走的需求,在队伍建设方面能否做到科学合理等。最后为对于网络监督管理工作人员具有严格的要求,评价的重点内容为其能否坚持舆情日报机制,能否与有关的部门协作进行安全的监督与评价机制进行重点的考核,对于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考量标准。
2.4 强调协调保障的机制
建立多渠道的共同投入机制,保证监督工作的必要开支,同时积极地投入专门资金来建设有关的管理机构。对于一些管理较好监督到位的网站引入商业服务机制,可以对外承接广告、专题宣传等模式。同时利用校园学生优秀资源建立网络监督管理等宣传队伍,补充专业监督队伍建设的不足,加强对于专业队伍的培训等。同时还需要组件高等学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委员会,定期的召开学术会议,研究工作对策,进行工作评估等活动。
3 结语
本文依据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现状,网络社会的发展对于学校的影响十分巨大,理论与实际分析了网络文化给师生与高校管理带来影响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具体办法。再结合网路信息与传播的特点,分析了高校网络发展的现状,提出了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基本对策,对于以后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周高琴,魏金辉.高校网络文化的管理机制研究.青年记者,2012(2):76
[2]段玉玲.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刍议.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2):202-203
关键词:高等学校 学籍管理
学籍管理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最基本的常规管理,是指学校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培养过程的管理,它对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稳定大学校园的生活秩序,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做好学籍管理工作,是大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管理规定,按时修完学业的重要保证。
1、目前高校学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高校不断增设新专业,班额增大,学生数量大幅度上升,一个管理者要管理同一专业不同年级的几百个学生,或是同一年级不同专业的几百个学生,学管人员工作量之大,造成了高校学籍管理的,“松、软、散”的普遍现象。再加之高校教学和行政的分离体制,造成了教学人员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籍管理,不能很好的配合学管人员,学籍管理变成了少数行政人员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籍管理难度,助长了各种不良倾向。例如,部分学生不能及时获知自己的学分情况;学生违纪不能及时填入档案及时处理;至于旷课、考试作弊更无从管理,长期得不到解决,学校的管理制度贯彻不下去,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意识不强,得过且过的侥幸心理较强,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出现上述种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环境差异过大。在中学阶段,升学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家长会全力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和约束,学校与家庭共同对学生形成了一个“压力环境”,学生也能自觉地接受这种压力与制约。进入大学后,学生没有了升学的“紧箍咒”,与“压力环境”反差极大地“自由环境”,使学生一时处在了似乎没有任何约束的高级自由状态,他们忽视了大学的校规和制度,尽情的宣泄中学时代的压抑和重负,尤其是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当他们额令被退学的时候,才如梦方醒,悔之晚矣。其次,学籍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及工作态度问题。学籍管理工作琐碎、繁杂、量大,影响因素多,要求管理人员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处理具体问题。
2、加强高校学籍管理的对策分析
2.1 强化学习
提高高校学籍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强化学籍管理队伍建设。要经常组织学籍管理工作者进行专题学习研讨,使他们逐步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与工作特点。通过学习在以下方面提高认识:
(1)学习意识提高。高校学籍管理人员既要进行政治理论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又要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统计分析等专业技能的学习。只有不断加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2)服务意识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琐碎、繁杂,工作者只有增强服务意识,才能平心静气的接受工作的压力和负荷,在工作中摆正心态,对所有的学生及其家长一视同仁,对所有的学生认真负责。主动帮助思想上有差错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
(3)政治和法制意识提高。学生学籍管理有着严肃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学籍管理工作者在工作中的言行举止不能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同时,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
(4)创新意识提高。在学籍管理工作上,传统的学籍管理方法,如:文件管理、学籍统计方法等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学籍管理工作者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寻求提高工作效率的新途径。如:利用多媒体进行统计分析手段的使用就可以及时、真实、准确地完成相关的学籍管理工作。
2.2 强化学籍管理
学籍管理是对学生的入学资格、在校学习情况及毕业资格的审核与管理。同时也是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要求和评价学生质量的尺度,加强学生学籍管理必须做好几个环节。
(1)完善学籍管理办法。学生学籍管理部门必须在保证严格执行基本原则的同时,根据执行中的信息反馈,结合学管具体情况,对管理细则进行不断完善,使之日趋合理。
(2)加强学生考核管理工作。在对学生的考核中,注意健全和完善考核命题制度,加快考试科学化进程;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中重视过程考核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评定。
(3)做好成绩管理工作。做好学生平时成绩的登载检查工作,对学生各科考核成绩要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和学籍管理办法规定进行登记,并载入学生学籍管理档案。
(4)做好毕业质量把关工作。在学生毕业前,要按照学籍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毕业生的学籍档案进行认真全面的清查和处理。对不符合毕业条件和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要通知其本人,同时,给予学生补发证书的机会。
