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知识探究

科学知识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知识探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知识探究

科学知识探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依据教材;潜心设计;激情探究

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是科学启蒙教育课程,学生应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学科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有许多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和兴趣,有许多自己想探索和研究的问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关键,在于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解决问题,而这一关键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动机。如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易产生学生的好奇心,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情境,就是教师把学生引入科学知识的大门,在教学中,我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观察生疑,促探究。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是深入探究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可以从视觉中,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一单元,有三课是“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掌握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第一课的教学中,我先是把洋葱皮,大葱皮,菠菜叶等实物发给学生,让他们仔细观察,把自己观察到得汇报给大家,汇报时结果基本一致,看到了颜色、叶脉、花纹等。学生回答后,我接着说:“我看到的与大家不同,我还看到了有许多像一间间小房子的气泡泡呢。”老师为什么能看到?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呢?学生提出了问题,产生了求知的欲望,为新课做了铺垫。

再如:三年级“磁铁有磁性”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在一个透明的水杯里,放一个曲别针,事先把一个条形磁铁放在手套的中指内,我用手捏住手套中指内的磁铁,把手套翻开。抖落给学生看,学生确信手套内设有别的东西。我带上手套对学生说:“今天我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我用戴手套的手放在被子外面,慢慢的可以取出曲别针。”于是我做了起来,学生们的双眼瞪得圆圆的,想看个究竟。演示结束后,我又说:“同学们,你们想学这种魔术吗?”一下子点燃学生们内心的火焰。一双双渴望的眼神投向了我。一个个想亲身经历的欲望被激发。

2. 有猜想引入到实践探究。学生的好奇,学生的想象是那样的纯真浪漫,有许多的事情摆在他们的面前时,他们总是好奇地说出自己的猜测。这是小学们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们的想象力,引领学生由想象走向实践探究科学道理的轨道上来。如:在“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的教学中,我先在讲台上放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然后,手中拿一个马铃薯问学生:“如果把马铃薯放入杯中结果是沉还是浮呢?”全体学生为沉和浮争论起来。片刻后,我先请认为把马铃薯放到杯里是沉得学生站起来,我把马铃薯放到浓盐水杯中,学生们看后大失所望,只见马铃薯浮起来了。持不同观点学生们高兴得不得了。而后,我又让持浮的观点的学生们站起来,我把马铃薯放到了清水杯中,结果是马铃薯沉下去了。同学们面对演示的结果,都在思考自己的猜测,最后产生了相同的疑问:“老师,这两杯液体保证不相同,我们要对它进行研究!”就这样齐齐了学生想验证探究的欲望。

科学知识探究范文第2篇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它大致包括:根据实际情景、观察到的现象和可以获得的信息,从儿童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了解和已具有的科学概念(想法)出发,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推测;为证实推测而设计实验或进行观察;收集和整理数据;得出结论和进行交流;提出新的问题……在有些探究课题中,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联系。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了定义: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他包括:进行观察;提出问题;通过阅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知识;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经知道的知识;用多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考虑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

在科学教育中,经常争论的问题是:探究式科学教育究竟是一种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学习科学的方法,还是本身就作为一种课程的目标。〈科学课程标准〉认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对年幼的学生来说,可能学习探究的过程比掌握具体的知识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们认为,小学的科学教育中只是承担科学启蒙的任务,不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如果不是在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儿童已有的科学基础上精心选择和组织儿童探究的内容,而只是在课堂上采用零碎的、杂乱的案例,那么这样的探究式科学教育将会是效率很低的教育,也不可能达到培养儿童探究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需要把让儿童建立新的科学概念(想法)、改善和纠正已有的科学概念以及探究能力、科学态度的培养结合起来考虑。

科学知识探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探究;教学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探索和发展多种教学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点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吸取有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进行移植、改造,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组成部分”。因而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使用。在这一方面,通识课程的STS教育在组织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建构知识方面的成功尝试,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展有重要的启示。

