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苗族的民族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 麻阳苗族自治县中学生对武术的认知情况
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心理学指的是通过概念的形成、感知、判断或想象的过程来获得心理活动的知识,即信息加工过程中个体思维的心理功能。习武就是习练者通过练习最终达到他的认知。
调查显示,麻阳苗族自治县中学生对武术的认知排在前3 位的依次是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自己技术水平的评定、交流武技和结交朋友。这说明学生对武术比较好奇,想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希望通过段位考试能对自己的武术水平有一个评定,能够与众多武林高手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结交朋友。调查发现,对武术感兴趣的学生占总人数的70%,不感兴趣的只占20%,不知道是否感兴趣的占10%。兴趣可以激发学生们对武术的求知欲,可以帮助学生们得到正确的指导,这非常有利于武术段位制的发展。
1.2 麻阳苗族自治县中学生武术段位制的参与情况
从200 名学生进行的武术段位制参与情况的调查数据来看,麻阳苗族自治县中学武术段位制进学校的开展现状并不乐观。通过对专家和教师的采访以及网络信息收集情况显示,麻阳苗族自治县目前只有5 所学校进行了武术段位制进学校的活动,而少数己经进行了段位制教学的学校是由学校主动去参与的,缺少统一规划。因此,武术段位制在麻阳苗族自治县中学的开展依然任重道远。
1.3 麻阳苗族自治县中学武术段位制的师资、场地设施情况
通过调查可知,富洲学校从事武术段位制教学的教师只有2 人,锦江中学从事武术段位制教学的教师只有1 人,这说明麻阳苗族自治县进行武术段位制推广的教师严重缺乏,这也是全国范围内武术段位制进学校存在的师资匮乏问题。在场地方面,经实地考察,在富洲学校和锦江中学没有专门用来进行武术教学的场地,而是通过将操场腾出一部分空间来进行武术教学。在锦江中学只有两个篮球场,武术专项课主要是在室外的田径场、篮球场等场地进行。武术专项课的上课时间主要集中在下午 2 :00 ~ 4:00,这不利于武术教学的进行,学生只有在相对凉快的场地进行学习,才能保证学习效果。在设施方面,室内武术房不能满足武术专项课庞大的教学任务,进行武术教学所需要的地毯和镜子也都不足,有的武术器材年久失修,运用这样的器材进行武术教学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由此可知,目前富洲学校和锦江中学的武术场地、器材严重滞后,不能满足正常武术教学的需求,武术场地和设施情况不容乐观。
1.4 麻阳苗族自治县中学武术段位制的教学情况
调查发现,在麻阳苗族自治县开展武术操教学的学校有2 所,开展长拳教学的学校有1 所,而开展太极拳、传统拳、器械类以及其他武术项目的学校几乎没有。在采访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师后,发现一些缺乏专业武术教师的学校通常是任何体育教师都可以进行兼任教学,大多学校开展武术锻炼、长拳、太极拳教学是因为这些项目普及面广,学生比较了解并且操作简单、易于教学,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2 麻阳苗族自治县武术段位制推广存在的问题
2.1 师资力量薄弱
通过对教师和专家的调查结果显示,麻阳苗族自治县中学没有进行武术段位制课程教学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主管部门没有相关的规定,其次是缺乏武术教师,再次是领导和学生认为武术与升学率没有关系。在武术教学中,没有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练习的话,学生很难掌握技术动作,因为武术不仅有规则和运动路线,还需做进攻和防御运动,这就需要有一个好的专业教师对学生做动作示范和提供指导。据了解,当前大多数学校在招聘体育教师时没有特殊要求,一般要求体育教师掌握多项技能,在项目上更倾向于田径、球类运动,所以学校对武术教学的要求不高,只要体育教师能教就行,还有些地方的事业编制不足,导致了专业武术教师稀缺。因此,以目前我国的中学武术师资情况很难促进武术段位制的发展。
2.2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针对学生是从什么渠道知道武术段位制的问题,60% 的学生选择了日常生活交流,26% 的学生表示是通过网络媒体,10% 的学生是经过学校,仅有4%的学生表示是通过父母了解的。没有了解便很难产生兴趣,这就会导致学生对武术段位制提不起兴趣,更不会主动去学习和练习武术。针对学生为什么没有参加武术等级考试的问题,60% 的学生表示不懂武术等级,这就从侧面证实了体育和教育部门向学生进行直接宣传武术段位制的力度还有所欠缺。
2.3 学校领导执行力度欠缺
自武术段位制标准化实施以来,在学校的发展一直处于实践摸索阶段,致使武术主管部门一直致力于武术的推广工作。在中学,武术项目的比赛相比田径、篮球等项目较少,升学没有加分,学生学习武术觉得又苦又累且没有什么回报,这影响了武术课的教学质量。但是作为武术推广中的武术操开展普及得就比较好,每一学年都有进行市、县之间的武术操比赛,因此武术段位制的开展应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另外,麻阳苗族自治县武术段位制推广试点的体育教师没有参加武术段位制的统一培训,这些都反映了学校领导的执行力度有所欠缺。
3 促进麻阳苗族自治县武术段位制的推广策略
3.1 加强麻阳苗族自治县武术师资团队建设
