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前教育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国幼儿教师教育发展现状相对落后,在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幼儿教师教育的培养培训实行职前职后一体化。设置一体化的课程,必须充分整合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培训的优势,扬长避短。幼儿教师教育培养一体化要遵循连续性、开放性、活泼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幼儿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培训一体化应构建一体化的职前职后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一体化的“产教”结合师资队伍,搭建一体化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平台,同时校、园、政共育,资源共享、终身学习。
关键词:
幼儿教师教育;职前职后;培养培训一体化
一幼儿教师教育职前职后培养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幼儿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需以课程设置与实施作基础保证。我国目前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任务主要有中职学校、高职学校和本科院校的师范专业承担。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主要采用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一般包括“三学五大领域”,即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为“三学”、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的教学活动设计为“五大领域”的设计;专业技能课程一般包括钢琴、舞蹈、美工、声乐等课程。除此之外还包括实践课程,即保育员和教养员见习、顶岗实习[1]。从走访多个具备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条件的院校来看,多数院校的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出现两级分化、缺乏联系、脱节的状况,这势必造成幼儿教师在任职后不能用理论指导实践。
(二)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现状及问题
幼儿教师在职教育一般包含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这里主要说的是幼儿教师任职后培训的非学历教育。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在形式上有幼儿园公开课、观摩课、研讨会等,在内容上有岗位培训、教学技能培训、幼儿园主题活动教育培训等,在层次上有教育行政部门的同于培训与校本培训,近年来还增加了幼儿园骨干教师的国培项目和省培项目,获到了较好的效果。纵然有多种形式进行幼儿教师职后培训,但并不是每位教师都有机会获得高级、专业的培训,这必然会造成幼儿园教育资源不共享的局面,导致幼儿教师整体素质良莠不齐。故,幼儿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建构成为培养高层次幼儿教师的发展趋势。
二幼儿教师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建构的原则
建构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要充分利用学前教育专业院校与幼儿园对教师的培训等优势资源,取长补短,优化融合,达到高效培养、培训幼儿教师的目的。因此,幼儿教师教育培养一体化的建构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连续性
幼儿教师职前在学校的培养和职后在园所等其他地方的培训应相互联系,更体现幼儿教师职业生涯的连续性。往往学前教育学生毕业前接受的教育大都以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主,缺少实践的验证,而入职后接受的培训则大多数围绕所在园的实际需求进行的主题培训,缺少理论的指导,因此,幼儿教师职前职后的培养更应具有连续性和融合性。
(二)开放性
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开放,不少家庭跟随政策的脚步,家庭中再添一新成员,家长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幼儿教师教育的课程走出原来保守、固有的课程体系,融入与时俱进的社会生活[2]。只有开放性的幼儿教师课程理念才能培养出开放型的幼儿教师,才能培养与时俱进的祖国的花朵——小朋友。
(三)活泼性
学前教育要求在对幼儿教师的教育过程中符合幼儿生长特点及规律,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职前职后的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专业的活泼性,不管是专业理论课还是技能课,不论是校本培训还是国培、省培,都应围绕幼儿所需、幼儿所求,给接受培训的幼儿教师提供活泼的教育、活泼的课程以及活泼的观念,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幼儿服务。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师范院校接受的教育通常是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却不知幼儿园小朋友的真实需求以及幼儿园的发展走向,徒有理论知识却不知如何运用,而入职后的幼儿教师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却无暇认认真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这就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所以,幼儿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在课程设置上要权衡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重,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
三幼儿教师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建构的策略分析
(一)构建一体化的职前职后人才培养方案