一、探究教学法的涵义

探究法是自然科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又称STS教育)中的基本教学方法,因为主要是对科学进行探究,因此又称之为科学探究或探究式教学。它是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来进行科学知识的教学。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也要通过科学知识生成的过程,来培养学生进行探究的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以探究为主的教学不仅要安排探究活动,还要协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以及寻求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开始上课时给学生一些精心设计、与所学的概念相联系的现实材料,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具体实在的材料进行探究,从而感知材料中与科学概念相关的结构。例如:为了让学生获得植物根的知识,上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搜集各种植物的根的标本。上课后,教师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植物根的标本摆出来,进行对比观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根的相关概念知识。探究式教学法旨在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实验、体验来生成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科学本质,从而培养其必要的科学素养。探究式教学法主要的特征在于让学生主动生成科学知识的建构,增强学习的自主性,最大限度上成为学习的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和理想人格的形成,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的实现既离不开教育者的价值引导,也离不开受教育者自身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引导,实现精神世界的自主地、能动地生成与建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绝不只是教育者教育引导方法的体系,也应包括受教育者道德学习、道德接受与品德建构的方法”。在学习自主性方面,STS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借鉴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教学法,重新设计探究教学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实施步骤,使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之一,这种方法的移植是值得研究与实践的。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探究教学法就是针对大学生需要培养的思想道德品质,设计可操作步骤,探索学生自主学习,能动建构道德认知的教学方法。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探究教学法的实施

1.提出探究话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理论性、思想性、政治性等特点,仅仅采用单一讲授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认识自己,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适当设立话题,吸引学生参与研讨,是把受教育者带入教学的重要方式。话题选取要坚持现实性、时事性、关联性、针对性和充分参与原则,话题的设置根据课程内容需要可以在教学导入、讲授过程、小结三个阶段进行。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章对“爱国主义”进行教学时,导入阶段即可设立相应的探究话题。结合当下引起社会热议的“中国梦”话题,在导入阶段设立“我的中国梦”话题,让学生参与讨论。这个话题具有很强的时事性,同时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未来就业息息相关,学生比较有兴趣参与进来,而且有一定的话语权,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再如:在第五章“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在调节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中,道德与法律哪个更重要”话题。这个话题具有一定现实性,学生具备相应的道德知识,也能够参与其中。

2.设立探究方式

探究方式即运用何种组织形式进行探究。提出探究话题后,教育者需要设定相应的探究方式使得话题研讨能够进行下去,达到预设目标。根据提出话题的原则和不同阶段,可以设立不同的组织形式。按照参与人数的组成和比例分为个人参与、群体参与和小组参与三种方式。个人参与是通过个人发言的形式进行,群体参与是通过多数人集合体的形式进行,小组参与是把成员分为若干小组的形式来进行。例如:“我的中国梦”话题适用个人参与的方式进行,每位发言人说出自己对这个话题的理解和畅想。“调节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中,道德与法律哪个更重”这个话题适用群体参与的方式,具体操作方法是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这个话题的认识,自主选择话题一方,然后调整座位,形成两方阵营,展开自由辩论。探究方式的设立要针对话题的特性来进行,既要对知识的获取有积极意义,又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摆出探究结果

话题研讨结束后,学生对话题的认识、观点会充分表达出来。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局限,这些观点不可避免地存在片面性,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不要仅仅以正确或者错误来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判断,而是要把学生探究的结论一一摆出来,辅之以对这个话题研讨的路径,让学生结合问题研究的路径对自己的认识进行判断。例如:在群体参与讨论话题“调节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中,道德与法律哪个更重要”时,经过双方激烈的辩论,多数学生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最后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这个话题探究的目的不在于到底是道德更重要还是法律更重要的结论,而在于让学生能够认识到道德与法律不同的特点、规范领域、效果等。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够把以上的大部分知识提出来,再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和分类,学生基本上是可以对自己的认识自主进行评价。

