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前教育活动实践

学前教育活动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前教育活动实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前教育活动实践

学前教育活动实践范文第1篇

一、课程内容改革思路

活动指导类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生掌握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的主要途径。社会领域相较于其他领域,牵涉内容广,实施途径多,且对学生的心理学相关知识要求高。因此,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至关重要。以往的课程内容体量大,与先修课程重复性高,理论与实践比率不当等问题较为突出。在固定的学时内解决如上问题,研究者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调整。

(一)提取关键经验,链接先修课程

原有课程内容中,“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等内容占据了^大篇幅,而这些内容,在先修课程《学前儿童发展》中已有涉及。研究者曾尝试删除该部分内容,但学生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认识不足,会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设计。如何处理与先修课程的关系,成为内容改革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

美国学者舒尔曼在1986年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CK)概念,即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将其定义为“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近年来,国内关于PCK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中与幼儿社会教育相关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关键经验的论述为本门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思路。

基于PCK的原理,研究者将原有课程内容中与先修课程重复的部分,调整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经验”。以幼儿社会性发展特点为知识基础,提取关键经验,结合一线案例,让学生结合个人经验和教育学相关知识,真正掌握幼儿社会教育的原理和方法。

(二)搭建学习支架,实现设计、实施、评价一体化

支架式教学思想来源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形象化比喻,提出可通过脚手架的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在该门课程中,学生已初步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特点,但对于如何将其转化为年龄适宜性的活动方案,以及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存在困惑。这些困惑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基于对学情的分析,研究者认为可以为学生搭建如下支架:

一是依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社会教育的各项内容中,增加对《指南》的学习和分析,链接关键经验,重点分析不同年龄段幼儿关键经验的发展差异。辅助学生充分认识幼儿年龄特点,在活动目标的设计中做到年龄的适宜性。二是辅以优秀案例。甄选出一线教师和学生群体中的优秀案例,通过观摩、分析、模拟和评价,为学生提供从理论到实践的支架。

二、实训(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基于实践取向的课程改革,实训(实践)教学改革是重点,也是难点。活动指导类课程面对的共同难点是理论内容多,实践操作少,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近年来,随着实践理念的深入,课程内容中实践比例逐渐增多,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理论与实践泾渭分明,融合不够;实践形式单调;实施途径单一等问题。基于《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教学中的不断尝试与总结,建议从以下三方面来改进实训(实践)教学。

(一)理论实践相融合

在内容安排上,实践课程要实现全覆盖,理论与实践要相互融合,不宜分模块,分先后。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反馈理论,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领悟。以“幼儿社会教育的方法”章节内容为例,在以往的课程安排中,本章节的内容主要为理论讲授,虽辅以案例讨论,情境体验等实践操作,也大多安排在理论讲授之后。学生在设计活动时仍然会存在不知用、不会用等问题。改革后,本章节内容主要为实践操作,教师不再解释各种方法,而是采用学生自学理论,查阅资料,演示方法,教师总结评价,并将其渗透在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贯穿整个课程。

(二)由易到难多形式

在实践形式上,活动指导类课程主要以模拟教学为主,形式上较为单一,且未顾及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在改革过程中,考虑到课程内容的特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等问题,改变模拟教学的单一形式,采用绘本分享、情境表演、模拟教学等多种实训(实践)形式。以本课程的三部分内容为例,在“自我意识”模块,采用“案例观摩――分析评价――模仿展示――评价反思”的思路,重点让学生模仿优秀案例。这样降低了难度,为学生独立设计提供了支架。在“人际交往”模块,采用“案例分析――活动设计――小组说课――评价反思”的思路,重点让学生独立设计活动方案,而不对实施做重点要求。在“社会适应”模块,采用“案例分析――活动设计――模拟教学――评价反思”的思路,在前面两个模块的基础上,重点练习实施教学。不同模块相互递进,由易到难。

(三)实训实习一体化

在实施途径上,活动指导类课程主要采用“校内实训”的单一途径,以课堂练习和微格教室模拟教学为主。随着实践理念的深入,学生见实习逐渐渗透到每学期的课程中来,改变“校内实训”的单一途径,将见实习模块纳入课程内容中来成为可能。在《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中,部分内容在校内实施效果不佳,结合见实习开展却能迎刃而解。比如在“幼儿社会教育的实施途径”这一章节中,我们强调集体教学只是社会教育的多种途径之一,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将关注点基本都放在了集体教学部分,而忽视其他途径。这种做法容易误导和限制学生的思维,但限于课时和现实条件,又不得已而为之。但将该部分内容纳入到见实习模块,要求学生结合见实习对多种途径的社会教育进行观察和记录,进而分析和展示,学习效果则大有不同。