2.3 学籍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针
高等教育具有两个最重要、最基本的系统,即思想教育系统和管理系统,两者相辅相成。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学生的管理工作才能得到落实和实现,学生的管理工作必须结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得到具体的贯彻和保证。因此,在实施学籍管理时,必须克服将管理工作与思想教育工作相分离的做法,要坚持“管理与教育一起抓”。首先,保证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不断提高。其次,学籍管理工作者要防患于未然,及时找出重点教育对象。第三,突出“教育为主,纪律处分为辅”的方针,坚持正面教育。第四,发动全体教师把“教”与“管”结合起来,严格要求学生。第五,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学生会等组织的作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3、结语
高校要做好学籍管理工作,就要坚持做到:在管理中进行教育,在教育中结合管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在自我管理中成熟、成长,达到学籍管理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提出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要。同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强研究生教育学费标准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3】887号),从2014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全面收费,这些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到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其突出的特点是:研究生教育从加大发展规模转为更加重视培养质量;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有所限制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基础上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实行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以分担培养经费,国家不再是研究生培养经费承担的唯一主体。这一转型时期,对西部高校研究生教育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因此,在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完善,对于其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发展与质量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西部高校研究生奖助体系的现状
1.现阶段我国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概况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的展开,教育部在研究生奖助体系构建方面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办法>的通知》《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和《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三个重要通知,通知明确规定了此类奖助学金的经费来源、奖助额度及评选程序等。以这三个通知为指导,我国各高校大致建构了以保障基本生活、奖励优秀学生、按劳取酬和扶危济困为框架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具体有奖学金、助学金、“三助”岗位津贴和助学贷款和特殊困难补助。奖学金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和校级奖学金等。助学金主要是研究生国家助学金,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地方高校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参照普通本专科生国家助学金资金分担的方法共同承担。“三助”是研究生从事助教、助管、和助研岗位工作以此获得一定的岗位津贴。助学贷款和特殊困难补助主要包括国家助学贷款、针对贫困生设立的补助补贴以及学费缓交减免等措施。这些措施需要学生本人提供家庭经济困难证明,通过确认贫困生身份来申请获得。
2.西部高校研究生奖助体系的的概况
西部高校的研究生奖助体系也是基本按照上述框架来建构,西部各省市都根据教育部根据奖学金、助学金和研究生“三助”工作的文件制定了本省市的相关文件,各高校也根据中央文件和省市政府文件制定本校的相关管理办法。总体来说,各高校都设立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和学业奖学金,为了吸引生源,50%的高校设立了新生奖学金,用来奖励成绩优秀的第一志愿的考生,同时通过调查也发现,70%高校未设立校级奖学金。西部高校的研究生“三助”平台的建构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地区的高校,“三助”岗位中基本上只设置了少量的“助管”岗位,90%高校未设立“助教”岗位,而“助研”的岗位设置、经费的来源与管理更是落于空白,全凭指导教师随意设置和管理。至于扶危济困的资助方面,除了国家助学贷款,其他方面的补助和补贴也是非常有限的。
二、西部高校研究生奖助体系面临的问题
1.奖助力度不够,奖助覆盖面较低下
西部地区各高校尽管都设立了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助学金,但是奖助力度远远不够。以学业奖学金为例,中东部高校的覆盖面多达90-100%,而西部高校学业奖学金的覆盖率基本在60%以下。《贵州省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办法》对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奖励比例和标准规定为: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 10000元,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8000元,覆盖比率为在校人数的40%,而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所需资金由财政与学校按9:1的比例共同分担,因此贵州省各高校的研究生学业奖学金都按此标准设置。相比贵州省40%的较低的覆盖比率,陕西省的覆盖比率更低,省财政对省属高校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所需资金只能按在校生人数20%给予支持。比较而言,中东部地区地方财政对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支持力度就要大多了,即使财政支持力度小的,因为各高校还有较多的社会资助,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覆盖比率高出西部很多,有的达100%。学业奖学金是各省市都必须设立的奖学金类型,西部高校的奖助力度和覆盖面都比较低,更不用说其他的奖项了。除了学业奖学金,其他类型的奖学金几乎无法设立,奖项单一。
2.奖助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监管和评估机制