武术教师是武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武术教师的配备是保证武术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决定性条件。目前在麻阳苗族自治县开设有一所久平文武学校,专门培养武术专业的学生,县教育部门可以利用武术学校的场地和师资组织全县的体育教师进行定期的武术段位制培训,也可以聘任专业的武术教师驻校教学,或者是利用外部资源,邀请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到校实习等,这些都可以为今后武术段位制进校园奠定师资保障。
3.2 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
在中学广泛进行武术段位制比赛,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不仅能丰富中学生的课余生活,缓解升学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若得到段位就可以加分,这对学生学习武术段位制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在段位制加分和资格的划分上,可以按照武术段位制在每一个年级的教学来安排,如初中阶段,练习的是二段技术,学生考取二段合格就可以获得段位。段位代表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所达到的体制要求,所以在中考时就可以给予学生免考体育加试的资格。
3.3 扩大校园武术段位制的宣传力度
学校是学生聚集的场所,也是中学生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加大对中学生传播信息、政策的力度,可以很大程度地推进武术段位制在中学的发展。实施武术段位制进校园要考虑到实施的主体,要对大多数学生进行面对面地宣扬,所以武术管理部门不仅要对大众进行传播,还要与教育管理部门进行合作,利用教育平台对学生进行直接宣传,从而引起注意。
3.4 采用多种形式的武术教学方法
通过调查全国已开展武术段位制教学的情况得知,大部分学校都以集体教学形式为主,即便现在已提高了实践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不然学生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厌烦的情绪。初中生的性格活泼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模仿别人和有趣的事情,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动作外,还要将接受式、辅导式以及探究式等教学方式相互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4 结 论
目前,我国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措施,地方教育部门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是影响武术学校开展武术段位制教学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武术教学的方法要具有多样性,教师应将故事、游戏与练习相结合,配以音乐作为辅助,以此提高学生的兴趣。武术管理部门要与教育管理部门加强合作,加大对中学生的宣传力度,要对学校制定统一的规划。
参考文献:
[ 1 ] 王国成,高亮. 学校推广武术段位制的优势与策略研究[ J ].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3).
[ 2 ] 洪浩. 武术段位制引入中小学教学必要性研究[ J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7).
[ 3 ] 司幸伟. 武术段位制在中小学发展策略研究[ J ]. 中华武术(研究),2012(2).
[ 4 ] 宿继光,刘定一,张江华. 对中国武术段位制实施现状的思考[ J ]. 博击(武术科学),2007(5).
贵州蜡染,亦被称作“贵州蜡花”,它以素雅的色调、优美的纹样、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贵州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贵州蜡染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中国极富特色的民族艺术之花。
蜡染,是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古称“蜡缬”,与绞缬、夹结一起被称为我国古代染缬工艺的三种基本类型。蜡染工艺品的魅力除了图案精美外,还在于蜡冷却后在织物上产生龟裂,色料渗入裂缝,得到变化多样的色纹本文由收集整理,俗称“冰纹”。同一图案设计,做成蜡染后可得到不同的“冰纹”。
贵州蜡染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手工副业,由于贵州地域和民族多样性的特点,使贵州民间传统印染工艺形成较强的区域性,即不同的民族或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工艺特征。贵州蜡染主要流行于苗族、布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为劳动人民所创造,也为他们所使用和欣赏。有的具有较为原始的工艺形态,如用动物血液、杨梅汁等直接填红,或用稻草灰混合锅烟煮染等;而有的工艺却比较精湛,如黄平、安顺等地区的苗族彩色蜡染,黔南、黔西南地区布依族的扎染等,其色调之调和,图案之精美、令人惊羡不已。贵州蜡染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中国极富特色的民族艺术之花。