4.自主建构品德

自主建构是以教育对象自觉、自主接受教育影响为基础的,体现的是德育过程的自主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重视让教育对象从教育者的传授中获取知识,培养技能,而且更注重在教育方法的运作过程中让教育对象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探讨和研究创造性地获取、掌握知识。这一目标的实现是通过第三个步骤中教育者对探究话题的价值引导来完成的。有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才具备必要的条件,才会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探究教学法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让学生在积极学习、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主动接受教育内容,完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自主建构。

三、探究教学法的继续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要“逐步克服人的依附性,发展人的独立性、主体性,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指向,促进人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探究教学法则是指向这一教学目的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但是探究教学法作为STS教育中的基本教学方法,是移植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的,这必然也会产生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内化和重新阐释,如实施探究教学对教育者的素质要求是怎样的、学生探究能力如何培养、探究教学方式如何评价、学生探究能力如何评价等。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实施探究教学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王晶莹.科学探究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科学知识探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幼儿科学活动 探究性指导 三部曲

一、教师“探究性指导”的涵义

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在科学活动的观察、实验、交流、分析、记录、总结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直接影响着幼儿的科学学习能力,因此笔者总结了“探究性指导”主要是指针对幼儿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转换角色,对其行为作出相对应的指导要求的一些策略,主要包括三部分:教师作为“活动建构者”的探究性指导,教师作为“过程引导者”的探究性指导,教师作为“幼儿合作者”的探究性指导。

(一)教师作为“活动建构者”的探究性指导,发挥了幼儿的学习自主性。

新《纲要》指出,在幼儿的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而对于科学活动更加需要幼儿的自主性参与。在科学活动的“探究性”指导中,教师首先应为一个活动的建构者,为活动创造一个环境,制定一个主题内容,请幼儿根据这一方向进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活动建构者”帮助幼儿明确了方向,有助于科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二)教师作为“过程引导者”的探究性指导,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分析力。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需要有多重变化与重叠。在“活动构建”后,科学活动顺利开展,在这一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于幼儿的观察与学习做出一定的回应。因为幼儿的学习能力有限,不同的幼儿能力之间存在差异,因此针对能力不同的幼儿,教师应对其适时地引导。这样的“过程引导”帮助幼儿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获取活动的信心,有助于活动过程的一步一步推进。

(三)教师作为“幼儿合作者”的探究性指导,促进了幼儿的合作与分享。

在科学活动中,孩子们亲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科学过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动手做试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表述陈述。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是应当作为“幼儿合作者”的角色贯穿于科学活动的始终。因为幼儿每一个亲历的过程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合作。有了与幼儿的合作,进行适时引导,帮助其学到科学知识,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这样的“幼儿合作者”帮助幼儿不仅获取了科学知识,而且在情感与社会领域中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和别人合作,得到了社会性的发展,并有助于活动的完美结束。

二、教师“探究性指导”策略三部曲

(一)适时投放,自由发现。

1.“自由发现”的含义

自由发现(Free Discovery)是幼儿完全以自己的方式所进行的观察与探索,有助于维持幼儿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好奇心。

2.指导策略

在这一指导过程中,因为自由发现的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探索方式,只要幼儿的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即可。因此在这个学习阶段,不应该去干涉幼儿,必须是满足幼儿自由探索、玩弄的需要。但是幼儿的年龄还是较小的,面对一堆的材料,也许不能够很好地总结一些经验,只是凭着自己的已有经验尝试,这时,教师的“探究性指导”就要实施了。

首先,应当适时投放材料;其次,在幼儿的活动中细心观察;最后,在活动过程中进行适时引导。以沙水区的科学活动为例,进行说明。

沙子这种流质的物质本身就比较吸引幼儿,教师首先应当准备充足、适宜的材料。天平、滴管、漏斗和筛子等工具可以帮助幼儿很好地进行自主探究。在幼儿的活动中,你会发现,许多幼儿只是简单地进行灌注、填塞、倾倒,反复行为。在细心地观察中,教师发现幼儿的简单、反复行为后,最后进行了适当的引导。接着,幼儿开始更有计划、更有组织地进行操作。他们逐渐了解到不同工具的作用,比如筛子可以分离沙子和石头等。