由于西部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起步稍晚,在制度建设方面还不够健全,奖助体系的制度也是一样,许多制度的的制定都大多参考中东部地区高校,在实际的实施中并不符合各高校的实情,尚需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同时,各高校虽然制定了严格的评审程序,但是缺乏保障公平、公开、公正的监管和评估机制,评选过后就算工作结束。
3.奖助工作管理机构欠健全,工作不够顺畅
由于很多西部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并不大,导致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也不健全。有些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都在研究生处,单单把研究生的奖助工作放到学校的资助管理中心,与本科一起管理,而工作人员也把研究生奖助工作与本科生的奖助工作简单等同起来。有些学校把研究生奖助工作设在研究生处办公室,由于工作人员少,研究生奖助工作只能由一名工作人员兼任,勉强完成每年的评审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如何完善和提升本校的研究生奖助工作。
4.奖助体系宣传不到位,对研究生的培养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与激励作用
一般说来,各校都会在每年的研究生招生简章上介绍本校的奖助管理体系,笔者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搜索发现:西部高校对于研究生奖助体系的介绍非常笼统。如贵州财经大学2016年研究生招生简章上对奖助体系的介绍就只有一句话:为激励广大研究生潜心钻研,保证每一位学生能够在校安心学习,学校建立了由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研究生“三助”构成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当然,奖助的力度和覆盖率不高,这也许是西部高校不能大力宣传的原因吧。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对获得奖助的资格、程序等都不大清楚,学生也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三、完善西部高校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建议
1.加大财政投入,增强研究生奖助力度和扩大奖助覆盖面
中央和地方财政应该加大研究生教育的经费投入,特别是地方财政。西部地区的中央直属高校很少,研究生奖助金经费主要依赖地方财政承担,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地方财政支撑力度也不够,中央财政需对西部地区的研究生经费投入有所倾斜。各高校也应该多方寻求社会资助力量,筹措经费,设立各项校级奖学金,扩大研究生奖助体系的覆盖面。
2.进一步完善奖助制度,建立监管和评估机制
西部各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一个程度不同的向中东部高校学习的过程,特别是校内管理体制的建立,作为校内管理体制一部分的奖助制度也不例外。这些制度需要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因此各高校需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奖助制度。根据笔者的调查,西部大部分高校尽管都制定了“研究生助研、助教和助管工作管理办法”,但对“助研”的经费承担方并没有很好的进行划分 ,“三助”工作的“助研”和“助教”并没有很好的开展,大部分只开展了“助管”工作,“三助”等同“一助”。尽快的完善各项奖助制度,才能构建较完备的奖助体系。同时,要加大奖助制度实施的监管和评估机制,不仅对管理机构进行监管和评估,也对受奖助的研究生进行监管和评估,特别是一些通过社会资助设立的奖助金,要及时向资助方提供受奖助的同学的学习生活状况,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助。
3.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研究生奖助工作
各高校应重视研究生奖助工作,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的工作人员,对研究生的奖助体系的建构进行深入研究,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奖助制度,完成奖助金的评审发放工作。一些研究生教育规模不大还在实行一级管理的高校,这项工作不管放在研究生处哪个科室,都需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
4.加大奖助体系的宣传力度
从研究生招生开始,就应该加大对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宣传,通过网络媒体等对本校的奖助体系做一个详细的介绍,争取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生源。在新生的入学教育中,要将本校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宣传介绍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树立远大理想,做好学业规划。
一、高校院系档案管理的现状
随着高校规模扩大、专业发展,院系档案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其管理工作的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学校的整体发展,院系档案的质量堪忧,造成与后续工作衔接的诸多问题,为此,应高度重视这一情况变化。
1.软硬件设施不完善。
高校院系档案管理工作一般起步较晚,由于学校扩招院系学生增加、学科建设发展及科研平台的建设等原因,院系办公用房相对紧张,因此,很多院系并未设立专门的档案室,有的以办公室代替档案室保管院系档案,达不到档案室防光、防潮、防渍以及恒定的温度和湿度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电子政务生成的电子公文也与日俱增,电子档案的数量越来越多,绝大部分校级档案部门已通过购买或自行研发管理系统的方式,实现了档案管理的自动化。但院系一级的档案管理往往还停留在手工管理阶段,有些院系没有生成电子档案的条件,状况好的院系会有档案电子目录和电子检索工具归档管理,大多数档案管理都以物理方式展开,管理水平和效率较为低下,管理层级较低。
2.档案搜集管理不标准。
院系在高等学校是一线教学、科研单位,其形成的档案资料特别多。目前较为突出的情况是院系档案归档范围、保管期限不统一。有些院系归档范围太广,档案的冗余度大,造成档案保管占用过多的空间,在档案利用时,查找困难,调用不便。与此相反的是有些院系归档范围太窄,许多该归档的材料没有搜集,这样就可能丢失或遗漏一些重要的档案材料。保管期限不统一,容易遗失一些有价值的档案材料,在管理人员变更时这个问题更为突出。
3.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院系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体现在管理意识的缺失和管理人员信息素养不高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对于院系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教学和科研人员并不愿意将自己的书籍、科研成果送到档案室保管,从而影响了档案收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院系档案管理人员信息素养普遍不高。院系档案管理人员多为兼职,没有经过专业的档案工作培训,普遍缺乏必要的信息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院系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4.档案利用率不高。
档案的价值在于利用。目前,各高校院系对档案的管理都是分散的,从而形成院系档案管理条块分割,以至于档案管理混乱,查找不便。院系的档案以纸质方式储存,档案一般都是锁在档案柜里,除了偶尔有人查学生的考试成绩外,其他资料很少被利用,而档案管理人员往往也是坐等利用者上门,对档案本身没有清晰的认识,更谈不上对档案材料中的文献信息进行研究和整理加工,深层次开发院系档案资源,这样就使档案丧失了一部分功能,不能真正地体现出档案的价值。
