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意识的认识

民族意识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族意识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族意识的认识范文第1篇

一、柯达伊的民族音乐教育思想

“只有让儿童生活在音乐的母语环境中才能使儿童深切地感受民族的历史、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情感。”柯达伊教育体系的这一特点,不仅是柯达伊自身的生活体验和音乐感受的升华,也是他多年探索和实践的结果。他认为,民间音乐参与到音乐生活中来并给予创造性的影响,这一切都是民族意志的标志,是在民族中坚持其本性保持着“文化统一的力量标志。”他认为:“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不把本民族音乐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间音乐基础之上,就会像双莲断梗一样地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不可挽救地消失在国际的半文化之中”。柯达伊通过对民歌的搜集和分析,深入领略了民族音乐带给人的精神享受和震撼。他认为民间音乐是培养好的艺术趣味的源泉。“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反映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语言、美学观点等状况。”将民族音乐作为母语音乐教育的重要因素正是基于民族音乐的双重价值。一是通过民间音乐可以培养儿童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感情,并且会进一步促使儿童热爱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经过这样教育的人,将会有高尚的艺术趣味,这是由他的艺术价值所决定的。二是他的继承价值和教育的社会功用价值。展匈牙利民族性的教育,这是任何课程都不能代替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本性、民族尊严、民族意志的标志。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本质最完美的音乐表现,只有在民间音乐中才保留了真正的本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它们不仅具有民间意义,更是具有民族意义的一项财富,它是属于全体人民的。这一观点再次重申了民族音乐的积极作用和社会价值,它将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以富有节奏感的有声语言进行传承,也是在传承一种精神、一种无形的财富。”柯达伊认为民族音乐业是通往更广阔的音乐殿堂的必由之路,是一个人得以感受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唯一途径。学校音乐教育要建立本民族文化基础上,只有在学好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所以,全社会应共同营造一个有利益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大环境,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把民族音乐课定为学校公共必修课,高等院校应根据实际,设立民族音乐文化艺术中心,加强艺术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大学生开设民族音乐基本知识、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等课,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音乐理解力、鉴赏力在音乐素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提高对民族音乐欣赏的一种方法。长此以往,没有青少年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和发扬光大,民族音乐将会失去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提高民族音乐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责无旁贷地成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中发挥民族音乐教育的优势,陶冶学生情操,增强民族意识,让绚丽璀璨的民族音乐自立于世界之林,乃是当前音乐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二、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相关措施

(一)以情感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

通过学习一些带有典型民族风味的歌曲,在掌握和灌输民族音乐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明白音乐离不开民歌,民歌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的道理,使学生从心理上崇拜民族音乐,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我国民歌浩若烟海,内蒙民歌的豪放、辽阔,江南民歌的婉转、秀丽,陕北民歌的高亢、奔放,云南民歌的明丽、清新,新疆民歌的活泼、欢快,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从中得到丰富的体验,体味到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学生对这些民歌创作根源的追溯,会对民族音乐产生由衷的热爱之情。有了这样美好的感情,就会对学习民族音乐产生浓郁的兴趣,为学校进一步实施民族音乐教育打下浓厚的情感基础。

(二)以民族音乐的欣赏为契机,增强学生的体验能力

体验民族音乐所塑造的意境,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以学生自我感受为基础,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令学生将民乐与自我的情感认识不断协调起来,使民乐的欣赏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活动,在此活动中令学生自我振奋、自我感动。教师应有意识地选择欣赏曲目,做到有浅到深、由表及里地对学生实施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怀着由衷的喜悦去吸收民族音乐的营养,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音乐存在了数千年,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不断的变化,民族音乐也随着变化和发展,它不仅反应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用音乐这个特殊的方式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正如柯达伊认为“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本质最完美的音乐表现。它们不仅具有民间意义,更是具有民族意义的一项财富,它是属于全体人民的”。音乐不是少数杰出人物的享受,而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源泉,让音乐属于每个人,这是最高的理想。传播民族音乐文化,努力使它成为全体人民的财富,它就会成为振奋民族意志和精神的巨大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方元,吴祖英.论柯达伊音乐课程思想与实践[J].中国音乐,

2002, (3).

[2]杨立梅.柯达伊教育体系中民族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J].

音乐教育, 2002, (1).

[3]段哓静.柯达伊思想与我国音乐母语教育[J].安徽师范大学

学报, 2003, (4).

