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流规划实施

物流规划实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流规划实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流规划实施

物流规划实施范文第1篇

粮食现代物流是指采用现代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粮食从产地到消费者的实物流动过程。它的重要标志是粮食流通的通道网络化,过程四散化(即散装、散卸、散存、散运)、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化,是传统粮食流通方式的重大变革。

为指导今后十年全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特制订本规划

一、现状和问题

建国前,我省几乎没有标准的专用粮食仓库,有的也只是一些民房、民仓,设施十分简陋,保管技术落后,粮食损失、损耗严重。粮食运输多为人挑车拉、或依靠小木船运载,运量少、效率低、费用高。建国以来,我省粮食物流设施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后新建了一大批粮食仓库,基本满足了粮食收购和储存需要。随着铁路、公路的高速发展,粮食运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铁路、公路运输取代了人力运输,提高了效率,保障了正常粮食供应。粮食保管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虫、霉、鼠害严重损害粮食的状况得到控制。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粮食物流设施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90年代初,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投资新建机械化粮库1个,建成仓容5万吨。1993年以来,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内配套资金近2亿元,重点在南昌、九江、宜春、吉安等地建设了12个粮食中转库和收纳库,建成仓容15万吨。1998年以来,利用国债资金12.4亿元,新建或扩建国家粮食储备库61个,建成仓容225万吨,同时,购置了一大批粮食进出仓机械设备。全省各地还通过银行贷款、企业自筹等多种途径新建或改建了一大批粮库。到2005年底,全省共有粮食收购库点2065个,总仓容达1600万吨。粮食储存仓容严重不足,设施落后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粮食仓储条件和机械作业条件大为改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粮食物流的基本通道网络已初步形成。

但是,我省现有粮食物流设施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是没有形成完整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粮库管理体制分割,资源不能有效配置,设施不能充分利用,效益不能充分发挥。粮食物流节点不能有效衔接,物流通道不够通畅,信息系统没有建立。

二是粮食运输仍以传统的包粮运输为主,成本高、效率低、速度慢、损耗大。

三是基础设施落后,不能适应“四散”作业需要。全省现有2065个储粮库点中,2.5万吨容量以上的库点只有96个,占总库点数4.7%,其余都很分散,且规模偏小,有的只有500-1000吨,布局也不尽合理。现有1200万吨仓容中,完好仓容只有850万吨,其余都是需大修或待报废的仓库。除国债资金建设的225万吨仓库机械化作业程度较高外,其余大部分仓库都只能靠人力装卸、搬运,机械化作业程度低。

四是粮食物流节点中转设施落后,缺乏应对市场波动的调控能力。主要粮食物流节点中转能力不足,规模偏小,接收、发放设施和运输工具落后,速度慢、效率低,机械设施不完善、不配套。

随着国家产业化政策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省跨省粮食流通量和省内粮食流通量会不断增加,解决粮食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快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粮食流通效率,促进粮食产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同时,多年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粮食物流设施逐步完善,交通运输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以及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也为粮食现代物流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编制依据和规划期

(一)编制依据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充分利用和整合企业现有的粮食仓储、加工、运输设施等资源,发展社会化粮食储运体系、粮油精深加工和粮食产业化经营,推进粮食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企业,对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综合国力和企业竞争能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规划期

本规划的规划期为2006——2015年。具体分为二个阶段;2006年到2012年为第一阶段,2012年到2015年为第二阶段。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分步实施,逐步在全省建立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初步实现粮食流通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发展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由省政府有关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统一编制全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对全省物流节点和通道建设进行合理布局,以规划立项,并引导企业投资方向,避免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

2、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粮食物流项目主要通过市场进行运作,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公开透明、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规范有序地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属重点项目和公共项目由政府给予扶持,促进粮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3、整合资源、企业推进。按照发展粮食现代物流的规划,对现有粮食物流设施,特别是近年来国债投资建设的仓储设施和世行贷款粮食流通设施,要充分进行整合和利用,使其在粮食现代物流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粮食企业和其它物流企业是推进粮食现代物流的主要力量,在政策上和投资方向上给予积极支持,共谋发展。

4、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根据全省粮食生产的布局和粮食的基本流向、流量,依据现有设施条件,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在规划期的第一阶段,重点解决省内粮食收购、集并、加工的“四散”问题,其次解决出省粮食的散装、散运问题,先在粮食主产区的主要节点上进行试点建设;在规划期的第二阶段,主要解决入省粮食的接收配送和散卸、散存问题。

5、技术先进、注重效益。结合我省省情和粮情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成熟的物流模式和技术,避免无效投资。注重项目建设前的可行性调研,保证投资效益。

四、目标和任务

(一)发展目标

经过努力,在规划期内基本建成全省主要跨省粮食物流通道,完善重要粮食物流节点,逐步实现粮食物流的散装、散卸、散储、散运,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初步建成粮食现代物流体系框架。

(二)基本任务

1、主要建设跨省稻谷外运和玉米、小麦流入通道。在稻谷主产区重点建设通往广东、福建、浙江和广西、云南等省市的跨省粮食流出物流通道;在省会南昌市和省内主要饲料加工、销售集散中心建设玉米、小麦的跨省粮食流入物流通道。

2、完善粮食重要物流节点。在交通枢纽和粮食主要集散中心增建或改造中转仓库,装配散粮发送和接收设施,提高粮食快速中转和配送能力。

3、发展铁路、公路无缝化联接的运输方式。在主要粮食物流通道上加强衔接,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逐步实现铁路、公路无缝化联接的粮食运输方式,减少环节,降低费用。

4、发展汽车散粮运输方式。在当前铁路运力较紧张的情况下,跨省流出通道运程较短的,以及省内粮食流通和县(市)内粮食集并尽可能发展汽车散粮运输,缓解铁路运输压力,争取在规划期末,汽车散粮运输量占总运量50%以上。

5、完善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在粮食交易中心逐步建立功能齐全、交易方式先进、信息通畅、诚实守信、服务优良的现代粮食批发市场,并配合粮食物流设施建设,以商流带物流,物流促商流,使其逐步形成完善的粮食批发市场体系。

6、建立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整合现有粮食流通信息,建立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达到准确、快捷、畅通,提高为企业和为全社会服务的水平。

