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哲学思考论文

哲学思考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哲学思考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哲学思考论文

哲学思考论文范文第1篇

在面对时代洪流、世俗考验和传统根基的荣辱存废面前到底应该如何舍弃,应该何去何从,这也是导演想留给我们的思考,似乎也是中国当代武侠作品所面临的选择。影片《倭寇的踪迹》在细微之处体现出一种倭片情怀,徐皓峰曾说“我们往往只做出“注重打斗前的氛围宣染”,这种外行的分析,忽略了其观念和这种观念背后的哲学意味,日本刀剑片时常反映出武士对动作本身的一种珍惜,仿佛每一个招式都是与神与祖师同在。”在日本传统刀剑片中,兵刃不仅是侠者手中的道具,而是因侠因义而生的荣耀,是由兵刃而生的一门独特的武学流派,是习者便于与前辈精神共存在相联接的圣物。(此时的器具不单单成为手臂的延伸,也成为精神力量的化身①)而徐皓峰在他的作品中也不单单限于故事上借取了这份倭片情怀,在视听也颇有借鉴。从古至今武林都有武林的一套规矩,所谓的规矩是独属于自己门派宗族,独门一套的价值观念和生存哲学,在徐的影片《倭寇的踪迹》当中的体现便是其中最主要的道具——“倭刀”。影片的主角是戚继光将军的贴身侍卫。戚将军在世时为抗倭寇,将普通兵器难以抵挡的倭刀加以改良作为己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而在戚将军死后,这名侍卫最大愿望便是想要将这改良的倭刀在武林中开宗立派,不荒废了这份“手艺”。这便是整个故事的矛盾所在,中原武林出于宗族的规矩拒不愿承认这舶来的玩意儿。而侍卫也正是为了这份“与祖师同在”的荣耀,执意如此。如此便有了后面的故事。

二、《一代宗师》

2013年,筹备十年的电影《一代宗师》终于不再跳票,多年的等待之后试图呈现给观者一个不一样的江湖。人物,不再对政治影响和民族自豪感起到承载般厚重的历史意义,作为《一代宗师》编剧和武术指导的徐皓峰也将自己的价值观输送到了影片当中,虽然影片的最后评价褒贬不一,喜欢的人赞它有民国风骨,弃它的人说情节拖沓。但不置可否,有徐皓峰参与的《一代宗师》也让一些本不是王家卫影迷的观众,体悟出了一个稍显不同的武林世界。“传其宗法者为宗师”是《一代宗师》的主旨,宗法,既是武学传统,而宗师既是佛教尊称传其宗法者为宗师,电影的起始结尾都是以咏春拳宗师叶问加以贯穿的,故事也是用宗师为传承宗法作为主旨及加以结构的。叶问一路将咏春带至香港而后发扬光大。影片中有一幕在金楼上,宫老爷有一句台词是“拳有南北,国有南北吗?”也是叶问说“天下之大,又何止南北,勉强求全,等于固步自封。”金楼一战,传的是名声更是不灭的希望。自然,江湖之中,叶问并非人人称道,在国外他的名气甚至远比不上徒弟李小龙,叶问如是,《一代宗师》如是。这也是徐皓峰在其其他作品中不止一次提到的所谓“大成若缺”,即得道之人的人生似乎毫无成就、价值、意义可言。而大成若缺”即是认识到完满生命本质,不受世俗标准的羁绊,不以世俗标准为准绳。正是这位并不追随当今市面上的武侠巨制风气,一味迎合观众期待极力塑造视觉奇观的徐皓峰与试图借武学传统映射文化传统的王家卫不谋而合,《一代宗师》整个团队本身就是高手云集,宗师云集,是《一代宗师》或者王家卫选择了徐皓峰,也是徐皓峰选择了《一代宗师》。

