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实践自评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师评价;反思性自我评价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1)12-0055-0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1]教师自评问题由此开始引起学界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关注。研究者纷纷撰文,既有肯定教师自我评价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的[2],也有系统性归纳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的工具和方法的[3],还有对教师自我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运用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的[4]。可以说,相关理论成果极其丰富。各地中小学也依据“新课改”要求进行教师评价改革,建立起教师自评制度。然而在实际中我们发现,目前中小学开展教师自评活动仍存在着种种障碍,未能充分体现其自我督促、自我改进、自我提升的作用。基于此,需要对教师自我评价的问题根源进行深入思考,以期能为有效地开展反思性自我评价活动提供一些建议和策略。
一、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的主要特点
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的,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参照教师专业评价标准,并结合个人特点反省自身的教育理念及行为,对教育全过程现实或潜在价值进行判断的活动。它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释放教师主体性
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主张作为课程与教学情境中内部人员的教师,是教师评价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供外部人员评价的对象。它凸现了教师主体性的人文追求,体现了“自由解放”的理性觉悟。通过自我评价,教师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对自己的形象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评价,随之产生满意或者不满的心理,进而可以产生一种自觉、主动的自我更新、发展的意识和愿望。通过自我反思,教师形成对教育现象及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身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此外,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立足于教师自身的发展特点,尊重教师个体间的差异,在评价过程中容许教师在能力特长、阶段目标、发展速率、发展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个体特点。自我评价的价值取向激励所有教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速率朝着理想的目标迈进。
(二)强调自我批判性
反思性自我评价的开展是基于这样的信念:进行自我评价的教师要承认自己的教学不是完美无缺的,教学行为可以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检讨得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这种信念促使教师进行不断的自我评价,促使教师能正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以开放的心态进行自我剖析,向他人进行自我暴露,以此获得他人有价值的信息反馈。它要求教师能充分利用自我评价的结果进行自我调节,总结自己教学工作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分析存在问题的根源,及时寻找弥补的措施、方案,并在自己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提高。
(三)渗透教育全程性
传统的教师评价强调静止的、横断性的评价,而反思性自我评价则强调动态的、持续性评价。教育是日复一日的,教学内容是不断更新的,教育对象是时时变化的,因此反思性自我评价伴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反思性自我评价不仅贯穿教育教学的前后始终,而且具有无限循环性:观察评价―诊断问题―调整行为―再次观察评价―发现新的问题―新的行为调整[5]。每一次循环都意味着教师教育教学意识和行为的某种积极改变。经过不断的自我诊断、自我调整、自我激励,教师从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并会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进而形成反思性自我评价的职业习惯和生活方式,使自身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二、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从反思性自我评价的主要特点可以看出,它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但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还处于探索和不成熟阶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潜在价值,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教师“自评为主”难以立足
“新课改”提倡教师评价以教师自评为主,突显了教师以评价主体的身份参与评价,以利于外界倾听教师的心声,尊重教师的个性化与独特性。然而,有关调查显示:在重视程度上,有一半教师认为校方不重视教师自我评价结果;在权重比例上,八成教师认为自我评价在教师评价中的比例值并不高,一般为10%―20%之间[6]。可见,教师自评为主并未切实落实下去。在我国中小学中,领导评价往往是教师评价体系的核心,领导决定着教师的评优、奖金和晋升。在一些私立学校,学校管理层甚至直接依据学生评价结果决定教师的去留。学校领导习惯于用同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去衡量、评价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师,教师自评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参考而已。“自评”结果不受校方重视,教师明白“自评”不过是走形式,教师评价实质上仍是以“他评为主”。