四、通道和节点布局

(一)全省粮食物流总体概况

近年来,全省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总产为1800万吨左右,商品率40%左右。目前全省粮食总流通量约为1600万吨,其中跨省粮食流通量约1000万吨(流出680万吨,流入320万吨),省内流通量约600万吨。预计到2015年,全省粮食流通总量约1800万吨,其中跨省流通量约1100万吨,省内流通量约700万吨。全省粮食物流总的流向是南出北入,即稻谷(大米)往南流出,玉米、小麦(面粉)从北流入。

1、粮食主要流出区。我省主产稻谷,流出的粮食品种为稻谷(大米),流出区为稻谷主产粮区,即南昌市、宜春市、吉安市、抚州市、上饶市、鹰潭市、景德镇市、新余市及赣州市、九江市、萍乡市的部分县(区)。年流出量为980万吨,其中流出省外680万吨,省内300万吨。省外主要流向广东、福建、浙江、云南、广西等省;省内主要流向城市销区及少数缺粮县。

2、粮食主要流入区。我省除主产稻谷外,玉米、小麦、大豆和其它小杂粮都是短缺品种,每年须从省外流入320万吨,以满足本省饲料加工和军需民食的需要。流入区为城市销区及饲料加工、销售中心,主要有南昌市、九江市、赣州市和萍乡市。以上粮食主要由东北四省区(含内蒙)、华北和山东、江苏、安徽等省流入。

(二)全省主要粮食物流通道

全省主要粮食物流通道为铁路、公路及水路,其中以铁路和公路为主,其流量约占总流量95%以上。

1、铁路物流通道

我省铁路交通便利,跨省铁路有京九线、浙赣线、皖赣线、鹰厦线、武九线、赣龙线和正在建设中的向莆线、赣韶线等,有向塘、鹰潭两个大型编组站,货运发达,是我省粮食物流的主要通道。

(1)流出通道。全省铁路物流流出通道有5条:浙赣线、京九线、鹰厦线、赣龙线及在建的向莆线。

浙赣线:起点为湖南长沙,终点为浙江杭州,横穿我省中部,是一条东西走向的铁路大动脉,现已改造为电气化铁路。紧靠浙赣线的宜春市、新余市、南昌市、鹰潭市、抚州市和上饶市是全省的主产粮区,流出的稻谷经浙赣线往东流入浙江、福建,往西经京广线流入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年流量为200万吨。

京九线:起点北京,终点九龙,纵贯我省南北,境内长700多公里,途径九江市、南昌市、宜春市、吉安市和赣州市,是我省稻谷(大米)流往广东的主要通道,年流量200万吨。

鹰厦线:起点鹰潭,终点福建厦门,与浙赣线相连,是我省通往福建的主要铁路通道。流往福建的稻谷(大米)或经浙赣线转鹰厦线流入、或由鹰潭及省内各站点直接发运。年流量为100万吨。

赣龙线:起点赣州,终点福建龙岩,与京九线相连,是我省通往福建的另一条铁路通道。目前,虽已通车,但货运量不大,流入福建的粮食年流量不足2万吨。

向莆线:起点向塘,终点福建莆田,规划“十一五”期间建设,是今后我省生产的稻谷(大米)流入福建省的主要铁路通道,预计年流量为20万吨。

(2)流入通道。全省铁路流入物流通道为3条:京九线、皖赣线、武九线。

京九线:从东北和华北流入我省的玉米、小麦,主要经京九线运往省内各地,年流量250万吨。

皖赣线:起点南京、终点鹰潭。从安徽、江苏北部发运的小麦、玉米经皖赣线流入我省景德镇市、鹰潭市及上饶市,年流量约20万吨。

武九线:起点湖北武昌,终点九江,是河南、河北、湖北的玉米、小麦流入我省九江、南昌市等地的主要铁路物流通道。

2、公路物流通道

我省公路运输十分发达,到2005年底止,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580公里,南北走向的有福州至银川、樟树至吉安、大庆至广州、南昌绕城至厚田高速公路,东西走向的有上海至昆明、杭州至瑞丽高速公路,其它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之中,出省高速公路已与周边邻省省会城市形成了8小时经济圈。各等级公路已遍布全省,纵横交错,或与铁(航)路相连,或与高速公路相接。通往各乡(镇)的公路已基本改造成水泥路或沥青路面,为粮食的物流通道的畅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目前,公路粮食物流量约占总流量40%左右,其中,跨省150万吨,省内550万吨。

(1)流出通道。全省公路物流流出通道主要有樟吉和大广高速公路、沪昆高速公路、福银高速公路和昌厦线。

樟吉和大广高速公路:我省通往广东、海南的主要公路干线。省内各产粮区运往广东、海南的稻谷(大米)经各发运点发送,沿省道、国道经樟吉和大广高速,直接运至广东、海南的各接粮点,尤其是吉安市、宜春市、南昌市相当一部分粮食都是经此道而直接运输的。

沪昆高速公路:我省通往浙江、上海、福建以及湖南、云南、广西的主要公路干线。我省东部产粮区与浙江、福建相邻,相当一部分稻谷(大米)经此道直接运往各接粮点。云南、广西属缺粮区,吉安市、宜春市所产稻谷部分用公路运往该地区。

福银高速公路和昌厦一级公路:我省通往福建的二条主要公路干线,在我省境内主要途径南昌、抚州二市,是我省粮食流往福建的主要公路物流通道。

(2)流入通道。全省公路粮食物流流入通道主要有福银高速公路和沪昆高速公路。

福银高速公路:与和做相连,从流入的玉米、小麦部分采用公路运输,入九江后沿福银线南下流往全省各地。

沪昆高速公路:与相接,经、等港口中转或进口的玉米、小麦、大豆等,小部分采用公路运输,沿沪昆高速公路流往全省各地。

3、航路物流通道

我省航路运输通道以长江、赣江为主,其流量约占总流量5%。粮食航路物流流出以稻谷,大米为主,其中主要为出口大米,采用水陆联运方式,先通过铁路或公路运至九江,经九江中转运至各沿海港口。航路物流流入以玉米、小麦、大豆为主,经沿海、沿江港口中转后流入省内。

(三)主要粮食物流节点

粮食物流节点主要包括粮食中转库、储备库、港口库、粮食码头、粮食加工配送中心和批发市场等。这些节点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和公路沿线,交通便利,粮源集中,仓容规模较大、设施条件较好,吞吐能力较强,是重要的粮食集散地和中转地。

