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教育教学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劳动技术课程;劳动体验学习;生涯教育
张德伟,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世界劳动教育的两大源流
从教育史的角度来考察,自学校教育这种正规教育形式产生以后,教育就与生产劳动分了家,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割裂状态一直延续到了近代职业教育产生以后。虽然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和职业直接相关的,但是由于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相对而言、作为双轨制中的旁轨而出现并演进的,所以一直到19世纪末近代教育终结时,普通中小学仍然实施的是与生产劳动不甚相关的知识教育和学术教育。而将劳动教育引入普通学校之中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近代教育向现代教育过渡时期的事情。
从世界范围看,在普通中小学中引入劳动教育有两个源头:一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沿着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思想理论和实验实践的谱系发展开来,创立了“劳作学校”模式和“做中学”模式;二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关系的学说,创立了“统一劳动学校”模式。虽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点上,这两大理论体系具有共同性,甚至在新型学校直接针对旧学校的传统教育这一点上,两者也有共同点,然而由于这两大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在理论基础和终极目标上存在根本性的不同,所以世界上中小学中的劳动教育可以说有两个源头。
二、世界劳动教育的两个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国家将劳动引入学校课程和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创造了多种劳动教育模式。这些模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重视劳动教育与经济、生产、职业的关联及其效果,单独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比较典型的有苏联及其后的俄罗斯在中小学中实行的劳动与综合技术教育、德国中小学实行的劳动技术教育、法国中小学实行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其二,不特别注重劳动教育的经济效果,侧重于其人格陶冶功能,不单独开设劳动教育课程,而将劳动教育寓于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比如,日本主要在社会科、技术与家政科、“道德”时间、综合学习时间、特别活动等课程教学和劳动体验学习等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
(一)通过专门的劳动课程实施劳动教育――以德国的劳动技术教育为例
在德国,各州普遍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其劳动技术教育不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职业训练,而是为双元制职业教育奠定基础的“职前普通教育”,具有“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的性质,[1]各州“把它视为学生职业生活和走上社会的重要准备和基础,是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
早在20世纪50年代,德国就在普通学校里实行了基本的技术经济教育。1964年,德国教育委员会提出《关于在主体中学建设劳技课程的建议》,主张将劳动技术教育引入主体中学之中,在主体中学开设劳技课,其“劳技教学”“具有自身独立的形式,而不是其他课的附属”。这样,劳技课就确立了独立的学科地位。自此,德国的劳动技术教育大体经历了学科建立阶段、学科调整阶段和学科改革阶段三个阶段。
德国的劳动技术教育贯穿在基础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在小学阶段(1-4年级,有的州把5-6年级视为小学的延续),各州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名称不一,一般叫作“常识课”,即劳技课程包含在常识课之中。例如,巴伐利亚州小学各年级常识课每周4节,其中2节为史地、自然常识,2节为手工劳作[2](另有资料表明,该州小学1年级的劳作课为每周1课时)。其中的“手工劳作”就是劳技课,其教学内容主要有纸工、编织、木工、陶器等。巴伐利亚州和勃兰登堡州小学劳技课的设置情况如表1、表2所示。[1]