二、原因分析
1.重视不足,投入不够。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高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科研,档案工作无足轻重,致使高校档案工作处于被忽视的不利位置。在资金投入上,只注重与办学直接相关的投资,档案工作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往往得不到正常满足,甚至没有设立档案室的库房,没有配备必要的电脑、扫描仪等技术设备,导致档案工作现代化水平远远低于信息化社会对档案工作技术装备的要求。在定编定岗时,对从事档案工作的编制过度压缩,造成人员不够,院系基本没有档案管理员这一个编制,一般由办公室主任或教学秘书兼任,他们对档案管理缺乏必要的精力,也缺乏相关的专业信息知识对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开发,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
2.相关管理标准、规章制度不健全。
2008年教育部联合国家档案局公布实施《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办法明确规定了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归档时间,要求高校档案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档案局《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高校没有制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档案管理办法,或者制定了但没有严格执行,导致了档案管理者无法判断或者凭经验判断哪些资料应当收集,哪些资料有利用和保留价值,哪些资料比较重要,保存期限多久。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是对档案管理人员日常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制度,它明确规定归档制度、保管制度、借阅制度、档案销毁制度、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任务,是档案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有力保证。但目前大部分院系规章制度不健全,日常工作还停留在经验、感觉阶段。
3.档案的保管方式影响着档案的利用效果。
目前高校院系档案的保管还停留在纸质手工保管阶段,保管环境恶劣,编目不科学,无专人负责,查找困难,利用不便。院系档案基本没有形成电子档案的保管方式,档案管理的科技含量低,没有建成档案数据库和实现网络连接,不能快捷地为使用者提供方便,也不能形成档案的资源共享。
三、改善院系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1.强化意识,增加投入。
档案工作是院系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涉及的部门和范围极为广泛,必须调动全院教职工的积极性,共同配合。这就要求院系领导、档案员及教职工必须把档案工作提高到战略的、基础的地位,给予高度重视,积极抓好档案工作。对档案工作的投入切实体现了一个单位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新任务、新要求不断出现,因此,高校及其院系领导要重视院系档案室的建设,首先要保证档案室库房的用房,设立合乎标准的档案室;其次要加大投入,配置必要的先进设备如计算机、数码相机、扫描仪等,逐步实现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双重管理模式,进而实现学校、院系档案的联网和档案资源共享,提高档案资料的检索速度和查全查准率。
2.健全制度,完善体制。
制度是开展工作的准则和依据,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院系档案管理制度,才能指导和规范院系的档案管理工作。2008年8月20日,《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公布,突出了档案工作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位置,在高校档案管理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高校院系档案管理工作应在《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宏观指导下,结合本校实际,在修改、补充和完善档案业务规范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起一套适应时代和学校、院系发展要求的档案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力,从而大大提高高校院系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健全院系档案管理机制,制定院系档案管理责任制,让院系所有的教职员工都成为院系档案管理的参与者,定期或不定期地移交个人教学、科研档案至档案室;档案室有责任定期抽查个人教研档案的归档情况;上级档案管理部门定期组织档案管理工作检查和评比,促进院系档案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这样从制度上保证了院系档案的收集和保存,推动院系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其信息素质和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院系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当前,高校院系档案管理的人才队伍参差不齐,专业人员缺乏、业务知识薄弱、工作方式随意等都成为当前院系档案管理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首先,人事部门应该考虑到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在院系档案管理编制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优先考虑有专业特长的人员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其次,面对当前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实际,档案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院系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使其具备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档案管理的专业技能,增强档案管理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努力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4.提高档次,加强利用。
在当前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并存的情况下,整合院系档案资源可以从两个方面下工夫,一是建立院系档案的查询目录,将院系各类档案进行科学分类,让查阅者一目了然。二是对院系各类档案进行统一管理,并派专人负责,帮助查阅者掌握检索方法,或者直接提供档案信息。还要加快档案的数据库建设,实现院系档案管理电子平台连接宽领域信息系统,将自己独具特色的档案材料数字化、网络化,这样,既可以为档案需求者提供实时、准确的信息,又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收集档案信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档案的信息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