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产物流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山西省;生鲜农产品流通;质量风险规避;物流优化
一、生鲜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管理
生鲜农产品加工较少或者没有,常温下难以长时间保存,主要涵盖蔬果、花卉、肉、蛋奶及水产品等,其流通质量安全管理是指政府和企业通过法律制度、技术手段,加强这类市场的质量监管,提高流通环节中的质量安全水平。
1.内容及其主体
生鲜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管理,是指生鲜农产品在供应链上的运输销售这个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管理,所涉及的主体则包括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流通主体和最终消费者。
2.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关系
生鲜农产品的质量风险,究其根源在于供应链的管理问题,最终将集中反映在销售终端。供应链管理无序、效率低下,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势必遭受消极影响,在供应链各环节中产生质量风险,因此做好物流优化,是监管、控制好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极大助力。
二、山西省生鲜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国内生鲜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非常多,分布零散的小规模生产占主体,流通环节较多,主要参与者涉及产地批发企业、销地批发企业和市场、农贸市场以及各类超市,生鲜农产品的物流市场逐渐发展,物流主体、组织形式和交易方式都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良好发展。山西省是个农业大省,每天生鲜农产品的流通量都非常大,质量安全问题也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生鲜农产品生产主体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生鲜农产品的生产越集中,其组织化程度越高,其流通管理就越便利。调查数据表明,从事肉蛋奶类加工销售的合作社占山西农户总体的35.4%,农户为单位的生产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偏低,销售渠道较窄,流通时间拖长,而生鲜农产品季节性强、保存期短、必须在短时间内出售,农户不得已只能接受较低的收购价格,打击农户对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积极性。
2.经营主体问题多
山西许多批发农贸市场环境不佳,不具备完善的配套设施,缺乏仓储保鲜冷藏的设备,冷链运输系统也严重不足,导致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损失较大。
同时在山西中小批发市场和偏远地区缺乏批发市场信息和网络建设,无法实现即时高效的信息共享,无法发挥服务引导、农产品促销等功能。
农贸市场管理松散,只有82.03%的山西农贸市场建立了农产品检测监管机构,对农产品质量进行检测,监管体制并没有普及。
超市和连锁店的门槛偏高,它们对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较严格,但入场费收取较高,货款结算周期较长,流通环节多,调查中有56.14%的超市从中间商购买农产品,而且许多超市并没有建立长期固定的生鲜农产品供货商,新鲜度和品种数量比不上农贸市场的商品。
三、山西省生鲜农产品质量风险规避与物流优化对策
应从流通环节入手,针对流通环节主体和微观成员,进行基于供应链的生鲜农产品质量风险规避与物流优化,实现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条件。
1.生鲜农产品质量风险规避
(1)减少流通中间环节。生鲜农产品超市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生产,有利于准确预测生鲜农产品的需求信息,应整合供应链要素,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超市可采取与农贸生产基地和农户建立长期合作,同时农户生产组织化程度也可得到大幅度提高,促进供应链的稳定,保障生鲜农产品供应的稳定、充足、安全。
(2)促进龙头企业和农贸基地的合作。主要途径有两个:成立产销合作社、实施进场验收制度。建立专业水平的产销合作社,帮助农户及时了解生鲜农产品需求、价格行情和各种绿色生产技术等,并负责其农产品的销售。实施进场验收制度,则是对进入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进行多次农药残留检测,将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控制在源头得到充分控制。
2.生鲜农产品的物流优化
(1)选择合适的物流模式。连锁超市可选择统一配送,对直销的农产品实行定量包装、品牌标识,加强供应链的保障能力。规模大地理覆盖集中的超市,可选择自营模式,成立自己的物流系统,有利于加强对物流的控制,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质量安全管理。
(2)成立生鲜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生鲜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可帮助分散经营的农户获得资金技术、生产资料等支持,可大幅度促进生鲜农产品的生产稳定,实现农产品的规模效益。大型连锁超市可自建配送中心,有利于准确控制质量安全,降低流通成本。规模较小的超市,则可与企业合作,共同成立配送中心,有利于整合资源,但应特别注重协调与沟通。
