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碳建筑;现状;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低碳建筑发展现状

1.1低碳技术水平低

“低碳技术”(low-carbontechnology)也称为清洁能源技术,是指以提高能源效率为手段,稳定或减少能源需求为目的,同时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程度的主导技术。目前,我国低碳建筑发展的最大阻碍因素,就是国家整体科技水平比较落后,在关键的核心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为巨大。

以风能技术为例,20世纪末,风电机组主流规格在欧洲是750kW,在美国是500kW。进入21世纪,世界的主流机型已经达到了1.5MW以上,最近德国在北海建设的近海风场,总功率在100万kW,单击功率为5MW,而我国的主流机组依旧停留在1.5MW水平上,也就是说我国的风力机整体产品功率等级与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10年左右的差距。

1.2促进技术扩散与应用的机制不足

低碳技术的发展不仅仅在于核心的技术是否可以攻关,更重要的是低碳技术是否得到很好的扩散与应用。西方发达国家均已采取了多种措施发展低碳建筑,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注重低碳技术的扩散与应用,争相占领低碳科技的制高点,以便形成竞争优势,以抢占产业先机。以欧盟为例,欧盟于2007年,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据估计2010年到2020年的10年内,欧盟将投入总量达到530亿欧元进行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研究,并明确指出要鼓励“低碳能源”与“低碳技术”的推广,促进欧盟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低碳建筑资金问题短缺

与传统的建筑业不同,低碳建筑业属于高新科技产业,因此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但是其回报周期比较长,市场风险巨大,这使得低碳建筑企业的融资十分困难。首先在我国的低碳建筑项目的经费筹集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和少量的国际援助,使得低碳技术的研发经费捉襟见肘;其次,由于发展低碳建筑技术,企业需要面对巨大的风险,但是我国的低碳建筑市场缺乏融资能力,由于银行没有为低碳建筑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动力,使得企业的贷款越发艰难;最后,虽然围绕低碳经济的碳交易与碳金融机制有利于为低碳建筑资金提供支持,但我国碳交易与中国碳金融的发展尚属于起步阶段,围绕着低碳建筑发展的金融体系远没有完善。

1.4国家激励政策体系不完善与低碳建筑制度的缺失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依然没有形成系统的低碳建筑发展政策体系,缺乏实质性的政策激励,促使建筑企业的节能减排积极性不高。以美国为例,美国联邦和州政府均采取了强制与激励相结合的政策,先后出台了《公共事业管制政策法》、《大气清洁法修正案》、《能源政策法》等一系列强制性法案,同时采取减税、生产和投资补贴、电价优惠和绿色电价等激励措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价格,以激励低碳建筑的发展。同时,我国的围绕低碳建筑发展的制度设计依然缺失。尽管中国是最早制定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但是相关的各项法律还没有实现以低碳社会建设为中心的有效整合,围绕低碳建筑的监督、处罚机制还没有完善,这是制约我国建筑业节能减排的主要因素之一。以监督机制为例,目前我国还缺乏对建筑过程中的能耗及碳排放的监测系统;而在处罚机制中,我国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完备的处罚办法,缺少法律的支持,促使了企业一定程度上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

1.5社会参与意识薄弱

虽然现阶段我国人民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低碳建筑来讲,其概念尚未得到普及,社会各界对低碳建筑的认识和理解尚不够深入和全面,低碳建筑的意识淡薄。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众对低碳环保的意识及参与程度还比较低,参与的主动性差,仍然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与习惯,阻碍了低碳建筑在我国的深入发展。

2我国发展低碳建筑的对策

通过对我国低碳建筑的现状与阻碍因素分析,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本文总结我国的低碳建筑发展应当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2.1加大低碳技术的投入,促使建筑业结构调整

低碳建筑的发展必须以低碳科技创新为起点,而低碳技术的发展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而这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融资是不可能实现的,国家应当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并加大政府扶助力度,力求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为低碳建筑发展提供动力。在发达国家,高新科技的研发费用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通常很高,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研发费用的投入平均高达近3%,而2000—2005年,我国的研发费用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90%、0.95%、1.07%、1.13%、1.23%、1.34%,因此政府必须扭转对低碳技术的轻视态度,以低碳技术带动建筑业结构的升级。建筑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提高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筑企业可以通过低碳技术的研发,促进建筑业向“绿色环保型建筑”和“节能省地型建筑”转型,从而提升建筑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2.2重点研究低碳技术在建筑领域应用,制定低碳建筑标准

