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

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

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范文第1篇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课程内容的缺失。与高校其他课程相比较,生态文明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内容更多的是偏重于爱国主义教育和学生人格培育等,生态文明教育所占内容比例甚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虽也涉及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等问题,但篇幅极少,开设的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也比较随机、零散,学生从课程和课本中获得更多更深层的生态文明教育比较困难。其次,师资力量的匮乏。目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主要由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课老师兼任。因缺乏系统的专业生态知识、深刻的生态认知和必备的实践经验,教师队伍的非专业性,使得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处于边缘化状态,教育成果收效颇微。教育是教育者面向受教育者开展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在整个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中,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对整个教育的实施起着直接性的影响。再次,受教育主体生态文明实践的脱节。当前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主要采用直接授予的教育方式。教学形式机械单一,抽象说教远多于情感体验,无法做到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生态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性缺乏,为数不多的生态实践活动仍有流于形式的状况存在,无法调动受教育主体的参与性和积极性,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不高。

(二)高等教育融合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对“人”的培养。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以理解为四个层面: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生活安全需要、与人交往的需要、得到尊重的需要。只有在满足这“四个需要”之后,人才有可能进行自我实现需求。生态文明教育使得人与人友好相处,并学会尊重大自然,这正是人类所需要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1]这里的物质交换,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实践,以及对自然界的改造。这里的实践与改造应当符合自然生态规律,人类的本性应当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高等教育阶段是人的自然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树立和生态文明行为的形成都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其次是对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营造,以及整个社会精神状态的塑造。大学生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直接对象,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力军。高等教育是一个价值引导、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过程。因其高校在社会结构中的特殊性地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大学生通过其自身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影响和带动周围的民众,并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中,进而改变社会的生态环境,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水平。因此,在高等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对良好社会风气的营造,乃至整个社会精神状态的焕然一新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生态文明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分离与共生

(一)生态文明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理论分离

生态文明教育,是指“针对全社会展开的向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出发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培养全体公民生态文明意识,使受教育者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人—自然—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形成健康的生产生活消费行为,同时培养一批具有综合决策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和掌握各种先进科学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的教育活动”[2]。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以的生态思想作为指导,继承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为主线,汲取生态保护相关理论中的合理内核。高等教育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高等教育”一词出现于产业革命之后,是在近代学制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逐步进入大众化阶段和普及阶段。正如杜威的观点,高等教育是“个体成长到一定阶段而接受的教育,它的高等并不是由其自身决定的,而是由个体发展的阶段和成熟度所决定”[3]。

(二)生态文明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实践共生

首先是两者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恩格斯认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4]。无论生态文明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它们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理性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其建构和运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大学生自身整体的素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文明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具有相通之处。再者是两者在实践中不可分割。一方面,高等教育使得生态文明教育更具立足点。生态文明教育如何有效开展,其最基本的条件是需要一个可实施性的空间。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其雄厚的师资条件、完善的管理体系、优良的学生素质、良好的校园氛围,都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优质的平台。另一方面,生态文明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过于关注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校,将生态文明教育有计划、有系统、有实践地融入到高等教育中,能使高等教育的内容和内涵更加全面与丰富。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过程中,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可以深入了解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挖掘问题所形成的原因,从而探索符合大学生教育的有效途径,促进生态文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三、融合生态文明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实施机制

(一)教学体系的融合

首先是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去;二是在专业知识教授过程中渗透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理论与理念创新,理应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是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不可或缺的途径。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具备相对成熟完善的教育模式,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也是现实发展的需要。将生态文明思想渗透到专业知识的教授中,就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不断完善必修课、选修课和专业课相互补充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形成既有通识普适性,又有专业针对性的优质生态文明课程集群[5]。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专业的讲解,使得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领悟到生态文明的意义。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把专业知识和生态文明的思想自然结合,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促成生态文明行为的自觉生成。其次是教师队伍。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生态文明素质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在高等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塞萨洛尼基宣言》明确指出,“所有的学科领域,包括人文和社会科学,都需要考虑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性要求一种整体的、跨学科的方法,在保持各自基本性质的同时,把不同的学科、机构结合起来”[6]。也就是说,教师对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要不断地改善和创新,具备跨学科的整体思维,掌握环境问题相关的最前沿知识和处理最新环境问题的教育技能。此外,教师通过科研和自身的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自己的切身体会对学生来说更有说服力。教师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以此,生态教育者的生态思想观念符合认知与实践规律,在实践中获得新的认知,将新的认知重新带入实践,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提升自我。