目前,全省粮食流通量在100万吨以上的物流节点城市有南昌市、九江市、鹰潭市、赣州市。南昌市:省省会所在地,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是全省粮食物流流量最多的城市。全市现有粮食中转库4个,储备库12个,总仓容105万吨,铁路专用线5条,大米年加工能力100万吨,饲料年加工能力120万吨,省级粮食批发市场1个,稻谷年收购量100万吨,粮食年销售量100万吨,年粮食流量总量达210万吨。

的北大门,素有“四大米市”之称。九江交通发达,紧靠长江南岸,北邻湖北、安徽,是重要的粮食集散地。市内现有粮食中转库2个,储备库4个,仓容总量30万吨,铁路专用线2条,粮食专用码头2个,大米和饲料年加工能力50万吨,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1个,粮食年流通总量105万吨。

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铁路、公路交通发达,东邻浙江、福建等缺粮区,周边紧靠抚州、上饶产粮区,粮源集中。市内现有中转库1个,储备库5个,总库容40万吨,铁路专用线3条,大米和饲料加工能力80万吨,粮食年流通总量150万吨。

的南大门,与广东、福建相邻,交通方便,幅射的区域较广,人口较多,是一个重要的粮食消费城市。虽然粮食商品率不高,当地生产的粮食调出量不大,但由于紧靠广东、福建,是一个重要的粮食中转节点,年粮食流通总量达100万吨以上。

全省粮食流通量在50万吨的物流节点城市有吉安市、樟树市、抚州市、上饶市、新余市、景德镇市。这些节点城市地处交通要道,粮食仓储设施和加工配送能力都比较集中,而且布局合理,能够满足粮食收购、销售、中转的需要,能确保城市居民粮食供应,在处于紧急状态时,能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五、建设项目

为实现我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建立粮食现代物流体系,根据我省粮食物流现状,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的具体内容和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粮食仓储设施项目建设

在各通道的主要物流节点,新建或扩建粮食立筒仓,平房仓等散粮仓容100万吨,完善和改造老旧仓房50万吨。拟在南昌市、鹰潭市、樟树市和赣州市新建粮食物流中心,整合现有资源,增加中转流通能力。

(二)散粮运输工具项目建设

我省粮食物流通道以铁路和公路为主,散粮运输工具项目建设重点是汽车和火车的散粮运输。跨省粮食物流的火车散粮运输配置服从国家统一安排,在南昌市、九江市和鹰潭市先进行铁路火车散运试点,并与省外对接。规划前期优先发展汽车散粮运输。省内粮食流通以公路运输为主,散粮运输汽车的研制、开发与改造是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根据我省情况,跨省汽车散粮运输和省内运距在100公里以上的汽车散粮运输,应配置大吨位的大型散粮运输专用汽车;10公里以上、100公里以内的,应配置中吨位的中型散粮运输汽车;10公里以内的,包括粮食收购的散粮运输汽车以小型为主。到规划期末,全省新增汽车散粮运输能力5万吨,力争汽车散粮运输量占运输总量50%以上。

(三)散粮接收,发放设施项目建设

在各通道的主要物流节点上,建设和完善散粮接收和发放设施,包括散粮运输火车、汽车、船舶及集装箱、集装袋的接收、发放工作平台、装卸机械、计量、清理设备,使粮食能快捷地从散粮车、船上顺利地接收,并顺利地转运到中转仓、储备仓或其它运输工具上去,或者通过散粮发放设施顺利地把储备仓、中转仓内的粮食发送到待运的散装车、船上去,实现粮食物流过程散装、散卸和散运化。

(四)粮食平房仓机械化出仓设施项目建设

我省三批国债投资新建和扩建的粮食仓库都是基建高大平房仓,总仓容达225万吨,多数集中在重要物流节点上,是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资源。这些仓库的散粮机械化入仓设备都已配备齐全,且运转正常,但机械化出仓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为适应粮食现代物流需要,必须对这些平房仓的机械出仓设施进行配置,如吸粮机、扒粮机、平运机等,以充分发挥国债投资新建的平房仓的作用,满足现代物流需要,提高物流效率。

(五)粮食物流信息化项目建设

建设粮食物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形成全省统一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系统,并与全国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联网。

(六)粮食检验检测设施项目建设

以省级中心监测机构和区域监测机构为重点,在各通道的粮食物流节点上加强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配置,改造基础设施条件,建立检测数据库及服务平台。在粮食主产区建设粮食收购检测示范点,从粮食物流源头保证粮食质量安全。

(七)粮食批发市场项目建设

在主要粮食物流节点和粮食物流中心,建设功能完善的新型粮食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搭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兼顾现货和期货交易,扩大交易范围和交易场地,改造基础设施条件,建设交割基准仓库,规范粮食交割业务,建立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综合服务体系。

六、项目投资和进度安排

(一)项目投资

本规划建设项目投资,以企业自筹为主,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中央和地方政府须对粮食现代物流设施项目进行扶持。对全国性、区域性和战略性重要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项目,应利用中央预算内资金给予大力扶持。对于地方政府投资并承担政府调控职能的粮食现代物流设施项目和中央粮食企业上报的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项目,应争取中央给予投资补助。对于一般企业申报的符合规划的粮食现代物流设施项目,应对项目的固定资产贷款给予贴息补助。对于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标准化体系建设和粮食检验检测等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争取由中央财政予以扶持。对国家扶持的项目,地方政府要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予以支持,并在征地、拆迁、交通、供水、供电及地方性收费方面给予优惠和便利。

粮食物流企业应认真做好项目建设前的可行性研究,注重投资效益,积极筹措建设资金,通过自身资金积累,银行贷款,招商引资,股东集资等多种渠道筹集,防止盲目投资造成资金损失,或因资金不足,不能按期投产造成资金浪费。

(二)进度安排

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规划实施分为二个阶段:从2006年到2012年为第一阶段,2012年到2015年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首先解决各物流节点的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械化出入库的问题,为粮食现代化物流提供物流平台;第二阶段重点解决粮食物流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先解决散粮汽车的配置和接收发送,后解决火车散粮运输及装卸。在二个阶段的实施过程中,同时加强粮食物流信息化项目建设和粮食检验检测项目建设。通过10年规划期的努力工作,逐步构建起符合我省实际的粮食现代化物流体系。

七、组织实施

(一)实施机构

本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粮食局共同组织实施,各设区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本市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各相关粮食物流企业负责具体实施。

