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体育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幼儿;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在游戏中学数学
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是个体主动的、自发的、愉快的自由活动。年幼儿童必然会喜欢游戏,除非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某种不正常状况因而遭受痛苦,或者是被置于受到限制的环境。否则,他们是不可能不游戏的,游戏与儿童的关系更为密切,它是“儿童的工作”,但又不同于“成人工作”。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幼儿每一次玩,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点子,无形中就培养了灵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结合角色游戏学数学。让幼儿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模仿和想象,体验活劝的乐趣,创造性地反映其周围的现实生活。在数学活动中,还要接触到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概念,我在教师的一角放几张桌子,充当商店的柜台,让幼儿扮演售货员表演卖商品的游戏;同一个角落,换一个纸牌,于是变成了医院,让幼儿扮演医生的角色,给幼儿看病;变成饭店,让幼儿扮演厨师等等。在角色游戏中渗透数学知识,既调动了全体幼儿的积极性,又注重了对个别幼儿的教育,发挥了幼儿的创造力、想像力,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2.结合结构游戏学数学。幼儿在利用不同的结构材料时,要接触到大、小、长短、粗细、宽窄、厚薄以及空间方位等数学概念,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掌握、熟练这些概念,在游戏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如:吃饼干或苹果的时候,小朋友大多关注的是“吃”这一活动,不会考虑别的更多的东西,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正方形,这样,在吃饼干这一生活环节中,小朋友们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同时也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还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借助这些直观形象的教玩具,能帮助幼儿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
二、在运动中学数学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小班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将数学练习和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
1.结合户外游戏学数学。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因其简单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我园地处农村,在学习了数的组成后,让幼儿到户外活动时,让幼儿捡些小石子,小树叶等进行数的分合练习,让幼儿自己动手分一分,练习数的组成,幼儿学得有趣又轻松,效果很好。
2.根据需要创编体育游戏。数学游戏除了室内的游戏,还可以和体育结合成室外体育数学游戏,如:进行“投球”比赛,比较远近。结合“按高低排序”的教学,可创编《排排队,比一比》的室外游戏;结合图形的教学,可创编体育游戏《跳房子》等。在复习10以内数的相邻数、序数、双数、单数时,可为每一位幼儿编上号,从小到大排成一横队。教师说:“请单数幼儿出列,然后再请双数幼儿出列。请比某数大1或小1的数(幼儿)出列”。又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三下”等,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
三、在故事中学数学
在《帮我学数学》教材的编导中,有一位大学教授曾这样写到,“不爱数学的幼儿到处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幼儿却很少找到”,这句话给我一个很深的启示,我在教学中试着应用故事教学,受益非浅。
在学新的数学知识前,我们可以根据幼儿所需要掌握的相关数学知识,设计编写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听完故事或看完故事表演后,下一步就需要教师设计提问引导幼儿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怎么提问?首先,应从结果入手,结果往往是幼儿最感兴趣、最想知道的。我认为从结果入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如在小班数学课《按长短分类》的教学中,我们让幼儿观察场景的布置,设置提问:“森林王国里草地上有什么?”“小松鼠、小猴准备干什么呢?”
