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舞蹈培训运营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舞蹈的市场营销在我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市场规模已接近千亿,以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为首的众多地域性的体育舞蹈培训中心已步入规模化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多的体育舞蹈赛事及体育舞蹈经营项目营运开来。通过对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营销模式的分析,未来体育舞蹈的营销趋势是多元的。在制定其营销方案时,应更多地关注3P(人员Personnel、服务流程process和服务有形化Physical evidence)。只要把握好3P,就能实现体育舞蹈在市场营销中的战略意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让体育舞蹈产业在市场中不断发展、壮大。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的经营项目及营销方式
港龙舞蹈文化机构创建于1998年,位于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路庆安大厦负一层,是中国乃至亚洲国标舞界最知名最具影响力的舞蹈文化品牌之一。港龙舞蹈主席王永刚先生是唯一一位担任世界三大国标舞赛事其中两项评审的中国人。港龙舞蹈文化机构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广中国国际标准舞的发展,通过举办国际国内大赛、舞蹈用品开发、舞蹈培训中心及国际标准舞俱乐部、舞蹈健身会馆的经营等,成功地打造了中国国标舞第一品牌。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网上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论文,并广泛阅读有关艺术文化产业经营、体育产业方面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书籍,为本论文提供理论支持。
1.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分析,结合体育舞蹈产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市场营销访谈内容。电话采访直接回答。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并进行必要的图表绘制。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营销机构的基本情况
2.1.1 体育舞蹈营销机构的经营项目
作为中国体育舞蹈营销机构的龙头企业,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的经营项目主要由五大分支机构来运营。这五大分支结构分别是:拉丁舞健身会馆、体育舞蹈俱乐部、舞蹈培训中心、舞蹈用品商城和赛事演艺事业部。在2005年至2009年各部门的盈利调查中,不难发现,在体育舞蹈营销中,体育舞蹈俱乐部的盈利金额占总盈利金额的40%,其次是拉丁舞健身会馆和舞蹈培训中心,分别占总盈利金额的17%和20%,值得一提的是,舞蹈用品商城和赛事演艺事业部的盈利金额存较大差异,只占到总盈利金额的15%和8%。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的各部门盈利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也是普遍现象,很具代表性。一般来说,健身、娱乐与培训机构是针对于广大群众的,只要完善广大群 众的认可度就可实现此机构的长期、稳定运营,拥有相对固定的客户群。然而舞蹈用品 方面的销售存在一次性购买持续时间较长的弊端,若进一步推进舞蹈用品的广告力度相信会有不错的效果,而演艺事业部的发展与壮大也会推动舞蹈用品的销售。。演艺事业部 的盈利金额占到总盈利金额的8%,究其原因,其作品创作过程中投入的成本及进入市 场等其他活动投放的成本较高,这就造成了其自身价值的贬值;第二点原因仍是关注力度不够,赛事和商业性表演数量较少。。
2.1.2 体育舞蹈市场营销的业务比重及目标对象
据调查显示,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的拉丁健身会馆的业务量占到总业务量的25%,其主要内容是以健身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娱乐性质的健身活动,目标对象以25岁至50岁的有稳定工作的都市人群居多;体育舞蹈培训中心的业务量占总业务量的15%,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有潜力的参赛选手或教师队伍,着重培养青少年人群,同时会组织一些专业的集中训练以此促进体育舞蹈的学术与文化交流;体育舞蹈俱乐部,这是以娱乐和丰富大众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业余培训,面向各个年龄段、企业和个人,可根据企业或个人的不同需要帮助策划表演以及比赛等,具有灵活性强,服务性专,覆盖面广等特点,占总业务量的35%;演艺事业部门占总业务量的5%,其主要职能在于可以策划、组办各种赛事、演出,调动专业选手和具有专业水平的舞蹈演员参与其中,以及配合各种类型的商业演出活动;舞蹈用品商铺占总业务量的20%,这是专以舞蹈用品为经营产品的销售部门,包括舞鞋、舞蹈服装、舞蹈饰品、舞蹈教材以及舞蹈服装订制等经营项目,目标对象针对于体育舞蹈人群。
