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

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

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兴趣;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的教学需要给学生传授给很多的知识,小学数学的教学也需要帮助学生培养很多的能力,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提高自己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数学的学习,让他们进入到数学的海洋里遨游。但是我们看到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并不感兴趣,学生们也没有感受到数学学习中的乐趣,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也没有注意进行好的教学设计,也没有选择到合适的教学方法,还没有把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老师们需要根据教学现状来对教学进行调整。那么,到底应该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想要谈论自己的观点。

一、老师们要进行教学设计

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老师们的教学关乎着学生的学习,老师们在教学之前应该对教学进行设计,老师们要知道自己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还要明确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能够知道这节课教学的比较难的地方,老师们还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老师们设计的教学过程要充满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老师们设计的教学过程也是比较具体的,分条列出每一个过程,这样可以保证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有一个节奏,也不会轻易地打乱这个节奏,能够使得教学更有针对性和计划性,也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老师们教学的之前,还要设计好自己的板书,老师的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记忆知识,老师的板书也是学生笔记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更是学生以后复习的重要依据。老师们进行教学设计能够增加一节课的教学量,可以帮助学生增加知识量。比如说,老师在教学《平行与垂直》的之前,老师需要明白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平行和垂直这两种现象,而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课本上“平行”、“垂直”的相关概念,老师还要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里面包含有这节课要使用的教具、教学的顺序等内容。

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这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很有帮助的,老师们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够点燃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带给他们的乐趣,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还能够更好地讲解知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丰富和活跃课堂。老师们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数学教学中的比较复杂的知识更简单地展现出来, 多媒体教学也能够增加课堂上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老师们们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数学教学能够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比如说,老师在教学《平行与垂直》的时候,老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老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平行和垂直的多种情况,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行和垂直这两种现象。

老师们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也是一种教学方式,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探究学习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学习的乐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自主探究学习也能够让学生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现在和以后的学习都是很有利的。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想要提高教学效率,还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学生产生了兴趣,学生会更认真地学习,也能够更主动地学习。我们看到很多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没有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们在上课的时候学习的热情度就不够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是很乐观的,因此,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们可以在课堂上用言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把学生的平时表现计入学生的最后学习成绩当中,学生在每一节课中回答问题状况、课堂听讲状况都会影响学生的平时成绩,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竞争的关系,每个学生都要抓住回答问题的机会来提高自己的平时成绩。

老师们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们能够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做一些小游戏,比如说,老师们在开展计算教学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做小游戏,通过竞答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老师们还可以增强教学语言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老师们可以在平时的时候多看一些笑话,多了解一下现在的热门网络词汇,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和学生他们之间是没有隔阂的,老师的幽默的语言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在课堂给学生讲一些故事,通过故事的讲述来吸引学生,转变学生对待数学学习的固有看法。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影响很大,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老师们在教学之前要进行教学准备和教学设计,老师们的教学设计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有序性,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朱景良.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未来英才,2015(16)

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在人类文明中一直是一种主要的文化力量,数学教育具有精神领域的功效,它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发现高中数学课堂影响教学实效性的因素,利用教学实践来说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有效,同时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一、由整体到部分,自上而下设计教学步骤

传统数学教学常采用部分到整体、自下而上的教学设计,往往将数学知识进行由低级到高级、由特殊到一般的呈现式教学,如通过大量的举例来完成学生对集合这一概念的掌握,这种方式有它的优势,符合个体掌握知识的基本过程,但是对于高中数学来讲,却难以调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学习的参与主动性,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学,则提倡由整体到部分的授课方式,教师会提供知识的“骨架”如内涵及核心性质,让学生借助这一“骨架”去自行探索规律和收集实例,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与调控,这种建构还表现在教师对整体性学习任务进行要求,而由学生自行进行任务分解并按照自己的方式节奏加以实现,还是以集合为例,教师在提供集合概念后,可以通过原型聚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集合性质的探索与归纳,最终得出集合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的认识,这种过程性探索的方式,对于接下来的复杂集合问题解决帮助很大。有了整体到部分的知识结构,在面对实际数学题目时便能够抓住主线,进行提纲挈领、顺藤摸瓜式问题解决了还是以高三立体几何内容为例,由于内容繁多,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做题时感觉非常茫然,如果能抓住立体几何的两大主线:证明与计算,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以平行和垂直为主线进行证明问题解决,过程为: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其次,以角和距离为主线进行计算,角的主线为:线线角――线面角――二面角,距离的主线为:点点距――点线距――点面距――线线距――线面距――面面距,重点是点面距。以上证明两主线都有几何法与向量法(转换为直线的方向向量或平面的法向量的平行与垂直问题),计算的两主线同样有几何法,抓住以上四主线,复习立体几何就会有的放矢,得心应手,由此我联想到整个数学教学只有使学生站在系统的高度,整体把握知识的主线,才能把盘根错节、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

