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虚拟教研;教研共同体;音乐教学
随着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一种新型的、教师自主参与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基于网络的教研平台正在形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虚拟教研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研活动达到了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与思想交流。目前,虚拟教研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虚拟教研活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和接受,涌现出许多各具特色并具有广泛影响的网站和虚拟教研组织形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虚拟教研活动相对于传统的教研活动仍缺少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尚处于起步和边缘化状态,而音乐等艺术学科尤甚。为了进一步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发展,本研究在音乐教学中开展虚拟教研活动,探索虚拟教研的方式、方法和模式,为音乐教学虚拟教研活动做探索性研究工作。
一、制约音乐教学虚拟教研活动开展的主要问题
经过文献分析和访谈,我们发现目前制约音乐教学虚拟教研活动开展的主要问题是:
1.教师对虚拟教研投入缺乏热情
教师对虚拟教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广大教师工作量较大,很容易将虚拟教研活动当成额外负担,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2.缺乏引领者和指导者
从国内各个地区的情况来看,目前音乐学科所配置的教研员较少,教研员无法经常性地深入学校指导教研,许多指导学校的教研活动也仅照顾到少数学校,更无法去有效指导虚拟教研团体。目前,虚拟教研团队缺少引领者成为制约虚拟教研活动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原因导致虚拟教研很难真正高质量地开展起来,教研共同体中缺乏能真正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的骨干教师或学科专家,只能靠所谓的“同伴互助”,从而导致教研活动只能在低水平层次运行,教研质量较难保证。
3.音乐教师数量较少,难以形成学科优势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音乐教师数量较少,骨干教师匮乏,许多学校都没有成立音乐学科教研组,虚拟教研共同体更难成立,加之教研活动缺乏应有的专业引领与专业支持,难以有效地开展业务交流学习和研究。
4.虚拟教研形式单一,缺乏质量监督机制
目前,虚拟教研团队的组建还基本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缺少规范的制度,教研活动随意性较大。虚拟教研主要还局限在校内,教研活动大多形式单一,局限于听课、评课等,缺乏研究的主题和研究的深度,还停留在教学指导的经验型层面。而由于虚拟教研团队的自发性特点,难以对教研活动的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
二、音乐教学虚拟教研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在虚拟教研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构建音乐教师虚拟教研团队,开展区域性的音乐教师教研活动,探索虚拟教研的方式、方法和模式,能更好地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
1.虚拟教研平台建设
依托所在学校的网络系统,整合音乐教育资源,构建网络教研平台,形成校园网络条件下的网络教研机制,实现了学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为教师研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通用型网络管理和交流平台。网络教研平台打破了时空限制,融管理、教育资源、信息反馈、教师交流等功能于一体,将网上自主教研、交互学习变为现实,促进校内外教师教研的融合,为全面提高教研时效奠定了基础。
2.构建虚拟的教研团队
构建虚拟教研共同体(博客群、QQ群、网站、贴吧、论坛、维客写作群等),创建虚拟教研活动“学习共同体”,将“学习共同体”作为虚拟教研的基本单元,构建了“以名师指导为主的教师虚拟教研共同体”“基于同伴为主的教师虚拟教研共同体”和“基于不同人员的虚拟教研共同体”,深入开展虚拟教研活动。
3.有效虚拟教研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模式研究
通过研究国内外已有的虚拟教研的发展与现状,着力于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以建构主义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等为基础和学习共同体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与虚拟教研相关的成功经验,根据所在单位的实际状况,建构基于网络的教师教研共同体。
