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煤矿毕业实践报告

煤矿毕业实践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煤矿毕业实践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煤矿毕业实践报告

煤矿毕业实践报告范文第1篇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煤炭地质勘查则是资源开发利用的先导性和基础性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煤炭部属院校归属地方,归属地方的煤炭高等院校已更名、合并或升格;原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归并为地质工程专业。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03年前后,煤炭工业低潮,煤炭地质勘查队伍缩减。由上述因素导致煤田地质勘查类课程停开,部分院校仍开设矿产地质勘查类课程,但内容转为一般性矿产地质勘查,对于煤炭地质勘查而言没有针对性。因此,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的强劲需求,煤炭工业进入新一轮发展,煤炭地质勘查工作蓬勃发展,对煤炭资源勘查与评价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煤炭资源勘查类课程的重要性日益显著。近年来,各原矿业类高校地质类专业相继不同程度地对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加强了煤田地质和资源勘查方面的比重,以适应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同时也使矿业类高校的传统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2课程目标定位

煤炭地质勘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以基础地质学、煤田地质学等当代地质学基础理论为指导,以钻探、物探等先进技术手段为核心,同时还涉及矿产资源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等学科知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矿产地质勘查体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地质勘查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发展,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的实施以及矿业权市场的建立,对从事煤炭地质勘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当前,矿产勘查工作的最大特点是呈现多样化和逐步走向市场化,煤炭地质勘查人员不仅需要坚实的地质理论和勘查技术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知识,从而必然促使煤炭地质勘查学科内容的调整和拓宽。当前,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基本特征是从技术型发展为技术-经济型,“煤炭地质勘查”课程的培养目标也从原有的纯地质技术人才拓宽到以地质技术为基础、掌握一定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3课程内容体系

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涵盖内容较广泛,主要涉及煤田地质学、煤田普查与勘探、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四门学科,它们各有独立的科学体系,而又是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煤田地质学是研究煤、煤层以及含煤岩系成因、性质和其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煤炭地质勘查的理论基础。煤炭地质勘查是一门来自生产而又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学科,其目的是为煤矿设计与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保证煤炭资源合理而顺利的开发。其主要任务是运用煤田地质理论及其相关地质理论,选择相应的技术手段和工作方法,经过一定阶段的工作,寻找和探明煤矿床,对煤田的地质与开采技术条件进行研究;并结合当前我国技术经济政策的有关规定,对煤矿床做出正确的工业评价。可行性研究属于工业技术经济学的范畴,是煤炭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可行性研究的核心是煤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其任务是应用经济学的原理,根据煤矿床地质勘查工作所获得的资料,选取合理的技术经济参数,预估煤矿床未来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为煤矿床地质勘查项目取舍和矿山开发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矿产资源管理属于管理学范畴。矿产资源管理是矿产资源主管部门以矿产资源所有权者和国家行政管理者身份,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矿产资源进行的综合管理,包括矿产资源的储量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监督管理和矿业权管理等。煤田地质学是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工作的理论依据。煤炭地质勘查不仅是一项地质工作,而且又是一项经济活动,勘查工程的实施要符合经济原则,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地质成果勘查成果和最佳经济效益,技术经济评价是煤炭地质勘查的重要主要任务之一。矿产资源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是体现国家的意志、维护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保障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依法有序地进行,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在矿产勘查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煤田地质学、煤田勘查、煤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四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日趋密切,逐步形成与走向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的新学科框架体系。

4教学实施

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课程,其内容较广泛,所涉及的煤田地质学、煤田普查与勘探、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等四门学科,在以前都是独立的课程。为了适应专业改革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将它们综合为一门课程。为了保持各分支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又突出重点、加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构成统一的学科框架,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注重突出以下三方面特点:(1)系统性:由基础地质理论、勘查技术手段、可行性研究和矿产资源管理构成的完整工作框架体系;(2)规范性:由相关标准、规范构成的煤炭地质勘查标准体系;(3)实用性:由理论、方法、规范、实例构成煤炭地质勘查教学体系。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针对其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其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生产实习等环节。