教师“自评为主”难以立足,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中小学依然沿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进行教师管理。在这种单向、封闭的管理模式下,在学校领导观念里,教师是被管理者,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评价教师是领导在行使监督、控制教师的权力和工具,使得教师依附、服从于上级的管理。学校领导注重的是管理效率和效益,喜欢“大一统”的评价模式,容易忽视教师的个性和需求,忽视教师的内在发展需要,也容易忽视对评价目的、评价意义以及价值取向的思考。而大多数教师长期工作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也习惯于被领导评价,不善于用自评和反思的结果向其他评价者阐述自己的见解,维护自己的权力,提出自己的主张,交流自己的思想,只能被动地接受他评的结果。可以说,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严重削弱了教师在自评中的主体地位,也挫伤了教师参与自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师“自评信度”难有保障
理论上,教师自评是最佳的教师评价方式,应该广受教师的欢迎和认同。因为教师本人是最清楚自己的工作背景和工作对象的,最了解自己工作中的优势和困难[7]。特别是在教师有主动进行评价的自我需求时,教师自评往往能最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更能成为教师自主发展和改进的动力源泉。但应然与实然总存在差距,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希望谁来进行教师评价”选项上,教师选择“教师自我评价”的仅占3.3%;选择“校长评价”,“教研室或年级组长评价”的累积百分率为18%;选择“家长评价”的只占2.1%;选择“集中各方面的意见”的占了44%;选择由“学生评价”的占了23.4%[8]。统计结果既反映出教师们较反感单一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性评价,也反映出教师们并没有对“教师自评”有较高的认同感。在评价实践中,教师自评信度常常是难以保障的,既可能因为晕轮刻板效应的遮掩性、弥散性和定势性产生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评价误差[9],也可能会因为谦虚产生过低的自我评价,或受利益驱动有过高的自我评价,或避免冲突有不完全的自我评价[10]。教师不能保证“自评结果”是客观公正、毫无偏差的,因此宁可信任“他评”的权威性,等待他评一锤定音。
通过深入研究发现,教师自评信度之所以难以保障,是由内外多重因素造成的。客观上讲,教师劳动本身极具多样性、复杂性和特殊性,教师能够对自身劳动价值做出准确判断往往显得异常困难。在我国教师自评是新兴事物,其机制还不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尚未跟进。实践中,自我评价的内容不够全面,自评方法不够多样,与其他评价也未有效整合,评价结果依然是带有“功利性”和“奖惩性”的。评价只重视教学业绩,忽视教育效果的长期性和迟效性,忽视教师劳动特点和创新意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利益紧密相关,使得教师在自评时缩手缩脚,不能放开自我进行评价。而大多数教师也没有系统接受科学的评价知识培训和指导,无法把握评价的价值尺度,在进行自我评价时,难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进而造成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差距,产生缺乏信度的自评结果。
(三)教师“自我反思”难成习惯
教师自评就是强调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这意味着教师自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反思过程,自我反思也是教师自评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教师自觉自评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那么,我国教师经过这些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是否已经习惯了教学反思?有关调查显示,只有30%的教师经常进行反思,而有64%的教师不经常反思,只有遭遇问题时才进行反思,还有6%的教师很少进行反思[11]。可见,大部分教师还没有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还未将“自我反思”自觉纳入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之中。对于自我反思,一部分教师常常是口头和形式上拥护,仅仅是用来应付检查而已,并没有深入体会到它对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教育教学中他们仍然喜欢用自己的“老一套”,迷信经验,不愿意接纳新观念、新思想,很少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
经过深入研究分析,笔者认为教师自我反思未形成习惯,与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紧张的教学环境有密切关系。我国自古以来有“师道尊严”的教育传统,教师以“知识传授者”自居,以“经验主义”教学。而当代倡导“新课改”,推崇教学反思,折射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既是“引导者”也是“研究者”。在一般情况下,教师经常会有意或无意地捍卫长期形成的支配教师教学行为的潜在信念。因此,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还未形成自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另外,当今我国中小学教师工作变得复杂而艰巨,班级容量大,工作时间长且在生活中还扮演着多种角色,教师身心疲备,经常处于“工作倦怠”状态。即使教师认同自我反思的价值和意义,他们也没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来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这一切阻碍了教师的自我更新、自我提升。
三、完善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机制的设想与建议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教师开展反思性自我评价还面临着种种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有着深刻的体制和思想根源。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相关配套举措,以保证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有效顺利地推进。