四、结束语
当前山西生鲜农产品市场流通环节问题时有发生,质量安全隐患多,应加强对生鲜农产品流通质量的管理,采取必要的物流优化,降低供应链上生鲜农产品的质量风险,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广大消费者一起监督,促进供应链质量控制的落实,减少生鲜农产品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钢铁企业的生产属于大量连续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其内部的生产物流管理具有很强的行业特点。本文分析了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的基本特征,阐述了合理组织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的要求,并针对目前我国钢铁企业生产物流存在的问题,提出钢铁企业生产物流合理化对策。
关键词:钢铁企业 生产物流 合理化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通过节约物资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生产成本的做法已转向非生产领域,特别是物流领域。物流被公认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迅速加大了对钢铁产品的需求,钢铁产能的提高为钢铁物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钢铁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快现代钢铁物流的进程,逐步使钢铁企业物流趋于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这是值得钢铁物流企业思索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的特点
生产物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在企业内部的实体流动。现代钢铁生产物流是指包括原材料、在制品、成品的企业内部衔接,在制品的存储与库存管理,以及生产安排及节奏的调整等活动。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物流流程繁杂。钢铁企业产品制造需要经过多分厂联合制造才能交货。因此其生产过程是多段生产、多段运输、多段存储,物流管理是分段式(分割式)的;而且从原料投入到最终产品产出,整个物流中多数工序同时兼有物理和化学变化,是高温、高能耗工艺过程,生产物流管理的复杂性很高。
生产过程中信息量大。钢铁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将矿石经过复杂工艺加工成钢材的过程,生产过程环节多、流程长,且伴随着原料、燃料、辅料的信息变化,及生产过程中各物流节点之间保持物流作业衔接的大量信息。因此生产过程中信息复杂。
钢铁生产所使用的都是大型生产和运输设备,且主要工艺路线和设备比较稳定,整个工艺流程有很强的连续性或分段连续性,上下环节关联性强,后道工序受前道工序的约束。各主要厂之间的生产-物流的密切联系,各种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库存量以及运输设备的停留时间等都对生产物流产生影响。
在制品的温度和生产时间在过程中的地位比较重要。如实施连铸坯热送热装工艺的目的是提高连铸坯入加热炉的温度,其考核指标为连铸坯入炉温度和热送热装率。另外,在制品的生产时间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应该实现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平行性、节奏性和比例性。
合理组织生产物流的基本要求
物流过程的连续性。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各道工序的流转要紧密衔接,连续不断的始终处于运动状态,能够顺畅、最快、最省地通过各个工序,直至成品。期间不出现物流堵塞现象而影响到整个生产的进行。
物流过程的单向性。即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流转要向一个方向流动,要避免迂回流动往返运输。单一方向的物流运输路线短,可减少运输工作量,节省运输费用。
物流过程的比例性。构成产品的零部件在生产中对各种物料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因而各种物料在数量上要有一定比例,这就形成了物流过程的比例性。它是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如果比例型遭到破坏,则生产过程必将出现瓶颈,瓶颈将制约整个生产系统的产出,破坏了物流过程的连续性。
物流过程的均衡性。均衡性是指产品从投料开始到完工能按计划均衡地进行,能够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完成大体相等的工作量。即在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能够按照计划有节奏地运行,保证按计划均衡完成生产任务。
物流过程的适应性。这要求生产过程应具有灵活多变的能力,使企业内部的生产能力同外部环境的变化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市场变化,具备从一种产品迅速转移为另一种产品的生产能力,以满足生产过程品种变化的需要。
钢铁企业物流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物流系统各要素分散且难以实现系统优化