(二)管理体系的融合

提高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度。教育主管部门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直接管理部门、国民教育计划制定部门和教育评估的考核部门。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度直接关系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效。其次要提高高校主要领导的重视度。目前,我国高校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要实施和开展一项全新的教育,决策权在高校的主要领导和校长办公会议,提高主要领导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度,有利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快速推进。高等教育中融合生态文明教育,从管理体系上看,关键是建立健全相应的教育制度,明确和落实生态文明教育相关教育主体的责任,形成体现生态文明教育所要求的、与现有高等教育体系协调统一的、有机结合的生态文明教育体制,实现学校内部各教育力量和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生态文明教育在高等教育中高效实施。

(三)科研体系的融合

引导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科学研究,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体验性。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生态科研活动,使大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了解生态文明的丰富内涵,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态习惯,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大学生能够从行动中切实为生态文明做出贡献,将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效落到实处。深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转变传统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在组织学生开展生态科研活动中,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适时转变传统的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积极调整相关的科研教育体系,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全面开展,使得生态文明教育更好地融入到高等教育中。两者相得益彰,切实推动生态文明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

(四)社会服务体系的融合

开展主题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性。在此过程中,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确保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切实成效。通过强化和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原则,避免高校生态文明教学和实践脱节。目前,开展社会实践集中活动和社会化服务分散活动己成为大学生接触社会的主要渠道。在日常校园系列活动中,将主题教育引入生态文明教育中,加强以生态文明为鲜明主题的实践活动,比如生活实践活动,培育学生节俭节约的生态文明观念,养成合理消费、绿色消费的良好行为习惯,践行生态环保行为。同时,利用高校的学生社团有效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营造绿色校园。大学生是生态文明的实践者,也是宣传者,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深入基层,开展生态调研,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进行面向社会服务的生态实践活动。对理论的深刻理解,需要切实的行动和正确的思想支撑。只有当行动和思想高度一致时,才能形成坚定的思想理念和行动指令。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教育原则,既生动了理论认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巩固并深化了教学成果,同时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

作者:朱蕾 单位:东南大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6一927.

[2]陈丽鸿,孙大勇.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78.

[3]马红,赵婷婷.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高等教育思想探析[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8):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范文第2篇

摘 要:在现如今全社会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浪潮下,高校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积极贯彻推行生态文明教育。在目前已有的生态文明教育运行中,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与实践没有做到有机统一,出现了知行不一的现象。面对这一问题,我国各大高校开始着手研究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与生态文明实践之间的内在关系和改善方法,争取生态文明教育做到由“知”到“行”巧妙的转化。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认知;实践;知行不一

一、生态文明“知”与“行”的基本与主要内容内涵

知行合一,是一个中古代哲学思想是上的认识论和实践论关系的命题,它不是一般的关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而是一种辩证能动的关系,两者密不可分,相互影响。

本文语境中的“知”是指生态文明意识上的知,即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它是指建立在生态知识基础上的人们对一定的生态文明现象及如何实现生态文明的看法和观点。在通往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大道上,对生态文明有较为清晰、深刻的认知尤为关键。

本文语境中的“行”是指生态文明意义上的行,即人在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支配调节下,在实践活动中履行符合生态文明观念的实际行动。虽然知决定行,但从另一方面,知与行又是一个整体。正如朱熹所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朱子语类·卷四十)。知与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紧密相连,行的背后必然有知,而知本身也就是行,故知、行为一体。[1]

通过理论学习发现知行合一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合一。所以得出:当代大学生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知与行协调配合、知行合一,是一种极其不易的事情。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行不一”的问题现象