三、教学方法改革思路

活动指导类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其本身就涉及到教学方法的教授,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身体力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为例,建议做以下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贯穿案例教学

案例是克服学校教学与一线脱节的重要桥梁,也是学生掌握关键经验的学习支架。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内容的需要,建立相应的案例库,如“幼儿社会和情景案例库”“活动方案案例库”“活动视频案例库”以及“绘本案例库”等。在使用方法上,可将案例作为观摩分析的材料,也可作为模拟参考的对象;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也可以安排课下学习。

(二)渗透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这种方法在社会教育中非常适用。如可利用见实习,要求学生收集幼儿的社会行为案例,感悟生活情境;也可结合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要求,让学生进行情境表演;在活动设计与实施部分,更需要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创设模拟教学的情境。

学前教育活动实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208-01

沐浴着新课程的阳光,我“豁然开朗”:教师不是“救世主”,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体验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1自主探索――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学前教育活动实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活动;语言技能;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开始了对语文教学课前三分钟的探索与实践。

一、课前三分钟教学活动的作用

课前三分钟的教学活动有着独特的幽默性和趣味性,并且能让学生完全参与其中,无形中增长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课前三分钟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也有很大的帮助。一次成功的演讲、一次精彩的朗诵在给别人以享受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强烈的自尊与自信。我们班有一个性格内向、腼腆胆小的女孩子,在教师和学生的鼓励下走上讲台时,面红耳赤,不敢看人。我就让她拿着稿子念,结果由于她读得相当好,得到了学生热烈的掌声。后来,她再上讲台时已没有了往日的恐惧。

课堂三分钟可以成为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学生相互交流与协作的契机,还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各种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如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可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前三分钟的形式

课堂三分钟需收集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还需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以下几点是我自己一些比较成熟的形式。

1.古诗词鉴赏,培养高尚的语文情趣

课前,要求每一个学生准备一首自己喜爱的古诗词,在每堂课前轮流抄写到黑板上,上课时进行介绍分析。有大家熟悉的唐宋名家名作,也有鲜为人知的美词佳句。王维、孟浩然清新闲适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岑参雄浑高远的边塞诗;一曲曲哀婉凄切的清照词;一首首激情洋溢的稼轩词,在学生的口中娓娓道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有一些学生在介绍作家生平时别出心裁,穿插一些名人轶事,更引发了学生的兴趣。

2.讲成语故事,增加词语的积累

为了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运用常见的成语,我在课前三分钟还开展了讲成语故事活动。先让学生寻找搜集,如有广为流传的“前无古人”“味如鸡肋”“两袖清风”等,也有一些“东食西宿”“举案齐眉”“作舍道边”“含饴弄孙”等对其含义不甚了解的成语。通过故事形式,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成语的来龙去脉,更便于记忆和掌握运用,增长了知识。

3.推荐一本喜爱的书

开设“推荐一本喜爱的书”这个栏目,可以推动学生阅读面,开阔视野,还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有些作品如《简·爱》《家》《花季雨季》等,不只一次地被学生推荐介绍,引得其他学生争先恐后一睹为快。

以上几种形式可以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在内容、语言表达、表情等方面逐步提高要求,也可以把“新闻联播”“故事接龙”“人生AB剧”等形式搬进课堂。同时,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项活动均评分设奖,让学生也参与打分。这样一来,学生真有一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劲头。由此,活动的效果也就达到了。

三、课前三分钟的操作流程

我根据不同的课堂,操作的流程也不尽相同,但大致上有以下的几个步骤。

课前:教师提供活动内容学生课下收集材料形成自己的意见或观点形成书面的材料。

课堂:学生在讲台发表自己的观点找两个学生进行品评教师做简短的总结。

课后:演讲的同学根据老师和同学的意见修改自己的材料修改后的材料上交,作为今后的作文材料形成班级资料库,以备为今后作文创作服务。

学前教育活动实践范文第4篇

启发式教学 案例教学 实践教学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不仅让学生获取基本的理论和实践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迅速、正确的获取相关的教育理论信息,能在一定的正确的教育观的指导下,依照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在分析和处理教材的基础上将目标转换成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教育活动,并能组织实施和分析评价。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其目标。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启发式教学

