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区域卫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疾控的使命和目标
疾控的使命是预防疾病、残疾、伤害,创造健康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促进人民的健康。
疾控的主要工作围绕三个大的专业学科领域展开。一是生物医学,具体为传染病(包括性病、艾滋病、肺结核等)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二是环境医学,人生活在地球上,必然与生存环境发生关系。环境因素与健康危害因素息息相关,会对人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包括食品、水、空气、辐射等。三是行为医学,人群疾病与健康的关系,比如吸烟、酗酒、吸毒等不良生活、行为习惯。疾控工作主要围绕这三大专业领域,开展监测、干预、科研、教育培训、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地进行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干预,高危人群健康管理与服务以及发生或罹患疾病人群的监测与管理。这些活动涵盖了人的整个生命周期。疾控工作在这些业务活动中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呢?
首先,当前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虽然已经控制了一些古老的传染病,但其中的一些不断出现反复,例如结核病。另外还有一些新发的传染病在不断地暴发,例如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等。第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发病率在不断上升,人群的预防和控制很困难。慢病是不可逆的疾病,将会伴随到人的死亡。第三,健康危害因素未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突出表现在监测面窄,如食品安全问题、环境雾霾问题并未全面开展人群危害的监测与动态评估,监测信息采集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得不到保障,迫切需要信息化手段支撑和促进业务活动的开展。
根据疾控工作的使命,从三个层次来提出目标定位。
政务目标:提升重大传染病信息服务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及应急处置能力,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保障公共安全和全民健康。
业务目标:建立和强化传染病、预防接种、营养与慢病、生命登记和健康危险因素监测体系,获取公共卫生服务信息,为公众提供公共卫生信息服务,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作业目标:通过开展疾控公共卫生业务活动,获得传染病预防控制、免疫规划、精神卫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评价与干预绩效考核的业务指标。并应用这些指标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人群健康状况的水平,提出防控和干预措施,提升公众享受公共卫生服务的感受。
这些指标充分体现了公共卫生工作与临床工作的不同,它是面向人群健康状况的公共卫生服务,而不是临床个体健康状况的服务。但是在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中或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往往存在着注重个体信息要素而轻视人群总体信息要素,导致在社区层面公共卫生管理缺失的矛盾。
信息化差距
中国疾控信息化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特别是2003年以来,国家传染病监测网络直报系统的发展建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与医疗机构电子病历服务信息系统连接,为政府提供公共卫生动态信息服务能力仍然不足。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与需求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具体差距的主要原因,一是公共卫生应用系统建设信息化投入不足,回顾十年来,疾控体系能力建设,国家重点加强了各级疾控机构实验室能力的建设,而忽视了对公共卫生信息化的投入。省以下的公共卫生机构缺乏专项资金建设投入,因此投入不足是首要的问题。二是信息系统建设与疾控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发展不平衡。从2003以来,全国疾控机构基础能力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疾控机构的基础条件显著提升。各级疾控中心中最好的是实验室。但是,信息化建设并没有得到过多的推动,以至于造成目前地方疾控能力实验室“腿长”,信息化“腿短”。
随着深化医改的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国家提出了“46312”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推进三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即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和全员人口数据库。在公共卫生的监测、干预和评价活动过程中应该如何利用三大数据库成为当前需要迫切落地实施的重要内容。解决医防信息结合问题是切入点,促进开放共享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和全员人口数据库,实现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是重要抓手。信息化的发展必然带来业务流程的改变,业务模式的重构依赖于管理的变革,而工作的核心是管理思想的变革。
公共卫生信息化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公共卫生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能力。业务的发展速度比人才队伍发展要快。多年来疾控机构的编制基本上没变,但工作任务却在逐年增加。从财政逐年提高的卫生经费来看,业务量随之增加,但是人员却没有增加,所以只能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减轻现有人员新增工作的负担。
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规范业务标准。信息系统建设必须标准化,它的基本原理决定了在建系统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业务规则,比如规范业务流程,获取哪些业务需求指标,采集哪些数据。因此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业务标准的制定。另外,通过信息化实施有助于整合公共卫生资源,提高管理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以传染病报告为例。医生填写纸质报告卡差错率为5%,录入系统过程中差错率为5%,多一个手工操作环节就会多5%的差错率,所以从医生诊断到录入计算机,平均差错率为5%~10%。而信息化手段能够减少手工环节,降低差错率,提升信息质量。
因此,公共卫生监测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能够对接,让电子病历或电子健康档案直接实现交换医生工作站疾病诊断信息,则手工环节造成的差错率就不存在了。
疾控信息化目标
疾控信息化的建设目标制订必须与现行的组织管理体系相符合,要符合国情。我国省级疾控中心32个、地市345个、 县级2000个,如此庞大的疾控体系如何建设?纵向如何运行?这对目标的制订是一个挑战。
总体目标需要建立和完善由中央和地方有机组成的全国统一的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系统网络,实现人群疾病与健康相关信息快速收集、综合分析和多方利用。疾控机构互连成网,信息互联互通。在分级管理的过程中实现对人群疾病和健康相关信息的快速收集、综合分析和多方利用。
首先,要建立省级、地市级两级疾控应用数据分中心,并依托电商外网或者其他的商用专网甚至是用互联网来构建虚拟的专网,对上与国家的数据中心连接,对下要与区域的卫生平台,甚至是医疗机构来对接,从而实现三级数据平台的互联互通。
第二,应用国家统一标准,建立分布式业务系统,促进地方疾控工作数字化。公共卫生的业务逻辑必须高度统一,不能各自为政,数据统一采集,信息分级利用。公共卫生数据汇总不是简单的统计相加,全国的发病率不是全国各省发病率相加再除以32,每一层面都需要从最基础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因此,公共卫生管理的特点是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这与医院的点状管理模式不同,医院解决的是一个独立机构内的信息管理问题,面向的对象是个体,而公共卫生面向的是人群,公共卫生服务的区域有多大,信息管理要素就应该有多大。
第三,构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三级平台疾控公共卫生应用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构建统一的公共卫生资源共享平台,支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需求,并将服务范围延伸至边远欠发达地区。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多偏远地方没有资源和能力来构建自己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平台,把信息管理与利用的差距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抹平”,从而促进共同发展,保障公共卫生数据的完整性。
具体建设内容