4.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课程教学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对地质勘查相关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行讲解。针对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具有内容广泛、实践性强的特点,课堂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教材为基础,以收集的大量地质勘查报告、图件和表格为素材,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采用“案例—理论和概念”模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大量勘查实例分析讲解地质勘查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实施互动式和讨论式教学,尽可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每章开始均有本章要点提示,结束时有本章思考题,通过课堂讨论和布置课外作业形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和自我学习。本课程第一章“煤田地质学基础”在前面的课程中已经学过,本门课程安排一次学生以寝室为单位,自己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讲台讲授。几年的实践表明,这一安排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同时也使同学们在课程学习前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4.2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实践环节,也是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的基础和前提。在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的实验教学中,以具体的地质勘查为例,设置了读报告、读图和岩心编录实验,使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的具体实例分析相结合。通过煤炭地质勘查报告和煤炭地质勘查设计报告的阅读,使学生了解勘查设计和地质报告的作用和基本内容,了解矿产资源勘查地质成果的使用,地质勘查报告的组成和煤层综合成果表的基本内容等。通过地层综合柱状图、钻孔柱状图、煤岩层对比图、勘探线剖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及储量估算图的阅读,使学生了解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中有哪些主要地质图件以及这些图件的相互关系,掌握各种主要地质图件的内容和读图方法,以及它们的用途,培养学生对各种主要地质图件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岩心编录实验,使学生熟悉煤炭地质勘查钻孔岩心描述和地质编录的内容,掌握钻探工程地质编录和岩心描述的方法,培养学生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的能力。

4.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对课堂教学的综合训练,也是生产实习的基础和前提。课程设计采用手工编图和计算机绘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课程设计的基础性和先进性的结合。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课程设计中,设置了煤炭地质勘查设计的编制、勘查图件的绘制和资源储量估算,通过煤炭地质勘查设计的编制,使学生掌握煤炭地质勘查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方法。通过地质图件的编制和资源储量估算,使学生掌握地质图件编制的一般步骤与具体方法和资源/储量估算的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从地质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4毕业生产实习

毕业生产实习是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的实践应用。为了把地质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相结合,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积极与煤炭行业的相关单位建立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我院已与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河北煤炭地质局等煤炭行业建立地质工程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在生产实习中,为学生提供了煤炭地质勘查现场实习的平台。在本科毕业设计中,根据学生意愿并结合单位用人需求,直接将学生送到煤炭地质勘查单位进行生产实践学习,为地质工程本科生的生产实习、毕业论文实习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毕业生去煤炭地质部门就业搭建了通畅的桥梁。这些措施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同时也给用人单位提供了新鲜动力及选拔优秀人才的机会,达到了双方共赢的目的。

5结束语

煤矿毕业实践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煤矿机械的使用维护与故障处理;精品课程;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022-03

近年来,我国煤矿企业飞速发展,厂矿企业的用人数量大大增加,从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相关院校的发展。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矿山机电专业一直作为学院龙头专业来建设,其建设目标是培养适应矿山安全生产、建设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毕业生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即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具有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如何培养这种实用型技术人才呢?经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对矿山机电专业学生在企业中所从事的岗位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归纳出了学生在企业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在此基础上校企联合开发了《煤矿机械的使用维护与故障处理》校本教材,经过两年的努力,建设成精品课程,大大促进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快速发展。

一、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清晰

1.课程设计的理念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讲授与实践实训并举、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取、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并举的原则,本课程的设计重点突出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内容包含了矿用采煤、支护、提升、运输、掘进、通风、排水、压风等主要机械设备的修理、安装、故障诊断与故障排除的一般方法与理论,并适时贯穿煤矿安全规程和安全运行管理常识,完全以矿山机电专业的岗位能力为培养目标,满足就业岗位对所需人才能力的要求,进行面向岗位的教学内容设计。充分体现教学内容源于煤矿生产岗位,服务于煤矿生产岗位的办学宗旨;二是教学模式实现大幅度跨越。原来的教学场所主要局限于校内,而《煤矿机械的使用维护与故障处理》课程实践性很强,校内资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所以必须向生产一线延伸,实现校内侧重理论与结构、校外侧重现场操作、现场组装和维修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2.课程设计的思路

为达到高职教育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培养要求,首先,在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严格把握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基本标准。在研制前期,充分对学生的基础、起点、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等进行调研、分析,经过校内外专家(包括本校任课教师、兄弟院校教学同行、企业相关人士等)进行探讨分析,确定应用型高职高专人才对本课程的掌握和学习的最低标准或基本标准,然后在本专业实施,对存在的问题或标准的高低等进行修订、改进;其次,大力改善教学环境,建立了多媒体教室,矿山机械实训室、现代化的仿真矿井模拟系统等实践设施进一步完善。再通过课程教学设计、考核方式的调整以及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力求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保证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改革上的成效