在中学第一阶段(综合中学、实科中学、主体中学的5-9或10年级),开设劳技课,各州劳技课的名称五花八门,有“综合技术课”“劳技课”“劳动―经济―技术课”等30多种。各州劳技课的基本目标在表述上不尽相同,其相同部分可以归纳为:对学生实施全面的劳动、经济、技术教育,使他们具备适应目前及将来生活的基本能力;引导学生有责任心地、高度负责地从事生产和劳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环境的行为;帮助学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使他们有能力在技术和经济影响越来越大的社会中谋求发展。[1]其课程内容各州也不完全一样,其相同部分主要有:自我服务方面的劳技分支专业,如家政、营养与烹饪、纺织品材料与加工等;技术及职业准备方面的劳技分支专业,如金工、木工、电子电工等;经济学、信息学、环境科学方面的分支专业等。[1]巴伐利亚州、勃兰登堡州和柏林州中学劳技课的课时分配情况分别参见表1、表2和表3。
表2 勃兰登堡州技术和社会经济教育概况
学段 小学 中学
中学第一阶段 中学第二阶段
1-4年级 5-6年级 综合中学 文理中学 实科中学 文理中学高中部
形式 含在常识课中 必修课 必修课/选修课 必修课 必修课/选修课 技术、信息或经济课作为选修课
课时/周 2 2/2或4 2 2/3 2
表3 柏林各类学校劳技课课时分配情况
学校类型 7年级 8年级 9年级 10年级 形式
主体中学 4 4 8 8 必修
实科中学 0/4 0/4 2/4 2/4 必修/选修
综合中学 1/4 2/4 2/3-6 2/3-6 必修/选修
在中学第二阶段(10或11年级-12年级),有的州(黑森州、不莱梅州、勃兰登堡州等)也开设一定的劳技课,如表1所示,巴伐利亚州的部分完全中学在11年级开设劳技课;再如表2所示,勃兰登堡州的文理中学高中部将劳动技术作为专业开设选修课。
德国开设专门的劳动技术课程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比如,1964年,德国教育委员会对于在主体中学中设置劳技课提出的建议期望,劳技课能够“帮助学生熟悉了解当代生产、服务等领域内各种职业的基本特征,并为其今后能做出明智的职业选择奠定基础”。[3]441969年,德国各州文化教育部长常设会议对改革主体中学提出的建议期望,主体中学7-10年级的劳技课要担当经济―劳动世界的入门指导的任务。[3]441987年,德国各州文化部长常设会议指出,学校劳技课教学的任务是使所有年轻人学会及时调整自己以适应随时可能出现的与劳动、技术、家政、经济等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3]45这些意见比较充分地说明了德国劳技课的独特作用。
(二)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实施劳动教育――以日本的劳动教育为例
与通过专门的劳动课程实施的劳动教育不同,日本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的劳动教育是另一种模式。
二战后,日本确立了智、德、体协调发展的教育方针,因此劳动教育在日本没有十分显著的位置。然而,日本的中小学开展一定的劳动教育是确切无疑的。1947年制订、2006年全面修订的《教育基本法》对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作了如下规定:为了实现“完善人格”等教育目的,要实现“重视(教育与)职业和生活的关联,培养尊重劳动的态度”等教育目标。1947年制订、2007年重大修订的《学校教育法》对劳动教育也相应地作了规定:义务教育要实现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关于职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尊重劳动的态度和适应个性选择未来出路的能力”;高中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在发展、扩充义务教育的成果的基础上,“(使学生)基于对在社会上必须履行使命的自觉,适应个性,决定未来的出路,提高普通教养,掌握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技能”。
笔者以教育与经济、职业、劳动的关系为线索,考察日本现行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习指导要领,发现日本的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时间课程和活动课程,三类课程中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
