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教育实践活动

文化教育实践活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教育实践活动

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范文第1篇

一、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内涵

课堂教学本身是一种活动,但我们所说的活动化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有很大的区别。它是一种在动态和变化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它力求使语文学习的结构和组织形式活动化,开发学习资源,将要学习的内容通过活动来实施和完成,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形成各项语文能力。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愿望组织学生参加活动,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去经历、体验、感受、领悟、总结,形成个体的系统知识和能力素质。在“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关系上,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思路,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切切实实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学生是确实的“学”和“做”,而非单纯的“受教”。在活动内容上,应根据教材和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听、说、读、写、看的活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应以组织、指导、调控学生活动为主;在活动方式上,要根据目标力求丰富多彩与多种多样;在活动范围上,要以全体学生的活动取代一问一答或少数尖子生的活动;在教学效果上,不仅要看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还要注重学生是否主动、积极而有兴趣地参与和活动质量的高低。

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活动原则

1、目标性与丰富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活动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通过活动,须让学生有所得,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为调节课堂气氛而活动。在注重活动目标的同时,要注意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满堂问、满堂读、满堂练都是与活动化相悖离的。例如,教学《水调歌头》,要让学生体会到苏轼屡遭排挤,一再被贬的苦闷和虽一生坎坷却能乐观面对的旷达胸襟,笔者首先安排学生阅读了余秋雨的《坡突围》,了解了坡坎坷人生中的一段屈辱历程。然后,在反复朗诵全词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写作背景与作者的人生经历交流心得,最后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未做任何讲解与提示的前提下,有一组同学依据词前小序的提示,从“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中读出了诗人对亲人的怀念;据“丙辰中秋”与“起舞弄清影”等句读出了在这万家团聚的中秋佳节,诗人独自饮酒正是为排解内心孤寂、抑郁的情怀……这些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自己读,自己领会,自己演练,然后小组、全班同学互相交流切磋,最终巧妙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2、自主性与合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活动中,首先强调自主活动,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再进行充分的合作。教师要改变观念,大胆放手,尽量让学生组织活动。例如,笔者设计的“课前三分钟创新解读”就由学生自己组织,效果很好。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检查预习,激发兴趣,调节情绪,活动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内容要与教学目标有关。一年多来,学生创造了许多新颖的形式,大大地丰富了课堂的内容,使每节课都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开端,如成语故事、新词例说、名言解读、诗词赏析、改诗改词、名人轶事、作品推介、我的故事、奇谈妙论……这些内容都需要学生课外通过语文学习去获得,所以不但有利于课堂教学,也促进了课外活动。

3、全体性与全面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活动是少数人的活动,尤其是有限的几个尖子生的活动现象,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尽管提出很多问题,但由于学生在智力水平上的差异无法使所有学生全参与进来,一些同学只能成为看客。课堂教学一方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为目的,另一方面四人小组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独立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共同活动,互帮互学,那些即使暂不能独立行走的学生,可以由其它成员扶着走。在《土地的誓言》教学的“欣赏与评价”中,有同学就对结尾“我必须看见一个更好看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提出了异议:为什么是“用泪水”而不是“用鲜血”洗去“污秽和耻辱”?笔者把问题留给了全体同学,由各小组长组织讨论哪个用词更恰当,为什么。经过一番争论最终达成共识:文中所说的“泪水”是见到家乡解放后的喜悦、激动的泪水,而不是家乡惨遭践踏与蹂躏时痛苦的泪。这就更能体现出作者必胜的信念。而“鲜血”只能表明愿为故乡奋战到死的决心,却没能预见到奋战的结果,未免不够自信,较为悲观。

4、课后作业与课堂教学相一致的原则

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让学生在作业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生动,活泼,完美的发展,它给学生的是动力而不是压力,是活力而不是束缚。如果作业缺乏活动性,就会削减课堂教学活动性的效果。为此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要将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顺延,补充和拓展,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再学习,再研究的欲望,使语文学习走向深入。

(1)、教师要尽可能利用教材间的内部联系,让学生比较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譬如让学生将《伤仲永》和《送东阳马生序》进行比较阅读,从中探讨“后天教育与主观努力对命运的决定作用”的问题。让学生把《喂――出来》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连在一起,分析同一题材不同文体风格特点。《春》和《济南的冬天》同是写景抒情散文,让学生在比较中分析研究出散文写景色特点和技法。