《煤矿机械的使用维护与故障处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我院培养的矿山机电专业学生主要面向西北五省的大中型煤炭企业。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行业、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多种教学模式,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培养服务煤炭行业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组织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专家、专业教师、煤炭行业一线专家,采用“头脑风暴”式讨论方法,制订用于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教学实施的岗位能力标准,把岗位能力标准融入课程中,建立课程标准。

2.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按照每个教学单元的目标、知识类型和学生状况,可以灵活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完成教学任务,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坚持以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主要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参与工作过程实际现场,培养学生从事矿山机电设备的制造、安装、维护和管理等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素质。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题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

3.考核形式多样,凸显综合能力

打破传统的笔试形式,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考核结果为多个项目的综合,如组织技能大赛、课外科技作品比赛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对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将制作成果计入考核结果中。

4.形成开放式专业办学指导思想

专业教学必须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于煤炭事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特别是煤炭行业的复苏,煤炭企业技术人才的缺口很大,有机遇也有挑战。我院始终坚持充分的市场需求分析调研和缜密的专家分析论证,使得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人才培养更侧重于服务于煤炭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技术人员,进而形成了一个灵活、创新、动态而又有弹性的教学系统。

5.构建专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按照学院PDCA全面质量管理原理,构建了专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评估方式按照教育规律分为四个方面:一是行业专家评估;二是每学期一次的学期教育质量评估;三是每年一次的应届毕业生全学程教育质量评估;四是每2~3年一次的我院往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该评估系统覆盖了教育过程各个环节,较好地保证了人才教育培养质量。

三、师资培养方面

在《煤矿机械的使用维护与故障处理》精品课程建设中,为了达到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采取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所以,利用这个契机,我院加大了师资队伍的培养,特别是“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一是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作为龙头专业的矿山机电专业学生人数也持续增加,所以我院及时补充师资力量。几年来,一直坚持“内培外引”政策,一方面从高校引进专业优秀毕业证,另一方面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同时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是实行新教师“上岗培训”制度。要求每位青年教师进校后都要接受由学校统一组织的各种岗前培训活动;做好“青年教师导师制”工作。通过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深、治学态度严谨的教师全面指导青年教师成长,不断提高青年教师业务素质和水平。

三是在职学历/学位教育。这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学历教师的主要途径。我院出具了相关的鼓励政策,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学位层次。目前机电工程系38%的教师已经获得硕士学位,还有30%正在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四是“双师型”素质教育培养。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在学院政策支持下,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让专业教师到工厂挂职锻炼或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具备技师(高级工)或工程师(助理工程师)资格;另外从企业行业引进高职称技术骨干,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组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深入一线,学习现场操作技术。近几年,相继去了靖远煤业集团下属的大水头煤矿、王家山煤矿、魏家地煤矿、红会一矿等;华亭煤业集团下属的华亭煤矿、陈家沟煤矿、砚北煤矿等,学习新技术,吸收新信息,坚持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

五是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和研讨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认识自我,增进与外界的交流,缩小与同行之间的差距。

六是坚持集体备课、优化课堂教学。老教师和青年教师集体备课,一方面有助于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另一方面研讨一些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上述措施,青年教师进步很快,3年后基本能够独立承担教学工作。

四、社会的认可度

1.人才的素质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我院将培养目标定位在服务厂矿企业“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上,重点加强学生的操作、维护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重视学生自我提升和技能开发,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和谐教育的重点。几年来,坚持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准则,突出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实行“1+x”多证制。通过这样的培养方式,学生感受颇丰,也受到就业单位的好评,单位普遍认为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对于新知识和新设备的学习和运用能力较好。

2.“订单式”培养成绩显著

近年来,矿山机电类专业学生与靖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力投资公司新疆分公司、华亭煤业集团等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调查发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良好,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推动了“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发展,“订单式”人数逐年增加,而且带动了相关专业的“订单式”培养人数,使毕业生的整体就业形势很好,大大提高了学院在同类院校中的知名度,促进了学院的快速发展。

3.大型企业招聘人数有突破

随着本专业学生走向各个工作岗位,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来学院招聘毕业生的企业数量呈上升趋势,且招聘人数也相应增加。如华亭煤业集团是甘肃省经济效益很好的大型企业,其采煤机械化程度高,特别需要一批集理论和实践能力于一体的技术人才,对所招聘的大学生要求也相对要高,几年来连续从学院招聘。由于所招聘的大学生能很快胜任工作,反响很好,所以2011年的招聘人数是2010年的两倍。如今,2008年、2009年毕业的许多学生均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学院专门邀请他们作为已毕业学生的代表来院作报告,激励在读的学生,效果很好。