(一)知而不深 知而不深就是指当代大学生有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但这种认知层次较浅,没有真正的理解生态文明。经历了从小学、初中、高中、最后到大学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文化素养的教育后,每一个个体都或多或少对生态文明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他们的一些认识过于片面或者过于零散,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知识体系。这就反映出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与生态文明对大学生的认知要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二)知而不行 知而不行是指很多生态文明观念普遍被大学生们理解并能接受,却仍不能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约束自己,不能履行维护生态文明的义务和责任。从问题中我们不难发现,之所以在大学生群体中会出现对生态文明知而不行的现象,其关键是主体缺乏对生态文明的系统的学习和具体实践的锻炼,并且缺乏对生态文明知与行的评估和考量,才会导致大学生出现类似的问题。[2]

(三)知好行反 普遍对相关生态文明的认识较为深刻,知道如何能正确的维护生态文明但往往行为却背道而驰。在生活中往往忽视细节如教室长明灯、寝室长流水,校园里随地吐痰、扔杂物;当今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是过度消费现象,他们惯于已有的大手大脚的生活方式或出于攀比炫富的心理盲目消费购物,对勤俭节约完全视而不见;最为甚者如清华大的学生刘海洋 “硫酸熊猫”事件,和复旦大学某研究生“虐杀小猫”等事件,这种与生态文明观念相背离的行为不得不让我们从新审视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的教育。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行不一”的实施对策与路径探究

(一)部署社会层面战略规划,为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行合一”提供方向和保障

1、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立法,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法律支撑。要实现在高校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先从国家层面上对其进行立法,制定和颁布《生态文明教育法》来推动对生态文明的教育和深化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念的认知,为生态文明最终在高校中具体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3]

2、 重视生态文明教育规划和部署,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实际指导。教育部门应该与环保部门密切配合,研究如何改善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已有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进行深化改革,制定一系列的保障生态文明教育进行的计划,颁布统一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大纲等。[4]目的是能使大学生接收到完备的、合理的生态文明教育。

3、 加大对生态文明宣传和投入,为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应加大社会中对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学生会受到宣传的影响从而刺激他们做出维护生态文明的举动。另一方面,社会需要资金的募集、资源的调动,大力支持和积极鼓励生态文明的教育事业,从而更好地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知与行的融合与转化。

(二)研究实施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真正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行合一”

1、成立专门的生态文明学科教研室,制定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纲要

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能使大学生得到准确的、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并且需要成立专门的生态文明学科教研室来进行统筹、部署和实施。生态文明学科教研室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如课程设置、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掌握情况等,以此制定出合理的生态文明教育纲要,以确保生态文明教育能够落到实处。

2、加强高校学科教学体系建设,将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通过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的双重建设,不断地丰富和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实现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观念转变与行为转变的有机结合,全力实现生态文明的“知行合一”。

3、 建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评估体系,将生态文明表现列入考核内容

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不单单要注重对它的教育,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考核来督促大学生能朝着正确的方向进步。因此,学校需要将生态文明的行为表现列入考核,倡导建立出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价项目丰富的、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估体系,从而推动着大学生生态文明“知”与“行”的相互转化。[5]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修养提升加强,提高生态文明“知”与“行”的转化能力

1、 加大自己对生态文明学习的力度和深度,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大学生应该系统学习学校所设置的生态文明相关课程,积极参加校内外开展的生态文明学术报告、专家讲座和学术研讨会等,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提高生态文明素养。

2、 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提高践行能力

大学生应当将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生态文明相关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生的态文明实践能力,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生态文明的行动中来,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3、 不断强化自我的生态道德修养,提高知行内在转化

大学生必须时刻注重自我生态道德修养,不断提高完善自身道德品质和生态文明素养,确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社会发展观,坚持知行统一,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真正的实现生态文明的认知和行为有效的统一。

四、结 语

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知识的接纳者和传播者,应当有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理念,首当其冲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先行者,把先进的、科学的生态文明知识付诸实践,巧妙的将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与实践做到有机地结合,告别生态文明“知行不一”的时代,迎来的是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行合一”。不得不说的是形成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行不一有其特有的时代必然性,改变这一历史事实需要我们大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去研究、去探索、去完善,从而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娟.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知行不一现象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07:15