(一)学校实行人本管理和领导带头自评以巩固教师主体地位
教师要真正成为教师评价的主体,学校人本管理是关键。现代人本管理理论认为,人不仅是管理的对象,管理也必须着眼于人的发展,把人的发展作为管理的第一要义。教师自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有教师的发展才会有学校的发展。因此,学校有必要将教师个性自评与学校常规发展计划相结合。学校在制定自身发展规划时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充分考虑教师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和个体发展的要求,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不是用一个尺度要求所有教师。重视每一位教师的自评,要将每一位教师获得成功和自信当作学校发展的重要职责,并创造一切条件来帮助教师进行专业发展。同时,学校要通过民主管理使教师能够共同协商、探讨学校未来发展计划,使教师的个人发展同学校发展方向保持一致。事实上,教师只有将自评和专业发展植根于真实的学校情境中,才能具有持续的发展动力和丰富的发展资源[12]。
而教师能够主动参与反思性自我评价,学校领导带头自评是前提。奥斯特曼和考特凯姆的研究指出,如果在教师当中培育批判反思的精神,校长们公开宣布自己的错误比任何其他因素都更为重要[13]308。因此,学校领导应转变角色观念,把自己由居高临下的评判者、管理者转为真诚的引导者、合作者。领导应定期邀请教师座谈,实事求是地带头自评,及时听取教师们对自己的意见、建议,或设立匿名评价箱,让教师以匿名信件的方式把对领导的评价反馈给领导本人。同时,定期公开自评结果,做到有错必改、有误必纠,自觉地接受广大教师的监督。当学校领导者能坦诚地做出自我评价、虚心地对待反馈意见时,教师的主体地位就自然得到了尊重,教师们自然会对教师自评肃然起敬,“自评为主”也就会自然地落实下去。
(二)创设和谐自评环境和提供专业培训指导以保障教师自评信度
为了保障教师自评信度,管理者需要创设和谐的评价环境。学校管理者要有意识地冲淡评价的奖惩色彩,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全体教师的成长。不应该把自我评价过程变成教师担惊受怕的过程(对教师的人格或个性构成威胁,担心和惧怕被人歧视或误解),而应该营造一种融洽平等、宽松合作的评价氛围。教师在宽松、合作的评价气氛中有了被信任的感觉,能够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和支持,能够把自我评价作为沟通与交流的媒介,这时才愿意主动真实地汇报自己的自评结果。当教师们对评价的态度变得豁达和开朗时,也就能以虚心的态度接受他人的评价,从而积极调整自己,改进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和缺点。
另外,保障教师自评信度也需要技术、方法的帮助。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是一项极具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学校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对教师在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利用等方面进行培训和指导。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示范演示让教师掌握自评的技巧,使自评具有可操作性,从而避免流于形式。同时,专家不仅要帮助教师掌握关于自评的技术和方法,也要引导教师从教育环境、教育制度层面进行深入反思,使其更新教育理念,帮助他们从“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十分有利于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增强反思效能感和建立反思管理制度以培育教师反思习惯
要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重点是增强教师的反思效能感。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自我效能感越强,越容易自觉克服困难,坚持某项活动,就越容易成功[14]。也就是说,如果能使教师充分认识和体会到自我反思具有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那么教师自然就会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纠正迷信经验的思想误区,而自我反思就会更快更好地融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中。因此,增强教师反思效能感,可通过增加教师反思的成功体验,培养教师对反思成败的正确归因,观察他人经验等途径实现[15]。
另外,教师要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需要有完善的反思管理制度作保障。马莱斯・霍顿认为,如果你想改变人们的行为,你不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改变,而应该把自己的精力用在改变人们生活其中的社会结构上,从而使得这些结构创造出一系列不同的行为期望[13]309。这就启示我们:建立相应的反思管理制度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反思文化,进而促进反思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和生活方式。学校首先要切实减轻教师教学负担,减少作业和试卷任务量,为教师留出反思时间,便于教师冷静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得失。其次,定期召开反思交流活动,利于教师收集和处理学校领导、同行、学生、家长各方面的评价信息,使得教师能够真实全面地认识自我。再次,加大图书馆等场所的建设力度,能够为教师提供足够的书籍、电脑、网络等,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展开阅读和科研,帮助教师提升自我反思的能力。最后,创造各种条件扩大教师视野,给各个层次的教师提供听课、评课、外出学习的机会,参与交流展示的机会,使教师能够深切感受到自身与外界同行的差距和不足,从而虚心学习对方经验,并进而改进教学行为以适应新课程变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2]王俭.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自我评价[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
[3]侯彩颖.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
[4]赵中建.教师自我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4,(4).