一是加快数据中心和云平台建设,满足公共卫生数据资源管理服务需求。重点加快中西部县区网络覆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云平台更多体现的是服务的平台,体现云服务的概念,不用都建物理平台也能共享到资源,从而满足对公共卫生数据利用的需求。重点加快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县区一级网络覆盖的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目前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的网络连通基本上通过互联网,应用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医疗机构的专网覆盖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是加快各省级业务应用数据分中心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目前省级业务应用数据分中心发展严重不平衡。有些地区通过地方政府争取到经费,建立了数据中心,但是近3/4的省级疾控中心还很落后,个别省甚至还没有计算机机房或机房很简陋无法承载业务应用。省级业务应用数据分中心是上下联通的重要枢纽,也是国家管理区域的重要数据分中心。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很快,国家疾控数据中心不能直接与全国6万多家医院直接对接,必须要实现属地化管理,分级信息利用。因此,加快发展省级、地市级数据中心建设已经成为推进疾控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三是构建统一的公共卫生资源共享平台,支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需求,将服务范围延伸至边远地区。现在有很多声音批评疾控,认为业务条块结构,烟囱林立,遍地信息孤岛。完全消除信息孤岛并不现实。而事实上,应该是去连接孤岛,架桥修路。由于疾控的阶段工作重点决定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疾控的业务线条仍然需要存在,但是我们可以让每个线条的数据整合利用,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全面支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需求,将服务范围延伸至边远地区。
四是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信息服务,加强传染病、预防接种、重性精神病、地方病、口腔卫生、老年保健、艾滋病、结核病、慢病监测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公共卫生信息过去更多是为政府决策服务,然而,为公众服务才是公共卫生的本质,要让公众感受到公共卫生信息化的好处,从政府投入的公共卫生信息化过程中收益。公共卫生业务内容是公众关注的健康需求,他们需要的并不是业务数据本身,而是需要知道公共卫生数据所代表的健康和疾病的风险级别。因此,建立信息服务的平台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是当前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是促进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及居民健康卡的系统应用,建设完善统一标准的数据交换平台,提升对现有数据的挖掘、利用和分析能力。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为实现全民健康提供更好的信息支撑服务。
公共卫生业务模型分析
公共卫生主要监测系统
信息采集是监测活动重要的过程,通过监测手段可以获得大量的人群公共卫生信息。公共卫生的监测系统,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第一类,哨点监测系统。“哨点”就像一个哨兵站岗放哨,其目的是发现“敌人”,岗哨的设置则要求有一定的视野范围,只能够在视野的区域内发现“敌人”,因此监测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岗哨的设置。例如,艾滋病哨点监测,在不可能做到从全人群中筛查发现艾滋病患者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在高危人群中筛查,即监测范围为高危人群,进而估算总体感染水平。但监测范围的局限性就决定了监测结果不能代表全部人群,而只能代表高危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感染率或者发病率。因此,不同人群的监测系统设计和产出目标必须要相对应。
第二类,抽样监测系统。抽样监测是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小的样本推断出总体结果的监测方法,它的投入比覆盖全人群的监测要少。例如,国家DSP死因监测系统,在全国范围内抽取一百七十几个县区,通过各县区监测数据来估算全国的总体死亡率。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讲,总体率和样本率之间统计学检验没有显著差异(P>0.05),则认为样本率是可以代表总体的。因此,抽样监测可以代表全人群,但其缺点是不能估算分地区的死亡率,而只能得到一个水平的监测结果。
第三类,全人群监测系统。全人群的监测覆盖是最理想的情况,目前在我国,能够实现全人群监测系统的是传染病和突发事件监测报告系统。但是慢性传染病数据的准确性仍然不高,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报,因为慢性传染病患者如果不去医疗机构就诊,可能就不会被发现。开展居民漏报率调查,就是要去发现那些罹患传染病或者慢性传染病,却没有去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并通过调查校正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的准确率。我国从2003年开始实行传染病网络直报,由于实现了动态传染病监测报告,虽然慢性传染病患者到医院就诊的滞后情况仍会存在,但漏报越来越少了。
根据公共卫生面向人群的这一特征,监测的特点更多是反应率的变化,而质量控制的监测数据其统计学的可信区间达到所设定的90%~95%,就可认为数据是可用的,或者至少能够代表监测结果。因此,开展医疗机构的漏报调查,是每年要开展的重点监督内容,即医疗机构有没有依法报告。只要医疗机构不漏报,可信区间就不会降低,监测的结果、公布的数据就是可信的,对防控工作的指导就能得到保障。从这个角度来讲,开展一项研究工作,要从各个方面综合考虑,通过监测的手段和科学的数据分析,给决策者提出合理的、科学的建议,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就是科学的决策。2004年修订新的传染病防治法和相关工作规范,都是不断地改进工作管理策略的过程,而最终目标仍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增加,实现全人群监测覆盖。
电子健康档案的覆盖率决定了监测人群的覆盖率。三大基础数据库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目标就是要覆盖全部人群,保证每个人都有一个电子健康档案,每次医疗就诊的结果都被记录下来,实现动态记录更新。这将全面颠覆传统的公共卫生监测模式,监测信息直接从电子健康档案中抽取获得。因此,促进健康档案的建设和人群覆盖率、公共卫生监测信息要素的完整性就变得非常迫切,这也是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建设发展的一个核心内容。
公共卫生监测信息模型
疾控的六大业务活动的信息化建设是通过从信息采集、数据管理、统计分析、信息反馈和决策支持这样的流程来运行的,区别在于不同的活动内容,采集的信息元素、数据管理的指标、统计分析的结果和目标、信息反馈的对象是不同的,决策支持对应的主管或行政部门是不同的,资源共享和为公众服务的信息内容也是不同的。实际上,信息系统建设并不复杂,难点在于怎样提取出要素。
基于生命周期的公共卫生监测
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核心目的是要动态权威地评价区域人群健康状况,因此就必须包含人的全生命周期,即从出生直到死亡。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胎儿、新生儿阶段;五岁以下儿童阶段;青少年阶段;成年阶段和老年阶段。在人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是不一样的:孕期和出生的时候存在出生缺陷的问题,儿童阶段主要是免疫征对疾病的问题,青少年阶段面临生长发育和伤害的问题,老年阶段面临慢性病的问题。因此,每个人不同阶段所罹患的疾病或者所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既有共性也有个体差异性。在通过信息管理的手段来支撑业务活动的时候,就需要逐步地把人群疾病的活动实体转化为信息业务指标的过程。
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维度
公共卫生监测活动主要从3个维度来描述,即时间、空间和人群,与不同的监测对象相关联即构成了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管理的4个维度。
二维报表是传统的信息描述方式,一个报表展现两个维度的信息。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二维报表可以变成三维或四维,利用信息交互界面在展现两个维度的基础上,可以将另外两个维度设置为查询条件,即通过查询条件的改变,使描述结果发生改变。
疾控公共卫生的对象维度主要围绕出生缺陷、感染性疾病、传染病、免疫规划、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精神疾病、健康危害因素等业务指标体系进行描述。这些对象伴随人的生命周期而变化,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具有所有对象维度。
空间维度主要指地球物理空间,每个人都有一个物理的投影坐标,即GPS测量时所获得的经纬度坐标值(X和Y),通常在工作中难于动态采集每个人的坐标值,因此,常用不同尺度的行政区域来描述人群疾病的空间分布情况,比如登记个人的现住地址。空间维度与国家的行政管理体系是相关关系,但疾病的流行与行政区划是没有关系的,针对疾病而言没有地域边界,但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划分,有边界则更便于落实疾病控制的主体责任。