三、徐式武侠的儒侠哲学

哲学思考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冷暴力”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问题。家庭暴力到家庭“冷暴力”,这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体现。现在不只是知识分子家庭出现这个问题,在普通家庭也逐渐频繁地出现。家庭“冷暴力”跟着社会发展步伐家庭经济条件不断提高。因此,在家庭成员之间必然更加注重精神生活质量。因此我希望可以从家庭“冷暴力”对子女的影响出发,针对家庭中存在的对子女的“冷暴力”现象进行哲学思考,提出预防的对策和建议。首先,存在认知偏差。家庭“冷暴力”是一种界限范围不明显的暴力形式,很多人在观念上还停留在过去,认为只有拳打脚踢才算是暴力。这种错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冷暴力”的判断,受害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冷漠对待,遭受谩骂。认识上的错误、自我保护意识弱,冷暴力的报道和评述也甚少,对其危害性和严重性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又由于组成家庭的夫妻双方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处理家庭矛盾时会按自己的想法采取不同的方式。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这种无声的暴力形式未能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其次,思想保守,缺乏交流。在对待子女时,家长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通常会以专制教育来对待子女,长时间下来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恐惧感,这种惧怕感可能会造成他们性格孤僻,不会与外界交流,更不敢与父母进行过多的沟通。这种教育方式拉开了亲子之间的距离,冷漠的家庭气氛也慢慢地“冻结”了彼此的内心。因此,长期生活在压抑气氛中的孩子感受不到来自家庭的温暖,自然就成了家庭“冷暴力”的受害者。最后,法律缺失。发生在子女身上的“冷暴力”的行为通常发生在私人空间中,迹象不明显且不易被人察觉,司法很难介入,加上孩子的法律观念淡薄,受害时不懂得及时寻求法律帮助,使得关于保护子女免受家庭“冷暴力”的法律一直缺失滞后。尽管现在婚姻法对家庭暴力的定义包括了肉体上和精神上两类,然而在刑法中对精神上的这种“冷暴力”并没有相应的处理措施,且已有的关于冷暴力的法律也局限在了夫妻婚姻内,这些法律方面的漏洞,促使了家庭“冷暴力”对子女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不断上升。

二、家庭“冷暴力”对子女的影响

家庭“冷暴力”通常女性受害者普遍高于男性。但是我们不应该忽视家庭中的另一重要角色,就是家庭中的子女,尤其是未成年子女。如果家庭中“冷暴力”频发,精神上的压抑加上心理上的扭曲,对子女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冷暴力”的危害最为严重,如果再将其施加到身心未发育成熟的子女身上,对他们的未来将会有很大影响。

(一)对子女身心健康有影响

在发生“冷暴力”的家庭中,孩子长期处于压抑的家庭氛围中,即使暴力不是针对孩子,也会使他们受到冷落,感受不到家庭带来的温暖,长期的抑郁还可能导致他们自虐自残,自然很难健康成长。压力过重,患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的孩子越来越多,甚至产生暴力倾向,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心理健康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健康的心理可以提供精神上的动力,为奠定积极向上的思想打下良好基础。如果因为家庭“冷暴力”对子女良好心理的构建形成阻碍,那么这种不良的家庭影响同样会对子女今后的生活形成心理障碍。

(二)对子女学业和事业的影响

父母向来重视孩子的成绩,当孩子成绩较差时,带有失望情绪的父母便会不认可孩子,甚至全盘否定他们。在家中受到“冷暴力”侵害的孩子,恐惧感会长期围绕着他们,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了伤害,严重者甚至导致了内心的阴影。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集中注意力。课堂上分心走神,课后必然影响课业的完成,成绩一落千丈、自暴自弃。接受教育是每个孩子的权利,当一项权利被剥夺时,必然会带来反抗的情绪,这种情绪对于当事人自己是不利的,也是不公平的。对成年子女来说,他们虽然心智相对成熟,但是具有一定的判断力,对于父母所表现出来的不利于家庭和谐的行为,子女看在眼里念在心理。这样在工作中就会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效率降低,甚至因为一些重大的失误而断送前程。

(三)对子女社会化的影响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在幼年阶段形成的自我个性,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事业、家庭和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领域。可见,如果幼年时期形成了不良性格便会延续到他的成年,扰乱他的成年生活。在家庭“冷暴力”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会有积极的一面,与朋友交流时也会出现问题。涌入社会后很难处理人际关系,适应社会也会非常难。在对待自己的家庭生活时,少年时“冷暴力”带来的伤害带到成年家庭生活中去,使得他们在处理自己家庭问题时也可能出现障碍,不擅于解决家庭纠纷、化解矛盾,直接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导致家庭难以维持下去。