2.1.3 体育舞蹈的营销特征
第一,根据经营项目不同,交易行为对象也有所不同,演艺事业部的营销对象是艺术作品,它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对人们生活的作用和改善往往是间接的。第二,体育舞蹈的作品本身具有创作和文化价值,它和市场需求之间有时会有一定的差距,而这种差距会造成演出收入无法抵消演出支出,甚至严重亏损。第三,一般认为,营销是消费者导向,故表演节目应迎合观众的欣赏口味和娱乐需求;而体育舞蹈是产品导向,追求的是自身的品味和创作价值,故体育舞蹈本身不能因附和市场而降低品质,从而使体育舞蹈与营销之间出现脱节的现象。
2.1.4 体育舞蹈营销的合作范围
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合作范围包括:时尚舞会、客户派对、公司年会、楼盘开张、节目策划、演员特派、活动承办等。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体育舞蹈前景发展
据有关部门估计,至2009年全国有3000万体育舞蹈爱好者,而这个数字在未来的三年中会增加一倍,这使得体育舞蹈市场前景一片光明,这是实现体育舞蹈产业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建立体育舞蹈的市场营销模式。
3.1.2 体育舞蹈潜力所在
必须在现实操作上,有意识地填平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间的鸿沟。通过商业化操作和大众文化式消费,体育舞蹈市场营销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和潜在力量。
3.2 建议
3.2.1 借鉴国外经验,走自己的路
在充分重视我国体育舞蹈市场营销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才能确保我国的演艺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也才能真正终结横亘在中国体育舞蹈与营销间的鸿沟。。
关键词:体育舞蹈;体育舞蹈俱乐部;经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72-03
一、前言
随着体育舞蹈项目传入中国和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及体育舞蹈竞技、表演、娱乐、健身的特性,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参与到体育舞蹈这个项目中来。这就促使体育舞蹈俱乐部的在中国迅速的发展,由于人们对体育舞蹈的需求的不同,进而出现了不同性质的体育舞蹈俱乐部,本文通过对广州市体育舞蹈俱乐部的经营模式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找出体育舞蹈俱乐部今后的发展方向,为以后体育舞蹈俱乐部经营者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广东育苗体育舞蹈国家青少年俱乐部、广东省体育舞蹈培训中心、佳成舞蹈文化机构、广州市绿叶体育舞蹈俱乐部、广州利百佳体育舞蹈俱乐部。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体育舞蹈、体育管理学方面的书籍、论文、期刊等试图找出适合现代体育舞蹈俱乐部发展的经营模式。
2、个案调查法:对不同类型俱乐部采取个别案例的调查研究。
3、专家访谈法:与体育管理学及对体育产业有资深研究的专家教授进行访谈。
三、体育舞蹈俱乐部经营模式的定义
经营:现代汉语词典中经营就是筹划并管理,这个一般针对企业而言。另外经营泛指计划和组织。百度百科名片中经营是指根据企业的资源状况和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企业长期发展进行战略性规划和部署,制定企业的远景目标和方针的战略层次活动。它解决的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问题,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模式:百度百科名片中意思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模式是一种指导,在一个良好的指导下,有助于你完成任务,有助于你做出一个优良的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会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经营模式”在百度百科名片中意思是企业根据企业的经营宗旨,为实现企业所确认的价值定位所采取某一类方式方法的总称。其中包括企业为实现价值定位所规定的业务范围,企业在生产链的的位置,以及在这样的定位下实现价值的方式和方法。经营模式是企业对市场做出放映的一种范式,这种范式在特定的环境下是有效的。因此体育舞蹈俱乐部的模式我们可以定义为体育舞蹈俱乐部根据自己的经营宗旨,为实现体育舞蹈俱乐部所确认的价值定位所采取某一类方式方法的总称,经过被理论加工后形成的一种可以模仿或推广借鉴的样式。包括体育舞蹈俱乐部为实现价值定位所规定的业务范围,以及在这样的定位下实现价值的方式和方法。