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是在不同场所由不同的教学人员在师范院校、幼儿园或教育行政部门等地方进行的不同内容的培训。它们各自有其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制订出各自的阶段目标、培养方案,及时沟通,使其相互衔接、相互补充[3]。目前,中职院校、高职院校及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授,学历层次越高越侧重于理论学习,而上岗培训则将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尽可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入职后的教育则是使幼儿教师对自己这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提升能力[4]。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职后培训方案应一体化,要求大中专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方案要和幼儿园在职教师培养方案结合起来,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师范学校根据幼儿园需求更新人才培养方案,而幼儿园要根据时展和幼儿需求改变育人理念,职前职后培养培训方案要相辅相成,忌断层。
(二)打造一体化的“产教结合”师资队伍
所谓“产教结合”一体化就是既能“生产”出具有理论知识与能力职前幼儿教师,又能教这些职前幼儿教师快速融入实践,能够对他们进行职后培训。所以建立一支既能胜任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又能承接在职培训任务的一体化教师队伍,是实施产教结合一体化的重要保证。在一体化幼儿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上,要求教师既具备幼儿教师职前教育所需知识、较高的学术水平,又要具有幼儿教师在职培训所需的技能,熟悉学前教育,具有指导幼儿园教师进行改革及研究的能力。优质的教育资源能为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创设便利的条件。如在近些年的“国培项目”、“省培项目”中,一批幼儿教师回到自己所在幼儿园后便开设了对园内教师的一系列“传-帮-带”培训,不仅提升了园里教师的能力,更新了理念,也为培养一批优秀的幼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搭建一体化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平台
随着经济发展,信息技术手段也越多的在教学中使用,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专业院校的“产品”,质量是否过关需要一系列指标的评估,搭建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的平台是评估“教育产品”——幼儿教师是否合格的桥梁[5]。一般来说,学前教育学生都要经历3-12个月的顶岗实习,其实,往往顶岗实习也意味着他们进入了幼儿园教师的行列,在顶岗实习期间由幼儿园组织的一系列培训也就相当于职后培训。一体化平台的使用既满足了学前教育师范院校对职前幼儿教师的评估,也利于幼儿园对入职后的幼儿教师的评估,从而使学前教育师范院校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反思教育的不足,改进教学,幼儿园也可根据评估结果改进培训方式方法,更有效的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同时,教育学校和幼儿园也运用平台进行长久、一致、系统的合作,为建设幼儿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做好了铺垫。平台的开发还有待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学校和幼儿园进行沟通和商榷。
(四)校、园、政共育,资源共享、终身学习
为促进幼儿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达到终身学习,由学校、幼儿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培养幼儿教师,构建幼儿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育新模式是必需的。教育模式一体化包括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技术与手段、教育评价等一体化[6]。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也实现了学前教育学校和幼儿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合作沟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教育模式一体化也可以通过网络电子平台实现。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促进了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成为一个有机的、融洽的、连续的过程,幼儿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可以做到校、园、政共育,资源共享,幼儿教师也真正能做到终身学习,打造了一批优秀的幼儿教师。总之,幼儿教师职前职后培养需要各部门的协调联合,单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也是徒劳的,幼儿园小朋友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建设需要他们,幼儿教师的培养更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荀渊.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回顾与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0,(7):8-9.
[2]郑友训.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建构的理论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06,(6):71-72.
[3]张根健.幼儿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山东省三所幼师学校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卫中玲.高师院校构建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0):11-13.