蜡染的历史起源
蜡染的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秦、汉时期,甚至更早。蜡染古称“蜡缬”,“缬”的意思是染彩,在历史文献中有关蜡染的记载很少。《后汉书》、《临海水土志》、《新唐书》等虽有“染彩”、“斑文布”、“卉服鸟章”等记述,但都没有确指蜡染,到了宋代的文献中才对蜡染有明确的说法。如南宋周去非的《岭外问答》说:“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灌蜡于镂中,而后乃积布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蜡,故能制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其中叙述的蜡染工序,显然并非从南宋开始。后来的《贵州通忐》载:“用蜡绘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可见蜡染已由以蜡灌刻板印布发展到直接用蜡在布上描绘了。
从传世的和出土的蜡染实物看,蜡染是在唐代开始盛行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三色蜡染、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对树象羊蜡缬屏风”,都是唐代遗物。在贵州省平坝县下坝的棺材洞里,前些年出土了宋代苗族点蜡幔及鹭鸟纹彩色蜡染衣裙,这些都是蜡染流传悠久的历史见证。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艺术”,贵州民间蜡染是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不管是岁时节日住房的装饰还是婚丧嫁娶人生礼仪,也不管是民间宗教信仰祭祖敬神还是服饰佩带织绣花样,各式各样的蜡染工艺织染活动,都与贵州山地少数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息息相关,使得蜡染工艺和贵州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傩戏等活动一样,具有某种“全文化”的功能,在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强大的中心文化辐射挤压的边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符号形式。
贵州各少数民族的蜡染各有特色,例如苗族的蜡染图案有的还沿用古代铜鼓的花纹和民间传说中的题材,有的是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花、鸟、虫、鱼;而布依族则喜用几何图案。各民族的蜡染都有独特的风格。
蜡染艺术在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
有关蜡染的传说
在苗族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代代传唱叙述着蜡染的起源故事:
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并不满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绘制实在太麻烦,但她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终日为此闷闷不乐。
一天,姑娘又看着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久久发愣,办法没想出来却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胧中有一个衣着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带到了一个百花园中,园里有无数的奇花异草、鸟语花香、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园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连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也浑然不知。等她醒来一看,才知道刚才是睡着了,可是低头再看:花丛中的蜜蜂真的刚刚飞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很不好看。
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试图覆盖掉蜡迹。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当姑娘从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姑娘心头一动,立即找来蜂蜡,加热熬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画出了蜡花图案,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蜂蜡,布面上就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白花,哦!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兴地唱起了山歌。
人们听到了姑娘的歌声,纷纷来到她家听她讲百花园里的梦境、观看她染出的花裙、学习她描花绘图的技艺,大家回到自己家里之后,照着姑娘教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样繁多的花布。从此,蜡染技术就在苗族及与之杂居的布依、瑶族等兄弟民族之间流传开来了。
蜡染的地域分布
