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厂区垃圾处理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根据省厅《关于加快推进富民安康工程年度项目及时报送落实情况的通知》要求,现就我州富民安康工程项目落实情况总结如下:
一、项目实施情况
(一)康定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
康定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示范项目第一期规模为日处理污水1万吨,远期增加至日处理2万吨,处理工艺为改良型Orbal氧化沟工艺,计划总投资为2389万元,主要工程内容包括:预处理系统、污水二级处理、污水消毒后处理、污泥处理、厂区附属建筑、供电系统及自动控制系统、厂区总平面及配套设施、5000米的城市截污干管等。
项目计划总投资2389万元。其中,申请国债资金1200万元,2008年省发改委补增100万元,共计1300万元;地方财政及企业自筹409万元;荷兰项目赠款(设备)580万元,2008年补赠82.9万元(包括15万元监测设备款),赠款共计662.9万元。污水处理厂厂内累计完成投资约3213万元(不包括国道改道等工程投资),主要用于项目设计地勘、厂区征地等前期工作及污水处理厂土建工程和设备采购安装工程等。该项目2008年5月已竣工投入试运行。
(二)泸定县—海螺沟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项目
该项目于2007年经省发改委以川发改委(2007)669号文对我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予以立项批复。
工程项目情况: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共3个污水处理厂。第一污水处理厂建于安乐坝,日处理规模0.4万吨,主要担负城区至安乐坝的污水处理任务,截流干管总长6.9公里;第二污水处理厂建于沙坝,日处理规模0.1万吨,主要担负沙坝片区的污水处理任务,截流干管总长1.7公里;第三污水处理厂建于磨西镇,日处理规模日处理规模0.1万吨,主要担负磨西镇的污水处理任务,截流干管总长5公里。以上三个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用地经川府土(2008)201号文批复同意。项目于今年3月初正式启动。3月2日至3月6日在中国采购与招标网进行公开招投标,并委托成都达华工程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于4月10日在省政务中心开标。项目共分为七个标段(其中包括监理),一、五标段在评标中流标,其余五个标段通过评审。流标的一、五标段于5月25日在省政务中心二次开标,顺利通过评标。
工程项目建设情况:磨西污水处理厂(第三污水处理厂):于今年7月21开工,截止11月底相续完成了以下工程内容:
1、工程土建施工部分:
(1)综合楼饰面砖安装,屋面防水工程。
(2)组合车间、内外墙抹灰;饰面砖安装;屋面防水工程。
(3)格栅调节池主体砼浇筑,内外墙面抹灰,一3.6m回填工程。
(4)A2O微爆氧化沟、污泥浓缩池、二沉池、紫外线消毒渠、污泥回流井等构、建筑物完成池墙内、外墙抹灰工程。
2、综合楼、组合车间、污泥浓缩池、二沉池完成主体工程验收。
安乐坝污水处理厂(第一污水处理厂):厂区场地平整,挡土墙钢筋混凝土浇筑,局部挡土墙砌筑。原政府街和拦柴湾部
??沙坝污水处理厂(第二污水处理厂):厂区外城南桥至丰碑街给水管沟已开挖。
项目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工程项目资金截止11月30日总计到位680万元,总计完成投资:441万元。其中:
1、2008年3月12日县财政拨付地方配套资金80万元,主要用于支付地质灾害评估费、设计费、地勘费和设计评审费等,共计投资112.3万元(2007年-2008年12月)。
2、2009年5月14日县财政拨付国债资金200万元,主要用于支付磨西污水处理厂2万元的征地青苗补偿;安乐坝征地补偿费、青苗补偿及林木补偿共计129万元。
3、2009年9月11日县财政拨付国债资金400万元,主要用于付各标段工程款、设备款等。
(三)泸定县—海螺沟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
项目建设规模处理垃圾100吨/日,采用卫生填埋工艺。业主为泸定县城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总投资2053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1500万元,地方自筹553万元,设计使用年限十四年,建设地点位于德威乡。主要工程内容包括:填埋场、道路、截洪沟、综合楼、给水、排污管沟等。该项目2007年9月开工,土建工程已竣工,设备招标工作2009年6月9日完成,目前设备采购及安装已完成。
目前投入资金158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到位1400万元,地方配套188万元。
二、工作举措
1、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为使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州、县成立了专门的协调机构,全面参与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协调、督促检查、管理与服务工作,相关部门、业主、土建、设备、监理、设计单位密切配合,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积极探讨寻求解决办法,保障项目按照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积极推进。
2、学习先进经验,取长补短
由于在项目建设方面缺乏经验,建设管理过程中难免存在问题,因此组织人员到内地学习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实际来指导和推进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保障条件。
3、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除要求施工企业按照合同执行外,还把工期作为考评企业单位业绩的重要内容,强调工期提前完成的进行奖励,工期延误的要实行惩罚等机制。
4、完善施工管理制度,杜绝工程质量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各施工方组织机构要完善,质量控制、管理制度要健全,各项施工进度保障措施要得力,要求在加快施工进度的同时保证工程质量,杜绝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工程质量要求必须保证一次合格率达到100%,避免了困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对项目所带来的影响。
5、强调各方之间的协调配合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土建、安装及各专业施工单位必须相互支持,共同研究提出施工方案和工序的插入安排,力求协调一致,合理利用空间,进行土建、结构、设备安装、装饰之间的立体交叉作业,保障了项目的有序推进。
6、注重安全防护措施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各施工企业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严格按照省、州有关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各项制度和管理办法,把安全生产纳入施工组织重点管理工作和日常工作中,使施工安全与项目进度紧密结合起来,保障特工人员安全。
7、强化资金管理
对项目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实行专款专用,并给予重点保障,要求各施工单位按时支付工人工资以保障工程进度。
三、主要问题
1、项目资金到位率低,除康定污水处理和泸定垃圾处理项目外,泸定污水处理项目只到位资金680万元,加上地方配套资金不足,影响到了项目的进度。
2、由于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资金不能及时解决。泸定垃圾处理项目由于地方财政无法配套影响了设备的安装,导致项目运行滞后。
3、康定污水处理项目迟迟没有办理竣工决算,影响了污水收费配套政策的编制出台,造成运行机制不完善。
四、对策建议
1、由于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资金很难解决,需要中央和省加大对我州富民安康建设项目的投入。
2、全力做好新旧城区的管网建设和污水收集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厂区附属设施,力争将康定和泸定城市生活污水项目建设成生态花园式厂区。
关键词:垃圾清理;管理策略;永续发展
一、引言
发达国家每人每年产生3吨垃圾,且城市垃圾的年增长率为3.2%~3.7%,美国甚至达8.4%,废弃物垃圾及其带来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日益腾飞的同时,垃圾增长速度也十分惊人,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堪与GDP增速比肩。经济高速发展的神话也衍生出严重的生态和社会危机,如盐城赤峰水污染事件、重金属污染儿童血铅中毒事件、广州番禺会江垃圾焚烧项目群众事件。面对逐年增多的废弃物垃圾,如何有效地清理,不仅考虑其清运而且注重其回收再利用,更要注重其环境社会安全,是一个永恒研究的课题。
二、垃圾清理的管理目的
由于垃圾来源复杂,不论是都市乡镇,或是企业单位之厂区内,都极需要一套完整的垃圾管理办法,以利减废与防治污染。传统的垃圾管理并不完善,有时只是将污染物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政府的垃圾管理政策应朝向整合性的垃圾管理系统方向努力,其表示由许多处理方法所组成的一种管理流程;可以安全并有效地管理垃圾,使得垃圾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能预防或减至最低程度。如此一个系统应包括下列全部或部份方法:有效的整合与规划、设计、生产源头的减废措施,包括厂内4R,即减废、再使用、循环利用及回收;垃圾收集、管末处理,如焚化或固化等;最终处置,如掩埋或海洋倾弃及严谨的查核制度。
垃圾管理目标在于建立经济、有效的废弃物管理体制,而致力于资源循环利用,达到垃圾管理减量化、安定化、无害化、资源化之目标。目前垃圾管理以政府由上而下一条龙的主导模式为主,专业官僚的角色十分重要,其次是民意政治及社会舆论的影响,最后,经济因素则扮演着长期左右环境政策的力量;通盘考虑政治、社会及经济三元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整体社会力的热烈参与,才是政府推展环境政策演进的动力。本文从政府效能、永续发展、技术能力及民众期望等方面进行考虑,对垃圾清理的管理策略进行探讨,着重清运与管理政策的明确性及兼顾环境负荷以达永续发展目标的废弃物清理方式。
三、垃圾清理的管理策略
(一)政府管理政策明确透明
政府所做的事务决策即是公共政策,环境管理的成败,与政府的公共政策有绝对的关系,即公共政策是环境管理很重要的一环。环境管理是政府公共管制的一环,其主要目的是在环境保护的工作和问题能获得控制、改善和解决。当私人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解决的方法不是诉诸法律便是私下和解;但在面对公共环境问题时,政府的管制方式,即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解决方式,此乃环保问题的特殊性所致。因此,环保管制的运作强调管制标准的设定,政府公共权力的介入,被管制者的遵守及违法行为的处罚。环境政策之实施具有其明确的目标和背景,是属于管制性政策的一种,由政府机关来制定其制度和规定,并辅以强制性的方式要求民众必须配合。因为这类政策是属于零和赛局的政策,所以政策的执行常会导致利益的有得有失;从公共服务的角度为出发点的环境政策,是很难符合所有私人利益之满足,故仅能以民意之多数人的利益来决定政策方向。政府官员与专家学者、一般民众对废弃物清理影响因素的认知存在不小的落差,政府官员似乎对社会期望、环境影响、补偿政策的认知较为乐观,而专家学者及一般民众的态度则较为悲观,未来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需不断地评估并透过民意调查方式和结果,加强政府与民众对环境政策的沟通协调,事先能予以行政指导并将民意所关心的部分纳入政策执行中,而让其更趋理想而获取被管制者的服从,以制定符合民众期待的废弃物清理政策。