[4]陈雅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民族意识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力资本;民族差异;职业培训

    人力资本是个人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行为方式和情感价值观都可能带来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现代社会作为知识经济社会,人力资本对个人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同的民族由于其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其人力资本是否存在差异呢?为此,我们利用广西的调研数据,分析人力资本民族差异状况,为解决人力资本民族差异问题服务。

    一、本研究的主要概念和资料来源

    (一)主要概念

    1.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人们花费在教育、健康、职业培训、移民和信息获取方面的开支,它与物质资本最大的差别是它不能与其所有者分离。在人力资本中,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最重要的部分,对于少数民族来说,语言能力也是其重要的人力资本,所以主讲语言和普通话水平也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指标。据此笔者在本研究中把人力资本操作化为文化程度、主讲语言、普通话水平和是否培训四个变量。

    2.民族。赵利生认为:“民族是在变动着的社会体系中,以文化区分的,具有自我认同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1]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研究的需要,我们将民族类别分为汉族和少数民族两种类型。

    (二)资料来源

    本研究运用的是广西的抽样调查资料。广西属于中国的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有1 839万,是少数人口最多的省份,因此比较具有代表性。资料来源于李文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广西不同民族职业流动与就业培训政策的比较研究》的数据库。排除一些缺省的数据,本研究的样本容量为1 143份。其中汉族样本593份,占样本总量的51.9%;少数民族样本550份,占样本总量的48.1%。

    二、人力资本民族差异的实证分析

    根据我们对文化资本的界定以及操作化指标,我们将从文化程度、主讲语言、普通话水平和是否接受过培训四个方面分析人力资本的民族差异。

    (一)文化程度的民族差异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诚如戴维·波普诺所言:“学习(learning)是一生中的社会和个人经历,它将改变一个人的知识、态度和行为。”[2]特别是现代社会,教育对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是人力资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程度代表不同的人力资本含量,但是不同民族其文化程度是否相同呢,笔者对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样本中汉族的文化程度总体上要高于少数民族,但我们能否认为汉族的文化程度就比少数民族的高呢?这必需进行统计推论,由于民族属于定类变量,文化程度属于定序变量,因此,我们对其进行非参数检验[3]。检验结果表明:汉族的文化程度的平均秩为593.52,少数民族的文化程度的平均秩为548.79,汉族的文化程度的平均秩高于少数民族,并且Sig值为0.015,小于α值0.05,由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程度分布存在差异,汉族的文化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再从双样本K-S检验看:Sig值为0.097,大于0.05,小于0.1,说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程度在0.1的水平上存在显着性差异。

    (二)主讲语言的民族差异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它是在劳动中产生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在社会生活当中,语言是人们日常联系和交流思想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社会实践的工具,也是继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知识的工具,因此,作为主讲语言成为了人们的重要的人力资本要素之一。但是每个人的主讲语言是不一样的,汉族一般都把汉语作为自己的主讲语言,但是少数民族的主讲语言分布却有很大的不同,笔者对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550份少数民族样本中,使用汉语作为主讲语言的有355份,占少数民族样本总数的64.5%;使用本民族语言作为主讲语言的有195份,占样本总数的35.5%。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主讲语言存在着民族差异,主要体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作为主讲语言。

    (三)普通话水平的民族差异

    在中国,汉族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使用汉语的人数也占很大的比例,甚至汉语还被规定为联合国通用的五种语言文字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与各国各族人民交往的日益增多,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对学习汉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有的学校和地区还兴起了“汉语热”。在我们国内,我们国内的各少数民族更是把汉语作为国内交往交际的重要工具。因此可以说,普通话水平也成为了个人重要的一种人力资本,但是普通话水平是否存在民族差异呢?我们对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我们可以发现,样本中汉族的普通话水平总体上要高于少数民族,但我们能否认为汉族的普通话水平就比少数民族的高呢?这必需进行统计推论,由于民族属于定类变量,普通话水平属于定序变量,因此,我们对其进行非参数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汉族和少数民族普通话水平分布的平均秩不同,汉族的普通话水平的平均秩为527.21,少数民族的普通话水平的平均秩为620.29,意味着两者的分布有可能不同,并且Sig值为0.000,小于α值0.05,由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普通话水平存在差异,汉族的普通话水平高于少数民族。再从双样本K-S检验看:Sig值为0.001,小于α值0.05,再次确认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普通话水平存在差异,汉族的普通话水平高于少数民族。