[5]刘学惠.教学自我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6]陈芳.中学教师自我评价的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6:13.
[7]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8.
[8]史晓燕,赵华,张举胜.现行农村中学教师评价制度调查分析[J].当代教师教育,2009,(4).
[9]王桂亮.教育管理心理艺术[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0.
[10]孙德芳.教师自我评价的偏差与调控[J].教育科学研究,2003,(3).
[11]邵光华,顾泠沅.中学教师教学反思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0,(3).
[12]孙艳平.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自我评价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8,(2).
[13][美]Stephen 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1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27.
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尊敬师长,与同学和睦相处,关心热爱集体,乐于帮助别人,劳动积极肯干,自觉锻炼身体,经常参加并组织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内外活动。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学生自评材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学生自评报告一
1.在这初中三年来,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有进步,思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本人性格开朗,积极乐观,诚实,有正义感。在学校,我与同学相处融洽,尊敬师长,乐于助人,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勇于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纪。认真听课,不懂就问,能按时完成作业,善于在学习中总结与反思。经常自觉锻炼身体,上体育课时认真刻苦,不偷懒。在体育活动中关心和尊重他人,具有合作的意识和行为。在家尊老爱幼,经常帮父母做家务,是一个很少让父母担心的人。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培养自己的实践创新的能力;对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具有较好的审美能力;关心国家大事,希望能在以后的日子里,越来越出色!
2.本人在校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朋友。我学习勤奋,积极向上,喜欢和同学讨论并解决问题,经常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内外活动。在家尊老爱幼,经常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是家长的好孩子,邻居的好榜样。
这几年,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思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希望以后能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的人,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做出自己的努力。
3.本人能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尊敬师长,与同学和睦相处,关心热爱集体,乐于帮助别人,劳动积极肯干,自觉锻炼身体,经常参加并组织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内外活动。
4.本人品德兼优、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学习之余,走出校门,本人珍惜每次锻炼的机会,与不同的人相处,让自己近距离地接触社会,感受人生,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5.在日常生活中,我十分重视锻炼身体,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体育成绩优秀,体锻达标。在校运会上取得优秀的成绩。
生活上,我拥有严谨认真的作风,为人朴实真诚,勤俭节约,生活独立性较强。热爱集体,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对班级交给的任务都能认真及时完成。
经过三年学习,我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学习还应更细心,防止因审题粗心而失分,争取在中考中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
6.我待人真诚,拥有一群好朋友,爱好很多,钢琴、书法样样在行。我自信,开朗,把每一天都过的充实有意义。在学习上,我积极进取,学习态度端正,是老师的好帮手。在家尽可能地帮爸爸妈妈分担家务,长辈们都夸我是好孩子。我坚信,我就像一只雏鹰,终有振翅高飞的一天,翱翔天际!
7.我是个聪明的男孩,开朗活泼,成绩优秀。特别是非常优秀的领悟力和理解力,思维的灵敏性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在数学方面,我发挥出了出色的才能,常常让大家刮目相看。今后,我还要多阅读课外书,积累好词佳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8.我上课专心听讲,作业认真完成,书写端正,我尊师爱友,乐意为老师办事,是老师的好助手,同学的好伙伴。但是,我觉得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勇气还不够,希望我以后意志力再坚强些,为班级服务的的责任心再强烈些,争取在新的一年中,各方面都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学生自评报告二
这整整一个学期即将结束了,本学期我的发展不平衡,在前半学期自我感觉良好,后半学期则有退步。
问题最严重的时间是在11月份,上课禁不住要讲话了,有些副科就更不用说了。至于学习上面,最严重的还是阅读,每次做阅读题总会毛骨悚然,不敢落笔写下来,不仅这样,思考时不全面,有事还出现漏做等严重错误。不仅在这方面,作为体委的我,也没有进到一定责任,每次带队吃饭,总还有好多人落在教室。路队凌乱,到了食堂门口,整一下队伍过过关。在复习阶段,虽然心里想的是要去复习,可怎么也过不了电脑的诱惑,看了下语文书,背了几篇课文,忍不住要去玩电脑,就算是碰一下也行,玩下去玩腻了,在坐下看看书,这样的效率会明显下降
当然优缺点已经有优点,虽然作业的成绩不能够确定是否ok,但整洁度一定是得到优的。老师交给我的跑腿工作我是百分百完成,渐渐地,我也喜欢跑腿了,愿意为老师效劳。
本学期也马上要结束了,期末即将来临,要打好期末这张冲刺大战,为下学期,加油!