在执行的措施上应首重预防,预防可包括垃圾减量及回收工作,即一般所称污染量削减工作,以强效手段防止废污量之产生,它异于传统之管末处理,不仅可减少垃圾处理成本,同时可回收资源。其次,污染源管制工作对于垃圾管理也十分重要。管制措施包括计划核准及登记许可制度,如新设企业之先行审查垃圾清理计划书,垃圾清理机构需先取得许可才可接受委托等制度,旨在建立健全之预审制度,事前考虑废弃物之出路及如何减量等,避免事后无法清理、危害环境。另外,如垃圾之跨区域运输等,亦须予以有效管制,采取事先核准许可及事后追踪之措施。污染源管制最有效方法是在源头减少废弃物,使可藉原料替代、生产流程的修改、作业变更、厂务管理改善及废弃物再使用及循环利用来达成。另外考虑垃圾交运与转化的可行性。垃圾尽可能利用厂内或厂外设备,予以再使用或循环利用。
(二)社会和谐永续发展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环境问题已由过去局部性、区域性的范围逐渐扩展成全国乃至全球性问题,而环保的议题也由污染控制到污染预防,再扩及资源保育及社会和谐永续发展。目前经济技术体系下,不论在资源采取、加工制造、产品流通、消费过程,甚至废弃之后,皆未有效予以回收利用及有效处理,因而使得加诸于自然环境的污染量,已呈高负荷状态,使得资源开采、产品制造、流通及消费等之物流,远远大于资源取用及产品消费后所产生垃圾的收集处理、资源化再生利用等,造成地下资源枯竭及全球环境危机,危及自然环境及人类社会之运作。追求社会和谐及永续发展已成为世界未来的潮流趋势,先进国家都以资源有效利用做为国家环境政策的新方向与环保施政重点。近年来,由于环保观念普及,尤其先进国家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增加,使得资源化产品的市场扩增,亦带动资源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日本在2000年公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也是在高成长之废弃物产量、低成长之废弃物回收率、及最终处理场用地取得困难之压力下,以及面对愈来愈多非法弃置废弃物之情况下,不得不重新面对这些问题,从经济型(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社会转变成循环型社会,思考如何将物质在生产、流通、消费、废弃之各个环节中,做到最大效率之再利用、再循环,进而减少资源无限制使用,减低环境负荷。我国也于2009年1月开始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了国务院和各省、区、市政府要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的科技研究开发、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重大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服务等,其实施意义在于,促进了开源、节流和环境保护三者的结合。如果能从整个社会层面来解决这些问题,相信效果会更大、结果会更理想。河川流域垃圾污染事件,垃圾处理厂抗争,回收成效无法突破等等显示出垃圾处理问题的严重性,同时凸显源头减量、回收、再利用的急迫性。各级政府、事业机构,企业甚至于每一人都应该在建立循环型社会工作中尽一份责任,依循减少资源的消耗,抑制废弃物的产生,及促进资源回收再利用的原则,尽可能延长用品之使用期限,配合使用再生制品及分类回收再生资源,藉此抑制制品成为废弃物,并适当回收、循环利用制品及再生资源。垃圾处理应以往之焚化为主、掩埋为辅,修正为源头减量、资源回收为优先,焚化,熔融等处理为原则,并建立源头减量机制,推动资源垃圾回收利用,以达垃圾减量、妥善处理等目标,朝向建立资源循环型体系,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最终达到零废弃的目标。
(三)清理技术与经营效率提升
制定清理策略时除了首要考虑永续发展、环境影响以外,还应着重于提升清理技术能力及经营效率,以符合民众期望。将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垃圾清理技术开发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计划;研究开发一批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平台性和共性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生物催化技术、可回收利用生态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建立和完善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扭转一些地方和行业不惜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GDP增长的错误做法。加大自主创新和示范工程建设的力度,开发共性和实用技术,形成完整清理技术支撑体系。
在提高经营效率方面,垃圾清运民营化及区域整体规划处理体制将是一个最值得发展的可行方向,2009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这是中国批准实施的第一个地区性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在整个垃圾处理过程中,垃圾收集与清运作业所需费用,约占垃圾处理总营运费用的60-80%左右,如何降低垃圾处理营运费用,及提升垃圾清运经营效率,已是规划垃圾处理的重要课题之一。国外美、日等地区的垃圾处理、清运工作已逐渐采用民营化的方式办理,美国约为80%,日本则约占40%。目前地方政府普遍面临着各项业务的增加,但其自有财源却相对短缺的困境,在精简人力、提升效率的社会舆论要求下,引入民营资本实行民营化也是不错的选择。民营企业强调竞争,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的。而政府机构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服务对象,须负担完全的社会责任,及强调以公共服务为目的,缺乏利润诱因下,倾向预算最大化、风险规避、冗员、非最适订价、就业与投资等目标,以致私部门在绩效上的表现,普遍均较公部门表现更好,有利于垃圾清理技术的升级和经营效率的提升。
(四)扩大民众参与并加强教育
随着民众的环境意识与生活质量提升之后,民众并不太赞成牺牲环境质量以获取政府适度的补偿,反而比较愿意付出相对代价来改善环境质量,民众的环境意识增强,促使政府应该制定对环境冲击较少、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垃圾清理政策。民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殷切及环保意识提升,应倡导民众参与模式,政府应与民众主动沟通并回馈民众。在整个垃圾管理作业中,最直接的就是由民众参与,即是倡导及教育并鼓励民众如何使垃圾分类系统臻至完整性,因为完整的垃圾分类收集,加上各类垃圾清除技术将可有效提高垃圾的减量及资源回收,进而有助于主管单位的废弃物管理作业。分类收集之目的是为了便利处理而将性质相似之废弃物分类集中,并按不同处理方法将其归并至各种不同贮存容器,收集后清运至处理地点。在鼓励民众实际参与时,同时应倡导灌输其了解所参与环保知识及政策的相关优点,以提高民众对政策的认同度。
四、启示
垃圾清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垃圾清理管理也备受关注,主要是垃圾产量大增、处理中心的缺乏及环保意识抬头。因此政府的环境政策目标应明确,同时应与民众取得密切沟通,加强教育倡导。通过对垃圾清理流程的有效管理,降低社会成本,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垃圾清理运营效率,实现社会和谐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Hadjieva-Zaharieva, R., Dimitrova, E.&Buyle-Bodin, Francois, “Building Waste Management in Bulgaria: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Waste Management (2003) 23, 749-761.
[2]Kuniyal, J.C., Jain, A.P. & Shannigrahi, A.S., “Solid Waste Management in Indian Himalayan tourists Treks: A Case Study in and around the Valley of Flowers and Hemkund Sahib”, Waste Management (2003) 23 807-816.
[3]Tanaka, Masaru, “Recent Trends in recycling Activities and Waste Management in Japan”, Journal of material Cycles Waste Management (1999) 1:10-16.
[4]张建新.辽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模式研究 [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1)
[5] 毕思勇,张龙军.进一步推广和完善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建议 [J].宏观经济研究.2009.(11)
[6] 张沁.“低碳”背景下中国污染治理及绿色经济发展道路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11)
[7] 周俐萍,中美危险固体废弃物管理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J].生态经济.2009.(10)
[8]林妙莹,谢云山. 发展循环经济中政府的职能定位[J] .生态经济.2006. (9)
[9]方琳,刘兆征.构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思考[J].经济问题.2009. (3)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农村环境情况严峻,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农村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农村的环境监管能力十分薄弱。全县各级要切实增强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周密部署安排,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统筹工业和农业污染防治,统筹点源和面源污染治理,发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二、明确我县农村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要以综合整治为手段,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提升农村环境监管,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发展绿色农业,有效控制农村环境污染,农村环境质量特别是重点区域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基本解决农村“脏、乱、差”及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到年,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进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基本清楚,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普遍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村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5%;村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20%;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1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1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提高10%以上。