在加大低碳技术的投入同时,也要注重低碳技术的建筑领域扩散。集中力量发展建筑发展相关核心技术,如太阳能技术、小型风力发电技术、生物质能系统等。从我国目前的减排效果来看,现行技术对降低碳排放并未发挥优势,也就是说,科技的扩散作用还没有真正体现。因此,先进低碳技术的扩散与应用将使得我国建筑业摆脱“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现状,是发展低碳建筑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建立二氧化碳排放动态监测系统,制定低碳建筑的排放标准,碳建筑标准体系的完善以及低碳建筑的评价标准的出台,可为低碳建筑的认证和建筑碳排放的评价奠定基础,将有利于控制建筑开发过程中的高排放,实现低碳减排。

2.3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积极拓宽低碳建筑的融资方式

将市场机制引入环境保护的做法是国际环保机制的主流。发展中国家加入全球排污权交易一方面可为碳减排其带来可观的资本流入,另一方面可帮助其建立减排基础,以便在今后长期的发展中更好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同时,碳金融的发展,将决定着我国发展低碳建筑的成败。发展碳金融不仅会降低减排的成本,减缓碳风险,也是我国向低碳经济建筑转型的重要工具。碳金融的发展不仅需要一个稳定的政策环境,还需要银行、保险机构以及投资者的不懈努力,唯其如此,才能使碳金融市场真正为低碳建筑发展提供支持。

2.4健全政府激励政策体系,提供低碳建筑制度

保障低碳建筑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健全的激励政策体系可以为低碳建筑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激励低碳建筑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采取鼓励性和限制性并存的策略,促使建筑企业可以积极的参与到低碳建设中来。同时,与发达国家完备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相比,我国的制度建设体系依然很不完善,不仅制度的安排还不够全面细致,其执行力与执行效果也还需要进一步评估,无法从制度层面促进低碳建筑的发展。因此,如何为低碳建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将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3总结

低碳建筑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的低碳建筑才刚刚起步,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依然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阻碍,但不可否认,我国低碳建筑发展正处在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阶段。在全球气候变化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发展低碳建筑具有重要性、必要性与迫切性,这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报告2008[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重庆市;产业结构;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078-02

低碳经济是由英国政府于2003年在《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能源白皮书中提出来的,在巴厘岛路线图中得到了肯定,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内容主要包括低碳技术、低碳生产和产品、低碳消费、碳交易、碳汇等,实质和核心是要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达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从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发展来看,低碳经济是未来社会的发展模式。作为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和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重庆市也面临着城市发展所付出的代价――资源的耗竭,环境的恶化。如何才能减缓城市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使整个生态和谐发展,低碳经济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 重庆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2007―2009年,重庆市共投入财政资金28.5亿元用于支持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目前,重庆市正在争取国家首批低碳经济试点。

(一)取得的成绩

1.颁布了一系列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2006年以来,重庆市围绕总量减排制定了《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完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管理工作机制的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减排核查核算工作的通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预警制度》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等众多制度,确保了总量减排工作顺利开展,确保了目标任务完成。另外,还制定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耗能设备淘汰目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指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耗产业的淘汰。

2009年9月,重庆市市政府下发了《重庆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试点方案》,就积极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调节机制进行了尝试。

2.利用税收优惠促进节能减排

重庆市国税局认真贯彻新颁布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加大减免税优惠政策执行力度,积极发挥税收政策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

一是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对从事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可按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

二是大力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企业以相关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增值税方面,对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生产的电力等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实行即征即退的优惠。

三是实行废旧物资利用增值税优惠政策。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其收购的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对生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入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的废旧物资,可享受增值税进项税抵扣的优惠。

3.节能减排取得较大成效

在总量减排工作中,重庆市加大投入,逐渐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投入、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融资格局。2005年以来,重庆市要求脱硫效率低或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火电机组加装烟气脱硫设施,改造现有脱硫设施提高炉内固硫效率,安装在线监测装置,有力提高了脱硫设施投运率和脱硫效率。目前主力发电厂和20蒸吨以上的锅炉全部实现炉外脱硫,20蒸吨以下的锅炉正在进行清洁能源改造。自2005年以来,共计完成450余家工业企业的工程治理,大大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