三、预防家庭“冷暴力”影响子女的方法论思考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生的。家庭气氛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对家庭成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他们不同性格的发展和人格的养成,而且子子孙孙相互延续。家庭“冷暴力”对子女的负面影响也会伴随到他们的成年,甚至影响自己对下一代的教育。因此,预防家庭“冷暴力”对子女的影响是势在必行的,是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的。

(一)需要优化子女成长环境,加强亲子间的沟通交流环境对子女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生活中,孩子所处的环境主要有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夫妻和睦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从父母身上知道沟通、尊重和赞美的重要性,自然会效仿父母的行为。父母的言行对于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和谐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有了父母的榜样行为在前,自然要比缺少爱的孩子成长得幸福健康。家长要多与子女沟通交流、尊重彼此,不以自己的意志去控制孩子,反复而有效的沟通自然会增进彼此的感情,消除“代沟”。父母要主动找孩子沟通,活跃家庭气氛。在沟通过程中,要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相互理解尊重,孩子都希望父母可以理解并尊重自己,缺少父母的鼓励支持会让孩子有挫败感。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最渴望得到来自父母的关注,家长如果想使自己的教育得到好的回报,就应该多关注子女的情感需求,协调家庭内部关系,去掉家长作风,反对命令主义,采取民主管理的方式,让孩子可以在轻松地环境中成长,没有精神上的压力。

(二)建立相关援助机构,加大宣传力度以社区为中心,联合妇联、医院、居委会等有关机构和社会组织成立咨询中心,建立反对家庭“冷暴力”的应急机制和救助机制,派专业人士利用专业知识为受害者在寻求帮助时提供心理、法律上的援助。还可以开通相关的咨询热线,帮助家庭解决问题。由于目前我国还处于防止家庭“冷暴力”的初级阶段,因此可以首先采取试点方式,因地制宜地开设一些免费的防治家庭“冷暴力”的援助机构,有的放矢,再吸取经验教训进行大范围的机构建设。另外,在机构的设立过程中,专业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专业性、技能型的优势,帮助进行相关的咨询和援助。借助媒体力量进行宣传,网络时代信息可以到达任何一个角落,纸质媒介网络媒体通过自己强有力的平台帮助很多人认识到家庭“冷暴力”给子女带来的不良后果,以达成社会共识,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要借助舆论的力量,给施暴者强大的压力。还可以以社区为中心,开展各种各样的家庭活动,宣传“冷暴力”的危害,让孩子的监护人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义务。

(三)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条例,完善司法体系“冷暴力”由于不能在身体上表现出痕迹、缺乏明显可见的证据,因此法律缺乏足够的证据来认定“施暴者”的罪行,这也是目前法律关于家庭“冷暴力”的盲点。这些还未完善的法律使很多人钻了“空子”,造成“冷暴力”现象的蔓延。因此,以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来管制社会成员的“冷暴力”行为,明晰对造成家庭“冷暴力”的社会成员的法律条例,使其在实际案件的处理中有法可依。这有助于强化受害者自我保护意识,也能以有效的法治来惩罚施暴者,进而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树立以法律来保护的家庭环境。家庭“冷暴力”是发生在家庭内部的比较私密的事情,形式多样化,加上“冷暴力”没有伤情可以用来鉴定受害程度,因此一直没有一部具体完整的法律来界定、预防并治理家庭“冷暴力”,所以完善相关法律十分必要,完善司法体系才能使受害人及时得到保护。目前,我国哈尔滨市已经率先出台了地方立法,将家庭“冷暴力”纳入了立法规划,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用法律的强制性来维护未成年人的权益,确保他们在健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是完善法律体系的重要目标之一。

四、结语

哲学思考论文范文第3篇

1.从伊壁鸠鲁的愤怒到普罗米修斯的誓言——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宗教批判背景分析