探讨如何应用BBS论坛、博客、维客、在线多媒体技术,开展网上备课、听课、上示范课的模式研究。对典型的网上自发的教研环境进行分析,提取其中促进成功的因素,分析导致消亡的原因。总结虚拟教研活动的类型、特点,寻求虚拟教研规律性的认识,进行深化研究、重点突破、经验交流,为进一步完善虚拟教研平台和有效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通过实践,探索有效虚拟教研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模式。
4.虚拟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促进研究
组织教师参与有指导和持续支持的教研活动,引导教师应用远程虚拟平台组织教师展开协作教学研究,形成不同学校和教育机构间教师远程虚拟教研和远程协作教学,促进参与者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意识提高,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开展音乐教学虚拟教研活动的成效
1.形成校际之间的优势互补
通过虚拟教研活动的开展,推动了网络教研系统建设,拓展了教研环境。为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个性化专业发展需求,集合多方力量,开拓资源组建多层次的虚拟教研共同体,可以充分发挥各校的优质资源,整合共同体内教师人力资源,交流各校教研工作先进经验,提供各自的教学研究情报资料,共建共享,共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2.弥补虚拟教研中专业引领不足
网络虚拟教研充分发挥了网络资源的优势,为专家、名师和教师零距离接触提供了平台,多所学校开展校际虚拟教研合作,也使得各个学校骨干教师能够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虚拟教研平台也为专家、名师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虚拟教研共同体实现了教学实践的紧密交流,使虚拟教研真正介入教学实践和教研活动中,成为教师深度学习的场所,这样的虚拟教研共同体对参与教师的发展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3.增强校际之间的合作与监督
虚拟教研拓展了教研的组织与开展形式,创新了教研活动的新机制,学校可以根据校情采用更多形式进行合作互助,使教研的渠道更加宽广,多所学校联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可以互相起到提醒和监督作用。
4.校际虚拟教研激发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区域校际虚拟教研活动属于民间行为,没有行政干预,均出自学校和教师的发展考虑,这种联合是自愿的,其形式十分切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因而受到广泛欢迎,促进了学校和教师积极性的提高。
四、存在的不足与推进策略
1.存在的不足
在每一层面人员的参与和互动下,虚拟教研共同体才能逐渐形成,其所发挥的实际效果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但我们深知,要想形成真正的常态,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目前,虚拟教研活动的组织性和制度性建设,有效虚拟教研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模式的制定,以及缺乏对虚拟教研效果的评价机制,仍是制约音乐教学虚拟教研活动的主要因素,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2.推进策略
(1)以点带面,区域推进。培育典型,建立一批音乐虚拟教研活动开展示范学校,区域推进音乐虚拟教研制度建设。
(2)分类指导,均衡发展。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分层分类指导创造性地开展音乐虚拟教研制度建设,加强对相对薄弱学校虚拟教研工作的指导,促进各具特色、均衡发展的教学研究团队形成。
参考文献:
[1]张.基于BBS的中职校校本虚拟教研的探索与实践:以曹杨职校校本虚拟教研的实践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08.
[2]陈黎明.虚拟教研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周元春.中小学虚拟教研活动的特点、功能与组织管理方式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4.
[4]李明山,马秀梅,张兴志.小学教师开展虚拟教研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38-42.
[5]刘春立.虚拟教研的方式及其应用[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6(4):110-111.
[6]潘华东,桑新民.虚拟教研模式的构想与实践[J].人民教育,2001(8):17-20.