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范文第3篇

全面发动 营造非公企业守法诚信良好氛围

今年8月,随着堡镇民营企业开展守法诚信创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落实,堡镇商会第一时间召开了深入开展守法诚信创文明教育实践活动暨“三创”工作推进动员大会,提出以“争当守法诚信的堡镇文明商人、争做守法诚信的堡镇文明市民”的主题,全面发动全镇民营企业、商业门店经营者和员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镇政府的网站上,特地开辟了主题专栏进行宣传引导;在全镇各民营企业、商业门店、宣传墙体等地张贴教育实践活动主题标语以及“守法最安全、诚信最可敬、贡献最光荣”和“建设守法诚信新堡镇、创建生态文明新堡镇”等宣传标语,一时间守法诚信意识渗入到堡镇的每个角落,营造出浓厚的守法诚信创文明教育实践活动氛围。

上有号召,下有行动。活动开展伊始,堡镇各行各业的领军企业带头召开职工动员大会,主动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弘扬守法诚信的传统美德,让员工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增强他们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在积极推进的过程中,企业自身也树立了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意识,使诚信内化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自觉行动。

全面重视 构建非公企业守法诚信体系

在新形势下,以守法诚信为重点的理想教育实践活动是否见实效,关键看堡镇商会能否在活动中真正下苦功、谋创新、抓落实。据悉,从今年7月以来,镇商会规划连续举办多场以守法诚信为重点的活动,例如,7月至10月,举办守法诚信培训交流活动,并组织全镇厂、店经营者以经济新常态下实现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为目标,采取参观考察、理论讲授、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教育培训交流活动;8月,开展守法诚信警示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参观者观看警示教育片,剖析典型案例,以案释法等形式进行警示教育,提高活动参与者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守法诚信的警觉性和自觉性;9月至10月,组织开展“依法治国、依法治镇、依法治企、依法治店”和“诚信立业、诚信经营、诚信发展”及创建生态文明镇知识竞赛,以及“争当守法诚信的堡镇文明商人、争做守法诚信的堡镇文明市民”、“争创文明单位”、“争当五星级文明户”演讲比赛等企业员工乐于参与的主题教育活动,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8月至10月,组织开展守法诚信文明讨论活动,通过各种主题座谈会、演讲、交流会等形式开展大讨论,最大限度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镇商会举办的活动,镇党委镇政府都高度重视,每一次规模大的活动,镇党政班子都派出领导全程参与,在行动上对镇商会的活动积极支持,也让活动参与者们感受到在党委政府关心下的镇商会所释放出来的正能量,切实体会到了守法诚信、信守承诺、以诚服人的新堡商精神。

全面承诺 真心谋求社会监督

守法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只有遵守守法诚信经营理念,企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对此,堡镇商会开创性建立商会会员企业和个人会员守法诚信创文明承诺书制度。27家镇商会执委企业经营者带头签约《守法诚信创文明承诺书》,同时发动全体员工人人签订“我的承诺”,并举行了守法诚信创文明集体宣誓仪式。据了解,此项活动要求,凡是会员企业和新发展的会员企业,均由经营者签字填写守法诚信承诺书,承诺书统一纳入会员企业档案,而且要求各企业,所有员工要人人签字填写承诺书,从我做起,从我家做起,从我单位做起,做到人人守法诚信,共创生态文明。

此活动作为堡镇商会的一项“亮点”工作,响应了镇党委、政府关于“三创”工作的号召和商会自身倡导民企守法诚信文明的理念,也配合主题活动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据悉,镇商会还要求已签承诺书的企业,须将守法诚信创文明宣言和守法诚信创文明承诺书在各自企业或商店内上墙公布,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督促严格自律。

全面引领 比学赶超弘扬正气

活动开展以来,堡镇商会注重以典型引路,将守法诚信创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引向深入。首先抓好执委企业的带头作用,按照镇“三创”工作要求和商会实施部署,执委企业做到带头整治环境卫生、打造生态文明企业;带头搞好企业文化布置,营造浓厚宣传氛围;带头宣誓签字作出承诺,上墙公示接受监督;带头守法经营诚实守信,树立堡商社会形象。11月初,镇商会会同镇“三创”办对执委企业实施情况进行百分考评,并将考评结果形成简报通报各企业,辐射带动面上企业和商业门店齐抓共创。堡镇是崇明地区的第二商业重镇,镇区范围有十里商业街,镇商会以创建十里守法诚信文明商业街作为重点抓手,召开了四百多人参加的专题动员推进会,发动全镇商店规范其经营秩序,进一步促进整个堡镇地区文明程度提升,防止短板出现,也为其他企业做好标杆作用。镇“三创”办与镇商会组织力量对商店进行检查,实行百分考评,予以奖惩。