四、广州市体育舞蹈俱乐部经营模式分析
(一)体育舞蹈俱乐部
体育舞蹈是一项新型的体育项目,它把体育与艺术结合在一起,是一项高雅的活动。体育舞蹈有着娱乐和锻炼价值,所以体育舞蹈也是一项人体文化,非常受广大市民的青睐。俱乐部(又称会所;英文:Club)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娱乐活动的组织团体或者其场所,严格解释是具有某种相同兴趣的人进行社会交际、文化娱乐等活动的团体和场所。
(二)体育舞蹈俱乐部的类型
广州市体育舞蹈俱乐部的形式多种多样,按其运行机制可分为三种类型:经营型、准经营型、单位型。
1、经营型业体育舞蹈俱乐部
经营型体育舞蹈俱乐部。例如:佳成舞蹈文化中心、利百佳体育舞蹈运动俱乐部、广州绿叶体育舞蹈俱乐部。经营型体育舞蹈俱乐部,是指经营者投资建成,以赢利为目的,实行股份制管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它即满足了广大体育舞蹈爱好者学习舞蹈技术、健身、娱乐的需求,又在灵活多变的市场竞争中为自己找到了一席之地,是现今体育舞蹈俱乐部发展的主要方向,也将是未来体育舞蹈运动市场开发的主要依托。经营型体育舞蹈俱乐部的生存发展取决于在市场机制下的运作,它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满足了广大体育舞蹈爱好者学习舞蹈技术、健身、娱乐的要求,是当前体育舞蹈爱好者的首选之地,它的形成和发展代表了当今大众体育的一个主要组织形式,对体育市场的发展尤其是体育舞蹈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准经营型体育舞蹈俱乐部
准经营型体育舞蹈俱乐部,例如:广东省体育舞蹈培训中心、广东育苗国家青少年体育舞蹈俱乐部。准经营型体育舞蹈俱乐部:是指体育局在原有的场馆和业体校的基础上组建的,它以追求社会效益为主,收费标准要低于经营型体育舞蹈俱乐部,并且全部费用将用于场馆维修,改善设备条件和教练员的费用。准经营型体育舞蹈俱乐部的内部管理是以体育局的行政管理为主,俱乐部经营管理为辅的一种管理模式。
3、单位型体育舞蹈俱乐部
单位型体育舞蹈俱乐部,例如:各高校的舞蹈俱乐部、舞蹈协会及舞厅。单位型体育舞蹈俱乐部是指一些企事业单位利用自己单位的场馆组建的体育舞蹈俱乐部。俱乐部成立的宗旨:第一,提高本单位人员的健康水平、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第二,能够代表单位参加本系统和社会上举办的各种体育舞蹈比赛,为本单位争得荣誉。单位型体育舞蹈俱乐部的内部管理,是以各单位的工会部门或是学生管理部门为主管,由于俱乐部是在业余时间服务于本单人员,所以俱乐部的正常运行是依靠单位的扶持和国家的福利机制,在经济上和行政上是和单位联为一体的,没有自己的独立经营权。
本文以下提及的体育舞蹈俱乐部均为经营型或准经营型体育舞蹈俱乐部。
(三)广州代表性体育舞蹈俱乐部与全国知名体育舞蹈俱乐部的主要业务比较
目前广州的体育舞蹈俱乐部都是在自发的基础上逐渐走向商业化道路的,经营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收取培训费、场租费为主,销售体育舞蹈用品为辅。
广东省育苗体育舞蹈青少年俱乐部,是在广东省体育舞蹈运动协会领导下,由吴琴老师创办的。主要以培养青少年为主,之前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体育舞蹈选手,像吴稚安、李文、张白羽、孙看等。在他们上专业院校以前曾多次包揽广东省、广州市锦标赛少儿、少年组别的冠军。现在广州市体育舞蹈俱乐部百花齐放,像利百佳、佳成舞蹈、绿叶体育舞蹈俱乐部、个少年宫也都培养出一大批业余成人及青少年选手。
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从1998年初创办至今已涵盖了体育舞蹈培训、体育舞蹈赛事组织、舞蹈健身、体育舞蹈传媒和舞蹈演艺事业等诸多方面,以体育舞蹈为核心的主营业务主要是联系和协调很多行业组织和承办各类活动。同时为广大的体育舞蹈爱好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艺都舞蹈文化机构,由张世华先生创立于1998年,下设“深圳市艺都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市艺都体育舞蹈培训中心”、“深圳市艺都舞林会”及“香港艺都舞蹈文化会有限公司”,致力于中外舞蹈文化的推广和交流、大型文艺表演和比赛的策划承办、舞蹈文化用品的制作、销售以及各类舞蹈的教学培训。
以上可以看出,广州体育舞蹈俱乐部主要以参加体育舞蹈协会比赛为主,是建立在选手的业余爱好的基础上,没有多元的经营方式组合。
(四)广州体育舞蹈俱乐部都有一定的规模但缺乏品牌意识
广州体育舞蹈俱乐部有几家已经初具规模,像育苗、绿叶都有几个分场地,但采取的经营方式是跟别的单位合作经营或是只是自己的分支场地。育苗曾和多家小学进行合作,在小学内开设体育舞蹈兴趣班,然后派几个老师过去上课,利润跟学校分成。但都没有形成自己的连锁机构。
品牌是一个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看品和劳务区分开来。因此一种品牌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知名度、声誉、市场占有率、能够实现持续的利润增长。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在广州如果有人说去健身俱乐部我们大家很多时候想到的就是“力美健”为什么?