    (四)职业培训的民族差异

    职业培训是指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职业岗位的需要和劳动者的从业条件和意愿,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资格标准,对劳动者应具备的职业知识和实际技能进行教育和训练的总和。通常是指直接面向就业或再就业市场某一具体岗位或岗位群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而进行的培训,培训经考试合格,可以按国家规定颁发相应的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职业培训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针对性和实用性最强的职业教育,是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生产建设及经营服务结合最为密切,和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对于个人来说,它是提高个人职业能力的重要渠道,是否经过职业培训,代表着个人不同的人力资本含量。因此,职业培训是个人重要的人力资本。那么,中国的职业培训状况是否存在民族差异呢?笔者对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

    从表3我们可以发现,样本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培训状况十分接近,汉族的培训比例为74.9%,少数民族的培训比例也为74.9%。并且Sig值为0.552,大于α值0.05,这样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培训分布状况不存在差异。

    三、结论和对策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人力资本是存在差异的。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的文化程度、主讲语言和普通话水平与汉族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分析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比较可喜的现象,那就是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职业培训不存在差异。表明民族地区的人民政府为少数民族的职业培训做了大量的工作,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今后要在少数民族的文化程度、主讲语言和普通话水平等方面加大投入,改进方法,才能缩小少数民族在人力资本方面与汉族的差距,使少数民族和汉族协调发展,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感谢李文华教授允许我使用他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广西不同民族职业流动与就业培训政策的比较研究》(04XSH003)的数据库。

    参考文献:

    [1]赵利生.民族社会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60.

民族意识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格差异;民族地区;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081-01

一、人格差异

我国心理学家陈仲庚把人格界定为“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人格一旦形成,将会长期影响个体的行为特征。人格差异是个体心理差异的一种表现。不管从事任何工作,个体人格将是衡量一个人能否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充足后劲的重要标志。所以,塑造学生人格,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教学中的实例

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我们的学校不是工厂,我们不能用一层不变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来进行批量化的“生产”,社会不需要“规格”、“性能”相同的人才“产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强调教师对学生个体心理差异的尊重,强调教师对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和发现,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笔者在甘孜藏族自治州担任了三年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发现,由于受到所处环境、家庭、见识、民族文化和等的影响,藏族中学生身上具有鲜明的,不同于内地学生的特点。以下是笔者在工作期间遇到的一些教学实例。

(一)“坏学生”的教育

笔者在刚参加工作时担任中学八年级的生物教学工作,遇到学生小刚,小刚具有青春期显著的叛逆性格。穿着追求时尚,打耳洞,泡酒吧,上课睡觉,应该说是一个典型的坏学生形象,属于自暴自弃的类型,对学习完全没兴趣,被人当成坏孩子也不在乎。到底是什么原因促成他这样的性格呢?调查后才知道,首先,藏族人民热情豪放,男孩子喝酒、打耳洞是很正常的事情,有的家庭父母都不反对。那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就应该循序渐进,在尊重民族风俗的前提下,慢慢进行教化。其次,小刚的经历也对他的性格和心理也起到了重要影响。小刚父母离异,父亲在监狱,小刚跟着妈妈。原本小刚刚上七年级时成绩优异,后来和几个高年级的学生离家出走,到混了一年才被家人找回来,重新回到学校,留级学习。正由于有了这样的经历,小刚思想比较成熟,独立性较强,自制能力也很强,只是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别人的认可。其实他也和其他同龄的孩子一样,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鼓励和赞赏。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笔者采取了这样的方法:首先,找小刚谈心。对于小刚这种类型的学生,不能选择强硬的态度进行批评。这样他们只会对教师产生抗拒,封闭自己的内心。因为年龄差距不是很大,谈话时间选择没有其他老师在的时候,面对面而坐,从一些轻松的话题开始,因此,很快就创造了一个比较温馨的气氛。这种谈话在进行了几次后,小刚也慢慢认同了笔者,开始相信,并打开心扉,跟笔者说一些心里话。其次,在课堂上给予他展现的机会。在课堂上通过眼神交流、提问等方式,给予小刚鼓励,使他慢慢发现自己在学习上的长处。通过这些努力,小刚在学习上也越来越有自信,并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这就是教师期望效应。最后,随时关注小刚的变化,及时给予鼓励和强化,使好的行为和思想能够不断的重复,最后形成其自身具有的良好品质。所谓“习惯成自然”就是如此。