五、校外实训基地稳步增加,校企合作稳步发展

由于本课程实践性很强,真正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是课程教学效果有所突破的关键因素,我院在原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不断扩充实训资源,与大型企业行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校内校外共同育人,互补育人,促使本专业的毕业生更贴近社会,更受企业和社会的欢迎。

在与企业的长期接触过程中,我们也意识到原有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的不足,所以在学院和企业行业的大力支持下,本专业教师申报了“机电类专业电类课程”“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矿山机械课程教材建设与教学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设”等教学课题,深入生产一线和企业专家一起确定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综合和序化,校企联合开发校本教材,使教材、教学方法能满足教学要求,并最大限度利用了校外资源,实现校内校外联合、双赢的局面,既推动了学院的发展,又使企业得到了最实用的技术人才。

六、加大实验实训的力度

随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的开展,相应的实验实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国家骨干院校的建设过程中,将进一步完善扩充实验实训设备。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以“培养高技能人才、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主旨,遵从“追踪技术发展、创设真实环境、营造工程氛围、培养职业能力”的建设理念,以“技术的前瞻性、功能的应用性、环境的职业性、管理的开放性”为建设原则。培养学生进行基本的设计、安装、调试等综合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自始至终坚持立足地方、依托行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已与华亭煤电集团砚北煤矿、窑街煤电有限责任公司、靖远煤业集团(大水头煤矿、王家山煤矿、魏家地煤矿)、山丹矿业公司、九条岭煤矿等单位签定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书。并与新疆金特、新疆天业集团达成了长期的顶岗实习协议。这些校外实训基地拥有先进的设备、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承担教学实习、综合性实训、假期顶岗实践和社会服务等实践教学工作。实现了校内校外共同育人,互补育人,将使本专业的毕业生更贴近社会,更受企业和社会的欢迎。

七、构建了互相学习的好平台

首先,精品课程中所有资源实现了上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团队共同努力,将所有的教学资料得以规范化、条理化。特别是在教学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总结教学中的好方法、好对策,互相沟通,取长补短,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参与实践教学,从企业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完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增进了和企业的友好关系,推动了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发展,构建了互相学习的好平台。

总之,精品课程的建设无疑是对教学的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教学的优势之处和不足之处。在发挥优势、弥补不足的过程中,使精品课程实现“精品化”,切实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培养社会需要的、一流的精品人,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煤矿毕业实践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机械电子工程;应用技术型工程师;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0.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5-0095-04

0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作为世界工程教育大国,我国拥有210万名工程师,现役和后备工程师数量居世界首位。但在瑞士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我国合格的工程师数量在参加排名的55个国家中排48位[1]。可见我国的工程教育整体水平不高,这与现行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大关系。目前本科高等教育千校一面,培养的学生缺乏特色,与我国经济转型发展需求不相匹配。2014年4月26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引导一批普通高校转型,是加快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应用技术大学时代如何迎接》一文,文章指出:应用技术大学是国家竞争力的助推器,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2]。各高校尤其普通地方院校应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国内知名大学有所区别。作为一所地方院校,黑龙江科技大学应立足本省行业发展,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上做足“应用”,即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突破口,通过课程平台体系和实践能力递增实训,将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1 机械电子专业应用技术型工程师的定位

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定位为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工程师可以分为:研究型工程师、设计型工程师、工艺型工程师和管理型工程师[3]。其中研究型工程师属于研究型人才,而设计型工程师、工艺型工程师和管理型工程师属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应用技术型工程师应在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应用理论知识与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工程、企业现场实际问题,是连接研究工程技术人员和普通技术操作人员的桥梁[4],主要在生产现场、工程一线、服务管理等岗位上从事技术服务等工作。应用技术型工程师具有实践能力强、上手快的特点,因而对学生的培养应该紧密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使他们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之能在毕业后较快地适应和胜任工作。

2 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应用技术型工程师培养要求,制定了“理论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有技能,强实践”的人才培养规格,以专业知识、工程实践、技术应用为主线,以机、电为两大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为支撑,构建了“平台+模块+系列课程”的理论教学体系,搭建了应用技能递增的实践训练体系。