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范文第2篇

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了识字教学的“极端”重要性,体现在实际教学操作上,就是把“识字教学重点在低年级”作为全面提高识字教学质效的重要突破口。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宏观调控思路是“小学低段侧重解决识字,小学中段侧重解决阅读问题,小学高段侧重解决写作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因为只有识字量大了,才可能大量阅读,只有阅读量大了,才可能高质量表达。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及早阅读对学好各门课程,对学生主动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对学生的一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常规的语文教学一般有归类识字和随课文识字两大类。每个小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同样,认识、记忆汉字也是如此。语文教学活动化主张为儿童创设优良的学习汉字的环境,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让学生在活动中根据自己的认知基础,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兴趣识字。让他们在活动中自然产生学习汉字的欲望,产生浓厚的自主学习汉字的兴趣,在改善儿童自身状态的基础上,掌握识字的方法并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为此,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注重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相结合,课内活动以教给识字方法为重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对识字的积极性是很高的,他们常以谁识字多为骄傲。抓住孩子这一强烈的识字欲望,在学习汉语拼音的同时,就有意识地让孩子进行识字。并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加大识字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二、在活动中广泛阅读

学生天生就有一种阅读兴趣。当他们还在咿呀学语时,父母就开始耐心地教他们学习简短的儿歌,甚至加上动作以帮助表示,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接受力另父母极其兴奋。尽管孩子并不知道其中所讲内容的含义,但表现出的“朗读”,能力令人惊喜。孩子上学后,保持阅读兴趣,将促使他们自觉地成为一名终生的阅读爱好者。“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名言促使老师要在学生广泛的阅读上做文章。就目前来讲,一至五年级10册教材的阅读量对整个小学阶段初学阅读的孩子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小学阶段如能打下较深的知识底蕴基础,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而知识来源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学生通过广泛阅读自主学习得到的。因此,对学生进行有规律的阅读训练,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可使学生一生受用不尽。占课时量最多的阅读教学是训练学生掌握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道德修养、思维品质、文化品味,培养健康情感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渠道,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国的语言,本身就蕴含着音韵美、节奏美,语文教材中,有诸多用语言描绘的丰富的画面,同音乐、美术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包融的。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将音乐、美术同语言文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背诵,感受丰富的形象。

三、在活动中自主作文

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范文第3篇

再看国家统一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是课程改革的亮点和热点,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能力。在活动的过程中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形成技能、培养特长、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显而易见,小学语文教学如果能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紧密地结合起来,将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促进学生一生发展,发展一生。作为一名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语文教师,我尝试着在语文教学中挖掘综合实践课程的资源,充分感受到两者的不可分割,并在有效整合方面做了些探索,与同行们共勉。

一、打破课堂的界限,实现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教学包罗万象,翻开语文书,你就如同走进了生活的“万花筒”。阅读语文,你会发现,语文涵盖了方方面面的知识,但有的知识单靠课堂教学是无法真正让学生掌握的。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独特的民风民俗”,涉及到的知识面实在太广泛了,教师很难用三言两语阐述清楚。于是,我让学生分小组搜集祖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风情的资料,动手制作特色手工艺,最后汇报和展示活动成果。由于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非常投入,掌握得颇为轻松,我只作稍微点拨,就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实现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要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直接经验来设计和实施相关活动。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对活动倾注全部的热情,活动的实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语文教材中其实就有很多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学生由课文内容产生了很多的问题,但有的问题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于是,由此所产生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也就诞生了。如在教学《观潮》这课时,学生都被这篇课文吸引住了。“大自然真神奇,除了钱塘江大潮,还有哪些自然奇观呢?”“令人惊叹与震撼的奇观是位于哪里?”“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一下子产生了很多有关于自然奇观的问题,面对如此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个以《大自然魔术师》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就产生了。

三、挖掘教育资源,实现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教师利用生活和语文教学的结合点,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形式的选择应依据活动的内容,尊重学生的需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突出趣味性,体现实践性。