我国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内部各要素没有实现集成,缺乏整体优化。绝大部分企业物流组织还处于物流功能整合的初级阶段。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系统要素分散在企业各个不同的部门和一系列零散的活动之中,企业内部参与物流活动的部门包括采购部门、生产管理部门等,各自负责一部分物流职能;企业内没有物流管理专门机构,物流业务人员分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物流合理化的计划、方案以及企业物流体制改善的任务都由生产、销售等部门的管理人员兼管。物流系统各要素间普遍存在着效益背反的现象,各物流要素分属于不同的部门, 如果各部门仅从各自利益出发进行优化决策,虽能实现局部目标最优,但对整个生产物流系统而言,很难实现系统整理效益的最大化,甚至会降低系统的效益很难进行要素整合,实现系统效益的最优。
(二)物流资源分散管理且物流节点间衔接不顺畅
由于钢铁企业仓储、运输对象的特殊性,在长期的生产运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铁路、公路、港口、仓库、起重设备等物流资源,但由于这些资源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难以形成合力。钢铁企业生产的物流网络节点多、流向复杂,整个钢铁生产过程可能要几个生产厂共同协调完成,由于钢铁生产的连续性、特殊性,因此物料流转过程之间的衔接较重要,这就要求物流节点之间的信息顺畅。目前虽已有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而大多数钢铁企业生产物流节点之间还没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无法实现充分即时的信息交流和分享。
在不断改建、扩建中无法完全遵循物流合理化的原则,导致设施布局上形成一定的缺陷,物流流量大,运输方式复杂,运输不合理现象较为严重。
生产物流管理涉及的部门、环节较多且各自为政,致使各部门连接处常常存在重复操作和多余环节,物流运作效率低,物流成本无法正确把握和控制。
(三)生产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短缺
物流人才是钢铁行业物流发展的关键,也是物流企业成长的保障。但我国钢铁企业和钢材流通领域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都还相当滞后。尤其是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人才更加匮乏,有些钢铁企业在生产部门中成立物流管理科,其成员仍由原生产部门的人员兼任,而钢铁企业生产特点决定了其生产过程具有很好的连续性,而物流管理工作却是由生产物流某一节点的生产管理人员担任,显然其很难胜任这项工作,其最终的管理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专门针对钢铁行业物流人才的培养几乎凤毛麟角。另外由于国企内部机制不灵活,导致钢铁企业薪酬结构与外资、民营企业相比普遍缺乏竞争力,企业人才管理措施不多。
(四)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且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
目前公司已有一些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如销售管理、炉料管理、公司生产管理系统、一些工厂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系统在相应的生产经营管理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着问题,他们是零散的、局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厂际间的通讯没有运行,现行的操作仍停留在半自动化的操作阶段。没有形成整个公司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同步的完整的生产经营信息系统。
(五)技术装备落后且作业效率低
钢铁物流装备较落后, 仓储设施70%是普通平房仓库, 旧有仓储设施,功能单一,设备陈旧,现代化立体自动化仓库设施较少, 仓储空间利用率不足。 物料出、入库机械化程度低, 人工搬运车及普通起重设备占到70%以上, 很多仍采取手工装卸,作业效率较低,作业质量不高,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产业运营的需要。另外很多企业运输、仓储手段单一, 车辆可承载的货物种类有限,同时信息系统落后, 企业内部运输规划不合理,交叉运输、迂回运输的现象普遍,同时货运车空载率较高,单位运输成本偏高, 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发展合理化物流的相应对策
(一)实现企业内物流一体化管理
一体化生产物流的基本含义是指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或不同生产环节之间通过物流上的合作,建立起“外与市场接轨,内部高度集中”的物流管理模式,达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效果。一体化生产物流包括:纵向一体化生产物流和水平一体化生产物流。物流一体化是针对传统的物流分割式管理提出来的。
然而,物流各环节之间的效益背反,使得各部分优化的叠加有可能导致系统的劣化。为此,应将企业物流所有环节联系起来,将贯穿整个过程的物流看作一个整体;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而非部门的角度上,运用系统化的方法,寻找物流的合理化状态。这样做的结果消除了物料在各部门之间流动的障碍,加快了产品流动的速度,缩短了交货周期,减少了库存量,使得企业的整体物流成本降到最低;同时,从战略高度促成了物流部门与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的协调,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二)运用MRP和JIT等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优化企业生产物流
