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主权债务危机发展的历史
债权与债务的关系最初来源于信用的发展,在市场主体中的个人、企业之间产生,后来,随着国家的不断出现,每个国家的职能也在不断地扩大着,如果政府的税收满足不了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需要,那么政府就要开始举债,接下来就会出现一连串的主权债务问题。当一国的政府对所欠的债务无力偿还时,就会出现主权债务危机,这和个人或者企业在无法偿还债务是出现的个人危机和企业破产是一样的道理。
国家主权债务的危机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研究显示,从1800年一直到现在,债务违约事件在世界上至少出现过250多次,在19世纪20年代和大萧条时期,全球有近一半的国家都出现过债务违约的情况。在二战后更是严重,比如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主权债务危机。这次的主权债务危机,是由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引起的,一些以航运、旅游产业为主的国家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政府为了救助银行业的困境,相继出现了主权债务危机。
二、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解读主权债务危机
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经济理论,以总量分析为主。宏观经济学中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主要的调控手段。现代政府债务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大概已经超过了200年,但对于公债的作用和看法却一直饱受着争议。比如:威廉·配第以及梅隆、詹姆士·斯图亚特等人对公债持比较积极肯定的态度,而法朗斯·魁奈以及查尔斯·达芬南、大卫·谟等人则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下一代人会因为公债而加重今后的负担,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国家破产。大卫·李嘉图通过“李嘉图等价”证明了政府发行公债并不能增加财富,后来巴罗也论证并发展了这一思想,但是詹姆斯·布坎南、詹姆斯·托宾等人却对李嘉图的这一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指明了李嘉图的定价定理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效用的。
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西方政府的干预思想又开始兴起了,一些经济学者提出了公债无害论的观点。英国的凯恩斯和德国的卡尔·迪策尔等人提出了公债是一种信用的高级形式的观点,他们认为大规模地发行公债可以体现出国家的进步程度,可以有效促进资本的积累和国家经济的发展。鼓励政府大力发行公债,并主张公债和赤字以及补偿性财政政策相联系,形成了“斟酌使用的需求管理政策”的局面,这一理论在后来也由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得以继承和发展,如:阿尔汉·汉森、萨缪尔森等。
在20世纪70年代的发达国家中,出现了经济滞胀的情况,这使凯恩斯的理论受到了质疑。由于挤出效应、理性预期等因素,一些供给学派、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等学者认为:政府发行公债其实并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而有些学者则认为公债和财政赤字可以刺激政府扩大开支,并提出在政府债务中,内债和外债是等价的,公债只能用于为资本项目融资。
三、主权债务危机反映出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困境
(一)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不能有效解决主权债务危机
目前看来,要解决主权债务危机还是有困难的。根据西方的宏观经济学经典理论来说,要解决主权债务危机问题,要加大政府的收入,减少政府的支出或者借债筹资。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样做会导致经济的进一步萎缩,影响政府的收益。而政府已经出现了债务危机,这个时候再去借债筹资,就更增加了筹资的成本,使债务危机更加严重,而且有可能陷入“以债养债”的恶性循环,就像美国2007年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一样。为了促进经济的增长,各国在财政上大多都出现了赤字,很多国家都运用举债来拉动经济的增长,这样就恶化了主权债务危机,使政府进入了两难选择的境地,暴露出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困境。
另外,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市场对当前的世界经济给予了比较好的预期,美债危机与欧债危机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信用评级遭到了下调,使得投资者不得不对未来全球经济前景的预期进行修正,这也造成了全球股市出现剧烈的动荡。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在进行了两次量化宽松政策后,还要进行第三次,财政政策也用到了极限,市场对美国的未来经济预测的是很难复苏。面对这种债务攀升、增税困难的低迷局面,现有的宏观经济理论不能够对此提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建议,也没有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解释。
(二)宏观经济学对政府行为的假设和分析存在缺陷
宏观经济学把政府作为经济主体纳入了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实现了政府在经济运行和调控中的作用,规范了政府合理地介入,引导了经济的运行。这样,政府既可以通过政治权利来影响资源的配置,还可以以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制度形式来影响,现在经济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失灵的情况一般来自于自发的市场调节。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现有的西方宏观经济学在对政府行为的假设和分析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缺陷。
1.西方宏观经济学根据新古典分析范式,把政府假设为一个具有理性的“经济人”,这种假设不太符合现实,也过于简单,忽视了人的行为受到文化、道德等因素影响的现实。凯恩斯等人在建立宏观经济理论的时候并没有指出这一特性,但还是认为政府具有完全的信息,能够很好地测出并解决经济波动,提高宏观经济目标的力度。詹·M.布坎南和戈登·塔洛克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从政府雇员个体的角度提出掌握行政公共决策权的领导和官员也都是政府的“经纪人”。政府为了实现社会稳定,出现了“支出冲动”,以为这样可以刺激经济的复苏,其实不然,这种出会刺激政府不断扩大支出,在特殊情况下还要通过借债来实现融资。
2.西方政府为了实现“四个目标”,借助于财政货币政策干预经济运行,忽视了政府行为的社会性。在实际调控中也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政治、外交等。如果在分析政府的经济行为和决策时将必要的社会和政治因素舍弃掉的话,那么得到的假设和分析就可能会存在缺陷。
3.凯恩斯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以来,宏观经济学已经被世界广泛接受,但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西方主流经济学受到了质疑。所以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理论能够更好为指导实践服务。
四、结语