到2020年,全县农民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的状况彻底改变,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和公众环保意识明显提高,农村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村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村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
三、全面建立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工作机制
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乡镇、各部门要积极创新农村地区环境管理措施,尽快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环保牵头、部门协同、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建立主要领导全面负责的目标责任制,将责任逐级落实到各村组,落实到各系统各单位,不断强化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措施。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密切配合,加强协作,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效率,形成支持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合力,扎扎实实推进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工作。
环保部门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督促落实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饮用水源污染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综合治理与修复等示范工程的建设。负责乡镇工业污染防治和乡村企业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做好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证和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等工作。
发展计划部门负责制订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划及有关鼓励政策,会同环保部门制订农村环境保护建设规划等。指导农村工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企业技术改造;指导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动农村工业企业走环境友好型企业的路子。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实施农村土地用途管理,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指导农村集体非农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管理;负责监督管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矿山的生态治理和修复。
建设部门负责制订镇村建设规划,指导并组织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的处理及村容村貌的整治。
农业部门负责指导农业产业发展,组织实施农村沼气工程、乡村清洁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农业的推广示范;做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及其他农产品基地的环境监测、评价及监督管理工作;配合做好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
林业部门负责推进农村生态建设工作,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防护林和“三化一片林”等工程。
水利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农村水利工程、农田基本建设和农村供水、人畜饮水工程和水保生态工程。
卫生部门负责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的建设工作,指导乡镇医疗机构依法处置医疗垃圾。
交通部门负责农村公路建设。
财政部门负责积极支持农村地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各项工作,安排相关补助经费。
四、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
要把饮用水安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一是环保部门要会同水利部门建立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完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建筑物,加强监测和监管,完善各类标示牌、界桩及警示标示,坚决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保护区。二是加强分散供水水源周边环境保护和监测,及时掌握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防止水源污染事故的发生。三是各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单位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四是加强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和监测,开展地下水水功能区划制定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五是环保、卫生防疫、水利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水质状况。
五、严格控制农村工业及生活环境污染
(一)严格控制乡村工业污染。制订和完善村镇环境保护规划,按照环境功能区划和工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原则合理规划村镇工业企业布局。依法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污染控制,防止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一是村镇二、三产业发展必须符合村镇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二是新上项目应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和入河排污口设置同意制度,确保稳定达标排污。三是引导、鼓励村镇工业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对合理开发和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工艺技术先进、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在环保专项资金使用上优先予以扶持。四是坚持有计划开发和规范开采,坚决依法制止私采乱挖矿产资源行为。建立生态恢复责任制,对已造成生态破坏的矿区逐步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切实维护矿区农民的环境权益。五是实施各类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进一步强化各类园区的环境保护措施。开展循环经济示范,推行清洁生产,完善基础设施,实现污染“零排放”。工业园区建设要推进同类企业、行业的集中,形成区域布局合理的产业发展集群;农业园区建设要以集约化、规模化、循环化为原则,从区域农业产业特色出发,基本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二)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的,以治理农村“脏、乱、差”问题为抓手,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有步骤地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全县各乡镇应建立垃圾站,对生活垃圾实行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运,提倡资源化利用或集中处理。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利、人口不集中的乡村可采取堆肥或就近简易填埋;在经济基础相对较好、人口聚集密度较大的村庄要实行卫生填埋等无害化处理,或就近纳入乡镇集中处置系统;县城周边及城郊结合部、宝平公路沿线地区,要充分依托现有的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及便利的交通,逐步推广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
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要根据排放生活污水的水质与总量状况,采用沉淀池处理或通过沼气池净化处理,县城附近的乡镇可将乡镇生活污水并入附近的县城污水处理系统;在人口密度较低、环境容量较高的广大农村地区,可采用净化沼气池、小型人工湿地等方法进行分散处理;实行农村净化沼气池建设与改厕、改厨、改圈相结合,逐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