同时,从今年8月起,镇商会采取开会交流介绍,现场参观考察,出刊专题简报等形式,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搞得好的先进经验,供活动参与者学习借鉴。并组织会员企业家走出去学习考察崇明内外民营企业开展守法诚信和创建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先进经验,提升活动参与企业的整体素质,引导企业家和员工自觉学典型、争先进、作榜样,强化先进典型示范带动效应。

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B

引言

树立生态文明观,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是党的“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美丽中国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现状又如何?《黑龙江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课题组在2012年6-9月以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学生为对象,就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当时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状况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文明知识较为“欠缺”;生态文明意识不够健全;生态文明行为存在缺位的现象。

可见,当前高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对此,课题组对生态文明教育新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与学院学生工作处、院团委、教务处及任课教师通力合作,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时隔近一年后,2013年,课题组再次就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状况进行问卷调查。

一、调研概况

本次调研时间为2013年3-4月,调研对象以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生为主体,采取调查问卷的调研形式,调研内容分两类问题,一是封闭式问题,包括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以及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等;二是开放式问题,主要是调查大学生对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建议。为了与第一次调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更好地反映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状况,本次调查问卷保留了第一次调研问卷中的26道题,另外,新增了5道调查题。调研方法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46份,有效回收率为90.42%。问卷的发放充分考虑了性别、年级、专业、等因素,有效地保证了调查对象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此次课题组调研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归纳总结,了解高职院校开展一系列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后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试图为探索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新模式、途径提供依据。

二、调研结果对比分析与结论

1.生态文明概念及其重要性认知度提升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概念及其重要性认知度将直接影响自身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等各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在对生态文明概念的认知上,选择“一般了解的”占59.56%,同第一次调查相比(以下简称“同比”)上升38.4%;“听说过的”占31.16%,同比下降27.38%;“完全不清楚的”占10.1%,同比下降10.2%;可见,对生态文明概念的认识理解有所提高。在回答生态文明与国家安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及自身利益的关系问题时,多数学生都认为生态文明与国家安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及自身利益的关系密切。只有2.03%认为其与自身的利益无关,同比下降5.10%。

这说明大学生已经意识到生态文明对于人类走出当前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生态环保基础知识愈来愈深入人心

大学生对环保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则是衡量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高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程度提升的一个鲜明的标志。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通过“校园里的宣传栏”、“学校开设的有关课程”“途径获取环保知识”的占50%以上。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生态文明行为形成方面愈来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被问及“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时,能够正确回答是“6月5日”的占63.46%,同比上升34.1%;选择其它时间或选择“不知道”的占37.44%,同比下降32.43%。

当被问及“您认为下面哪一项是工业‘三废’”。选择“废水、废气、废渣”占88.71%;选择“废电池、废家具、废家电”占3.25%;选择“废电视机、废电脑、废冰箱”占4.70%;选择“废铜、废铁、废钢”的占2.25%。由此说明,大学生对工业污染现象比较关注,大部分学生对工业中的“三废”现象比较了解。

当调查,“您是如何利用分类垃圾箱的”?其中有33.76%的学生选择“知道分类标准并能严格遵守”;39.95%的学生选择“大致了解但并不经常遵守”;19.12%的学生选择“稍微知道点分类标准,但不区分对待”;还有617%的学生选择“根本不知道分类的标准”。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垃圾分类回收已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只有少数学生还不知道垃圾分类回收的标准。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由于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基础知识也愈来愈深入学生的心灵。

3.“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逐渐形成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大学生对人类在生态系统中地位、作用和责任的认知状况,这直接决定着他们能否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当被问及“您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时,选择“人是自然的管理者,利用自然资源天经地义”占5.63%,同比下降14.02%;选择“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应顺应自然”占19.89%,同比上升1.03%;选择“自然和人都是平等主体”占84.48%,同比上升22.95%。可见,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面对生态危机的挑战,应抛弃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树立新的生态文明观。视自然为朋友,人与自然共同繁荣,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念逐步在树立。