主权债务问题由来已久,其产生的背景与历史上经常出现于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特点是不同的,在选择治理危机的路径上也存在着许多困难,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宏观调控四大目标的实现,政府负债是实现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所以政府公债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果运用得当并不会带来主权债务危机。
参考文献:
[1]张秋.再论政府职能错位与银企关系的恶化——我国银企债务危机形成的原因探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05).
[2]黄茂兴.冲突与和谐:经济人与政府人——兼论和谐社会中政府“经济人”的行为模式[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3]杨华,殷东萍,龙海波.区域经济合作背景下地方政府行为定位分析[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04).
[4]陆岷峰,张惠.政府适度负债规模的研究——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到中国地方政府负债风险谈起[J].南都学坛,2011(05).
[5]陈志昂,杨露,董挺.基于M-F长期债务模型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分析——以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为例[J].山东经济,2011(04).
[6]曹凯,陈佶玲,潘毓东.欧元区政策二元性矛盾及协调措施探讨——基于《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视角[J].经济论坛,2009(19).
[7]姚铃.欧债危机路漫漫中欧经贸待考验——剖析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及其影响[J].国际贸易,2011(09).
[8]刘新华,白玫.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及对中国的启示[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
作者简介:王健(1981-),男,山东,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专业2011级。
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E夏皮罗(EShapiro)则强调了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来源:文章屋网 )
一、新古典综合派的逻辑矛盾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建立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和宏观经济学(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马歇尔在英国学派、奥国学派和洛桑学派基础上创立的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坚持“经济人”假设和“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主张自由竞争能够达到市场出清、实现充分就业,反对国家干预。在宏观层次上反对国家干预的经济学说(派)主要包括现代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但真正能与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相衔接的宏观经济学乃是理性预期学派,现代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虽然在政策主张上与新古典主义不谋而合,但其理论内核则是完全相背或不完全等同的。
二、新古典主义理论宏观体系的发展过程
1.货币学派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坚持经济自由原则,认为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是理想的经济制度,他们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干预政策但也并不主张完全放任的无政府主义,因为货币主义者强调“惟有货币要紧”(only money matters),而凯恩斯主义者则强调“货币也要紧”(money matters too),两句话不过一字之差而已。托宾就认为,现在几乎没有人会主张:“货币不要紧,货币政策同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形成过程没有关系。”
虽然货币主义是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同凯恩斯主义在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分歧甚至是相背的,但两派都坚持“需求创造供给”,都属于西方宏观经济学需求管理的范畴,这与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供给创造需求”是不相容的;并且以friedman为代表的现代货币学派更注重于经验数据的统计检验,在逻辑和内容上仍然缺乏微观基础,所以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不能看作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宏观扩展。
2.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是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失败的产物,反映了美国各阶层对现实经济不满的情绪(高通货膨胀、高财政赤字和高税收),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早期从事于演艺的里根总统在1946年收入已达17万美元,当时最高边际所得税税率高达82%~91%,里根以后常说,只要再拍四部片子收入就达到最高税率等级,再拍就等于白干。这使得他对高税率深怀不满,供给学派的减税主张更合他意思,所以里根总统的推动成为供应学派走红的关键。
供给学派在财政方面主张包括对富人在内的全面减税,特别是削减边际税率,同时根据“李嘉图-巴罗等价”政府减税的同时必须减少政府开支包括社会福利开支,所以供应学派政策也被人称为具有“劫富济贫”性质。在货币政策方面,核心是重视货币质量,稳定币值,认为货币政策不应该成为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手段,应减少国家对货币经济的过多干预。供给学派与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出发点上虽有重合也有根本区别(否认市场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也不可能称作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
3.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试图弥补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缺陷:资源始终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不存在经济周期问题。理性预期学派恢复了新古典主义的理性原则和均衡分析方法,重新解释了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假设政府在人们没有预期到的情况下,突然增加货币供给量,这时生产者可能会把一部分未预期到的一般价格水平误以为是他们生产产品的相对价格的上升,从而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经济进入繁荣时期;由于“人们认识到真理,就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当他们这样做时,就抵消了政策所期望达到的效果”,一旦生产者掌握了更充分的信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会立刻调整理,结果导致繁荣走向萧条,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