贵州大多数县、市都有蜡染流传,而且还呈逐渐扩大的趋势。苗族、布依族、水族居住的地区更是蜡染盛行的大本营,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少量蜡染出现。蜡染流传的地域广,不同地域和民族间蜡染的风格有着或多或少的区别。总体来看,贵州民间蜡
染在不同地区的风格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得妙趣。
安顺、镇宁一带的苗族、布依族蜡染
安顺、镇宁一带地处黔中腹地,为古夜郎国的中心地区。这里居住着许多苗族和布依族同胞。安顺的苗族蜡染和镇宁的布依族蜡染各有特色。安顺一带的苗族喜欢在袖口、襟边、衣背脚、背扇(即儿童背带)上面装饰蜡染花纹,以背扇上的蜡染最精美。
蜡染的传统纹样分自然纹和几何形纹两类。自然纹取材于花、鸟、虫、鱼等自然物,但又不拘泥于自然物的原形原貌。几何形纹样一般采用四面均齐或左右对称,力求整体效果的统一。点、线、面组成的图案纹样配合得当,主次分明,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多见的是点子纹。制作者们还喜欢在蓝、白相间的基础上涂上红、黄两色,称“笔彩”。
古老的方法是红色用杨梅汁,黄色用黄栀子碾碎泡水,红、黄两色与蓝靛相碰,则成草绿、赭石等中间色调。这就形成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蜡染中并不多见的多色蜡染,或叫“五彩蜡染”。这种多色蜡染色彩对比鲜明,如锦似绣,十分艳丽。镇宁一带布依族的服饰比较独特,妇女穿的长裙及脚背,头包条纹头帕及肩,胸系长围腰,未出嫁的姑娘头上盘两条粗辫,已出嫁的头上则戴笋壳衬里的长形头帕,称“假壳”。她们服装上的蜡染多为几何形纹样,有螺旋纹、圆点纹、光芒纹、网纹、花叶纹等。其中以螺旋纹多见,它从圆心往外打圈,粗细一致,若用双线,双线不并轨,衔接无痕迹。这些纹样结构严谨细致,对称统一,虚实相应,刚柔相间,颇为美观。色彩除深蓝色、白色外,又添浅蓝色,使层次更为丰富。
黄平一带的蜡染
黄平在黔东南北部,这里的妇女服饰也很独特,穿着起来很像着盔甲的武士。她们的衣服有挑花和蜡染装饰,十分醒目。
传统蜡染纹样为几何形的螺纹、云纹、回纹、太阳纹、踞齿纹、三角纹、带纹、光纹、雷纹等。自然纹也不少,有山雀、蝙蝠、鱼、花草、石榴、葛藤等,鹰纹多有出现。其显著的特点是自然纹中又套几何形纹,使图案更为丰富。对自然纹的描绘似乎比其他地区更大胆,有些动物只见轮廊或部分肢体,有些互不相干的动物、植物又奇妙地组合在一起。
榕江一带的蜡染
榕江地处黔东南南部,为侗族、苗族聚居地。这里兴华乡的苗族蜡染极有特色,多见龙的纹样。
龙纹主要绘在3年举行一次的“鼓社祭”庆典的鼓藏幡之——卜,龙形似蛇体,或盘旋,或舒展,头部有锯齿纹。有的鼓藏幡上的蜡染分为12个方块,表现出12种不同的几何纹图案,如鱼、蝶、蚕等。迎灵时每户人家都要挂幡,走在仪仗队前,渲染出一派庄严、肃穆和神秘的气氛。“踩歌堂”时有些男性穿的花袍、戴的头帕、系的腰带,也用绘有龙纹的蜡染布制作。近年来,也有人将吹芦笙跳舞的场面绘入蜡染之中。
丹寨一带的蜡染
丹寨地处黔东南南部,丹寨一带苗族地区的蜡染造型粗犷,除用于衣服外,还多用于面积较大的床单、门市、包片上。蜡染的纹样朴实生动,多变化,主要取材于自然界的花、鸟、虫、鱼等物,但却不是对自然物的如实摹拟,而是通过对它们的观察、体验、提炼,并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创作出来的。
这些纹样常见夸张、变形、奇妙组合的手法,充满了天真烂漫的童稚之趣。如将锦鸡的尾巴画成一束蓓蕾,将公鸡冠画成一朵花,或一株石榴,或一只桃子;将鸟的身躯画成鱼的身躯,将鸟的翅膀画成蝴蝶的翅膀,等等。此外,也有几何形纹。在点蜡时有些制作者在上浆的白布上安排底样,简单的纹样用指甲画出轮廓,复杂的纹样用细针刻画,圆形以反扣的碗作样。有的还用竹片、稻草作尺子,用竹筒作圆规,将花鸟剪成剪纸作样,然后再用细针刻画。在此基础上画出的蜡画,便相当整齐规范。
贵定、龙里、开阳一带的蜡染
贵定、龙里、开阳地处黔中,居住在这一带的苗族将蜡染与刺绣结合在衣裙、背扇、帽子等服装的显要部位上,加上一块挑绣图案,而在头帕、包帕、背扇上,则保持着蜡染的固有风貌,其纹样构图严谨,线条生动,层次分明。在小孩子的口水兜上,纹样更出现多种造型。
织金、纳雍、六枝、黔西一带的蜡染
织金、纳雍、六枝、黔西等县地处黔西北,这一带的苗族妇女的装束与其他地区的苗族妇女有明显区别,比较粗犷豪放。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其蜡染制品
描绘很工细,画面也很饱满。
纹样主要是几何形纹,其中有一些是自然纹的变异,以蝴蝶纹多见。自然纹主要出现在小幅蜡上,鸟纹较多,画面疏朗。
这里点蜡没有底样,传统的纹样靠记忆传承,点蜡时不借助剪纸或别的工具,只凭手绘,真是不用规矩自成方圆。蜡染能手们夸耀:她们画的线可以用直尺量,圆形可以用圆规量,分毫不差。织金的珠藏和纳雍的弯子寨一带,纹样的线纹细如毫发,堪称一绝。六枝梭嘎的苗族蜡染别具一格,纹样无大花,均为几何图形的细碎花,多于细格中绘圆点。
贵州蜡染走向现代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贵州少数民族蜡染在全省各地的重新发现和研究,一向被文人文化视为雕虫小技、不登大雅之堂的贵州民间蜡染,逐渐从山川、河谷、坝子走向市场,进入了城市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与此同时,庸俗化、商品化的危机也困扰和阻碍了蜡染作为一门高品味的、独立的艺术样式的发展。对此贵州艺术家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思考,并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富于成果的探索和实验。
关键词:苗族;锦鸡舞;艺术特色;文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164-01
一、苗族锦鸡舞的形成