推广农村清洁能源。结合我县畜牧业较为发达的实际,大力推广生态养殖,发展农村沼气,推广“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等能源生态模式。结合“一池三改”(建沼气,改厨、改厕、改栏圈)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工程,资源化利用人畜粪便,大力推广太阳能技术,最终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在秸秆资源较丰富的农村聚居区,推行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气化集中供热或发电工程,积极扶持秸秆收购企业和综合利用产业发展。
六、突出防治农村农业生产环境污染
(一)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部门要做好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全面掌握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和农村生活产生的主要污染物种类、产生量、排放量及其去向。掌握农业污染物排放规律和主要影响因子,掌握农业污染的动态变化趋势,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源头上控制农业污染。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鼓励农民使用农家肥、新型有机肥料及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鼓励农膜回收再利用;积极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禁止露天焚烧秸秆。
(二)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主要要做好规模化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对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进行集中治理,对分散式畜禽养殖采取建设养殖小区的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一是按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结合我县实际,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依法限期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二是对于新建、改建、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现有超标排放污染物的,进行限期治理。三是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措施,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三)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立足实际,全面调查分析全县土壤污染状况,准确掌握土壤污染类型、分布、范围、程度和污染物种类、来源等,分析污染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土壤污染状况数据库,制订土壤污染防治对策,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做好土壤污染修复试点工作,搬迁企业必须做好废弃厂区土壤修复工作,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超标耕地实行综合治理。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应依法调整用途。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加大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和环境监管力度。加强生产基地灌溉水源、农药和化肥使用的监督管理。积极发展有机食品,建设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立生产基地土壤、水、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制度。
七、加强农村地区自然生态保护
以我县细鳞鲑自然保护区为中心,借创建生态示范县的契机,做好全县农村生态保护工作。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在适宜地区开展工程造林、义务植树、流域治理等小治理;在造林绿化困难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结合林业重点工程,大面积、跨区域实施封山育林、育草和禁牧,促进生态功能的恢复。加强对矿产、水利、旅游等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生态破坏。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沙化。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天然植被。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乡村绿化、农田林网建设、四旁植树和低效残次林改造。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外来有害物种、转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农村的引进与推广,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
八、大力开展创建和示范工程活动
以积极开展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绿色文明示范村活动为抓手,把创建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一批生态环境良好、经济实力较强的镇、村率先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带动全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开展。不断深化巩固生态示范县建设成果,到2020年,建设5个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1个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创建成5个环境优美乡镇,28个生态示范村,省级绿色学校及绿色单位15个,市级绿色学校及绿色单位30个。
九、加强农村环境监管和监测能力建设
农村环境保护是公益性事业,全县统筹逐年增加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在各有关部门争取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在实行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各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切实落实建设、水利、交通、供水、绿化、治污等各项工作任务,认真组织实施。重点支持饮用水源地保护、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及生态示范创建活动的开展。逐步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投入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县级环保部门的工作重心要逐步实现由城区向农村转移,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环境预警监控体系。重点加强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硬件设施、技术手段和人员队伍建设。各乡镇人民政府应明确分管环境保护的领导并逐步建立环保监察员制度,制订村规民约,组织村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把环保工作职责落到实处。
关键词:建筑垃圾;资源化;公路工程;再生材料;政策体系
中图分类号:U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248(2017)01-0051-06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phenomenon of rubbish siege,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enterprise land, tax paid, and construction waste sources of the project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Xi’an-Xianyang Northern Circuit. It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wast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mprehensive reclamation application policy, application technology, and typical demonstration effect. Meanwhile, it also discussed the relevant policies of project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cost, enterprise tax exemption, raw material acquisition, transportation cost and social cognition relying on the proje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ation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the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construction waste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method at home and abroad, formulate laws and regulations system at the national level and standardize the reclamation of construction waste.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levels should rationally plan the layout and support the comprehensive reclamation of construction waste. National and local management departments also should establish the principles for comprehensive reclamation of construction waste and participate in the government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planning, can make use of management approaches, such as policy support, tax prefer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encourage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waste reclamation.