人群维度,主要是按人口学特征的分类要素进行划分,因此,信息采集时人口学特征的基本元素是不能或缺的,比如性别、出生日期、职业等。但不同的对象维度所关联的人群分类要素是有差异的,比如针对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的监测,不安全等高危因素可能是必要的元素,而针对职业病,患者所从事的职业就是重要元素。因此不同的疾病,人群的分类维度要素是有差异的,不能完全用一个标准来衡量。
然而,要通过信息系统实现4个维度的信息管理,还需从信息的分类上进行四维度的转化。时间维度需转化为日、周、月、季、年不同的统计时间节点。空间维度可以直接使用地理信息的基础数据,从经纬度坐标识别定位,或利用省、市、县、乡、村边界地图所对应的数据元值域代码(数据字典)进行描述或展现,使每个病例个案数据都能汇集到具体的某个空间区域。人群维度,重要的是将人口学特征的要素转化成与之相对应的值域代码,比如用“1”标识男性,“2”标识女性。年龄划分将会根据出生日期进行推导。由于监测对象的多样性,其对象维度的划分重点在于合理的信息分类,大类可分为生物、环境和行为。针对疾病而言,通常按疾病谱来分类,每个病种还会有很多分类属性,如按传播途径分类(呼吸道、消化道、自然疫源、血液接触、母婴等),按危险程度分类(急性、慢性),按管理级别分类(甲、乙、丙)等。针对实验室监测,有病原微生物分型分类,媒介宿主。
由于公共卫生的特殊性,对于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将是特殊和综合的,信息内容包括首次报告的信息、多次进程报告的信息、事件结束后的结案信息。因此,信息分类管理的特征既是一个独立业务活动,又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疾病预防控工作需要依赖相应的组织管理体系,作为实施疾控公共卫生业务活动的组织体系,需要动态掌握相关人、财、物等运营情况,并实施有效配置和管理。
综上所述,疾控信息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监测信息,以生物、环境和行为为对象开展监测,实施动态管理过程中获取监测指标的信息要素的集合;另一类是管理信息,即通过组织体系,以行政、财务和人员管理为对象,对人、财、物实施监测管理过程所产生的信息要素的集合。
信息管理维度的颗粒度越细,信息系统建设的条件、成本和难度就越大,投入也就越大。因此,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的分析很重要,但大多数信息系统建设并没有很好地开展需求分析,以至于建成后要么不能解决问题,要么没达到建设目标,最终造成建设浪费和冗余。信息系统的设计需要与现行的客观条件相契合,即与国情相结合,提出合理的建设目标,然而当一个需求满足以后,就会有新的需求产生,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没有“交钥匙”工程。在系统建设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不同的阶段解决不同的问题,建设需要有优先级,适当预留发展的空间。针对信息资源的服务,传统的运作方式加上信息技术手段就会创造出新的业务管理服务模式,也就是现代信息服务模式。
公共卫生信息服务的根本是业务,监测、干预、科研、教育培训、营运管理是主要业务活动,政府决策部门、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和公众是主要服务对象。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所提供的信息是有所区别的,并不都是同一颗粒度:政府决策者需要的是能够辅助决策的信息要素;公共卫生专业机构人员需要从实体到数据,甚至希望获得最原始的数据;公众需要的是健康与防病知识,并且是动态的知识服务,不同的健康与疾病状态的时候,需要获得与之相匹配的知识来指导,必须与知识库结合起来,通过动态监测数据对应到知识库,这样才能有效地对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是相对应的,应为不同的对象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通过上网行为人工智能监测,从海量信息中识别出来能够满足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这就是典型的大数据应用。
研究信息服务必然要研究数据共享,然而在数据共享过程中,都希望共享别人的数据,但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数据。这主要是缺乏数据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因为数据是重要的资源,是资源就有价值,如果价值的利益回报或分配机制缺失,数据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因此,在数据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对系统管理和使用者的责任、义务、利益、权利、时间、空间等方面进行优化组合,建设协同工作规范,制订利益分配机制,对数据消费者有什么权利和义务必须要有明确的规则,否则数据共享、资源共享将是一句空话。这些问题都是研究数据资源服务体系不能回避的。
公共卫生的数据需求与特征
公共卫生的数据需求是通过监测和服务过程所获得的数据,但实际上来自人群社会化活动的公共卫生相关信息并没有很好地得到收集和利用。因为这些信息与传统监测的数据不同,大多是在网络媒体、社交网络等上以文本形式存在的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数据。这些数据如何收集、处理、分析、利用,是有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如何从海量网络信息中去筛选、过滤出敏感的公共卫生信息,从而发现异常或规律,是公共卫生媒体监测的核心需求。
公共卫生数据的特征首先体现在体量巨大,每个个案数据都需要包含时间、空间、人群和疾病4个维度,对象包括传染病、慢病、健康危险因素等。二是数据繁杂,包含生物医学、环境医学、行为医学。信息包括以人群为基础的信息,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生物和环境信息,以组织机构为基础的管理信息,以人群社会化活动为基础的结构化、半结构化,甚至非结构化的信息。三是所获得的敏感信息少,收集的数据正常的多,异常的少。因此,如何从每天监测的大量信息中发现异常或敏感信息,就成为监测的主要任务。例如,从传染病海量监测数据发现传染病暴发的信息,这就是传染病监测预警的基础。由于敏感信息少,需要连续监测来捕获异常的信息才能及时发现疾病的流行规律,其数据处理分析的难度就在于此。四是数据分析的时效性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需要第一时间快速得到研判结果,对数据分析需求实时运算。这对一个信息系统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也是公共卫生大数据的主要特点。
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组织体系
一个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的组织体系是由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决定的。不同的组织体系,信息系统服务管理模式是不一样的,从国家、省、市、县、乡五级构成了我国疾病预防机构的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组织体系。其末梢组织是乡镇卫生院防保科。因此,组织体系决定了信息系统运行的服务管理模式,或者叫运营管理模式。信息系统设计必须依从于组织体系。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分类
公共卫生监测的信息系统,从业务的维度分类,可以分为五类:一是以人群监测的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信息系统;二是以事件监测管理为基础的突发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三是实验室为基础的健康危险因素监测信息系统;四是以疫苗干预活动为基础的免疫规划信息系统;五是以组织机构管理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但信息来源几乎都是来自基层的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和其它的卫生机构。
我国当前疾控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发展不平衡,有些系统已经建成,有些正在建设,还有许多系统未建。这就是信息系统建设差距,系统建设不完整,防控决策就会缺乏信息支持。例如,当前国家没有建立慢病监测系统,因此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心梗等慢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仅依靠一些横断面调查的数据进行估算,调查往往存在抽样和系统双重误差,其数据准确性也难于验证。数据的不准确,不仅会误导老百姓,甚至使管理者作出错误决策。
疾病监测的生命周期
任何疾病的流行都是有周期的,不同疾病的生命周期长短和峰值不同,急性传染病周期短,慢病周期长。因此,掌握疾病周期就能找到疾病的流行规律,才能更好地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和早期控制。从信息的角度,实现疾病预测是追求的最高境界,退而求其次是预警。
一个全国性的疾病监测体系在组织体系框架下,每一级疾控机构在监测的过程中,对疾病生命周期的捕获,都具有共性的需求。疾控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应该是一个整体,无论建立多少个数据中心、平台分多少级,最终业务逻辑、信息标准必须是高度统一、一体化的,否则就会出现问题。因此,公共卫生云平台的发展是疾控信息化的必然方向,这与医疗机构临床信息化发展截然不同。
信息化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公共卫生云平台的建设首先需要推进疾控组织机构的数字化建设。数字化是实施信息化的基础,在业务活动基于手工操作的时候,就谈不上信息化。要实现疾控六大业务活动信息化,必须在四个环节实现数字化:一是核心业务数字化,即传染病、慢病、健康危险因素、免疫规划、疾控综合等。二是支持性业务数字化,即科研、教育、实验室、信息管理。三是内部营运管理数字化,即才、财、物、后勤保障。四是决策管理数字化,即决策的数据支持,甚至是计算机智能辅助决策。因此,要实现信息化,首先就要实现疾控机构的数字化。