(二)内向学生的教育

卓玛是九年级一班的一名学生,是一个典型的乖乖女形象,成绩在班上前十,文科比理科成绩好。笔者担任了化学教师。因为藏族学生名字较难记,同名的情况也很多,因此,开学一个月后,笔者还是没能全部记住学生的名字。这应该算是一个教师的失职,后来,笔者一直在反省自己,在以后遇到的班级中,笔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认识全班同学,努力记住每一个学生。第一次测验下来,卓玛的成绩很不理想。然而在一天晚自习时,笔者发现她在听mp3,所以没收了mp3。后来卓玛悄悄给了笔者一封信。信中这样写到“我是故意上课听mp3的,没有其他目的,只想让老师记住我。我是一个很平凡的学生,不能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每次上课时,听见老师很自然的叫其他同学的名字,觉得很羡慕。因为他们能够被老师记住。我只想让你注意和记住我这个在角落里的平凡的学生出出”。事实也是如此。在班级教育中,学生很多,教师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熟悉每个学生的情况。而最先记住的就是成绩拔尖的和最调皮的这两类学生。处于中间的学生往往不容易被教师记住。而这类学生自身可能也比较内向,但同样需要得到教师的认可和关怀。有了这次的经验,笔者花了更多的时间关心这些处于中间的学生,并准备一个小册子,记下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作业情况、成绩,及时的进行沟通。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课后多与学生交流、谈心,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动态。

民族意识的认识范文第4篇

一、

模式(Pattern)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就是所谓的模式。综观欧洲一体化历史,欧洲一体化进程不仅是欧洲经济一体化与政治一体化的进程,同时也是欧盟法法律体系的建构过程,也是欧洲一体化组织中超国家机构的发展历史。欧洲一体化每向前深化一步,必将出现一个体现更高一体化程度的法律文件,也必将出现一些实施这些文件的超国家机构。从1951年的《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巴黎条约)、1957年的《欧洲经济合作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罗马条约)、1965年的《布鲁塞尔条约》、直至1991年的《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些条约的产生从另一面印证了欧洲一体化在它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形成了特有的一体化模式。

具体而言,欧洲一体化模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超国家法律制度是主导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在世界范围内的一体化组织中,欧盟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所涉及的范围之广横跨了经济政策、货币与社会政策、安全与防务政策等。然而,作为一个由多国家组成的区域性一体化组织,其制定政策和实现利益必定无法缺少主权国家的维系,离开这个因素,欧盟的法律效力就产生疑问了。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欧盟形成了一个根本性的机制,以解决一体化成果的合法性问题,即建立超国家的法律制度,也就是俗称的“欧盟法”。

 欧洲一体化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有与其相应的法律文件诞生,并最终主导了这一阶段的一体化目标的实现。《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端;《罗马条约》实现了关税同盟;《单一欧洲文件》确保了关税同盟向统一大市场的迈进;《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催生了欧洲货币联盟,从而使“欧元”成为了现实;《里斯本条约》赋予了欧盟真正意义上的实体资格,使欧盟的政治一体化较之以往迈上了重大的一阶。凡此种种,均印证了超国家的法律制度主导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2. 超国家机构是欧洲一体化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

根据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的《欧洲联盟条约》,欧盟下设欧洲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外交署、欧洲中央银行、欧洲法院等主要机构,并依法赋予了这些机构以相关的职权,以确保欧盟一体化法律文件的完整实施。

欧盟的这些机构具有超国家性,其对于完善欧盟权力运行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从根本上保障了欧盟法的实施效果。此外,这些机构与成员国之间还要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如忠于与信守条约的义务;经济政策的合作的义务;禁止歧视的义务;辅原则;保护条款与经济状况条款等,这些原则反过来也进一步维护了欧盟法的权威性。

3. 以经济一体化为先导,以政治一体化为目标

欧洲一体化每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文件都与经济一体化成果密不可分,并为了实现下一步更为高层次的一体化目标而服务。然而,几乎每一个重要的一体化阶段性文件都透露出这样的讯息,即目前已经取得的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成果,其最终目标都是为实现一个高度的政治一体化而努力。如《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前言所表明:坚决要求以根本利益的融合来代替世世代代的对立竞争,通过一项经济集团的成立,为久在流血分裂下互相矛盾的人民之间建立更广泛和更深刻的团结的基础并且为具有足够能力以掌握从今以后共同命运的组织打下奠基石;《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2]:第一编 共同条款第1条:欧洲共同体及欧洲政治合作的目标应在于,共同切实促进欧洲联合的进程;《欧洲联盟条约》[3]:考虑到结束欧洲大陆分裂的历史重要性和创立未来欧洲建设坚实基础的需要……决心实行一项包括最终构建共同防务政策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并可能在一定时间后导致共同防御,从而增强欧洲的同一性和独立性,以便促进欧洲和世界的和平、安全及进步等等。