Key words: construction waste; reclamation; highway engineering; recycled materials; policy
system
伴S着工业革命之后世界范围内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大量开展,随之而来的是海量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1987年召开的联合国发展会议首次在国际范围内讨论了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1-2],并最终写入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会议报告。到2002年,世界各地已经召开了30余次以建筑垃圾处置为主要议题的国际会议。然而,目前全球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总量仍在以惊人的数字增加。根据欧盟委员会2001年公布的统计数据,世界各个国家建筑工业总共消耗了近50%的当地自然资源[3]。中国面临的建筑垃圾问题更为严峻,据统计目前中国一般城市年建筑垃圾产生量在4 000万吨至5 000万吨之间。以西安市为例,2007年西安市全年产生建筑垃圾2 500万~3 000万吨,2008年2 800万~3 300万吨,2009年3 500万吨,2013年突破6 000万吨[4]。由于配套管理政策不完善,绝大多数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运往郊外和乡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占用了大量的土地,污染了环境,并加剧垃圾围城难题。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是解决其危害性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公路工程是国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重要应用领域[5],但在国内实践中存在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缺乏技术规范支撑,管理部门多且联动性差,配套措施不完备,民众认知度普遍偏低,建筑寿命周期短,建筑垃圾处置收费偏低等多种问题[6]。
鉴于此,本文调研了西咸北环线工程建筑垃圾综合应用在应用政策、应用技术、典型示范效应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梳理了依托工程在项目管理、政府方面、企业立项方面、建厂成本、新兴企业免税、原材料获取、运输成本、社会认知度等方面的相关政策,给出了建筑垃圾规模化利用的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方面
海量建筑垃圾的处置问题是世界范围内大部分国家正在经历的难题。包括北美、欧洲发达国家以及日本在内的较早实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实施成败,相关政策的引导、鼓励和支持以及法律规范的保障是关键所在。
日本以立法促进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日本早在1954年颁布的《清扫法》以及1970制定的《废弃物处理法》中就开始规定了不同种类垃圾的回收方式[7]。而针对建筑副产物的处理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全面的法律体系,1991年制定的《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明确规定了建筑垃圾必须经过处理回收利用,使得建筑垃圾再利用,2000年制定的《建筑工程资材再资源化法》规定了建筑垃圾资源化中相关科学技术创新,推进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研究创新以及成果的推广普及[8]。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政策引导,日本目前建筑垃圾再生率达到99.5%[9],接近实现“零排放”。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大量基础设施损毁破坏,德国是世界上首个大量利用建筑垃圾的国家。通过合理的法律设计和政策支持,德国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率可达到85%[10]。德国相关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政策实施原则为收费和处罚原则,德国相关立法中对建筑垃圾的处理缴费等级有详细的规定,在垃圾法增补法案中,将建筑垃圾的组分利用率比例做了规定,对建筑垃圾进行填埋或堆放的生产者按照法律规程需要缴纳高额的处理费用,而使用产生的建筑垃圾的生产者,所缴纳费用显著降低[11]。对于不处理建筑垃圾的生产者,将面临高额的罚款甚至刑罚。同时,随着建筑垃圾处置及检测技术的发展,德国政府协同企业成立了建筑垃圾质量保证和鉴定研究所,对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等级和指标做了相应规定,通过经济政策调节和对建筑垃圾生产者的引导,保障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有序进行,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建筑垃圾回收企业的经济效益。
美国在建筑垃圾资源化领域起步相对较早,各州在法律法令、技术标准规范和实际应用方面形成了与自身现状协调的法律体系[12]。总的来说,大多数州对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分级处理,包括现场分拣利用和在处理场地处理利用两种形式。同时通过处罚措施、低息贷款和政府采购方式,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在各州可获得低息贷款,对使用再生材料的产品实行政府采购,而联邦审计人员有权对未按规定购买的机构处以罚金[13]。
北欧各国如丹麦、芬兰和瑞典等国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方面处在前列,与之配套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全过程管理体系也比较成熟[14]。1995年丹麦的有关建筑拆除的规程中规定,超过一定规模的拆毁工程需要预先提交建筑垃圾处置计划[15]。同时采用税收控制方式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如芬兰的《垃圾税法》规定,对送往建筑垃圾填埋场填埋和焚烧的垃圾征收税费,而进行回收利用则免除[16]。
(二)国内方面
针对日益迫切的建筑垃圾处置问题,中国学者进行了积极探讨。魏秀萍等在调研国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管理经验基础上,归纳给出了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全过程规划策略[17]。郑胤以北京市建筑垃圾处置问题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政策建议[18]。张琦从西安市建筑垃圾处置基本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西安市建筑垃圾处置存在的问题,并从法律法规制定、补偿优惠政策、城市规划布局等角度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19]。王波基于全寿命周期评价理论,研究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的生命周期评价,建立了初步的评价模型,成果应用于深圳市塘朗山建筑垃圾产业园实施建筑垃圾综合处理的成本效益分析[20]。李树逊等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综合评价了上海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经济效益,并从垃圾减量、法规完善、新技术开发角度给出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建议[21]。石世英运用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统计得到了重庆市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关键成功因素,在资源化意识、优化再生产品认证体系、完善资源化产品市场及建筑垃圾排放收费方面进行了建筑垃圾资源化促进机制探讨[22]。李惠强等从技术经济角度分析了建筑垃圾处理的技术手段,以及资源化再生利用的经济效益[23]。已有研究对促进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于产业运作机制以及建筑垃圾相关企业的补偿方式尚缺乏具体细致的探讨。
中国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方面起步较晚,针对建筑垃圾的减量控制、运输管理、资源化处理及再生产品的推广利用等方面先后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政策、条例,为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理提供了管理依据。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是中国固体废弃物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中的基本法,其中规定了物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基本原则。而后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均给出了建筑垃圾需要资源化处理、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的基本原则、鼓励建设施工单位优先采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等原则。
中国现阶段针对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相关政策已初成体系,无论是对建筑垃圾产生主体单位的规定(从源头控制建筑垃圾的产量、控制建筑垃圾的堆放),还是对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的扶持政策(从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电价优惠、土地划拨等方面),乃至再生产品的推广(使用再生材料企业享受优惠、政府绿色采购等)均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w系。
但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公路工程中应用的相关政策较少。在国家层面仅有2008年5月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地震灾区建筑废弃物处理技术导则》对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道路中的应用有相关规定。在地方层面,北京出台的地方标准政策中,提及城镇道路建筑垃圾再生路面基层中应用的施工方法与质量验收规范。总体来看,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相关政策仍不健全,在具体法律条例中一般使用“有利于”“鼓励”“引导”和“优先”等非限制性字眼,在环境保护高成本的利益冲突下,虽然国家制定了政策、明确了原则、给出了引导,但在没有强制法律条例条件下,面对着高额的成本、巨大的利益,在环境保护与建筑垃圾再生的进程中,各相关部门、企业以及个人大多选择了利益,舍弃了环境。