(1)课本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深得学生喜欢,也适合学生表演。这类文章,我们可以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担当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如学习《草船借箭》和《将相和》一课,我让学生先把课文改写成剧本,然后小组分工合作表演,学生有的当导演,有的当演员,有的准备道具,真是寓学于乐。表演过后,学生在学习《将相和》一文中,在讨论廉颇为何要负荆请罪时,一般的理解就是表示真心诚意。但学生却想到了很多合理的解释,除了诚意外,他们有的说廉颇这样做是警告秦王,将相两人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是打不垮的;有的说是告诫文武百官不要学他的样,只考虑自己,斤斤计较;有的说是告诉赵王,蔺相如是个好官,要好好用他;有的说是告诉老百姓,叫他们放心,将相两人会时时处处想着老百姓的……这些理解,有些是我这个做老师的都没想到的,这不能不说是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功劳。

(2)故事会。故事永远是学生的最爱。让学生讲哲理故事,悟人生哲理;让学生讲智慧故事,做睿智之人;让学生讲历史故事,晓民族之事。如学习了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讲演历史故事,悟人生哲理”的比赛,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章内容,拓宽了视野。

(3)辩论会。辩论是锻炼口才的一种好形式。学生往往能在激烈的思辩中飞扬个性,在“唇枪舌战”中锤炼语言,从而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育;民族文化;价值;对策

一、阐释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是指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仅是指精神层面的创造及成果。民族文化可以定义为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基础上形成的,是民族心理、民族文化观念和民族思想感情的整合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相对的独立性和丰富的多样性。民族文化是该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民族凝聚力、号召力和意识形态产生的源泉。民族文化是该民族社会实践的产物,伴随着民族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有民族必定有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反作用于本民族的存在和发展。

民族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民族性。它是本民族在其领域范围内,集合了本民族自身的思想、道德、风俗习惯、信仰、艺术、宗教、科技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只适用本民族,并获得本民族的认可,具有超越时空的相对稳定性;其次,具有多样性。一个民族文化既是不同地域文化的集合体,又是吸取了外来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拿来为其所用;再次,相对稳定性。民族文化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伴而随的,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是有时候民族文化先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时候又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影响作用。

二、剖析在外国文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加强本民族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在外国文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加强本民族文化教育基于时代的诉求和破解当前外国文学教育实践活动畸形发展的呼唤,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剖析。

1.文化全球化给本民族文化带来的挑战呼吁要加强本民族文化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歌猛进,打破了地域和认知方面界限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拓展。在这一进程中,世界各国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必将导致在文化领域内呈现出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趋势,使各国文化的同质性逐渐增多,其后果必然使本民族的文化面临着冲突和挑战。同时,西方国家紧紧抓住文化全球化这一发展态势,不断向弱小国家推行自己的文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利用文化对外文化交流进行渗透,利用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进行文化扩展,利用文化产业占领文化市场,企图在文化领域内以自己民族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取代其他民族。这种裸的文化侵略使本民族失去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基础和纽带,使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文化认同出现偏颇,人们的精神文化贫乏,必将将本民族逼入到一个生死存亡的绝境中。面对文化全球化的这一时代现状,迫切地需要加强本民族文化教育,巩固本民族文化地位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和时代诉求。

2.外国文学教育实践活动中传统教学目的和宗旨要求加强民族文化教育

语言与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密不可分的。语言具有选择、传递、传承文化的作用,而文化为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增添了多样性和活力。同时,语言本身兼具工具性价值和人文性价值,它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使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提供广阔的深厚基础,通过人文精神的塑造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并对本民族文化存在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树立起爱国主义情怀为国家和谐发展努力奋斗。在外国文学教育实践活动中注重对本民族文化因素的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积极而充分的民族文化因素的教学对语言教育本身十分有利,能起到促进和深化的作用。然而,对我国的外国文学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深刻的剖析不难发现,我国的教育教学目的和宗旨还停留在语言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了语言本身所具有的民族人文性价值。把教学目的和宗旨定位在对成绩、对升学和对考级的追求上,不能够意识到通过外国文学教学吸取积极的合理因素拿来为我所用,也不能够认识到学习外国文化其实是为本民族文化服务的。在外国文学教育实践活动中过于强调外国文学教学而忽视本民族文化的教育这种偏颇认识必将迷失教育方向,也必将失去本民族文化的前言阵地,最终不利于我国为之奋斗的有中国特色文化强国的建设。这种畸形的教育目的和宗旨强烈要求发展本民族文化为外国文学教学指引前进的方向。

三、探讨在外国文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加强本民族文化教育的举措

在外国文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如何加强本民族文化教育,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为出发点可以进行探讨:

1.审视和巩固本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交流中的地位

外国文学教学与本民族文化教学是辨证统一的,不可割裂两者关系。只有把两者融和在一起,才能够起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效应。首先,我们在进行外国文化教育活动时,要分析外国文学作品中所采用的哪些文学修辞和表达形式,它们如何结合巧妙地运用的。同时,回顾我国的本民族文化用语和文学表达方式,思索它们之间存在的共性和差异,吸取外国文学教学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加入到中国本民族的文学作品中来,以达到外国文化为中国本民族文化服务;其次,认真剖析外国文学作品中所凝结的其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怀,从中国人的同质化思维角度对这些精神要素进行分析,从中了解到外国人的行为习惯和方式,以便于对外国文学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基础上把握其中的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对外文化的交流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开辟新的道路,也使中国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深入到外国民族文化中去。

2.提升教师自身的本民族文化素养

在外国文学教育活动中融入文化教学已经获得教育工作者一致认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使学生了解外国一系列社会文化现况、掌握一门外语只能说是实现了外国文学教育的初级目的,能够使学生用外语表达本民族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才是达到了外语教育的终极目的。教师应该经常将外语文化与本民族文化比较,在对比中凸显二者的差异,通过引导学习者思考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问题,培养学习者的文化差异敏感性,这样既有助于学习者避免交际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又帮助学习者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形成对世界各族文化的正确态度。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缺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更缺失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只是单线条化地去理解外语文化中所体现的外国本民族文化,在对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没有从本民族文化角度去解读,僵化地灌输外国人文文化和精神,长期以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认同外国的民族文化而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思索和结合,最终导致本民族文化让位于外国民族文化,不利于本民族凝聚力的培养乃至国家的安全。

3.培养学生传承和推广本民族文化的意识

语言的主要功能就是交际与交流。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是兼收并蓄、平等相处的,因此进行文化学习必须同时兼顾外国语言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由于我们现在实施的以成绩和分数定终身教育考察机制,使得许多学生对外语的学习过于追求价值性工具,而忽视了外语学习过程中所包含的人文性价值,使得许多学生对学习外语产生错误认识,认为学习外语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升学而升学,忽略了学习语言的真正意义,割裂了语言和文化交互关系,忽视了跨文化交流这一学习外语的根本目的。作为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意识的在讲解外国文学作品时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和精神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觉性,使他们清晰地认识到本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学习外语不应该只单一地了解外国社会文化,还应该担负起中华文化传播的和平使者使命,更好地理解本民族文化精华并能够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播给世界各国,使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并认同中国。

总之,在外国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中,不能够单纯地为学外国文化而学,忽视本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要树立把外国文化和本国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意识,在外国文化教育中体味本民族文化,在本民族文化中增添外国文化的合理因素,在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中找到契合点,相互尊重,,从而构建和谐世界。

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范文第5篇

贾钢成: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丰富而璀璨的中华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生活的实践中积淀起来的精神遗产,是中华民族特有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基础性和向导性的作用。课程和教材体系作为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核心,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渠道。

多年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一直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与世界优秀文化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起贯穿于课程、教材体系中,但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不仅各级各类学校、各个学段、各个学科之间缺少相互联系,就连某个课程之中也少见有计划的系统的融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地融入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可以更好地保障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的“中华基因”的传承,提升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文化品质与人文素养,促进课程的融合和交流,突出课程、教材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中国教师》:在今年教师节时提到,对语文课程,他“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贾钢成:多年来,绝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始终站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上,以人为本,不断适应现代教育变化的需求,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尽职尽责地传承着中华文化经典。

尝试在不同的地区、时间、课程、学段等进行传统经典内容、数量以及形式的研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一些改革研究或探索试验会在某种程度或一定范围内改变、调整传统篇目的位置,或者是一定程度削弱或降低传统经典内容的地位,这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主流方向,不会动摇中华传统经典文化在现行课程教材中的地位,我们不应过分焦虑与担忧。

“很不赞成”的明确态度坚定了我们继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信心,必将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充分发展的空间,使之得以借此机会进入发展的时空隧道,为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教师》:您认为语文学科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贾钢成: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课程,在吸收、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一直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和第一主角,是中流砥柱。

首先,语文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工具,没有语文这一工具,文化传承很难进行下去。简单地说,语文的基础――汉字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语文学习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与中华传统文化浑然天成,构成一体,根本不能割裂。中华传统文化是现代语文课程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家园。没有传统文化,语文课程就截断了根脉,就是无源之水。

其次,语文课程是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丰富,源远流长。学校师生俯仰之间,手到拈来,方便快捷,且易于被学生接受与消化。

再次,语文课程是多样性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充分学习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学习理解世界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

《中国教师》:在当前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材设计中,您觉得它涉及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如何,这一比重对学科教学会产生哪些影响?