国家疾控信息系统的体系架构
总体架构
国家疾控信息系统体系架构的总体架构的核心是建立一体化信息采集云平台,并在其基础上,各级疾控机构建立分布式集成化的信息统计分析和应用平台,用于支撑疾控各项业务应用。网络是应用信息系统实现的基础,以电子政务外网为基础,同时依托互联网建立虚拟专用网络(VPN),或者租用商用专网进行混合组网,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或区域平台互联互通,这样才能有效利用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实现公共卫生的动态监测。
平台建设
平台是实现业务信息管理的重要手段,要实现业务体系和管理体系全面推动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必须同时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和统一安全认证的信息服务门户,才能满足授权用户(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公共卫生机构)信息管理、利用和服务和非授权用户(公众的服务)的需求。
应用架构
国家疾控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应用架构分为三层,底层是医院信息系统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该层利用先进的工作过程构建业务信息系统,也称生产系统。中间层是区域卫生平台,该层是支持业务协同管理的实时监控软件平台,目的是满足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和基于人群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和信息共享。上层是综合集成的软件平台,信息从中间层通过业务过程的协同和优化,抽取基本的数据集,满足国家级和省(市)级根据不同的业务管理过程进行动态监测、业务管理和信息服务。三层应用架构是一个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信息架构,即支撑医院诊断治疗、社区管理服务、疾控监测干预三位一体的协同工作模式。
数据架构
要实现纵向的关联和横向的数据交换,疾控业务逻辑的高度统一,就需要建立统一的公共卫生数据采集交换平台,连接不同的平台,支撑不同的业务信息系统的信息采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独立条块业务系统、线条对接医院上报数据的诟病。
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
区域的公共卫生信息化,目标是构建智慧型的公共卫生系统(以下简称“智慧公卫”),只有智慧公卫才能促进全民健康保障的可及性,因此智慧公卫是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也是公共卫生信息化在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在建设中的定位,如果方向偏离,将无法实现最终目标。
智慧公卫是通过打造以动态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对象与卫生人员、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数字化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和促进人群健康监测与管理的智能化。通过智能化的过程,将信息动态地与健康档案相关联,为上层的信息系统提供了准确的信息要素,为下层提供实时信息交互与共享。
智慧公卫的核心要素
智慧公卫的核心要素主要由区域人口健康信息系统和以社区为中心的家庭健康保健系统构成。
区域人口健康信息系统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电子健康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开展疾病危险度的评价,制定以个人为基础的危险因素干预计划,减少医疗费用支出,以及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电子健康档案。二是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包含与人群健康相关的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主要以EHR为基础,通过建立电子疾病档案(EDR),以协同工作流程为主线,开展支持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监测预警、干预评价、预测预报。三是社区医疗服务系统是家庭保健系统。主要开展疾病基本治疗、慢病社区护理以及大病向上转诊和接收恢复转诊双向转诊服务。四是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主要开展病理研究、药品与设备开发、临床试验等信息进行综合管理。
家庭健康保健系统,也称为健康保健信息系统,其功能是更好地对人群以家庭为单位提供全方位的健康和疾病的管理服务。家庭健康保健系统是最贴近市民的健康保障,包括针对行动不便,无法送往医院进行救治病患的视讯医疗,对慢病以及老幼病患远程监测、看护,对智障、残疾、传染病等特殊人群的健康监测,还包括自动提示用药时间、服用禁忌、剩余药量等的智能服药系统(如结核病、AIDS治疗)、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服务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智慧公卫的特征
区域智慧公卫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互联性、协作性、预防性、普及性、创新性和可靠性六个方面。作为智慧公共卫生管理,要能感知到疾病或者事件的发生,早期就能获取信息,能够被区域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接受。并能够从区域医疗卫生计生机构的业务活动过程中提供实时动态的信息服务。例如动态电子健康档案管理需要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即区域内的每一个人在任何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或者被随访,其相关健康或疾病信息就能够实时更新到档案中。因此,它是一个实时的在线数据服务系统。为实现动态管理,还需要构建基于健康档案的病人主索引(MPI),并通过主索引对人群流动监测,实现“谁建档谁管理,谁服务谁更新”的电子健康档案管理与服务基本原则。
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的实施策略
在国家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下,如何构架区域公共卫生应用。首先要有集成化的技术思路,其次还要同时考虑安全体系建设。在实施策略上,首先要立足规划、统一标准。按照国家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采用统一的信息标准开发公共卫生监测与应用系统,确保系统纵横互联互通。二是要以业务为根本,需求为导向,从满足公众的公共卫生信息服务需求出发,建设数据中心和业务应用系统,以提供适宜、可及的信息服务为根本目标。任何信息系统的建设不能脱离业务来谈信息化。三是要强化协同,联合推进。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公共卫生各业务领域间、公共卫生与其它行业间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服务,实现跨行业、跨领域的联合推进。特别是区域信息化的建设,不同异构系统之间要连接到一个平台,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构建新的管理机制的问题。因此在实施以数据交换为基础的区域信息平台集成过程中要全面遵循以下原则。即网络建设是基础,平台集成是手段,标准落实是核心,业务管理是重点。高效、高质量和可负担的智慧公卫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更可以有效阻止疾病发病率的上升。
智慧公卫使公共卫生医师能够搜索、分析和引用大量科学证据来支持他们的病因研究和流行病学诊断,同时还可以使医疗卫生、科学研究人员、疫苗供应商、保险公司等整个医疗生态圈的每一个群体受益。在不同医疗卫生机构间,建起疾病与健康信息整合平台,将区域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业务流程进行协同整合,医疗卫生信息和资源可以共享和交换,从而大幅提升了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化分配,使公共卫生服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全民健康。
特别是公共卫生大数据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百姓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感受。但实施过程要充分引入社会化服务的概念,体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同建设。政府主导,开放相关数据资源,引入社会力量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政府业务部门与企业应用服务相结合,面向公众提供公共卫生信息资源及信息技术服务。发挥社会资源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技术支持的作用,最终建立新型的疾控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满足各级疾控机构人员对疾病监测信息管理与服务的需求。
实施技术路径
实施的技术路径是分步实施,逐步覆盖。公共卫生监测的理想模式是全人群覆盖,只有做到全面覆盖,才能做到对全人群的健康和疾病的管理,才能动态地去做人群健康的测量和评价,这是最终的目标。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则应从抽样监测开始,逐步推进。这样能够保障信息化的分阶段投入能够快速见成效。