一、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现状分析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教学实践活动认识不足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对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对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没有全面理解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意义,加之教学体系对该课程没有形成相配套的评价手段,也导致一些教师对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高,致使这一课程的教学价值和意义没有真正表现出来,同时一些老师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学业评价,也导致许多教师不愿意在教学实践活动方面投入时间和精力。
(二)教学实践活动定位不清晰
当前一些小学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对教学实践活动的研究不够,仍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理论知识的讲授层面,这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对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定位不清晰,致使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实践课当做理论课,没有及时把握教学难度和教学质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小学数学教学课程的改革发展。同时受到小学教师对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的认识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对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缺乏清晰的定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的实践课投入不多,这不利于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实践活动开展不够
在当前小学教学过程中,实践活动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可以说是很多学科都存在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在教学活动中仍然以教师为主体,教学内容是按照先前设定好的程序进行教学,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参加教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当前小学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设施不够齐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实践活动的效果。
二、增加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效果的措施
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为了增加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的效果,建议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提高教师对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加强对其的认识,提高对这一教学模式的重视程度,充分理解这一教学模式的重要性,进一步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加深对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进而有效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比如,在学习周长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让他们主动去计量周围物体的周长,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周长,通过调动学生的感官去学习数学知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优化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资源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效率,不仅要从教师个人层面采取措施,也要从教学资源等角度来入手,学校应该不断优化自身教学资源,比如,可以建立实践活动基地,为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提供必要保障,同时要充分重视学生对教学实践过程的体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进而推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
(三)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教学
英语教学的实质就是通过丰富的交流活动使学生形成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要达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综合交流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注重交流策略的学习和运用,尽可能地为学生的语言交流活动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有意识地将教材上要讲授的内容向实际生活扩展。如在学习词句“CanIhelpyou?/Howmuchisit?/Howmanykilos?”时,教师可创设一个真实的商店购物情景,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的角色,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能自然地体验到用英语交流的乐趣。另一方面,师生双方相互配合是构成体验式教学关键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参与者、是主体。教师设法在体验教育实践中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认识,激发潜在的能力、积累新的经验,即“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
二、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体验视野
英语教学的教学内容需要“活化”,授课教师不再仅限于生搬硬套教材、教辅材料,而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符合题材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英语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和自我教学的风格,大胆地将书本上的教学内容解析成日常生活的实践、感悟,从而拉近与教学主题相关的体验式教学。例如:在进行以篮球比赛为主题的教学时,上课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篮球比赛,使学生在比赛过程中真切感悟到“success”与“failure”的真谛。还可设计话题式的教学内容,如果学生对相关的话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就会大大激发学习者产生使用新语言的欲望。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体验学习方式