另外,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大力推进污水管网建设。现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82家(含分散型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分布在全市38个区县(自治县),设计日处理污水能力共241.21万吨。同时,各建制镇的污水处理项目建设也同步跟进。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关停总装机容量48.61万千瓦的小火电机组,现已关停小火电35.86万千瓦。2008年,全市总量减排工作共计投入7.88亿元,2009年用于总量减排工作的投入约8.67亿元,总量减排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10年上半年,重庆市共完成二氧化硫减排项目123项,共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70项。

4.严格环境准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组织编制了《重庆市工业项目环境准入规定》,制定了锶盐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火电、水泥、钢铁等行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从严控制新上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开展了30余个规划环评和专项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试点。

5.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清洁能源推广。2009年在重庆市迪康长江制药有限公司等51家企业中开展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促进了企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主城新增公交车和出租车一律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2009年主城区第二阶段清洁能源改造工程中,完成538台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改造,累计可削减燃煤35万吨。低碳能源在全市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有所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资源消耗大,效率低

近四年,重庆市的经济增长率都保持在10%以上,发展势头良好,但重庆市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以粗放式的经济发展为模式,主要靠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来支撑经济的高增长。在高消耗上,2005年,重庆市的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1.5%,而能源消耗却比上年增长22.5%,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达1.96。虽然从2006年起能源消耗系数有较大的降幅,2006年到2008年分别是0.74、0.83、0.45,能源利用效率有较大的提高,但从2008年四个直辖市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电耗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重庆市与其他直辖市相比仍然资源消耗大,利用效率低,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远高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地。2008年重庆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106吨标准煤/万元,大大高于北京1.037吨标准煤/万元、上海0.958吨标准煤/万元、天津1.053吨标准煤/万元的能耗,能耗几乎是北京的2倍,说明重庆市在资源的综合利用方面与其他直辖市存在较大的差距,还有潜力可挖。

2.能源消耗主要依赖不可再生资源,新型能源应用少

从2005年到2008年能源消耗的结构来看,重庆市能源的供给、消耗依然是以煤炭为主导,煤炭的消耗大约占到能源总耗的65%,而且重庆市本地煤炭的含硫量是北方煤炭的10倍,所以对二氧化硫排放的治理也是重庆市污染治理的重点。而污染较小的天然气能耗只占到总能耗的12%,无污染的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的应用更是微乎其微。为减少高污染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应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3.三产结构失衡,有待调整优化

从近几年三产对重庆市的生产总值的贡献来看,一产的贡献除了2005年达到15%以外,2006年到2008年都在11%左右,而二产和三产的贡献都在45%左右,虽然二产和三产对生产总值的贡献大体相当,可是对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的排放却大相径庭。

在2007和2008年的能源消耗中,二产的能源消耗是三产能源消耗的4.87倍和4.68倍。重庆市的钢铁、化工、有色金属、石化、建材、电力等高能耗工业的能源消耗量约占工业能耗消耗量的70%,主要工业品单位能耗比发达地区高出了40%。也正因为二产在重庆市的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大,消耗大、污染高,所以重庆市在资源的利用上才显得效益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引进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

4.环境污染严重,治理手段落后,有待改进

重庆市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据重庆市环境统计公报显示,重庆市2008年废水排放量达到145 113万吨,比2007年增加10 872万多吨;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782 400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627 238吨。

从污染治理方面看,目前重庆市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方式是末端治理,这种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一方面,投资大、费用高、建设周期长、经济效益低,企业缺乏积极性,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末端治理往往使污染物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废气治理产生废水、废水治理产生污泥、固体废物治理产生废气等,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从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来看,清洁生产、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都是其重要内容和表现。这将要求从源头和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对策

如何化解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如何跨越资源、能源的瓶颈约束发展低碳经济,成为重庆市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主要考虑的问题。

综观世界各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所采取的行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因素,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因此提出以下对策。

(一)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发展第三产业

重庆市的能源、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高速过热发展,造成了能源的耗竭和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些行业中,存在着许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由于我国排放标准普遍低于先进国家的标准,即使达标企业也排出了大量的污染物。在产业结构中,真正消耗大量能源的是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非常有限。近年来,重庆市的第三产业虽然也得到发展但发展速度落后于第二产业。重庆市目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约为43%,距离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仍相距甚远,与中等发达国家50%~60%的水平也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未来重庆市应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像上海、深圳等城市那样努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现代会展业以及文化产业,降低对重型第二产业的依赖,引进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兴的第三产业。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低碳技术