教学;科学教学;语言教
学;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5—0056—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各科教学应相互融入一体,以幼儿为主体,教师既是活动的引导者,又是活动的合作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激发幼儿学习的情趣。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能闭门造车,应将数学教学渗透到其他各科活动中去,既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运用数学的能力,又激发幼儿其他方面的潜力。
一、数学教学要注重与科学教学活动的整合
幼儿学习数学与学习科学的特点较为一致,都有需要与客观事物真实地接触、需要不断地动手操作探索、需要运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及其关系的需求。数学源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充满数学。幼儿通过操作、观察、探索、思考、认识事物、理解事物之间的科学活动,都会接触到数,感知到数及数量之间的关系,都需要用数来更清楚地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光与影子”的科学活动中,幼儿通过找影子、画影子、量影子、比影子的活动,不仅探索了光与影子的关系,而且也学习了测量,学会了比较长短,并学会了运用测量比较的结果解析关系、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这二者有机地融合,体现了数学活动与科学活动整合的教育价值:幼儿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数学的有趣和有用,而且还感知体验到了光与影子的关系,并获得了情感态度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数学教学要注重与语言教学活动的整合
儿歌、古诗、故事和图画书最能引起幼儿学习的共鸣,而在幼儿园的语言教学中,就有许多内容与数学有关,其中蕴涵着很多的数学概念,这是教师将数学教学与语言教学整合起来的有效途径,可以挖掘和利用。
为了丰富数学活动的形式,引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收集整理有关数学的故事、儿歌、游戏等,以供幼儿在生活或活动的过渡环节欣赏使用。例如,在比较同一物体大小的数学活动中,教师可运用故事《三只羊》,本故事讲述的是大羊、中羊和小羊怎样对付大灰狼的。幼儿可以通过欣赏形象、逼真的故事清楚地感知到同一物体的大、中、小概念。又如幼儿可通过欣赏数学儿歌《数字歌》《拍手歌》来学习唱数和点数,用手比划出大小、左右、高矮、薄厚的关系等。还有,如在“认识时钟”的活动中,为让幼儿感知分针与时针的关系,教师可把故事《龟兔赛跑》引入进来,可把时针和分针分别赋予角色,让分针扮演小兔、时针扮演乌龟,让幼儿观察并理解哪一个跑得快、哪一个跑得慢,这样,幼儿不仅从中感知了时针与分针的关系,而且还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数学教学要注重与体育教学活动的整合
幼儿是比较好奇的,很喜欢通过自己的摸索去认识周围的世界,更喜欢运动。因此,注重将数学教学与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感知数学,收效也很明显。
一是教师可把现有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后与数学教学相整合。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因其简单有趣而深受幼儿的喜爱。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对现成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将数学练习融入其中。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教师可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拍一下”、“拍许多下”的要求,让幼儿加深对“1”和“许多”的理解。又如,在“网小鱼”的游戏里学习里、外以及10以内的点数;在“跳房子”的游戏里认读10以内的数、学习相邻的数等等。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关 键 词:幼儿体育;第一代认知科学;第二代认知科学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5)06-0059-05
Abstract: In recent decades, first-generation cognitive science that bases its core on computed and disembodie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aphor has transformed into second-generation cognitive science that emphasizes the body and embodiment. Second-generation (embodied) cognitive science focuse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environments, emphasizes mind or cognition shaping by the body, concerns the roles played by sense - movement process and coordination in high level cognition development, and stresses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dy, the brain and environments (culture). Second-generation (embodied) cognitive science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us to understand baby movement education, and also brings many helpful inspirations to the practice of baby movement education.