贾钢成:我们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全部。当前语文课程和教材中明确选用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比例大概是10%~15%,但课程和教材内容中涉及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就比较多了。比如,现代文学作品中会涉及一些历史事件、人文故事、时代变迁等,而且语言学习本身就会传递一些传统文化因素,如古今词语的语义发展变化、成语故事、民俗谚语等,还有课外活动、实践活动及综合学习活动等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也比较多。整体而言,语文课程和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不会少于一半。这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内容,可以有效地支撑起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片天空。

当然,就小学阶段的课程和教材而言,发现和发掘语文课程和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因素,坚持科学系统的选择和恰当灵活的运用是重点,不能只是贴标签,简单的“一刀切”。

《中国教师》:就教材的编写而言,您认为在设计教材内容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才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或者说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会更好?

贾钢成: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或者说是一线的教研员,我对教材编写没有深入的思考,也只能根据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方面谈一点看法。

第一,从教学目的看,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要与语文教学的目的相融合。这是由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当前传统文化经典中适合学生学习的阅读篇目众多,意义也很丰富,但要符合语文课程的总体要求,符合学段目标,适合其主题单元的教学目的。

第二,从教学内容看,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要与语文教育的内容一样具有生动性和适应性。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内容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颖、快捷、生动、精练,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要更丰富有趣,精彩精练,要让教师和学生有选择的可能。因此,课程、教材所呈现的传统文化内容一定要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

第三,从语文学习内容看,传统文化教育要与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相一致,和学生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一致。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选用苏轼的两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和《题西林壁》,这是与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写作、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过程相一致的,让引导发现和理解时间先后顺序到空间位置顺序的语文学习过程与传统文化教育过程结合得自然密切,浑然一体。

第四,从语文素养的养成结果看,传统文化教育要与语文学习过程、语文素养养成过程相一致。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起始于学生生活,发展于学生生活。语文课程、教材、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必然要依存于学生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全过程,一定会向学生的课外生活延伸和拓展,将语文传统文化主题学习活动与学生业余读书学习、文化交流展示、表演创作等活动紧密关联起来,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积累、浸润等潜在影响作用。

《中国教师》:现在许多学校都为学生提供选修课或校本课程,您认为在学校自主开发的这些课程中应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贾钢成:我认为小学阶段的选修课或者校本课程应该是以活动为主的综合型课程。这些课程进行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时一定要在一些综合活动中进行,可以设立传统艺术节,如传统节日、传统技艺(国画、国乐)、传统服饰、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展示。此外,也可以开展相关读书交流活动,如古诗文诵读、古典剧目表演等,抑或是开展古今文化作品对比、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展示等。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的学校进行单一的专项技能训练课程开发,应注重引导学生的兴趣,形式一定要活泼,避免强迫,尤其是要力戒轻内容、重形式,要以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神为主开展活动。

这一方面,我认为鞍山东长甸小学就做得不错。该小学是鞍山市铁东区的一所普通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他们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时,会广泛征求学生与家长的建议,并将每周五下午1:30至3:20设定为校本课程学习时间,先后开设了踏歌起舞、音乐之声、乐器、国色香绣等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张扬学生的个性。此外,他们还会积极借助家长资源与社会资源,组建家长助教志愿队,也得到了专家的引领与帮助,借助校本课程传播本地文化与传统文化。

《中国教师》:您认为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采取哪些措施?

贾钢成:在语文教学上,我们应将已经选入的传统教育经典内容进行精心的备课与上课,认真做好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要注意发现和利用其有效的传统教育内容,自然巧妙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此外,我们也要积极引导与课堂教学联系密切的传统文化的延伸和拓展。具体到教学方式,我们强调语文课堂进行传统经典教育时要轻理解、重记忆,倡导快乐诵读。轻理解,就是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习、感受和理解,不过分强调背景、意境,引导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认识和体会经典文化的不同层次的内涵。我们要提倡在快乐诵读中打上烙印,在快乐活动中形成记忆。在语文课堂教学之外,我们强调要在多种学习活动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