重庆市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所以,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鼓励企业开发低碳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国际上已经有许多成熟的低碳技术,在努力发展和应用自己的低碳技术的同时,要大力从国外引进这些先进技术。最近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所谓的“巴厘岛路线图”,其中包括一个加速向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技术转让的战略性方案,要充分利用这一机制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及其他机制,引进资金和先进的低碳技术,促进重庆市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低碳城市的建设。

(三)积极寻求合作开发新能源

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在采用最安全、最先进技术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核电;依托三峡大坝,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能,大力推广清洁煤技术,推动能源结构的低碳化。

(四)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节能减排是一项全民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积极参与。我国科技部编制了《全民节能减排手册36项日常生活行为节能减排潜力量化指标》,为每个公民制定了一套从我做起、从点滴着手、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绿色生活行动指南。重庆市应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市民节能减排意识;每年积极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各项活动,大力宣传节能降耗工作,深入开展全民节能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节能意识。

参考文献:

[1] 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

[2] 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3] 黄栋,李怀霞.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9,(5).

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摘要】现如今,环境与发展成为了全球发展的主题,如何解决生产力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这是我们国家多少年来一直在努力探索和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在新的经济模式和发展方向中,低碳经济成为了时展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可以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领域带来全新的活力和改变。其中石油化工企业,作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一直是国家发展低碳经济领域中的重中之重,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其在新时期的发展中面临了相当大的行业压力。为了促使其能够加快转型步伐,使得能够健康、绿色的发展经济,必须坚持低碳经济。本文分析了目前石油化工领域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和有关问题,对于目前的局势提出了相应的展望。

【关键词】低碳经济 石油化工企业

一、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力步入了一个急速腾飞的阶段,我们国家在各项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进步,国民的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也逐步增强。然而,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是,我们国家目前所取得的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是通过对于资源的掠夺性使用以及廉价生产力堆积所造就的,不仅如此,由于盲目的追求生产力的发展,部分企业在经营发展的同时缺乏相应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导致我们国家目前的产业结构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畸形的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大城乡差距的增大和贫富差距的扩大,不仅如此,由于对于生态环境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我们的生产发展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程度的破坏。我们国家目前人们群众的思想意识与目前的生产力发展并不相符,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尚未形成相应的意识。低碳经济,正是基于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国情所提出的,为我们国家能取得可持续发展而做指明了方向。

二、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所面临的现状

我国能源结构上一直处于不合理的分配状态,曾几何时,煤炭资源作为我们国家的主要能源,一直在能源比重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我们现有的生态环境,减少大气污染以便更好的执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正在逐步减轻对于煤炭资源的依赖。然而,迫于我国目前经济形势的压力,以及日益增长的庞大生产力需求,专家预测,即便在未来的几十年时间里,煤炭还将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石油行业对比煤炭行业有着天然的优势,同体积的煤炭与石油进行燃烧,后者排放的二氧化碳仅为前者的0.7倍,为了更好的相应国家的战略号召,执行低碳经济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石油化工行业有着光明的未来。

三、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作为高能耗,高消费的资源消耗性行业,石油企业的发展仍处于一个学习时期,在当前的低碳经济形势之下,更是处于初级阶段。为了能够更好的执行低碳经济的目标,达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石油企业严格加强了节能减排的相关措施,避免了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有关能耗,致力于环境经济多方因素的共同调和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我们国家,由于石油行业的特殊性,其在行业内具有垄断能力,对于低碳经济的开展具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因素,由于石油行业规模庞大,无法对行业做的详细的了解和调查,对于低碳经济的开展是否做到行之有效,仍需要考量。其次,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意味着对于石油行业的相关工艺和科技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和指标,我们国家现有的科技水平以及操作技术是否能够很好的适应新的标准和要求,仍是一个值得考虑和深究的问题。

四、落实低碳经济的建议

(一)提高炼化企业的能源效率

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而言,在当前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其发展处于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态势,作为企业而言,优先需要考虑的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切身利益问题,以提高企业的利润为主,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也需做到低碳环保的经济理念。对此,企业为了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能够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必须提高自己的能源效率,加强企业自身的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