二、创设认知矛盾,实行多层次随机通达教学

我们说,建构学习的前提是学习者已经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对旧知识的体系框架有较清晰的认识,因此,有效进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帮助学生在旧知识上找到认知矛盾,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立体几何这一知识模块对于高中生来讲,与以往所掌握的知识有很大区别,往往存在知识经验上的相悖,点线面之间的组合更加灵活抽象,这种变化一方面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则恰恰是激发学生认知矛盾,促进探究学习的契机,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式讨论,如平面几何中“三角形内角和180°”“四边形内角和360°”是如何证明的,在立体几何中是否有变化,如何证明,不但利用了学生在初中时熟知的平面几何知识,降低了知识的突兀性,又恰到好处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矛盾,为进一步深入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从学生个体角度讲,建构学习来自于学生的主观体验,通过随即通达教学,通过对知识背景的改组变化,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维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教学整体效果讲,对课堂的有效建构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这是符合实际需要的,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知识体系也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对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进行区分,以符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三、注意分层教学

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教手段;数形结合;中学数学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因此,我国教育部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指电教手段)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应用电教手段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一方面它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另一方面人机对话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1. 电教手段的应用有利于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高中解析几何是综合运用代数和几何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特点之一是数和形的紧密结合,即利用方程的性质来研究相应的几何图形的特点,使几何图形及其研究实现了“代数法”。反之,如果给代数问题以几何解释,那么可以理解代数问题的直观意义,解析几何的另一个基本特点是把曲线(包括直线)看作是按一定的几何条件运动的集合,以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研究它的性质,所以具有数形结合的思想,运动变化的辨证观点是学好解析几何的关键。

电教手段应用于解几教学应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揭示教学内容中内在辨证关系,逐步使学生养成运用上述思想和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实质。基于此,应主动有效地设计出“数、形动态”演示特点,赋予它特有的魅力。即能够迅速改变变数,同步达到屏幕图形的变化,或屏幕图形的渐变;窗口同步显示变数的变化,并且演示过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控制,演示速度可任意调整;可以随时看到各种情形下的数量变化或不变,图形的动或静,把“ 数”和“形”的潜在关系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教师根据呈现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或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提出的各种变数来观察、验证、对比、寻找一般规律和特殊属性。使学生能加深对几何图形的感知,敏锐地抓住变化特征,真正地将现代科技应用于辅助教学。

2. 电教手段的应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这种精巧的构思辅助教学的方式既是进行验证、探索的极好工具,又是创设“情景”的好帮手。它使数学许多内容推陈出新,教学面貌焕然一新,重点善于把握、难度易以突破、关键易于抓住。

比如在上抛物线的定义这个概念之前,我们认真研究了三个问题:①教材是怎样引进概念的,怎样扩展内容的 ;②怎样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知;③怎样有效组织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

因此,对此课件的设计着力于展示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本质属性。对此概念的学习主要要引导学生形象地认识到抛物线的概念的成因,即其是由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距离相等的点组成的集合。其设计思路大致如下:先设置一定点及与该定点有一定距离的定直线,然后截取一段段长度不等的线段,作为“距离”d,作出以该定点为圆心,以该距离d为半径的圆,此即到该定点距离为d的点的轨迹;再作出与该定直线平行,且到定直线距离也为d的两条直线,此即到该定直线距离为d的点的轨迹上的一点;不断变换线段的长度,即改变d的大小,就可得到不同的点,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即为符合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距离相等这一条件的点就是这条曲线。可以通过动画显示得出该轨迹的形状的过程,由此可引出抛物线的轨迹图形。

3. 电教手段的应用有利于动态地显示给定的几何关系 例题的教学设计着力于萌发解题灵感,启迪良好的思维策略。且有助于让学生领略数学美感,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利用电教手段就能够动态地显示给定的几何关系。

例如:例题: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PA面ABCD,则图中七个平面中,有几对平面互相垂直?