二、依托工程概况
西咸北环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网G30N连霍高速临潼至兴平段的并行线,是国家级西咸新区规划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的交通建设重点工程,也是环绕西咸新区,串联西安卫星城市和周边重要城镇的交通运输大通道。路线起自临潼区零口镇,设枢纽立交与连霍高速公路相接,向西经雨金镇、新市、高陵北、通远镇、永乐北、泾阳北、中张镇转向西南,经太平镇、店张镇、南位镇、西吴镇之后路线转向东南,经大王镇,止于户县秦渡镇,设枢纽立交接京昆高速。项目概算投资132.56亿元,全线设计时速120千米/小时,路线全长约122.613千米(含9千米新西宝共线西段),建设里程113.613千米(与新西宝高速公路共线9千米),全线桥梁总长30 485.4米/39座,互通式立交17处,分离式立交55处,通道97道,涵洞177道,天桥46座,服务区4处,匝道收费站9处,连接线9.22公里。
鉴于大型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产生的海量建筑垃圾难处理问题,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在依据现有规范规程前提下积极应用建筑垃圾可再生材料,并在相关层面进行大胆尝试,其中在路基工程中使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272万方,临时设施建设中使用建筑垃圾106万方,路面工程施工和小型构件浇筑中分别使用建筑垃圾可再生材料1.3万方和0.65万方。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本工程的积极应用,有效解决了建筑垃圾占用堆放和填埋土地问题,相应减少了对碎石、矿石原材料的开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现阶段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国内大规模应用的工程数量较少,在国家层面可供参考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本项目的成功实施可为相关政策建议的提出提供依据。
三、依托工程建筑垃圾应用现状
由于积极应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然而,由于目前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缺乏相关政策导向推进,尤其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过程的用地、税收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使得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本项目的应用中遇到一定阻力。
(一)用地方面
目前来说,企业用地形式均为临时用地,方式均为租赁私人或村租,租赁费用较大;如若永久建厂,存在用地审批环节众多,审批周期较长,一般来说建筑垃圾再生企业用地规模较大,厂区主要由原料堆放区、成品堆放区、生产区(破碎,刷分,预制)、职工宿舍区等组成,场地至少300~500亩,用地规模较大,用地价格昂贵。进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用地价格与用于建筑垃圾填埋的用地价格差异不大,在用地方面没有得到政策支持,致使企业需要投入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用地的费用过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相关企业的发展。
(二)税收方面
由于土地等原因,根据国家财税[2008]156号文规定的免征增值税政策难以落实,企业均需向国税缴纳17%的增值税、25%企业所得税,向地税缴纳相关税金及附加。核算参与本项目的两家企业分别缴税900万元和720万元,税收负担过重,在办税过程中没有得到相关政策支持,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建筑垃圾资源利用的推广效率。而与国外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推广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相比,税收优惠是主要的促进措施之一。
(三)管理方面
建筑垃圾再生企业在刚开始进行招投标工作时并未考虑到建筑垃圾原料来源问题,而在实际建筑垃圾获取的过程中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一方面由于政府未出台规范化收储政策,致使西咸北环高速公路建筑垃圾收储管理工作较难正常展开,另一方面建筑垃圾清运以往都是被沿线城区村镇上的一些社会闲杂人员非法控制垄断,价格不受市场规范的约束,致使再生企业垃圾收储成本大幅增加,原料供应不足。在西咸北环线原计划招投标中建筑垃圾是按无偿取得进行估算,但实际建筑垃圾在大量使用的情况下又变成了有偿使用,使得生产成本又大幅增加。
四、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对策建议
建筑垃圾因其具有社会公共性和资源化属性,可为循环经济服务,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自1995年以来国家和部分省市就建筑垃圾管理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但建筑垃圾资源化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效益,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更是凤毛麟角。过度开采不可再生资源,经济难以持久发展,随着经济下滑促使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西咸北环高速公路作为国内高速公路建设领域首次大规模综合利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工程项目,为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建筑垃圾资源化应用提供了良好示范。但因政策、项目管理、再生企业等方面原因,实践应用未达到预期效果。在此背景下,应在立法、监管乃至社会公共意识各方面完善政策体系,统一管理,协调配合,有效联动,将其作为一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事业发展下去。
第一,在建筑垃圾分类基础上,综合考虑在建筑垃圾源头、建筑垃圾处置和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应用方面完善相应规范规程和法律法规体系,使建筑垃圾有效实现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整个过程以及标准结果均有法可依。
第二,根据地区建筑垃圾处置经验,实施“建筑垃圾源头控制策略”是实现建筑垃圾科学控制的有效措施,应在建筑垃圾分类统计基础上,宏观统计建筑垃圾的再利用难易程度分布,分别制定每一等级建筑垃圾的企业排放红线,对于超出红线的企业予以收M或处罚。
第三,国家有关部门应对企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垃圾排放现状进行综合的定量统计,制定相应的建筑垃圾排放标准,并将其纳入到企业考核指标中。
第四,各省市在编制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专项规划时,要将交通运输系统依托公路建设的建筑垃圾处理厂纳入到规划之中,支持高等级公路建设工程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各省市要根据区域建筑垃圾存量及增量情况,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按照资源就近利用原则,合理规划布局建筑垃圾加工生产企业和生产规模,确保各地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有序、健康发展。
第五,交通运输行业在进一步分析估算的基础上明确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工作目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坚持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示范引路、企业实施、公众参与为原则。交通运输行业自身系统在新建和改扩建过程中,对产生的建筑垃圾进行回收利用,自身解决建筑垃圾,制定再生产品的利用率不低于60%的目标或零排放标准,并参与到政府循h经济发展中,确保一定比例的消减目标。将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工作纳入交通行业循环发展规划,同时将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列入强制使用的材料目录、政府绿色采购目录,促进规模化应用。
第六,按层级由交通运输部向发改委组织申报行业内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和资源综合利用财政补贴项目,简化程序,降低门槛,明确对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各环节参与者的支持。建立完善建筑垃圾管理和综合利用工作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支持一批技术先进、环保达标、资源回收率高的再生材料加工企业发展,促进装备研发和推广。
第七,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对涉及公路工程建设的建筑垃圾处理、再生企业的土地划拨、资质评估等进行直接协调管理,同时将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情况加入相关管理部门的业绩考核标准,以管理带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事业发展。通过税收政策和低息贷款方式,降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成本,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积极性,从成本收益方面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建筑垃圾再利用。
五、结语
本文对西咸北环线工程进行实践调研、分析,提出了建筑垃圾在公路工程中大规模应用的相关政策建议。第一,在完善立法、健全公路行业规划及行业技术规范方面提出具体细致的政策建议。第二,从工程管理的角度,以建筑垃圾的源头、生产加工、市场推广为主线提出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重点体现在经济调节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及行业引导政策建议等几个方面。第三,为保证政策更好地落实,建议完善监督机制及提高社会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红娜.西安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4.