MRP是通过产品结构文件(BOM)、产品出产计划(MPS)和库存状态文件输入到MRP系统中,MRP系统运行后,输出企业的主计划即车间生产计划和物料采购计划及辅助计划。MRP是以保证原料供应、市场需求的确定性、信息的灵敏性和企业资源的无限性为假设前提,以消除超量库存为目的。JIT采用拉引式生产物流控制原理,在生产中由下一个工序决定上一个工序供应物料的品种、数量、到达时间和地点,以改变传统的生产计划(下一个工序被动的接受物料,由于物料的提前或延迟到达,造成库存的增加或生产中断)产生的损失,达到降低库存、消除废品、实现最大节约的目的。精益生产(LP)要求消灭残次品,实现零库存,是同原来的大批量生产相对的一种以尽善尽美为目标的生产方式。敏捷制造(AM)则是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对多变的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的生产方式。这些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以系统的观点,从企业的全局出发,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为目标,对企业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
(三)采用先进物流设备及信息技术
对企业的物流设备进行更新改造。运用现代先进的物流设备及电子信息技术,实施快速高效灵敏准确的物流业务管理。采用先进的物流设备及EDI、GPS、EOS、条码技术等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 使库存、装卸、运输、采购、配送、订货等各个环节都实现电子化;另外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 采用可视叉车、现代化立体自动仓库及箱式货柜和集装箱及特种运输车辆等先进的物流设备,从而提高钢铁企业生产物流运作的效率。
(四)培养引进高素质的物流人才
目前我国钢铁物流从业者大部分为基础性、事务型人员, 缺乏理论知识, 需要大批懂得专业知识、拥有业务技能并受过专业训练且对钢铁企业生产运作较为熟悉的物流管理人才。因此, 应搭建高等院校与钢铁企业合作的平台, 结合钢铁物流的实务, 理论联系实际, 以实践推动研究, 以研究指导实践, 达到产、学、研有机结合, 培养真正的钢铁物流人才。并大力引进国外钢铁企业先进的物流理论和操作方法,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苏雄义.企业物流总论—新竞争力源泉[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生产物流配送;大量生产;单件小批量生产;订单式大规模生产
对于企业来讲,高效、低成本的物流运作已经被公认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对于制造企业而言,前期投资大,生产成本高;如何针对本企业的产品特点,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生产物流配送模式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变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不同类型制造企业的生产特点,给出了不同的生产物流配送模式以供企业参考,帮助企业找到适合本企业的生产物流配送模式。
1.制造企业生产物流分析
制造企业的生产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制造工艺复杂,工序比较多。其次,各种零件的加工工作量千差万别。最后,加工过程中使用的设备设施种类繁杂,型号复杂。综合以上制造业的生产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物流配送模式满足不同的生产需要。以下就按机械制造业的不同制造模式分析其特点以及应该如何进行物流配送。
2.单件小批量生产制造企业的物流分析
2.1单件小批生产制造企业物流特点
单件小批量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是订单式生产物流。一般情况下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经规划好了物流的操作过程。
随着生产的进行,从原材料投入到产成品产出的全过程,物流活动都易于管理和控制。零部件按着加工、装配的顺序送到生产工位。如果需要的话,会为每种零部件制作专用的工位器具。
2.2单件小批生产制造企业生产物流配送模式
在单件小批生产条件下,工作地是按对象原则布置,亦即如果是加工工序,则在每个工作地上要完成尽可能多的加工工序。如果是装配工序,则要完成大部分或全部零件的装配工作。一般说来,工人对所从事的工作在较长时间内才能够熟悉。要求工人需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要成为某一领域的能手。物流的配送有如下几种模式:
a)根据生产进度要求,由工人提出领料要求,物流系统根据批准的领料申请单发料(送/取物料)。这种方事不会产生过多的库存。但生产周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计划稍有欠周,则会导致物流断流的现象。
b)物流部门根据生产指令,按计划时间将各工位所需的材料送到工位交给工人保管,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工人在生产的同时,还要负责保管好物料。否则就可能由于物料丢失、损坏而使生产线停顿。
c)组织严格配送,既生产物流配送。根据生产计划,实施适时监控生产制造过程。将各工位所需的零件经过分拣、配组后,在规定的时候送到特定的生产现场,所配送物料的数量、品种就是在生产该产品时所需的数量和所需的品种。即不多送也不少送。