[5]吴狄.对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平台的探索[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2):15-16.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现状;优化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关乎幼儿教育发展,尤其是在新时期的教育发展环境下,积极进行学前专业教育课程优化,并解决现阶段学前专业课程问题,有利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综合水平,同时也是未来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前提。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应用结构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相对复杂,内容涉及文化、心理、艺术、教育等多个方面。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阐述,是为更好地进行学前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教学工作科学性分析,使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问题得以有效突出,为学前专业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提供部分基础建议[1]。(一)教学结构。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教育,主要分为文化教育、专业教育及艺术教育三个方面。学前教育,作为开发和儿童思维逻辑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阶段,要求幼儿教育专业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同时在教学方面也能将与幼儿阶段儿童教育相关的知识内容做有效教学传播,以此保障儿童学前教育的综合质量。另外,处于幼儿阶段的儿童,由于对知识理解能力有限,且对知识的接受强度相对较低,因此,需采用娱乐化教学手段,开展深层次的教学工作,通过幼儿教师对舞蹈、绘画及声乐等艺术表达形式的掌握,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学前教育模块,为幼儿更好地融入学前教育阶段,创造有利的人才培养环境。(二)课程结构。现阶段,学前教育课程结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文化课程部分,例如,政治课程、英语课程、高数课程等,该类课程设置主要用于丰富学生个人文化积累,使其在后续阶段的岗位工作方面,更好地发挥自主性优势。第二,艺术课程,基础内容有音乐、手工、美术等。艺术课程的设置,在于更好地对儿童开展教育,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融入岗位工作环境。第三,心理学课程。该类课程多用于掌握儿童心理活动,通过分析儿童学习需求,制定科学的学前教育项目,使高校学前专业人才培养能与当前的幼儿教育发展环境充分契合。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实践可行性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实践的可行性,主要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选择与应用,是否能在学生后续的工作方面,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又或是是否通过课程精简与信息化教学对接等方法,减少部分多余的课程教学内容,使学前专业课程的设置能符合现代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2]。(一)教育可行性。教育可行性,是对学前专业课程的选择合理性进行分析。首先,应明确的是学前教育是一项庞大的教育对接工程,通过高校人才培养知识输送,为启蒙教育发展做铺垫。因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选择,必须将学生个人意愿考虑在内,本着人性化教育推广理念、秉承以人为本的育人育才思路,做好科学的学前教育课程规划,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提供切实保障。其次,要了解的是学前教育学生的学习心理,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分析教学形式、课程内容等要素对学生个人学习的影响,优先解决学生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个体问题,从个体教育向群体教育逐步靠拢,使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施,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学习诉求。最后,需改变的是学前教育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增强学前专业课程设计整体性,注重各主要课程间的有效衔接,优化现有的学前专业教育课程应用细节,使学前教育课程选择,能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教学主体优势。(二)实践可行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践可行性,是阐述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应用,能否被学生有效运用于实际的工作实践。学前教育专业之所以将舞蹈、声乐等课程作为研习内容之一,是充分考虑到学前专业学生就业所面临的群体,主要以幼儿儿童为主,必须满足幼儿儿童的娱乐化教育发展需求,方可更好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个人能力。故而,学前专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便成为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当前,学前专业文化教育与艺术教育课程选用相对合理,但在专业课程教育应用方面,存在课程内容重复、课程信息陈旧及课程教育环境适应性不足等问题,导致近年来高校学前专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力有所下滑,学前教育对学生个人品格的束缚能力也随之下降,学前教育行业发展饱受社会各界诟病,这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必然产生一定的间接影响。
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育,总体而言符合现有专业教育标准,但在教育课程选用及内容应用等方面,仍有部分细节问题待解决,需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专业教育标准、专业教育管理以及专业教育兴趣教学引入四个方面做进一步分析,使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综合水平得到有效提升[3]。(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内容陈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陈旧,主要指教育结构的优化先进性不足,未能根据时展需求,及时地对部分教育信息做更替,教育课程的选用,也难以充分地突出文化性、艺术性、教育性特征,不利于现代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推进。此外,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性教育工作,必须要加强教育管理创新,将趣味教学、情境教学、环境模拟教学等内容,纳入学前专业教育体系,使学生能掌握多种儿童学前教育方法,一方面,便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也为更好地提高高校学前教育综合效率,提供新的教学捷径,改变传统枯燥的学前教育培养模式,使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形成良性教育循环,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工作的长效化开展,夯实结构性教学基础。