因为“力美健健身俱乐部”已经成为一个健身行业的品牌。“力美健”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方方式20世纪80年代有氧健身操在中国流行,中国健身俱乐部行业开始于孕育。1994年马华成立了自己的健身俱乐部,1999年起马华引入了连锁经营模式,在河南、河北、云南、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开办了10家健身俱乐部分部。“力美健”健身俱乐部正是效仿和发展了这种经营模式从2001年开始它的圈地运动现已发展到5个地市25家直营连锁。
品牌连锁经营的优势:1、授权人只以品牌、经营管理经验等投入,便可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不仅能在短期内得到回报,而且使无形资产迅速提升;2、被授权人由于购买的是已获成功的运营系统,可以省去自主创业不得不经历的一条“学习曲线”,包括选择盈利点,开发市场等必要的摸索过程,降低了经营风险;3、被授权人可以拥有自己的公司,掌握自己的收支。被授权人的经营启动成本低于其它经营方式,因此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回投入并盈利。被授权人可以在选址、设计、员工培训、市场等方面,得到经验丰富的授权人的帮助和支持,使其运营迅速走向良性循环;4、授权人与被授权人之间不是一种竞争关系,有利于共同扩大市场份额。这种经营模式比广州市俱乐部现有的经营模式有着不可比拟竞争优势和赢利点。
以上可以看出广州市的体育舞蹈俱乐部还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连锁经营和品牌意识。
(五)广州市体育舞蹈俱乐部盈利方式
1、培训费
培训费是指参与培训者接收专业的指导所支付的费用。从盈利的角度来看,体育舞蹈俱乐部获取的培训利益可能有三种方式存在:(1)俱乐部招聘舞蹈教师,俱乐部支付其课时费后所获取的收益;(2)俱乐部和舞蹈老师合作,俱乐部支付舞蹈老师分成后所得的收益;(3)俱乐部和相关部门合作,获得分成后,支付舞蹈老师所得,获取的收益。
广州市大多数体育俱乐部的盈利方式主要是培训费。像育苗、青宫、佳成、省体育舞蹈培训中心,由于开展业务的单一性决定了它收入的单一性,以上俱乐部都是以开展体育舞蹈培训课成为主。经营体育舞蹈用品为辅,没有参与体育舞蹈其他的附属行业,像演出、音像制品发行等。
2、体育舞蹈相关产品销售所得
与舞蹈用品的销售收益存在于培训者学习体育舞蹈的过程中,涉及多种产品类型,例如:练功服、比赛服、舞蹈鞋、体育舞蹈音像资料、饮品等等。广州市所有的体育舞蹈俱乐部中基本都设有舞蹈用品及饮料的销售点。此外还有的俱乐部也是行了网上销售。有的体育舞蹈俱乐部(如:佳成舞蹈文化机构)也是施行了会员制,在购买舞蹈用品时会员可以拿折扣价,体现了参与者与会员之间差异。
3、会员费
经纪公司常常围绕艺人建立一整套涉及猎寻、选拔、培养、定型、包装、市场测试的打造系统。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大多数经纪公司运营不规范,本章将从艺人经纪运营的产品生产、市场管理、品牌传播三个维度分别提出相应策略。
4.1 艺人经纪的产品生产策略。
艺人作为一种经验型技能文化资源的载体,是经纪公司生产培育的一种文化产品。产品生产是艺人经纪运营的基础,成熟的艺人生产机制能把一个人从外形到技能甚至到思想进行重塑,完成一个人的制度化。我国的艺人经纪产业亟需一套成熟的产品生产策略,生产和培育高素质艺人,为影视娱乐产业链稳定输送新鲜血液。
4.1.1 基于艺术创作主体和观照对象要求,进行人才选拔。
人才选拔是艺人经纪的产品生产的第一步,决定了艺人产品质量的起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在与艺人经纪从业者交谈中得知,近几年,由于影视市场资本的涌入、片酬的大幅提升,艺人行业变得愈加浮躁,为挣快钱投身演艺圈、缺乏职业素养的新人比比皆是。如今内地的艺人新人入行门槛较低,艺人经纪产业还尚未建立起成熟的新人选拔及艺人筛选机制。
对标国际,韩国 SM 娱乐公司的人才选拔有四大途径(选秀活动、星探发掘、毛遂自荐、SM Academy),对 10-22 岁的青少年进行声乐、舞蹈、演技、外语、礼仪、自我管理等多方面的考核,严苛至通过率只有 1:800;日本杰尼斯事务所采用的是艺人养成模式,其新人候选人年纪更小,也要经过过审率仅为 10%的两轮审查及才艺考核、面试。
在人才选拔上,内地的艺人经纪行业亟需建立一套更为严谨全面的遴选及淘汰标准,以作为艺术创作主体和观照对象的要求,考核不止颜值、身材及艺能,更包括心理层面的价值观、职业观、抗压能力,对演艺工作的热情、对粉丝的感恩态度等等。
4.1.2 基于文娱市场需要,开展专业培训。
当下中国艺人市场存在巨大的供需缺口,与艺人经纪产业没有形成规范的专业培训体系密不可分。事实上,国内大多数艺人经纪公司的运作模式停留在消费艺人流量的阶段,其业务基本局限于根据影视作品的需要,签订相应的艺人合约,俗话形容为吃现成的。演艺人才的培养任务自然就落在了高等艺术院校身上,而其输送的人才远远满足不了娱乐行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不少素人参加综艺选秀节目获奖后一夜成名却昙花一现,与经纪公司签约后的专业培训不作为息息相关。
综上所述,要想保证艺人产品与文娱市场的紧密契合,艺人经纪产业应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专业培训体系。在艺人培训方面,韩国娱乐工业下的练习生模式值得我国借鉴。韩国的偶像艺人一般通过 SM、YG、JYP 等娱乐公司以工业化的方式进行批量生产。这些大型娱乐经纪公司为练习生提供标准化的高强度专业培训,每天 8小时以上的课程包括声乐舞蹈、形体礼仪、外国语言等,最大化发掘练习生潜能,再以个性化的培训有针对性地弥补个体不足。培训过程中采取末位淘汰制,并定期组织考核。偶像艺人的普遍练习周期为 3 至 4 年,其中也不乏培训 8 年才出道的练习生。
这种以市场为导向、模式化流水线式的专业培训体系,使得艺人在出道前就积累了较全面的演艺能力,在正式面向市场时不管从外貌气质还是从专业艺能角度都无可挑剔,为娱乐产业源源不断输送优质优质艺人。
4.1.3 基于媒介品牌构建要求,培育专业素质。
在社会化传播时代,艺人品牌受到公众监视与舆论影响越来越强,艺人形象的优、缺点都会被无限放大。在这种情况下,艺人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艺人经纪产业需以媒介品牌树立要求对艺人产品进行形象塑造和专业素质培养。
一方面,加强艺人产品的品质内涵培育,除了基本的道德准则及从业素质外,类似待人接物、情绪控制等等的个人素养培训也不可少,以保证艺人形象的尽量完美和无瑕疵;另一方面,基于艺人产品及品牌的长期性,专业人设比简单粗暴的基础人设更为可靠,巩固并放大某一专业特性,对艺人进行相应的专业素质培养。