3.订单式大量生产的物流分析
3.1订单式大量生产型制造企业的物流特点
一、生产所需物料品种众多;二、企业物流管理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三、企业物料加工过程存在多种工艺路线交错进行;四、企业加工环境经常变化。
3.2订单式大量生产生产物流配送模式
大量生产过程中通过信息传递,把运输、储存、加工、装配、装卸、搬运配送等业务活动联系起来,协调一致,以提高物流整体作业效率。在大量生产条件下,工作地是按专业原则布置,亦即如果是加工工序,则在每个工作地上只完成规定的一道或少数几道工序。如果是装配工序,则只完成规定零件的装配工作。一般说来,工作地高度专业化;工人对所从事的工作在短时间内就能够非常熟悉。工人也不需要长时间的培训,就能够快速成为熟练工。物流的配送有以下几种模式:
a)根据工作地的工作条件特点,在工位边上建立物资储备,由工人自己选择要加工的材料或要装配的零件。生产线有巡线工人,查看每一个工位的原材料储备情况,在材料要用尽的时候补充材料。优点是生产线的工人不用照看库存储备,只专心于生产过程作业。生产线在制品库存量不会太大。不足之处是需要多配备人手,加强生产线的巡线工作。且一旦生产任务紧张,巡线有可能产生疏漏。造成由于物料供应不及时产生的生产线停顿。
b)采取看板的方式补充材料。每个工位都设有看板,在材料快要消耗尽的时候,由工位的工人将看板提示给供货工位(部门),供货工位(部门)看到看板后组织物流供货。优点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库存占用。物料供货在需要的时候才进行。不足之处是工人的劳动强度大,一边照看生产线的生产情况,一边还要时刻监督库存状态;否则就可能由于物料供应不及时而使生产线停顿。
c)组织双箱式物流供应,在生产线的工位边上同时放两个存储相同零件的存储箱。工人只使用其中的一个箱中的材料,在一个箱中的材料用尽的时候,发出信号,提示供货。这种供货方式,原材料占用较多,但是生产较稳定,不易产生生产线停顿。巡线的工人也可减少很多。
d)组织严密配送。将生产过程中各工位所需的零件在生产线的外边专门的地方分拣、配组后,在规定的时候送到特定的生产现场,所配送物料的数量、品种就是该工位在生产该产品时所需的数量和所需的品种。即不多送也不少送。这种配送方式既能保证生产工人高效率的工作,又能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库存物资减少到最低。但是,这种方式需要强大的物流信息系统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快速的物流系统的响应。
结论
生产物流系统是生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生产制造各环节的纽带。因此,对生产物流系统的慎重选择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优化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对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本优势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系统思想 仿真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112-02
近年来,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应用计算机、仿真器等工具模拟现实系统成为当前重点研究的方向之一,也是目前应用得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多数高校都已开设各式各样的仿真课程,与其他教学内容相比较,仿真教学过程中软件学习困难、案例间相互独立、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等问题都使得仿真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本文从唯物辩证法中的系统思想出发,以系统的特性为指导,通过强化系统思想,探讨仿真教学方式的实践与改革。
一、唯物辩证法的系统思想
系统思想即系统论,它研究的是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等。系统思想是从唯物辩证法的辩证范畴中衍生出来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问题的方式,人们常在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整个或部分系统观点,它是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之一。由于系统是由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着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1] 系统中要素的数量、要素间的层次结构等均会对系统功能和性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将要素和整体辩证统一,使系统实现其功能和性质的最优化是系统思想追求的目标。
唯物辩证法中的系统包括四大特性,即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发性。强化系统思想就是以唯物辩证法中的系统为基础,从系统的特性延伸,把解决问题的模式与系统的深层次特性相结合,探讨如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优化问题解决方案。
二、仿真教学特点