(二)实施步骤

本规划确定后,根据全国规划的建设要求,由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粮食局进一步编制具体实施方案,确定粮食物流节点和重点建设项目。需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先进行可行性研究,重点考察,经省发展改革委和省粮食局审核同意,再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粮食局审批。地方投资项目经当地发展改革委、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核准,报省发展改革委和省粮食局备案。

(三)项目管理

坚持依法、依规管理,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严格实行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等各项制度,严格资金管理,严禁挤占挪用。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粮食局抓好本省粮食物流项目组织实施工作,检查督促项目建设进度、质量、安全和资金管理。各项目单位具体落实实施方案。跨省粮食物流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管理。

(四)加强协调

粮食物流涉及到多部门、多行业,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和价格政策,支持粮食现代物流的发展。各有关部门要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协助。铁路、交通部门要将散粮运输纳入农产品绿色运输通道,研制、开发和改造现有运输工具,改善运输组织方式,合理调整运价,减少各种不合理的运输附加费用,降低散粮运输成本,促进散粮运输发展。

(五)改革体制

进一步创新体制,整合资源。对于国债投资粮库建设项目、世行粮食流通项目、机械化粮库项目及各种所有制企业的物流设施,要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进行必要的资源整合,使现有资产发挥最大的效益。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探索引进社会资金和外资进入粮食物流设施建设领域,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推进粮食物流向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

物流规划实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物流园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作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环节和步骤,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成为当下各地区的建设热点。但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现有物流园区空置率达60%左右。造成如此状况的原因很多, 而其中非科学、不合理规划占有重要的因素。怎样才能避免再次出现这类错误呢?本文尝试从物流园区开发建设中的城市规划角度做出初步探讨。

1 城市规划下的物流园区规划建设以及特点

物流园区建设对城市基础设施等硬件设备、人才、政策等软件条件都有一定要求。城市能够打造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园区仅靠政府规划是不够的。在城市规划背景下,城市考虑建设物流园区应首先分析物流园区的特征,进而制定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城市规划。一般地,纳入城市规划的物流园区具有如下特点多模式运输手段体现在多式联运,即以海铁模式(海运+铁路)、公铁模式(公路+铁路)、海公模式(海运+公路)等多种方式联合运输为基本手段;多状态作业方式主要有多种作业方式的综合、集约等特点[1]。同时也体现在设备、技术、规模管理等方面的集约。这样,物流园区便不同于具有一定专业性的物流中心或单一任务的配送中心。以上两个特点为物流园区建设的基础特征。基于城市规划背景下的物流园区除了具备基础特征外,还有其他新的特点。多方面运行系统要求物流园区自身具有的指挥、管理和信息中心的功能。它通过信息的集中、传递和调配,使得多种相关系统协调工作,共同为物流园区的各个中心服务;多角度城市需求中,多角度体现在物流园区可以协助城市理顺功能,满足城市对于物流方面的总体需求。在配置方面,物流园区应着眼于其服务区域的辐射方向、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从而保证物流园区的生命周期和城市发展协调统一;近年来逐渐凸显的新特征――多体系服务手段已经要求物流园区可以进行结算功能、物流系统设计咨询功能、专业教育与培训功能、共同配送功能、需求预测功能等。这样,可以更好地为城市提供便利,多样化地为其所在城市提供服务。

2物流园区建设中的区域规划

2.1协调性原则。区域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与当地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顺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在国家及省市的经济发展方针、政策指导下,结合我国物流资源分布和需求分布特点,统筹考虑城市的居住人口、消费能力、交通条件等因素,坚持做到物流园区开发与区域产业发展相衔接,立足本地,面向周边,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态势,确定商贸物流业发展的定位和方向,掌握物流园区空间布局规律。

2.2统一规划的原则。由政府统一规划,从宏观范围内确定物流园区层次类别与其所依托的城市之间的关系,明确物流园区在物流网络上的层次位置关系,确定物流园区所服务的对象和范围。在全国运输大通道的格局下,按照区域经济的功能、布局和发展趋势,依据物流需求量和不同特点,由政府完成物流园区规划的编制工作,打破地区、行业的界限,科学布局、资源整合,使园区开发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投资,防止贪大求全、盲目布点、恶性竞争等问题出现[2]。

2.3前瞻性的原则。现代物流园区是一个中长期规划,具有先进性和综合性,因此规划之初就应体现其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应具有战略眼光,准确把握世界物流发展的趋势,坚持高起点出发,从全局性和长远性考虑,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既考虑目前的实际需要.叉要考虑日后发展的可能。强调局部要服从全局,目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适度超前,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3 物流园区建设中城市详细规划

物流园区根据其在城市物流产业发展及物流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有不同的分类。如按服务对象可分为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和城市物流。按专业化特征,有以海港、空港、陆路交通枢纽为主要依托的物流园区,也有以市场群落、产业基地为主要依托的物流园区,还有以城市配送为主要依托的物流园区。不同的物流园区具有不同的特点,作物流园区城市详细规划时,必须结合物流园区自身特点,具体应做到:

1.准确分析用户需求,明确市场定位。必须根据规模,地理位置,所具有的运输设施,服务范围,信息技术等准确地定义用户需求,确定潜在特定客户群。还要从物流网络、服务质量、用户需求等具体方面进行定量的分析,挖掘物流园区本身的潜力,明确市场定位。为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完成打下基础。这是物流园区成功的关键。

2.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对物流园区的各项技术指标如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高度、建筑间距等进行控制。

3.明确物流园区内部物流流程。物流园区内部物流流程是整个物流系统在物流园区节点内物流运作过程的具体反映,须经过仓储、运输、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环节。面对复杂的过程,如果不了解具体的物流操作要求,而仅仅从书本和资料上所得的概念出发进行设计,方案就成了空中楼阁,没有针对性,也就不具备实施性。

4.加强对物流服务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物流网络中转效率的提高和物流园区的集中规模经济效益必须通过园区的公共基础设施来体现。这些公共基础设施包括有铁路专用线、码头、道路基础设施、货物处理设备和装卸设备、信息系统等。如果把主要重点仅放在功能布局上,而忽略对基础设施进行规划,或者物流园区周围虽有好的运输网络,却并没有通过基础设施使之有效利用,物流园区地理位置的便利、集成服务的优势和提高中转效率的初衷则难以实现。