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增强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从而保持其对英语学习的动力。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从英语知识的引出到话题情景的设置,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和活动,使其在英语学习、语言应用和创新语言知识过程中,积极参与,在短暂的课堂活动中学有所用、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同时,授课教师在课堂设疑和提问过程中,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反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可建立互助学习小组,在师生间建立“伙伴关系”,可以在一起探讨英语单词的“音、形、义、用、记”等。
四、开展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
【论文摘要】目前国内外的地理学科发展都出现了综合化、应用化的趋势。现代高等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和实践能力及创业精神,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全面素质教育需要通过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结构、创新教育模式、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育资源共享等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来实现。开放式教学实践活动对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全面改革和整合,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思想品德、综合知识和能力体系。
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是当代科学研究的重要特征,学科交叉孕育出新的学科生长点并大大促进了科学研究重大发现和重大突破。自然科学领域各个学科的交叉研究已相当普遍,更进一步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研究是跨学科交叉研究中迈出的一大步,正在兴起[1]。
地理学是古老的学科,但已不再是夕阳学科。由于卫星遥感技术、地球定位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及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信息研究平台的建立,使之具有强大的工具性和实用性特征,在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应用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地理学科开放式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
1 综合知识体系对地理教育的要求
现代科学研究的巨大挑战是科学研究问题的空前复杂化,其对象已经不是简单的孤立系统,而是涵盖更大的范围,因而跨学科研究成为必然趋势。由于空间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有能力对地球环境进行整体观测,特别是卫星遥感技术,提供了对地球整体环境进行长期、立体监测的手段;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收集、处理、分析有关地球环境的海量信息,开展复杂的数学分析与数值模拟提供了必要的工具。
改革开放以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更加关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浙江省、武汉市等一些地区已经将物理、化学、生物和自然地理等理科课程综合设置为《科学》课程,将政治、历史、人文地理等文科课程综合设置为《历史与社会》课程。但是,高等教育师范专业的各个学科还是独立发展,仍然缺乏教学内容的整合以及学科和专业之间知识的渗透、融合与开放。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是一个包括自然、经济、人文三大环境的复合系统。要了解各个地理圈层间信息传递的产生机理、表达方式,圈层间信息流的形成、传递、整合、集成和存储并且利用信息流调控物质流和能量流。必须应用系统论的观点,把一个地区的人类活动与所处的地理环境看作是一个内在联系的系统,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协调人地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的研究为各种地理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原因与机制探讨、影响评价和对策提出,提供一个基本思路。通过研究、评价人地关系及其紧张程度,进而提出对策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2]。地理学科研究内容不仅构成公民生活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全面素质教育还可以利用地理学科所提供的素材、工具和研究方法。
2 综合性是地理学科开放的研究优势
地理学科因其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对象要素众多、研究领域广泛和极强的综合性特点,使其具有独特的学科研究优势。新地理学不仅继承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和范围原则等传统地理学的研究原则,而且广泛使用了现代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虚拟数字地球系统等新兴应用技术,从而改变了地理学研究方式、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遥感方法视野广阔、信息更新速度快、精确度高,提供了广阔空间的同质资料,使定量研究有了很好的信息平台并且使地理学的预测方法成为可能。为地理学科开放式教学实践活动创造了条件。
目前,人类活动正以多种方式强烈地影响地表自然环境的发展和演化,人类活动诱发的变化大大超过了自然变率,其范围和影响可与许多大的自然因素和自然过程相提并论。人类活动驱动着多重相互作用,并以复杂的方式通过地球系统产生级联效应。全球变化不能理解为简单的因果关系,人类活动的级联效应之间相互影响,而且局地和区域尺度的变化以多维方式相互作用[2]。危险而复杂的人地关系现状、演化趋势及其综合性的研究特点也要求地理学科必须构建开放式的教学体系。
3 地理学科开放式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
3.1 整合课程资源,发挥地理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作用