Key words: baby sports;first-generation cognitive science;second-generation cognitive science
幼儿运动教育的研究是一个极富研究潜力和实际价值的领域,然而,长期以来,无论在教育科学领域还是体育科学领域,幼儿运动教育的研究都处于边缘地位。有些机缘巧合的是,最近二三十年来,表面上与幼儿运动教育似乎没有什么关联的认知科学研究领域出现了某些重大变化或范式的转变:以计算的、离身(disembodiment)的信息加工隐喻为核心的第一代认知科学转向强调身体的、具身的第二代认知科学。第二代(具身)认知科学关注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强调身体对心智或认知的塑形,关注感觉-运动过程(sensori-motor processes)及其协调在高水平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强调身体、大脑和环境(文化)的耦合关系。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这些思想深刻地契合了幼儿运动教育的内涵。因此,如何深入探寻第二代或具身认知科学与幼儿运动教育理论的交集,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将为幼儿运动教育实践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 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兴起
毫无疑问,第二代认知科学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第一代认知科学而言的。1999年,语言学家Lakoff和心理学家Johnson在他们的名著《肉身的哲学:具身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中首次将认知科学的发展划分为两代:第一代认知科学 (the First-generation Cognitive Science)和第二代认知科学(the Second-generation Cognitive Science)。第一代认知科学又称为无身心智(disembodiment)的认知科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其哲学基础是传统的英美分析哲学(形式主义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和先验哲学。具体而言,第一代或传统认知科学以计算机科学、心理学、语言学、哲学等学科为中心学科,采用计算机隐喻,将认知或心智看作抽象的、无身的符号推理和计算的过程,人类心智的信息加工模型,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等等取得了极大的优势地位,第一代认知科学范式或“认知革命”风靡一时,人工智能似乎即将取代人类智能。然而,第一代认知科学的范式很快遇到了重大困难:“以人工智能完全模拟人的智能首先将遇到的难题是环境与背景知识的形式化。……人工智能却永远不能复制特定主体的具体心理过程,因为后者必然涉及此时心智活动的大量环境和背景知识,甚至与更宏大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背景相联系。它们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几乎是无穷尽的,并且其中绝大部分是不能先行符号化然后再通过推理(计算)获得的。我们无法为它们提供形式化的理论,也无法为它们的变化找到确切的变换规则(程序)”[1]。第一代认知科学不仅无法解决环境与背景知识的形式化及其带来的指数爆炸问题,同时也没有从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当然,更为根本的在于,第一代认知科学秉持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无身的观念占据了其话语主流,活生生的身体或肉身,包括感觉和运动甚至情感等等缺席了。
第二代认知科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当时的认知科学开始了一次深刻的范式转变,即从基于计算隐喻和功能主义观念的“第一代认知科学”转向基于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第二代认知科学”。尽管还存在许多争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范式在认知科学领域乃至于相关学科领域逐渐取得认可,认知或心智不再被看做是一组逻辑或抽象的机能,“而是一个植根于身体经验,植根于与身体动作的相互连结,植根于其他个体相互作用的生物系统。从这种观点看,动作和表征不再根据经典的心-物二元来理解,而是相互密切联系的。在环境中的行动,与其中的物体和个体相互作用,表征环境、感知环境、分类环境和理解环境的重要性,也许不过是关系连接的不同水平,这些连接存在于有机体和他们操作、思考和生活的局部环境之间”[2]。