2.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思想探源 

3.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哲学拯救与宗教批判  

4.对新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一类引用及其注释的讨论 

5.伊壁鸠鲁哲学的现实指向与马克思自由观的奠基——重读马克思博士论文

6.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与超越 

7.哲学“软着陆”的初体验: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革命逻辑与创新精神 

8.国内学者研究马克思“博士论文”成果综述 

9.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本体论问题

10.“自我意识”的意义论内蕴: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视野 

11.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独特理论贡献——对黑格尔的超越及自我意识哲学的新突破 

12.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正义思想探析

13.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综述

14.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马克思博士论文述评

15.自我意识旗帜背后的辩证法光辉——重读马克思博士论文

16.原子与自由——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学解读

17.从“自由的反面”到“自由这个对立面”——从马克思博士论文两个版本的翻译差异看对偏斜概念的理解差异

18.市民社会: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本体论诠释

19.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文本解读方法论探析 

20.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伦理向度——兼论其与近代契约论的关联

21.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立场论析 

22.主体性“自我意识”逻辑的初步建构——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思想导读

23.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思想探析  

24.马克思《博士论文》与恩格斯《谢林和启示》之比较

25.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我意识的政治诉求

26.论“自我意识”的政治学况味——马克思《博士论文》续探

27.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政治哲学思想探析 

28.自我意识:从封闭走向开放——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思维方式的批判 

29.黑格尔辩证法在马克思博士论文理论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析 

30.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哲学立场及其与鲍威尔的潜在差异——兼与罗燕明同志商榷

31.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本体论思想初探

32.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三重向度——兼论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基本差异

33.读马克思博士论文所得 

34.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人的解放维度 

35.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启蒙意识初探

36.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实践哲学理念 

37.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综述  

38.马克思博士论文写作背景研究  

39.谈当前学科博士培养的几个问题  

40.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伊壁鸠鲁哲学

41.马克思博士论文之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旨趣 

42.浅论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哲学立场 

43.自我意识是一个伦理原则——马克思博士论文伦理思想探析

44.自由的追寻与自我意识哲学的局限——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展开逻辑与思想史定位

45.自由的张力——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理论诉求

46.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时间性视域 

47.自我意识是一个伦理原则——马克思博士论文伦理思想探析 

48.马克思《博士论文》自由思想探微 

49.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中的主体性维度——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思考

50.是地道的唯心主义哲学还是唯物史观的秘密诞生地——马克思《博士论文》与唯物史观的创立  

51.自我意识哲学的界限与哲学的出路——简论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动因及体系原则

52.马克思对哲学信念与共同体的反思——对马克思博士论文解读

53.试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哲学观  

54.从理想性到现实性——论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向度 

55.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我意识观初探 

56.自我意识自由向现实自由的转变——马克思博士论文自由思想的解读 

57.试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伦理思想

58.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原子论批判思想 

59.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人学思想解读

60.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现实实践性探析

61.青年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德国浪漫主义思想 

62.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批判逻辑演进——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63.普罗米修斯意象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实践吁求

64.被异化的“自我意识”与被照亮的思想未来——马克思《博士论文》辩证思想解读

65.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旨趣 

66.隐蔽的谢林批判——马克思《博士论文》旨趣新探 

67.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我意识观初探

68.理想与现实的双重变奏——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 

69.马克思《博士论文》的自我意识哲学观探析 

70.马克思早期正义思想的萌芽与发展——从《博士论文》到《莱茵报》

71.对马克思青年时期著作意义和价值的再思考——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为例

72.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关于伊壁鸠鲁的原子偏离运动学说

73.原子世界的哲学原则和结构——马克思“博士论文”解读

74.青年马克思政治思想分析——以博士论文和《莱茵报》论文为例 

75.从马克思博士论文窥新闻契约思想 

76.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哲学观探析  

77.走出浪漫主义的端倪:重新解读马克思《博士论文》

78.哲学的出路——读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笔记 

79.马克思对自由概念的本体论证明——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一得 

80.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问题──马克思博士论文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比较

81.现代自然科学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论偶然性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与作用

82.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思想探微

83.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黑格尔哲学立场论析 

84.哲学作为一种救赎方式——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哲学思想解读

85.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观探析 

86.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意蕴探析

87.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新唯物主义”萌芽

88.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继承与超越——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为例