2.1 “平台+模块+系列课程”的理论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承载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是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的有效载体。根据人才市场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学校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对理论课程进行优化,改变原来以机械为主、机电为辅的教学理论体系,采用机、电并重的方式,融入大量的工程训练与实践,并与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突出“应用技术型”工程师的知识交叉与应用技能的培养。采用了“平台+模块+系列课程”的纵向课程培养体系(见图1)。设置了公共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平台。这种以工程实践为基础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动手实践能力、工程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以培养目标为基础,并且要紧紧围绕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学生除了需要具备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在一定方向上有专长,才能在就业时占据优势。为此将专业选修课分为三个模块化系列课程,即检测技术、机电控制技术、数控技术,形成了“平台+模块+系列课程”的课程体系。如专业能力模块中开设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PLC原理及应用、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机电传动、机电设备控制技术、单片机接口及应用等课程。并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将原来重叠和交叉较多的课程进行重新设置。同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应用技术型工程师应具备的实践能力与应用技术能力,采用案例式、项目式、引导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热情,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知识。在学生考核方面,改变以往“理论考评+实验成绩”的简单方式,通过“理论+实践技能”的考评方式来确定学生的成绩,这种考评理论考核占60%,实际操作占40%,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并不是简单地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常规实验,而是以小组为单位,以所学理论为基础,自己设计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通过这种模块化体系、案例式教学、突出实践的考评方式,可以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从而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搭建能力递增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应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构建,包括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四个方面,四个方面是逐步递增的(见图2)。

基础技能模块包括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及专业课实验,通过该模块学生可以验证所学理论课内容,使学生对实验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有一定认识,初步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能力,树立实践意识;专项技能主要是通过CAD制图、PLC、单片机、Protel实训等,为机电专业技能的掌握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综合技能主要在大三学年进行,通过课程设计、机器人实训、生产过程调试实训,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大学生科技活动,让学生在各种专业比赛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可以增强学生与人交往、团结协作的能力;岗位技能可以通过顶岗实习或岗位模拟训练来完成。这个环节以毕业设计为核心,通过与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单位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毕业设计,通过实际工程项目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现场问题的能力。2013届毕业生中,20人到鸡西建华皮带机厂做皮带输送机机监控系统方面的设计,20人到鸡西煤矿机械有限公司做采煤机截割、牵引与控制方面的毕业设计,25人到哈尔滨煤矿设备厂做煤矿防爆设备的相关毕业设计题目,25人到佳木斯煤矿机械有限公司做掘进机方面的毕业设计,另外30人通过与毕业后用人单位签约的方式到相关企业做毕业设计。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每名学生由1名企业高级工程师与校内指导教师联合指导。通过形式多样的毕业设计可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其专业岗位技能。

3 保障措施

3.1 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应用技术型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素养,同时能够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解决具体问题,因此,必须在培养过程中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创造实践教学环境。从2006年起,学校对机电训练室进行硬件建设,购买了机器人实训系统、过程控制实训系统、单片机实训包、光机电一体化实训台、Labview虚拟实验系统、五合一综合实训台等实训设备,使机电实训基地的实践功能更加完善,为学生实训提供了必要的场地和实践训练项目,并按照企业的生产工艺进行在线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2 校企深度融合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多年来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汽轮机厂、鸡西煤矿机械有限公司、鸡西建华皮带机厂、哈尔滨东金沃尔有限公司、哈尔滨特种塑料制品有限公司、鸡西矿务局机电总厂等14家企业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可接待本专业120名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与哈尔滨煤矿设备厂每年开展煤矿专业定点“3+1”联合培养,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缩短了学生的就业实习时间,实现了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3.3 教师队伍的建设

根据“应用技术型人才工程师”培养的特点和要求,教师不仅要理论基础强,同时要具备突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较强的实践功底,同时教师应该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能够成为企业与高校之间对接的桥梁,能够引导学生主动适应企业文化及管理,掌握企业技术研发与市场对接等技能。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学校实际主要采取两种渠道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一是针对现有的教师理论功底强、实践能力弱的问题,分批次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通过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项目对接、技术改造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使教师尽快实现“双师型”转变。二是从企业聘请现场实际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负责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的实践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培养,负责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实现学生与企业的真正对接。

4 结束语

通过几年的实践,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升,获得全国TRIZ大赛、全国航模大赛、全国机器人设计大赛等多个奖项,95%以上的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就业率连年提升,2013年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20%以上的学生进入全国500强企业。尽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仍需加强校企深度融合,探索有效的校企联合机制,通过双赢的方式调动企业积极性。另外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保障机制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崔玉祥,刘颖楠,石华敏,等.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规格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3,(5):51-53.