“锦鸡舞”发源于贵州省东南部丹寨县排调镇境内,主要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苗族村寨。因锦鸡舞的伴奏采用四滴水芦笙,人们将这种舞称作“四滴水芦笙舞”,后经丹寨县芦笙演奏家余富文将其命名为“锦鸡舞”,而这个名称恰恰体现了部族群体意识里长期存在的形象认同感。
二、苗族锦鸡舞的艺术特色
1.内容。锦鸡舞在苗族的生产生活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一是祭祀性,锦鸡舞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表现丹寨人对祖先的尊重;二是习俗性,在苗族中秋之夜所举行的“跳月”活动中,欢快热烈的锦鸡舞给男女青年提供了寻找心上人的机会;三是表演性,如苗家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时,会跳起锦鸡舞,参与的人数众多,宾客也可参与其中。
2.表演形态。锦鸡舞常见的表演形式是集体舞,少则七八人,多则不限。具体而言,其表演形态具有以下特点:
(1)苗族“锦鸡舞”属于“芦笙舞”的一种,在表演时,一般都是芦笙手于前,女性随后排成长队形,随曲调逆时针方向旋转,它具有笙舞合一的特征。
(2)以腰、膝的自然摇摆颤动为锦鸡舞的动作特点,双脚按曲调节奏变换姿势,双手于两侧稍往外自然摇摆,其上身动作少,下肢动作灵活多变。
(3)锦鸡舞具有起、承、转合流程化的的舞蹈动律,经文艺工作者的多次再创作,使得“锦鸡舞”在民间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使其更加具有生命力。
3.配乐。“四滴水”属于苗族民间乐器,由高、中、低、倍低四支芦笙相隔三个八度组成。所奏乐曲音响厚实,节拍变化大,5/4、4/4、3/4交替出现。①芦笙的曲调丰富,涉及祭祀、娱乐、迎宾和节日喜庆等各个方面,通常其结构简洁,节奏鲜明活跃。
4.服饰。
(1)上装和绑腿。 “锦鸡服”的常服上衣一般为立领、右衽、窄袖紧身衣;其衣领、门襟和衣袖绣有花纹图案,并缀有银铃、银泡和银片等银饰。
(2)超短百褶裙。“百褶裙”是锦鸡苗的代表服饰,短裙层数越多表示越富裕、越美丽。短裙的颜色多为黑色或青色,无刺绣、挑花或蜡染等装饰。。
(3)围腰和花带。锦鸡装的围腰有前、后两片,前围腰长及大腿中部,比百褶裙稍长一点,需刺绣成各种花纹图案,一般采用色彩艳丽的多种丝线绣成花鸟相间的几何图案;后围腰长至小腿部位,以素色为常用,穿搭在百褶裙的最外一层。
(4)银饰。在苗族流传着“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衣无银不成盛装”这样的俗语。盛装时,高绾发髻的苗女头戴打制有数只锦鸡的银花,发鬓再插上银簪、银梳和银雀花等银饰,并配戴银项圈、银耳环、银手镯和银戒指,就连对襟上衣都有银扣装饰,正如当地民歌所唱:“高高的发髻如锦鸡的羽冠,宽宽的衣袖如锦鸡的翅膀”,闪闪晃动的银饰更加凸显了锦鸡舞的灵动。
三、苗族“锦鸡舞”的文化功能
1.文化传承功能。在历史上,由于频繁地迁徙而使苗族长期处于动荡之中,有关其古代历史、社会生活等都无文字记载,而民族舞蹈却保存了大量的文化和历史信息。“锦鸡舞”的存在贯穿了几乎整个“嘎闹”支系的历史进程,假如没有像“锦鸡舞”这样的艺术形式的存在,苗族历史的传承及解读会变得相当困难。
2.文化交流功能。近年来,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二十世纪80年代,锦鸡舞先后到国外多个国家参加国际艺术节演出,在这些活动中,“锦鸡舞”自然起到一种推动和促进了国内外各民族之间艺术和文化交流的作用。
3.宣传教化功能。作为“艺术之母”的舞蹈,是一种最容易沟通人类思想的肢体艺术,“锦鸡舞”这种图腾崇拜的产物促使人们在跳舞时,需要花上大约三个小时来打扮自己,这一形象,正是在传递一种古朴的民族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它警醒每一个族人要尊重祖先铭记历史,这种文化的世代传承,对于族人的自我认同和团结意识有着积极的宣传和教化意义。
四、结语
自称“嘎闹”的苗人将“锦鸡舞”这种远古图腾潜移默化,变得更加完善和丰富,它所蕴含的古朴典雅、原生态的艺术风格、浓郁的民族特色一直保留至今。现在锦鸡舞仍是苗族人民传统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无论从音乐上,舞蹈上和服饰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像“锦鸡舞”这样可以引起人们心灵震动的原生态艺术,值得更多的人来传承和弘扬。
内容摘要:民族民间文化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优势资源,贵州作为西部地区的大省应将民族民间文化产业作为开发中的优先领域,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本文针对民族艺术品在西部大开发中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重点分析了贵州民间民族文化艺术品发展的现状以及特点,并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建议。
关键词:贵州民族民间文化 苗绣 蜡染 大方漆器 营销策略
贵州民族艺术品行业发展现状