二、 欧洲一体化在解决欧洲认同与民族主义的冲突实践

欧洲区域认同与民族主义的冲突由来已久,欧洲一体化在解决两者冲突的实践上也渊源甚远。早在1954年,法国政府就曾因为担心伤及法国国家主权及军队,从而无限期地中止就是否接受《欧洲防卫共同体条约》所进行的辩论,这也直接导致了当时的欧洲防卫共同体和欧洲政治共同体进程的夭折。建立欧洲防卫共同体的尝试宣告失败后,布鲁塞尔条约的五个成员国于1954年9月在伦敦举行会议,经过商讨产生了《巴黎协定》以及《伦敦会议最后决议》两个重要法律文件。并根据《伦敦会议最后决议》建立了一个新的国际组织——西欧联盟。

“单一欧洲法令”的签订也是欧盟在解决欧洲区域认同与民族主义冲突的一次实践。1975年12月欧共体理事会会议对《廷德曼斯报告》进行审议,由于一些国家基于民族利益考虑对该报告所提出的一些建议无法接受,从而导致了该报告所提出的更进一步的政治一体化设想被无限期搁致,也使欧洲政治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严重受挫。僵局直到1981年才被打破,经过了“欧洲合作”主义的努力,终于于1986年2月,欧共体成员国签订了,《单一欧洲法令》。该法令虽然未能建立起欧洲联盟,也未从根本上改变欧共体,但它仍然是欧洲一体化道路上一个重要文件。

欧洲一体化史上区域认同与民族主义最大的冲突产生于《里斯本条约》的签订过程。2005法国和荷兰由于国内民族主义分子的原因,相继以公投的形式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法国和荷兰在全民公决中对《欧盟宪法条约》的否决,引发了21世纪欧洲一体化的一场危机。经过欧盟成员国之间长达两年的反复谈判,欧盟终于决定对宪法条约的名称做出修改,以“简化版”的《里斯本条约》取代《欧盟宪法条约》。《里斯本条约》对《欧盟宪法条约》中带有宪法含义的敏感内容进行删减,去除了欧盟盟歌、盟徽等内容,这次变动可以说是欧洲区域认同对民族主义的一次屈服。

三、 欧洲一体化模式对于解决区域认同与民族主义冲突的作用分析

从欧盟的历史发展历程上看,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区域认同与民族主义的冲突的解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下,才形成了今天“大欧洲”的区域认同逐渐为各个国家乃至人民所接受,而狭隘的民族主义亦逐渐弱化的形势。这其中,欧洲一体化模式的作用功不可没。

(一) 以渐进的方式调和了区域认同与民族主义的矛盾

欧洲一体化模式在解决区域认同与民族主义两者之间的冲突时,采用了渐进的方式,从经济一体化开端向政治一体化迈进,避免了对民族国家的“主权思想”形成过度的挑战,从而更大程度激化了两者之间的冲突。在这过程中,欧元和欧洲超国家机构作为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的重要标志,在其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和完善,欧洲意识已经日益深入人心,“作一个欧洲人”已经成为了许多欧洲国家人民的口号,“欧洲人的欧洲”更是作为欧共体争取欧洲独立特性的宣言而越来越响亮。欧元的诞生,使欧盟在经济上有更加趋同化的趋势,经济联系上的加强使各国之间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更加的融合。这从另一侧面上也更进一步的加强了欧洲人的认同感。

欧盟超国家机构的政治目标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树立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立形象,引入欧洲公民身份,发展一个自由、安全和公正的区域,维持和创立欧盟法体系等等。在协调区域认同与民族主义两者之间的冲突方面,它们对促进民族国家对“大欧洲”的认同起到了重要影响。