理性预期学派在坚持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的前提假设和分析方法基础上,解释了经济周期爆发的原因,并提出:为了保持经济稳定,惟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这与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一脉相承,是对新古典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与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在宏观层次上很好的衔接起来,名副其实的被称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至此,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此框架内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在逻辑结构上完美的结合起来。
三、辨证地认识两套理论体系
我认为对西方经济学原理学习之后应该要明了三个问题,即:(1)什么是经济学,(2)经济学的基本概要,(3)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意义。
首先,经济学是什么。对于经济学的定义有多种多样。我国古人将经济释意为经世济民。西方学者的解释则更多。二十世纪初,琼.罗宾逊在《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一书给经济学下的定义为:“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把人类行为作为目的与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其所著的《经济学》一书中给经济学下的定义为:“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使用可以其他用途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和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现代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分配于不同的用途,以满足经济主体多样化需求的科学。经济学是为解决资源稀缺性问题而产生的,因此,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性而引起的如何进行选择的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这也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具体而言,他要解决一下问题:(1)生产什么物品和劳务以及生产多少(howmuch)。(2)怎样(how)进行生产(3)为谁(forwhom)生产。
其次,经济学的基本概要。以经济学的历史时期划分,西方经济学经历了以下阶段:古代的和中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说,近代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现代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因其研究对像的范围不同,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一,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体为研究对象的,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研究一个经济社会的经济资源被用来生产那些产品,生产多少及采用什么生产方法,产品怎样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也就是经济资源的配置问题。而资源配置又是这样决定的:厂商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由消费者的需求决定的,如何生产则由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以及成本与收益关系来决定,为谁生产则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所决定。微观经济学中包含:(1)需求和供给理论(2)消费者行为理论(3)生产理论(4)成本理论(5)市场理论(6)生产要素定价理论(7)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二,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学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实现充分利用。宏观经济学用来分析国民经济中几个根本问题:一是充分配置到各个生产部门和企业的经济资源总量的使用情况是如何决定一国的总产量或就业量。二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如何决定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
三是国民收入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与经济周期及经济增长的关系。其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是一条主线。宏观经济理论包括:(1)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循环(2)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4)总需求----总供给模型(5)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6)经济增长理论(7)经济周期理论(8)经济政策(9)开放条件的宏观经济分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有研究对象,二者的联系相互渗透,日益紧密。
Abstract: Western economic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udy were divided into micro-and macroeconomics, microeconomics is the basis of macroeconomics. However, in 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the arrangement, it is strict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gain, the two remained independent, basically has not matter in content. For example: in production theory, only study a single firm's total revenue maximization conditions (resource utilization), but not at the same time to contact macroeconomic issues and consider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o contact the consumer behavior theory to consider the consumer's utility maximization problem and the associated price elasticity of commodity price decision makers to consider the issu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these issues.