(二)控制成本

作为石油行业而言,为了能够更好的落实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中,企业自身需要对于今后的发展有着明确和深刻的规划,通过控制企业相关的成本,来加强对于企业资金的控制,以便能够更好的去落实低碳经济的目标。

(三)寻求低碳技术合作创新

企业如果想要更好的新形菹虑赖孟然,必须加强对于新技术的掌握,加强对于低碳技术的灵活运用,由于低碳技术自身所具备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因此,需要企业之间通过通项合作来加强对于低碳技术的掌握。

(四)制定完善的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为了能够长期的发展低碳经济,将其视为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而言,需要正确了解和认识企业发展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共同关系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需要制定完善的相关制度来确保正确实行,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企业需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合企业发展规律的战略需求。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探讨在新经济形势之下,石油化工企业究竟如何才能够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寻求更为持久的发展机遇。随着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的经济状况取得了极大的改善,然而,其随之带来的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此,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各行业开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本文通过对石油行业目前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所处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石油化工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低碳经济所改进行的相关调整和举措,企业为了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需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要求,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冯晓宇. 石油化工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与出路[J].消费导刊, 2013,(10).

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碳-循环经济 影响因素 研究现状

随着自然资源的不断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开始重新认识自身和资源、环境的关系。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二者虽然在实现目标、实施主体和实施过程等方面都较为相似,但在核心内涵、评价指标等方面仍然存在显著差异。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有效减少资源消耗量,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发展低碳经济则能够促进循环经济纵深发展,完善产业链。可以说,低碳-循环经济两者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从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角度着手进行探索,以寻找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共同因素。

一、相关研究现状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对低碳-循环经济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诸多文献主要从各自的角度分别对低碳-循环经济提出相关论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

第一,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相关理论背景层面出发进行阐述,突出自然资源的稀缺与环境容量的有限之间的矛盾。例如,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制度创新,目的在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齐建国等学者认为,“现代循环经济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利用,最终达到节约资源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目的”;徐玉高综合研究了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生态等诸多方面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

第二,从区域角度着手进行分析,认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会受到区域内部众多因素的制约。岳立认为,甘肃省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必须考虑到市场、技术、思想和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付晓东认为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诸多,主要包括政策因素、文化因素、自然因素等;马军等学者以东部六省市为样本进行探索,从经济层面、产业层面、科技层面、社会层面以及环境层面进行探讨,为城市低碳政策制定提供相关依据。

第三,从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实现过程层面进行研究。学者孙明贵在研究上海市循环经济时,从产业发展现状、技术更新程度、法制保障情况和基本物质保障四个角度进行分析;付允认为低碳经济能够实现低污染和高效益的经济发展理念;张春兰认为循环经济要想实现快速发展,理论认识、政策制度以及实践环境是主要制约因素。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可以得出,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众多。在此基础上,本文理顺了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关分析框架。

二、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

(一)显性影响因素

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过程必然会受到众多影响影响,在诸多因素中,显性的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自然资源现状。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在自然资源的稀缺和环境容量有限的基础理念上,自然资源的存储量、基本品质、经济发展对其依赖程度、环境污染以及承载力等众多因素都会影响低碳-循环经济的走向。并且,在分析自然资源现状的同时,还应该将人口数量、人口素质、社会文化、经济现状等考虑在其中,多元化分析特定区域内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总量。中国生态环境脆弱,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利用效率低,这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综上,自然资源的现状决定了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产业发展现状。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现状是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层次以及自然资源情况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产物。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规划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本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之上再考虑资源、经济、技术等因素。从国内产业发展现状来看,重工业比重过大,服务产业、高新产业发展速度滞后,因此,国内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应该首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布局高效化、合理化和生态化。产业布局高效化指提升资源利用比例,降低资源浪费、生态污染现象;产业布局合理化指实现各产业的均衡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相互协调稳定;产业布局生态化则是要求构建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产业体系,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

3.科技创新水平。低碳-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与科技创新水平息息相关,低碳经济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再循环”等理论无不立足于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回收利用,节能减排,改造传统高能耗产业,实现绿色发展,都依赖于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而我国目前阶段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落后于国外约20年,例如国内仍然需要通过引进国外相关设备进行城市污水、垃圾分类等处理。