4.2 艺人经纪的市场管理策略。
艺人经纪活动也是一种市场活动,全方位的市场调查、精准的市场定位必不可少,市场管理更要随大众心理机制、文娱市场变化等等不断调整。
4.2.1 按照大众社会心理机制与规律,注重艺人培育成长性。
艺人经纪不能脱离市场受众而独立运营,观众不断成长和迭代,艺人培育也需注重成长性。
根据大众社会心理规律,人作为社会性动物,都会向外寻找价值认同,对于喜欢的人或物,易产生投射与移情。比如近几个月火爆的游戏《恋与制作人》、《旅行青蛙》都很好地契合了受众的价值认同感,利用养成及陪伴机制提升受众粘性。艺人经纪行业亦如此,维系粉丝需要使他们认为艺人的梦想就是自己的梦想,艺人在成长就是自己在进步。所谓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见证艺人从青涩稚嫩起步一路跌跌撞撞最终成为闪耀的那颗星,艺人生涯的成长性会激发粉丝强烈的价值认同感。
4.2.2 根据文娱市场的变化与要求,注重艺人生产针对性
正如一般商品的市场管理策略,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在升级、市场竞争格局在变化,商品本身也需不断升级以契合新的市场需求。为避免盈利线的失衡和坍塌,艺人经纪也应对标变动着的文娱市场,进行市场调研、受众定位和喜好分析,关注艺人生产的针对性并及时调整。日本艾回(Avex Grope)经纪公司部长保屋松靖人就曾提出:我们必须先知道粉丝们到底需要什么,再去制作针对性的产品[22]。日本经纪公司会通过每年至少四次的粉丝调研,对受众喜好及粉丝需求进行详尽的数据收集及分析。
4.2.3 运用多种手段,注重艺人价值实现范围性。
为契合受众更多需要,拓展更为深广的社会、市场影响力,笔者认为艺人经纪的盈利模式可更加多元化,如下探究了商业模式创新的三种新思路:
4.2.3.1 单个艺人产品的利润倍增模式。
互联网媒介技术的发展为艺人经纪提供了更多变现渠道,单一艺人产品可垂直向延伸实现更多可能。比如,线下+线上直播的新型演唱会、锁定核心付费用户的粉丝俱乐部、周边衍生品的开发等等。
4.2.3.2 艺人系列产品延伸模式。
打造多栖艺人、全方位开发艺人价值,持续创造版权,实现多维变现方式。唱而优则演,甚至演而优则导艺人的跨界门槛不是很高。艺人在某一领域人气的提高都可促进商业价值的提升,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4.2.3.3 艺人品牌拓展模式。
艺人是经纪公司的无形资产,当艺人走红,商业价值的提升不仅局限于单一艺人品牌,还可辐射到整个经纪公司品牌。团体绑定、艺人提携等都是艺人品牌常用的拓展方式。
4.3 艺人经纪的品牌传播策略。
在消费升级时期,大众消费的对象不再是商品本身,而是符号与品牌。艺人经纪的品牌传播也应转变思路,由艺人形象价值的建立上升为整体品牌的塑造传播。
4.3.1 跟随社会文化变迁,注重艺人品牌塑造新颖性艺人品牌的塑造具有浓重的社会性。不管是人设也好、形象定位也好,背后隐藏和折射的是集体想象和大众情感。社会在变,受众口味和需求也在变化。艺人品牌的塑造也应因时而变,因事而变。比如 70 后、80 后喜欢的艺人形象大多具有反叛特点,而 90 后、00 后则更倾向于单纯乖巧的艺人性格。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李松蔚针对粉丝心理研究的成果表明:因为上一代年轻人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集体主义等主流规制与文化的束缚,他们渴望找一个出口去释放压抑的情绪,所以选择的偶像一般是极具个性特征的艺人。然而 90 后、00 后的成长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生活在一个消解、解构、什么都无所谓的文化环境里,叛逆有什么了不起?美好、积极、纯粹的情绪反而是他们渴望的稀缺品[23]。
由此可见,艺人品牌塑造要注重创新性与时代感。在树立媒介形象时,要注意另辟蹊径,提升艺人品牌的新颖性及可识别度,而不是把之前走红的模板复制粘贴套用。4.3.2 重视参与、体验,提高艺人与目标用户互动性互联网缩短了用户与艺人之间的距离,使粉丝成为艺人经纪中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粉丝消费艺人产品,为艺人贡献出前所未有的人气,粉丝的数量、购买力和购买意愿又成为广告主衡量艺人商业价值的参考,成为影视片方的票房参考。由此,艺人与目标用户间的互动性越来越重要,提高用户粘性即是提高艺人业绩。
线下粉丝见面会、微博评论翻牌子、直播平台送福利吸引大众体验、粉丝参与的传播活动已数不胜数,也将在艺人经纪的实践中接受考验。未来,艺人经纪应加强情景体验、社群参与等新形式整合粉丝经济,给目标用户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有效沟通,挖掘粉丝经济的更多可能。
4.3.3 运用新媒体手段,进行艺人形象立体、整合传播。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播环境、语言范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大众信源更趋于多元。对于艺人经纪的传播工作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传统的艺人宣传模式被颠覆,通过主流媒体的单向传播效果大打折扣;舆论更加难以管控,危机公关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但是层出不穷的媒介形式也为艺人的传播推广提供了更多机会,比如短视频、直播平台等等,艺人走红模式不再单一。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新媒体环境,叠加多平台大体量的内容传播力,全面塑造艺人形象,吸引更多受众,发掘品牌传播的更多可能。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0前言
社会对体育运营型人才的强烈需求与学生就业难之间的矛盾其主要原因是人才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与本科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重叠、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的“趋同性”和“供需二张皮”。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达到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与用人单位深度合作,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特别是与用人单位深度合作的“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已成为高职院校办好体育专业、培养特色人才、解决就业困难的关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目前我省开设体育专业的11所高职院校(如: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等)。