社会、地理历史、公民学科。小学“社会”科:参观、调查当地人们的生产和贩卖工作;参观、调查和查询当地人们生活所需的饮用水、电、燃气的确保和废弃物的处理;调查所在县(都、道、府)的主要产业的概况(3、4年级);调查和查询日本的农业与水产业、工业生产、信息产业与信息化社会的状况(5年级);调查和查询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与日本有密切联系的国家人们的生活状况(6年级)。初中“社会”科:在“地理领域”,认识日本国内产业的动向,概观其特色;考察以产业为核心的地区,把握其区域特色。在“历史领域”,理解古代日本列岛农耕的扩展与生活的变化、中世纪农业等各种产业的发展、前近代产业与交通的发展、近代日本的产业革命与近代产业的发展、现代日本的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与国民生活的提高。在“公民领域”的“我们与经济”单元,教授“市场的作用与经济”“国民生活与政府的作用”等内容。高中“地理历史”学科:“地理B”科目中设有“现代世界的系统性地理考察”单元,教授“资源、产业”等内容。高中“公民”学科:“政治与经济”科目中设有“现代社会的各种课题”单元,教授雇用与劳动、产业结构变化与中小企业、农业与食材等问题。
家政、技术与家政、“家政”学科。小学“家政”科:了解在家庭中支撑自己和家庭成员的生活的是工作,能做自己分担的工作;想方设法快乐地饮食;学习烹饪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衣服的穿着和整理以及房间的整理、整顿和清扫的方法;制作生活上有用的物品。初中“技术与家政”科:在“技术领域”,设有“材料和加工技术”单元,对“利用材料和加工技术的制品的设计与制作”等进行指导;设有“能量转换技术”单元,对“利用能量转换技术的制品的设计与制作”等进行指导;设有“生物培育技术”单元,对“利用生物培育技术的栽培和饲养”等进行指导;设有“信息技术”单元,对“关于数码制品的设计与制作”等进行指导。在“家政领域”,设有“饮食生活与自立”单元,对“日常食物的烹饪与当地的饮食文化”等进行指导;设有“衣、住生活与自立”单元,对“衣服的选择与整理”“住居的功能与居住方式”等进行指导。高中“家政”学科:“家政基础”科目中设有“生活自立和消费与环境”单元,教授“饮食与健康”“被服管理与着装”“住居与居住环境”等内容。“家政综合”科目中设有“生活的科学与环境”单元,教授饮食生活、衣着生活、居住生活的科学与文化等内容。“生活设计”科目中设有“饮食生活的设计与创造”“衣着生活的设计与创造”和“居住生活的设计与创造”等单元,教授衣、食、住生活的设计与创造方面的内容。
道德。小学:感知劳动的美好,为大家而劳动(1、2年级);知道劳动的重要性,不断地为大家劳动(3、4年级);理解劳动的意义,知道服务社会的喜悦,为公共发挥作用(5、6年级)。初中:理解劳动的尊贵和意义,具有服务精神,致力于公共福祉和社会的发展。
综合学习时间。小学:各学校要积极地采取自然体验、社会体验(志愿活动等)、物品制作、生产活动等体验活动,以及观察与实验、参观与调查、发言与讨论等学习活动。初中:各学校要积极地采取自然体验和职场体验活动,志愿活动等社会体验、物品制作、生产活动等体验活动,以及观察与实验、参观与调查、发言与讨论等学习活动。高中:各学校要积极地采取自然体验和就业体验活动,志愿活动等社会体验、物品制作、生产活动等体验活动,以及观察与实验实习、调查与研究、发言与讨论等学习活动。
特别活动。小学:在“班级活动”中,理解清扫等值日活动的作用和劳动的意义;在“儿童会活动”中,协力进行学校例行活动;在“学校例行活动”中,参加劳动生产与服务性例行活动。初中:在“班级活动”中,对于“适应、成长和健康安全”,要理解志愿活动的意义并参加该活动;对于“学业与出路”,要理解学习和劳动的意义,斟酌出路的适应性和利用出路信息,形成理想的劳动观和职业观,自主地选择出路和设计未来。在“学生会活动”中,协力进行学校例行活动,通过志愿活动等参与社会。在“学校例行活动”中,参加劳动生产与服务性例行活动。高中:在“班会活动”中,对于“适应、成长和健康安全”,要理解志愿活动的意义并参与该活动;对于“学业与出路”,要理解学习和劳动的意义,理解出路的适应性并利用出路信息,确立理想的劳动观和职业观,自主地选择和决定出路并设计未来。在“学生会活动”中,要协力进行学校例行活动,通过志愿活动等参与社会。在“学校例行活动”中,参加劳动生产与服务性例行活动。[4]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日本劳动教育都是“隐居”在其所在课程之中的。其所隐居的课程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关于劳动的内容仅是其课程内容的一部分。
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实行课程改革时引入“劳动体验学习”以后,日本表现出日益重视劳动教育的动向。日本的劳动体验学习,是指“让学生在一定的期间体验实际社会的职业,期望(达到)多样化教育效果的学习活动”。[5]日本在1977年、1978年修订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习指导要领时,将劳动体验学习引入了中小学之中。当时,日本强调实行劳动体验学习的背景大体是:其一,过去的学校教育陷入了“偏重智育”之中,学校“填鸭式地”教授大量的学科内容,而实行劳动体验学习,就是为了纠正这种弊端;其二,伴随生活环境的变化,儿童们制作物品、培育生物的场合越来越少,因此希望学校通过有组织地开展“制作”和“培育”活动,让学生体验工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6]此后,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关于劳动的体验性学习活动不断加强。“现在,作为儿童们直接体验活动的一种,各地都在实施劳动体验学习”。[5]从实施主体来看,日本的劳动体验学习主要有三种:(1)以学校为中心进行的劳动体验学习;(2)以行政机关为中心进行的劳动体验学习;(3)以地区的组织和团体为中心进行的劳动体验学习。[5]日本中小学在“道德”时间、综合学习时间和特别活动中实行的关于生产、劳动的体验性活动基本是这种劳动体验学习。