4结论

总之,现代物流园区是一个具有关联性、整合性、集聚性和规模性的总体,其功能的发挥,需要很多政策、经济条件、社会基础设施等宏观因素和条件的指导和支持,只有当各方面的软硬环境相适应时,物流园区布局才达到理想的状态。

参考文献

物流规划实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海门 滨海新区 物流园 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

海门市滨海新区港口物流园位于南通海门市东灶港,根据东灶港岸线规划和和滨海新区规划,海门滨海新区港口物流园用地规划范围为东灶港新闸两侧的围垦东区、围垦西区和围垦东区尾部沿海大道至沿海高等级公路间用地,规划用地面积约9.47平方公里。

近年来,海门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沿海开发战略,抢抓沿海开发提升到国家层面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期,依托海门滨江临海的优越区位条件,以服务支撑海门市支柱产业转型升级为目的,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布局建设现代物流基地,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优化发展物流业的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打造现代物流业成为海门重要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进一步推进滩涂开发建设,加快港口、物流、产业和滨海新城的协调联动发展,海门市滨海新区港口物流园的规划建设十分必要和紧迫。

图1 海门市滨海新区港口物流园地理位置图

2 规划原则

(1)符合《南通港吕四港区总体规划》[1],结合东灶港作业区的特点,明确港区后方用地的功能及发展方向。

(2)充分利用滨海新区自身的区位、交通、土地资源、旅游资源和港口条件等方面优势,打造港口物流、滨海观光、生态旅游、现代工贸和渔货集散的现代化物流基地。

(3)充分利用通吕运河、东灶港深水码头和临港高等级公路等交通平台,大力发展内河运输和水水中转[2]。

(4)规划区路网和地块的划分应充分考虑港口物流运营和相关企业落户的要求及特点,既满通出行的需求,又应符合港口物流企业用地的要求,同时还应努力降低市政设施的建设投入成本。

3 功能定位

海门滨海新区港口物流园的功能定位是:依托滨海新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以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为核心,重点发展为临港重大装备制造业提供支撑配套的临港物流基地;依托集聚区特色产业发展,为生产制造业企业提供综合性物流服务的专业化物流基地;充分发挥物流园区布局集中,用地节约,经营集成,功能集约,产业集聚的优势,将滨海新区港口物流园建设成为江苏沿海物流中心和物流服务基地。

4 发展需求预测

4.1港口吞吐量发展分析

南通港吕四港区有大量的优良岸线,并且陆域纵深资源丰富,适合工业的发展。港口与产业区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产业区的项目进驻和产业发展推动港口吞吐量的增长;而港口的超前建设,也将加速产业的集聚,进而推动吞吐量的进一步发展。本次预测根据不同阶段港口发展愿景提出2015年、2020年、2030年吞吐量发展水平。根据对临港产业和后方企业发展需求的预测分析,预计2015年、2020年、2030年港口吞吐量产生的物流量将分别达到200万t、450万t和1000万t

4.2海门市产业规划分析

4.2.1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海门重点实施了“三大战略”,即“面向世界的大开放战略、面向上海的大接轨战略和面向市场的大调整战略”,特别是依托临近上海、沿江靠海的独特优势,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发展格局,全市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化工医药、机械冶金、电子通信等支柱行业。

4.2.2产业发展目标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以调优结构、调高层次、调大规模为原则,以重型化、高新化、集聚化为方向,逐步形成以现代物流、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家纺产业等为主导的产业发展体系。

4.3本项目规划物流量分析

由于目前吕四港区还处于初步开发状态,物流园港口物流量大部分还是以产业发展产生的物流量,以后随着港口的发展,港口吞吐量发展对本项目产生的物流需求在本项目总的物流量中比重将逐步提高。

物流园通江达海,集疏运条件良好,并且加工业也是滨海新区的支柱产业,对集疏运条件的敏感度非常高,物流园区还有一定的政策优势,所以物流园对各加工制造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预测至少40%以上的货运量会进入本项目,远期随着项目用地的限制,比例可能会有所减少。另外剔除产业物流量和港口物流量的重复计算部分,预计2015年、2020年和2030年滨海新区产业发展为物流园带来的物流量分别为300万吨、550万吨和900万吨。

综合以上分析,确定海门市滨海新区港口物流园2015年、2020年和2030年物流需求为500万吨、1000万吨和1900万吨,如表4.1。

5功能区划及用地布局

5.1主要功能区划

海门市滨海新区港口物流园规划面积947.30万m2,按功能组团划分为六大基地,即临港产业基地、港口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服务基地、商贸物流基地、综合服务基地和保税物流基地,其余分别为港口用地、生态旅游用地、居住用地、预留发展区以及公共绿地。

图2 海门市滨海新区港口物流园布局规划图

5.2用地布局

(1)临港产业基地

位于园区围垦西区,根据滨海新区规划围垦西区将重点发展以海洋生物工程、新能源产业、电子与通信产业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以机械、冶金、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临港产业。规划用地面积为129.83万m2。

(2)港口物流基地

位于园区围垦东区,主要功能是大力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货物进行仓储、分拨和城市配送,并通过省际铁路、公路和内河将货物配送至周边省市的客户;随着东灶港口岸开发,进行国际分拨,促使跨国采购商、物流商在此设立采购与配送中心,将国外、国内采购的货物以完税状态集中到该基地内,并可进行分级分类、分拆分拣、分装、计量、组合包装、打膜、加刷唛码、刷贴标志、改换包装、拼装等具有商业增值的辅作业,然后再通过物流配送集中送至终端客户。基地用地面积为86.88万m2。

(3)先进制造业服务基地

位于园区杨公堤两侧,用地面积为33.90万m2。其功能是为以新材料产业、船舶修造产业、环保设备制造业、航空设备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绿色食品产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提供物流增值服务。

(4)商贸物流基地

该基地位于园区南部,紧临临海高等级公路。基地可开展商业、国际会展、商品展示和交易、专业批发等物流延伸服务。

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商贸物流中心用地面积为12.11万m2。

(5)综合服务基地

综合服务基地的主要功能是园区的行政办公地,包括“一关二检”等相关口岸机构、行政管理和入驻物流企业总部基地等机构的办公地。

并为园区办公人员的日常生活提供服务,包含公寓、宿舍、超市、活动区等设施。

综合服务基地用地面积为8.21万m2。

(6)保税物流基地

该基地位于园区围垦东区的尾部,包括保税监管仓储区和口岸联检用地。

保税物流基地主要功能是对经沿海港口进出境的货物,提供一关二检等口岸服务功能,仓储、运输等物流服务功能,可减少办理进出口手续,提高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将是东灶港口岸开放后重要功能补充,基地可根据区域内保税监管物流的需求分步开发。