(二) 以法律的方式巩固了一体化过程中解决区域认同与民族主义冲突的成果

在一体化取得进展的每个历史过程中,欧盟都以正式的法律文件巩定了其成果,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欧盟法律体系。而且,与其他区域性国际组织不同,欧盟独特的司法体系设计也使之能够解决一体化过程中产生的区域认同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冲突。这种独特性体现在:其一,共同体层面上存在一个强有力的欧洲法院,其二欧洲法院与成员与成员国法院一起构成了促进与维护欧盟法律制度实施的司法体系。[5]虽然成员国司法体系是由各成员国设立的,而且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千差万别,但在适用欧盟法律以及保障由欧盟法规定的权利、义务方面,成员国法院表现出了与其他国际组织不同的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欧盟法的权威性与有效性。

(三)以超国家机构主导区域认同与民族主义冲突的解决及成果的实现

欧盟超国家机构管理体制对解决区域认同与民族主义冲突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民族国家必须尽可能的增强自身对欧盟法律的适应能力。欧盟超国家治理是各成员国通过让渡部分主权并相互合作而创立起来的,是民族国家自主选择的结果,必须尊重欧盟机构的权力地位。另一方面,它体现了欧洲一体化的方向和趋势,即通过欧盟超国家机构实现“大欧洲”的一体化治理,进而实现欧洲作为一个经济、政治高度一体化的区域性国际主体。

此外,欧盟超国家机构的功能使其具备了确保欧洲区域认同与民族主义冲突的解决成果得以实现的条件,这一点笔者在前面欧洲一体化模式的特点中已经详细阐明。

(四)为以后欧盟解决区域认同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冲突提供了规范的模式

这里包括两层意思:首先,欧盟在解决欧洲一体化过程中产生的区域认同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冲突时始终遵循着以经济化为突破口,以政治为目标,从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的模式。笔者前文已经阐述过了,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区域认同与民族主义的冲突更主要的表现在主权让渡方面的冲突。所实现的政治一体化的程度越高,两者的矛盾会越激烈。因而,解决两者的矛盾以经济一体化为突破口,增加“区域的认同感”将是至关重要的方面。

其次,一体化遵循由低到高,从“外延点”向“核心点”,使更高层次的“认同感”逐渐取代“民族感”。以《里斯本条约》为例,由于部分国家民族主义势力的反对,《里斯本条约》诚然没有实现《欧盟宪法条约》蓝图里设想的那样高度的政治一体化程度,但较之以往依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以后实现更高程度的政治一体化获得了更多的“认同感”,它的通过依然是区域认同在与民族主义的斗争中的又一次重大的胜利。

综上所述,欧洲一体化模式对于解决区域认同与民族主义的冲突具有无可争议的巨大贡献,欧洲一体化模式必将在已经取得的成果上继续丰富和发展,为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继续深化发挥更多建设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china.com.cn/law/flfg/txt/2006-08/08/content_7057288.htm 2010-11-23查

[2]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wenku.baidu.com/view/fe7266afdd3383c4bb4cd217.html 2010-11-23查

民族意识的认识范文第5篇

(苏州职业大学 艺术系,江苏 苏州 215104)

摘 要:民族音乐学多元音乐文化相对论的观念,已经深入到我国音乐教学的各个方面。其观念和方法已经广泛影响着我国的音乐教育。笔者试图以民族音乐学的新观念,重新认识一直困扰着高师钢琴音乐教学的固定音高训练和首调概念的培养问题。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首调;固定调;音乐教育;钢琴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4文献标识码:A

On the Puzzle of Movable Do and Fixed Do in University

Piano Teaching from the New Ideas in Folk Musicology

HAO Si-zhen

钢琴音乐教学中固定音高的训练和首调概念培养的关系问题,是一直困扰着老师和学生的难题。许多人笑谈由于钢琴这件乐器所具有的固定音高性质的属性,让许多人往往是笑着开始学习,哭着无奈放弃。对于那些从小学习钢琴的人来说,一般都具备较好的固定音高概念,这些人一般也被认为是音乐天赋比较好的人。这些人通过学习钢琴,不仅掌握了钢琴的演奏技巧,而且,也建立了十二平均律的音高概念,也即我们所讲的专业术语――视唱练耳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加强。由于我国目前的钢琴音乐教育,及其课程设置,仍然还沿用着德国式的机制,特别是许多学校坚持以钢琴的固定音高来考察学生音乐听辨的能力,所以,钢琴的学习实际上包含了音乐学习的许多基础性内容。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确实是把钢琴这件乐器作为培养学生建立固定音高概念的工具。我们今天的听音训练,也即所谓的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仍然以钢琴为主。这样一来,势必给那些没有童子功的学生带来麻烦,这也是我们已经深深认识到的这种学习所带来的弊端。另外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遗憾的看到那些通过钢琴训练,具有童子功的学生另外的缺陷,那就是只是具备较好固定音高概念的学生,不能适应我国音乐社会生活中流行首调概念的现实,致使许多这样的学生,学习了十几年的钢琴,却不能胜任工作。因此,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很难处理好固定音高训练和首调概念培养的关系。