4.现代管理制度。科技创新水平是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实现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前提,现代管理制度则可以使得低碳-循环经济模式成为现实。传统制度以人、财、物为管理对象,现代管理制度t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环境作为管理对象。在低碳-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应该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原材料购买、原材料加工、产品生产、产品消费直至废物回收进行系统整体设计,企业内部各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在诸多环节达到协调统一,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为标准,已经成为全球各个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即是引入现代管理制度的结晶。

5.资金投入情况。从长远角度来看,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企业、社会发展十分有利,但由于企业规模情况、经济社会影响以及技术发展制约等方面原因,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初期往往可能导致企业或者社会背负较大负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从全球发展情况来看,低碳-循环经济的重要标准就在于高投入:更新技术设备,提升能源品质,提高产品附加值等都需要大规模的资金。并且,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以科研为前提,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进而形成完整的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因此,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考虑到区域经济的资金承受情况,这同样与地域金融体系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关财政税收有着直接关系。

(二)隐性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现状、产业发展现状、科技创新水平、现代管理制度以及资金投入情况等诸多因素都能够直接影响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前景,但此类因素会受到更深层次原因的影响,例如法制建设、人口情况、教育程度以及文化氛围等。忽视此类因素,同样会导致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发展陷入苑囿中。此类隐性影响因素为:

1.人口情况。人口规模决定了人均资源利用量,国内人口数量众多,直接导致了人口资源可利用量严重不足。以矿产、森林、能源等自然资源为例,国内人均水平分别占据世界人均水平的1/4、1/5、1/7,资源紧缺现象可见一斑。除此之外,大量人口所造成的生活垃圾同样触目惊心,业内认为“垃圾包围城市”已经出现。

2.教育程度。教育程度决定人口整体素质水平。根据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国内文盲人口超过五千万,扫盲行动尽管成就斐然,但仍然任重道远。从受教育年限角度来看,国内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5年,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占据总人口的8.93%,人口总体素质偏低。受教育质量偏低情况反应了社会缺失大量具备高素质、高技术的产业工人的现状,这对科学技术创新、低循环经济发展都较为不利。

3.法制建设。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需要法律制度作为保障。法制层面的完善能够直接影响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方向和战略抉择。2009年,《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落地实施,这为经济循环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但国内尚未设立能够专门针对低碳经济的法律,使得低碳经济发展的实施过程缺乏法制基础。除此之外,法制建设缺失还集中表现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层面,部分地方官员秉着“地方利益至上原则”,维护本地排污企业,甚至直接阻挠环保部门执法活动。

4.文化氛围。文化氛围能够直接影响民众的自我认识,更会从消费层面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消费者文化氛围层面的理念认识虽然不会直接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方向和基本模式,但会间接影响了低碳-循环经济效果。

(三)其它影响因素

从国外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现状来看,政府是推动者,企业公众是主体。与国外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稍显滞后,企业对于自身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e极性仍然不足。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一部分也源于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政府各部门职责不清晰、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增长速度等。与国外相比,国内市场化发展程度不足、以政府职能缺失或越位为代表的体制问题已经成为国内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首要障碍。由于主体利益视角的差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层面态度差异较大,相比于中央的积极明确,地方政府往往较为暧昧甚至抵制,相比于环保部门的积极努力,其他部门的支持态度则仍需进一步增强。除此之外,国内市场民间环保组织同样缺失,单纯依靠政府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目前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应该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既不可代替市场作用,又不能出现越位或缺失现象,市场才是决定资源约束条件下资源利用率和市场发展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海峰.宋扬阳.德国发展循环经济对中国的启迪[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05).

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 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 试论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 对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的探讨 低碳产业与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关于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地位与工程发展趋势研究 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 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低碳经济视野下旅游经济发展对策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浅谈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低碳经济与甘肃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试论低碳经济发展对林业的影响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 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榆林市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浅谈低碳经济发展与建筑设计 低碳经济发展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浅析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方法 林业与低碳经济发展关系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何建坤,周剑,刘滨,孙振清.全球低碳经济潮流与中国的响应政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04):18-35.

[3]周杰,李金叶.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策略选择[J],世界农业,2015(02):1-4.

[4]周杰,李金叶.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经验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的探讨[J],世界农业,2015(06):155-159.

[5]纪玉山,纪明.李金叶.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0(02):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