(二)学前教育专业素质教育管理能力不足。近年来,学前教育安全问题频出,学前教育教师个人品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而学前教育安全问题出现的根本,不仅是学前专业学生的个人问题,也涉及到高校专业教育管理、课程安排控制等各个方面。高校虽无法改变学生个人主体行为,但有必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学生素质教育做出进一步改变,不应一味地将学前教育安全问题,归咎于行业发展及教育组织方面。所以,学前教育素质管理尤为必要,应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课程比重,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考核标准,弥补学前教育专业素质管理方面的不足,使学前专业教育工作的推进,与现代教育发展环境充分契合。与此同时,高校要注重对育才育德教育思想理念的运用,强化高校素质教育实践,使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能够合理安排,能从一定程度上为学前教育行业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部分基础性教育帮助。(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标准不统一。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内容繁复,不同地区的教学文化特色不尽相同,使各个地区均有不同学前教育课程应用标准,导致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无法适应多地区的教育实践岗位,仅能在本地区开展专业就业工作,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同时对学前教育专业更好地开展文化教育交流,产生一定的实际阻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确保学生能在不同教育发展环境下,有效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而不统一的教学实施标准,则易对学生学前专业知识内容的运用产生部分程度的环境限制,使外界对学前教育教师形成教育水平不足的错误认知。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应用,要统一各地区教育标准,充分考虑学生未来阶段就业需求,在突出地区教学文化特色的同时,建立系统化的教育实施标准,使学前教育专业能与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环境融为一体。(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缺乏兴趣教育实践。兴趣教育,并非是小学、初中教学应用的专利,对于高校人才教育而言同样适用。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幼儿儿童教师培养的摇篮,也应通过兴趣教育方式,使学生充分掌握兴趣教育的基本特性,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工作做进一步教学铺垫。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通常忽略对兴趣教育的应用,究其根本,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第一,高校对兴趣教育重视程度较低,未能根据专业教育内容,选择适宜的课程教育模式,长此以往,学生群体对学前教育认识,便成为无休止的理论学习,不利于长期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使专业教育水平大打折扣。第二,高校对兴趣教育本身存在一定的片面理解,将兴趣教育列为低级教育策略,仅在课程安排方面注重面子教育,而脱离高等教育的本质,导致高校学生始终在低迷的状态下接受专业课程教育。
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优化策略及问题解决路径
目前,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地方高校,根据国家发展规划需要,开展了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作为地方院校,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自2013年开办学前教育专业以来,学校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分为三类: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基本素质要求。在知识体系上要掌握学前教育学、保育学等基础课程,学前语言教学法、学前音乐教学法、学前美术教学法等专业课程;在能力方面要求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应变能力;在基本素质上,要有科学发展观、正确积极的人生世界观和团队协作创新精神。这几年的教学摸索中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已形成规模,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都是参照其他院校,与社会联系不紧,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为适应服务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要紧密结合学校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的客观情况在知识体系与素质要求上进行定位,从多方面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
一、现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一)对学前教育培养定位不清我校是高职高专类院系,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幼教教师,在培养方案上虽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但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没有清晰界定,教学质量改进仅在硬件设施层面下了功夫,却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上的提升,在对学生课程设置上专业技能课课程过多、要求较高,而对专业主要对象的幼儿心理、特性却了解甚少,致使学生在真正面对幼儿时却只知道教而不懂如何管。
(二)专业应用能力培养需要分划加强与本科院校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有着本质区别,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要更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只有动手应用能力才是评定应用型人才与否的重要标准。在学前教育专业技能教学上我们要突出学生自身特点让学生主修一门或两门而不是让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要精,实践课程教学是动手应用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在专业技能教学上要大力加强对学生动手应用能力培养的投入,通过项目化教学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专业岗位素养不够专业岗位素养是理论和专业技能外的一种专业衍生能力,是从事一种专业岗位必备的素质,专业岗位素养的培养是不断积累慢慢养成的,在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关注专业岗位素养,不能忽视在生活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
(一)创新培养模式,根据培养目标确定必修课与选修课合理比例,减少课堂理论讲授,增加实践环节学时,在教学环节设计与要求方面要注意统一性与灵活性、共性与个性的结合,避免共性约束过强,促进学生专业特性的发展。组织各类赛事及专业活动,以此为载体,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这种载体有很多形势:考取各类技能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参加专业社团组织活动,每学期组织大型文艺汇演,以赛促学、以展育教、训赛结合。