Lakoff和Johnson[3]系统阐述了第二代认知科学的主要观点:(1)概念结构源自感觉运动经验和神经结构。在我们的概念系统中,甚至于“结构”这样的观念也是由意象图式和动作图式来规定的。(2)由于心智结构是与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具身经验相联结,因此它在本质上是有意义的。它不可能被无意义的符号所规定。(3)存在“基本水平”的概念,这些概念部分源自我们的动作图式和我们完型知觉和意象形成的能力。(4)我们的大脑是按照适合从感觉运动区域向更高脑皮层区域投射的激活模式来组织的,这些激活模式构成了所谓的基本隐喻(primary metaphor)。这种投射允许我们在与身体直接联系的感觉运动过程中采用的推理模式基础上,形成抽象概念。(5)概念结构包括各种原型:典型事例、理想事例、社会刻板、突显样本、认知参照点等等。每种原型使用不同的推理。大多数概念不能用充分的和必要条件来规定。(6)理性是具身的, 我们推理的基本形式来自感觉运动和其它基于身体的推理形式。(7)理性是与想象有关的,基于身体的推理形式是被映射到通过隐喻推理的抽象模式的。(8)概念系统是多元而非单一的。抽象概念通常是由互相不一致的多重概念隐喻来界定的。
概括起来说,“‘第二代认知科学’倡导的认知观念是:认知是具身的(embodied)、情境的( situated)、发展的(developmental)和动力学的(dynamic)”[4]。更为重要的是,尽管两者的研究领域和指向并不相同,但第二代认知科学与运动教育具有共同的交集,即都涉及根本性的人类身体运动及感觉经验。
2 幼儿运动教育及其内涵
由于“运动教育”概念的多义性和宽泛性,以及其来源的多元性和多样性,要十分清晰地梳理“运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十分困难,“精神运动学、运动教育学、运动教育,这3个概念在目前还十分混乱,没有明确的定义”[5]。同时,梳理“运动教育”的历史渊源和境脉也远远超出了本文的容量。总的来看,“运动教育”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近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家如福禄贝尔、卢梭、蒙台梭利等都十分关注儿童在自然环境中的身体运动教育。较为系统的运动教育则是19世纪后期的事了。根据刘馨教授的解释,早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运动教育就是英国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美的体育教学受到了这种来自英国的新的教育活动方案的冲击与挑战。到了20世纪60年代左右,运动教育便逐渐成为北美小学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它也逐渐影响到幼儿园中的体育教学活动。同时,运动教育的另一条路径来自德国的精神运动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奥地利科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鲁道夫・史代纳(Rudolf Steiner)创立的人智学(Anthroposophy),并受到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鲁道夫・拉班(Rudolf Laban)①的运动分析理论及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影响。近年来,在雷娜特・齐默尔教授倡导下,幼儿精神运动学在德国得到长足发展,出版了多本幼儿精神运动学方面的专著,并陆续被译为中文,对我国幼儿运动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运动教育”这一概念的解释与运用,不同的专家学者赋予它不同的具体含义,但总的来说,运动教育中包含了这样一些最基本的思想:(1)基础运动(basic movments);(2)教育性的体育(educational gymnastics);(3)创造性的运动(creative movement);(4)探索与发现(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实际上,“运动教育”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实践层面的拓展价值,刘馨[6]171-172就指出,一个完整的、全面的运动教育所包含的内涵,远不止上述这几个方面。一般来讲,“运动教育”意指一个过程,(1)通过这一过程,可以获得对人的运动的功能以及表现形式的正确评价和认识;(2)通过这一过程,可以获得在有目的地控制人的运动方面的技能;(3)提供给个人各种机会,让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运用自己已获得的运动知识;(4)提供以“拉班的基本运动思想”为基础的系列经验;(5)把认识到个体的差异性作为在教育环境方面的一个“有利的”因素,以引起新的概念和各种反应的产生。总之,“运动教育”是对儿童进行运动技能教学的一种发展适宜的、适合儿童个别需要的,有主题的和促进儿童发展的方法和课程,它把儿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并且包含着比儿童身体方面更多的内容。因为“运动是人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介体),参与运动中的总是儿童的全部机能,并不只是某一部分,每个动作行为都涉及认知、动机以及情感方面,而且认知、动机以及情感也会受到运动行为的影响”[7]7。本研究采用“幼儿运动教育”这一概念,而放弃采用幼儿体育或学前儿童体育的提法,主要是考虑幼儿体育或学前儿童体育容易引起一种错觉,即“孤立地强调幼儿身体方面的发展,而忽视了幼儿的情感、社会性、认知以及创造性的发展”[6]171。采用运动教育,正是要改进这些不合理的现象,凸显运动教育的基础性、广泛性和整合性,为使幼儿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完整的人和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奠基。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运动教育中蕴含的教育基本原理和原则,是所有学科的领域的基础”[6]170。