环境教育课程能够在开放式教学实践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相联系的全球持续变暖、干旱化和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使人类不得不思考生存环境的未来变化,不得不警觉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灾难,而有序人类活动可以避免环境的持续恶化,实现人地协调发展[1]。否则,可持续发展将仅停留在一个空洞的概念上,难以落实、无法操作,所以有序人类活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效手段或措施,并成为环境教育的重要命题。通过地理学科课程的开放和多学科课程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实现师范院校各专业课程资源的整合,使学科综合研究的特长和优势得到彰显,也使地理学科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2 加强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操作方法是对学生工具使用能力的要求,也是现代文明人类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计算机课程既要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现代科学意识。
针对地理教育专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特殊需要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学生加强高等数学中的线性代数和计算机数据库等内容的学习,掌握具有地理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开放式的教学实践活动要求该课程建立能够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推动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3.3 互联网成为地理学科开放式实践活动的重要工具
国际互联网被定义为商务、政府和个人计算机在世界范围的电子通讯网络。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全方位的渗透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知识获取、转化、技术推广、成果交流、教学手段乃至整个教育领域的面貌焕然一新。
3.3.1 互联网信息资源改变了传统学习的模式
互联网是开放性的,具有微观有序、宏观无序的特点。网络形成了庞大的多学科、多文种而又分散、无序的数字化信息。学生先要学会使用互联网信息搜索引擎工具,然后才能快速查阅和检索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转贴于
学生在互联网上不仅可以了解到世界文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对不同的文化进行比较。他们利用互联网赋予的“力量”,对于他们应该学习什么以及怎样学习、怎样尊重权威的传统智慧有了个人的认识和见解。不盲从、不迷信。他们在探究自己感兴趣问题时,遇到困惑会到互联网上去寻求答案。他们也向老师请教,但如果老师给出的答案无法令人信服,就会引经据典地指出在互联网上找到的结论或解释,还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唤醒内心潜藏的创造激情,引燃创新的思维火花。探究性、互动式的教学过程和不迷信权威、不盲从的开放性学习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能力。
3.3.2 互联网能够增进师生互动和提高
网络信息资源还具有交互性。网络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在读者之间、读者和信息资源之间实现互动,使计算机网络工具成为实现开放式的地理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手段。除了在课堂使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之外,课后教师使用电子邮件布置和批改作业;使用电子邮件公告阅读参考书目、课程复习思考题、学习内容要点和问题讨论提纲;使用电子邮件传送、修改毕业论文。师生之间通过在线提问、观点质疑、公布讨论结果。利用网络,学生能够多角度观察不同地理空间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差异或者同一个地理空间的要素特征、分布和演化过程。在信息化时代,地理教学和学习模式改革的大潮已经势不可挡。教师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学生有条件通过各种媒体获得有关信息来检验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内容和“灌输”的结论。网络讨论突破了时空障碍,加强了师生的沟通和交流,增进了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实现了师生在思想上互相启迪、借鉴,教学相长、互相促进,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3.3.3 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学习资源
但是,在网络资源利用上也是有利有弊的。例如在互联网信息材料的搜集、处理和利用上,无节制、不加甄别地使用互联网信息的倾向会使人们渐渐地放纵、懒惰和“白痴化”。因为通过Google,困难问题能够找到容易的答案,但是学生却无法分辨这些答案究竟是来自严谨治学,还是仅仅来自浅薄的观察和粗浅的概念[3]。因此,必须教会学生对互联网上“鱼龙混杂”的信息资源进行必要的分类和甄别,对各种各样的研究结论进行审慎的分析和缜密的思考,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利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只是让我们做事情更有效率,但是决不能取代我们的思考。
3.3.4 推广网络球面坐标工具的应用
Google Earth是一种个人电脑桌面应用程序,能够以Web方式浏览虚拟数字地球系统,从而实现全球地理数据共享与三维仿真。它能够实现城市和旅游区地形和重要建筑物的三维仿真、显示三维影象地图,广泛应用于区域规划、农业区划和旅游区规划等实际工作中。2007年8月,Google Earth还增加了Switch to sky功能,提供在线浏览宇宙深空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光影图像、太阳系天体的周年运动及它们的天文数据检索功能。对中学地理教师来说,Google Earth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球面坐标搜索工具和天文观测、天体坐标定位以及天体、天体系统信息检索的工具。可是关于它的应用有很多中学地理老师还不知道。开放式的地理教学可以让学生从了解它到对它产生兴趣,到熟练掌握和运用它的天球坐标功能及地图搜索功能。使用Google Earth使整个地理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3.4 加强实践课程的教学
开放式的教育需要开放的课堂,需要加强实验和实习教学工作。使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观测、观察、操作和实验活动,掌握基本的方法和操作技能,加深对地理科学基本概念的理解,达到具有初步进行综合实验的能力水平。把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到实验中去,通过实验手段的改进和教学内容的深化,形成多学科融合,互相借鉴、综合发展、不断创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同时,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能真正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4 结语
地理学科开放式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借助于地理学科文理兼容的综合研究优势,以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作为开放性课堂教学和研究的主题,以信息化的科研环境作为重要的研究条件,通过对多个学科和专业一些相关课程资源的利用和整合,发挥地理学科资源在整个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笃正,符淙斌等.有序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J].北京,地球科学进展2001.16(4)P453-459.