业务数字化是关键要素
[方法] 引入风险管理思路,借鉴国内外大型活动的公共卫生保障准备经验,开展对策的探讨。
[结果] 通过梳理和分析表明,存在着传染病疫情、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高温中暑等公共卫生风险,但是资源的储备(尤其是能力)和协调沟通方面还存在着差距。
[结论] 需通过风险评估过程,改善应急管理,对世博会的公共卫生保障提供对策和依据。
关键词: 公共卫生; 风险评估; 保障能力中图分类号:R 1 文献标志码: B
Pre-assessment of supportive capabilities for public health during EXPO 2010 in Luwan district Shanghai China
LU Hui-min1, ZHAO Ming-yao2,YAO Zong-bei1 (1.Luwan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anghai 200023, China; 2. Luwan Health Bureau of Shanghai, Shanghai 2000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s the public health risks in EXPO 2010 Shanghai China and prepare to face possible emergencies.
[Methods] Risk management was introduced for decision making and planning.
[Results] Through analysis, it showed that there existed public health risks, including infectious diseases, water related diseases, foodborne illness and heatstroke etc, and there wasthe capability gap between the preparation and responding.
[Conclusion] These risk pre-assessment information can be used topredict and design strategies forEXPO 2010 and improve urgent management.
Key words: Public health; Risk assessment; Supportive capability
2010年将在上海举办世博会。世博会的举办在促进城市发展进程的同时,也是对公共卫生体系的考验。本课题引入风险管理的概念,旨在借鉴国内外公共卫生保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和世博会的特点,找出应对策略。
1 材料与方法
1.1 疾病资料
相关数据来自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国家卫生部、上海市和本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的监测数据。
1.2 访谈
访谈采用录音和现场记录方式记录整理。
1.3 问卷调查
开展对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市民等的公共卫生能力和认知调查,用SPSS 11.5软件统计分析。
1.4 评估指标的选择与依据
查询到相关文献资料100余篇。将《澳大利亚/ 新西兰风险管理标准AS/NZS 4360∶2004》(Australian/New Zealand Standard RISK MANAGEMENT)作为本课题主要的参照标准。
2 结果
2.1 风险管理的概念
所谓风险,是指突然发生的一些事可能影响目标的实现。风险管理,是指针对肯定有风险的情境,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
风险管理的过程和要素及相互关系见图1。
2.2 上海世博会公共卫生风险管理背景分析(卢湾区)
2.2.1 地理位置 卢湾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全区面积8.03 km2。2008年底全区户籍人口31.01万人, 外来人口27 985人,流动人口(未住满6个月)16 696人。世博园区规划用地范围为5.28 km2,卢湾区纳入世博会规划区的范围约0.85 km2。
2.2.2 世博会参展情况及预计人数 世博会在2010年5月1日―10月31日举办,预计有7 000万人次参观。据方颖研究预测,世博会的参观者中,上海市民、长三角地区游客、长三角以外地区游客、境外的游客比例为20∶30∶45∶5;经测算,平均日、高峰日和极端高峰日客流量分别为40、60、80 万人次。
2.3 风险识别与风险分析
2.3.1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① 卢湾区情况:2005―2008年卢湾区处理的突发传染病疫情和公共卫生应急事例见表1。
② 全国公共卫生事件:2008年10月30日―2009年5月31日发生的传染病疫情,包括甲型H1N1流感、霍乱、手足口病、人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的食物中毒有瘦肉精、集体性食物中毒;还有集体性急性胃肠炎,不明原因集体中毒,化学中毒,食品毒物,化学泄露等。
③ 世界各国疾病爆况:2008年1月―2009年5月,WHO疾病疫情报告涉及传染病种13种,A(H1N1)流感、人禽流感、霍乱、脑膜炎球菌病、脊髓灰质炎、埃博拉出血热、埃博拉莱斯顿病毒、黄热病、沙粒病毒科的新病毒、马尔堡出血热、肠道病毒(手足口病)、裂谷热、登革热/登革出血热。
2.3.2 法定传染病疫情 2008年卢湾区居民和外来人口均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居民乙类传染病共报告10个病种747例,总发病率为240.57/10万;报告病种为急性病毒性肝炎、菌痢、猩红热、麻疹、百日咳、乙脑、淋病、梅毒、HIV、肺结核。丙类传染病共报告3个病种134例,总发病率为43.15/10万;报告病种为流行性腮腺炎、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外来人口乙类传染病共报告9个病种399例;丙类传染病报告3个病种。
2008年上海市甲、乙类传染病共报告19种38 039例,发病率为204.73/10万。传染病报告例数居前5位的病种为:梅毒、淋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和痢疾,占全年总疫情的93.44%。
2.3.3 公共场所风险 据陈悦等对上海市6个区部分中央空调冷却水中军团菌的调查,平均阳性率为53.17%;6―9月的夏季,其阳性率达67.32%。本区各种人群军团菌抗体总阳性率为7.59%,中央空调冷却水军团菌培养阳性单位人群军团菌抗体阳性率比阴性单位高4.09倍。
2.3.4 食源性疾病
① 食源性疾病报告:据WHO 2007年3月报告,全球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很难估计,但据报告仅2005年就有180万人死于腹泻,其中大部分病例与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和水有关。
据卫生部通报,2008年全国报告食物中毒431起,中毒13 095人,死亡154人,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13起。其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39.91%和58.00%;9月份是2008年食物中毒报告起数、中毒人数最多的月份,分别占全年总数的18.56%、15.47%。
② 食源性疾病监测(2008年):上海市临床监测病例中,7―9月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较高,沙门菌和志贺菌在每个月都有一定的阳性率,还检出肠致泄性大肠杆菌。食品污染物监测,9月是微生物检出率最高的月份。
2.3.5 生活饮用水
2005―2007年,卢湾区每季度1次的二次供水9个点、末梢水8个点、水库唧(汲)站1个点的水质监测结果,细菌和大肠菌群的合格率为100.0%;耗氧量合格率最低,平均为5.70%,氨氮的合格率为57.6%。2008年监测结果,二次供水和末梢水的耗氧量合格率分别为36.11%和59.38%,细菌和大肠菌群的合格率为100.00%。
2.3.6 高温中暑
据中国气象年鉴,2006年上海市区35℃以上高温天数达27 d,37℃以上炎热日数有9 d,极端最高气温达38.6℃;各大医院的门急诊人数比平时增多13.0%,出动急救车次比高温前增多近3倍。2005年市区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数为31 d, 6月25日―7月5日,市区出现了连续11 d的高温,其中有连续5 d日最高气温≥38.0℃。2004年市区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数为24 d,7月16―26日出现了连续11 d的高温;各大医院的门急诊人数比平时增加近1/3,出动急救车次是高温前的1.5倍。
2.4 风险评估
由于一些健康相关影响因素的改变,如大规模的人群聚集、高温高湿的季节,病媒生物、环境及室内空气质量、饮用水安全、食品卫生安全、饮食习惯的变化,加之肠道传染病及输入性传染病的威胁,增加了上海世博会公共卫生风险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近四届奥运会均在奥运会开始前进行了风险评估,树立了风险管理目标,提出风险管理措施,制定了多种应变和应急预案(未查见世博会风险预测报告)。近四届奥运会风险预测情况见表2。
悉尼奥运会期间没有传染病爆发,没有发现食源性疾病以及环境相关疾病。雅典奥运会期间在奥运场馆或巡逻船没有发生任何由于食物或水污染而引发的病例爆发;8月的高温没有上升到很高,没有对观看户外赛事的观众造成严重的影响。没有查见关于北京奥运会期间疾病发病情况的报道。
根据澳大利亚/ 新西兰风险管理标准(AS/NZS 4360),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评估和风险识别矩阵分别见表3,4。
2.5 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是选择和执行减少风险管理措施的过程,有时可以把风险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就理解为风险管理。风险的危险度与防备性和能力等因素有关。