幼儿运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可以表述为运动教育在幼儿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全面、系统地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到人首先是,最终也是自然的生物体。“人类往往有意或无意忘记自己是一种生物,忘记自己的身体,忘记自己的生物学属性。比如我们都耳熟能详这些判断:‘人是有意识的动物’,‘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人是游戏的动物’,‘人是符号的动物’等等,我们往往忽略了每一判断中宾词的涵义,即归根结底,人是动物,有着漫长的进化史,与生物界有无法割舍的联系”[8]。这是我们讨论幼儿运动教育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理解幼儿运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必须深刻意识到当代儿童生活环境的空前变化,导致儿童身体运动和感觉经验的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由于城市化进程、居住方式的改变和学习压力等等的问题,满足儿童运动需求的机会极大减少;(2)儿童越来越多地通过媒体等间接经验而非游戏、运动等直接经验的方式来认识世界;(3)儿童的身体体验日益居于次要地位;(4)室内静坐活动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室外游戏、运动活动越来越少[7]117。这些问题和现象在急剧工业化、城市化而且城市儿童普遍为独生子女的中国尤其明显。
其次,由于运动教育(精神运动)的统合性,它可以极大地弥补或者改善幼儿园分科教学带来的问题。目前来看,我国幼儿园教学主要还是以分科教学为主,“当儿童进入到幼儿园或小学的时候,他们原有的混合学习的方式,很快就被分离的、孤立的和表面上毫无联系的学习与活动所代替,‘游戏’、‘作业’、‘学习’等活动被割裂开来,具有各自的目的;语言、数学、常识、音乐等学科孤立地进行教学――这种种现象和做法是不利于儿童发展的。对于儿童来说,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某一方面的发展,可以促使其他有关方面得到相应的加强与巩固”[6]171。
3 第二代认知科学对幼儿运动教育的启示
正如李其维[9]所言,“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兴起将启发人们对身心关系、生理还原论、意识研究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人工智能对心智完全模拟的可能性等重大问题重新思考。”第二代认知科学对幼儿运动教育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具有重大意义,对此进行梳理和思考,其实就是寻找第二代认知科学和幼儿运动教育之间的交集,在具身心智、具身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幼儿运动教育的价值和内涵。
首先,第二代认知科学告诉我们,感觉-运动活动在儿童早期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感觉-运动活动必然带来感觉的发展以及经验的扩展。幼儿运动教育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具有基础地位。“活生生的、整体意义上的身体活动(运动是其核心之一)是儿童早期教育的出发点”[8]。具身认知研究表明,婴幼儿的认知是感觉-运动性质的,他们的认知是无法与感觉-运动割裂开来的,感知和动作也是根本不可分离的,当然,他们的感觉-运动系统又是与环境高度交互的。皮亚杰、西伦等人的研究表明,感觉运动活动或协调在婴幼儿认知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感觉运动协调是从婴儿到成人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作用程序之一,它构成了许多种学习的基础”[10]。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反复表达了这样的看法。皮亚杰认为,活动(必然是主体的身体活动)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在感知运动阶段,通过感知和动作及其协调,儿童建构起复杂的动作图式或格式,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动作的内化,形成更加高级的思维和运算。在“具身性假设背后的中心观点是:心智或智慧是在有机体与环境的互动中涌现出来的,是感觉运动活动的结果”[11]。
第二,从第二代认知科学角度看,幼儿运动教育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情境化和动觉的实时刺激。
第二代认知科学“将认知主体视为自然的、生物的、活动于日常环境中的适应性的主体,认知就发生于这样的状况中”[4]。毋庸置疑,婴幼儿的认知是实时的,在线(on-line)的和情境化的认知。婴幼儿生活在一个具体的、真实的物理世界中,这个世界“充满了丰富的对知觉、行为乃至思维起组织作用的种种规则”[11]。婴幼儿的心智不仅存在于他们自身,同时也分布于物理世界、文化环境(包括语言和人工制品)的互动和经验之中,从根本上讲,身体或具身及其与环境的耦合关系不仅涉及婴幼儿认知发展的核心机制,也构成了高水平认知或抽象思维的基础。幼儿运动教育有助于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情境化和动觉的实时刺激,因为运动必然带来感觉的发展以及经验的扩展,这恰恰是虚拟的电子游戏和符号化活动所无法提供的。
第三,幼儿运动教育的价值绝不限于运动和身体本身。人们往往把运动教育的作用仅仅理解为有助于幼儿身体健康,或者有助于神经系统的发育(这无疑是运动机能的重要方面),其实这是一种把运动教育简单化的观点。