Abstract: For college students, good etiquette can help them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recruiters,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mployment and creat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in the job search process. This paper carries out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studying and practicing job search etiquett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their seeking etiquette skills, which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P键词: 大学生;求职;礼仪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job search;etiquette
中图分类号:K8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6-0186-02
0 引言
面对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想要寻求一份满意的工作,要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像合作性、个人的亲和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已成为用人单位考察的重点。掌握求职礼仪,提高大学生的求职技能在求职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礼仪运用得当,会给招聘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求职者恰当的运用恰到好处的体态语、用姿势助说话、用眼神传递真情可以把考官带入与面试十分相称的气氛中,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样,大学生与招聘者之间才能产生同构效应,发生和谐的共振,为成功应聘助一臂之力,收到优化的求职效果。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设置了“门槛”,不仅要求应届毕业生具备较高的学历、专业知识及技能,还要求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修养。
1 礼仪在大学生求职就业中的作用
1.1 引起招聘者的注意 由于今天的就业市场呈现出一种“粥多僧少”的现状,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竞争,用人单位招聘的人数与求职的大学生人数成反比,无法满足正常的就业需求。但如果大学生能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和专业的求职礼仪,让其招聘者对自己印象深刻,这就会为成功应聘增加筹码,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1.2 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良好的礼仪修养能够对大学生起到规范和自律的作用,防止在求职过程中因小节而误事。同样,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可能就因为某个细节打动招聘者,最后在众多的优秀者中脱颖而出。正像心理学家奥里・欧文斯所说:“大多数录用的是他们喜欢的人,而不是能干的人”。
1.3 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 具备良好礼仪修养的人能够做到真诚友善、敬人律己,善于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更有助于建立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即使面试失败,但是你可能与用人单位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从他们那里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美国“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取决于他的专业技能,另外的85%要依靠人际关系和处事技巧”。
2 开展大学生求职礼仪实践活动
2.1 项目主题与思路
具体主题与思路如图1所示。
2.2 项目实施内容
①立体培养模式:项目采用了“实践活动前调访+理论学习+实践演练+经验总结分享”立体式培养模式。实践活动前对学院进行调访和笔试,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学员就业意向和就业现状,笔试主要以社交礼仪相关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这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社交礼仪知识储备状况,还可以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实践活动效率。②求职礼仪理论课堂:根据项目模块设计安排了定期求职礼仪理论学习及学生思想觉悟提升课堂。主讲人主要由专业负责就业的指导老师和辅导员担任。课堂围绕项目的三大模块内容,具体如“求职信和简历的写作礼仪”、“求职仪表形象”、“求职仪态举止”、“求职见面礼仪”、“求职面试礼仪”、“沟通技巧”等,通过系列课堂让学员知晓求职基本礼仪知识,学习实用技巧。③专题团辅训练:专题团辅训练以工作坊形式进行,训练内容结合当天理论所学乘热打铁,对课堂内容进行强化训练,并请求职礼仪辅导员进行点评,以此提高学员实践能力,使学员能从容应对各种求职场合。设立项目交流平台(QQ群、微信、讨论组、微博),促进学生对演练成果进行相互讨论,相互学习改进。④学先进,树榜样:学先进,树榜样,精选求职类节目如“职来职往”、“非你莫属”中精彩的求职片段进行学习,邀请已入职往届学生进行求职经验以及职场礼仪的分享交流,借鉴他人经验,促进学生学习学习先进,积累经验,完善求职礼仪。⑤礼仪知识竞赛:社交礼仪知识竞赛答题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现场迭起,不仅巩固了学员对前期求职礼仪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掌握,也让现场观众体会到社交礼仪的魅力,提高项目影响力。⑥实践演练:模拟校园招聘会,对校园招聘会现场进行全仿真模拟,学生轮流做招聘方与求职者,体验求职过程中的气氛以及学会换位思考,为实战奠基铺路;在人才招聘市场,校园招聘会中以实战磨砺学生,检验学习成果,并对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人和团体辅导,为学生求职把关。⑦成长经验交流:实践活动通过交流会的形式,帮助学生在总结和分享自我成长经验的同时,主动调访学生,征求意见,优化教育实践环节设置。鼓励学员自觉践行求职礼仪,将沟通技巧内化为个人行为习惯,塑造求职形象,进而提高求职效率和质量。