2.5.1 实验室检测能力(以卢湾区疾控中心为例)
① 水质检测能力:对照2006年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新增的项目还不能检测,主要是微生物中的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饮用水消毒剂、毒理指标中的无机和有机化合物指标。
② 微生物检测能力:按照上海市疾控中心对各区县疾控中心的微生物检测能力要求,排除项目尚未申请实验室认定评审的原因,还有3项没有条件开展。
2.5.2 现场检测能力
区食品卫生监督部门配备的检测车可检项目33项(物理6项、化学23项、微生物4项);区疾控中心、区卫生监督部门配备的都是公共场所空气质量检测设备,项目分别是12和15项;3家单位有现场常规检测设备和能力,尚不完全具备突发事件的检测能力。
2.5.3 专业人员能力
参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护理学院卫生政策中心研究提出的生物恐怖和突发事件公共卫生人员能力标准,采用适用于所有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核心标准,对本区部分公共卫生应急人员(疾控中心50人,食品药品监督所15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人)进行问卷调查。对自己的应对能力作评价,设定的内容有:① 清楚公共卫生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② 清楚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工作流程;③ 熟悉本部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④ 清楚本人在应急突发事件中的职责,并能在演习中认真执行;⑤ 能独立进行流行病学或卫生学调查;⑥ 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流程和时限;⑦ 能正确使用突发事件信息沟通设备(如传真机、电话、电脑)。疾控中心在各项中选“完全可以”的比例最高,食品药品监督所多数选“绝大部分可以”,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选“部分可以”的人居多。
法定职责认知(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调查结果,被调查单位对自己的职责认定程度较高,但职责范围界定还有混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混淆项目比较多,而食品药品监督所应急处置就是围绕食物中毒开展,所以混淆的选项和人数较少,疾控中心介于当中。对区卫生监督所30人的行政职能认知调查结果,对各项违法行为查处的认知率在96.7%以上。
2.6 沟通与咨询
在内部和外部相关利益人的适当的沟通和咨询应贯穿于风险管理的每一阶段和整个过程。对区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食品药品监督所的一线人员和主管领导进行访谈,主要了解在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理中的职责定位、沟通协作、本区公共卫生体系是否能满足世博保障等。
访谈结果:① 认为在应急机制、沟通协作方面各部门的职责有交叉,职能界定不是很清楚。② 人员素质和能力应付常规工作可以,但世博保障人员缺口大;人员能力需提高,技术需强化,尤其是现场处置和事件调查能力方面。③ 指挥协调方面要形成好的机制。
对245名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本地居民197人,非本地居民16人,不明32人),
了解对公共卫生和防病方面的认识。
结果有33.9%的人认为食品安全是目前构成威胁的最大卫生问题;评价现在的公共卫生状况,认为优良、良好、一般、不太好、差的比例分别为10.1%、32.8%、48.5%、7.6%和1.0%)。
2.7 风险监测与再评价
本区已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重点控制疾病预警预报系统、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症状监测系统(如“不明原因肺炎”监测)、食源性疾病和食品污染物监测系统等。但存在着网络结构和对疫情预测预警分析较少等问题。
3 讨论
风险管理是个过程,通过风险管理的方法,识别风险因素,以期达到防备风险、应对危机、修复灾害、减缓风险的循环过程。
识别出的风险还要考虑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结果(风险)×可能性。根据矩阵表方法,参考奥运会的风险评估经验,考虑上海世博会历时时间长、人员不特定、人流量大、控制范围不确定和季节性等特点,进行风险因素预测分析。高风险:世博会期间食物和水的销量大幅增长,因此食源性疾病、水源性疾病首先应被列入;经预测,国内游客占到95%,因此传染病危险因素应以内源性传染病为主;由于国际交往频繁,输入性传染病,尤其是输入性新发传染病的风险依然存在(如甲型H1N1流感)。5―10月是上海的梅雨和高温季节,高温中暑是危险因素之一;使用中央空调的场所嗜肺军团菌感染也是一种危险因素;另外,众多游泳场馆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低风险:霍乱、流行性腮腺炎、风疹、季节性流感和近年来高度散发的人禽流感。
举办大型活动,各个国家都会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进行环境评估和风险预测。日本2005年世博会的环境因素评估方法,就从环境因素背景和评估等作了阐述。涉及政策、标准、方法、恢复措施,考虑了人与自然环境、本地居民与外来参观者等诸多因素。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的准备文件,关于审核、风险管理和报告的章节中,要求一旦确认了任务表,对于中央战略规划和风险控制的循环审核过程开始:①根据恢复预案的可靠性和自然因素的强度,判定被识别风险的级别(高、中、低);② 阐明预案中的每一个风险,并落实责任人;③ 对未解决风险逐步提高处理层级;④ 纠正行动必需由最高决定层贯彻到执行层,确保发生问题区域的执行层能接受和执行。
经初步的风险评估,举办世博会存在着众多的公共卫生风险,但是资源的储备(尤其是能力)和协调沟通方面还存在着差距。建议:① 建立世博会公共卫生协调指挥中心,统一运行机制,统筹资源,建立相关部门协作协定;② 世博场馆区域涉及3个区,旅游者的范围则在全市,因此风险评估要考虑上海全市乃至周边地区的多因素权威性评估,建议应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开展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级别;③ 在市级层面的部署和规划下,完善以呼吸道、消化道、脑炎、出血、皮疹等5大症候群的“症状监测”系统;④ 完善和熟悉公共卫生网络框架,建全相应的危机沟通路径和计划;⑤ 针对本区公共卫生资源缺陷,通过增添设备或多方互助协定获得资源共享;⑥ 制定基于能力的应急预案,贯穿风险管理的全过程; ⑦ 对专业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⑧ 可以借鉴国外成熟演练模式,开展多层次多部门的合作演练,多样化的演练和文件核查可以帮助完善预案和熟悉程序。
4 参考文献
[1]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风险管理标准\. .
2017年我站工作在区卫计委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7版)》,加强内部管理,狠抓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全面开展基本医疗护理工作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适时调整了人员配置,优化组合,使得各项工作顺利展开,现将我站2017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开展落实情况
(一)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中心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3995份,其中高血压管理档案210份;糖尿病管理档案100份;儿童保健管理档案565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档案18份;老年人管理档案199份。
(二)健康教育我站紧紧围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基础,以及预防、保健、慢性病人管理为重点。服务站门前醒目位置设立宣传栏,根据上级工作要求及不同季节进行健康教育宣传。进一步加大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并将健康知识讲堂深入到社区,截止目前累计举办健康教育知识讲座6次和健康教育宣传活动9次。发放各种健康知识宣传单2千余份。
(三)儿童健康管理
加强了对辖区内0—6岁儿童管理工作,对565名儿童建立儿童保健手册。按照2017版服务规范要求共对565名儿童进行免费体检工作工作,并及时将随访情况进行电子档案信息及纸质档案的录入工作。
(四)老年人保健
对辖区内65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199人,截至目前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199人次。
(五)慢性病管理
对辖区内35岁以的人群的高血压和二型糖尿病筛查工作,在去年的基础今年上半年共筛查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17人,并先后进行了随访管理,管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并进行面对面随访工作,共随访417次。高血压患者免费体检210人次,糖尿病患者免费体检100人次。
(六)重性精神病管理
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工作要求,将重型精神病患者纳入健康管理档案,并对已发现的重型精神病患者进行随访工作,共随访12人。
(七)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我中心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条例》,,建立健全了疫情报告制度。并积极配合区疾控加强死因调查和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八)卫生监督协管