今天,民族音乐学的多元音乐文化观念,已经广泛影响着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其方法也正广泛地运用于我国的音乐学研究之中,音乐文化相对论的观念已经深入到音乐教学的各个方面。对于这样一个顽症也许我们可以从民族音乐学这个新的视角,做一个重新的认识。一直以来,我们完全把固定音高的训练和首调概念的培养对立起来。要么,一味的坚持运用固定音高的训练机制,鄙视首调概念听觉意识良好的人。甚至认为那些首调概念良好的人属于非专业音乐者;要么,完全放弃五线谱的教学内容,只是追求简谱释读和钢琴即兴伴奏的训练,其导致的后果便是这些学生都缺少五线谱的释读能力。由于受到释读五线谱能力的限制,到了学生毕业的时候,其钢琴的演奏技术和水平也就十分有限。这其中一个重要的误区,就是我们在对于文化认知方面存在分歧。我们没有民族音乐学文化相对论的思想意识。特别是像钢琴这样的西洋音乐文化形式,完全是在欧洲音乐中心论的旗帜下成长起来的音乐艺术,更是不把其他国家、地区、民族的音乐文化放在眼里。今天,我们必须要重新认识的这个问题,认识世界各国音乐文化的相对价值观念。

民族音乐学多元音乐文化相对论的观念,并不排斥、贬低任何音乐艺术形式,尊重各种艺术形式的存在价值。这种理论也适合于我们对于钢琴等欧洲古典音乐的认识。就钢琴音乐的固定音高训练和首调概念的培养问题而言,没有谁高谁低,谁优谁劣的问题。我们也知道不同的学习经历和所接受的不同训练,是建立不同音高观念的基础。因此,因材施教,实事求是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首先,就钢琴音乐艺术的专业要求而言,肯定是以固定调的训练为基石。从现代医学研究的成果看来,幼童时代是最有效建立语言、音乐等概念的时期,幼小建立的概念最难抹去。只有从儿童时期就开始进行建立固定音高概念的训练,才有可能与西方音乐人拥有同样的听辨西洋音乐的耳朵。我们知道,幼儿的听觉比较敏感和单纯,一旦经常接触类似钢琴等十二平均律性质乐器的反复熏陶,其固定音高就会在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记。所以,进行固定音高概念培养必须从儿童时期开始,这也是我们音乐教育中关于早期音乐教育中的重要课题。事实证明,那些从小学习钢琴的学生,大多都具备固定音高的概念,识读五线谱的能力也比较强。培养能够解决比较复杂音乐作品的读谱与视唱问题,特别是那些无调性等现代音乐作品的读谱与视唱时,只有接受过严格固定调训练的学生才会做到的得心应手。

但是,在当今的高师音乐教育中,许多学生并不是从小就接触和学习钢琴。甚至,也还有许多学生是在进入大学之后,才开始初级钢琴音乐水平的学习。既然我们已经了解到这些学生要建立起固定调的音高概念比较困难,就应该回避上述的教学方案。其实,这也是我国在高师钢琴音乐教育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问题,如果忽略了这个中国特色的问题,我们高师钢琴音乐教育就会出现偏差。如果我们一味要求这些学生仍然坚持固定音高训练,那就会带来教学的失误的。因此,我们应该以科学、客观的态度来认识这个问题,对于这类学生以完全建立固定音高概念为目的的教学理念也是错误的,同时实施起来也比较困难,效果更会不好。对于那些进入大学之后才开始“拜尔”、“车尔尼599”等等水平学习的学生来说,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等等,那是很清楚的事情,根本无须多言。因为我们知道,这些没有经过所谓“童子功”训练的学生,特别是对于那些生活在没有钢琴环境中的、没有在固定音高环境中熏陶的学生而言,对于这些已经失去了在音乐观念上形成固定音高概念有效时期的学生来说,我们就不应该追求其建立固定音高的概念,不适宜一味采用固定音高概念的教学方法。但是,现实中的情况却往往让我们不知所措。造成这样的根本原因在于错误的认识观念,固守着欧洲古典音乐优秀的思想,缺少民族音乐学文化相对论的认识意识。今天,我们能够以民族音乐学相对文化论的观念认识欧美音乐,认识古典音乐,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变得比较容易了。鉴于此问题所针对的两个问题,也就有人觉得所谓的固定音高训练和首调概念培养的问题,主要出现在是否从小就学习钢琴的问题上。对于不同水平和不同性质的学生,我们在教育观念上自然有不同的认识,在教学方法上当然也应该区别对待。我们曾经忽略了对于学生个体本质的综合分析和教学方法的指南,认识的立场、观念、思考都未曾进入教学指南之中。