1.2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工作过程中,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查阅借鉴与本文论题有关的国内外多部文献资料,根据对象的不同,设计并发出问卷600份问卷,收回问卷596份,有效问卷592份,有效率达98.7%。最后对问卷和访谈调查的数据均使用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高职院校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据数据统计,目前我省开设了体育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只有11所,且开设的专业大多都是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专业方向有体育保健、体育舞蹈、高尔夫等。从调查情况来看,高职院校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全面发展、体育运营管理的专门人才、掌握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等方面重叠较多。分析原因,其人才培养目标存在重理论传授、轻实践培养的校本位思想,人才质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没有从根本上走出传统本科压缩、三段式的办学模式。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走与用人单位深度合作、单位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体育专业运营管理型人才的需求。
2.2高职院校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人才模式改革与创新动力分析
(1)社会对体育运营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壮大。高职院校培养体育运营与管理人才主要就业方向为体育社会指导员岗位,按《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规定的每千人配备2-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总数至少为65万人,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离这目标远远不够。加强高职院校培养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培养一批有特色的、与用人单位需求相适应的体育运营管理、健身、指导、咨询等服务型体育人才应当是高职院校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
(2)用人单位对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日趋严格。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敬业与进取精神、专业知识与技能、服务意识、社会实践能力等都有较高要求。从部分毕业生问卷调查以及对用人单位满意度情况调查来看,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岗位的人数只占调查毕业总人数的42%,其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胜任工作岗位的满意度较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因此,必须加强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寻找一种与用人单位深度合作的“嵌入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高职院校办好体育专业、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有效途径。
2.3“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施
2.3.1“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嵌入式”的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区别于本科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同时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是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在大学一年级,通过体育职业入门课程的学习、聘请体育运营与管理专家开展职业入门及职业规划讲座,使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及要求建立一个感性的认识,感受体育运营类工作的氛围,了解体育运营与管理基本理念、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等要求,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定位、打下专业基础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在大学二学级,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项目化教学中充分地嵌入用人单位文化(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体育运营与管理理念、体育运营与管理手段与要求,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运营基本能力、体育运营核心能力、体育专项技能及职业素质。