建立各项基本资料,认真按要求开展巡查工作和信息上报工作。
(九)死因肿瘤病例
认真收集死因和肿瘤的病例并及时上报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站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从总体上已经步入了正常运转的轨道,但从考核、督导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组织功能发挥不到位。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中职责分工不明细,配合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质量。
二是措施不够扎实。虽然都积极地开展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但督导发现工作流于形式,在档案建立、儿保管理、妇保管理、慢性病随访等方面工作滞后。
三是健康教育工作有待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柜宣传资料混乱、不全,质量较差。
四是慢性病管理和老年人保健工作尚需规范。慢性病人管理有的随访不及时;有的在随访的同时未做随机血糖检测;有的未对辖区慢性病患者的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及实施干预措施和效果评价。
三、2018年工作计划
全站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重点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扎扎实实地抓整改抓落实,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我站认真对照日常督导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紧密结合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措施,扎扎实实地抓好整改落实工作,力争在年内完成各项公共卫生服务指标。
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职责。加强医务人员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职责,及时分析汇总上报项目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整改,确保项目工作全面有序健康发展。
浙江省余姚市小曹娥镇卫生院 浙江省余姚市 315475
【摘 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公共卫生体系中最基本的医疗机构,与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有着重大的联系。而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一直以两个独立的体系存在,致使资源不能综合利用,为了加强社区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之间的联系,我们将社区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进行整合,以预防为主,同时将预防和治疗相结合,分析我国社区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整合模式实践的效果以及结合的必要性等。
关键词 社区;公共卫生;临床医学;整合模式
目前,当今人们普便的热点问题就是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一直作为两个独立的体系而存在,两者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也不能有效的协调,因此对资源造成了浪费,阻碍了防治疾病工作的进行[1]。本研究通过对我国社区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整合的现状进行的分析,探讨社区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整合模式实践的现状和必要性。
1 社区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整合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不仅仅关注疾病的治疗工作,而是加大了对疾病的预防和防治等方面的关心。医学的宗旨是预防疾病,保障人们的健康,可大多数人却认为医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治疗疾病,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2]。总体来讲,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对于某些慢性疾病,我们的目的不仅是治愈,更重要的是如何预防,可见,加强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临床医学不仅要关注治疗还要实行为病人讲解预防知识等相关服务措施。在公共卫生方面,由于其重视程度不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育不够导致公共卫生的人才较少,缺少了对公共卫生工作普及,同时医务人员的知识面过于狭窄,对临床医学的知识了解甚少,不能有效的将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相结合。
2 社区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整合的必要性
在我国公共卫生方面主要是通过预防为主,同时加强预防和治疗的方法落实工作,所有的工作人员也都在实行。对于整个卫生事业来讲,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是一体的,单纯认为预防是公共卫生的范畴,治疗是临床医学的范畴,这样的思想是不正确的。为了加强人民的保健措施,我们要将公共卫生的知识融入临床医学,使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近几年来,公共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其主要内容主要是预防、保健、基本医疗等,以上服务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真正的为患者解决了许多难题,可见在公共卫生中加入基本的医疗方面知识,能有效的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3]。在临床医学中加入少量的预防知识也能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生率,由此可见,将社区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进行整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 讨论
3.1 增强社区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整合的作用
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整合的相关机构就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成立我们关注的焦点之一[4]。为了使社区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整合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功能,我们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措施,可以在医院、社区等各个地方加强人们对公共卫生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对于慢性疾病的管理等,我们要在社区内加强各种慢性疾病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宣传,使更多的人们了解并知道如何做好预防。让人们意识到医疗也是公共卫生体系的一部分。
3.2 加强全方面人才的培养
一直以来,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的教育存在分离现象,所以很多人的知识具有局限性,不能满足现状,为了将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更好的结合,可以加强全方面人才的培养,充分开拓医务人员的眼界,增加对公共卫生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让医务人员在疾病的预防、保健、基本医疗等多方面提高自己,培养出具有综合性的医疗服务现代人才 。
3.3 加强卫生应急能力,构建综合性卫生体系
对于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要求各部门同时发挥作用,医疗机构作为核心机构,是控制突发事件防控的关键。为了实现综合性卫生体系的构建,我们进行信息收集、应急指挥中心、综合处理站以及现场处理等公共卫生应急平台,所有部门均可从此平台获知最新消息,实现信息共享,避免了信息的浪费。
3.4 加强社区的管理,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很多慢性疾病我们不能一下根治,只能暂时的缓解症状,为了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我们加强了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的整合,实施社区综合性管理。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针对性的干预管理,定期为社区老年人进行血压和血糖的测定,开展老年人俱乐部,加强老年人的锻炼,增强其免疫力。定期开展讲座,为老年人讲解某些慢性病的相关知识和预防方法。
4 小结