(一)拥有深厚原生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与品质独特的民族艺术品资源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苗、布衣、侗、仡佬、土家、彝、水、瑶、毛难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数的比重为37.8%,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数的比重为12.4%。贵州省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艺术,根据贵州历史学家张新民先生的诠释:贵州文化变迁较其它发达地区尤显得缓慢,地理环境的限制,喀斯特地貌导致的贵州封闭式的区域文化更多地保留了传统习俗,大小传统之间碰撞交融较之其它发达地区尤显得缓慢,原生态的文化在不少地区有所保留;从小传统和民间资源的角度看,贵州的文化积淀显得极为深厚;贵州有悠久的人文历史传统和独特多元的民族民间文化,有自己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内涵和自己的价值意义系统,有独特的对人生社会、自然和宇宙的解释模式和概念词汇,有丰富的可供转化的内在资源和根于实践中的生活创造内容,值得一切有精英立场而造成思路盲点的人们主动转换视角加以了解。
贵州民族艺术资源沉淀深厚,现存传统民族艺术品种类繁多,分布在全省各地区,许多已经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其具有代表性的如:苗族的具有“东方第一染”的蜡染和苗绣、水族的马尾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以建筑艺术见长的侗族木质鼓楼;侗、苗族的银饰、土家族的傩面具和屯堡人的地戏面具以及早在明、清时期就作为供奉皇帝“贡品”的大方漆器,所生产的品种选材精良、做工精细,多达200余种。
(二)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及其艺术品开发营销活跃
由于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不仅大大加强了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还对民族民间文化制定了相关的保护工程规划;加之各地区发展民间艺术品的积极性很高,贵州省的民族艺术品生产销售已初具规模,一些企业的加工销售不仅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生产销售模式,也实现了产品的品牌化发展,为贵州省民族艺术品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例如,黔东南州台江县老屯乡的苗绣专业村,仅2006年的销售额就达100余万元,形成了苗绣产品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销售模式;贵阳的黔萃行、黔艺宝、凯里杨建红苗绣工作室等企业聚集了大量贵州省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品,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区域经济,采用特许加盟的模式,扩大了经营的范围,不仅行销省内外,而且远销国外。同时,这些企业借势利势,通过贵州省各种丰富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宣传节目,借助各种营销手段推销由其精心打造的民间艺术品,如贵州省推出的大型民族歌舞诗“多彩贵州风”以及举行的“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制作能工巧匠大赛和旅游商品展销大会”,还有国外艺术表演与展示,对贵州省的民间艺术品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贵州民族艺术品行业营销策略的基本特征
(一)突出以苗族文化为主的多元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特色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明显提高,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更注重精神生活的质量。人们越趋崇尚自然和个性之美,在这种大趋势下,纺染工艺作为艺术物质世界与各种时尚观念的精神世界的结合体,呼之欲出,蕴藏着无限的市场商机。而蜡染作为贵州省古老的苗族纺染工艺,是中国民族艺术的一朵奇葩,以其独特的品质和神秘色彩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并吸引着众多国外人士的眼光,同时对贵州省民族艺术品产业发展的推动起着重要作用。
贵州蜡染,以安顺、镇宁、黄平、丹寨所产独具特色,这些地区被称为“蜡染之乡”。由于专业工作者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收集、整理、研究蜡染制品,使之成为畅销于国内外市场的商品。目前,贵州省蜡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民间艺人和农村妇女自给自绘自用的蜡染制品;另一类是工厂、作坊面向市场的蜡染产品;第三类是以艺术家为中心制作的纯观赏艺术品,也就是“蜡染画”。这三类蜡染同时并存、互相影响、争奇斗艳,形成了复杂的、多元化的现象,这在民间艺术产业界是鲜见的。
(二)贵州民族民间艺术产品线创新与开发
由于很多艺术品是贵州仍保留于民间的传统技艺,一些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仍穿自己织染的服饰。因此,在产品线的制作和供应环节,主要是采取作坊式经营,对于已具备一定需求规模的产品一般进行统一加工、包装;而同时也采用建立外放制户形式,即由销售商到各个地州县、乡、村等地进行民间收购。根据民间艺术品来源于民间的特点,每一件艺术品完全凭借手工完成并且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销售商与当地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统一要求成色、规格以及期限,将收集的成品再统一包装,加注商标加以销售。同时,由于所有民族艺术品皆出自民间生活这种独特的产品特质,采取外放制户的方式恰是给予了艺术家们(村民)独特的发挥空间,进而所得成品几乎都可以做到独一为二,更增强了艺术品的收藏价值。