对圣洁的评价
在这一学期中,明显感到圣洁长大了。懂事多了。待人接物上也学会了很多。
在学习上,他能自我反思,能自觉分析哪课拉下了,努力把那课赶上去,虽然是放不下玩电脑游戏的诱惑,但还是能有分寸的去玩,能自觉完成各项作业。
对于预习和复习还是不够重视,随着学历的增长,难度的提高,我担心没有充分的预复习,学习就会退步,希望他能明白预复习的重要性,合理安排时间,学习娱乐两不误。
学生自评报告三
本人在学校他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从不迟到、早退、旷课,学习认真、刻苦,有较强的进取精神,多次在学科竞赛中获奖,是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同时担任班干部工作,对班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在德育方面。一年来,我严格、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思想政治》课,在学习《思想政治》课中,懂得了真善美,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系集体;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自觉抵御封建迷信和黄赌毒活动的影响;认真参加学校及班级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向团支部靠拢,并加入了中国共青团。
在智育方面。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勤奋刻苦、自强进取,努力学好各门功课,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时间,有惜时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全面地学习了本学年各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积极参加学校及各学科所举办的各项科研活动。
因此,各学科的成绩有了一定的进步,去年第一学期期末统考中,我获得了整体综合分第二名;本学期中段考整体成绩一等奖。
在体、美、劳方面。我十分重视体育课和劳动课,积极参加各项体育运动和劳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身体健康水平,锻炼了自己的坚强意志,懂得了劳动能创造一切的道理,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作业批改“1+1”模式 实验
一、英语作业批改改革的必要性
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重要手段之一就是作业。作业是学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通过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据此进行调节、改善教学。因此,英语作业的批改也成了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探索英语作业批改的新方式,减轻教师繁重低效劳动,提高英语作业批改的质量效率是英语教学的迫切要求。
二、新课改下的作业批改
如何将教师从“作业堆”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致力于课改,又能提高作业批改的效率,是广大教师一直寻求解决方法的难题。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让学生在作业中培养兴趣,就必须打破批改作业的程序化,多种批改形式灵活交替使用,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为此我在进行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组“1+1”模式的批改新方式。在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种方法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合作学习的环境,并将英语教师从繁重低效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钻研教材、开展有效的教科研究活动,使教师真正走上“科研兴教”之路。现将我的实验情况总结如下。
为更好的完成实验任务,达到实验的效果,探索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减轻教师繁重低效劳动的作业批改方式,我进行了认真准备,设想出了多种方案,经过比对与多方求证,得到最佳方案,旨在高效率高质量,能反映学生的解题思路与问题,又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教师对中差生的帮扶作用,还能使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改变过去学生拿到教师批改的作业本“望号兴叹”的现象。通过对比研究我选择了“1+1”模式作业批改方式进行尝试,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
高二(1)班为“1+1”模式实验班,人数为54人。高二(2)班为常规批改方式的对照班,人数为56人。之所以选择的实验班级是高中年级,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和个性化特征明显,不仅他们接受更深层次知识的学习,他们也对学习内容形式有自己的要求,之前所受教育的感受使他们也更渴望期待学习的新模式,更加突出学习动机和求知欲的激发和保持。更能体现作业批改形式改革的价值意义。
1.科学分组:将高二(1)班学生平均分成10组,每组学生是由好中差学生搭配组成,组员一般为5人左右。每小组选一名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其余组员轮值作为副组长。组长与副组长(把他们称为“1+1”)用专门的作业纸把作业及时完成,上交到教师处,其余组员的作业做在作业本上并及时交到组长处。教师对“1+1”进行认真批改:指出正误,提出多种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点拨突破难题的关键所在、题目的正确结果等。
2.交流汇总:每组组员由“1+1”负责督促,其余组员参照“1+1”的反馈作业对照批阅、分析错误原因、得出正确的解答,总结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等,这些都要写在作业本上,最后“1+1”将他们的各种情况汇总,供同学交流。
3.反馈改进:“1+1”将本组学生交流后的汇总作业交任课教师,供教师反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便提出改进的措施。
4.培养学习骨于:对于作业中技巧性较强的问题,教师对“1+1”进行“面批”,使他们对这些问题有较全面深刻的认识,然后去辅导其他的组员。
5.组织抽查学生的自评活动:每周末组长将自做自改的作业本全部收齐供教师检查,督促偷懒的学生完成作业、批改作业以及对作业的反思。