根据土地利用规划,保税物流中心用地面积为23.77万m2。

6 结语

海门滨海新区港口物流园是海门市滨海新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流园的发展将极大促进新区相关产业的联动和共同繁荣,本文结合物流园的区位优势、港口自然优势以及集疏运条件,对其进行了较合理的布局规划,充分发挥了物流园的集聚优势和产业带动功能,物流园必将成为江苏沿海重要的物流中心和物流服务基地。

参考文献

物流规划实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物流实训;项目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1-0095-03

教育部等多部门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指出,中职教育要“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实训在中职物流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中职物流实训要突显“做中学、学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培养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就需要加强物流实训室的建设,加快实训项目的改革。

一、中职物流实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项目设置不合理

中职学校在进行物流专业建设时,参照高职学校的课程体系是一个重要手段。且不说高职学校的物流专业设置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进行改革,单从中职与高职培养对象的差别来看,这种做法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年龄阶段、心理特点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与高职学校的学生都有较大的差距。照搬高职学校的课程,不仅不能突出中职教育的特点,而且也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结果自然是无法达到预期的实训目标。

(二)实训项目缺乏系统性

中职学校在进行实训室建设时,受资金、场地等限制,实训设备较少。而目前很多学校一个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常常有四五十,甚至六七十人。为了使实训有序开展,同时减少学生等候时间,很多学校将实训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学生分组在同一时间实施不同的任务,然后各组轮换完成全部项目的实训;教师也在某一任务完成后对学生进行单项实训考核。这种实训安排虽然解决了设备不足的限制,却导致学生缺乏对各个子项目之间内在联系的了解。而物流运作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学生不仅要明白单一作业环节的操作,还需要学习前后环节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

(三)校企合作缺乏深度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训模式,能够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中了解和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为学生将来进入企业实现无缝连接。当前,我国中职学校普遍都展开了校企合作,但很多学校仅仅限于带领学生参观企业,研讨会时邀请企业参与等一些初级的合作。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中职学校缺乏深入校企合作的驱动力和紧迫感;另一方面,企业毕竟不同于学校,它有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安排,教学不是企业的责任和目标。物流企业往往认为学校的安排打乱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因而一般不愿意成为学校的物流实训基地。很多校企合作的成功做法难以深层次推广,课程开发、职业教育标准制定方面难以得到行业、企业制度化的参与。

二、物流实训项目体系规划

中职物流实训项目规划应以物流业务活动为基本单位,以学校为整体进行规划,同时遵循职业教育实训规划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培养学生具备各种物流设备的实际操作能力,关键物流技术的应用能力以及学生入职企业的基本能力等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以将整个中职物流实训分为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中职物流实训实训体系

(一)专业认知实训

第一学期为专业认知实训。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对物流专业知识还缺乏了解,因此这一阶段物流实训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对于物流系统和物流基本操作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使学生对物流产生兴趣,为下一阶段的实训做好准备。物流的实训形式主要包括物流企业的参观学习,实训室物流设备和物流软件操作的讲解和演示,物流相关视频的观摩等。

(二)专业模块实训

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主要为专业模块实训。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于物流基础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开设较多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让学生逐步掌握物流设备的操作和物流技术的应用。按整体化的课程设计与一体化教学的实训要求,根据物流作业流程,可以采取分组实训的方式,将实训分成仓储作业、运输作业实务、配送作业实务、打包与加工、国际物流实务、物流信息技术等几个主要模块进行仿真式的实训。

(三)综合实训和岗前培训

通过前期的实训,学生的通用能力、任务分析和解决能力以及物流基本技能都已具备,第四学期,可以转入综合实训和岗前培训阶段。由于现在很多中职学校物流专业都是采用“2+1”的培养模式,因此第四学期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学期,为了让学生对于物流各个作业环节有个系统性的认识,也为了帮助学生为第三学年的实习阶段做好准备,综合实训和岗前培训非常必要。在设计规划综合实训时,需以供应链及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以组建物流公司的形式,模拟物流企业订单、仓储、打包、配送等作业流程,形成一个整体、实用、经济的现代物流综合模拟实训中心。为了使模拟企业更接近物流企业实际,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一两家企业实际作业流程,包括采用企业的实际业务数据和单证,参考企业仓储、配送等业务的流程等,为学生在学期末进入企业实习真正实现无缝对接。或者直接引进物流企业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进行“订单式”培养,考核合格后直通企业。

(四)企业顶岗实习

目前,中职学校大多将物流专业的顶岗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年,部分学校安排在最后一学期。顶岗实习与正式工作相似,不同的是,实习阶段有学校做后盾,有实习指导教师做跟踪,指导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通过实习进一步了解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正式踏入社会做准备。

三、实训项目规划与设计步骤

中职学校在进行物流实训项目规划与设计时,应遵循能力本位、面向市场、立足学校、服务地方的基本原则,注意培养学生企业所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进行实训项目规划与设计时,可分为四个步骤(如图2所示):

图2实训设计步骤

(一)实训目标的确定

实训目标的确定,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结合”的要求,即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紧密结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中职学校的办学定位这两个实际。同时,需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社会的需要,二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三是学校的自身特点。

(二)实训过程的分析

实训过程就是学生实训活动的程序安排。在对实训过程进行的分析时,需要对实训项目和任务进行分解,参照不同企业的业务流程,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训资源,形成典型的通用业务流程。

(三)实训设备的选择

物流实训设备既包括软件系统,也包括硬件设施、设备。设备的选择与配置,要与物流本行业岗位技术要求相适应、与学生规模相适应。目前,部分中职学校受资金、场地的限制,实训设备数量不足,技术相对落后,无法满足现代化物流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部分学校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一味追求现代化、自动化,甚至引入自动导引车(AGV),投资规模达到上百万,却担心学生弄坏昂贵的设备,最后成了摆设。因此,实训室不仅要“中看”,还要“中用”。实训设备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本校的办学条件,量力而行,同时也需兼顾本地经济特色和市场的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四)实训考核的标准