2.3 取得成效
教育实践活动目标明确,过程执行有力,实施效果明显,至今,冶金卓越121班,继续深造8人,就业18人,2人自主创业,2人已考取公务员。受到领导和学员的一致肯定,在班级里掀起了一股求职礼仪及求职技巧训练的热潮。概括起来主要成效有三点:
①思政与就业教育“新平台”。此次教育实践活动以学习演练求职礼仪为载体,以学生切实需求为立足点,以提高学员就业率为目标,坚持以求职礼仪改善就业质量的理念,将学生求职礼仪教育与求职技能培训相结合,将学生“真善美”的美德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学生就业过程中,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新平台。②促进辅导员与学员“共成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促使辅导员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学习,辅导员先后咨询了专门负责就业指导的老师、求职礼仪培训师、求职心理咨询师、优秀毕业生等专家,并加强自身对求职礼仪的学习,走访各大校园招聘会、人才市场,不断强化自身对求职过程的了解。在实践活动中与学员交流分享,促进辅导员与学员共成长。③提升学员“求职礼仪素养”。实践教育活动模块的内容,始终以学员求职礼仪训练为核心,通过求职仪表形象,求职仪态举止,求职见面礼仪,面试交流表达技巧等内容的教学,学员求职礼仪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少了参训前的那一份拘谨和迷惘,多了一份自信和大方,让学员在求职工程中事半功倍,就业效率和就质量的到提高。
2.4 活动特色
①立足当下:求职礼仪与技能培养相结合。此次教育实践活动始终坚持学生求职礼仪与当下迫切需要的求职技能培养相结合,以规范有序的组织引导学生、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吸引学生、以生动形象的事例感染学生,使同学们在接受求职礼仪技能培养的同时,自觉践行求职技巧,在对学生求职礼仪培养过程中实现提高就业效率和质量的目的。②精心设计:分层引导与模块培训相结合。在为学员们设计“求职前的准备”、“求职材料的写作礼规”、“面试礼仪”、“面应对策略”四大模块的同时,将分层引导与模块培训相结合,培训内容由浅入深,并对培训内容和难度做相应调整,分阶段和层次开展,以提高培训效率。③寓教于乐:理论学习与实战训练相结合。此次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知识竞赛、实战演练、团体辅导等形式的设计,提升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通过模拟校园招聘会,对校园招聘会现场进行全仿真模拟,学生轮流做招聘方与求职者,体验求职过程中的气氛以及学会换位思考。在人才招聘市场,校园招聘会中以实战磨砺学生,检验学习成果。这些喜闻乐见、寓教于乐形式得到了学员们的欢迎和肯定,提升了学员参与项目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活动实施效果。④形式新颖:传统教学与团体辅导相结合。实践活动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团队辅导式的专题训练相结合,通过工作坊、团辅等新的培训手段,始终围绕着学员自身求职的问题开展,给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进一步激发了学员参与活动的热情,有效强化了培训效果。⑤全面关注:辅导员点评与循环反馈相结合。教育实践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始终将关注点放在学员身上,并采用活动日志、撰写学习体会等形式对活动过程进行了全程记录,通过学员记录分享以及现场辅导员点评,给予每一个学员个性化的指导,通过这种循环反馈的形式保证了指导的持续性。
2.5 改进措施
项目经过半年多的实施效果明显,受到领导和学员一致好评,为进一步开展好本次实践活动,对于活动以下方面对活动进行完善:①深化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更加关注品位品质提升。围绕求职礼仪的学习和演练主题,积极尝试拓展培训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尝试引入更多有助于提升学生品位、品质的课程,更全面的提升学生就业率。②落实因材施教培训理念,提升项目模块组合灵活性。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和特点,通过提升项目模块组合的灵活性,提高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坚持在培训中分层分阶段引导,因材施教,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进一步提高项目培训实效性。
优秀的高校毕业生,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唯有两方面都合格,才能发展自我、立足社会。因此,作为一个求职者,恰到好处的表现自己的智慧和修养才能把握住自己的每一次机会。
参考文献:
[1]于环.高校毕业生求职礼仪指导[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8(4):83-85.
[2]田丽艳,王培,石晓庆.浅析礼仪修养在大学生求职中的作用[J].人力资源,2011(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