三、实施问题
采用“1+1”模式批改作业方式,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或许学生一下子不能完全适应。为此我随时或定时采用谈话、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及要求等一些重要信息,根据有关信息我加以改进与完善。如我开始没有在周末全部收齐学生作业来检查,学生反映个别自觉性不强的学生不做或不改作业,有的学生则是胡乱完成达到蒙混过关的目的,有的同学只看一下正确答案,不认真思考解题思路和方法,不认真去总结。为此我及时调整方案,加大了周末和平时的检查力度,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在作业批改中有所获益。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检查量减少,容易使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制力差的学生蒙混过关等,是“1+1”模式批改作业方式的不足,教师要采取有力措施,督促这些学生完成英语作业。
四、实验反馈
使用一学期后,对实验班级进行了无记名的问卷调查,就学生对“1+1”模式作业批改方式的态度、实施后对英语作业的态度、英语成绩、学习英语兴趣、新模式的优缺点及意见建议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结果表明,89.8%的学生接到教师批阅的作业卡后,能认真的将自己所做的作业对比自己的思路与老师、同学的异同,找出最佳方案;79.7%的同学能够比较认真的完成作业,27.1%的同学有时认真、有时不认真,3.4%的学生偷懒不做作业。采用了“1+1”模式批改作业后有74.6%学生的英语成绩有了较理想的提高,76.3%的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有了较在的提高,有4.8%的学生降低了学习兴趣,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的下降。
受学生最欢迎的是教师批改后的点评,普遍认为采用“1+1”模式批改作业方式的优点是:能知道解题思路,能知道错在哪里,能更多地了解其他同学的想法。也有学生提出建议如:加大对其他学生的作业的检查力度,“1+1”的组员要增加等。于是,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更符合学生的方案,力求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五、实验总结
教师通过“1+1”模式批改作业方式的尝试,抽样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消化程度、教学中的遗漏问题等,并且能将有关的解题信息、思维方法、技能技巧等,通过批改与点评使学生获得有效的信息反馈,改变传统作业批改中只有“√”“×”等现象,将低效劳动变为高效的互动劳动。
每个学生通过作业的自评过程,能够取长补短,明确目标,了解更多的思想、信息,开阔视野,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准确性,强化记忆,加深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差生有机会学到正确的解题方法,不再是“望号兴叹”。而对于优秀学生来说则学到更多的解题方法,体会到更多的教学思想,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
加强师生的联系,及时反馈信息,控制教学的进度,从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做题与自评中,得到启迪,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预见性,更好的起到主导作用;学生也能在自评中逐渐培养自学能力、辨别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真正体现“作业是学生的作业,改错是学生的改错”原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作业批改的各个过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作用,激发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减少或杜绝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
选择好的作业批改方式,就是要最大的发挥教师、学生的潜力,发挥师生之间配合的效益,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1+1”模式批改作业方式能有效地减轻英语教师繁重的低效劳动,使教师腾出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课标、教材、教法等,真正实现科研兴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虞国庆漆权,中学教育心理学[M],2008
[3]谭春,外语课堂教学“中心”之辩[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第1期
一:消除心理定势,培养创造性思维。
所谓心理定势,就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倾向性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心理定势会影响人们对一件事、一个人的态度、评价,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首先在课堂上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尽量减少教学中太多的规定,(包括过多,过于整齐的限制,如一定须举手才能发言等),多鼓励他们提问,辩论,多引导他们动脑,动手实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的“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在课上敢想、敢问、敢动,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其次要让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加强对生活的体验,扩大视眼,从而使学生不受教材范围,教师思维的约束,积极地动脑,勇敢地探索。
如:在劳技课的教学中,一般课堂气氛都是很活跃的。根据教学内容,我每次都让他们自由组合,5—6人一个小组,每次我先把操作要点作简要介绍,然后请学生讨论操作,其间随时可以争论,可以提出疑问,还可以介绍自己认为比老师更简单,更方便的操作,我则不以老师自居,似乎也是他们中的一个,和他们一起活动,仅在适当时给点暗示或点拨、引导,使学生的争论“柳暗花明”,有时也让他们别忘了这是在课堂。让学生愿意上劳技课,喜欢上劳技课。没有兴趣何来创新。在评估学生的作品时,我是这样去评价的:你听听老师的意见怎么样?你看看老师的这套方案可行吗?不打消学生愿意去想的积极性。让他们敢想、敢动手去做。