89.“Idealismus不是幻想,而是真理”——马克思“博士论文”解读

90.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哲学思想初探

91.青年马克思的物质观——以“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

92.作为实践的哲学与世界的哲学化——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哲学思想研究 

93.学生时代马克思人学思想溯源——对《中学作文》和《博士论文》的探究

94.马克思《博士论文》关于哲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论述

95.主体性、客体性与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

96.试论马克思对黑格尔逻辑学的创造性转化——以马克思《博士论文》为例 

97.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构境论历史思维研究  

98.感性是时间的家——从马克思《博士论文》谈起 

99.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契约思想研究 

100.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关于哲学本质的思想  

101.马克思人权思想的起点——《博士论文》所蕴含的人权思想研究

102.《博士论文》:马克思空间思考的重要起点

103.从感性遮蔽理性到理性解构感性——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启迪

104.基本原理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定量分析

105.为新时代觅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马克思《博士论文》探微

106.马克思《博士论文》原子概念的辩证法解读 

107.《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的实践观

108.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历史主体理论的创造性研究

109.理论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运用的实证分析

110.自我意识哲学探源——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一点思考

111.马克思《博士论文》辩证法思想初探 

112.马克思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眼中的市民与市民社会——从《博士论文》至《莱茵报》时期

113.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看他的异化观 

114.青年马克思的人学思考之变迁——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时期的文本解读

115.马克思的自由宣言──《博士论文》解读

116.一部充满辩证法理论光辉的杰作——读马克思《博士论文》 

117.哲学在与现实相互作用中深化发展——读马克思《博士论文》

118.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一点思考

119.具体的自我意识与定在的自由——论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超越

120.文艺学:经典、当代与中国化——兼评何志钧博士等著《文艺学:从经典到当代》

121.哲学当代性问题的反思——鉴传今博士访谈录 

122.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逻辑进程——从《博士论文》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123.卡尔·马克思:自由之子——大卫·利奥波德博士访谈(之一) 

124.自由何以可能——马克思《博士论文》解读 

125.如何定位赫森科学史的方向——兼与唐文佩博士商榷

126.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自由的诉求 

127.人学思想的初步形成——从博士论文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28.《博士论文》是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哲学思考论文范文第4篇

1.语言和意义的社会建构论

2.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深度影响 

3.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 

4.认识语言的经济学属性  李宇明 

5.《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交际语言能力框架和外语教学理念 

6.大数据时代语言生态研究

7.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  

8.中国语言哲学的发展之路——语言哲学理论建构之一 

9.语言的经济学分析:一个综述  

10.GIS作为新一代地理学语言的特征 

11.“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及服务对策

12.作为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的语言:语言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

13.关于我国语言战略问题的几点思考 

14.语言符号观的认知视角研究  

15.服务于“一带一路”的语言规划构想 

16.中国语言生活的时代特征 

17.近10年来国外多语言信息组织与检索研究进展与启示 

18.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语言输出过程 

19.语言竞争试说  

20.语言服务的概念界定 

21.语言类型学视野与语言对比研究 

22.语言模因观初探 

23.语言模因的主体性与语境化 

24.第二语言教育的教师自主性研究 

25.中国语境下英语教师语言意识实证研究  

26.社会文化理论与生态语言教学观  

27.领域语言规划试论 

28.大学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语言学习策略问题 

29.教师语言的语用分析 

30.“语言特区”的性质与类型  

31.语言也是“硬实力” 

32.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的影响 

33.语言的维度与翻译的限度及标准 

34.语言接触中语言演变的连续体模式

35.西方语言哲学批判——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七 

36.元语言意识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及其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 

37.我国与周边国家跨境语言的语言规划研究 

38.论元语言与外语教师的话语行为 

39.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研究

40.语言规范试说  

41.哈萨克斯坦的语言政策 

42.内容要创造 语言要模仿——有效外语教学和学习的基本思路 

43.城市语言景观研究进展及展望  

44.中国“主体多样”语言政策的发展 

45.语言与思维关系再认识——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解读

46.人·语言·存在——五问海德格尔语言观

47.二语课程中的语言输出与二语发展——香港高校本科生课程英语写作的个案研究

48.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中非加工语言的自动激活

49.国外第二语言语音习得研究的进展

50.外语教学中语言意识形成路径研究  

51.海德格尔此在时间性思想与语言研究 

52.国际学术交流领域的语言规划研究:问题与方法 

53.口语教学与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54.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观及其对国家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 