(二)坚持夯实专业基础,提升持续学习能力,实现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是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培养的关键,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技能教学课程中主推基于专业岗位需求的任务教学驱动方式,根据岗位实际任务需求展开专业学习,并通过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完成用人单位各岗位所规定的基本任务要求,有针对性的完成专业岗位技能和素质的养成,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应用的有效结合,避免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三)实施“双导师制”、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首先要弄清楚导师及教学团队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责任。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有由学校老师和用人单位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对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设置,明确用人单位方和校方的责任及导师任务,在满足教学需求及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以院校的指导教师为主,用人单位人员作为辅,发挥校内导师的作用专注学生专业理论学习和指导,用人单位则重点培养学生对于用人单位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其次在教学项目建设上要加强团队建设,并且要有意识的把学生加入到项目团队,通过项目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多方联动促职业岗位素养的形成。专业职业素养不是一朝一夕或者在学校就可以养成的,必须由学校、社会和用人单位与学生互动交流,在学生学习工作过程中逐步养成,通过学校、社会和用人单位多层次多方面的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给学生职业岗位素养形成搭建关键能力训练及养成的平台,多角度激发学生职业信心,关注学生职业生涯人格魅力的塑造。因此需加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学校学习期间就促成用人单位文化和价值的植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更加贴近社会,清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及职业人应有的基本素养,塑造出优秀合格的专业素养和人格特质。
关键词:五年制学前教育;课程设置;探讨
总书记曾于2011年6月考察湖北十堰柳林幼儿园,掀起了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关于学前教育的发展,有两个指导性文件,一是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二是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两个文件中提出了“改革学前教育课程和师资培养方式”,鼓励“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要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
以此为基础,笔者所在的湖北省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2011年顺应时展,招收了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对于这些学生的培养,要深入了解幼儿教育的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专业培养及课程设置方案。笔者作为本专业教学与管理一线的教师,通过考察开办有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院校,对照我校实际,就如何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开设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做以下探讨。
1、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现状
(1)学生整体状况不乐观
从初中毕业生里选拔培养幼儿教师,有利有弊,其利在于,五年的学习,学生可以对专业知识进行全方位的吸收,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将更能胜任未来的职业教育;其弊在于,五年制专科教育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吸引力不足,初中生中较为优秀的学生都升到了高中,招来的许多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自制能力不足,学习观念不强,这给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了带来了诸多不便。
(2)学生艺术素养不高
五年制学前教育培养的是幼儿园专业教师,在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思潮影响下,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基本技能,重视学生在“做中学”的理念。艺术课程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音乐、舞蹈、绘画、手工制作这样的技能课对儿童的身心发育都有非常积极的影响。而投身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许多初中毕业生并没有一技之长,甚至有些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艺术方面的课程,这给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3)实训条件不足
一些新开办的专业,学校资金投入不到位,致使实训条件差,基础设施不足,比如多媒体教室、琴房、画室、微格教室、舞蹈教室等专业训练的场所缺乏。校内没形成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校外也没有见习的单位与场地,让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不利于教学理念的传播。
2、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理念探讨
针对以上的现象,结合我校的实际,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职业化的教学观念进课堂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要“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通过“国培计划”让更多的幼儿园教师接受职业化的培训。这是五年制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指南,我们应该让职业化的观念渗透到每位教师,每一种课程,适应当下注重素质、注重智商情商共同发展的社会现状。
(2)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突出“做中学”
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通过愉悦的、开放式的、符合成长规律的方法及知识的引导,尊重学生个性地完成教育的目标。在这里,要让素质教育的思想深入到从教者及学生的内心,在课程设置上要加大实践课的比例,通过动手,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要那些单一的、枯燥的知识灌输,要在“做中学”,让学习的过程更为愉悦,更有效果。
(3)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在总体上,实行2+2+1的模式,即两年的知识及艺术课程的基础学习,两年的教育规律及全方位能力的训练,再加一年的岗位实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市场化办学的理念,建立校办幼儿园,提供学生观摩、实习的场所。