二:引导质疑,启迪创造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善于质疑是创造发明的思维基础,有“疑”有“思” 才会有探索。劳技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模式的采用,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学习劳动的基本知识,又要进行实践操作,把两者结合起来,并在这些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性劳动教学旨在培养“开拓型”的劳动人才,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积累,往往低估学生的能力,喜欢背着学生过河;创造性教学强调教会学生探求知识、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时代性的创新意识。
很多人(包括有些教师及学生)都认为劳技课就是简单的手工制作课。开始时学生以为照着老师教的做就行,为上课而上课。为此我调整了上课模式,让他们从课中认识到其实劳技并非是简单的手工制作,我的模式是:
趣-----授------练-----评。
趣:在课上创设富有鼓动性、竞争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从而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劳动再实践。巩固形成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情感,激发学生兴趣则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我在劳技课中经常抓住感兴趣的东西去导入,如:在剪纸课上,我以一个小魔术导入新课: 先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很简单的折好,接着很随意地用剪刀一剪,展现在学生面前的竟是一个规则的形状,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跃跃欲试,都想学一招。此时我只须说明操作要点,学生个个都会全身心投入制作中,我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些提议,供他们参考。
授:传授新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一个步骤中,教师把劳动基础知识、技术要求、操作过程、注意事项等,通过讨论、讲解、演示等各种教学手段传输给学生。
练: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创造出自己所设想的物品,在练习中加入“新思路”、“新观念”,在“操作”中运用“新方法”。这一过程要求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设计出自己想做的东西,在设计之前,学生可以先猜测,假设,接着到社会上去调查研究,了解自己将要制作物品的特性、特征,以便在实际操作中更得心应手。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将自己创作的物品付之于实践,生产出自己的作品。
评:在“评价”中采用“新方式”,得出“新结论”,让所学的知识得以升华,思维更加开阔。
如:在 《吹塑纸贴画》一课中,经过小组合作同学们已经在课上基本上把作品做好了,课的最后是评估。我采取的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师评只是作为学生中一员的看法或提议。学生首先自己介绍他们的设计意图,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然后,我就提出我的看法(是不是这个太阳太高了?这条鱼的比例好象和整幅图的比例不协调等类似的一些意见),同时我也积极听取其他小组的意见,让其他学生开动脑筋,努力去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意见。怎么样才做的更漂亮?尽量做的尽善尽美。最后以10分制由其他组学生给他们打分。结果他们都得到的客观、真实的得分,同时也学到了其他同学的创作意念。
三:通过各种创造活动,发展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单纯局限于课堂,而在于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课内外同时启迪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在发展创造思维中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比如:在《纸的种类》一课中,我在介绍纸的类型时,讲到牛粪纸,学生都笑了,他们很好奇。什么是牛粪纸?它是什么样的?它用来干什么的?制造它的原料是什么?这些问题统统留给学生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利用星期天自己找答案,并要求在下次上课时能带样品来。(提示:可去图书馆查参考资料,也可上网,还可去市场上调查等)。结果,第二个星期的劳技课有很多学生真带来了样品,而且都很准确的很有成就感回答了这些问题。从中学生亦明白知识来自于生活,让他们把生活和知识关联起来,在生活中发现意义和充实意义。怀海特说过:教育的问题就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让他们学习的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
四:鼓励大胆联想,培养创新精神。
“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伟大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做出伟大的发现。它要求教育者采用启发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变定势思维为多向思维,拓宽他们的思路,帮助他们认清概念和规律的特点,使他们建立起以不变应万变的信心,从而尽量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例如,《纸浮雕设计》一节的教学,蛇腹折和刀刻是关键。课上,我重点教完蛇腹折后,刀刻的部分仅仅画了线,要求学生根据画的线刻出来。有个学生可能没注意刻错了,我没叫她停下来,等刻完时发现错了,很害怕,但做出一个非常漂亮的柱体作品。这时,我没因她未完成练习而责备他,相反还表扬了她,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同时指出以后课上应该力求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课后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更好的作品,老师希望以后每次进课堂时总能见到象今天这样富于创意的作品。