第二代认知科学赋予了身体一种本体论的地位,“从发生学角度看,婴幼儿的心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具身心智,或者说,婴幼儿心智天然地具有具身性”[8]。儿童最初的心智和认知是无疑是基于身体的,身体构成了婴幼儿自我的核心。达马西奥指出,“早期身体信号,无论是在进化还是发育过程中,都有助于形成自我的基本概念”[12]。依靠身体运动获得的身体信号为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特别是自我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的背景。实际上,婴幼儿认知乃至整个心理活动都是建立在身体运动提供的感觉刺激和原始信息供大脑处理的基础上的。
总之,身体运动(包括作为硬币另一方面的感觉)是儿童发展与学习的各个方面,包括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石。首先是人的自我和自我意识。“儿童的自我意识是与儿童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而儿童早期的很多体验都是与身体运动联系在一起的,这些通过身体运动产生的体验构成了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13]。身体运动有助于幼儿建构积极自我意象,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和价值感。实际上,幼儿运动与自我概念和自我同一性的关系在精神运动学理论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第二方面是人的认知,身体运动及其体验构成了儿童对自己能力意识的边界。“婴儿时期的爬行、抓,拿等运动有助于我们感知和认知能力的发育和成熟。”[14]8无疑,儿童的各种认知活动也是在运动中实现的,皮亚杰的感知运动智慧就是一个认知和运动密切关联的理论建构。第三方面是情感。“来自个体发生学和系统发生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运动神经元与我们的情感紧密相连,同时这种关联是由身体的运动表征进行组织的”[14]9。同时,运动身体运动还有助于儿童宣泄各种不良情绪。第四方面,儿童的社会能力特别是社会情绪能力乃至人格可以通过运动得到训练和培养,这是德国的精神运动学的一个核心观点。第五方面,身体运动具有发育诊断和矫正作用,这一点在德国的精神运动学中得到了大量的实践。
长期以来,运动教育,特别是幼儿运动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并未取得应有的地位。教育系统内部以至整个社会还远远没有意识到幼儿运动教育的价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过分强调抽象符号系统的作用,特别是把抽象符号系统和学业学习在儿童早期发展中的作用置于一个极不恰当的位置”[8],从而忽视幼儿运动教育的做法仍然十分普遍。这些做法压缩了婴幼儿动作和感觉发展的空间,使他们远离感性经验和“物理实在”,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剥夺了他们通过动作主动建构自身经验和通过运动与游戏宣泄和表达基本情绪的机会”[8]。另一方面,幼儿运动教育的理论建设和幼儿运动标准的建设更是几近空白。所有这些都严重妨碍了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从第二代认知科学角度来思考幼儿运动教育,为幼儿运动教育乃至儿童健康发展寻求更为深刻和科学的理论基石,是一项具有极大价值的伟大事业,这项事业十分艰巨但已经起步。
注释:
① 鲁道夫・拉班. (1879―1958)――现代舞理论家、教育家、人体动律学和拉班舞谱的发明者、德国表现派舞蹈创始人之一。
参考文献:
[1] 李其维. “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J].心理学报,2008,12(9):1306-1327.
[2] Garbarini F,Adenzato M. At the root of embodied cognition:Cognitive science meets neurophysiology[J]. Brain and Cognition,2004,56:100C106.
[3] Lakoff G,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 New York: Basic Books,1999:P77-78.
[4] 唐孝威. “语言与认知文库”总序[G]//李恒威. “生活世界”复杂性及其认知动力模式.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 雷娜特・齐默尔. 幼儿精神运动学手册[M]. 蒋丽等,译.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 刘馨. 学前儿童体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 齐默尔. 幼儿精神运动学手册:精神运动学发展促进作用的理论及实践[M]. 杨沫,等译.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8] 杨宁. 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中的身体问题――五论进化、发展与儿童早期教育[J]. 学前教育研究,2014(1):19-26.
[9] 李其维. “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J].心理学报,2008:12(9):1306-1327.
[10] Rolf Pfeifer. 身体的智能――智能科学新视角[M]. 俞文伟等,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87.
[11] Smith L B,Gasser M. The development of embodied cognition:Six lessons from babies[J]. Artificial Life,2005(11):13-30.
[12] 达马西奥. 笛卡尔的错误:情绪、推理和人脑[M]. 毛彩凤,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85.