三、当代劳动教育的新趋向:
通过生涯教育实施劳动教育
当代世界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各国的教改趋向呈现多元化态势。从宏观上看,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教改趋向莫过于生涯教育(Carrer Education,亦译为“生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推行生涯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时任美国联邦教育总署署长马兰的倡导。马兰倡导生涯教育,最主要的是为了消除“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鸿沟”,消除“学术与职业之间的藩篱”。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马兰倡导的生涯教育是一种“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教育”。美国学者萨珀认为,不能把“生涯”作狭义的专门职业或者职业指导来理解,应该从广泛范畴和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人生全部生活之中来把握人的作用,人的作用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多样化的,这样应当把“生涯”理解为人的生涯发展。[7]那么,生涯教育就是促使人们在人生的各个生活阶段,掌握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实现生涯发展的教育。在美国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了一场生涯教育改革运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的生涯教育又出现了新的发展势头。美国的生涯教育主要有四种模式,即以学校为基础的模式、以家庭为基础的模式、以雇主为基础的模式和以地方寄宿制为基础的模式。[8]其中,最基本、最广泛的是以学校为基础的生涯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把从幼儿园到中学后的职场或大学的期间分为四个阶段:(1)从幼儿园至5或6年级的生涯认知阶段;(2)6或7年级至10年级的生涯探索阶段;(3)11-12年级的生涯定向阶段;(4)中学后教育阶段。[9]这样,美国的生涯教育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各个生涯阶段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和接触劳动世界,探索和参与职业生活,为学生将来的职业选择和定向作准备。美国中小学实施的生涯教育有多种形式,包括组织生涯教育活动和把学科教学与生涯教育结合起来等等。
生涯教育在美国肇始以后,逐渐传播到了西欧、美洲其他国家和日本等。生涯教育在被“嫁接”到输入国的教育体系中时,其内涵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比如,日本自上世纪末和进入21世纪以来引入生涯教育后,其生涯教育成为自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重视与社会和职业的关联的指导理念,在实践中正在采取适应学生发展阶段的系统性生涯教育政策。[10]但实际上,日本的生涯教育几乎被当成了培养学生“理想的劳动观和职业观”的有效手段。
应当指出的是,生涯教育和劳动教育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只是由于生涯教育具有面向职业生活和劳动世界的特点,因而与劳动教育发生了交集,这样,生涯教育只能说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一个平台。
参考文献:
[1]傅小芳,周俪.德国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技术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2):35-40.
[2]姚静.德国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及启示[J].基础教育参考,2007(10):26-29.
[3]萧枫.各国学校的特色教育[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
[4]文部科学省.小学校学指бI案[EB/OL].http://mext.go.jp/a_menu/shotou/new-cs/news/080216/002.pdf.
[5]m地孝宜.地域M主Г巍盖禾弪Y学のg践と抗[J].国立オリンピック念青少年t合センタ`研究o要,2003年,第3号:225-232.