在大学三年级,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从事实际的体育运营、咨询与服务工作,全方面地嵌入相应工作的各个要素。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2.3.2“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首先与用人单位联手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初期,就要求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和修改,使学校培养的体育运营类人才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然后与用人单位合作确定教学内容。与用人单位深度合作,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课程体系,把全部课程根据能力培养要求分成职业基本素质模块、体育运营能力模块、体育运营类核心能力模块和体育专项技能拓展模块四个部分。引入用人单位的要求和标准,这样既促进了学生体育运营技能的提高,又缩短了课程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距离。再者是用人单位参与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教师到用人单位参与培训,取得相关的资格证书,同时,聘请体育专家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等,形成一个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最后是用人单位参与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聘请用人单位体育专家,参与核心课程建设,利用用人单位的培训教材,进行教材开发和建设,编写一套切合实际的校本教材。
2.3.3“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1)教学理念上的创新。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以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建设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多方位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通过“嵌入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使用人单位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与发展的目的。
(2)制订“综合素质+体育运营能力+体育技能”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着力构建四个模块:第一个模块为基本素质模块,目的是为学生日后持续发展提供潜力;第二个模块为体育运营能力模块,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基本能力;第三个模块是体育运营类核心能力模块,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核心能力与体育运营与管理典型技能,槭迪至憔嗬刖鸵荡蛳禄础;第四个模块是体育专项技能拓展模块,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各体育专项技能,为更好地服务于体育事业发展以及全民健身运动开展提供保障。
3结论与建议
探索高职院校培养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用人单位深度合作,工学结合,确定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强化实践环节,提高高职院校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与用人单位深度合作、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的“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高职院校办好体育专业、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体育产业 高校 川渝地区 发展
前言
改革开放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经济迅速发展。川渝地区以其独有的区域和资源优势,经济效益增长明显,形成了以成渝经济圈为核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带。与此同时,川渝两地的体育产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川渝地区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为又快又好地发展高校体育产业提供参考。
一、川渝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1.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思想不够开放。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也越来越收到居民以及在校学生的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也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川渝地区高校对体育场馆投入不断加大,高校拥有相对较多的体育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体育资源发展体育产业已经引起了学校有关部门的重视,也采取一系列的发展措施。但是,目前高校体育产业思想还不够开放,而且还受整个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整个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2.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体制不够完善。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体制主要是管理体制和运营体制。学校把体育设施和场馆一般都安排给体育部门或高校后勤集团进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学校就相关管理体制和运营方案进行过细致的讨论,也形成了一定的书面文件和制度,并有专门的负责人。但是缺乏一套完整的体育产业制度来规范高校体育市场,效益较低。