1.幼儿体育游戏的概念、分类、本质特征
1.1体育游戏的概念
“体育游戏”是从游戏中发展和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是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体育游戏是以游戏为活动形式,以身体练习为内容,以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具有浓厚娱乐气息的身体练习和思维练习的一种特殊体育运动。
1.2体育游戏的分类
体育游戏在体能上分为:走、跑、跳跃、攀登、钻爬、投掷等各种游戏。在使用器械上分为:滑滑梯、荡秋千、掷飞盘、转呼啦圈、球类、棋类等各种游戏。其中,球类游戏又因为所用球的不同,可以分为皮球、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各种游戏。从素质要求上,分为速度类、耐力类、灵敏类、柔韧类等。从情节性的角度来看,可以将情节性较强的游戏区分出来,称之为情节游戏;从是否扮演角色形象又可将有些游戏区分开来,称为角色游戏;从合作性与对抗性这两个角度,又可以将有些游戏区分开来,分别称之为合作游戏和对抗游戏。
1.3体育游戏的本质特征
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刺激性和竞争性;集体性和协作性;规则性和公平性;假想和现实等特点特征。游戏是儿童向成人发展过程中的行为,游戏伴随着童年的生活、儿童的发展在游戏中逐渐实现。游戏之所以具有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功能或作用,是特征所决定的。
2.体育游戏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有效形式
2.1体育游戏活动推动幼儿身心发展
实践证明,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幼儿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必然推动幼儿心理素质的发展。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主要以游戏形式进行。因为幼儿年龄尚小,他们对勇敢、坚强、乐观、友爱、同情等多样的情感不可能一一理解。所以,只有通过有趣的体育游戏,才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游戏《跟着小旗走》,就培养了幼儿团结友爱的美好情感,还锻炼了幼儿的意志,增强了集体荣誉感,使幼儿原有心理水平逐步获得提高。
2.2体育游戏活动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身体的存在,自己的活动与行为以及自己与外界基本关系的认识,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幼儿有了自我意识以后,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特点自然而然地关注和了解起来,并自然而然地将自己与其他人,特别是同伴比较,也将自己的表现与成人对自己的要求、期望作比较。体育游戏活动有助于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幼儿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在游戏活动中明显表现出来。
2.3体育游戏活动能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人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幼儿园的体育游戏活动正好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例如在大班游戏《绕障碍骑车接力》《勇敢地登山队员》等游戏中,既锻炼了幼儿的身体,更增强幼儿间互相团结的合作精神,进一步培养了幼儿吃苦耐劳、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3.在体育游戏中实施幼儿健康心理发展的对策
3.1提高幼儿教师的体育教育专业水平
幼儿园是实施幼儿体育教育和体育游戏的主要场所。幼儿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其专业水平、自身素质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育效果的取得。当前,幼儿体育教育工作和体育游戏的教学多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知识和经验明显不足。随着社会对幼儿体育教育越来越重视,幼儿教师的素质急需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可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来提高在职幼儿教师的体育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应为幼儿体育教育培养更多合格的专业人才。同时,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相关单位的幼儿体育教育专业人员也要积极介入幼儿体育教育,推动幼儿体育教育工作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幼儿体育教学、体育游戏的质量。
3.2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器械活动、角色游戏
现代心理学和医学研究已经证明了人的情感的状态对健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快乐、喜欢、愉快等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而优虑、难过、恐惧、消沉、痛苦等消极情绪会使人免疫力下降,有损于健康。体育游戏能增加和促进幼儿良好情感的体验,幼儿园各种丰富多彩的器械活动、角色游戏等能刺激幼儿情绪中枢,使其产生各种快乐、兴奋等良好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当他们获得活动中的成功时,如:用沙包击中了“怪兽”躲过了“大灰狼”的追击,抓住了同伴的“尾巴”,学会了“跨越小河”跳的动作等,这些良好的情感体验会促进幼儿愉快、活泼、开朗、积极和充满信心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
3.3体育游戏的空间环境营造
创设良好的环境,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种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如幼儿园的一草一木、幼儿园的建筑等;也包括心理环境,如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氛围等。老师不仅要以理解宽容、平等、尊重的目光看待幼儿,而且要引导幼儿处理好各种矛盾,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身心得到发展。
结论
体育游戏都是集体进行的,幼儿通过游戏相互交往,能加深幼儿之间的了解,增进友谊;能在相互交往中增长社会交往的知识和经验。在心理上,幼儿需要强烈的安全感和适度的自我肯定;需要成人或年长儿童协助他们进入社会,增长经验,心理健康对儿童的身体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体育游戏正适合这种心理发展的需要,这是符合身心关系的辩证思想的。
参考文献:
[1]陈晓芳. 浅谈如何利用体育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教育[J]. 学周刊,2011.08.