[6]高.学校教育における「作I活印工韦猡囊馕丁―その二つの教育C能を分析して[J].横浜国立大学教育o要,1985年,第25号:89-104.
[7]崎尚子,家城子.アメリカの家庭科教育におけるキャリア教育にvする研究――教科分析を中心にして[J].富山大学人gk_科学部o要,2006年,第1第1号:139-147.
[8]李亦桃,周谊.浅谈美国的生计教育及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3(9):14-20.
近几年,特殊教育学校普遍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听力残疾学生越来越少,智力残疾和多重残疾学生越来越多,而且伴随着的是残疾程度的日益严重,残疾类别也更加多样。所以,特殊教育学校也随之从分类走向综合。在这种形式下,特教学校的教师如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理念,适应学校的发展和变化,提高特殊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一、加强教师学习和培训,用全新的理念武装头脑
望都县特教学校校部分教师来自普教,部分教师原来教的是听力残疾学生,开始接手智力残疾班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只要把教学内容的难度降低,授课时间放慢就可以了,只要我认真教,学生总会学会的,可事实并非如此,教师讲课学生根本没有兴趣,也学不会,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成功的体验,信心受挫。我们开始慢慢反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先是集体学习残疾学生尤其是智力残疾学生心理学、教育学,了解智力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进相关论坛与专家和同行交流;积极参加各级培训,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不管你如何费心费力,残障学生没有进步或进步不明显,那便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就成为我们教学研究的课题。只有学生能学会的,对他今后生活有用的知识才是我们需要教授的知识。
二、更新课程设置,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我校原来使用的是培智学校实验教材,这套教材内容陈旧,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难度只适合轻度智力残疾的学生。我们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用上海的教材,内容简单,易于学生接受。前年,河北省实验教材出台,我们以河北省教材为主,上海教材和校本教材为辅,学生看到漂亮的课本,提高了学习兴趣,难易适中的教学内容也让上课不再痛苦。
我们对教学形式进行了改革,智力残疾班的课程由原来的以文化课教育为主改为主题活动为主。
(一)我们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如:3、4月份的“春天来了”,包括学唱春天的歌曲和儿歌,画春天的图画,学习春天的词语,在室外寻找春天、发现春天(观察小草、树木、人们衣着的变化)等。5、6月份配合联谊活动开展的“文明礼仪”、“参观动物园”主题活动,主要学习文明用语“你好”、“谢谢”、“对不起”等等,学习与陌生人交流,文明参观、认识动物、爱护动物等。
(二)继续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劳动教育。我们老师带领学生每天打扫教室、宿舍以及室外卫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师生共同参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论是教室、功能室还是宿舍、校园,其环境创设都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下完成的。我们在学校里种植了各种应季蔬菜,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翻地、播种、浇水、收割,在课余时间,我们锻炼学生帮厨,帮忙收菜、择菜,每年夏、秋、冬三季,我们在食堂里都能吃上自己种的新鲜蔬菜,既节约了学校开支,减轻了家长负担,又锻炼了学生的劳动能力,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三)紧密结合我县县情和教育教学,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带领学生参观我县“尧母园”,在那里给学生们讲望都发展历史,并组织同学们打扫周围卫生,捡拾垃圾,并教育学生爱护公物。我校经常与驻我县8644部队开展联谊活动,每年带领学生们参观了军营,了解军人生活,学习军人的作风,并和部队官兵一起表演节目,同时官兵还指导学生整理内务。我校在早操音乐选择、早操创编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弟子规集体操。 结合我县教育局开展的“新八德”活动,3月“三八”妇女节进行孝亲活动“孝亲好学生”;4月纠正不良习惯,培养规则意识进行的守法活动“小规则,大学问”,5月结合“五一”劳动节,认识成人劳动,培养学本领意识的长善活动“向善好学”,6月结合“六一”儿童节进行的友学活动“我们都是好朋友”,还有9月的尊师、10月的立志、11月的救失活动等等,在每个主题下围绕主题设计活动内容。
三、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改变原有的学生评价体系
我们针对残疾学生个别差异的特点,指导教师教师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在集体上课的基础上,针对本班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不同程度的文化知识、身体康复、生活自理、文明礼仪等各方面的学期目标,然后在学期目标的基础上制定阶段性目标,随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适当的调整,期末学校根据教师设立的目标,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观摩。
比如这个学期智障程度较重的班,我们设定的目标为生活自理。对班级整体设定目标,认识并能书写自己和父母的姓名;能说出并书写自己的县名和村名;能说出家中至少一个电话号码;在内务整理、室内外卫生清扫、洗漱等各方面达到自理,在老师的指挥和帮助下完成上述劳动。然后各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对上述内容进行丰富,根据学校整体活动和学生实际设立阶段性目标,并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
四、举行家长开放日
每学期我校都进行两到三次家长开放日活动,或把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情况和家长进行交流,或将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向家长进行展示,或者举行趣味体育活动,增强亲子感情。家长开放日的活动让家长真正走进学生的一日生活,这也将促使家长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主动地配合学校和老师,共同完成对孩子们的教育和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更充分体现了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化教育的特教工作理念。
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为残障学生将来的生存和发展的有效服务,实行与文化课与劳动课的有机结合,奠定残障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发展能力。特殊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考察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利于调动教师教的创造性和残障学生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合理配置原有的与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有利于激活教学活动主体的自主、能动意识,促使其自觉的审视反思,改进教学目标和相应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残障学生发展为本。