55.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  

56.音乐和语言神经基础的重合与分离——基于脑成像研究元分析的比较

57.关于外语教师语言属性的思考

58.语言产业的基本概念及要素分析 

59.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60.语言理解中的动作知觉: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

61.语言态度和语言使用的相关性分析——以2007年南京城市语言调查为例 

62.语言问题安全化与国家安全对策研究 

63.文学研究中的语言问题及其思考 

64.语言网络:隐喻,还是利器? 

65.商务语言研究的社会语言学视角与方法 

66.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为语言哲学之延续——二十九论语言的体认性

67.中国英语学习者公式化语言加工心理机制研究  

68.汉语网络语言研究的回顾、问题与展望

69.语言景观的分析维度与理论构建  

70.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71.语言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72.语言语境与新闻理解——英语硬新闻语篇评价策略解读

73.“一带一路”与语言互通  

74.有关语言经济的七个问题  

75.语言能力的多样性和语言教育的多样化 

76.语势、家庭学习模式与语言传承——从语言自然接触说起 

77.语言资源和语言问题视角下的语言服务研究

78.国际化和英语化——语言政策是一种选择  

79.法律语言学、法律语言——兼谈法律英语的特点

80.现代语言教学的十大原则

81.指向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观察——美国“语言教师效能反馈工具”述评 

82.语言规划的国际化趋势:一个语言传播与竞争的新领域 

83.索绪尔语言学的语言本体论预设——语言主观意义论题的提出 

84.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程式语研究  

85.二语习得研究与语言类型学 

86.汉外语言接触研究近百年:回顾与展望 

87.从文化生态视角解读语言衰亡 

88.学前语言教育的新取向:重视儿童学业语言的发展 

89.“语言体验”的教育学理论研究  

90.语言经济学视角下商务英语的生态位思考 

91.《马氏文通》前西人的汉语量词研究——以《语言自迩集》为核心 

92.从语言处理的复杂性与高效性看联结主义 

93.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在隐喻理解中的作用——以概念与语言形式重合度不同的隐喻句为例 

94.语言学习中的元认知研究述评 

95.情绪与语言加工的相互作用  

96.语言资源与语言经济研究 

97.网络用语与语言规范  

98.口译过程的两阶段解读——以一般语言理解和产出为参照

99.学术会议英语演讲语篇多模式语言符号意义构建 

100.情感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  

101.中国法律语言规范化研究 

102.论国家语言认同与民族语言认同 

103.语言竞争与语言和谐 

104.语言和音乐:语言认知研究的新视角

105.论语言态度的三种表现

106.语言的定义 

107.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 

108.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二语习得模式研究——环境、学习者与语言的互动

109.双语者语言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加工机制 

110.关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语言服务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111.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看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几个问题

112.英语口语能力描述语因子分析及能力等级划分——制定语言能力等级量表实证研究

113.遮蔽与澄明:语言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114.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 

115.论“任意性原则”对语言系统的多维度诠释——索绪尔语言本体论研究 

116.语言服务的概念系统

哲学思考论文范文第5篇

封面

硕士学位论文封面、书脊要求如下:

(1)论文题目:不超过26个字,可分两行排列,中英文对照。

(2)指导教师:论文作者本人导师。未经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遴选且在研究生处备案的合作指导教师,不得在学位论文上署名;署名的合作指导教师人数不超过2人。

(3)学科门类:专业所属的学科门类,如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管理学等。

(4) 专业名称、研究方向:应严格按照专业目录和培养方案填写。

(5)日期:学位论文完成时间。

(6) 论文封面颜色由专业点自定,各专业可选择不同的颜色以示区别。

独创性声明和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附于学位论文摘要之前,需研究生和指导教师本人签字。

中文摘要

硕士论文摘要一般为500-1000字。内容包括研究工作目的、研究方法、所取得的结果和结论,应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语言精炼。摘要应当具有独立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论文所能提供的主要信息。

英文摘要

与中文摘要对应。

目录

一般列至二级标题,必须与正文标题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