我在教学活动中,创设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畅快的遨游。当学生跃跃欲试时,我才去启发、点拨、诱导。如:在一次课堂上,老师问:“雪化成了什么?”一个孩子回答:“变成了春天”。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和想象力的回答,可居然得了零分。因为标准答案是“雪化成了水”。我根据这一案例启发学生,假如你是这位老师,你该怎么回答?自由讨论。总结:可以回答:“小朋友说得太棒了,雪化了变成了春天,春天多美呀!小朋友还可以想一想,如果把雪放在手心里会变成什么”?(水)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按标准答案回答,这个孩子的想象力就被扼杀了;如果按咱们同学的回答,这个孩子的想象力就被激发了;一个激发、一个扼杀,差别有多大?

二、案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幼儿园活动案例的呈现、点拨、分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讲解本课程包含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表象积累,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他们不只是单纯接受知识,而是接受知识与运用知识主动探索并举,促使他们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幼儿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三、从“做”中学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学生自己获取的任何知识,她自己解决的任何问题,因为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做到的,所以比其他任何方法得到的知识更为扎实牢靠。”他特别指出:“过去被看成无目的举动、游戏、调皮捣蛋那些事,现在看来是获得以后知识的基础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进一步提出“从做中学”的主张,他说:人们最初的知识,最不能令人难忘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学生应该经由做事来学习,从做中学习做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则进一步指明了做与学的关系,他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A、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B、学习者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C、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实践任务,提供设计案例和研究工具,指导学生完成实践任务,形成设计作品。实现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学进去,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增长能力的快乐。

四、合作式学习

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协商合作,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表达,学会分享,学会碰撞,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自信,学会成长;让学习者既学会了知识,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五、学会资源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课程知识,提供大量的多媒体资源,便于学生浏览、观摩、参考、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前教育活动实践范文第5篇

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了识字教学的“极端”重要性,体现在实际教学操作上,就是把“识字教学重点在低年级”作为全面提高识字教学质效的重要突破口。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宏观调控思路是“小学低段侧重解决识字,小学中段侧重解决阅读问题,小学高段侧重解决写作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因为只有识字量大了,才可能大量阅读,只有阅读量大了,才可能高质量表达。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及早阅读对学好各门课程,对学生主动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对学生的一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常规的语文教学一般有归类识字和随课文识字两大类。每个小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同样,认识、记忆汉字也是如此。语文教学活动化主张为儿童创设优良的学习汉字的环境,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让学生在活动中根据自己的认知基础,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兴趣识字。让他们在活动中自然产生学习汉字的欲望,产生浓厚的自主学习汉字的兴趣,在改善儿童自身状态的基础上,掌握识字的方法并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为此,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注重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相结合,课内活动以教给识字方法为重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对识字的积极性是很高的,他们常以谁识字多为骄傲。抓住孩子这一强烈的识字欲望,在学习汉语拼音的同时,就有意识地让孩子进行识字。并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加大识字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二、在活动中广泛阅读

学生天生就有一种阅读兴趣。当他们还在咿呀学语时,父母就开始耐心地教他们学习简短的儿歌,甚至加上动作以帮助表示,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接受力另父母极其兴奋。尽管孩子并不知道其中所讲内容的含义,但表现出的“朗读”,能力令人惊喜。孩子上学后,保持阅读兴趣,将促使他们自觉地成为一名终生的阅读爱好者。“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名言促使老师要在学生广泛的阅读上做文章。就目前来讲,一至五年级10册教材的阅读量对整个小学阶段初学阅读的孩子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小学阶段如能打下较深的知识底蕴基础,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而知识来源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学生通过广泛阅读自主学习得到的。因此,对学生进行有规律的阅读训练,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可使学生一生受用不尽。占课时量最多的阅读教学是训练学生掌握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道德修养、思维品质、文化品味,培养健康情感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渠道,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国的语言,本身就蕴含着音韵美、节奏美,语文教材中,有诸多用语言描绘的丰富的画面,同音乐、美术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包融的。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将音乐、美术同语言文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背诵,感受丰富的形象。

三、在活动中自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