一方面,由于我们认识的偏差,一直以来,狭隘的认为一旦建立了固定音高概念,就决不可以去接受首调概念的训练,同时也担心这些学生学习首调会影响已经建立的听觉习惯和意识,或者说会混乱学习者的心志。因而,不顾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分析每一位钢琴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坚持固定音高概念的教学方法。这样一来,我们会经常发现那些具有固定音高概念的学生们所演奏的作品干瘪、缺乏生命力,这些学生在演奏作品中很难投入艺术的激情。尽管从小抓起比较容易建立起固定音高概念,但是,现实是那些从小学习钢琴,具备较好固定音高的概念的学生,普遍缺少首调演奏的能力,这就是所谓固定音高训练和首调概念培养问题的根源所在。目前看来,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对于这些学生缺少首调概念的训练于培养。许多事例证明,即使那些经过“童子功”训练的学生,如果没有增加首调概念训练的内容,是不可能真正做到艺术性的演奏程度。因此,培养学生具有首调音乐的概念,是提高钢琴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能够培养优秀钢琴演奏者的重要保证。任何一位优秀的钢琴演奏者,都不应该是完全死板地依据乐谱中的标示处理作品。而是通过自己对于音乐的感觉与自身的理解所加以的表现,是对作品进行的二度创作,属于个人个性风格的再创作。经过“童子功”训练的演奏者,对于乐谱识读肯定十分熟悉,但是,由于演奏不仅仅是一种模仿,不是机械对乐谱音符的弹奏,而应该是一种具体的心理活动,是一种有趣味的创造性工作,甚至是一种严肃的思考。因此,首调概念训练的课程内容一定要建立。要根据个人的理解,最大限度地去升华作品的美感,把观念性形象物化,使演奏真正地进入到美的境界中去,做到真正用心和动情的演奏。

当然,说起容易做起难。理论的问题往往是说起来比较简单,但是,实际具体操作起来就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遇到的具体困难会很多。譬如,我国许多人的听觉习惯为首调概念,因为,这种听觉习惯属于中国式。那么,怎么从这样一件西洋的乐器上去寻找建立我们的听觉意识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还有,从幼儿就开始学习钢琴的孩子能否同时建立固定和首调两种概念,都需要我们进行思考。

另外一方面,对于这些缺少固定音高能力的学生来说,识读乐谱是学习钢琴的基本任务,应该毫不犹豫的贯彻和执行首调概念的教学。一直以来,由于我们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和意识上的偏差,产生了教育意识和观念的误区。那些坚持固定音高概念教学的一方认为,这些学生能力差,再怎么学习也不会有太大的进步。所以,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严格,没有硬性指标和学习的目的。最为重要的是缓慢的技术训练也耽误了释读乐谱能力的提高。而坚持认为只需要学习即兴伴奏,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人才的教师,却又根本不教授学生释读五线谱的技巧,使得音乐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释读五线谱。两方面的极端意识和行为,耽误了学生的学习,影响了他们今后的工作。这是急需加以纠正的错误教育。事实证明,我们不可以放弃那些在固定音高概念方面能力差的训练,而只是做即兴伴奏的学习。教会他们以首调的概念去熟悉键盘,以首调的方法熟悉五线谱,并掌握快速释读五线谱的能力是教学的根本。一定要把钢琴的技术训练同学生识读乐谱的技能结合起来,可以明确要求学生识读乐谱的时候以首调概念,这样就能够准确把握每个作品中每个音符与音符之间的时值关系,能够注意到抑扬顿挫音乐旋律的对比,能够培养对速度和节奏准确性和协调性的感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