当被问及“您认为物种的多样化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有何关系”?选择“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占71.4%,同比上升18.46%;选择“关系不大”占5.12%,同比下降6.83%。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已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受益的绝非仅仅是环境,更为重要的还是人类自身。当被问及“您认为环境保护最主要的意义是什么”?时,选择“保护环境的同时改善人类自身生存环境”占42.63%;选择“人类给子孙多遗留一些自然资源”的占15.47%;选择“人类能更持久地利用自然资源”占34.07%;只有7.83%的调查对象选择“为人类以后彻底征服自然服务”。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已经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保观念正在由“要我环保”向“我要环保”转变。

以上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已经能够正确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培养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

4.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正在养成

生态文明行为是生态文明素养的外化和集中体现。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状况具体表现为他们的绿色消费观念、对生态环保类公益活动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日常环保行为。

绿色消费观,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重要的助推力。当被问及“对于餐馆提供一次性木筷,您的看法是……”?选择“是我经常性的选择”占16.5%,同比下降21.53%;选择“我偶尔选择”占21.46%,同比下降9.21%;;选择“方便,但破坏境,我不常用”占31.05%,同比上升19.12;认为“生产一次性筷子必然破坏森林,我坚决不用”占27.19%,同比上升11.62%。由此说明,大学生的绿色消费观念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自觉参加校内外环保公益活动,是高职大学生生态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的主要标志之一。当被问及能够“经常参加校或社会上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益性活动”时,选择“经常”占25.95%,同比上升15.98%;选择“偶尔参加”的占35.4%,同比下降4.4%;选择“从没参加”的占38.62%,同比下降10.52%。表明大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能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

当调查“假如您在公共场合,有垃圾要扔而又没有垃圾桶会怎样”?时,调查对象中只有6.34%的学生选择“看周围没人,就随地扔了”,同比下降10.13%当调查“看到有人将垃圾随手扔掉,您会怎么办”?调查对象中选择“会上去劝阻他们”占18.36%,同比上升5.15%;选择“不赞成那样做,但不会上去劝阻”占68.46%,同比下降2.86%;选择12.19%的被调查者则认为“与自己无关”,占12.18%,同比下降316%。由此可见,与第一次调查结果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好转,这是尤为可喜的。

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当被问及“您去超市购物时,会自备购物袋吗?”,选择“经常自备”的占32.31%;同比上升3.09%;选择“从不自备”的占13.52%,同比下降2.8%。当被问及“宿舍水房里一同学大开着水冲衣服,这时您会怎样做”?选择“自己过去帮他关掉”占46.23%,同比上升4.41%。

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正在逐步将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生态文明行动,观念与行为之间的距离在逐步缩小,高职院校大学生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正在养成。

三、生态文明教育经验

1.丰富教学内容,构建“众星捧月”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

“众星捧月”是指各专业、各类课程都应利用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充分挖掘和发挥自己潜在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共同为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而努力。一是设置独立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如《生态伦理》课,通过生态伦理课的教学,系统的向学生传授有关生态文明的知识。二是向其他课程适当渗透,如“两课”教学中,在思想教育部分可以通过加强生态文明理论教育引导,注重价值引导与价值认同,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奠定正确的思想意识基础;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可向学生渗透生态旅游、文明旅游等内容,进行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渗透,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在《大学语文》课中,发掘具有生态文明思想的文学作品,从中更好地了解生态文明赋予人类的意义,更深层次地理解与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构建“众星捧月”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丰富了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打破一些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只是局限于环境生态学课程的单一局面。

2.以学生校内外活动为依托,营造浓郁的生态文明教育氛围

大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到校内外各项生态环保活动中去,是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生态文明观的确立一个重要标志。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种环境保护公益活动,是学校浓郁的生态文明教育氛围形成的重要保障。学校学生工作处以及校团委应高度重视校园生态文明教育氛围的营造,发挥各自的潜力和优势,组织开展一系列相关的生态文明教育、环保宣传和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开展系列生态文明教育主题活动——“回顾勤俭历史实现中国梦”、“公寓熄灯一小时我为节能尽份力”、“旧物改造手工艺品展示”、“生活社区跳蚤市场”、“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我的身边事’校园DV比赛”等。多姿多彩的校内外环保公益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大学生投身环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好学校各方面的资源,如教学环节中的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等,让学生深入社会,体验尝试各种各样的生态现状,达到对外部环境更为全面、客观的认知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营造了浓郁的氛围。