然而,这样的收购方式由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保护,没有知识产权等的专利技术权的保证,也很容易使各销售商之间产生产品雷同甚至一样的情况,进而导致品牌忠诚度的混淆、降低,破坏各销售商之间的良性竞争关系。由于目前能从事这些民族艺术品制作的人大都在三十五岁以上,随着一些民间老艺人的离去,而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也不愿做这些手工技艺,致使有些相传了几千年的传统技艺将随之消失。由于文化和技艺散落在民间并没有任何系统的记载,随着外来文化的渗入而将有渐渐消失的危险。
(三)挖掘地域优势结合旅游营销
被誉为天然“大公园 ”的贵州,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拥有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红枫湖、舞阳河、兴义马岭河谷、荔波樟江、赤水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花溪、百里杜鹃等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铜仁梵净山动植物、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赤水原生林、草海鸟类栖息衍生地和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会址、从江增冲鼓楼、盘县大洞等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结合贵州宝贵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为贵州的民族艺术品的商品价值增加了纪念性和创造性的价值。各种分门别类的民族艺术品根据旅游商品销售的特点,在产品设计上符合旅游商品的要求,强调原产地保护,成为地理标志产品;在包装上要求有地方特色,便于携带,以满足旅游者馈赠性、纪念性的需求,从而推进民间艺术品的认知度和需求力。
但是,由于贵州民族民间艺术品行业总体上缺乏创新意识和经营意识,以及科技和人才力量不足,丰富的文化资源未能有效地转换为特色文化精品,尤其是缺乏市场运作手段,使得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都十分有限;加之产业企业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贵州省的民间民族艺术品未能创立出具有较强综合市场影响力的品牌,更没有出现在国内外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民族艺术品企业。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产品行业营销策略创新发展
(一)建立以质量为中心的品牌营销体系
贵州的民间民族艺术品产业现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模式,但由于产品的总体质量仍旧处于中等水平,其民族民间文化内涵的理解并不能很好地通过现有产品进行传达,使得贵州省的民族民间艺术品行业仍未能在国内外市场建立起应有的品牌优势。
因此,注重质量成为发展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产品的重中之首,唯有产品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并加大产品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围绕产品的品牌营销体系才能构建,使之从粗放型向个性化发展。例如,依照各民族艺术品的特点,建立内容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并且符合地方民族产业现状及进一步提高发展的省级民族民间艺术品质量监测体系,并组织相关专家开展有针对性、长期性的市场调研,以获得全面、准确的一手资料,帮助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促进产业升级提速等。
(二)建立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营销传播体系
文化营销传播是以全方位多层次的形象来反映产品的所传达的文化理念,通过策划、创作、设计、制作产品、商标品牌、广告、包装、字号、店堂设计等形成具有鲜明个性和方向感、立体感的视觉识别系统,同时通过新闻广告文化、传统节庆文化、人文历史文化等文化促销,借助于文化特有的魅力扩大产品影响力,从而达到增强营销功能的目的。在文化营销的过程中要做好规划,把握好时机及时传播。同时,在大众媒体的选择组合上,传播内容的编排方式要坚持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原则。宣传、广告必须实事求是,在产品和顾客之间建立一种信任感。
(三)注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与其它文化融合
除了继承和发扬现有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制作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品之外,还应结合根据市场的需求现状,将民族特色、设计融入现代社会中,使民族民间文化品能和现代社会有机结合,从而扩宽民族艺术品的适用范围,拓展销售领域。