[2]董少校,引导一批普通高校转型是加快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应用技术大学时代如何迎接[N].中国教育报,2014-04-26(1).

煤矿毕业实践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采煤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2C-0088-02

《采煤学》是研究煤矿开采技术的综合性技术科学,是采矿工程专业核心专业必修课,是在学习煤矿测量学和煤矿地质学等课程的基础上,配合矿山供电、矿井通风与煤矿安全等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学习,系统地阐述现代矿井的井田开拓、采煤方法及开拓延伸与技术改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对矿井开采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对机械化采煤有较深的认识,初步具有根据不同地质条件正确选择矿井开拓方案和采煤方法的能力,并为以后研究开采问题或进行矿井开采设计打下理论基础。

从麦克思《内蒙古科技大学2014级招生、入学教育及新生适应性报告(2015)》可看出:关于学生和老师讨论课程或作业上的问题,48%的学生选择从不或偶尔;关于搜集、阅读课程相关的参考资料,32%的选择是从不或偶尔;关于学生的适应问题,56%的学生遇到学习问题,38%的学生未得到帮助;有关学习问题出现的原因,57%的学生对所学内容缺乏学习动力。

从麦克思《内蒙古科技大学应届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2015)》可看出:有关采矿专业教学改进调查中,有80%的学生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56%的学生认为无法调动学习兴趣,53%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有关核心课程调查中,满意度仅能达到64%,有较大提升空间。

以麦克思调查报告数据为基础,结合《采煤学》实践性和空间性强的特点,并根据教研组多年在一线教学的经验,对于《采煤学》的教学从以下改进:

1.修订课程计划,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做到与现场同步;

2.大幅增加实践教学,以课堂走进实验室的模式开展;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4.提升师生有效沟通,实现多维交流。

一、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随着国家对煤矿企业要求的提高,以及煤炭开采理念的变化,要求采矿工程专业毕业学生能力适时进行改变,本课程多年形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受到挑战。根据讲授本课程的教学经验和在矿山工程方面的科研经历,分析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1.根据采矿工程专业新版培养方案、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及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结合煤矿开采的现状,修订《采煤学》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依据,是课程内容教学体系建设和改革思想的集中体现。根据内蒙古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以及采矿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围绕能源工业精英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认真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突出现代采矿技术特色。新版教学大纲应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适应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要求,并能反映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既重视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讲授,又兼顾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体现教学改革内容的优化整合。

如在《采煤学》教学大纲中着重体现环保意识、法律意识以及创新意识,从而使毕业生能够针对采矿工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设计方案满足安全、绿色、经济和高效开采的主要生产系统、环节和工艺流程,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并能分析和评价设计方案与专业工程实践活动对社会、健康、安全、环境、法律及文化的影响。

2.优化《采煤学》的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教学素材,补充现场生产案例。简化落后的生产系统和采煤工艺,突出详述符合现代煤矿实际的生产系统和采煤工艺。在课程教学大纲指导下,对原有《采煤学》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突出重点,注重实用,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如:炮采工艺已基本淘汰,普采工艺鲜有应用,综采是现代煤矿最主要的采煤工艺,故在授课内容上大幅度加大综采的比例。

在合理保留传统内容的基础上,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补充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动态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施案例教学:案例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前沿科研项目和大量的工程实践,教师通过生动形象地讲授分析工程案例,不断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检验了知识的不足,并在强烈的学习兴趣驱使下掌握知识。

3.教学课件建设多样化。《采煤学》实践性强,不好理解,需收集制作课程相关的图片、文字、声音、动画、视频、案例等大量的教学资源,制作《采煤学》电子教案和PPT等,使复杂空间问题形象化,增加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达到教学信息量大、知识面宽的目的。 (下转96页)

(上接88页)4.采取“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且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采煤学》课程教学中,从开拓、准备到回采无一不是与现场紧密联系,空间性、实操性伴随始终,因此如何形象展示,益于学生理解是最大的问题,最好最快的办法就是实验教学。

目前《采煤学》授课内容实验课课时过少,通过改革采取“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且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课,或者选择部分内容直接放在实验室上,边讲解边观看教学模型,使学生理解地下错综复杂的各种井巷的空间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易于掌握学习内容。