关键词:飞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构建;队伍建设
从整体上来说,飞行技术专业与实际飞行相关技术(飞行通信、飞行训练、飞行操纵等)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且民航飞行技术专业教育所发展的人才主要从事的也是民用航空器进行飞行驾驶。因此实践教学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十分有效。同时作为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学科,飞行技术专业要求学生需要把控自身更高的实践能力,更需要加强对于实践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们可以更灵活、深入的参与到实践教育教学中。
一构建和完善民航飞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飞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需要树立起以卓越工程师为先导、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前提架构,并且用可优化、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理念和内容作为体系构建基础,整合校企资源的同时总结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同时具备当地教学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飞行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两部分:校内实践教学以及校外企业实践教学。通过两方面的实践教学覆盖由普通实践教学、专业技术实践以及综合教育实践组成的三部分教育教学内容实践。而通过结合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以及综合实验等试验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1]。
二实践教学内容的建设与完善
飞行技术专业教育内容的实践主要包括专业基础技能的教学或者独立实验课程,对飞行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完善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们可以更高效的掌握试验和实践方法,这种教育实践主要通过基础平台开展;专业技术的实践则注重对于学生所学专业技能的完善,其目的在于辅助学生将专业课程上学到的知识深化理解,集中在校内基地、实践场所开展;除此之外,综合教育内容是以国家开展“教育教学第二课堂”为载体,对于学生日常素质进行训练,并且综合的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提升,更为高效和规范。
(一)飞行技术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实践
对行技术专业教育来说,课程内容的实践和实验是学生们所接受实践教学的第一部分。通过专业教育内容的实践可以让学生们将日常上课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完善,并且用实验验证的方式进一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高效的帮助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技术的复习。例如可以在“飞行原理”、“飞行控制”等方向开展有效的课程内专业性实践,设计适合学生学习情况的“雷诺实验”、“伯努利方程”实践教学,采用与课程授课内容紧密结合的方式进行模拟实验,增强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飞行的训练包括多种方式,模拟飞行和实际飞行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环节的实践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不同能力。而专业教育教学实践落实到飞行技术专业,主要包括课程设计、飞行模拟设计以及技术常理认知设计等方面。首先飞行性能与课程之间的设计需要学生依据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对于航空气象、航行情报以及部分模拟业务进行综合的应用,并通过建立健全校内课程实践的数据库,让所开展的专业教学实验更有针对性;其次是开展校内的飞行技术基础常理认知教学,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让学生们了解航空公司和制造企业对行技术专业的需求,并且可以进一步了解专业概况,为学生所学专业的理解和复习起到更有效的作用,并为学科基础内容完善和之后的教育教学内容夯实基础;而应用模拟器进行飞行也是飞行技术专业十分重要的一种实践方式,其通过提供给学生模拟飞行的实际经历,让学生们在模拟飞行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并且进一步熟练和掌控对机的操作以及机载设备的使用。在试验中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于知识的了解和认知,从而为之后的飞行专业技术训练奠定基础。相较于在学习过程中开展的课程性试验实践,毕业课程设计也是飞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是学生要依据专业学习目标,结合自身专业技能和理论实践进行实践,注重科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深化。飞行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则需要学生紧密结合科研和学习成果,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获取从事民航飞行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处理方式,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逐渐的增强,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飞机驾驶能力和危机应变能力。
(二)建设“教育教学第二课堂”
构建教育教学第二课堂是指在理论教学的实际课堂之外,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参与,并且吸引广大学生进行自愿的参加,更有目的和组织性的开展教育活动。“教育教学第二课堂”是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化,也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综合飞行素养,让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有意义,也是一种更为灵活的实践教学活动。而常见的教育教学第二课堂包括许多种形式:文化科技类、社会政治类以及劳动教育类等都是常见的学生第二课堂类型,在选取和实践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基础进行选取。飞行技术作为工科类的代表专业之一,课堂教学的内容通常是较多并且复杂的,需要开展较多的课外实践活动才能够让学生对专业知识得到真实的了解。而通过建设“教育教学第二课堂”,可以有效强化教学的针对性,让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逐渐加大,并且增强实际动手和操作实践的能力。以“教育教学第二课堂”为载体开展飞行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建设,同时有更多的课程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探索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2]。