如何使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到一个更广泛的现代文化的大家族里,被更多消费者所认同和赞赏,不仅需要产品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之外,更在于其创新之处。与其它文化相结合,与其它产品相结合,恰如其分地创造出民族特色的现代消费品应成为民族民间艺术品发展的重点方向。
(四)充分吸取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以实现文化营销
民族民间艺术品的开发除了产品本身的设计开发外,还包括产品的经营销售,而创立品牌在民族民间艺术品的经营销售中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艺术品不仅是一件艺术产品,更应该是一种文化价值和生活氛围的体现,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对人类自我认识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谓文化营销,即以文化为载体进行的营销方式,其核心是强调蕴藏在企业和产品中的理念、宗旨、价值观、历史积淀、品牌个性等文化元素和文化积淀,名牌的背后是文化,如今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只有占领文化的制高点才能引领市场潮流,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最终战胜竞争对手。
作为以地方特色突出、少数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多姿多彩所著称的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产品系列应该形成一个大的体系,围绕统一的大品牌,在各地深入挖掘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品牌。根据以往的开发前例可看出,如果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不能围绕统一的品牌进行生产、宣传,势必会分散市场的影响力,削弱产品的市场渗透力,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同时降低产品的文化含量。
从现今贵州多元文化发展来看,“多彩贵州”已成为体现贵州具有特殊民族民间文化的标志,政府连续举办的“多彩贵州”系列活动,已在国内、国际具备了一定的公众认知度。由此,贵州的民族民间文化产品应围绕这一大品牌,利用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认知度形成贵州各民族所独有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品。
(五)充分利用旅游产业的重要桥梁作用
由于贵州独特的地理优势,多元化的民族民间文化背景,旅游产业已成为贵州省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理应利用旅游产业的辐射效应,发展民族民间文化,同时通过民族民间文化自身的创新和发展,让其精神成为传播的内容,在传播中延续扩张民族艺术品的市场,才能使贵州省的民族民间艺术产品具有现实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晓辉.贵州旅游市场差异化营销分析.贵州民族研究[J],2003(2)
2.曾令一.亟待纳入产业化的贵州文化资源[J].当代贵州,2004(23)
1.1苗绣的艺术特色分析及材质和工艺的运用
(1)苗绣的艺术特色。苗绣是独具特色的一种刺绣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指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服饰文化的瑰宝。(2)苗绣的材质与工艺。苗绣的材料是布和线,它们的种类很多。有麻布、棉布、丝绸布、化纤布等,有工厂生产的布和苗族村民自己织的家蜀布。一般来说,要根据不同刺绣针法的要求,选用不同质的布料。绣花、插花要求用细薄的丝绸布或化纤布;挑花、串花则要求用较厚实的家织棉布、麻布或工厂生产的经纬纹路较明显的布;其他的则要求不甚严格。绣线种类多,有丝线、棉线、麻线、毛线、金线、锡线和铜线等。麻线主要用于比较粗犷的绣品;毛线用在网丝格较明显的粗麻布或毛线织的锦布上;金线、锡线、铜线除少部分单独串花刺绣外,主要是辅佐大面积的绣花、插花作捆花或洒花之用;棉线、丝线是供大面积的绣花、插花之用。
1.2土家织锦的艺术特色分析及材质和工艺的运用
(1)土家织锦的艺术特色。湖南湘西土家织锦是土家族文化的精粹,它以丰富的图纹形式讲述着古老文明的历史进程,被称之为“写”在织物上的土家历史。土家织锦民间称为“打花”,传统织锦多作铺盖用,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意思为土花铺盖。目前流传下来的西兰卡普传统造型图案多达200多种,大多以大写意的手法设计出丰富饱满的纹样,配以均衡对称的构图。土家族自古以来就长于织锦,这种纯手工的织造技术已经拥有了几百年的历史,时至今日已达到了技艺精湛的水平。这项技术不仅是在土家族甚至是整个民族工艺中都占有主要的地位。(2)土家织锦的材质及工艺。土家织锦的主要材料是丝线、棉线、麻和毛绒线。它的织作方法是,沿用古代斜织机的腰机式织法,把经线全拴在腰上,以观背面,织出正面。这种织法织出来的产品美观整齐,结实耐用,光泽永存。它的画面多姿多彩,用色常借鉴艳丽的鲜花、鸳鸯的羽毛、天空的晚霞和雨后彩虹,色彩秀丽,自然生动;也有的受宗教绘画的影响,具有素雅、古朴、沉着的特点。作为一种手工艺,充分展示了土家族人们的勤劳与智慧。
2湘绣、苗绣与土家织锦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