3.充分发挥校报、校园网的“喉舌”作用

利用校报、校园宣传和网络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导和监督作用,通过对校报和校园网及校园广播,精心设计、编排,为师生打造一个优秀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平台。比如,在校园广播、校报中开辟“生态文明窗口”、“生态校园”专栏,发表与生态文明教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关的文章,对所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进行报导等。充分利用校园网,链接各类生态文明教育网站,聚集生态文明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的需求和接受多样化的指导,为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搭建起一条健康、全面、快捷的网络服务平台,方便学生访问、学习,是学生宣传和表达生态文明思想、学习和掌握生态文明知识的一个重要平台,使网络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新载体和生力军。

4.与“学术”联手,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力

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专题讲座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量身定做相对应的生态文明教育主题专题讲座内容。如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组织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专题讲座;结合党的“十”报告精神对生态文明知识进行专题辅导“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等多场专题讲座。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与学术活动的联手,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更好地开展融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大大提升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力。

四、结语

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积累的过程,他需要各方面的同心同德,共同努力。充分利用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优势,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潜力,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做出贡献。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才能沿着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淑英,孙克俭.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查分析——以黑龙江省高职院校为例[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4):49-51

[2]王淑英,孙克俭.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现状、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

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生态文明教育

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的报告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从“四位一体”提升为“五位一体”,它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该课题研究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十报告的基本精神,大面积地提高高职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讨论的话题,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这一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举措。

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联系尤为密切,我们的学生正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重任,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和观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近几年学校通过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加上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并逐步将生态文明教育渗入到人才培养中去。学校不仅注重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更注重于培养有生态文明观念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来提升当代高职生的生态文明观,使我们的学生能牢牢树立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生态文明教育,西方教育发达国家早些年就给予了重视。生态教育(亦称作教育生态化、生态化教育、教育生态学化、绿色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概念最早是由苏联学者提出来,它的内涵是要引导人们将生态教育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中来,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的教育中,促使人们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问题。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部门,他们对生态文明教育也十分重视,很早就把生态文明教育列入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内,同时在中小学、中专等技术学校也开设了有关生态学和生态文明方面的普及课程。而美国它在普及高校公共基础课生态教育的同时,还重视建设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课程和专业;俄罗斯几乎所有综合性大学它都设有生态学专业,同时,它还将生态学等课程作为文理科大学生的必修课,现在,在俄罗斯的大学中它把生态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教育引导学生。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的生态教育,他们都已成为规范化系统化,使得生态文明教育能有计划、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甚至有些国家还颁布了环境教育法。

中国的生态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校开办过第一批生态、环境保护专业。但是,由于我们对生态学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生态教育也仅仅被认为是生态学、生物学等工作者的任务,它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理工科学科。因此,生态教育在我们国家还没有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普遍开展教育。

目前在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中还存在诸多与十精神、与时展不相跟进之处。有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在非生态、生物专业常规性开设与生态文明相关的选修课的院校仅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接受教育的学生数量也仅占到很小的比例,同时还缺乏统一的生态文明教材,我们教育的形式与内容、教育的方法与手段,教育的最终目标、师资力量、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环节等都还十分薄弱。与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深度和广度的发展方面还比较滞后,要形成全民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努力。

2 调研概况

在我国,对于当前的高职生来说,普遍存在着欠缺生态文明观的现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紧迫性。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利用了一系列的教育手段(理论教育、公众参与、环境熏陶、实践养成等),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等生态文明观教育中,融入了相应的生态主题活动,进一步帮助在校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

本次调研时间为2013年12月,所调研对象为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通过网上问卷方式,共回收857份,剔除作答明显不认真和答案不完整的问卷后,保留了847份,有效回收率为98.8%。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76.51%,城镇的占18.3%,市辖区的占4.25%,省会城市的占0.94%。其中女生占77.45%,男生占22.55%。