将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整合后,我们发现,人们通过社区健康管理等方面干预,人们加强了对疾病的认识,知道如何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了临床上某些慢性疾病的发生率。作为医务人员也充分了解并掌握了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相关的基本知识,提高了整体人员的综合素质,可见,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整合作用效果显著,但是由于该模式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要求我们进一步研究并完善。
参考文献
[1] 梁裕格. 社区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整合模式实践探讨[J]. 中国卫生产业,2013,15(07):23-25.
[摘 要]“作业”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数学作业不应是单一枯燥的算算写写,而应是充满智慧、情趣的多元复合体。教师要借助作业,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作业 智慧 趣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75
数学作业不应是单一枯燥的算算写写,而应是充满智慧、情趣的多元复合体。教师要借助作业,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作业同样是一种经历,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与提升人生意义的经历,是一种积累大量愉快而幸福的学习过程的见证。
一、作业设计要有智慧
智慧作业是针对当前小学生作业高耗低效的现状提出的,是针对作业无效和低效而言的。智慧作业的内涵表现为自主选择、内容开放、情境体验、活动建构、生成智慧,具有有效性、分层性、生活性、创造性等特点。
1.有效
有效地设计作业,有利于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够新旧知识结合,自然地形成“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
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第一层:巩固性练习
1.在里填上“>”或“<”
设计一些与例题教学关系密切,带有模仿性的基本题,引导学生初步巩固新知识,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把387、99、809、345、1725、4300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通过安排这道稍具思考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识,强化新知识,适时反馈。
第二层:综合性练习
2A60>B530,在A、B处分别填上一个数字,使第一个数比第二个数大。
通过这样的作业,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做到步步深入、层层巩固。在练习中,促进学习经验的内化,不断使学习经验上升为学习策略。
2.分层
每位学生在学习上都有差异,因此,设计作业时,教师要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利用分层作业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如“快乐的自助餐”形式的作业,它设置了三类题目。一类是基本题,围绕当天所学的浅显易懂的内容而设计的,让基础薄弱的学生更好地巩固新知识,增强信心,体验成功的快乐;一类是提高题,针对学生能“跳一跳,够得着”而出的题,解题方法灵活;另一类是有一定难度的发展题,利于基础好的学生掌握解题的多样性,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3.生活
“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大都是以标准、系统的纯数学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就需要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去观察、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再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因此,数学作业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切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出富有生命力的数学活动。
当学习了“认识图形”后,可设计这样的作业:(1)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的实物,看一看、摸一摸。(2)出示各种各样的图形,让学生进行分类。(3)通过有趣的拼搭感受平面和曲面的区别。
这样,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了数学,用所学的知识充分地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在生动活泼、主动参与的数学实践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4.创造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关注学生的创造力也是数学作业的一大着力点。如在学生学习了对称、平移、旋转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利用硬纸剪喜欢的图形,通过对称、平移、旋转,画出美丽的图案。第二天,学生交上来的作业让人赏心悦目,简直就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一条小鱼经过不同方向的平移变成了一幅活泼的大海鱼群图;旋转而成的朵朵小花配上一只只对称的蝴蝶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蝴蝶戏花图;漂亮的房子、翠绿的松树、美丽的风车带我们回到了那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创造性作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增强和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
二、作业设计要有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学生才会乐于思考,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1.操作探究式作业
“教学做合一”的核心是“做”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确实,智慧出自指尖,思维源于动作。操作探究性作业能为学生提供活动、思考、探索的环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练习,把学生推向思维活动的前沿,让学生在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去探索、去学习,使学生在深入理解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和谐发展。如教学了“认识方向”后请学生根据课上学到的知识,做一个方向板,在教室里寻找“好朋友在你的什么方向?”并试着画校园的平面图。
2.调查研究式作业
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例如,学习统计知识后,要求学生做课外调查:你家去年一年共用水多少吨?每吨水的价钱是多少?一年需付水费多少钱?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平均每个月需要缴纳多少元水费?当学生看到这是一笔不少的开支的时候,节约用水的意识也加强了。
3.观察活动式作业
观察是思维的窗户,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它可以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认知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探究认知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前,布置学生去收集身边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
4.自编自练式作业
陶行知认为:“‘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先生说什么,学生也说什么,那便如同留声机一般了。”“教,是为了不教。”所以说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学,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与过程。当学生掌握了某一知识点或一个单元时,可以让学生针对这些知识点自己编题练习,小组、全班交换练习。由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人人都争当小考官,平时的难题、错题,都在编题的过程中得以消化和巩固。这种练习的方式一改教师出题学生练的作业形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
5.综合性作业
综合性作业可以打破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淡化知识分割,学生通过课外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如通过数学日记、小报等形式,学生不仅积累了多方面的数学知识,而且综合运用了美术、语文等学科的知识,加强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时时处处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