[2]池漪.再生骨料混凝土高强高性能化途径及其性能研究 [D].长沙:中南大学,2007.
[3]黄兴亮,任婷婷,何帆.再生骨料混凝土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J].陕西建筑,2013(6):32-34.
[4]姜新佩,李莹,张胜彦,等.建筑垃圾人工砂配制混凝土试验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3(11):82-85.
[5]石世英.重庆市建筑垃圾资源化促进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3.
[6]陆宁,陆路,李萍,等.中国城市建筑垃圾产量计算及预测方法[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79-82.
[7]刘振华,郭一令.日本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再资源化的现状及课题[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24(4):87-90.
[8]王罗春,赵由才.建筑垃圾处理与资源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9]冷发光,何更新,张仁瑜,等.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环境卫生工程,2009,17(1):20-23.
[10]杜婷,张勇,昌永红.国外建筑垃圾的处理对我国的借鉴[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1(2):35-36.
[11]隋玉武.德国建筑垃圾高回收率原因简析[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0,3(12):38-41.
[12]李南,李湘洲.发达国家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经验及借鉴[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2(6):41-44.
[13]刘永民.对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的思考[J].中国建材科技,2008,17(3):21-27.
[14]孙丽蕊,陈家珑.欧洲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及效益分析[J].建筑技术,2012,43(7):598-600.
[15]姚磊.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及其产业化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12.
[16]赵爽,郑飞.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法律制度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06-112.
[17]魏秀萍,赖芨宇,张仁胜.建筑垃圾的管理与资源化[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3,35(3):25-29.
[18]郑胤.北京市建筑垃圾管理及资源化利用政策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8.
[19]张琦.西安市建筑垃圾资源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20]王波.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深圳市建筑垃圾处理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21]李树逊,罗攀,庞晓明,等.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状况及其生命周期评价[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2(6):817-821.
一、为民办实事项目落实情况
(一)强力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廉租房制度:为妥善解决拆迁地段的矛盾和困难,让困难群众有房买、买得起房,保证“居者有其屋”,我局切实加大了经济适用房、解困房和拆迁安置房建设力度,自05年以来,陆续开工建设了阳光小区经济适用房(1.4万平方米)、绿色佳园解困房(2600平方米)、王家塘拆迁安置房、解困房(3.1万平方米)和城堡经济适用房一期(3万平方米),共计7.7万平方米。今年以来,“两房”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开工建设新区农民安置房(10万平方米),王家塘拆迁安置房(近3万平方米)、城堡经济适用房二期(近3.8万平方米)及新区经济适用房小区(规划建设13万平方米,一期工程6万平方米)。同时,为加快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住房供应体系,建立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市政府于今年4月15日出台了《兴化市城市社区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试行),为我市下一步推行廉租住房制度提供现实的法律依据。
(二)大力实施后街背巷维修改造工程:根据市委、市政府后街背巷改造工作部署,自今年三月初以来,我局组织了20家施工队,分四大片区,在城区二十四个社区内全面展开。目前,762条后街背巷已有581条开工改造和维修,已竣工455条,同时清理、整修和新建老住宅楼化粪池122个。为确保后街背巷维修改造取得实效,我局先期开展了对24个社区后街背巷的调查摸底工作,收集整理了《城区后街背巷基本情况调查表》等相关数据资料,为科学决策和部署我市后街背巷的维修改造工作提供现实依据。同时,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对后街背巷进行分类改造施工,将762多条后街背巷分成三类地区进行改造,第一类地区为不实施拆迁的地段,这类地区以改造为主,路面改造结合水乡城市特色全部更换水泥地面砖;二类地区为3—5年不拆迁的地段,这类地区总体以维修为主;三类地区为近期拆迁的地段,这类地区暂不实施维修改造,对于群众反映比较强烈,急需维修路面进行简易维修。
(三)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仅06年度,全市城乡建设事业完成投入47亿元。其中,城市建设完成投入15亿元,小城镇建设完成投入32亿元。路桥工程建设,重点实施了老城区“九路四桥”、新城区“十路三桥”建设,新增道路里长16公里,新增道路面积26万平方米。市政工程建设,完成了城区20多条道路桥梁维修,安装修复路灯1600余盏,大力推动了“公厕革命”,改造城区公厕110座;配合新区、开发区建设和旧城改造,继续做大了城市供水规模,安装直径100毫米以上主管道9公里,安装用户2638户,实施“一户一表”制改造2100多户;城市管道燃气规模进一步做大,铺设供气管道30公里,新增用户20__户;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顺利,厂区土建及部分收集管网已完成。城市旧城改造稳步推进,以英武中路二期拆迁工作为重点,兼顾王家塘防洪墙地块、北窑厂地块、广电局地块、跃进桥西水利工程处地段、赵海仙洋楼搬迁地块及防洪闸建设地块等6个拆迁项目,全年共计拆迁房屋面积近15万平方米,搬迁1600余户。房地产开发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新建房地产项目21个,新开工面积45.8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6.41万平方米。截止20__年底,我市城区规划区面积达6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16.5万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7万人,人均道路面积增至15.98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100,燃气普及率达99,污水处理率达51.74,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