从结果比较可知,影响高职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因素有多方面。性别方面,根据样本显示,在生态文明的知情意行等各方面,女性表现比较好,同时具有较高的生态文明素质;户籍方面,在生态文明的知情意行等方面,样本群体中来自农村、市辖区、城镇、省会的学生表现并不统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在获取生态文明信息的渠道上,在校高职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了解“生态文明”这个概念方面,高职生可以利用的途径及所占比例分别为:电视电脑占90.44%,报纸杂志占73.08%,学校宣传占77.45%,其他占41.09%。

①您对生态文明的概念了解得怎么样?选择对其内涵比较熟悉的作为分析与评价指标为:16.88%。

②建设“生态文明”是哪次会议上正式提出的?取选项“十七大”作为分析与评价指标为:77.1%。

③您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谁的责任?取选项“共同的责任”作为分析与评价指标为:87.37%。

④您觉得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吗?取选项“重要”作为分析与评价指标为:88.78%。

⑤看到别人踩草坪,能从行动上反对的有50.53%;问及在校吃饭的习惯时,选择每次都能吃完的占44.98%;当问及需要丢垃圾,而周围无垃圾桶时你会怎样做?回答为先自己拿着再丢到垃圾桶中的占94.1%。

我们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学生在总体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绝大多数同学已经充分意识到生态文明的价值,对待生态文明的行为,具有非常端正的态度。但是,自觉对待生态文明行为的程度,对于我们的高职学生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认识不够、贪图方便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产生不利于生态文明的行为。最终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下高职学生在生态文明素质方面的表现:知不易行更难,心已动而行却缓。

3 提升高职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策略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成长环境和教师这三方面是影响高职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最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进一步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知情意行的统一,提升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其他各种组织的共同努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需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其一,高职院校生态文明课堂教育研究。生态文明教育“进教材”,在全校开设生态文明选修课;不断将生态文明观融入到教育理念、教育制度的确立、课程设置等人才培养中,平时不断将生态文明融入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来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起尊重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观念,形成生态文明的道德理念和标准。为了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还应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培训制度,不断输送新生力量,研究出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的重点与难点,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的途径与方法。

其二,强化生态文明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当前,高职院校举办者、管理者和师生员工的生态文明教育观念普遍比较淡薄,服务生态文明教育的使命感也不够强烈,未能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的文化氛围。这将严重制约服务的水平与效果。因此要大力加强舆论宣导,调查研究出高职生受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其原因,以人为本,重视开展以提升全体师生以低碳素养为重点的生态文明教育。来增强高职院校主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

其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①利用节日氛围来组织举办主题日活动。比如借助“环保日”、“地球日”、“植树节”、“母亲节”、“感恩节”等等来举办一系列关于绿色环保,关于爱的活动,来不断加

强学生的生态文明观,让同学们丰富和感受生态文化知识。

②开展 “美化教室”和“美丽寝室”评比等生态文明文化建设。利用好教室、学生宿舍七个社区的资源,以“弘扬生态文明”为主题,运用文字、图片、模型等形式多视角来展示生态文化。可以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来介绍草原、森林、湿地等等生态功能以及作用。以秀山丽水、养生福地为切入点,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我们云和的木制文化、庆元的竹林文化、景宁的油茶文化等三大生态文化。

③由于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浙江林校,学校办有生态环保专业,有着实力较强的专业教师团队,校内绿树成荫、草木葱茂,并有着自己的大型盆景园。校园有银杏、红豆杉、水杉等多种珍稀树种,整个校园已成为一个树木园,环境优美。这也为学生在认识树种、学习生态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天然的学习条件。学校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让环保专业的学生带动更多的同学来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和熏陶,向更多的在校生宣传环保知识、倡导学生过低碳生活。通过充分发挥大学生环保社团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来提升同学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郝苗苗.主流媒体在环境保护新闻宣传中的引导作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3(12).

[2]王玲.大学生生态教育现状与路径探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3]李心.高职生生态文明观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4]严耕,杨志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66.

[5]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求是,2013(24).

[6]林锦莲,陈益华.论加强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必要性与途径[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12).

基金项目:

浙江省教育厅思想政治专项课题“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证研究――以浙西南高职院校为例”(课题编号:Y201328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