实训考核标准是对实训的成效进行测评。合理设置考评标准,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实训结果进行检测,还可以督促教师和学生认真参与实训,提高实训质量。对学生进行实训考核时,不仅要对实训结果进行打分,更要注意对学生实训态度、实训操作过程进行评价,从而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考核。

四、物流综合实训规划

前文述及,物流综合实训一般针对毕业班,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对物流企业的操作流程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为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做准备。综合实训需以供应链及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采用模拟公司的形式,通过分组实训,让学生掌握物流设施设备的使用及物流的操作流程。

下面以我校(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说明物流综合实训规划:

(一)总体情况

目前我校物流专业分为物流管理和连锁经营两个方向,每个班级人数为40-50,综合实训的目标岗位主要为仓储与配送和超市运营两大类。为了提升实训实效,近两年来,对物流综合实训等几门核心课程进行了小班化教学的探索,即把一个班级拆分为二,由两个教师分别带领展开实训。目前从学生反馈和实训效果来看,都较改革前有明显改善,达到了预期的实训目标。下文以为超市配送为例,讲述仓储与配送的综合实训。

(二)实训目标

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仓储企业的实际运作流程,熟悉各个业务流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运用各种物流设备和物流单证软件完成物品入库、出库、盘点、分拣、配送等操作。

中职物流实训项目规划研究

(三)实训背景设置

模拟成立一家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为某连锁超市进行快速消费品的配送服务。为使实训更接近企业实际,配送的全部商品如矿泉水、方便面、卫生纸等均为实物。

(四)实训室配备

仓储与配送综合实训室的布置图如图3所示:

1.信息中心配有电脑、打印机各一台,用于信息员录入和打印入库单、出库单等单证。

2.货物储存区有中型货架若干,用于摆放卫生纸、矿泉水、方便面(纸箱包装)等物品。

3.设备存放区配有周转箱、托盘、液压托盘搬运车若干,RF无线射频终端两部,堆垛机两台。

4.电子拣选系统配有高频货架、低频货架电子标签系统各一排,传送带一条。

(五)实训过程

学生10人左右为一组,设置组长1名,信息员1名,仓管员2名,理货员3名,拣货员2名,复核员1名。这些角色可以根据实训内容量的多少进行适当调整,并轮换进行。

1.入库验收作业

信息员根据订单录入供应商、商品名称、数量、规格等商品信息,并打印生成入库单,签字后交给仓管员。仓管员根据入库单上商品的信息,对商品品种、数量等进行核对,并检查包装是否有破损、污垢,将有问题的商品放在返品处理区。使用RF无线射频终端扫描条形码,录入相应信息。清点完毕,仓管员在入库单上签字。复核员在一旁观察仓储员的操作,看其是否规范、正确。复核无误后在入库单上签字,并将入库单返还给信息员。信息员根据入库单上的验收信息调整实际入库数量,完成入库验收作业。

2.托盘堆垛与搬运上架作业

理货员根据现有的托盘规格及入库货物的外观尺寸,选择合适的堆垛方式,完成托盘堆垛作业。另一名理货员使用液压托盘搬运车将货物搬运至仓储区,根据入库单,使用堆垛机将货物放入指定货位,并用RF无线射频终端扫描货位的条形码,完成搬运上架作业。

3.拣货作业

两名拣货员根据信息员发放的拣货单,分别在高频货架和低频货架上对订单商品进行拣选,将拣选好的商品放入周转箱内。实训重点在于操作员对摘果式分拣与播种式分拣的练习。相同的订单让学生采用两种拣选方式进行练习,通过比较,体会不同分拣方式的优劣,并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不同的分拣方式适用于什么性质的订单。

4.流通加工作业

分拣完毕的物品进入流通加工区,理货员根据物品的尺寸、特性等不同,进行零散物品装箱,使用透明胶带封口,贴标签和条形码,以及使用塑料薄膜对矿泉水等物品进行裹包等。

5.出库验收作业

出库验收作业与入库验收作业相似,仓管员根据出库单验收商品,使用RF无线射频终端扫描条形码,验收完毕在出库单上签字。复核员复核无误后也在出库单上签字,并将出库单返还给信息员。信息员根据交回的出库单调整出库数量,并审核出库业务。

以上是以仓储与配送为例,说明了物流综合实训的规划。另外,我校今年针对物流连锁经营方向毕业班的学生,与得一超市合作,开展了“店长培训计划”的岗前培训。邀请得一超市的人员对部分学生展开培训,学生毕业后进入该超市工作,逐步成长为店长。最后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加盟该连锁超市,实现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1]刘四平,卢建君.物流实训室中实训项目的规划研究[J].中国市场,2009(13).

[2]温海.浅析中职物流专业实训教学的困境与解决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0).

[3]雷云.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实训教学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2(1).

物流规划实施范文第5篇

一、防震减灾工作形势与需求

(一)“”期间防震减灾工作取得的成绩。

“”期间,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建立健全了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防御和地震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提升了防震减灾整体能力,全市防震减灾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1.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得到提升。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观测资料质量逐步提高,积累了系统的周、月、年中、年度、紧急和临时会商讨论记录和会商意见,奠定了科学研究基础。通过实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我市增加了、、等8个强震台站,使我市的地震监测网络布局向规范化迈进了一步。开展了电磁台网中心仪器数字化改造,通过了省地震局组织的专家组验收,提高了地震分析预报的整体水平。

2.震害防御能力不断增强。城市防震减灾工作基本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新建房屋抗震设防监管基本得到落实。震害防御基层组织管理体制逐步健全,活断层探测及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的实施,使我市防震减灾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依法加强了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工作,加强了对学校校舍等特殊设施的地震安全设防管理,地震综合防御工作不断加强。

3.地震应急能力进一步提高。市县两级都分别成立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地震应急预案,开展了地震应急演练,在春节、“五一”、“十一”等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启动实施了短临跟踪工作方案,年月4日5.1级地震等地震活动的应急组织指挥和现场处置工作得当,地震应急能力全面提高。

4.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更加深入。以“防灾减灾日”宣传为主线,通过广播、电视、展牌、宣传栏、科技大集等多种形式深入农村、校园、社区、企业等地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和法律、法规宣传,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逐步提升。馨境界社区建设成为防震减灾示范社区。