三专业飞行技术实验室建设和教育创新
在培养飞行技术专业学生能力的过程中,提供给学生多种多样的实践培训环境对学生的综合飞行素养有较大的帮助,并且可以通过建设较为完备的实验室来帮助学生完善课程内实验的学习,满足课程的教育创新需求。由于当前飞行技术专业的训练基本都是在专业航校中开展的,所以校内模拟飞行训练的实验室也需要尽量配置先进化的设备,来满足学生对行技术实习以及模拟器操控的实践学习。而专业飞行技术实验室的建设主要包括两方面:专业课程的实验室建设以及模拟飞行训练实验室。对于专业课程飞行技术实验室来说,依旧是借助专业技能知识作为基础,配合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开展对应专业化的实验教学内容,如前文所述,这种专业飞行技术实验室在构建完成之后,可以在“飞行原理”、“飞行控制”等方向开展有效的课程内专业性实践,设计适合学生学习情况的“雷诺实验”、“伯努利方程”实践教学,也可以采用与课程授课内容紧密结合的方式进行模拟实验,增强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3-4]。在飞行技术专业实践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增强对于教学队伍的建设也是有助于提升教学水平、提升实验效果的,同时可以实现在教学中实习,在实习中教学的目的。整体优化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也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实验和实习管理制度的创新化发展,从而进一步规范学生实习教学工作。当前我国飞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队伍主要由三部分成员所组成:企业教师和专业教师以及实验课教师三者可以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指导,通过完善教学的队伍建设可以培养出更为高效率的教学方式以及理念,同时也可以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承担起更重要的实习过程中的理论任务[5]。
一、建立和谐交融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师生关系是学校诸多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关系,师生关系的主导方面是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感情、合理的要求和健康的个性,从而避免师生之间的隔膜、抵触乃至冲突,达到平等和谐,互相尊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学生的向导和伙伴,务必引导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设计,从而成为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的新人。同时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动态关系,双方在精神、心理、价值观以及行为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在交流与合作中双方共同调节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关系的不断发展。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过程中,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民主意识,平等对待学生。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应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而不是把人当作社会的被动客体来塑造。因此,要改变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而不重探索,重管教而不重自觉,重统一而不重多样,片面强调学生受动的一面,扼杀了能动的一面,压抑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民主、平等”的原则是建立和谐师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权威与尊严,以教师为中心,抹杀学生的个性,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对话,师生关系必然存在隔阂。在今天的课改中,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不仅需要学生尊重教师,同时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和谐关系。
第二,加强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情感。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许多学生上寄宿制中学是他们相对“独立”生活的开始,难免出现各种不适应的情况。加之师生之间交流较少,容易使部分学生有被冷落的感觉,产生沮丧情绪。教师在新生入学时,应特别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通过经常性的与学生谈心等方式,消除学生的孤独感。积极的沟通交流可以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的各种问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隐疾。
第三,注重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师生人际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现代教育教学体系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所拥有的巨大潜能,把学生当成是知识和道德的主观吸收器、未来的创造者;要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把教师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觉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和指令,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应当全面关心学生,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要有个性化教育思想,明确师生互动的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开展和谐互动的教学活动是激活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教”与“学”是统一于教育实践中的双边活动。“教”与“学”和谐的实质就是使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规律相符。
第一,学校各种教学安排、教学活动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学生的身心成长一致,激活学生内潜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又要为学生“学”的过程创设良好的外在环境。
第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对学生的发展起导向作用,另一方面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做好服务工作。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对教育教学目标的确定、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措施的设计、教育教学时空的安排、教育教学情境的设置等进行合理调控,使之能够适应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需求。