因此在适时投放材料、适时引导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自由发现,这是一个很有效果,并没有产生矛盾的科学活动指导策略。

(二)操作观察,科学实验。

1.“科学实验”的含义

实验在科学活动中占用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只用通过科学的实验,才能够得出科学的结果,体现了科学活动的严谨性。因此科学实验就是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实验,对投放的材料进行操作、观察,得到相对应的科学结果与结论。

2.指导策略

操作观察在科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在这一指导指导策略中便以“操作观察”为核心。根据科学探究的含义,结合幼儿科学活动的特点,对于这一“探究性指导”策略主要制定以下几个指导内容。

首先,提出问题;其次,幼儿根据问题操作实验;最后,分组进行观察、比较。下面以玩水的科学活动为例,进行说明。

这个活动是请幼儿把相似的两个一套的物体放进水里,并观察它在怎样的变化。以皱纹纸与硬币作为实验对象。首先,教师提出问题:看一看两个物体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变化?其次,幼儿一起进行实验,先将皱纹纸浸入水中,教师与其一起观察,再将硬币放入水中,教师与幼儿一起观察。最后,分组进行观察、比较。分摊两类不同的材料:一堆是在水中易于发生变化的材料,如海绵等。另一堆是在水中不易发生变化的材料,如贝壳等。可以看到幼儿在分组实验后,进行比较,很容易就得出了结论。在幼儿的操作实验中,幼儿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结论,最后的分组再次实验,就帮助了幼儿巩固了实验结论,论证了幼儿的想法。

因此在幼儿自主操作的基础上,教师请幼儿先进行集中观察,再进行分组观察、对比。这样的科学实验,能够帮助幼儿得出更加实际、清晰的科学答案,是一个科学、真实、实践性强的科学活动指导策略。

(三)交流记录,合作分享。

1.“合作分享”的含义

一般来说,幼儿科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都是合作分享。因此合作分享便是幼儿将得到的实验观察结果与同伴进行分享、交流的一个过程。

2.指导策略

作为教师,你的任务就是鼓励幼儿在他们的科学发现日记中进行有意义的绘画,并创建曲线图表和绘制图表,以帮助他们描述其观察。因此统计、记录的方式能够帮助幼儿对于科学活动的结果、结论有一个更加清晰、直接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其总结知识、组织的能力,比较适合中大班幼儿在科学活动中使用。

首先,与幼儿一起交流实验的结果;其次,讨论实验记录表的制作;最后,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记录。以一个关于“岩石”的科学活动为例,这个科学活动中主要是让幼儿在自己的观察、实验中了解到岩石的简单特性“粗糙”和“光滑”。在这一个记录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幼儿感受到如何进行记录,共同分享结果。然后在此基础上请幼儿进行交流,讨论新的、属于幼儿自己想法,把问题再次抛给孩子,再次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因此在幼儿交流记录的基础上,教师请幼儿再次讨论,这样的合作分享,能够帮助幼儿得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科学记录方法。

幼儿有求知欲。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探索事物的基本驱力,是人生的一部分,与呼吸、饮食一样重要。我相信教师的探究性指导:自由发现、科学实验、合作分享必定能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展示出无限的光芒。让我们重视幼儿的自主学习,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给予幼儿科学教育一片自由、快乐、美好的蓝天。

参考文献:

[1]冯凌等.“做中学”在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0.