3.缺乏专业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随着我国提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后,高校体育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培养了不少体育经济方面的专业人才。但是。川渝两地高校的体育产业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培育和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需要。
4.体育产业市场不够完全。高校在有效利用体育资源。体育受众、体育人才的优势未能较好地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也未形成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其发展的主要方面也仅在体育健身和培训、体育比赛、场馆的出租方面,使得高校体育产业经营范围偏小,相关配套服务跟不上,高校体育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不到更好的体现。
5.高校体育的商业化赞助运作充分。高校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大多高校已经开始通过体育赞助来促进高校的体育运动的发展。如,以企业和品牌的名称命名比赛,由赞助商提供印有企业和品牌名字的比赛服装,在比赛场地周围张贴赞助商的横幅等。但是,这些赞助仅仅是一小部分,企业还没有真正把高校体育运动作为提高企业知名度一个窗口,没有把校园体育运动作为企业文化来发展?学校领导层和管理层在观念和管理上还不到位。
二、川渝地区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1.更新高校体育产业的理念。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逐步走进高校校园,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在创建平安校园的同时,还应打开高校的围墙,实行高校体育市场化。高校体育的发展需要学校对体育加大投入,以保证体育工作的开展。而体育部不应完全依赖学校的投资,应积极创造条件,发展有偿体育服务,一方面减少学校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增加自己部门的收入。高校实行有偿体育服务,是高校利用现有资源创造经济效益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各高校领导应充分重视,并制定出规范的、合理的、系统的政策或条例,为高校有偿体育服务提供有力的依据和保障。
2.完善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体制。学校要逐步改变原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便经营管理高效、快速、透明、规范,以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需求。成立专门的体育产业管理机构,选拔高素质的体育产业负责人,制定完善的体育产业管理和运营制度,明确管理体育场地设施的责、权、利,创新管理模式保证管理、运营、监督三方协调配合,加强经营性资产的投资、增值保值和收益的经营和监督,规范、加强高校体育资源市场化运作。
3.拓展高校体育产业的市场。高校体育产业要发展,仅仅进行场馆设施开放是不够的,应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实现多元化发展与特色经营相结合,积极开拓市场,扩大经营。进一步开发体育竞赛市场,这也是高校体育经济的主战场,带动高校体育服务市场和体育广告市场的发展,使得学校体育场馆在不影响学校正常体育教学工作条件下对外有偿提供场地和人员服务,同时吸引企业参与广告投资,利用冠名方式吸引赞助商赞助;另外加强体育培训市场的开发,全民健身意识在提高,但体育指导人员相对不足,高校有相对较强的场地和人力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提供有偿咨询、训练和比赛指导服务,进行各级各类体育人才培训。
4.发展高校体育社团和俱乐部。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时间已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的需求,学生课外的锻炼不但需要场地设施的保证,更需要有专业老师的辅导,如羽毛球、网球、健身、健美、舞蹈、跆拳道、散打等。实行会员制的收费管理制度的体育社团和俱乐部,不仅指导学生对自己爱好的运动项目进行提高和训练,而且利用俱乐部活动可以有偿使用场馆和器材、开展各种课外有偿辅导训练和活动、举办各种竞赛和以娱乐休闲为主的体育活动等;另外,随着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对接和融合,社区居民加入高校体育俱乐部也会使得俱乐部创造较好的盈利,进一步扩大高校体育产业的收入。
5.培养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人才。体育产业经营人才不仅要懂得体育功能及发展规律,而且还要具有市场运作规律的知识和强烈的体育市场的创新和竞争意识,从复杂的体育市场现象中洞察市场消费者潜在消费意识,能够适时地抓住机遇,积极开拓高校体育市场。一方面学校利用利益机制和工作条件引进优秀的体育产业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建立培养机制,加快培养速度,安排部分对体育经济感兴趣的优秀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
参考文献:
[1]赵桂银 王正欧:体育人才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