(四)不断加大环境工程建设力度:去年以来,我局围绕省级园林城市创建目标,大力开展了生态绿化工程建设。完成了春季绿化改造补植工作,加快实施了道路绿化建设,对人民公园、拱极台公园实现了免费开放,重点突出了秋季绿化工作,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和立体绿化,积极开展创建“省级园林式居住区和单位”的活动,全市新增绿化面积达87.91万平方米。今年,又启动了城市十大园林景点建设,1到4月份,城区新增绿化面积75.94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至6.2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5.93,绿地率为31.25。
(五)着力构建“12319”服务平台。本着“服务全天候、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我局以“12319”城建服务中心为平台,全力推进城市市政管理无缝隙覆盖。“12319”城建服务中心是我局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为解决广大市民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而设立的一个便捷、高效的服务窗口,该热线3月19日已正式开通,热线自开通以来,共受理300多件的来电、来信、来访,办结率达到95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六)加快实施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积极配合主城区、新城区、张阳小区、九顷小区等防洪工程建设,主要承担了昭阳桥北—沧浪河西闸站防洪墙、王家塘防洪墙和五里大桥以北防洪设施等三项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目前,王家塘防洪墙建设基本完成,防洪堤和绿化施工已结束,正在实施后续配套工程。昭阳桥北—沧浪河西闸站防洪墙和五里大桥以北防洪设施老高兴东公路西闸站建设正在抓紧组织施工,确保于汛期前全部竣工。
(七)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去年以来,围绕新农村建设,我局大力开展了村镇环境整治工作,实现村容镇貌的根本性好转,尤其是我局挂钩的
大垛管阮村环境整治初显成效。一是抓规划。将全市各乡镇的镇村布局规划报市政府批准,目前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准正在付诸实施,积极组织年初确定的100个村庄建设规划和40个村庄平面规划,先行编制的21个村庄建设规划即将形成规划方案。二是抓宣传。将全市各乡镇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在我局编印的新农村建设简报上登载,供全市各乡镇互相了解、互相借鉴、互相学习,通过新农村建设简报这个载体,广泛宣传发动,促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自我加压,互相赶、学、帮、超,促进村庄环境整治的受益者——广大农民能自觉地投向于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去,真正成为村庄环境整治的主人。三是抓现场指导。对各乡镇列入全市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参赛村、重点村,我局坚持到现场指导,与各乡镇、各村的管理者、决策者边跑、边看、边谋划,从房前屋后的乱搭乱建、主干道两侧的违章搭建,到露天粪坑、草堆、垃圾的清理,以及公共绿地、公共厕所的布置,现场拿出指导性建议,供各乡镇、各村参考。二、几点体会
(一)为民办实事,必须筑牢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在推进城乡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我们建设部门始终坚持从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全面落实为民办实事项目,努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一是坚持正确政绩观。在班子成员和广大党员干部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把正确的政绩观落实到执政为民的具体实践中。健全局中层以上干部政绩考核制度,把为民办实事情况作为对系统内各科室、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领导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为民办实事的实效性、长效性。二是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将求真务实,以人为本作为我们开展各项工作一项基本准则和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三是加强思想发动。使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为民理念,把更多精力放在关注民生、关爱民生上,把各项工作更多体现在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上。
(二)为民办实事,必须畅通民情反映渠道。落实各项为民举措,首先是要为群众畅通民情民生反映通道。为此,我们积极开展访民情、解民忧活动,经常性深入群众之中,进行零距离接触,认真听取群众和社会各方面意见,及时了解和掌握群众的诉求和愿望,尤其是听取为民办实事项目施工现场周围群众的意见,对于群众好的意见,对的意见,我们虚心接受,立即整改;对于部分群众不理解,我们积极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有力推动了为民办实事项目地落实。同时,为进一步畅通民生通道,我们开通了“12319”服务平台,目前,服务平台作为政府部门与群众之间“连心桥”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我们将从服务平台硬件设施着手,逐步完善软件设施建设,积极放大服务平台为民效应,使“12319”城建服务热线作为一条“民声通道”,真正起到听民情、帮民需、解民忧、暖民心的积极作用。
(三)为民办实事,必须拓展为民办实事的领域。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动了“公厕革命”和后街背巷维修改造这两项群众能切身体会到、实实在在的惠民之举,深受群众好评,这对我们今后有很好启示作用。我们将把城市建设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把重大项目和实事工程结合起来,把塑造形象与便民利民结合起来,多谋为民之策,多思为民之举,多办为民之事,不断研究新形势,新问题,力求在服务为民的思路上有所创新,在服务为民的机制上有所创新,在服务为民的举措上有所创新,不断拓展为民办事实的领域,将城市建设成果惠及到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为民办实事,必须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近年来,为进一步落实为民理念,我们坚持以机关作风建设为抓手,努力塑造便民、高效、务实的部门形象。一是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办事窗口和系统内各办证服务大厅管理。实行全员挂牌上岗制度,健全来访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一次投诉查实待岗制等制度。二是加强机关内部管理。制定了规范机关管理的五项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机关作风“五项禁令”,加大了系统内各项制度执行检查力度。三是积极参加了市纪委组织的行风热线活动。严格兑现各项服务承诺,大力开展群众评议活动,使建设系统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四是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一方面,加快我局门户网站建设步伐,通过网站建设向群众公开各项办事程序、办事流程和收费标准。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建设系统工程建设管理规范化、公开化和效能化,制定了《兴化市建设局、建工局工程建设管理流程办事指南》、《兴化市建设工程管理内部流程表》和《兴化市建设局建设工程收费汇总表》,近期,我们还将结合市政府全面推进行政权力公开的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细化内部管理流程,创新管理模式,全力打造公开透明服务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