科学知识探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高中政治

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探究式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青睐。特别是在高中政治课堂,通过探究,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而且也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营造了较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不能否认的是,有些探究教学或满堂灌,或满堂看,或满堂问,或满堂闹,有探无究,有名无实,脱离实际,脱离高考,令人担忧。反思这些现象和问题,会发现有些教师是因为没有深入研究探究式教学的设计技巧,没有开展有效的探究训练,导致的学生探究能力得不到提升,导致学生的探究水平无法在高考中体现出来。当前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高中政治教师如何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为导向开展探究式教学值得深思。

一、以学习兴趣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学生只有对政治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高中学生在身心发展状况、知识能力基础、社会生活经验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政治学习过程中已有能力以书本理论为指导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政治教师必须打破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引入和渗透探究式教学,增强教学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过于简单的东西是不能引起人们兴趣的。政治探究教学既要有深度和广度,还有新鲜度而非枯燥度。学生对自己完全不熟悉的东西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他们暂时不懂但经过努力可以弄懂的东西,既新颖而又有一定难度的知识;一定难度可以增强学生的智力负荷,使学生达到一定的激奋水平,促使学生智能的发展,磨砺他们思维的敏锐性和创造性。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学习政治课过程中克服困难的乐趣,在克服困难中激发自身情趣,愿意去探究学习。

二、以问题设置为手段,传授给学生探究方法

要使课堂探究有价值、有创新、有突破,教师必须合理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新知识的生长点处探究;在知识的重难点处探究;在探求结果不确定处探究;在新旧知识发生碰撞处探究。

在课堂里,提出对学生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够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它们不能是深不可测的,而必须能够通过学生的观察和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学生必须掌握解答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步骤,这些知识与步骤必须是便于检索和利用的,必须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设问是激发思维的起点,设问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究价值,具有思索的空间,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如我国轮胎出口企业如何应对美国对华轮胎“特保案”,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之路研究,国庆长假如何扩大居民消费,创设这类学生关心并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问题,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教学中。

三、以小组合作为形式,提升学生的探究效果

探究式教学极力倡导学生在新知学习中积极合作、群体参与。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的现代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又能使优等生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正确选择进行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动员全员参与合作学习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片面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不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为迎合听课者的心理,烘托课堂气氛而设计的某些讨论教学程序,听起来叽叽喳喳,看起来舌战群儒,实质上空洞苍白,有探无究、有名无实。致使学生不会进行合作学习,有的心不在焉,有的词不达意,有的一言不发;有些小组各说各的、互不相干;有些小组在悄悄的嬉戏;有些小组一人做题,其他成员等待结果。这严重背离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初衷,与新课程的理念格格不入,无疑是纸上谈兵的小组合作,从根本上失去了小组合作的意义。为了使小组合作探究取得实效,教师应该划分出探究小组、指定或推荐出组长。先在组内讨论,然后各组派出代表来交流想法,让其他学生学会倾听与尊重,允许小组间有序地相互指出矛盾,矫正不足,从而共享成果。

四、以习题设计为评价,丰富学生的探究体验

开展探究式教学需要有一定探究性试题练习。学生绝不是被动的应试者,更不应该成为回答问题的机器;学生与试题应该是水融、互为一体的,学生应该是试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高考政治卷中的一些具体设问是:“假设你……”。“请你为某某提出建议。”这些试题在设问中巧妙地运用“转化”技巧,成功地把本是被考查对象的学生“转化”成了试题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转化”,把学生从被动的答题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究者。这样的试题真正使学生成了考试的主体,考试过程不再仅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更是一个深化学生个体体验、表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试题设计,必须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试题的体验性。

设计试题时,通过对情景材料的优化设置,恰当地把国内外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把似乎离学生非常“遥远”的大事,“拉”到学生的身边,以便学生融入情景,实实在在地进行探究,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强烈的现实性。试题的答案不必完全局限于书本知识,最大限度地去实现试题的开放性。学生只有走出课堂、关注社会,才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才愿意去探究世界,才能深刻地体会到社会其实是一个大课堂,他们就是探究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李雪梅.浅论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下),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