(二)“十二五“防震减灾形势与需求

我市毗邻京津,地理位置特殊,地震效应敏感,受相邻地区地震灾害影响频繁,地震产生的社会效应巨大。从地质构造来看,地处20世纪强地震频繁发生的平原地震带和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交汇处,有发生强震的背景,处于Ⅶ、Ⅷ度烈度区,被确定为首都圈重点地震监视防御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有感地震,公元1679年发生过我省有史以来震级最高的三河—平谷8.0级地震、年发生过-6.3级地震,年在再次发生5.3级地震。年地震、年地震、年地震等多次地震也波及到我市。进入年以来,我市及邻近地区也有多次小震活动发生,年7月4日县境内发生5.1级地震。

我市“防震减灾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严峻的震情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地震监测预报水平比较低,对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很难做出及时准确的判定。综合防御能力比较薄弱,城镇一般建设工程抗御地震能力不强,农村民居基本不设防。地震应急能力较弱,应急避难场所、救援队伍和救援设施还需进一步加强。各级防震减灾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县级地震机构不健全,难以适应防震减灾工作新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处于重要发展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越来越大,高层建筑逐渐增多,地震工作面临的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因此,“十二五”期间,必须进一步加大防震减灾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继续大力推进防震减灾工作,为全面完成“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

二、“十二五”防震减灾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防震减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预防为主,全面防御,防震减灾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社会,依法加强地震行政管理;坚持防震减灾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突出重点,打牢基础;坚持开展地震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

(二)奋斗目标

为实现《国家防震减灾规划》(—年)提出的“到年基本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能力”的目标,做到“房屋基本不倒,社会保持稳定,灾情降至最低”。我市“十二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要具备和提高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1.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地震监测台点布局科学合理,监测手段不断充实完善,能够达到现阶段上级地震部门和地震监测预报要求。强化地震监测预报基础建设,实现每个县(市、区)都有手段齐全的前兆观测台站,完成全市地震监测的网络化、数字化和一体化。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建立完善的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三网一员”网络。加强地震趋势的分析研究,争取实现有防震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

2.提高震害预报能力。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达到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灾害工程全面实施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设防要求施工;扩大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覆盖面,基本实现新建农村民居和村镇公用设施具备相应的抗震能力,使全市城乡建筑设施的抗震能力明显提高。

3.提高地震应急处置能力。应急救援组织指挥体系、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和应急救援队伍进一步健全,使政府应对地震事件的处置能力、科学决策水平进一步提高。力争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收到地震速报信息10分钟内启动地震应急预案,1小时内启动应急行动、上报初步了解的灾情、震情灾情信息;在第一时间内确定灾区范围;震后迅速组织救援队伍开展救援、救治工作;震后24小时内灾民得到基本的生活救助和安置;3日内地震灾区社会秩序基本恢复正常。

三、“十二五”防震减灾工作重点

按照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打牢防震减灾工作基础

加强地震监测能力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布局、分级分类管理原则,进一步完善地震台点建设;建立健全地震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参与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在全市形成更加完善的地震监测体系。

(二)突出城乡工程全面防御

以工程防御为重点,全面加强城市建设的地震安全。加强对重要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依法审批,严格执法,实现应评尽评,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的抗震设防依据。逐步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立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管理制度,不断增强农村民居抗震能力。

(三)注重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畅通市、县、乡三级政府部门灾情速报渠道。充分发挥群测群防网点观测员和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作用,确保灾情上报及时准确。完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完善地震救援队伍和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形成社会基础广泛、协调统一的地震灾害救援力量。切实做好地震应急准备,民政、交通、红十字会、建设、电力、通信等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要求积极组织救援和抢修恢复工作,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确保社会稳定。

(四)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建设地震安全示范学校和示范社区,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继续开展地震科普进社区、进机关、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的“六进”宣传活动,认真研究制定提高民众防震减灾意识的工作措施,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传媒手段的作用,把经常性宣传与集中宣传、流动宣传与阵地宣传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

四、重点工作

(一)完善地震监测台网建设

在完成“地震监测台网建设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我市地震监测台网布局。一是与防灾科技学院合作,建设地震观测实验基地。二是增设观测手段,新建、流体项目观测台。三是增设电磁扰动观测台站,建设大城、固安电磁项目观测台。四是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建立起完整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二)完善地震应急救援建设

一是依托市民政局现有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地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系统。实现全市所属单位物资储备共享,实现社会体系的联储联运,规范紧急调用和运输机制,保证救援需要。二是建立市级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平台。三是充实完善专兼结合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及设备。四是充实完善地震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培训。五是完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配备基本的避难物资。

(三)开展地震小区划项目

推进县级以上城市、开发区活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工作。完成主城区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逐步开展全市县级以上城市和开发区的活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工作,建立城市地震小区划数据库和服务平台,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提供更为精确的设计地震动参数。

(四)创新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建设市县两级地震科普教育基地,每个县(市、区)建设一处功能齐备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基地;以市图书馆、科技馆等现有的宣传场地和设施为依托,配备触摸设备、播放设施、实物展品、宣传展板等,建立声像多媒体的地震科普展厅。在市区及县(市、区)试点建设地震安全社区和示范学校。

(五)组织实施农村民居安全示范工程

每个县(市、区)都要建设一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提出当地农民能够承受且易于接受、简单适用的民居抗震防震技术方案和指导性建议,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防震能力。

(六)建设地震社会服务工程

在市及、固安两县作为全国示范城市和示范县首期开展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建成包括城市地震灾害防御能力评估系统、建设项目抗震设防管理系统、城市规划服务系统、建设工程设计服务系统等震害防御服务系统,形成分别面向城市与农村的震害防御信息服务平台,为全社会提供专业化的防震减灾应用技术信息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

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强防震减灾指挥机构建设,明确和强化政府防震减灾社会管理的责任,实施防震减灾管理体制创新,充分发挥有关部门、高等院校以及社会各界防震减灾资源的作用,实现全社会防震减灾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逐步推进“三网一员”建设,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加大防震减灾专项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并完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防震减灾工作管理体系。

(二)完善防震减灾法制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保障防震减灾决策法制化;转变职能,随着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进程的推进,建立有效的责任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普法宣传,积极营造依法防震减灾的良好环境,加强执法监督,保障防震减灾法律有效实施。

(三)完善地震科技创新机制

通过组织培养、积极引进,走出去、请进来等手段,提高地震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深化地震机构编制体制改革,理顺市县地震工作管理关系,完善地震科技创新制度建设,破除一切不利于地震科技发展的陈旧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流的服务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