仿真教学是对以建模与仿真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物理效应设备及仿真器为工具,建立并运行模型,对研究对象进行认识和改造的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进行的课程教学。[2]它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手段,是现代教育及未来智能化教育的基础。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仿真课程能够使传统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学生通过虚拟的仿真环境和自身的相互作用来获取知识,同时,通过计算机强大的交互性能,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增强,自身的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首先,与一般的教学课程相比较,仿真教学具有多学科交叉性。仿真利用计算机、物理效应设备及仿真器等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认识和改造,学生在学习之前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和英文基础。同时,仿真需要与专业相结合,用于研究不同的研究对象,这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其次,仿真教学实践性强。学习仿真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相关专业领域,因此在仿真教学中,案例应贯穿于仿真理论知识的学习中,通过案例学习仿真的各种方法与技巧。除此之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操作也很重要,需要开设一定的实验课环节或上机环节,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对仿真工具及专业领域的理解。
三、强化系统思想的生产物流建模仿真教学实践与改革
(一)强化系统思想的整体性教学——课程整体建设
系统思想中的核心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从整体性上来说,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整体功能呈现的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强化系统思想的整体性教学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着眼于有机整体。生产物流建模仿真课程中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考核。在理论教学中,教学的目标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及课程内容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计算机等先进的现代化信息多媒体工具进行授课,并根据教学内容及时进行现场模拟仿真操作,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有切身的感受。实验教学是最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实验教学中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答疑指导为辅,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此外,课程的考核也要突破原有的考试方式,从整体出发改革考核方法。生产物流建模的考核方式是将理论教学中的平时成绩、实验教学中的上机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以一定的百分比计入课程综合成绩,这种考核形式改变了书面考试“一次定终身”的做法,从课程整体上对学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核。
(二)强化系统思想的结构性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对教学内容及体系结构作出规划。根据强化系统思想的内涵,课程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按照强化系统思想的结构性教学要求,从课程的结构性入手,优化课程中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一定的比例、秩序和结合形式等,使课程体系结构功能不断完善,实现最佳效果。按照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要掌握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对简单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和分析。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综合多方面的知识,需要有其他课程的支持。我校的生产物流建模仿真课程开设在大三下学期,前期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英语课程为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物流工程等一些专业课程的开设让学生们更加理解生产物流的内涵,以便于建模仿真及结果分析。教学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仿真的理论课程讲解,第二部分是针对课本定的案例进行建模仿真和分析。按照原教学大纲的安排,实验课程安排在理论课程之后,即将两部分课堂内容上完之后学生才能够自主进行软件操作。有不少学生反映这样的安排方式效果不理想。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课程组对课程体系结构进行了优化,实验课程被安排穿插在理论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第二部分中就穿插了实验课程。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能够及时得到应用,并能反映在学习过程中未理解的地方,这样的调整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强化系统思想的层次性教学——课程深度建设