第三,以“爱”建立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和谐互动。爱,是教育的前提。因为有爱,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以无私的奉献帮助学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完美的教育教学艺术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的光辉形象伴随着学生的成长。把自己的情感化成一场及时雨,每时每刻地滋润学生的心灵。让自己的话语成为学生成长的催化剂,激发学生和谐、健康地发展。
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架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友谊和理解来自于共同的参与和相同的奋斗目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不仅为学生搭建了展示才华、获得自信的舞台,也提供了师生间增进了解的机会。教师不搞特殊化,处处想着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了,精神世界就会极大地丰富起来。
三、营造和谐有序的教育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合力形成
家庭、学校、社会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空间,更是接受各类教育的阵地。因此,教育需要形成合力,必须促进学校、社会、家庭三方教育关系的和谐,这样才能达成最佳的教育效果。学校务必主动协调好这三方的关系。
第一,学校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所独具的优势,进行亲情教育、感恩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劳动教育等。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和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
第二,指导、帮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举办家长学校,畅通家校联系沟通渠道,交流家庭教育的艺术和方法,提高家长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促使家长树立“教育孩子要先教育好自己”的观念,加强自我思想道德、品行的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在家中为孩子真正树立好榜样。为孩子创造平和安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提高教育效果。如,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形成了家庭、学校、社区主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育效果就非常明显。每年期学校最少举办一次家长委员会会议,家长通过心理信箱、家长委员提案等方式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
关键词:初中数学;素质教育;改革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其根本目标是要培养更多适应时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看到这一点,在保证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因材施教,并尽可能地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将素质教育潜移默化地渗入到数学教学里来,争取在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出一批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综合素质人才.所以说,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只有积极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在生活中与数学亲密联系,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领悟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进而使他们主动利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觉地解决实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课程特点,不断地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作为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并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与创新,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自由发展.
二、新课标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明确素质教育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是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概念.应试教育有很大的片面性、狭隘性,学校教育中只重视知识的教育,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知识教育当中,又只重视考试知识的传授,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方案,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这是造成学生素质不太高的重要原因.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全体,就是使每一个接受教育的个体,都能在教育过程中获得教益,努力达到所确定的一个共同水平.全面发展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就群体而言,实现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的统一;二是就个体而言,实现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素质教育要求将群体培养目标与个体发展目标有机统一,使受教育的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发展,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从这一意义上看,我们的教育观念必须改革,应该由以教为主的注入式教学转移为启发式教学,由传统的教学思想逐渐向现代化教学思想转移.
(二)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大有裨益.
2.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建立适当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3.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的目的.
(三)民主化的教学模式,启迪学生多角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