一、设计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让幼儿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模仿和想象,体验活动的乐趣,创造性地反映其周围的现实生活。可通过角色游戏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如在复习整点、半点时,可做游戏“报时”,一名幼儿戴上公鸡头饰,学公鸡“喔、喔、喔”叫。教师则扮演“太阳公公”敲三角铁,其余幼儿扮演“时钟”上的分针和时针。
在数学活动中,还要接触到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概念,可在“娃娃家”或“小商店里”,让幼儿扮演“小店员”或“娃娃阿姨”表演卖商品的游戏。还可以在“小诊所”中,让幼儿扮演“白衣小天使”的角色,给小朋友看病。还可以在“娃娃家”活动中提示幼儿清点娃娃的“数量”、玩具的“多少”,设计物品摆放的位置等。
在角色游戏中渗透数学知识,既调动了全体幼儿的积极性,又注重了对个别幼儿的教育,发挥了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设计积木游戏
结构游戏中,幼儿在利用不同的结构材料时,要接触到大、小、长短、粗细、宽窄、厚薄以及空间方位等数学概念,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掌握、熟练这些概念,在游戏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如让幼儿明确用了哪类积木或插塑,应该放在哪个方位,哪块应该放在上面,哪块应该放在下面,哪块放在中间,积木的形状是梯形、三角形、圆形还是正方形、菱形,让幼儿尝试搭座“小木屋”等。借助这些直观形象的玩具,能帮助幼儿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
三、设计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多种多样,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渗透数学知识。让幼儿在音乐中接受数学教育。如在复习“8的分成”时,我们可以做“拍拍奏奏”的音乐游戏。儿歌内容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七个阿姨来摘果,七个花篮手中提,七个果子摆七样,每个摘了8个果,又有苹果又有梨。七个阿姨七个样,请你猜猜每个阿姨摘了几个苹果几个梨?请七个小朋友代表七位阿姨,分别用红、黄圆点卡片,摆出所摘苹果和梨的数目,并说出相应的组成形式,如第三个阿姨摘了3个苹果5个梨()……以此类推。
四、设计智力游戏
在智力游戏中,可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及快速敏捷的反应能力。如复于号、小于号时,把1~10的数字卡片按单数在上,双数在下摆成两排,教师说“5和2比”,全体幼儿边举“>”的卡片,边说“5大于2”。老师再说“4和7比”,幼儿边举起“
五、设计户外游戏
在学习了数的组成后,让幼儿到户外活动时捡些小石子、小树叶或从家自带玉米、小麦、大豆粒等进行数的分合练习,主要让幼儿自己动手分一分,练习数的组成。在复习相邻数时,可以做游戏《找朋友》,让幼儿在户外站成一排,每位幼儿胸前挂张数字卡片(1~10),老师边拍鼓边说:“嗨、嗨,快上来找好朋友。”老师用点兵点将的形式点到一名幼儿,幼儿就大声报数,“我是×”。然后与这个数的相邻数一齐说:“嗨嗨,我是你的好朋友。”
六、设计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幼儿非常乐于参与的活动。幼儿可以通过蹦蹦跳跳锻炼体质、提高技能、学得知识,在体育活动中渗透数学知识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进行“投球”比赛,比较远近。在复习1~7的序数时,在硬纸板上画一幢楼房,一共七层,每层有两个房间。56张小兔卡片,小鸡、小鸭、鹅、狐狸、小熊、小乌龟、小花猫、小狗、小猪、小羊等14种动物的卡片。幼儿送小动物(小兔子除外)住新房,每种小动物住一间房,说说玩玩,每个小动物住在第几层楼,谁和谁是邻居。在复习10以内数的相邻数、序数、双数、单数时,可为每一位幼儿编上号,从小到大排成一横队。教师说:“请单数幼儿出列,然后再请双数幼儿出列。请比某数大1或小1的数(幼儿)出列。”另外,通过训练幼儿各种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还可以促进幼儿对空间方位和时间概念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