在校学习期间,加强学以致用,定期开展舞蹈展示,器乐、声乐汇报演出,手工制作,画展,演讲,模拟授课,儿童身心发育状况剖析,幼儿园辅育情景分析等。通过活动,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分解教学内容,让老师教的更加有目的,让学生学得更加有动力。
(4)改革教学方法
早期的课堂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一支粉笔,一个声音,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率低下,21世纪的职业化教育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教学方法要做较大的调整,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比如探究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合作的教学模式等,通过不同的方法最大程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做到因材施教。
3、结束语
五年制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兴未艾,它的前景广阔,它的任务艰巨,我们相信,通过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引入先进的教学观念,选用优良的教学方法,打造有效的考评机制,一定能让这个专业承担起国家幼儿教育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 2001. 9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0
中高职衔接,即根据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实现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中高职衔接工作是关键。因此,必须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材体系,提高办学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影响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原因分析
在新阶段,由于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严重滞后,存在许多问题中职与高职职业教育在自身专业、课程设置、教材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上存在严重脱节现象,影响着中等职教和高等职教的健康发展。在中职与高职的衔接上,主要受社会环境、政策导向、传统观念、区域背景、家庭条件等外部影响,以及教育大气候、职教内部状况等方面的变化,都可能成为制约因素。
二、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对策分析
(一)变革教育观念
1.1、革新思想理论。在进行学前教育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通过激发中职生和高职生学习的激情,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同时,对于学生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和言行偏差,教师要循循善诱,充分考虑学生的自尊和人格,革新学生的思想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2、革新教学理念。在学前教育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制定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强调教学重点。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时,教师在备课上要不断思考教学大纲,把握全局,充分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同时,教师要改变学科知识比较单一、知识结构枯燥的现状,通过综合知识系统,制定适应高职生和中职生实际发展的教学模式。
1.3、革新课程理念。随着教育不断面向世界,教育的学科错综复杂,内容丰富多彩,因此在学前教育时,要充分借鉴先进的专业技能知识,把各种知识、各个学科相互结合,实现课程改革由单课型向综合型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以分科教学为主,通过增加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设立了综合课程的考试科目。
(二)进行教学改革
1.1、调整课程设置。通过调整课程设置,规划教学大纲,突出重点,遵循教育规律,按照国家学前教育的基本要求规范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使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同时,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综合文化素质的教育,通过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1.2、因材施教。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差异性,制定适应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的教学大纲。在使用教材和教学方法上,要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材体系,使中职生和高职生在专业技能知识以及文化知识上能全面吸收,从而把中职、高职学科教学较好的衔接起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3、教考分离。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建设客观、公正、公平的考试环境,教师要实行教考分离的教学方法。为了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进度,所以在期末考试时对采取教考分离的考试方法,有利于学生在思想上对于学习的高度重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级性。
(三)注重艺术实践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开展校内外的各种学习活动,锻炼中职生和高职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艺术气质。同时,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在艺术实践中完善自我,激发中职生高职生的学习激情,提高综合素质,为社会建设复合型人才。
三、结束语
中高职教育是学生未来市场就业市场的基础教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产业不断升级,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从而对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提出了较高的标准。面对这一新形势,必须实现中、高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培养实用型、专业型性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因此,中高等院校要想真正做到中高职教育的正确衔接,必须提高高职办学质量,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调整教学课程设置,完善教学体系,制定了科学的教学改革方案和措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龙明慧.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育婴师培训的意义、优势与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01)
[2]杜青芬,李培胜.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衔接问题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