设计思路:这道题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找到部分互相垂直的平面,但是要把所有互相垂直的平面都找出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根据立体几何中判断两平面互相垂直的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先依次显示图示中能与已知平面垂直的线段:PA、 AB、AD,再显示CD、AB,最后显示BC、BD,边显示这些线段,边分析该线段所在的平面和其分别垂直于哪些平面,将这些平面分别用不同的颜色动态显示出来,就可清晰的判断出哪几个平面互相垂直了。最后,再排除掉重复的,就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这样,形象地应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较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对知识的讲述上又可贯穿启发式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 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安排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获得知识,一是从被动接受中获得,二是从主动学习中获得。为了在实际教学中体现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特点,我们在考虑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时,重点应研究四个方面:①科学安排一节课的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②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③精心设计安排练习;④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认识活动,如操作、观察、测量、画图、解题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合理选择

教师在选择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时,要考虑该方式使用的必要性。也就是说,当本次教学内容确实有必要借助计算机手段进行A阐释时,方可采用该教学模式。由于数学知识内容的特殊性,很多图形和符号书写都增加了计算机手段的使用难度;且计算机对于学生具有较大的娱乐吸引力,如果在不必要的情况下,盲目引入计算机,既会浪费教师精力,又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

例如,笔者一直认为,立体几何的教学十分需要利用计算机。众所周知,立体几何知识离不开数形结合,图形的呈现和变化,对于释明文字表述并启发学生思维来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会借助计算机来体现,生动灵活而又节约了大量板书作图时间。

有这样一道题目:ABCD-A1B1C1D1是一个直四棱柱,其上下底面均为等腰梯形,且BA∥DC,BA长为4,CB和CD、AA1等长,为2,点E和点E1分别为DA和AA1中点。如果点F是BA的中点,求证EE1与面CC1F平行,并证明面ACD1与面BCC1B1垂直。笔者利用PPT的方式对该题目中的图形进行了呈现(如图1所示),并在解答过程中清晰地演示出了辅助线的构建方法(如图2、图3所示),学生们对此一目了然。

每一次借助计算机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都应当明确该方式运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什么。当前的教学内容具有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必要性时,便应当科学安排,让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最大化的体现,这样一来,计算机的加入才是有效的。

二、创新思维

设计性是针对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适用过程而言的。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根据教师所借助的功能不同而有所差异。而就在这个运用方式的选择上,常常可以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对于计算机运用方式的选择和组合,不断创新,给学生们带来全新的教学体验,这便是计算机教学设计性的体现。

例如,在进行三角函数内容的教学时,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就在于掌握三角函数y=Asin(ωx+φ)中各个系数对于函数图象形态的影响。仅仅从理论上进行分析,虽然可以推导出图形的变化趋势,但是,却过于抽象,难以给学生们留下直观的印象。因此,笔者在固有的教学方式之下进行了创新,引入了几何画板软件,将该函数以这个方式在计算机当中予以展现,并且为每个系数设置了相关按钮来控制其数值大小。这样一来,通过分别控制按钮,函数图象便随之发生变化,其规律的发现也就容易多了。

计算机教学设计性的强调,是对教师教学思维设计的一大挑战。如果长时间采用同一种计算机教学方式进行呈现,难免会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能够时常创新和更新计算机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为高中数学课堂带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更能够随时适应教学内容,以最佳方式透彻展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科学使用

笔者曾经观摩过很多教师借助计算机开展的课堂教学,发现了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即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过于依赖计算机设备,有时会发生重点偏离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对于计算机教学的辅助地位没有形成一个清醒的认知。

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教学设计理念 现代的数学教学,在备课、上课过程中要一切从学生出发,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说、去做,以达到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注重培养学生概括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使学生在探索争鸣中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表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又在学习中活动.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实际,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内容并能用综合法予以证明;会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推理;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猜想、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过程,发展推理论证能力;经历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过程,获得证明线段平行、线段相等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体会逻辑推理的严密性,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推导过程.

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熟练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问题1 有一池塘(如图1)岸边设有两观测点A、B,不能直接到达,现需在它们之间接一电话线,请你设法测出A、B之间的距离.

学生首先根据已有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再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提出如下方法:

生1:如图2,在池塘旁边选取一点C,使它均能直接到达观测点A、B,且∠CAB=90°,然后量出AC、BC的距离,利用勾股定理得出:AB=BC2-AC2.