系统思想中的层次性揭示的是系统的层次结构及层次间的关系。强化系统思想的层次性教学指的是以课程大纲为指导加强课程深度建设。对于仿真课程来说,在短时间的教学课程中完全掌握某一软件的全部功能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如何把握课程深度就显得十分重要。仿真教学中包括理论讲解和案例应用两个方面,在仿真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讲解,使用录像演示或现场演示等多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软件的理论讲解需要与案例相结合。将理论应用于案例,再通过案例学习理论,两者相辅相成。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满足于课堂中简单模型的建立,有的希望将软件应用于较为大型的系统,还有的希望通过模型了解系统仿真的数学原理,对软件本身的源代码进行分析或改写,开发软件中没有涉及的功能,这些都可以在基本理论学习完的基础之上,利用实验课程对学生的软件使用能力进行提升。
(四)强化系统思想的开放性教学——课程实践建设
从系统思想的开放性来看,系统的行为或功能是由系统所处的环境或系统的结构决定的。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不能按部就班的学习课本上的死知识,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才是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在生产物流建模仿真的课程中,实验课程的开设就是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运作相结合的过程。我校除了在生产物流建模仿真课程中开设实验环节加强课程实践性以外,还开设了生产物流建模仿真课程设计。教师去生产企业进行调研,收集一些生产物流相关的真实数据,出题并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设计。课程实践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是课程实践建设中的另一个重点。生产物流建模仿真在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自己去生产现场观察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从大量繁杂的数据中收集和提取系统仿真所需要的数据,建立并运行仿真模型后,将取得的结果应用于生产实际的改善过程中。这样的一种实践方式打破了原有的教师出题学生答题的方式,提高了学生自主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课程的实践建设。
本文根据仿真教学的特殊性,探讨了强化系统思想在仿真教学中的应用,并以我校生产物流建模仿真课程为例,说明了如何从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进行课程建设。通过强化系统思想,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水平得到了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守学.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观和系统方法及运用[J].江苏社会科学,1997(3):72-76.
[2] 廖守亿,张金生,刘志国等.计算机仿真本科课程的比较教学法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3(1).
[关键词]化工企业绿色物流环境保护措施
一、引言
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绿色物流源于对生态的保护,对资源的节约,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点。
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末我国能耗指标要下降20%,排污指标要下降10%,并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而化工企业具有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它不但存在化工生产中,而且存在化工企业的物流中。在化工企业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及分销物流等物流子系统的各物流环节中,都存在着非绿色因素,严重地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潜力和人们的生存环境。因此对化工企业实施绿色物流具有战略意义,势在
必行。
二、化工企业物流的非绿色因素
1.仓储的非绿色因素
化工企业的仓库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原料仓库,另一类是成品仓库。同时,还可以分为危险品仓库和非危险品仓库。在化工原料和化工成品中,大多数是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在保存时存在较多的非绿色因素,可归为以下几点:
(1)仓储物品本身的因素。如有的化工产品不能混放在同一仓库,否则会变质;有的物质在空气温度较高时会自燃,如黄磷在40℃时,在空气中会自燃;有的物质遇水或潮湿空气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如金属钠(Na)、钾(K)、氢化钾(KH)等。