关键词:生产理论;利润最大化;问题;思考
Key words: production theory;profit maximization;problem;thinking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088-02
0引言
西方经济学传统生产理论对厂商总收益最大化的讨论是基于高等数学中原函数(总效用函数)的一阶导函数(边际效用函数)的值为零时,原函数可取到最大值的原理,论证了生产者在投入(成本)即定的前提下(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生产和销售某种商品要取得总收益最大的条件是边际收益MR为零。即边际收益为零时的商品销售量能够保证生产者实现总收益最大化。对此结论,本文认为:对厂商(生产者)行为理论的分析,除必然需要站在生产者的角度分析外,还需要把它放在更加广泛的环境中去进行更加全面的考察,这样才可能得到更加客观、更加实际的结论。
1传统生产理论的具体内容
1.1 传统生产理论基本分析框架依据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一般而言,厂商的销售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所决定,即厂商的价格会随着销售数量的变动而发生改变。通常,如果厂商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那么厂商则面临着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这就意味着厂商要想销售更多的产品,就必须以更低的价格销售。同时,微观经济学还假定市场是出清的,所以,这种情况下,厂商的生产数量等于销售数量。以下(如表1)是一个厂商的销售(收益)情况表。
单纯从数学角度分析:当一个连续函数的一阶导函数的值为零时,该函数能够取到最大值[实际上,MR=(TR)′]。按照这一数学结论,在假设TR函数为连续函数的前提下,当MR=0时,厂商的总收益TR为最大。从上表的情况来看,当厂商的生产(销售)数量为5时,厂商得到最大的总收益20。
1.2 基本作图根据以上表格,传统教课书作出了MR曲线和TR曲线,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当销售量Q=5时,MR=0,同时,TR取得最大值20。
2对传统生产理论的思考及修正
2.1 对边际产量和总产量曲线图形做法的思考及修正依据上表1可知,实际上能满足总收益TR的值为最大的销售(生产)量可以是4也可以是5,亦既在销售量为4到5这个阶段存在一个总收益保持最大值的平台期。所以,严格来讲,TR函数的图象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抛物线,而是在抛物线的顶端应该有一条平行于Q轴的线段AB,如图2。图2才真正反映了表一中商品销售(生产)量、边际收益和总收益之间的相互关系。
2.2 对厂商总收益最大化条件的思考及修正从表1和图2能够看出,厂商总收益最大(20)时的销售(生产)量可以是4也可以是5,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并把宏微观经济学其他理论结合起来分析,总收益最大时的销售(生产)量则有不同的结论。
2.2.1 单纯从厂商的角度来考虑,最优生产(销售)量应该为4。这是因为在保证总收益为最大的基础上,厂商生产(销售)更多的产品意味着厂商在生产技术不变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前提下需要增加一种要素的投入,这意味着生产成本的增加,同时也意味着固定资产(机器设备)的更大损耗。我们知道,西方经济学假设厂商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利润最大化,而利润最大化首先要满足的必要条件则是成本最小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单纯从厂商角度考虑,其最优的生产(销售)量为4,而并不是大多数传统教材中认为的5。
2.2.2 从商品价格弹性理论和厂商所生产产品的可替代程度的角度来考虑,如果该厂商生产(销售)的产品需求弹性很小甚或无弹性,并且该产品的替代品(包括完全替代品和不完全替代品)很少甚或没有,则意味着该厂商有能力在产品质量不变的前提下向市场(消费者)索要更高的价格,牟取更大的超额利润。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厂商最优的生产(销售)量应该为5。
2.2.3 单纯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厂商的最优生产(销售)量应该为5。这是因为当厂商生产并向市场投入更多的产品时,既市场供给量加大时,依据供求定理,产品的价格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产品价格的下降意味着在消费者收入既定的条件约束下,花费相同的收入会取得更大的效用(即收入效应:产品价格下降,消费者收入不变但其实际购买力增加)。
2.2.4 抛开以上三种考虑角度,单纯站在宏观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分析,厂商的最优生产(销售)量应该为4。这是因为在销售量为4时,厂商已经取得了总收益TR最大。如果厂商继续生产,不但意味着厂商自身生产成本和固定资产损耗加大,而且意味着资源配置的低效甚至无效。多生产一单位产品(生产量从4增加到5)而投入的生产要素可以在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下配置到能够更有效利用该生产要素的生产上去,最终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总之,对西方经济学中厂商总收益最大化问题的探讨不能仅仅局限在厂商自身的角度来思考,而应该同时结合宏微观经济学中的其他相关理论综合进行考虑,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宏微观经济理论的融合,不至于让人们产生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完全割裂和西方经济学中各个理论相互割裂的印象。也只有这样,对具体经济问题的分析,才能得到更加客观,更加实际的结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