生2:如图3,在池塘旁边选取一点C,使它均能直接到达观测点A、B,在A、B上各取一点D、E,利用测角仪,使∠BAC=∠EDC.那么有DEC∽ABC,再量出CA、CD、DE的长,利用DEAB=CDCA可求AB=CDCA・DE.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成果,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得到认可,受到鼓励,从而进一步努力探索新知.

教学策略说明 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尽可能让学生找到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读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要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掌握,通过创设情境也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引入新课,合作探究

教师:把生2的设计改进一下,即:若在AC、BC上取中点D、E,那么只要量出DE的长就能得到AB的长.(设置悬念)

教师介绍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并提醒学生注意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的区别.

教师:如图4,ABC的中位线DE与第三边AB有什么数量关系?你能证明吗?

学生思考、猜想DE与AB的数量关系;然后,教师组织学生按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学生分析并作必要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小组互相讨论交流获得新知.

教师肯定各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把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汇集如下:

小组1:通过测量可得:则DE=12AB.

小组2:如图5,利用截长补短法,延长DE到F,使EF=DE,连结BF.可证DE是AB的一半.(证略)

教师:中位线DE与第三边AB还有什么关系?

小组3:如图5,从四边形DABF是平行四边形中,还可以看出DE与AB的位置关系是平行.(证略)

在各小组得到以上几种不同结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归纳: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内容.

指出:此定理为解决问题1找到更简捷解决办法.

教学策略说明 教师在课堂上按照预设的学习小组,采用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学习情趣,符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改理念.同时教师要注意做到分组合理,学生个体思考为先,足够的时间讨论为后,真正发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为了保证每个个体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后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三)独立思考,应用新知

问题2 求证三角形中一条中位线与第三边上的中线互相平分.(教材p.93习题8.8第2题)

教师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

已知:如图6,在ABC中,D、E、F分别为三边的中点.

求证:AF与DE互相平分.

教师先请同学上黑板板演,同时巡视指导,帮助学困学生作出辅助线,解答个别学生的疑难,然后师生共同评价板演同学的证明过程.

教师总结: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与第三边上的中线互相平分.

问题3 已知ABC中,D、E、F分别为三边的中点. 若ABC的周长为16,面积为40,求DEF的周长和面积.

教师先请同学上黑板板演,同时巡视,指导学困学生的疑难,然后师生共同评价板演同学的解答过程.

教师总结:连结三角形各边中点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相似比为1∶2.

教学策略说明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主动上黑板板演,敢于与老师、同学争论,使每位学生不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被倾听、被补充完善,使学生得到他人肯定,获得新知,增强自我效能感.

(四)知识延伸,拓展探究

图7问题4 如图7,任意作一个四边形,并将其四边的中点依次连接起来,得到一个新的四边形,这个新四边形的形状有什么特征?请与同伴交流并证明你们的结论.(教材p.93做一做)

教师引导学生画图、猜想(四边形EFGH是否为平行四边形)、测量验证(两组对边是否分别相等)、添加辅助线(连接一条对角线)、证明(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交流讨论.

生3: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理由:连结AC,

在ABC中,E、F分别是AB、BC的中点,所以EF平行且等于12AC,在DAC中,H、G分别是AD、DC的中点,所以HG平行且等于12AC,所以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归纳:这位同学把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问题解决,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转化思想,同学们应该掌握.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当AC=BD时,中点四边形EFGH有什么特点呢?

生4:此时EF=12AC,EH=12BD,所以EF=EH,所以平行四边形EFGH是菱形.

教师:当原四边形对角线满足什么条件时,中点四边形是矩形、正方形呢?

生5:当原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时,中点四边形是矩形.

生6:当原四边形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时,中点四边形是正方形.

教师总结:中点四边形的形状与原四边形对角线有关.

教学策略说明 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充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当课堂上学生的解题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作出评价,而是充分暴露学生的错误思维过程,要巧妙的利用学生的错误答案,引导他们进行验证,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五)师生小结,知识内化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倾听并予以补充.

教学策略说明 学生及时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在原知识结构上构建新知识,形成体系.

(六)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1.必做题:写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内容;p.93随堂练习12.

2.选做题:p.93习题8.8:1或3.

教学策略说明 分层布置作业,让全体学生在本节课中都有收获.

(七)课后反思,教有所得

本节课围绕三角形的中位线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探究得出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进一步拓展出中点四边形的特性.在这节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实施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既符合初三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教学中学生通过探究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研究、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交流融洽,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意图说明:

1.为了便于学生接受,设计本节课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部分调整.教学过程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利用“创设情景――合作探究――知识运用――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