(2)仓储工作环境中存在一些影响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因素。如为了保护仓储物品不霉变生虫,在其表面喷洒杀虫剂,对环境空气产生危害;对于特种仓库,存放的有毒有害物质,可能因泄漏对空气造成污染,从而对仓储工作人员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在进行装卸、堆垛作业时,因操作不甚,会砸伤工作人员。
(3)对资源的合理配备及利用存在问题。如有的仓库老化,有的储罐因腐蚀变薄,仓储效率低下,安全隐患严重,尤其是很多企业储存有毒有害液体的储罐没有围堰,一旦泄漏,会造成大面积的水域和土壤的污染。
2.包装的非绿色因素
化工产品的包装有其特殊性,如有储罐既有储存功能又有包装功能。化工产品包装的非绿色因素主要有:
(1)液态化工产品在装灌时,存在泄漏,并腐蚀容器和运输工具的表面的现象;
(2)包装时,存在不安全的因素。例如,在充灌液氯时,有的操作人员没戴防毒面具;液氯充灌现场没配备水雾喷淋装置。
(3)很多企业没有对包装用的容器更新和维护。如很多企业充灌气体用的气瓶表面标志锈蚀脱落、陈旧不堪。
(4)包装缺乏自动化、科学化。如对于粉末类的产品包装时,很多企业没设内袋,导致包装现场粉尘污染严重。
3.化工企业物流运输的非绿色因素
化工企业的物流运输属于特种运输,存在较多的非绿色因素,现归纳如下:
(1)一般企业拥有一定数量的车辆,但车况普遍较差,耗能高、对空气污染严重,安全隐患大。
(2)物流运输方式有待改进,应尽量提高铁路、水路的运输比例,减少高能耗的公路运输。
(3)大多数化工企业的物流运输在很大程度上采取了外包形式,但外包给数家中小物流企业,或个体运输户,造成运输队伍混乱,缺乏正规培训,安全隐患大。
(4)缺乏系统规划,总体运输效率低、成本高。
4.化工企业生产物流的非绿色因素
(1)一些企业生产设施落后,生产过程跑、冒、滴、漏现象严重。
(2)一些企业生产工艺落后,能耗高、产品质量低。
(3)很多企业生产区管路和设备布局不合理,导致能耗高、安全隐患大。
(4)一般企业循环利用水平低,导致资源浪费大。如生产PVC的电石泥浆水,可通过多层过滤变成可用的循环水,但一般企业是将其简单处理就排放,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资源。
5.化工企业供应链的非绿色因素
(1)一般化工企业未能与供应商形成稳定的供应链关系。因而在原材料的供应上缺乏稳定性,尤其在原材料的质量上缺乏稳定性。例如,硫铁矿、磷矿中含砷、铅、汞等有害物质过高。
(2)有的化工企业未能与分销商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分销商变动频繁。
三、化工企业物流绿色化措施
化工企业物流绿色化的总思路是不对环境造成污染、有利于安全生产、有利于提高生产运作的效率。具体应根据化工产品的特点及其所处的物流环节而定。
1.仓储绿色化措施
化工企业仓储绿色化的措施可以归纳如表1所示:
2.包装绿色化措施
化工产品包装绿色化可采取以下几条措施:
(1)对于用槽罐车装运的液态化工产品,应注意防止泄漏、腐蚀和爆炸。
(2)对于气体化工产品,多用密封性很好的瓶罐进行包装,气体比液体更易泄漏,很多化工气体产品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因此,对于包装气体产品的所有瓶、罐一定要严格检测,科学管理。
(3)对于固态化工产品,多用包装袋,要注意包装袋的强度和编制密度。特别是很多的粉状化工产品一定要有塑料内包装袋防尘。
(4)对于特殊化工产品要特殊包装,如金属钠要浸泡在装有煤油的容器中。
(5)包装材料应便于多次重复利用,对于废弃物应能进行回收利用。
3.化工企业物流运输的绿色化措施
(1)通过技术进步降低各种运输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如采用清洁能源,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提高燃料燃烧效率,减少运输工具尾气排放量;采用先进的交通控制技术;对运输工具及货物的安全状况进行动态监测。
(2)提高铁路和水路的运输比例,降低公路运输,因为公路运输对环境的影响远大于铁路和水路,具体情况可参见表2所示:
(3)化工企业物流应以自营物流为辅,以专业的第三方化工物流为主,政府应鼓励和加强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发展。
(4)对驾驶员应加强培训和绩效考核,从事化工产品运输的司机,必须进行特种运输的考证培训,懂得该类物品的安全运输方法,学会该类物品的安全操作要领。
(5)对于化工物品的运输必须采用安全可靠的运输工具,并严禁超载。
4.化工企业生产物流绿色化措施
化工企业生产物流绿色化措施笔者将其归纳如下表3所示:
5.化工企业供应链绿色化措施
化工企业基本上是连续生产,因此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十分重要。在化工企业的供应链上,存在很多非绿色因素,如何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笔者将其归纳如表4所示:
四、结论
社会在加快物流发展的同时,应注重环保,绿色物流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代表了物流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本文的目的在于将绿色物流的观念和策略应用于生产实践。本文概括性的阐述了化工企业物流的非绿色因素,在此基础上,从物流环节、生产物流、供应链角度系统地提出了化工企业物流绿色化的相应措施,针对性强,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志学主编:现代物流手册[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12
[2] 岳忠主编:物流工程安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8