5.传统语言交流与现代网络交流相结合。在坚持传统的言传笔授交流方式的同时,重视网络交流方式。在网络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的今天,积极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一是公布教师的电子邮箱、QQ号和微信号,组织教师通过网络方式与学生交流;二是将《采煤学》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习及设计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内容挂在校园网上,便于学生自由学习和浏览;三是进行网上答疑和质疑,以便巩固教学成果。

6.采用平时设计类作业和期末笔试相结合方式考核,并建立试题库。改革以往期末笔试考核的单一模式,采用平时设计类作业和期末笔试相结合的模式,这样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搜集矿山地质资料,拟定各类设计类题库;结合教学内容,教研组成员编写覆盖课程知识点各类题型,用于期末考试的随机抽取。

二、结束语

通过对《采煤学》的教学改革,以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工程师建设为契机,从教学大纲修订,课前教学课件建设,课中讲课和实验相结合,课后多方位辅导,到设计类和考试类试题库的建立等进行课程建设,培养合格工程技术人才。

项目来源:内蒙古科技大学2016年教改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背景下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煤矿毕业实践报告范文第5篇

一、以特色办学为灵魂,突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河南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胆走自己的办学特色之路。建校30多年来,特别是升格为高职院校后,提出“高定位起步,高水平办学,办特色,创名校”的办学思想,明确了“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共识,坚持“立足煤炭企业,兼顾相关行业,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确立了“学院发展是第一要务,教职工是第一牵挂,教学质量是第一责任,学生成才是第一目标,用人单位满意是第一标准,建成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是近期工作第一追求”的工作理念,形成了学院独特的办学“十大理念”和“追求卓越”的学院精神。办学过程中始终践行着“以人为本,质量立校,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的办学理念。学院根据企业和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形成了煤炭及煤炭相关专业占60%,社会专业占40%的专业格局。

在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中,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学校确立了校内职业素质技能训练中心和校外顶岗生产实践中心,建成了培养第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基地,技术开发、应用、推广基地和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基地。建立了模拟综采工作面和矿井瓦斯防治仿真实训室,学生不下井就可得到采、装、运、支、护等采煤工序及瓦斯抽放方面的实际训练。加强了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创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建设规划,共同开发实训项目,积极营造企业化的职业氛围;建立健全保障实践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实验实训室管理工作条例》《实践教学管理办法》等各项管理制度,以保证实验实训基地的良好运行和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改革实验实训的内容和方式,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校内生产性实训标准和校外顶岗实习标准,开发研制实验实训指导手册,保证实验实训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二、以校企一体为支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展开

学院从自身实际出发,更新办学理念,将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作为学院思考问题和谋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机制上将学院自身命运与企业发展紧紧结合为一个整体。2007年,河南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实施“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煤矿开采技术等专业采取分散轮流顶岗形式,让学生到平煤集团公司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为保证顶岗实习顺利实施,制订并实施了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学生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师傅与徒弟相结合的制度。注重对学生工作报告和企业对学生工作评价的考核,根据校企双方考核结果,共同签发企业工作经历证书。企业支持政策,做到“三全”:全订单培养、全过程参与、全承担顶岗期间工资保险。合作企业接收毕业生1268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

顶岗实习环节的成功实施,实现了企业、学院、学生三方满意。通过开展针对性的职业素养培训,该院促进了学生由校园人向职业人转换,形成良好的职业心态;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学习态度有了较大的转变,对于做人做事的态度有了深入理解,同时也为后续教学环节的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改革,将教学班办到企业。实施过程中,在行业专业实行工学结合订单式“2+1”人才培养模式,社会专业实行“23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双零模式”,其创新点是对学生零学费培养,实习就业零距离对接。

三、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

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河南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师资队伍结构更趋于合理。为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管理,重点抓好培养、引进、提高三个环节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学院出台了《教师岗位职务聘任办法》《专业带头人、科研学术带头人、课程带头人及教学科研骨干教师遴选与管理办法》《在职教师读研及引进研究生管理办法》等师资管理制度。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鼓励并资助已取得硕士学位的教师攻读博士。在平煤集团公司的支持下,我校先后筹集3000多万元进行师资队伍建设。近两年来,先后选送8名教师到德国进修,选送100多名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进修或做访问学者,63名教师和管理人员到香港理工大学进行培训学习。建好了“后备人才、高校教师互动和外聘教师”三个人才库,我校从企业一线聘请了83名高级工程师作为特聘教授,聘请了156名能工巧匠和技术大师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讲课,带学生实训,进行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