学生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教育六解放原则: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谈;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扩大知识的眼界,获取丰富的知识;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充裕的时间消化所学的知识,学自己渴望学到的知识,干自己高兴干的事。这大概就是创新教育的最好诠释。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源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劳动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担负看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能力的任务。但它有独持的要求,就是学生必须学习有关的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技术原理和在智力、能力诸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实施多元化评价,这才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多方位、多角度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有利于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建立自信,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主要采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的多向交流、互动的多元化评价方式。
1、师评生
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评价具有权威性,对于学生来说,他在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一旦得到老师的表扬鼓励、肯定评价之后,积极性往往成倍地激增。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面向学生个体,有针对性地从学生学习的情感、动机、态度、自信心、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包括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适时、正面、积极的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采用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通过即时性激励评价,使学生逐步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同时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也得到了保护。如“你真会动脑思考,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奖励你一面红旗。”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可通过延时评价,这样不但能纠正学生思维的偏差,而且能为学生提供一次极好的思考、改正机会,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生评师
新的评价观要求教师、学生从对立状态转入统一关系,教师不宜全权评价学生,而应让学生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双向甚至多项的活动。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生评师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评价老师,勇于向老师提问题,发表独特的见解。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挑战老师,师生一起活动,多项交流评价,体现了平等、民主、自由、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
在教学《燕子》一课时,我声情并茂地朗读着:“——————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教室里安静极了,课文接近了尾声,我开始期待学生的掌声。突然,我卡了壳,一句“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被我漏了两个字,读成了“谱出一支演奏的春天的赞歌”。赶紧更正,但想不留痕迹是不可能了。令我意外的是,学生的掌声还是响了起来。“陆老师读得真好!”“真美啊!”为了不破坏气氛,我想忽略自己朗读中那小小的不足。同学们在对我的朗读作了一番赞扬后,有个同学评议到:“老师读得不错,就是结尾的地方读错了。”“如果老师能一字不差,就一点遗憾也没有了。”接着,又有几个学生发表了相似的意见。我激动地对孩子们说:“谢谢同学们的意见,你们敢于向老师指出不足,你们提醒了老师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话音刚落,同学们给了我更热烈的掌声。
3、生评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评价学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我们要求生生互评时要做到公平、公正,既要赞赏同学的优点,又要客气地指出不足。在同学们的互评后,老师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同学们说得有道理,既要赞赏别人的发言,又要善意地指出不足。这样,学生在互评中,不仅学会了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而且学会了从知识、语言表达、创新、情感、态度等方面互相评价、互相欣赏、互相帮助。
4、学生自评
所谓学生自评,是指被评价者对自己的活动状况或发展状况进行自我鉴定。让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不仅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改进,而且使评价结果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因此,在课的总结阶段,我们要注重创设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评价的内容应包括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发展情况、学习态度和情绪情感等方面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