学院构建了运行有序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定四评、两查、一考核的工作方案和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考核与评价标准,对各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客观、系统的质量评价与考核。运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教务管理系统”,实现了数字化办公和无纸化办公,做到管理手段现代化。瞄准企业需求,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各专业成立由学院教师、企业老总和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的重要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制定《平职学院专业建设工作方案》《平职学院重点专业遴选办法》,确定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等11个专业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每年每专业提供专项建设资金30万元,重点专业软硬件建设得到很大提升。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比例,体现职业能力培养,各专业全部实行双证书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实践教学学时与理论教学学时之比达到1:1。着重加强重点专业师资建设,每个专业都设有1名专业带头人。重点专业紧跟一线岗位群需要,课程建设效果明显。学院把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构建了理论与实践交互渗透、融会贯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各专业核心课程均为理论实践一体、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方式体现教、学、做为一体,课堂设在实训室或生产一线,不再单独设置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目前已完成19门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及课程开发工作。实施“三个一体”,即教师一体(专业理论教学能力与实践操作教学能力融为一体)、教材一体(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实践操作课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教室一体(理论课教学场所与实践操作课教学场所融为一体),实现“两个身份转变”,即教师向既是教师又是师傅转变,学生向既是学生又是徒弟转变。

四、以就业为导向,毕业生就业开创新局面

平职学院将就业工作当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关学生和学校出路的大事来抓。建立了校内人才模拟市场,成立了平职学院毕业生理事会、平职学院大学生就业联合会,建立了“双挂牌”、“仓储式”的学生就业新模式。定期邀请各大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来院举办讲座,建立毕业生跟踪服务机制,组织学生假期参加社会实践、考察企业、参加应聘、体验就业。学院建立了就业信息网站,拓展就业渠道,构建就业安置新格局。对煤炭专业毕业生,以行业为安置主体。在巩固平煤集团就业市场的基础上,走出平顶山,通过“订单教育”、推荐优秀毕业生、企业专场供需洽谈会等多种形式不断拓展平煤以外的就业市场;社会专业毕业生,以经济发达地区为安置主体,在深圳设立了办事处,与广东省劳动部门、深圳市劳动部门签订了联合办学合同,目前已经成为这些地区外来人才的定向培养输送基地。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在上海、杭州、宁波等经济发达地区建立了代办处,逐步形成了两省一市(江苏、浙江、上海)大区域就业基地。同时,把新兴经济隆起带、西部地区以及河南区域作为补充,形成“两主体两补充”的就业安置格局,为学院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为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提倡“四证”离校,多资格就业。不仅让学生走出校门时持有毕业证,还要取得技术等级证、英语等级证和计算机等级证书,在职业技能上更胜一筹。为此,学院先后申请取得了多项培训认证资格,并把取证和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2005年持“双证书”的高职毕业生达98%,持“三证书”的为74.3%,持“四证书”率达15.8%。

为进一步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各系部成立就业指导咨询室,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定期就业信息,确保提供150%以上的就业岗位;同时,积极培养、打造部分毕业生中的就业典型,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去帮助那些被动就业、等待安置、依赖安置的毕业生积极主动走出家门,寻求发展空间。为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职业学院就业工作重视实施“传帮带工程”。充分发挥毕业生校友团体作用,建立了毕业生校友通讯录,定期组织优秀毕业生回校作报告,做好就业毕业生的跟踪反馈和后续教育,鼓励他们以个人出色的表现不断提高学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就业促进就业。形成了一届传授一届就业经验,一届传播一届就业信息,一届帮助一届就业,一届带动一届安家的良好格局。

五、以服务为宗旨,突出办学为企业生产建设服务

人才匮乏是制约煤矿企业发展的瓶颈。为满足煤矿企业对各类紧缺人才的需求,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煤炭技师学院,积极与企业联系,采取“送教上矿、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方式服务企业建设。

为提高各矿机械化综采综掘队伍的人员素质,该院及时开展了成建制综采综掘队伍培训。针对煤矿企业大量使用农民工这一状况,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不失时机地推出了煤矿农民工培训项目。为缓解工学矛盾,学院采取送教到厂矿区队、车间等方式,尽一切可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目前,该院已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煤炭行业重要的职工教育培训基地,连续三年荣获“中国企业培训百强”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